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醫經(一)

劉奎曰。內經多系後人假託。觀其文章可見。即如尚書斷自唐虞。其文辭佶屈贅牙。非註解猝莫能醒。內經若果系黃帝時書。其文辭之古奧。又不知更當如何者。今觀其筆墨。半似秦漢文字。其為後人假託不少。況乃屢經兵火。不無錯簡魯魚。勢所必然。孟子於武成尚取其二三策。況乃他焉者乎。(溫疫論類編)

姚際恆曰。漢志有黃帝內經十八卷。隋志始有黃帝素問九卷。唐王冰為之注。冰以漢志有內經十八卷。以素問九卷。靈樞九卷。當內經十八卷。實附會也。故後人於素問系以內經者。非是。或後人得內經。而衍其說為素問。亦未可知。素問之名。人難卒曉。予按漢志陰陽家,有黃帝泰素。

此必取此素字。又以與岐伯問。故曰素問也。其書後世宗之。以為醫家之祖。然其言實多穿鑿。至以為黃帝與岐伯對問。蓋屬荒誕。無論隋志之素問。即漢志所載黃帝內外經。並依託也。他如神農軒轅風后力牧之屬盡然。豈真有其書乎。或謂。此書有失侯失王之語。秦滅六國。

漢諸侯王國除。始有失侯王者。予按其中言黔首,又藏氣法時。曰夜半。曰平旦。曰日出。曰日中。曰日昳。曰下晡。不言十二支。當是秦人作,又有言歲甲子。言寅時。則又漢後人所作。故其中所言。有古近之分。未可一概論也。(古今偽書考)

何夢瑤曰。昔人謂內經。非岐黃書。乃後人之假託。要未必出於一手。故有醇有疵。分別觀之可耳。(醫碥)

薛雪曰。黃帝作內經。史冊載之。而其書不傳。不知何代明夫醫理者。托為君臣問答之辭。撰素問靈樞二經傳於世。想亦聞陳言於古老。敷衍成之。雖文多敗闕。實萬古不磨之作。窺其立言之旨。無非竊擬壁經。故多繁辭。然不迨拜手賡揚。都俞吁咈之風。遠矣。且是時。始命大撓作甲子。

其千支節序占候。豈符於今日。而旨酒溺生。禹始惡之。嘗其玄酒味澹。人誰嗜以為漿。以致經滿絡虛。肝浮膽橫耶。至於十二經配十二水名。彼時未經地平天成。何以江淮河濟。方隅畛域。竟與後世無岐。如此罅漏。不一而足。(醫經原旨緒言)

按先子曰。漢書藝文志。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及白氏扁鵲內外經之目。內外。猶易內外卦。及春秋內外傳。莊子內外篇。韓非內外儲說。以次第名焉者。不必有深意。內字。諸家有說。不可從也。素問名。林億等以為問太素之義是也。史記殷本紀。伊尹從湯。

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隱曰。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質素。故稱素王。列子乾鑿度並云。太素者。質之始也。漢藝文志。黃帝泰素二十篇。劉向別錄云。言陰陽五行。以為黃帝之道。故曰太素。素問。乃為太素之問答。義可以證焉。其不言問素。而名素問者。猶屈原有天問。

白話文:

劉奎說,《內經》這本書,很多地方是後人假託寫的,從文章的內容就可以看出來。就像《尚書》,即使是記錄唐堯、虞舜時期的事,它的文辭都艱澀難懂,沒有註解根本沒辦法理解。如果《內經》真的是黃帝時代的書,它的文辭應該更加古老難懂才對。現在看《內經》的文字,卻有點像秦漢時期的文字,可見其中有不少是後人假託的。而且,這本書經歷多次戰火,難免會有錯簡、文字訛誤,這是必然的。孟子對於《武成》這篇文章,都只取其中二三策,更何況是其他的書呢?

姚際恆說,《漢書·藝文志》記載有《黃帝內經》十八卷,《隋書·經籍志》才開始有《黃帝素問》九卷。唐代的王冰為《素問》作注,他認為《漢書》記載的《內經》十八卷,就是指《素問》九卷和《靈樞》九卷,這是附會的說法。所以後人把《素問》歸為《內經》,其實是不對的。或許是後人得到《內經》後,再加以衍生成為《素問》,也未可知。《素問》這個名字,一般人很難理解。我根據《漢書·藝文志》陰陽家的記載,有《黃帝泰素》這本書,一定是取用這個「素」字,再加上是與岐伯對問,所以才叫《素問》。這本書後世尊崇它,認為是醫學的始祖,但其中內容其實有很多牽強附會的地方,甚至說這是黃帝與岐伯對話的紀錄,更是荒誕不經。無論是《隋書》記載的《素問》,還是《漢書》記載的《黃帝內外經》,都是依託古人名義寫的。其他像神農、軒轅、風后、力牧等等也都是一樣,難道真的有他們的著作嗎?有人說,這本書中出現了「失侯失王」的說法,是因為秦滅六國,漢朝諸侯王國被廢除,才開始有「失侯王」的說法。我認為,書中提到「黔首」,又根據時辰來描述臟腑的氣,例如「夜半」、「平旦」、「日出」、「日中」、「日昳」、「下晡」等,沒有用十二地支來表示,這應該是秦朝人的寫法。但是,書中又出現「歲甲子」和「寅時」,這又是漢朝後人的寫法。因此,這本書的內容有古有今,不能一概而論。

何夢瑤說,以前的人認為《內經》不是岐伯、黃帝寫的,而是後人假託的,而且未必出自一人之手,所以內容有好有壞,應該分別看待。

薛雪說,史書記載黃帝撰寫了《內經》,但這本書並沒有流傳下來,不知道是哪個朝代懂得醫理的人,假託君臣對話的形式,撰寫了《素問》、《靈樞》這兩本書流傳於世。這應該也是聽聞一些古代的傳說,再加以敷衍而成。雖然書中文字有很多缺失和錯誤,但確實是萬古不朽的著作。從書中立論的宗旨來看,無非是模仿古老的書籍,所以有很多繁瑣的言辭,但已經不像古代臣子進見君王時那種恭敬的態度了。而且那個時候,才剛開始命令大撓製作甲子,這與今天的干支節氣占候又不一樣。而且,「旨酒溺生」這個說法,是夏禹討厭酒而開始的。他嚐過玄酒,覺得味道清淡,一般人都不會把它當漿來喝,怎麼會導致「經滿絡虛、肝浮膽橫」呢?至於十二經脈配上十二條水名,當時還沒有「地平天成」的說法,為什麼江、淮、河、濟這些河流的方位,竟然和後世沒有差別呢?這樣的漏洞,實在太多了。

(先父說)《漢書·藝文志》記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還有白氏、扁鵲的內外經的名稱,「內外」就像《易經》的內外卦,以及《春秋》的內外傳、《莊子》的內外篇、《韓非子》的內外儲說一樣,只是按照次序來命名,不一定有什麼深層的意義。「內」這個字的解釋,各家都有說法,不能輕易採信。「素問」這個名字,林億等人認為是探討太素之義。根據《史記·殷本紀》記載,伊尹跟隨商湯時,說到「素王」和「九主」的事情,索隱解釋說,「素王」就是太素上皇,他的道質樸,所以被稱為素王。《列子·乾鑿度》也說,「太素」是物質的開始。《漢書·藝文志》記載《黃帝泰素》二十篇,劉向的《別錄》說,這本書是講陰陽五行的,認為是黃帝的道,所以稱之為「太素」。《素問》應該是關於「太素」的問答,這個解釋可以證明。「不說『問素』而稱為『素問』」,就像屈原的《天問》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