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六 (1)
卷六 (1)
1. 醫經(六)
〔楊氏(上善)黃帝內經太素〕(宋志。作黃帝太素經。)舊唐志三十卷(宋志。作三卷訛。)缺
杜光庭曰。太子司議郎楊上善。高宗時人。作道德集註真言二十卷。(道德經廣聖義)
按是書。嘉祐中林億等校素問時。完帙猶存。自後世久失傳。近日西京太醫博士福井榕亭(需)得零本一通。卷為軸子。題曰黃帝內經太素二十七卷。通直郎守太子文學臣楊上善奉敕撰注。凡五篇。日七耶。曰十二耶。曰耶客。曰耶中。曰耶傳。卷末題目下,有耶論二字。仁安三年。
丹波賴基傳鈔憲基家本者。蓋六百五十餘年前物。而人間希有之寶牘也。林億等素問序曰。及隋楊上善。纂而為太素。今睹其體例。取素問靈樞之文。錯綜以致註解者。後世有二經分類之書。上善實,為之唱首。乃冠以是書。
白話文:
唐代太子司議郎楊上善在高宗年間撰寫了《道德集註真言》二十卷,也曾編輯《黃帝內經太素》,此書在宋代嘉祐年間尚存,之後便失傳。近年來,西京太醫博士福井榕亭獲得了此書的零本,共二十七卷,由楊上善奉敕撰注,分為七耶、十二耶、耶客、耶中、耶傳五篇,卷末題有「耶論」二字,書末有仁安三年字樣。丹波賴基傳抄的憲基家版本,是六百五十多年前的古籍,十分珍貴。宋代林億等在《素問》序中提到,隋代楊上善編纂了《太素》,其體例是擷取《素問》和《靈樞》的內容,錯綜編織,並加以註解。後世出現了將兩經分類的著作,楊上善是開創先河之人,因此將此書冠以《太素》之名。
〔陰氏(秉暘)內經類考〕明志十卷(讀書敏求記作六卷。)未見
錢曾曰。秉晹自號衛涯居士。謂原病有式。針灸有道。醫療有方。診視有訣。運氣則全書。藥性則本草。獨始生之說。所未及聞。因詮次內經。條疏圖列。收四時斂萬化以成章。其用心良苦矣。
〔孫氏(應奎)內經類鈔〕未見
徐春甫曰。孫東谷名應奎。洛陽人。登正德辛巳進士。好醫方。以活人為心。有疾者不限高卑。即與方藥。官至戶部尚書。著有醫家大法。大旨必用。內經類鈔等書若干卷。
〔熊氏(宗立)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運氣音釋補遺〕一卷,存
閩書曰。熊宗立建陽人。通陰陽醫卜之術。註解天元雪心二賦。金精鰲極。難經。脈絕諸書。撰藥性賦。補遺。及婦人良方行世。
白話文:
《陰氏(秉暘)內經類考》十卷(讀書敏求記作六卷。)現已佚失。錢曾說,秉暘自稱衛涯居士,認為疾病有其規律,針灸有其道理,醫療有其方法,診斷有其訣竅,而《內經》涵蓋了運氣法則,本草則闡述藥性。只是關於生命起源的論述,書中並未提及,因此他便整理《內經》,條理分明,圖文並茂,將四季變化與萬物生長融為一體,可見其用心良苦。
《孫氏(應奎)內經類鈔》現已佚失。徐春甫說,孫東谷名應奎,洛陽人,正德辛巳年考中進士。他熱衷於醫學,以救人為己任,不論病人身份地位,都會為其診治開藥。官至戶部尚書。著有《醫家大法》、《內經類鈔》等書若干卷。
《熊氏(宗立)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運氣音釋補遺》一卷,現存。閩書記載,熊宗立是建陽人,精通陰陽醫卜之術,曾注解《天元雪心二賦》、《金精鰲極》、《難經》、《脈絕》等書,並撰寫《藥性賦》、《補遺》以及《婦人良方》等書籍流傳於世。
按成化甲午熊氏刻素問十二卷。靈樞十二卷。附運氣論奧。運氣圖括二書。時即所纂集也。
〔亡名氏內經類旨〕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張氏(介賓)類經〕明志四十二卷,存
自序曰。內經者。三墳之一。蓋自軒轅帝。同岐伯鬼臾區等六臣相討論。發明至理。以遺教後世。其文義高古淵微。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臟腑經略之曲折。靡不摟指而臚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開生民之壽域。
其為德也。與天地同。與日月並。豈直規規治疾方術已哉。按晉皇甫士安甲乙經敘曰。黃帝內經十八卷。今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即內經也。而或者謂素問針經明堂三書。非黃帝書。似出於戰國。夫戰國之文能是乎。宋臣高保衡等敘。業已闢之。此其臆度無稽。固不足深辨。
白話文:
成化甲午年,熊氏刻印了《素問》十二卷、《靈樞》十二卷,以及附錄的《運氣論奧》和《運氣圖括》兩本書。當時,這些書就是熊氏所編纂的。
醫藏目錄裡缺少這本書的作者姓名,目前也未見其書。
張介賓所著的《類經》共四十二卷,現今尚存。
張介賓在序言中寫道:「《內經》是三墳之一,源自軒轅黃帝,他與岐伯、鬼臾區等六位大臣共同探討,闡明至理,並將其傳授給後世。其文義高深古樸,淵遠莫測,上至天文,下至地紀,中間涵蓋了人事百態,從陰陽變化到草木昆蟲,從音律象數的起源到臟腑經絡的曲折,無一不詳盡列舉。真是偉大至極!它垂範後世,傳承無盡的仁慈,為生民開啟了長壽之域。
它的功德與天地同壽,與日月齊輝,豈止是治病方術而已!晉代皇甫士安在《甲乙經敘》中說,黃帝內經共有十八卷,現存《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合稱為《內經》。有些人認為《素問》、《針經》和《明堂》三書并非黃帝所著,似乎出自戰國時期。然而,戰國時期的文字风格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吗?宋朝臣子高保衡等人已经对此进行了辩驳,他们的观点已经推翻了這種臆测,因此没有必要再深入辩论。」
而又有目醫為小道。並是書且弁髦者。是豈巨慧明眼人歟。坡仙楞伽經跋云。經之有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亦豈知難經出自內經。而僅得其什一。難經而然。內經可知矣。夫內經之生全民命。豈殺於十三經之啟植民心。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
是所謂遊魂耳。雖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此聖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由此言之。儒其可不盡心是書乎。奈何今之業醫者。亦置靈素於罔聞。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虛虛。而遺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絕人長命。所謂業擅專門者。如是哉。
白話文:
然而,醫術只是小道,與那些熟讀經典、戴著冠冕的人相比,他們是否真的擁有智慧明眼?蘇軾在《楞伽經跋》中說:「經之難,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難經難道不是出自《內經》,而只得到了它十分之一的精髓嗎?難經如此,內經可想而知。內經是關乎人民性命的大事,豈能比得上十三經啟迪民心的作用?因此,玄晏先生說:「人承襲先人的身體,有八尺之軀,卻不懂醫術,這就如同遊魂一樣。縱使擁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遇到君父危難、孩童受苦,也無力相救。」這就是聖賢們深入思考、極力探討、窮盡醫理的原因。從這裡可以看出,儒家怎能不專心研讀這些醫書呢?為何如今的醫生卻置《靈樞》《素問》於不顧,不懂性命之理,只注重表面的虛實,卻讓病人夭折,致使邪氣勝過正氣,斷絕人的長壽?這就是所謂的專精某一門學問的人,所犯的錯誤嗎?
此其故正以經文奧衍。研閱誠難。其於至道未明。而欲冀夫通神運微。即大聖上智。於上古之邈。斷乎不能矣。自唐以來。雖賴啟玄子之注。其發明玄秘盡多。而遺漏亦復不少。蓋有遇難而默者。有於義未始合者。有互見深藏。而不便檢閱者。凡其闡揚未盡。靈樞未注。皆不能無遺憾焉。
及乎近代諸家。尤不過順文敷衍。而難者仍未能明。精處仍不能發。其何裨之與有。初余究心是書。嘗為摘要。將以自資。而繼繹之久。久則言言金石。字字璣珠。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遺。因奮然起念。冀有以發隱就明。轉難為易。盡啟其秘。而公之於人。務俾後學瞭然。見便得趣。
白話文:
《靈樞》經文深奧難解,研究閱讀確實不易。若對至道尚未明瞭,便想追求通神運微,即使是大聖上智之人,在遠古時代也絕不可能做到。自唐代以來,雖然有啟玄子的註解,對其玄妙之處闡釋頗多,但遺漏之處也不少。有些地方遇到了難點就默不作聲,有些地方對經文的意思理解不正確,有些地方深奧隱藏,不便檢閱。總之,經文闡釋不完善,《靈樞》沒有完整註解,都難免有所遺憾。
到了近代,一些學者雖然盡力對經文進行闡釋,但難懂的地方仍無法明晰,精妙的地方也未能充分發揮,究竟有什麼用處呢?我起初專心研究此書,曾想摘錄精華,以供自己學習。但研究的時間久了,字字珠璣,句句金石,竟不知哪些可以摘錄,哪些可以捨棄。因此我奮然立志,希望能發掘隱藏的奧妙,將難懂的變得容易,盡可能地揭開經文中的秘密,並將其公布於世,希望後學能一目了然,方便理解和學習。
由堂入室。具悉本原。斯不致誤己誤人。咸臻至善。於是乎詳求其法。則唯有盡易舊制。顛倒一番。從類分門。然後附意闡發。庶晰其蘊。然懼擅動聖經。猶未敢散也。粵稽往古。則周有扁鵲之摘難。晉有玄晏先生之類分。唐有王太僕之補削。元有滑攖寧之撮鈔。鑑此四君子。
而後意決。且此非十二經之比。蓋彼無須類。而此欲醒瞶指迷。則不容不類以求便也。由是遍索兩經。先求難易。反復更秋。稍得其緒。然後合兩為一。命曰類經。類之者。以靈樞啟素問之微。素問發靈樞之秘。相為表裡。通其義也。兩經既合。乃分為十二類。夫人之大事。
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攝生類。生成之道。兩儀主之。陰陽既立。三才位矣。故二曰陰陽類。人之有生。臟氣為本。五內洞然。三垣治矣。故曰臟象類。欲知其內。須察其外。脈色通神。吉凶判矣。故曰經絡類。萬事萬殊。必有本末。知所先後。握其要矣。
白話文:
要深入學習醫學,必須徹底了解其根本原理,才能避免誤己誤人,達到至善境界。因此,我仔細研究傳統醫學的方法,決定革新舊制,重新整理,將內容分門別類,然後加以闡發,使醫學知識更加清晰。雖然擔心擅自修改經典,但還是決定要將其整理出版。
回顧過去,周朝有扁鵲的精闢解說,晉朝有玄晏先生的分類整理,唐朝有王太僕的增補修正,元朝有滑攖寧的摘錄精華。參考了這四位醫學大家,我更加堅定了整理醫學典籍的決心。
這次整理的內容不同於十二經,因為十二經不需要分類。而我想要讓人們能清楚明白醫學道理,就必須分門別類,方便學習。因此,我仔細研讀《靈樞》和《素問》兩部經書,先找出容易理解的內容,反覆推敲,逐漸掌握其精髓,然後將兩部經書合為一部,命名為《類經》。
《類經》的分類方法是,以《靈樞》闡明《素問》的奧妙,以《素問》發掘《靈樞》的精華,兩者相互補充,貫通彼此的義理。將兩部經書整合後,我將其分為十二類。
人生大事莫過於生死,能夠保持真氣,符合天道。因此,第一類為攝生類。天地萬物生成,由陰陽主導,陰陽既定,天地人三才就已確立。因此,第二類為陰陽類。人之所以能生存,是因為臟腑之氣,五臟六腑是人體的根本,三垣是人體的運作規律。因此,第三類為臟象類。想要了解人體內部,就必須觀察其外部,脈象、面色、神態,都能判斷吉凶。因此,第四類為經絡類。
萬事萬物都有其本末,必須了解其先後順序才能掌握其要點。
故六曰標本類。人之所賴。藥食為天。氣味得宜。五宮強矣。故七曰氣味類。駒隙百年。誰保無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故八曰論治類。疾之中人。變態莫測。明能燭幽。二豎遁矣。故九曰疾病類。藥餌不及。古有針砭。九法搜玄。道超凡矣。故十曰針刺類。至天道茫茫。
運行今古。苞無窮協。惟一推之以理。指諸掌矣。故十一曰運氣類。又若經文連屬。難以強分。或附見於別門。欲求之而不得。分條索隱。血脈貫矣。故十二曰會通類。匯分三十二卷。此外復附著圖翼十五卷。蓋以義有深邃。而言不能該者。不拾以圖。其精莫聚。圖象雖顯。
而意有未達者。不翼以說。其奧難窺。自是而條理分綱目舉。晦者明。隱者見。鉅細通融。岐二畢徹。一展卷而重門洞開。秋毫在目。不惟廣裨乎來學。即凡志切尊生者。欲求諸妙。無不信乎可招矣。是役也,余以前代諸賢。注有未備。間多舛錯。掩質埋光。俾至道不盡明於世者。
白話文:
因此,第六類是標本類。人賴以生存,藥食如天,氣味調和,五臟才能強健。所以,第七類是氣味類。人生百年,如白駒過隙,誰能保證無恙?治療得當,危重者也能安穩。所以,第八類是論治類。疾病侵入人體,變化莫測,明醫能洞察幽微,疾病就會消失。所以,第九類是疾病類。藥物無法到達的地方,古人有針灸砭石,九種針法探索奧妙,醫術超凡。所以,第十類是針刺類。天道茫茫,運行古今,包羅萬象,無窮無盡,只有用道理推演,才能掌握其中奧妙。所以,第十一類是運氣類。經文連貫,難以強行分割,有時會在其他部分出現,想要尋找卻找不到。分條索隱,血脈貫通。所以,第十二類是會通類。
本書共分三十二卷,另外附有圖翼十五卷。因為有些道理深奧,文字無法完全表達,所以用圖來輔助,才能聚其精華。圖像雖然顯明,但有些意思還未完全表達,所以用文字來解說,才能窺其奧妙。自此,條理分明,綱目清晰,晦澀的變得明瞭,隱藏的變得顯現,鉅細靡遺,通達融會,歧義盡消,徹悟精髓。只要展開卷軸,就能洞開重門,細微之處盡收眼底。不僅能廣泛幫助後學,凡是志在養生的人,想要尋求醫學妙法,都會相信可以獲得幫助。這次整理,我參考了前代醫學大家的著作,發現有一些註釋不完備,錯誤較多,掩蓋了精華,使醫學之道未能完全闡明於世。
四千余𥜥矣。因敢忘陋效𨊕。勉圖蛟負。固非敢弄斧班門。然不屑沿街持缽。故凡遇駁正之處。每多不諱。誠知非雅。第以人心積習既久。訛以傳訛,即決長波。猶虞難滌。使辨之不力。將終無救正日矣。此余之所以載思而不敢避也。籲余何人斯。敢妄正先賢之訓。言之未竟。
知必有遺。余之謬而隨議其後者。其是其非。此不在余。而在乎後之明哲矣,雖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斷流之水。可以鑑形。即壁影螢光。能資志士。竹頭木屑。嘗利兵家。是編倘亦有千慮之一得。將見擇於聖人矣。何幸如之。獨以應策多門。操觚隻手。一言一字。偷隙毫端。
白話文:
四千多年了,我實在不敢忘記自己粗陋的學識,勉力圖像蛟龍負山一樣,盡力承載著前人的智慧。當然,我不敢在班門弄斧,但也絕不願意沿街乞討般,只會依樣畫葫蘆。因此,凡是遇到需要駁正的地方,我都會毫不避諱地說出來。我知道這樣做可能不夠雅致,但由於人們的錯誤觀念積習已久,錯誤的資訊不斷流傳,就像長江大河一樣,難以清除。如果我們不努力辨明是非,將永遠沒有機會糾正錯誤。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寫下這些文字,並不敢迴避的原因。我不過是個普通人,有什麼資格去妄自糾正先賢的教誨?我所寫的,一定會有遺漏。我寫的錯誤之處,後人可以隨意評論,對錯與否,不在我,而在於後世的聰明人。雖然如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斷流之水可以映照形體,即使是牆壁上的影子和螢火的光芒,也能給志士提供幫助,竹頭木屑也能讓兵家受益。如果這本書也能有千分之一的價值,就能得到聖人的選擇,那將是我的莫大榮幸。我只是利用空閒時間,用一隻手寫下這些文字,每一個字都是我從縫隙中偷來的時間,一筆一劃都凝聚了我的心血。
凡歷歲者三旬。易稿者數四。方就其業。所謂河海一流。泰山一壤。蓋亦欲共掖其高深耳。後世有子云。其憫余勞而錫之斤正焉。豈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謂孰非後進之吾師云。時大明天啟四年。歲次甲子。
浙江通志曰。張介賓字景岳。山陰人。隨父至京。遇名醫金英從之遊。遂得精醫道。為人端靜。好讀書。殫心內經。著有類經。綜覈百家。剖析疑義。凡數十萬言。歷四十年而成。西京葉秉敬謂之海內奇書。又作古方八陳。新方八陳。海內多宗之。
四庫全書提要曰。「類經三十二卷。明張介賓編。介賓字會卿。號景岳。山陰人。是書以素問靈樞。分類相從。則一曰攝生。二曰陰陽。三曰臟象。四曰脈色。五曰經絡。六曰標本。七曰氣味。八曰論治。九曰疾病。十曰針刺。十一曰運氣。十二曰會通。共三百九十條。又益以圖翼十一卷。
白話文:
張介賓,字景岳,浙江山陰人。他年輕時隨父親到京城,遇見名醫金英,拜其為師,精研醫術。張介賓為人沉靜,喜愛讀書,潛心研究《內經》,著有《類經》一書,彙集百家醫學精華,深入剖析疑難問題,歷時四十年,寫成數十萬字。西京葉秉敬稱讚此書為“海內奇書”。此外,張介賓還著有《古方八陳》、《新方八陳》等醫書,深受世人推崇。
附翼四卷。雖不免割裂古書。而條理井然。易於尋覽。其注亦頗有發明。考元劉因靜修集。有內經類編序曰。東垣李明之得張氏之學者。鎮人羅謙甫嘗從之學。一日過予言。先師嘗言予曰。夫古雖有方。而方則有所自出也。子為我分經病證而類之。則庶知方之所自出矣。予自承命。
凡三脫稿。而先師三毀之。研摩訂定。三年而後成。名曰內經類編云云。則以內經分類。實自李杲創其例。而羅天益成之。今天益之本不傳。介賓此編。雖不以病分類。與杲例稍異。然大旨要不甚相遠。即以補其佚亡。亦無不可矣。」
〔類經圖翼〕十一卷,存
〔類經附翼〕四卷,存
白話文:
《類經圖翼》共十一卷,現存。
《類經附翼》共四卷,現存。
這本書雖然不得不將古書拆分,但條理清晰,方便查找。書中的註釋也頗有新意。考證元代劉因的《靜修集》,其中《內經類編》序言說:東垣李明之繼承了張氏的學說,鎮人羅謙甫曾向李明之學習。有一天,羅謙甫來找我說:「老師曾經對我說,古人雖然有醫方,但方劑都是有出處的。你幫我將經病證狀分類,這樣就能明白醫方是怎麼來的。」我接受了這個任務,
前後共寫了三次草稿,但老師都毀掉了,反覆修改,三年後才完成,取名為《內經類編》等等。由此可見,將《內經》分類的辦法,是李杲最早創立的,羅天益將其完善。如今羅天益的原本已經失傳,這本書雖然沒有按照疾病分類,與李杲的辦法略有不同,但總體目的並無太大差異。因此,用這本書來彌補羅天益的遺失,也是可以的。
〔王氏(九達)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合類〕九卷,存
九江府志曰。王九達字曰逵。德安人也。性疏放不拘行檢。坐事被逮。逃之吳越間。愛三泖之勝。遂家焉。與云間諸君子。筆墨酬倡。比之為陶九成楊鐵崖。而刻苦攻醫。自悟心法。凡遇奇病。治輒應手斷除。某病某經。某勝某克。某逆某邪。某標某本。某生某死。某病某日已。
若候潮汐。一一不爽。崇禎間。典職太醫錢相國尤錫述其事甚詳。所著有素問靈樞合類九卷。又心傳九種。皆刻成書。何郎中萬化吳尚寶爾成韓侍讀敬序行之。晚年感秋風蓴鱠之言。動念故里。歸卒於家。嗣絕。
〔林氏(瀾)靈素合鈔〕十五卷,未見
白話文:
王九達,字逵,德安人,性格放蕩不羈。因犯事被捕後逃往吳越,愛上了三泖的美景,便在此定居。他與當地文人雅士以筆墨交流,被人們譽為像陶九成、楊鐵崖一樣的人物。他刻苦鑽研醫術,領悟了醫學的核心法則,遇到奇病,都能迅速準確地診斷治療。他精通經絡、五行相生相剋、邪正相爭等醫學理論,能準確預判病情的發展,甚至能預測病人的生死,就像潮汐一樣規律。崇禎年間,太醫錢相國尤錫述寫下了王九達的詳細事蹟,並將他所著的《素問靈樞合類》九卷和九種心傳著作刻印成書,何郎中、萬化、吳尚寶、爾成、韓侍讀等人都為此書作序。晚年,王九達思念故鄉,回到家鄉去世,後代無繼。至於林瀾所著的《靈素合鈔》十五卷,則未曾見過。
毛奇齡敕封永德郎雲南永昌軍府通判林君墓表略曰。君諱瀾。字觀子。杭州人。值鼎革之際。既以成童補諸生第一。便棄去。遍讀諸藏書。目兼行下。搦筆為文章。瞬息千萬言。同硯者辟易不敢前。乃復痛夭札疵癘。無由拯救,曩者軒轅著書。上窮天紀。下極地理。中知人事。
其間腑臟陰陽。經絡生死。運會升降。皆可窮抽極繹。發我神智。漢張機云。夫天有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闢五腑。玄微無徵。變化不可擬。自非才高識廣。安能剖晰幽遐。盡其理致哉。第洞垣湔浣。世無其人。針石熨烙。其法又不授。雖諸家內經。搜討極備。而議論浩博。
白話文:
毛奇齡敕封永德郎[雲南]永昌軍府通判林君墓表略曰:
君諱瀾,字觀子,杭州人。值鼎革之際,既以成童之齡補諸生第一,便棄去學業,遍讀各家藏書。閱讀之餘,目光敏捷,下筆成文,瞬息之間便可寫出千萬言。同窗好友望而生畏,不敢與之相比。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君不幸早年夭折,染上各種疾病,無藥可救。
古往今來,軒轅黃帝著書,上窮天文,下探地理,中通人事。其間講述了人體五臟六腑、陰陽、經絡、生死、運化升降等道理,可以窮其根源,推究其理,開啟我們的智慧。漢代張機說:「天地有五行,以運行萬物;人體有五常,以調節五臟六腑。其奧妙無跡可尋,變化莫測,非才高識廣者,怎能洞悉幽深,盡其道理?」
然而,洞悉人體奧秘的「洞垣」醫術,世上少有傳人,針灸、藥石、熨烙等方法也未曾傳授。雖然各家醫書都有關於內經的論述,搜集極為完備,但議論浩博,難以精通。
考索難竟。即盧國難經。與皇甫士安甲乙諸著。俱未能析其指歸。而得其要領。惟元人滑壽作素問鈔一書。頗稱簡切。顧靈樞真經。實先素問。而未得並著於世。以相為表裡。非闕事乎。雖明末張氏匯作類經。已嘗搜入。而義例頗賾。乃仿滑氏分類十二。約文五百。汰其冗而貫其錯。
合靈樞素問為一書。名靈素合鈔。自攝生以至運氣。定十有五卷。為醫學宗云。
〔汪氏(昂)素問靈樞類纂約注〕三卷,存
自序曰。醫學之有素問靈樞。猶吾儒之有六經語孟也。病機之變。萬不齊悉。範圍之不外是。古之宗工。與今之能手。師承其說。以之濟世壽民。其功不可究殫。第全書浩衍。又隨問條答。不便觀覽。雖岐黃專家。尚望意沮。況於學士大夫乎。余衡泌之人。無事棄日。不揣固陋。
白話文:
研究《難經》很困難,就是盧國的《難經》。和皇甫士安的甲乙等著作,都還沒有能分析出其精髓,掌握其要領。只有元代的滑壽所著的《素問鈔》一書,比較簡潔明瞭。而《靈樞真經》其實比《素問》更早,卻沒有人將兩者合在一起出版,使之成為表裡,這不是遺憾嗎?雖然明末的張氏彙集了《類經》,已經將《靈樞》搜集進去,但其義理仍然十分隱晦。於是仿照滑壽的方法,將其分為十二類,約五百字,刪去繁冗,貫通錯漏。
將《靈樞》和《素問》合為一書,命名為《靈素合鈔》,從養生到運氣,共分十五卷,成為醫學的根本。
汪氏(昂)所著的《素問靈樞類纂約注》三卷,現存。
自序說:醫學有《素問》、《靈樞》,就像儒家有《六經》、《語孟》一樣。病機變化萬千,無所不包,範圍不出於此。古代的醫學大師,以及當今的醫術高超者,都以其理論為師,用它來救治世人,延續生命,其功勞無法盡述。只是全書浩瀚,又以問答的方式呈現,不便於閱讀。即使是精通岐黃之術的人,也難免感到沮喪,何況是學士大夫呢?我汪昂閒來無事,就開始研究這兩本書,不顧自己學識淺薄,斗膽寫下這篇自序。
竊欲比類而分次之。偶見滑伯仁有素問鈔一編。其用意頗與余同。然而割裂全文。更為穿貫。雖分門類。而凌躐錯雜。遂,失原書之目。得無疑誤後學。而獲罪先聖也乎。又謂兩經從未有合編者。特為珠聯。以愚意條析。分為九類。雖有剛節。而段落依舊。下注出於某篇。不敢謬為參錯。
其存者要以適用而止。而參酌諸注。務令簡明。使讀者瞭然心目。聊取反約之意。以就正於有道云爾。
凡例曰。素問靈樞。各八十一篇。其中病證脈候。臟腑經絡。針灸方藥。錯見雜出。讀之茫無津涯。難得其窾會。本集除針灸之法不錄。余者分為九篇。以類相從。用觀覽。於各篇之中。復有前後條貫。數仍不離於九也。集中遵各注者十之七。增鄙見者十之三。或節其繁蕪。
白話文:
我想要將《素問》和《靈樞》兩部經典按照內容進行分類,偶然看到滑伯仁的《素問鈔》,他的想法和我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他將整本書拆分成不同的部分,再重新組織,雖然分門別類,但卻錯亂無序,偏離了原書的本意。這樣做恐怕會誤導後學,讓他們誤解先賢的智慧。我認為兩部經典從未被合編過,於是特別將它們整理成集,以我的淺見,將它們分為九類。雖然我採取了嚴謹的分類方法,但段落依然保持原樣,並在下方註明出自哪一篇,不敢妄自改動或錯誤地混合內容。
我保留的內容都以實用為主,並參考了其他注解,力求簡潔明瞭,讓讀者一目了然。這僅是我個人的想法,希望能得到有學識之人的指正。
關於本書的編排原則: 《素問》和《靈樞》各包含八十一篇,其中關於疾病症狀、脈象、臟腑經絡、針灸和藥方等內容散亂雜糅,讀起來毫無頭緒,難以理解其精髓。本書除了不收錄針灸方法外,將其他内容分為九類,以類相連,方便觀看。在每一類中,也保留了前後的條理,總共依然是九個部分。本書參考了七成的其他注解,並加入了三成的個人見解,有時會簡化冗繁的内容。
或辨其謬誤。或暢其文義。或詳其未悉。或置為闕疑。務令語簡義明。故名約注。閱三十餘年。而書始就。誠不知其無常。唯高明之家教之。一素問治兼諸法。文悉義順。故說理之文多。靈樞專重針灸。故說數之文多。本集以素問為主。而靈樞副之。其素問與靈樞同者。皆用素問。
而不用靈樞。至於針灸之法。與醫藥不同。本集不暇旁及。故概刪而不錄。然素問所引經文。多出靈樞。則靈樞在前。而素問居後。踵事增華。故文義為尤詳也。
一素問所言。五運六氣。弘深奧渺。靈樞所言。經絡穴道。縷析絲分。誠秘笈之靈文。非神聖其孰能知之。本集義取纂要。不能多錄。欲深造者。當於全書而究心焉。
白話文:
有時我會辨析其中的錯誤,有時會展開其文義,有時會詳細解釋不清楚的部分,有時會對一些疑問置之不理,力求語言簡潔、意義明確,因此取名為《約注》。經過三十多年,這本書才完成。確實不知道它是否會永遠存在,只希望高明的人能夠教導它。《素問》治療兼具多種方法,文義完整順暢,因此論理的文字較多;《靈樞》專注於針灸,因此記述數據的文字較多。本書以《素問》為主,輔以《靈樞》。若《素問》和《靈樞》相同,皆採用《素問》而不用《靈樞》。至於針灸之法,與醫藥不同,本書不暇旁及,因此全部刪除而不記錄。然而,《素問》所引用的經文,多出自《靈樞》,則《靈樞》在前,《素問》在後,踵事增華,故文義更為詳盡。
《素問》中所言的五運六氣,深奧且廣泛;《靈樞》中所言的經絡穴道,詳細且細緻,確實是秘笈中的精華,非神聖之人不能理解。本書取義纂要,不能多加記錄,若要深入研究,應當在全書中仔細探究。
〔程氏(云鵬)靈素微言〕未見
程云鵬曰。素問五臟七腑。世僅列六。有包絡而無三焦。有三焦而無包絡。胃者腎之關。易作腎者胃之關。一字之訛。陰陽顛倒。曷由消納。又如真人聖人等論。尤非儒者所可混同。均加辨晰。(慈幼筏序)
〔薛氏(雪)醫經原旨〕六卷,存
緒言曰。黃帝作內經。史冊載之。而其書不傳。不知何代明夫醫理者。托為君臣問答之辭。撰素問靈樞二經傳於世。想亦聞陳言於古老。敷衍成之。雖文多敗闕。實萬古不磨之作。窺其立言之旨。無非竊擬壁經。故多繁辭。然不迨拜手賡揚都俞吁咈之風遠矣。且是時始命大撓作甲子。
白話文:
程氏(云鵬)靈素微言
程云鵬說: 《素問》中論述五臟七腑,世間僅列出六臟,有包絡卻沒有三焦,有三焦卻沒有包絡。胃是腎的關口,容易誤寫成腎是胃的關口。一字之差,陰陽顛倒,如何能通達消化吸收的道理?
又如真人、聖人等論述,更不是儒家可以混同的。都應該加以辨析。
(慈幼筏序)
薛氏(雪)醫經原旨
緒言: 黃帝撰寫《內經》,史書記載此事,但書本卻失傳。不知是何時代精通醫理之人,假托君臣問答的形式,撰寫了《素問》與《靈樞》兩部經書傳世。想來他們也曾聽聞古人的言論,加以發揮而成。雖然文字多有殘缺,卻是萬古不磨的著作。窺其立言的旨意,無非是模仿《黃帝內經》的風格,因此文辭繁雜。然而,並不能與古時拜手賡揚、都俞吁咈的風氣相比擬。而且,在那個時代,是命大撓製作了甲子紀年法。
其干支節序占候。豈符於今日。而旨酒溺生。禹始惡之。嘗其玄酒味澹。人誰嗜以為漿。以致經滿絡虛。肝浮膽橫耶。至於十二經配十二水名。彼時未經地平天成。何以江淮河濟。方隅畛境。竟與後世無岐。如此罅漏。不一而足。近有會稽張景岳出。有以接乎其人。而才大學。
博。膽志頗堅。將二書串而為一。名曰類經。誠所謂別裁偽體者歟。惜乎疑信相半。未能去華存實。余則一眼覷破。既非聖經賢傳。何妨割裂。於是雞窗燈火。數更寒暑。徹底掀翻。重為刪述。望聞問切之功備矣。然不敢創新立異。名之曰醫經原旨。為醫家必本之經。推原其大旨如此。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的干支節氣占卜,是否符合現代?而以甜酒淹死嬰兒,大禹都反感。尝過玄酒,味道淡薄,誰會拿它当饮料喝呢?这样会导致经络充盈,气血虛弱,肝浮胆横。至於十二经脉对应十二水名,那时地球尚未平坦,天地未成,怎么會有江淮河济、方隅畛境,竟与后世毫无区别呢?像这样的疏漏,不胜枚举。最近会稽的张景岳出现,他博学多才,有能力接续前人的研究,并以坚定的意志将两本书串联成一本,名为《类经》,确实是别出心裁的伪作。可惜的是,书中疑点和可信之处参半,未能去伪存真。我一眼就看穿了,既然不是圣贤传授的真经,何必保留?于是,我便在寒窗苦读,彻夜不眠,彻底推翻重写,将望闻问切的精髓尽数保留。但我不敢标新立异,只命名为《医经原旨》,希望成为所有医者必读的经典。这就是我的研究大旨。
至於針灸一法。另有專書。故略收一二。余多節去。其據文註釋。皆廣集諸家之說。約取張氏者多。苟或義理未暢。間嘗綴以愚見。冒昧之責。何所逃避。際此醫風流弊之日。苟有一人熟讀而精思之。則未必無小補云。乾隆十九年。歲在甲戌。
唐大烈曰。薛生白名雪。號一瓢。兩徵鴻博不就。所著詩卷甚富。又精於醫。與葉天士先生齊名。然二公各有心得。而不相下。先生不屑以醫自見。故無成書。年九十而歿。
四庫全書總目曰。薛雪字生白。號一瓢。蘇州人。自署曰河東。稱郡望也。(周易粹義注)
〔嚴氏(長明)素靈發伏〕未見
錢大昕傳略曰。嚴長明字冬友。號道甫。江寧人。幼讀書十行並下。乾隆三十七年。天子巡幸江南。長明以獻賦召試特賜舉人。授內閣中書。甫任事。即奏充方略館纂修官。入軍機處行走。擢內閣侍讀。晚歲為廬江書院院長。卒。年五十七。生平著述。有素靈發伏。凡二十餘種。(潛研堂文集)
〔黃氏(元御)素靈微蘊〕四卷,存
白話文:
至於針灸這方面的知識,另有專書詳細論述,所以這裡只簡單收錄一二,其他大多省略。文中引用的註釋,廣泛收集各家觀點,其中以張氏說法居多。若有義理尚未明晰之處,偶爾會加上我個人的淺見,冒昧之責,無所逃避。如今醫風敗壞,若能有一人熟讀並細心思考,或能有所裨益。乾隆十九年甲戌年。
唐大烈說,薛雪字生白,號一瓢,兩次應考鴻博不中。他所寫的詩集相當豐富,又精通醫術,與葉天士先生齊名。不過兩位先生各有心得,不相上下。先生不屑以醫術自居,所以沒有留下著作。九十歲時去世。
四庫全書總目記載,薛雪字生白,號一瓢,是蘇州人,自稱河東,是他的郡望(周易粹義注)。
嚴氏(長明)的《素靈發伏》一書,未曾見過。
錢大昕傳略中記載,嚴長明字冬友,號道甫,是江寧人。他自幼讀書過目不忘,乾隆三十七年,天子巡幸江南,長明獻賦獲召試,特賜舉人,授予內閣中書。甫一任職,就奏請充任方略館纂修官,進入軍機處行走,擢升為內閣侍讀。晚年擔任廬江書院院長,卒於五十七歲。他一生著述頗豐,有《素靈發伏》等二十餘種。(潛研堂文集)
黃氏(元御)的《素靈微蘊》四卷,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