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醫經(一)

是倒置而下字爾。全元起解義未太明。吳昆等以為平素講求問答之義。晁氏讀書志曰。昔人謂素問。以素書黃帝之問。猶言素書也。俱臆度之見而已。至雲笈七籤。神仙通鑑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問之。作素問。荒誕極矣。蓋內經之目。昉見於漢志。而素問之名。出張仲景傷寒論序。

曰。素問九卷。九卷。即今之靈樞。以素靈二書為內經者。出皇甫謐甲乙經序。而後歷代諸家。無復異論焉。胡應麟特謂素問。今又稱內經。然隋志止名素問。蓋黃帝內外經五十五卷。六朝亡逸。故後人綴緝。易其名耳。此最有理。然晉去漢未遠。皇甫氏之所序。或是古來相傳之說。

亦不可廢也。第七卷。已亡於晉。皇甫謐甲乙經序曰。亦有亡失。隋志載梁七錄亦云。止存八卷。據林億等說。全元起所注本。乃無第七。而王冰為舊藏之卷。補七篇。與素問餘篇文。夐然不同。其論運氣。與六節臟象論七百十八字。全然別是一家言。林億等以為陰陽大論之文。

王冰取以補所亡。今考王叔和傷寒例所引。陰陽大論之文。曾無所見。林說難從。而若其篇第。不知古經為奈何。據林億等校正之說。全元起本八卷。共六十八篇。至王冰補七篇。又分為八十一篇者。仿道德經難經也。是書實醫經之最古者。往聖之遺言存焉。晉皇甫謐以來。

歷代醫家。斷為岐黃所作。此殊不然也。醫之言陰陽尚矣。莊子謂疾為陰陽之患。左傳醫和論六氣曰。陰淫寒疾。陽淫熱疾。班固云。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可以見也。而漢之時。凡說陰陽者。必系之於黃帝。淮南子曰。黃帝生陰陽。

又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高誘注云。說。言也。言為二聖所作。乃能入其說於人。人乃用之。劉向云。言陰陽五行。以為黃帝之道。漢志。陰陽醫卜之書。冠黃帝二字者。凡十有餘家。此其證也。是書設為黃帝岐伯之問答者。

亦漢人所撰述無疑。方今醫家。或牽合衍贅。以為三墳之一。或者詆譭排斥。以為贗偽之書者。俱為失矣。

白話文:

這是倒過來寫的文字而已。全元起的解釋不太清楚。吳昆等人認為這是平常講求問答的意義。晁氏《讀書志》說,以前的人說《素問》,是用白紙寫黃帝的提問,就像是白紙書寫的意思。這些都只是臆測的看法。至於《雲笈七籤》、《神仙通鑑》說,天上下降一位素女,來治療人們的疾病,黃帝向她請教,才有了《素問》,這就太荒謬了。

《內經》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而《素問》這個名稱則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序》。序中說,《素問》有九卷。這九卷,其實就是現在的《靈樞》。將《素問》、《靈樞》兩書合稱為《內經》,是出自皇甫謐《甲乙經序》。此後歷代醫家,都沒有不同的看法。胡應麟特別指出《素問》現在又被稱為《內經》。然而《隋書·經籍志》只稱為《素問》。據說,黃帝內外經共有五十五卷,在六朝時散失了,所以後人把殘缺的章節重新編輯,並改了書名。這個說法最有道理。但晉朝距離漢朝並不遙遠,皇甫氏的序言,或許是古老的傳說,也不能輕易廢棄。

《素問》第七卷在晉朝已經散失。皇甫謐《甲乙經序》說,也有部分內容散失。《隋書·經籍志》記載梁代的《七錄》也說,只剩下八卷。根據林億等人的說法,全元起所註的版本,確實沒有第七卷。而王冰把原本收藏的書卷,補上了七篇。這七篇的文字,和《素問》其他篇章差異很大。他所論述的運氣,以及六節臟象論的七百一十八個字,完全是另一種學說。林億等人認為,這是陰陽大論的內容。

王冰把它拿來補上散失的部分。現在考察王叔和《傷寒例》所引用的陰陽大論,卻沒有看到這些文字。林億的說法難以採信。而至於原本的篇章順序,不知道古經是怎樣的。根據林億等人校正的說法,全元起的版本有八卷,共六十八篇。到王冰補上七篇後,又分為八十一篇,這是仿效《道德經》、《難經》的做法。這本書實際上是最古老的醫學經典。古代聖人的教誨還保存在其中。從晉朝皇甫謐以來,歷代醫家都認為是岐伯和黃帝所作,這實在是錯誤的。

醫學談論陰陽很久了。《莊子》說疾病是陰陽失調的禍患。《左傳》中醫和論述六氣說,陰氣過盛會導致寒病,陽氣過盛會導致熱病。班固說,醫經是探討人的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此來解釋各種疾病的根源,以及生死的原因。由此可見,在漢朝,凡是談論陰陽學說的人,必定會歸於黃帝。淮南子說,黃帝產生陰陽。

又說,世俗之人,大多尊崇古代,輕視現在,所以闡述學說的人,一定要託名於神農、黃帝,才能夠被接受。高誘註解說,所謂的「說」就是「言說」。意思是說,如果說是兩位聖人所作,人們才會接受並使用。劉向說,談論陰陽五行,說是黃帝的學說。《漢書·藝文志》記載,陰陽、醫卜方面的書籍,冠上黃帝名字的,就有十幾家。這就是證據。這本書設定為黃帝和岐伯的問答,無疑也是漢朝人所撰寫的。現在的醫家,有些人牽強附會,把它說成是《三墳》之一,有些人又詆毀排斥,認為是偽造的書籍,這些都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