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二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卷二

2. 醫經(二)

〔黃帝素問遺篇〕宋史四卷,佚

〔趙簡王補刊素問遺篇〕明史一卷,存

林億等曰。刺法論。本病論。二篇。亡在王冰注之前。按病能論篇末王冰注曰。世本既闕第七二篇。謂此二篇也。而今世有素問亡篇及昭明隱旨論。以為此二篇。託名王冰為注。辭理鄙陋。無足取者。

馬蒔曰。刺法本病二篇。正本所遺。別有素問遺篇。其此。其本病論。正所以發明刺法論之義。內有折其鬱氣。資其化源等語。大義見六元正紀大論中。但彼則引而不發。至此二篇。始有下手處。惟升之不前。降之不入。故成五郁。惟不退位。故不遷正。司天不得遷正。則剛失守。

而後三年成五疫。司地不得遷正。則柔失守。而後三年成五癘。後世不知司天在泉。天之右施。地之左施。及治五郁者。以其不知此二篇升降之義也。不能治疫癘者。以其不知二篇退位遷正。剛柔失守之義也。但不知始自何代。將此二篇。竊出私傳。不入官本。斯人者其無後乎。

明史曰。世傳素問王冰注本。中有缺篇。簡王得全本補之。

按先子曰。今所傳遺篇一卷。此乃王冰以後人所託而作。經注一律。出於一人之手。辭理淺薄。不足取。而馬氏稱之。亦何不思之甚也。趙府居敬堂刊本素問。載刺法本病二篇。明志所著。即是也。簡王名高燧。成祖第三子。母文皇后。永樂三年封。乎元年。就藩彰德。宣德六年薨。事屢見於明史宗室傳。

〔素問逸篇〕一卷,存

施沛跋曰。一曰獨坐靜寄軒下。有羽士顧予而問所讀何書。答以素問。乃備晰疑義。因出逸篇二。以授予曰。此長生訣神現方也。隨謝去。後訪之不可蹤跡。始知異人也。

按是書所載。支離不經。實無足取者。蓋施沛所託而作。徒供有識者之一噱耳。考沛始末未詳。據四庫全書史部職官類存目。有沛南京都察院志四十卷。曰沛修此時。則為南京國子監生。

白話文:

[醫經(二)]

關於《黃帝內經素問遺篇》:

  •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根據宋史記載有四卷,但已散佚。
  • 《趙簡王補刊素問遺篇》,根據明史記載有一卷,尚存。
  • 林億等人認為,《刺法論》和《本病論》這兩篇,在王冰註解《素問》之前就已失傳。他們推斷,王冰在《病能論》篇末的註解中提到「世本已缺少第七十二篇」,指的就是這兩篇。現在市面上流傳的《素問亡篇》和《昭明隱旨論》,聲稱是這兩篇,還託名王冰所註解,但內容粗俗淺陋,不值得採信。

馬蒔的觀點:

  • 《刺法論》和《本病論》這兩篇,確實是《素問》原本遺失的部分。另外還有一本《素問遺篇》,其內容與這兩篇有關。《本病論》的目的正是闡明《刺法論》的含義,裡面提到「疏導鬱積的氣,滋養化生的根源」等語,大意與《六元正紀大論》相符,但《六元正紀大論》只是點到為止,沒有深入闡述,而這兩篇才真正提供了具體的實踐方法。
  • 認為人體氣機上升不順、下降不暢,就會形成五種鬱結。若不能調整自身位置,就會導致不正常的狀態。如果主導天氣變化的「司天」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失去其剛性的平衡,進而導致三年後發生大規模的瘟疫;如果主導地面變化的「司地」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失去其柔性的平衡,進而導致三年後發生大規模的癘疫。後世之人不懂得「司天」和「在泉」的關係,以及天道向右運行、地道向左運行的道理,也不懂得治療五種鬱結的方法,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這兩篇所闡述的氣機升降的原理。他們之所以無法治癒疫癘,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這兩篇所講的調整位置、恢復平衡,以及剛柔失衡的道理。
  • 但不知道從哪個朝代開始,有人將這兩篇偷偷傳抄,不收入官方版本。這樣的人恐怕會有報應的。
  • 明史記載,世間流傳的《素問》王冰註解本有缺漏,趙簡王得到了完整的版本並補上。

作者觀點:

  • 先父認為,現在流傳的《遺篇》一卷,是王冰之後的人假託他的名義所作,書中的註解風格一致,出自一人之手,內容淺薄,不值得採信。而馬蒔卻認可它,真是太不加思考了。
  • 趙府居敬堂刊刻的《素問》,收錄了《刺法論》和《本病論》這兩篇,明史記載是趙簡王所補。趙簡王名為高燧,是明成祖的第三個兒子,母親是文皇后,永樂三年被封王,到彰德就藩,宣德六年去世,這些事蹟在《明史宗室傳》中都有記載。

關於《素問逸篇》:

  • 《素問逸篇》,有一卷,尚存。
  • 施沛寫的跋文說,他曾經獨自坐在靜寄軒下,有個道士問他讀什麼書,他回答是《素問》。道士仔細解釋了《素問》的疑難之處,並拿出兩篇《逸篇》給他,說這是長生不老的秘訣。道士隨後就離開了,再也找不到他的蹤跡,施沛才明白他遇到了異人。

作者觀點:

  • 這本書所記載的內容支離破碎、荒誕不經,實在沒有什麼價值,應該是施沛假託道士之名寫的,只不過是讓有識之士一笑罷了。考證施沛的生平,發現他曾任南京國子監生,並編寫過《南京都察院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