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2. 醫經(三)
〔全氏(元起)注黃帝素問〕隋志八卷(新唐志作九卷訛本朝現在書目作十六卷),佚
南史王僧孺傳曰。侍郎金元起欲注素問。訪以砭石。僧孺答曰。古人當以石為針。必不用鐵。說文有此砭字。許慎云。以石刺病也。東山經。高氏之山多針石。郭璞云。可以為砭針。春秋。美疢不如惡石。服子慎云。石。砭石也。季世無復佳石。故以鐵代之爾。
林億等曰。隋楊上善為太素。時則有全元起者。始為之訓解。闕第七一通。
按隋志作全元越。南史作金元起。並訛。今從新唐志。改考史。王僧孺死在天監二年。則元起當為齊梁間人。林億等謂與楊上善同時。誤矣。古今醫統曰。全元起以醫鳴晉。妄甚。先子曰。全元起注本。猶存於宋代。今據新校正所載。考其卷目次第。可以窺厓略矣。卷一。平人氣象論。
決死生篇。臟氣法時論。宣明五氣篇。經合論。調經論。四時刺逆從論。(連六卷從春氣在經脈分在第一卷中)凡七篇。卷二。移精變氣論。玉版論要篇。診要經終論。八正神明論。真邪論。標本病傳論。皮部論。(篇末有經絡論)骨空論。(自灸寒熱之法以下在六卷刺齊篇末)氣穴論。
氣府論。繆刺論。凡十一篇。卷三。陰陽離合論。十二臟相使篇。六節臟象論。陽明脈解篇。長刺節篇。五臟卒痛。凡六篇。卷四。生氣通天論。全匱真言論。陰陽別論。經脈別論。通評虛實論。太陰陽明論。逆調論。痿論。凡八篇。卷五。五臟別論。湯液醪醴論。熱論。刺熱論。
評熱病論。瘧論。腹中論。厥論。病能論。奇病論。凡十篇。卷六。脈要精微論。玉機真藏論。寶命全形論。刺瘧論。刺腰痛論。刺劑論。(王本刺要論出於此篇)刺禁論。刺志篇。針解篇。四時刺逆從論。(春氣在經脈至篇末在第一卷)凡六篇。卷七。闕。卷八。痹論。水熱穴論。
從容別白黑。(今示從容論)論過失。(王本疏五過論)方論得失明著。(徵四失論)陰陽類論方論解。(王本方盛衰論)凡八篇。卷九。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陰陽應象大論。五臟生成篇。異法方宜論。咳論。風論。大奇論。脈解篇。凡九篇。以上八卷。合六十八篇也。
〔楊氏(玄操)素問釋音〕(舊注音一作言),宋志一卷,佚
〔王氏(冰)注黃帝素問〕(今本題云次注),新唐志二十四卷,存
自序曰。夫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聖道。則不能致之矣。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雖復年移代革。而授學猶存。
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然而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機迅發。
白話文:
醫經(三)
《全氏注黃帝素問》在隋朝的書目中記載為八卷(新唐書記載為九卷,是錯誤的),本朝現在的書目則記載為十六卷,現已失傳。
《南史·王僧孺傳》記載,侍郎金元起想要注解《素問》,曾向王僧孺請教關於砭石的問題。王僧孺回答說:「古人應該用石頭當作針,一定不會用鐵。 《說文解字》中有『砭』這個字,許慎解釋說是用石頭刺病。 《東山經》記載,高氏山盛產針石,郭璞認為可以用來當作砭針。 《春秋》中有『寧可有令人不適的疾病,也不要用不好的石頭治療』的說法,服子慎解釋說,這裡的石頭就是砭石。因為現在沒有好的砭石,所以才用鐵來代替。」
林億等人認為,隋朝的楊上善在撰寫《太素》時,有位叫全元起的人開始對《素問》進行訓解,但缺少了第七卷的一整卷內容。
經考證,隋書記載的全元越、《南史》記載的金元起都是錯誤的。應該根據《新唐書》的記載,並考證史書後確認,王僧孺死於天監二年,所以全元起應該是齊梁之間的人,林億等人認為他和楊上善是同一時代的人是錯誤的。《古今醫統》說全元起因醫術聞名於晉朝,這更是荒謬至極。 先父曾經說過,全元起的注本在宋代還存在。現在根據新校正本所載,考察它的卷目順序,可以大概了解其內容:第一卷:平人氣象論、決死生篇、臟氣法時論、宣明五氣篇、經合論、調經論、四時刺逆從論(包含六卷,從「春氣在經脈」開始到第一卷結束)。總共七篇。第二卷:移精變氣論、玉版論要篇、診要經終論、八正神明論、真邪論、標本病傳論、皮部論(篇末有經絡論)、骨空論(從「灸寒熱之法」以下到六卷「刺齊篇」結束)、氣穴論、氣府論、繆刺論。總共十一篇。第三卷:陰陽離合論、十二臟相使篇、六節臟象論、陽明脈解篇、長刺節篇、五臟卒痛。總共六篇。第四卷:生氣通天論、全匱真言論、陰陽別論、經脈別論、通評虛實論、太陰陽明論、逆調論、痿論。總共八篇。第五卷:五臟別論、湯液醪醴論、熱論、刺熱論、評熱病論、瘧論、腹中論、厥論、病能論、奇病論。總共十篇。第六卷:脈要精微論、玉機真藏論、寶命全形論、刺瘧論、刺腰痛論、刺劑論(王冰本的「刺要論」出自此篇)、刺禁論、刺志篇、針解篇、四時刺逆從論(從「春氣在經脈」到篇末,內容在第一卷)。總共六篇。第七卷:缺。第八卷:痹論、水熱穴論、從容別白黑(現在的《從容論》)、論過失(王冰本的《疏五過論》)、方論得失明著(相當於《徵四失論》)、陰陽類論方論解(相當於王冰本的《方盛衰論》)。總共八篇。第九卷: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陰陽應象大論、五臟生成篇、異法方宜論、咳論、風論、大奇論、脈解篇。總共九篇。以上八卷共六十八篇。
《楊氏素問釋音》(舊稱注音,也作「言」),宋朝書目記載為一卷,已失傳。
《王氏注黃帝素問》(現在的版本標題為「次注」),新唐書記載為二十四卷,現存。
王冰在自序中說:「解除束縛、脫離困境,保存真氣、引導元氣,使百姓得到仁愛長壽,讓虛弱的人獲得安寧,如果沒有三聖的教導,是不可能達到這個目的的。孔安國在《尚書序》中說,伏羲、神農、黃帝的著作被稱為『三墳』,講的是大道的道理。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黃帝的《內經》共十八卷,《素問》是其中的九卷,加上《靈樞》的九卷,就構成這個數字。雖然經歷了時代變遷,但傳授學習的方法仍然存在。但因為害怕傳給不對的人,所以時常有所隱藏,因此第七卷被老師收藏起來,現在流傳的只有八卷。然而《素問》的文字簡潔,意義廣博,道理深奧,趣味深遠,其中闡述了天地現象的區分、陰陽變化的規律、變化的原因、生死徵兆的顯現,即使不事先商量,遠近的人想法也會相同,即使沒有約束,幽暗不明的事情也會契合。考察它所說的話,都是有根據的;驗證它所說的事,都沒有錯誤。的確可以稱得上是至道的宗源、養生的開端。如果能充分領會天機,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