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二
卷二
1. 醫經(二)
〔黃帝素問遺篇〕宋史四卷,佚
〔趙簡王補刊素問遺篇〕明史一卷,存
林億等曰。刺法論。本病論。二篇。亡在王冰注之前。按病能論篇末王冰注曰。世本既闕第七二篇。謂此二篇也。而今世有素問亡篇及昭明隱旨論。以為此二篇。託名王冰為注。辭理鄙陋。無足取者。
馬蒔曰。刺法本病二篇。正本所遺。別有素問遺篇。其此。其本病論。正所以發明刺法論之義。內有折其鬱氣。資其化源等語。大義見六元正紀大論中。但彼則引而不發。至此二篇。始有下手處。惟升之不前。降之不入。故成五郁。惟不退位。故不遷正。司天不得遷正。則剛失守。
白話文:
〔黃帝素問遺篇〕宋史四卷,佚
〔趙簡王補刊素問遺篇〕明史一卷,存
林億等說:「刺法論」和「本病論」這兩篇,在王冰注本之前就已經失傳了。根據「病能論」篇末王冰的注釋,他認為世本中已經缺失了第七十二篇,指的就是這兩篇。如今市面上流傳的「素問亡篇」和「昭明隱旨論」,被認為是這兩篇,並假託王冰之名撰寫注釋。但內容淺薄粗陋,毫無價值。
馬蒔說:「刺法」和「本病」兩篇,正是原本遺失的部分。另外還有「素問遺篇」,其中「本病論」正是為了闡明「刺法論」的含義。內容包括「折其鬱氣,資其化源」等語,這些重要觀點在「六元正紀大論」中已有提及,只是當時只點到為止。直到這兩篇出現,才真正揭示了實踐方法。唯升之不前,降之不入,因此形成五鬱;唯不退位,所以不能遷正。司天不得遷正,則剛失守。
而後三年成五疫。司地不得遷正。則柔失守。而後三年成五癘。後世不知司天在泉。天之右施。地之左施。及治五郁者。以其不知此二篇升降之義也。不能治疫癘者。以其不知二篇退位遷正。剛柔失守之義也。但不知始自何代。將此二篇。竊出私傳。不入官本。斯人者其無後乎。
明史曰。世傳素問王冰注本。中有缺篇。簡王得全本補之。
按先子曰。今所傳遺篇一卷。此乃王冰以後人所託而作。經注一律。出於一人之手。辭理淺薄。不足取。而馬氏稱之。亦何不思之甚也。趙府居敬堂刊本素問。載刺法本病二篇。明志所著。即是也。簡王名高燧。成祖第三子。母文皇后。永樂三年封。乎元年。就藩彰德。宣德六年薨。事屢見於明史宗室傳。
白話文:
三年後就會出現五種瘟疫,司地不能遷正,就會導致柔失守,三年後也會出現五種癘疾。後世的人不知道司天在泉,天之右施,地之左施,以及如何治療五種郁症,都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這兩篇經文關於升降的道理。不能治療疫癘的人,也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這兩篇經文關於退位遷正、剛柔失守的道理。只可惜不知道這些經文最初是從什麼時代流傳下來的,後來有人私自傳抄,並沒有納入官方典籍。這樣的人,恐怕後代不會有成就吧!
明史記載,世人流傳的《素問》王冰注本,其中缺失了一些篇章。簡王得到了全本,將缺失的部分補齊了。
我的父親曾經說過,現在流傳的《素問》遺篇一卷,是王冰之後的人偽造的。經文和註解風格一致,都是出自一人之手,內容淺薄,不值得參考。馬氏卻稱讚它,實在是令人費解。趙府居敬堂刊本的《素問》中,載有《刺法本病》兩篇,是明志所撰寫的,也就是現在流傳的這兩篇。簡王名為高燧,是成祖的第三子,母親是文皇后。永樂三年被封為簡王,洪武元年就藩彰德,宣德六年去世。這些事蹟都可以在明史宗室傳中找到。
〔素問逸篇〕一卷,存
施沛跋曰。一曰獨坐靜寄軒下。有羽士顧予而問所讀何書。答以素問。乃備晰疑義。因出逸篇二。以授予曰。此長生訣神現方也。隨謝去。後訪之不可蹤跡。始知異人也。
按是書所載。支離不經。實無足取者。蓋施沛所託而作。徒供有識者之一噱耳。考沛始末未詳。據四庫全書史部職官類存目。有沛南京都察院志四十卷。曰沛修此時。則為南京國子監生。
白話文:
《素問逸篇》只有一卷,現存。施沛在書末寫道:有一天,我獨自坐在軒下靜坐,一位羽士走過來問我正在讀什麼書,我回答說《素問》。他就詳細地為我解惑,並拿出兩卷《逸篇》交給我,說這是長生訣的神奇秘方。我謝過他後,就再也找不到他的蹤跡了,才知道他是一位異人。
有人認為這本書內容支離破碎、毫無價值,是施沛為了騙人而寫的,只不過是給有識之士提供了一個笑料而已。施沛的生平事跡不詳,根據《四庫全書》史部職官類的目錄記載,有一部《沛南京都察院志》四十卷,其中提到施沛在某個時期是南京國子監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