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一 (2)
卷一 (2)
1. 醫經(一)
鉅細精粗,莫不洞然於胸次。是以其言有及之者,而世之言此者,因自托焉,以信其說於後世。至於戰國之時,方術之士,遂筆之書,以相傳授,如列子之所引,與夫素問握奇之屬,蓋必有粗得其遺言之彷彿者,如許行所道神農之言耳。周官外史所掌,三皇五帝之書,恐不但若是而已也。
(文集古史餘論)
王炎曰:夫素問乃先秦古書,雖未必皆黃帝岐伯之言,然秦火以前,春秋戰國之際,有如和緩秦越人輩,雖甚精於醫,其察天地陰陽五行之用,未能若是精密也。則其言雖不盡出於黃帝岐伯,其旨亦必有所從受矣。(運氣說出於新安文獻志)
沈作哲曰:內經素問,黃帝之遺書也。學者不習其讀,以為醫之一藝耳。殊不知天地人理,皆至言妙道存焉。文字訛脫錯亂,失其本經。(寓簡)
高承曰:皇甫謐帝王世紀云:黃帝命雷公岐伯,教制九針,著內外經,素問之書咸出焉。(事物紀原)
陳振孫曰:素問,黃帝與岐伯問答。三墳之書,無傳尚矣。此固出於後世依託,要是醫書之祖。(書錄解題)
劉駰曰:內經十八卷,素問外九卷不經見,且勿論。姑以素問言之,則程邵兩夫子,皆以為戰國書矣。然自甲乙以來,則又非戰國之舊矣。自朱墨以來,則又非甲乙之舊矣。(文集)
朱震亨曰:素問,載道之書也。詞簡而義深。去古漸遠,衍文錯簡,仍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讀。學者以易心求之,宜其茫若望洋,淡如嚼蠟,遂直以為古書不宜於今,厭而棄之。(格致餘論)
呂復曰:內經素問,世稱黃帝岐伯問答之書。乃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劉向指為韓諸公子所著,程子謂出於戰國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禮記之萃於漢儒,而與孔子子思之言並傳也。蓋靈蘭秘典、五常政因、六元正紀等篇,無非闡明陰陽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實切於人身。其諸色脈病名、針則治要,皆推是理以廣之。而皇甫謐之甲乙、楊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於此,而微有異同。醫家之大綱要法,無越是書矣。然西漢藝文志,有內經十八卷,及扁鵲白氏二內經,凡三家,而素問之目乃不列。至隋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而不指為內經。唐王冰乃以九靈九卷,牽合漢志之數,而為之註釋,復以陰陽大論,托其為師張公所藏,以補其亡逸,而其用亦勤矣。(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
宋濂曰:黃帝內經,雖疑先秦之士,依仿而托之,其言深,其旨邃以弘,其考辨信而有徵,是當為醫家之宗。(文集)
劉純曰:問云:讀素問有不曉者,奈何?曰:乃上古之書,中間多有缺文舛訛。且通其可通,缺其所可疑。又王冰釋於強解,及失經意者,亦有之。須自要著力,熟讀玩味。(醫經小學)
白話文:
醫經(一)
細微和粗略,沒有任何事物不是完全明白地呈現在心中。因此,書中所提及的內容,世人就藉此附會,用以讓人們相信他們的說法。到了戰國時期,那些懂得方術的人們,便將這些知識寫成書,互相傳授,就像《列子》所引用的那些內容,以及《素問·握奇》等篇章。這些書籍大概都粗略地得到了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說法,就像許行所講述的神農的話語一樣。周朝官職中的外史所掌管的,三皇五帝的書籍,恐怕不僅僅是這些而已。
(《文集古史餘論》)
王炎說:「《素問》是先秦時期的古書,雖然不一定都是黃帝和岐伯說的話,但是秦始皇焚書之前,春秋戰國時期,像和緩、秦越人這些人,雖然醫術非常精湛,但他們對天地陰陽五行的運用,還沒有達到如此精密的程度。所以,《素問》的內容就算不完全是出自黃帝和岐伯,其主旨也必定有所承襲。」(《運氣說出於新安文獻志》)
沈作哲說:「《內經·素問》是黃帝遺留下來的書籍。學者們如果不仔細研讀它,只把它當成醫學的一種技能來看待,那就太可惜了。殊不知其中蘊含著天地人之間的道理,都是精妙的真理。由於文字的訛誤、脫漏、錯亂,以致失去了原本的經義。」(《寓簡》)
高承說:「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說,黃帝命令雷公和岐伯,教導人們製造九針,並撰寫了《內外經》,《素問》這本書也因此而產生。」(《事物紀原》)
陳振孫說:「《素問》是黃帝和岐伯問答的記錄。《三墳》這本書已經沒有流傳下來了,所以此書肯定是後世的人假託他們的名義所寫的,但它確實是醫學書籍的始祖。」(《書錄解題》)
劉駰說:「《內經》有十八卷,《素問》之外還有九卷沒有見過,暫且不談。先說《素問》,程頤和邵雍兩位先生都認為它是戰國時期的書籍。然而,從皇甫謐的《甲乙經》之後,就已經不是戰國時期的原貌了;從朱震亨的時代開始,又與《甲乙經》的版本不同了。」(《文集》)
朱震亨說:「《素問》是記載道的書籍,文字簡潔而含義深遠。由於距離古代越來越遠,書中出現了一些衍文和錯簡。所以不是精通儒學的人不能夠理解它。學者如果用輕慢的心態去研讀,就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讀起來如同嚼蠟一般,於是就直接認為古書不適合現代人閱讀,因而厭惡並拋棄它。」(《格致餘論》)
呂復說:「《內經·素問》世人說是黃帝和岐伯問答的記錄,但從其主旨來看,恐怕不是一時的言論,它的撰寫也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劉向認為是韓氏諸公子所著,程頤認為是戰國末期所出。而它的大致內容,就像《禮記》是漢代儒生彙編,並與孔子、子思的言論一同流傳下來一樣。《靈蘭秘典》、《五常政因》、《六元正紀》等篇,無非是在闡明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
把這些道理與人的身體狀況相結合,非常切合實際。書中提到的各種顏色、脈象、病名,以及針灸的治療要點,都是根據這些道理推廣而來的。皇甫謐的《甲乙經》和楊上善的《太素》等著作,也都取材於此,只是內容上略有差異。可以說,醫學的主要綱要和方法,都離不開這本書。然而,西漢《藝文志》中記載有《內經》十八卷,以及《扁鵲白氏二內經》共三家,卻沒有提到《素問》這個名稱。直到隋朝的《經籍志》中,才首次出現了《素問》的名稱,但並沒有將它歸為《內經》。唐朝的王冰將《九靈》的九卷與漢志的數字強行對應,並為其作註解,又將《陰陽大論》說成是他的老師張公所藏的,以此來彌補書中缺失的部分,可謂用心良苦。」(《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
宋濂說:「《黃帝內經》,雖然有人懷疑是先秦時期的人假借黃帝的名義所寫,但它的言辭深刻,主旨深遠宏大,其考證辨析可信且有依據,應該被視為醫學界的宗祖。」(《文集》)
劉純說:「有人問,讀《素問》有不懂的地方,該怎麼辦?我說:『這是上古的書籍,中間有很多缺漏和錯誤的地方。能理解的就理解,難以理解的就暫且擱置。而且,王冰的註釋也有些牽強附會,或有誤解經文原意的地方。所以,必須自己下功夫,仔細研讀,反覆體會。』」(《醫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