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醫經(一)

方孝孺曰。世之偽書眾矣。如內經稱黃帝。汲塚書稱周。皆出於戰國秦漢之人。故其書雖偽。而其文近古。有可取者。(遜志齋集)

王褘曰。內經謂為黃帝之書。雖先秦之士。依仿而托之。其言質奧。而義弘深。實醫家之宗旨。殆猶吾儒之六經乎。(青岩叢說)

陳繹曾曰。素問善議論理明。故枝節詳盡。而論辨精審。先秦書皆然。(文章歐冶)

黃省曾曰。農黃以來。其法已久。考其嗣流。則周之矯之俞之盧。秦之和之緩之竘。宋之文摯。鄭之扁鵲。漢之樓護陽慶倉公。皆以黃帝之書。相為祖述。其倉公診切之驗。獨幸詳於太史。而候名脈理。往往契符於素問。以是知素問之書。其文不必盡古。而其法則出於古也。(五嶽山人集內經注辨序)

趙口口曰。傳記言內經乃黃帝書。難經乃越人書。吾觀內經非黃帝書。直越人書。難經非越人書。直倉令書耳。以為倉令之書。故必寄之於越人。以為越人之書。故必寄之於黃帝。假令內經非黃帝。難經非越人。豈不足以牖世而煽俗。彼謂內經不寄諸黃帝。則其為越人者無以安。

難經不寄諸越人。則其為倉令者無以安。將無或乎泯其道。以安其身。將無或乎泯其身。以存其道。將無幾乎泯其名。以存其道。安其身。身苟免於非闢。道有濟於開成。雖沒世而名弗稱。君子弗疾也。(趙浚谷文集)

顧從德曰。今世所傳內經素問。即黃帝之脈書。廣衍於秦越人陽慶淳于意諸長老。其文遂似漢人語。而旨意所從來遠矣。(重雕素問序)

周木曰。素問之書。雖不實出於黃岐之世。要亦去先王未遠。時人祖述黃岐遺意而作者也。詞古義精。理微事著。保天和於未病。續人命於既危。彝倫益敦。王化滋盛。實醫家之宗祖。猶吾儒之有五經也。故曰。醫人不讀素問。猶士人不治本經。其以是歟。(素問糾略序)

桑悅曰。素問。乃先秦戰國之書。非黃岐手筆。其稱上古中古。亦一左證。玩其詞意。汪洋浩汗。無所不包。其於五臟收受之法。呂不韋著月令似之。其論五氣鬱散之異。董仲舒郭景純敘五行災異祖之。其論五臟夢虛所見之類。楞嚴經說地獄仿之。論運氣。則可為歷家之準則。

論調攝。則可為養生者之龜鑑。擴而充之。可以調和三光。燮理陰陽。而相君之能事畢矣。又豈特醫而已耶。(素問鈔序)

郎瑛曰。素問文非上古。人得知之。以為即全元起所者。猶非隋唐文也。惟馬遷劉同近之。又無此等義語。宋聶吉甫云。既非三代以前文。又非東都以後語。斷然以為淮南王之作。予意鴻烈解中內篇文義。實似之矣。但淮南好名之士。即欲藉岐黃以成名。特不可曰述也乎。或醫卜未焚。

當時必有岐黃問答之書。安得文之以成耳。不然陰陽五行之理學。思固得人身百骸之微。非聖不知。何其致疾之由。死生之故。明然纖悉。此淮南解性命道理處。必竊素問。而詭異奇瑰處。乃蘇飛等為之也。故宋潛溪以淮南出入儒墨不純正。此是也。且淮南七十二候。與素問注。

白話文:

方孝孺說,世上的假書很多,像《內經》假託是黃帝寫的,《汲塚書》假託是周朝寫的,這些都是戰國秦漢時代的人寫的。所以這些書雖然是假的,但文筆接近古代,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王褘說,《內經》說是黃帝的著作,即使是先秦時代的學者模仿黃帝的名義寫的,但它的內容深奧,道理廣博,確實是醫學的宗旨,大概就像儒家的《六經》一樣吧。

陳繹曾說,《素問》善於議論,道理清晰明白,所以對於細節的描述很詳盡,辯論也很精闢,先秦的書籍都是這樣的。

黃省曾說,從黃帝和神農以來,醫學的方法已經很久遠了,考察後來的流傳,有周朝的矯、俞、盧,秦朝的和、緩、竘,宋朝的文摯,鄭的扁鵲,漢朝的樓護、陽慶、倉公,他們都是把黃帝的書作為祖述的依據。其中倉公的診斷經驗,很幸運地被太史詳細記錄下來,他診斷時觀察到的脈象,常常和《素問》中的描述相符。由此可知,《素問》這本書的文字不一定都是古代的,但它的醫學法則卻是出自古代。

趙口口說,傳記上說《內經》是黃帝的書,《難經》是越人的書。我看《內經》不是黃帝的書,而是越人的書。《難經》也不是越人的書,而是倉令的書。因為是倉令的書,所以一定要假託是越人的書;因為是越人的書,所以一定要假託是黃帝的書。假使《內經》不是黃帝的書,《難經》不是越人的書,難道就不能夠啟發世人,風靡一時嗎?他們認為《內經》不假託黃帝,那麼它作為越人的著作就無法被人接受;《難經》不假託越人,那麼它作為倉令的著作就無法被人接受。這難道不是為了隱藏其道,以保全自身;為了隱藏自身,以保存其道;為了隱藏其名,以保存其道、保全自身嗎?只要自身能夠避免災禍,醫道能夠幫助世人,即使死後沒有人稱讚他的名字,君子也不會感到遺憾。

顧從德說,現在世上流傳的《內經素問》,就是黃帝的脈學書籍,後來經過秦越人、陽慶、淳于意等前輩的廣泛闡述,它的文字就變得像漢朝人的用語了,但其中的旨意是從很早以前就流傳下來的。

周木說,《素問》這本書雖然不是黃帝和岐伯那個時代的人所寫的,但也是距離先王時代不遠的時候,當時的人們根據黃帝和岐伯的醫學遺意而寫成的。它的文字古雅,道理精深,內容細微而事蹟顯著,能夠在疾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就保護人的健康,也能在生命垂危的時候延續人的壽命,能使人倫更加敦厚,王道教化更加興盛,確實是醫學的宗祖,就像儒家有《五經》一樣。所以說,醫生不讀《素問》,就像讀書人不研究儒家經典一樣。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桑悅說,《素問》是先秦戰國時代的書,不是黃帝和岐伯親手寫的。書中稱上古和中古,也是一個左證。仔細玩味它的詞句和意義,會發現內容廣博深遠,無所不包。其中關於五臟接受氣的方法,和呂不韋所著的《月令》相似。它論述五氣鬱結和消散的差異,和董仲舒、郭景純敘述五行災異的說法有相似之處。它論述五臟虛弱時夢見的情景,和《楞嚴經》中描述地獄的情形很像。書中關於運氣的理論,可以作為曆法的準則;關於調攝的理論,可以作為養生的參考。如果能廣泛運用這些理論,就能夠調和天體的運行,協調陰陽的變化,輔佐君王治理國家,它的作用又豈止是醫學而已呢?

郎瑛說,《素問》的文字不是上古時代的,這點大家都可以知道。有人認為這本書就是全元起所著,但就算這樣,也不是隋唐時代的文字。只有司馬遷和劉同的文筆比較接近,但也沒有這種意思的文字。宋朝的聶吉甫說,《素問》既不是三代以前的文字,也不是東漢之後的語言,斷定它是淮南王所作。我認為《淮南子》中《內篇》的文字和《素問》的文義很像。但是淮南王是個好名聲的人,即使想藉黃帝和岐伯的名義來成就自己的名聲,也不能說是「闡述」他們的著作啊。或許當時醫卜之術還沒有被焚毀,一定有黃帝和岐伯問答的書籍,怎麼能用文字寫成呢?不然的話,陰陽五行的學說,要思考到人體百骸的微細之處,如果不是聖人就無法知道。疾病的來源和生死的緣由,也都清晰地描寫出來。《淮南子》解釋生命道理的部分,一定是盜用了《素問》的內容;而那些奇異怪誕的部分,則是蘇飛等人所添加的。所以宋朝的潛溪認為《淮南子》的內容雜揉儒墨,不夠純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況且,《淮南子》的七十二候與《素問》的註解也相互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