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十一 (1)
卷十一 (1)
1. 本草(三)
〔文氏(彥博)節要本草圖〕佚
自序曰。余嘗以近世醫工。雖處方有據。而用藥不精。以至療發寡效。蓋古醫藥。率多自採。故桐君著採藥錄。備花葉形色。別其是非真假。用之決無乖誤。服之感得痊愈。而又擇郡國地產之良。及春秋秀實之候。今則不然。藥肆不能盡識。但憑採送之人。醫工鮮通本草。莫辨良苦之難。
加之贗偽。遂以合和。以茲療治。宜其寡效。唐室之盛。置藥園生本草圖。欲悉知其形色氣味。用藥之精。其慎如此。嘉祐初。余在政府。建言重定本草圖經。凡數年而成。例蒙賜本。然藥品繁夥。盡形繪事。卷帙頗多。披閱匪易。因錄其常用要切者。若干種。別為圖策。以便披檢。
白話文:
文氏(彥博)節要本草圖 佚
自序
我曾經觀察到,近世的醫者,雖然在開藥方時有依據,卻對藥物的認識不夠精深,導致療效不佳。這是因為古代的醫藥,大多都是自己採集的。所以桐君才著了《採藥錄》,詳細記載花葉的形狀顏色,辨別真假,用藥時就不會出錯,服後就能感到痊癒。而且還要選擇產地優良的郡國,以及春秋時節最好的藥材。
然而如今卻不然。藥房裡的藥材,他們不能都認得,只能依靠採藥送藥的人。醫者也很少通曉本草學,無法辨別藥材的優劣,更談不上藥效。
再加上假冒偽劣藥材混雜在一起,用來治病,療效不佳也就理所當然了。唐朝鼎盛時期,設立藥園種植本草,目的是要讓大家徹底了解藥材的形狀、顏色、氣味,精細用藥,可見他們對此是多麼重視。
嘉祐年間,我在政府任職時,曾建議重新制定《本草圖經》,經過數年的努力終於完成。蒙恩賜予此書。然而藥品繁多,要把所有藥材的形狀都畫出來,卷帙浩繁,閱讀起來很不容易。所以,我便從中選取常用且重要的藥物,繪製成圖冊,方便查閱。
簡則易辨。人得有之。按圖而驗誤真。用之於醫。所益多矣。潞國公寬夫記。(文集)
朱子曰。文彥博字寬夫。汾州人。中進士第。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位至丞相。除太尉。以太師致位。(名臣言行錄)
〔龐氏(安時)本草補遺〕佚
宋志本傳曰。藥有後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嘗試有功。不可遺也。作本草補遺。
〔莊氏(季裕)本草節要〕書錄解題三卷,佚
陳振孫曰。清源莊季裕撰。
〔崔氏(源)辨誤〕藝文略一卷,佚
玉海曰。熙寧中。崔源撰辨誤一卷。
〔寇氏(宗奭)本草衍義〕(讀書後志作廣義)藝文略二十卷(書錄解題作十卷)存
白話文:
簡化就能容易辨別,人人都應該懂得這個道理。依照圖示驗證就能分辨真偽,應用於醫術,益處良多。潞國公寬夫記載於文集。
朱熹說:文彥博字寬夫,汾州人,考中進士。他侍奉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位皇帝,官至丞相,被封為太尉,並以太師之位告老退休。這些記載出自《名臣言行錄》。
《龐氏(安時)本草補遺》失傳。
《宋史》本傳記載:有些藥物是後來才發現的,古時候並不知道。現在我們無法辨別,但經過試驗證明有功效,不能遺忘。所以編寫了《本草補遺》。
《莊氏(季裕)本草節要》書錄解題三卷,失傳。
陳振孫說:清源莊季裕撰寫了《本草節要》。
《崔氏(源)辨誤》藝文略一卷,失傳。
《玉海》記載:熙寧年間,崔源撰寫了《辨誤》一卷。
《寇氏(宗奭)本草衍義》(讀書後志稱《廣義》)藝文略二十卷(書錄解題稱十卷),現今保存完整。
自序曰。天地以生成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樂為本。安樂所可致者,以保養為本。世之人必本其本。則本必固,本既固。發病何由而生。夭橫何由而至。此攝生之道。無逮於此。夫草木無知。獨假灌溉。矧人為萬物之靈。豈不資以保養。然保養之義。具理萬計。約而言之。
其術有三。一養神,二惜氣。三堤疾。忘情去智。恬憺虛無。離事全真。內外無寄。如是則神不內耗。境不外惑。真一不雜。則神自寧矣。此養神也。抱一元之本根。固歸精之真氣。三焦定位。六賊忘形。識界既空。大同斯契。則氣自定矣。此惜氣也。飲食適時。溫涼合度。
白話文:
自序
天地以生生不息為德,而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人的生命。生命以安樂為根本,而安樂的根本在於保養。世人若能本著保養的根本,則生命之本就會堅固,生命之本堅固了,疾病從何而來,橫禍又如何能至呢?這就是養生的道理,絕不可輕忽。
草木無知,尚且需要灌溉才能生長,何況人乃萬物之靈,更需要保養。然而保養的方法繁多,若要簡略地說,
其法有三:一為養神,二為惜氣,三為堤疾。
忘卻情欲,去除智慧,心平氣和,虛無淡泊,遠離世事,返璞歸真,內外無所掛礙。如此則精神不會內耗,外界事物也不會迷惑心志,真氣不會混雜,精神自然安寧。這就是養神。
抱持著生命之根本,堅固精氣之真氣,三焦定位,六邪無形,識界空明,與大道相契合,則氣息自然安定。這就是惜氣。
飲食要適時,溫涼要適度。
出處無犯於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強。則身自安矣。此堤疾也。三者甚易行。然人自以謂難行。而不肯行。如此雖有長生之法。人罕敦尚。遂至永謝。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頓失。聖人憫之。故假以保救之術。輔以蠲疴之藥。俾有識無識。咸臻壽域。所以國家編撰聖惠。校正素問。
重定本草。別為圖經。至於張仲景傷寒論。及千金金匱外臺之類。粲然列於書府。今復考拾天下醫生。補以名職。分隸曹屬。普救世人之疾苦。茲蓋全聖至德之君。合天地之至仁,接物厚生。大賚天下。故野無遺逸之藥。世無不識之病。然本草二部。其間不得無惑。今則並考諸家之說。
白話文:
如果能避開外界的八種致病因素,睡眠和清醒都能順其自然,不勉強強求,身體自然就會安康,這是預防疾病的根本之道。這三點其實很容易做到,但人們往往自以為難,不肯實行,即使有長生之道,也少有人重視,最終導致疾病纏身,失去健康。因此聖人為了拯救眾生,便傳授了養生之道,並配製了治病的藥方,讓有識之士和普通人都有機會長壽。國家編撰了《聖惠方》,校訂了《素問》,重新整理了《本草》,並繪製了圖譜。張仲景的《傷寒論》、以及《千金》、《金匱》、《外臺》等醫書,都已列入書庫之中。如今更考查天下醫生的才華,給予他們官職,並分派到各個部門,普救世人的疾苦。這都是因為當今聖明賢明的君主,秉持著天地至仁的胸懷,關懷百姓,廣施恩澤,所以民間沒有遺漏的藥物,世人也都能認識疾病,卻也難免對《本草》兩部產生困惑。現在我將綜合各家學說,為大家解惑。
參之實事。有未盡厥理者。衍之以臻其理。(如東壁土。倒流水。冬灰之類。)隱避不斷者。伸之以見其情。(如水自菊下。過而水香。鼴鼠溺精。墜地而生子。)文簡脫誤者。證之以明其義。(如玉泉石蜜之類。)避諱而易名者。原之以存其名。(如山藥。避本朝諱。及唐避代宗諱。
)使是非歸一。治療有源。檢用之際。曉然無惑。是以搜求訪緝者。十有餘年。採拾眾善。診療疾苦。和合收蓄之功。率皆周盡。矧疾為聖人所謹。無常不可以為醫。豈容易言哉。宗奭常謂。疾病所可憑者醫也。醫可據者方也。方可恃者藥也。苟知病之虛實。方之可否。若不能達藥性之良毒。
白話文:
參照實際情況,有些內容尚未完全闡明道理,需要進一步推演,使之符合邏輯。(例如東壁土、倒流水、冬灰等等。)有些內容隱藏不顯,需要延伸推論才能顯露其真相。(例如水從菊花下流過,水就帶有菊花的香味;鼴鼠溺精,墜落地面後就能生出子嗣。)有些文字簡略失誤,需要佐證才能明白其意思。(例如玉泉石蜜等等。)有些內容因為避諱而改了名稱,需要溯源才能保留其原本的名稱。(例如山藥,為了避開當朝皇帝的忌諱,以及唐朝代宗的忌諱。)
這樣一來,是非就歸於一致,治療也有了依據。在檢閱和使用的時候,就能明白無誤。因此,我搜集資料,追查考證,已經十多年了,採納各種好的方法,用來診治疾病,和諧地整理、保存這些成果,幾乎都做到了盡善盡美。何況疾病是聖人所重視的,沒有恆常的規律,就無法作為醫治的依據,怎麼能輕易說呢?宗奭經常說,疾病可以憑藉的依據是醫術,醫術可以依據的是方劑,方劑可以依據的是藥物。如果能明白病情的虛實,方劑的適用與否,但若不能了解藥性之中的良善與毒害,…
辨方宜之早晚。真偽相亂。新陳相錯。則曷由去道人陳宿之蠱。生張果駢潔之齒。此書之意。於是乎作。今則編次成書。謹依二經類例。分門條析。仍衍序例為三卷。內有名未用。及意義已盡者。更不編入。其神農本經。名醫別錄。唐本先附今附。新補新定之目。緣本經已著。
目錄內更不聲說。依舊作二十卷。及目錄一卷。目之曰本草衍義。若博愛衛生之士。志意或同。則更為詮修。以稱聖朝好生之德。時政和六年丙申歲記。
趙希弁曰。本草廣義二十卷。上皇朝寇宗奭編。以本草二部。著撰之人。或執用己私。失於商榷。並考諸家之說。參之事實。核其情理。證其脫誤。以成其書。
白話文:
辨別藥方應注意早晚的時機,真假混淆,新舊錯亂,難以去除宿疾,生出潔白的牙齒。此書的用意,就在於此。如今將它編成書,謹依據《神農本經》和《名醫別錄》的類例,分門別類條理分明,並以序例分為三卷。其中沒有使用或意義已盡的藥物,不再編入。至於《神農本經》和《名醫別錄》的唐本先附和今附,新補和新定的藥物,由於《神農本經》已記載,目錄中不再贅述。依舊分為二十卷,以及目錄一卷,名為《本草衍義》。若博愛衛生之士,志意相合,可以繼續詮釋修訂,以稱頌聖朝愛護生靈的美德。時政和六年丙申年記。
趙希弁說:《本草廣義》二十卷,是上皇朝寇宗奭編撰的。他以《本草》二部,著撰的人,可能為了私利,忽略了商榷,並參考諸家之說,參照事實,核實情理,證明其錯誤,最終完成此書。
陳振孫曰。本草衍義十卷。通直郎寇宗奭撰。援引辨證。頗可觀採。
李時珍曰。本草衍義。宋政和中。醫官通直郎寇宗奭撰。以補註及圖經二書。參考事實。核其情理。援引辨證。發明良多。東垣丹溪諸公。亦尊信之。但以蘭花為蘭草。卷丹為百合。是其誤也。書凡三卷。平陽張魏卿以其說。分附各條之下。合為一書。
〔朱氏(震亨)本草衍義補遺〕一卷,存
方廣曰。丹溪本草衍義補遺。雖另成一書。然陝板蜀板閩板丹溪心法咸載之。程用光重訂丹溪心法。而徽板乃削去之。反不為美。今仍取載書首。使人獲見丹溪用藥之旨也。(心法附余)
白話文:
陳振孫說:「《本草衍義》十卷,是通直郎寇宗奭撰寫的。書中援引證據,辯證論述,頗具參考價值。」
李時珍說:「《本草衍義》是宋朝政和年間,醫官通直郎寇宗奭撰寫的。他以《註解》和《圖經》兩本書為參考,結合實際情況,仔細推敲藥物的理性和情性,援引證據,辯證論述,發明了很多新的見解。東垣、丹溪等醫家都非常尊重和信任這本書。只是書中將蘭花誤認為蘭草,將卷丹誤認為百合,這是它的錯誤之處。這本書原本只有三卷,平陽張魏卿將它增補的內容附在每一條藥物記載的下面,合在一起成了一本書。」
《朱氏(震亨)本草衍義補遺》一卷,現存。
方廣說:「《丹溪本草衍義補遺》雖然另成一書,但陝西、四川、福建等地的《丹溪心法》都將它收錄在內。程用光重訂《丹溪心法》時,徽州版本的《丹溪心法》卻將它刪去了,反而不好。現在我仍然將它放在書首,讓大家了解丹溪用藥的精髓。」(附在《丹溪心法》中)
李時珍曰。此書蓋因寇氏衍義之義。而推衍之。近二百種。多所發明。但蘭草之為蘭花。胡粉之為錫粉。未免泥於舊說。而以諸藥分配五行。失之牽強耳。
〔鄭氏(樵)本草成書〕二十四卷,佚
鄭樵曰。仲尼之道。傳之者不得其傳。而最能惑人者。莫甚於春秋詩耳。故欲傳詩。以詩之難。可以意度明者。在於鳥獸草木之名也。故先撰本草成書。其曰成書者。為自舊注外陶弘景名醫別錄。而附成之。乃為之註釋。最為明白。自景祐以來。諸家補註。紛然無紀。樵於是集二十家本草。
及諸方書所補治之功。及諸物名之所言。異名同狀,同名異狀之實。乃一一纂附。其經文為之註釋。凡草經諸儒異錄。備於一家書。故曰成書。曰經有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種。以法天三百六十五度。日星經緯。以成一歲也。弘景以為未備。乃取名醫別錄。以應歲之數而兩之。
白話文:
李時珍曰:
這本書(指寇氏衍義)是根據寇氏衍義的義理推演出來的,大約收錄了二百多種藥物,有很多新發現。但蘭草指的就是蘭花,胡粉指的就是錫粉,這兩點未免拘泥於舊說。而將藥物分屬五行,則牽強附會了。
〔鄭氏(樵)本草成書〕二十四卷,佚
鄭樵曰:
孔子的學說,後人傳承不當,最容易讓人迷惑的,莫過於《春秋》和《詩經》了。所以想要傳授《詩經》,由於《詩經》艱澀難懂,可以用可以從鳥獸草木的名稱來理解。《本草成書》正是為了傳授《詩經》而寫的。所謂「成書」,是指在陶弘景的《名醫別錄》之外,再加以補充而成,並且為其作註釋,使其更加清晰明白。自景祐年間以來,許多人紛紛補註,雜亂無章。於是鄭樵將二十家本草,以及各方書中所補治的功效,以及各種藥物名稱的異同,異名同狀,同名異狀的實情,一一彙集起來,並為其作註釋。凡是草經諸儒的異說,都收錄在這一本書中,所以稱為「成書」。
鄭樵說:草經有三個品類,共計三百六十五種,以法天三百六十五度,日星經緯,以成一年也。陶弘景認為草經不完備,於是撰寫《名醫別錄》,以應歲之數而倍之。
樵又別擴諸家。以應成歲而三之。自纂成書外。其隱微之物。留之不足取。去之猶可惜也。纂三百八十八種。曰外類。(夾漈遺稿寄方禮部書)
又曰。本草成書。五策。計二十四卷。外類一策。五卷。
宋史本傳略曰。鄭樵字漁仲。興化軍莆田人。好著書。不為文章。自負不下劉向揚雄。居夾漈山。謝絕人事。久之乃遊名山大川。搜奇訪古。遇藏書家。必借留讀盡乃去。趙鼎張浚而下皆器之。初為經旨。禮樂。文字。天文。地理。蟲魚草木。方書之學。皆有論辨。紹興十九年上之。
詔藏秘府。樵歸益勵所學。從者二百餘人。以侍講王綸賀允中薦。得召對。因言班固以來歷代為史之非。帝曰。聞卿名久矣。敷陳古學。自成一家。何相見之晚耶。授右廸功郎。禮兵部架閣。以御史葉義問劾之。改監潭州南嶽廟。給札歸抄所著通志書成,入為樞密院編修官。
白話文:
鄭樵認為,收集各家醫書並加以擴充是不必要的,因為隨著時間推移,有些醫書已不再適用。他只將自己整理編撰的書籍收錄,而將一些隱晦難懂的內容去除,因為保留下來也沒有用處,但捨棄又可惜。他編纂了三百八十八種醫藥方劑,並將其歸類為「外類」。此外,他還整理了《本草》一書,共分為五策二十四卷,其中「外類」一策五卷。
尋兼攝檢諸房文字。請脩金正隆官制。比附中國秩序。因求入秘書省。翻閱書籍。未幾。又坐言者寢其事。金人之犯邊也。樵言歲星分在宋。金主將自斃。後果然。高宗幸建康。命以通志進。會病卒。年五十九。學者稱夾漈先生。樵好為考證倫類之學。成書雖多。大抵博學而寡要。
平生甘枯淡。樂施與。獨切切於仕進。識者以是少之。
〔本草外類〕五卷,佚
〔劉氏(信甫)新編類要圖注本草〕四十二卷,存
題詞曰。本草之書。最為備急。世不可闕。舊有神農圖經證類。板皆漫滅。大則浩博而難閡,小則疏略而不備。圖相雕刻而不真,舛誤者多,今將是書。鼎新刊行。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附入衍義。草木蟲魚。圖相真楷。藥性畏惡。炮炙制度。標列綱領。瞭然在目。易於檢閱。色色詳具。三複參校。並無毫髮之差。庶使用者無疑。豈曰小補哉。伏幸詳鑑。
白話文:
宋朝人陳樵在擔任官職時,想整理各部門的文字,並修訂金國的官制,希望以中國的秩序為參考,於是想進入秘書省翻閱書籍。不久後,有人反對,此事就不了了之。當時金國犯邊,陳樵說歲星落在宋國,金國國主將會自盡,後來果然應驗。南宋高宗遷都建康後,命令陳樵編寫通志,但陳樵不幸病逝,年僅五十九歲,後世稱他為夾漈先生。陳樵喜好考證分類研究,寫了許多書,但普遍學識廣泛而缺乏精要。
他一生喜愛清淡的生活,樂於施捨,唯獨對仕途十分渴望,因此一些識者對他評價不高。
陳樵著有《本草外類》五卷,現已失傳;《劉氏(信甫)新編類要圖注本草》四十二卷,現今尚存。
書中題詞說:本草書籍十分重要,不可或缺。過去的神農圖經證類,版刻都已毀壞。大型本草書籍雖然內容豐富,但難以理解;小型本草則過於簡略。圖像雕刻不精確,錯誤很多。現在重新刊行此書,將藥物按種類、物種分門別類,並附上衍義,草木蟲魚圖像清晰,藥性忌諱、炮製方法等都標明綱要,一目了然,方便檢閱,內容詳盡,反覆校對,絕無差錯,方便使用者查閱,功不可沒。希望大家能夠審閱。
按劉信甫著有活人事證方。蓋嘉定中人也。信甫編是書後。就證類本草中。附以寇氏衍義者。有金平水張存惠魏卿所刊政和本草。每卷題標下。有己酉新增衍義六字。己酉為宋理宗淳祐九年。金亡已十有六年。然存惠之書。於政和原文。無所節略。信甫之書,則頗加芟汰。二書體裁自異。
又有元山醫普明真濟大師賜紫僧惠昌校正類編圖經集註衍義本草。其卷數板式。一與信甫之書相同。故張本序跋。則既錄出於前卷中。慧昌之本。僅附記其目於此。朱錫鬯曝書亭集。有大觀證類本草跋。稱以寇氏衍義。附於各條之下。雖於義無損。然非唐氏之舊。毋亦類於睹皋禽而續鳧之頸者歟。
白話文:
劉信甫曾經撰寫了一本名為「活人事證方」的書籍。他出生於嘉定時期。在這本書出版之後,他在「證類本草」中引用了寇氏的「衍義」部分。例如,由金朝的平水張存惠和魏卿所刊印的「政和本草」,每卷的標題下方都有「己酉新增衍義」六個字。其中「己酉」代表宋理宗淳祐九年,距離金朝滅亡已經過去十六年。然而,張存惠的書籍並沒有對「政和本草」的原文進行刪減,而劉信甫的書籍則進行了較大的刪改。兩本書的編排風格有所不同。
此外,還有一本由元代的醫學家普明真濟大師賜紫僧惠昌校正、類編的「圖經集註衍義本草」。這本書的卷數和版式與劉信甫的書相同,所以張本的序言和跋語都已經在前卷中錄出。惠昌的版本只在這裡附上了目錄。朱錫鬯的「曝書亭集」中有一篇關於「大觀證類本草」的跋語,提到寇氏的「衍義」附在各條目之下,雖然這並不會影響義理,但已經不是唐代原本的版本。這就像是在看到鵝的脖子後面接上鳥的脖子一樣,有失原貌。
〔寶慶本草〕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完全。(籙竹堂書目作六卷)未見
〔陳氏(衍)寶慶本草折衷〕內閣書目五冊不全,未見
張萱等曰。宋紹定間陳衍著。
〔許氏(國禎)至元增修本草〕未見
王圻曰。至元增修本草。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命翰林承旨撒里蠻翰林集賢大學士許國禎。集諸路醫學教授增修。
元史本傳曰。許國禎。字進之。絳州曲沃人也。祖濟金絳州節度使。父日嚴榮州節度判官。皆業醫。國禎博通經史。尤精醫術。金亂。避地嵩州永軍縣。河南平。歸寓太原。世祖在潛邸。國禎以醫徵。至翰海留守。掌醫藥。莊聖太后有疾。國禎治之。刻期而愈。乃張宴賜坐。
白話文:
《寶慶本草》收錄於文淵閣書目,是一部單卷本,現已失傳。據《籙竹堂書目》記載,此書共六卷。
《陳氏寶慶本草折衷》收錄於內閣書目,共五卷,現已失傳。
宋紹定年間,陳衍著有《寶慶本草》。
《許氏至元增修本草》現已失傳。
至元二十一年,世祖忽必烈命翰林承旨撒里蠻、翰林集賢大學士許國禎,集各路醫學教授增修《至元增修本草》。
元史記載,許國禎字進之,山西絳州曲沃人。其祖父濟金曾任絳州節度使,父親日嚴曾任榮州節度判官,皆精通醫術。許國禎博通經史,尤其精通醫術。金朝滅亡後,他避禍至河南嵩州永軍縣。元朝建立後,他回到太原。世祖忽必烈在潛邸時,因醫術高超被徵召,後任翰海留守,掌管醫藥。莊聖太后患病,許國禎為其治癒,世祖設宴款待。
太后時年五十三。遂以白金鋌如年數賜之。伯撒王妃病目。治者針誤損其明。世祖怒。欲坐以死罪。國禎從容諫曰。罪固當死。然原其情。乃恐怖失次所致。即誅之。後誰敢復進。世祖意解。且獎之曰。國禎之直。可作諫官。宗王昔班屢請以國禎隸帳下。世祖重韙其請。將遣之。
辭曰。國禎蒙恩拔擢。誓盡心以報。不敢易所事。乃不果遣。世祖過飲馬潼。得足疾。國禎進藥。味苦卻不服。國禎曰。古人有言。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已而足疾再作。召國禎入視。世祖曰。不聽汝言。果因斯疾。對曰。良藥苦口。既知之矣。忠言逆耳。願留意焉。
白話文:
太后當時五十三歲。於是便用白金打造了五十三個金鋌作為禮物賜予她。伯撒王妃患了眼疾,治療她的醫生誤針損傷了她的視力。世祖大怒,想要將這位醫生判處死刑。國禎從容不迫地勸諫道:「罪過當然要處死,但是追究其原因,是恐懼慌亂所致。如果真的誅殺了他,以後誰還敢再上前為太后治病呢?」世祖聽了,心裡的怒氣消散了,並且嘉獎國禎說:「國禎的正直,可以擔任諫官。」宗王昔班多次請求將國禎調到他的帳下,世祖很欣賞這個請求,準備將國禎派過去。
國禎回答說:「我蒙受恩典被提拔,誓言要盡心報答,不敢輕易改變所服務的人。」於是世祖便沒有將他派出去。後來,世祖在潼關飲馬時,得了足疾。國禎進獻了藥物,藥味苦澀,世祖卻不肯服用。國禎說:「古人有句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後來,世祖的足疾又發作了,便召國禎前來診治。世祖說:「我沒聽你的話,果然因此得了這病。」國禎回答說:「良藥苦口,您現在已經知道了,忠言逆耳,希望您能用心體會。」
世祖大悅。以七寶馬鞍賜之。憲宗三年癸丑。從徵雲南。機密皆得參與。朝夕未曾離左右。或在告。帝輒為之不悅。九年己未。世祖帥師圍鄂州。宋人數百族。諸將欲坑之。國禎力請止。誅其凶暴。余皆獲免。及師還。招降民數十萬口。疲飢顛仆者滿道。國禎白。發蔡州軍儲糧賑之。
全活甚眾。世祖即位。錄前勞。授榮祿大夫。提點太醫院事。賜金符。至元三年。改授金虎符。十二年。遷禮部尚書。國禎嘗上疏言。慎財賦。禁服色。明法律。嚴武備。設諫官。均衛兵。建學校。立朝儀。事多施行。凡所薦引。皆知名士。士亦歸重之。帝與近臣言及勳舊大臣。
白話文:
世祖十分高興,賜予他七寶馬鞍。憲宗三年癸丑年(西元1253年),他隨軍征討雲南。軍機密事他都能參與,朝夕陪伴在皇帝左右。偶爾有事要離開,皇帝就會不悅。九年己未年(西元1261年),世祖率領大軍圍攻鄂州,宋軍被俘數百人,將領們想把他們全部坑殺。國禎力勸皇帝停止,並處決了那些凶暴的將領,其餘被俘的宋軍士兵都得以保全。等到軍隊凱旋,國禎招降了數十萬百姓。路上有許多百姓因疲憊飢餓而倒地,國禎奏請皇帝從蔡州調撥軍糧賑濟他們,救活了無數人。
世祖即位後,記住國禎之前的功勞,授予他榮祿大夫的官職,提點太醫院事,並賜予金符。至元三年(西元1266年),改授金虎符。十二年(西元1275年),升遷為禮部尚書。國禎曾上書皇帝,建議要慎用財賦、禁止奢華服飾、明定法律、嚴加武備、設置諫官、平均衛兵、興建學校、建立朝儀。他的建議大多被採納。凡是他推薦的人才,都是知名士人,士人也都敬重他。皇帝與近臣談到功臣大臣時,也常常提及國禎。
因謂國禎曰。朕昔出征。同履艱難者。但卿數人在爾。遂拜集賢大學士。進階光祿大夫。每進見。帝呼為許光祿而不名。由是內外諸王大臣。皆以許光祿呼之。升翰林集賢大學士。卒。年七十六。
〔李氏(時珍)本草綱目〕國史經籍志五十二卷,存
李時珍曰。本草綱目。明楚府奉祠敕封文林郎蓬溪知縣蘄州李時珍東璧撰。搜輯百氏。訪採四方。始於嘉靖壬子。終於萬曆戊寅。稿凡三易。分為五十二卷。列為一十六部。部各分類。類凡六十。標名為綱。列事為目。增藥三百七十四種。方八千一百六十。
李建元進本草綱目疏曰。湖廣黃州府儒學增廣生員李建元謹奉為遵奉明例訪書。進獻本草。以備採擇事。臣伏讀禮部儀制司勘合一款。恭請聖明敕儒臣開書局。纂修正史。移文中外。凡名家著述。有關國家典章。及紀君臣事蹟。他如天文樂律。醫術方伎諸書。但成一家名言。
白話文:
皇帝對許國禎說:「我以前出征時,和你一起經歷艱難困苦的,只有你們幾個。因此,我封你為集賢大學士,並且升為光祿大夫。每次見面,我都叫你許光祿,不直呼其名。於是,內外諸王大臣也都以許光祿稱呼你。」後來他升為翰林集賢大學士,去世時七十六歲。
《李氏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現已保存。
李時珍說,《本草綱目》是由明朝楚府奉祠敕封文林郎、蓬溪知縣、蘄州人李時珍(東璧)所著。他搜集了百家醫書,遍訪四方採集藥材,從嘉靖壬子年開始,到萬曆戊寅年才完成。稿子前後修改了三次,分為五十二卷,列為十六部,每部又細分為六十類,類名為綱,内容為目。書中新增了三百七十四種藥物和八千一百六十個藥方。
李建元在《本草綱目疏》中寫道:「湖廣黃州府儒學增廣生員李建元謹遵明朝規定,訪書進獻本草,以備採擇。臣拜讀禮部儀制司勘合一款,恭請聖明敕令儒臣開書局,纂修正史,移文内外。凡名家著述,有關國家典章,及紀君臣事蹟,其他如天文樂律、醫術方伎等書籍,只要是成一家之言,都應該收入其中。」
可以垂於方來者。即訪求解送。以備採入藝文志。如已刻行者。即刷印一部送部。或其家自欲進獻者聽。奉此。臣故父時珍原任楚府奉祠。奉敕進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縣。生平篤學。刻意纂修。曾著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數盡。撰有遺表。令臣代獻。臣竊思之。父有遺命。
而子不遵。何以承先志。父有遺書。而子不獻。何以應朝命。矧今修史之時。又值書之會。臣不揣譾陋。不避斧鉞。謹述故父遺表。臣父時珍幼多羸疾。長成鈍稚。耽嗜典籍。若啖蔗飴。考古證今。奮發縮摩。苦志辨疑。訂誤留心。纂述諸書。伏念本草一書。關係頗重。誤解群氏。
白話文:
如果可以將書籍送到我這裡,我便會派人去尋求解答,並準備將其收錄進藝文志。若書籍已經刻印完成,則請刷印一部送來。或者,其家人想自行進獻也無妨。我特此說明,我的父親時珍,曾任楚府奉祠,後奉旨封為文林郎,並出任四川蓬溪知縣。他生性勤奮好學,專心致力於纂修書籍。他曾著有《本草》一書,剛完成刻印,卻不幸英年早逝。他留下遺表,要我代為獻上。我私下思忖,父親有遺命,而我卻不遵從,怎麼能繼承他的志向?父親有遺書,而我卻不獻上,怎麼能回應朝廷的旨意?何況現在正值修史之際,又恰逢書籍的徵集之時。我雖然才疏學淺,但不敢畏懼批評,謹將父親的遺表呈上。我的父親時珍自幼體弱多病,長大後也笨拙遲緩,但他酷愛典籍,如嗜食甘蔗一般。他博古通今,勤奮刻苦,苦思冥想,辨明疑難,用心訂正錯誤,撰寫各種書籍。我深知《本草》一書關係重大,錯誤的解說會誤導世人。
謬誤亦多。行年三十。力肆校讎。歷歲七旬。功始成就。野人炙背食芥。尚欲獻之天子。微臣採珠聚玉。敢不上之明君。昔炎皇辨百穀嘗百草。而分別氣味之良毒。軒轅師岐伯遵伯高。而剖析經絡之本標。遂有神農本草三卷。藝文錄為醫家一經。及漢末而李當之始加校修。至梁末而陶弘景益以註釋。
古藥三百六十五種。以應重卦。唐高宗命司空李勣重修。長史蘇恭表請。伏定增藥一百一十四種。宋太祖命醫官劉翰詳校。宋仁宗再詔補註。增藥一百種。蜀醫唐慎微合為證類。修補眾本草五百種,自是人皆指為全書。醫則目為奧典。夷考其間。玭瑕不少。有當析而混者。如葳蕤女萎二物。
白話文:
古代醫書中錯誤也不少。作者三十歲開始校對醫書,花費七十年才完成。就像鄉下人烤了塊肉,沾了芥末,就想獻給天子一樣,我收集整理的醫學知識,也敢獻給明君。以前炎帝辨別百種穀物,品嚐百種草藥,分辨藥性良毒。黃帝師從岐伯,繼承伯高的醫學理論,深入研究經絡的本源和分支,於是有了《神農本草經》三卷,被列為醫學經典。到了漢末,李當之開始校對修訂。梁末時,陶弘景又為它加註。
古代藥物有三百六十五種,與重卦相應。唐高宗命令司空李勣重修《本草》,長史蘇恭建議增加一百一十四種藥物。宋太祖命醫官劉翰詳細校對,宋仁宗又下令補充註解,增加一百種藥物。蜀醫唐慎微將各種本草合在一起,修補了五百種藥物,從此人們都稱它為全書,醫生們也把它視為醫學典籍。仔細考察這些醫書,錯誤不少,有些應該分開的藥物卻混淆在一起,比如葳蕤和女萎,就應該分開。
而併入一條。有當並而析者。如南星虎掌一物。而分為二種。生薑薯蕷。菜也。而列草品。檳榔龍眼。果也。而列木部。八谷。生民之天也。不能明辨其種類。三菘。日用之蔬也。罔克的別其名稱。黑豆赤菽。大小同條。硝石芒硝。水火混注。以蘭花為蘭草。卷丹為百合。此寇氏衍義之舛謬。
謂黃精即鉤吻。旋花即山姜。乃陶氏別錄之差訛。歐漿若膽草菜重出。掌氏之不審。天花栝蔞。兩處圖形。蘇氏之欠明。五倍子。耩蟲窠也。而認為木實。大蘋草。田字草也。而指為浮萍。似茲之類。不可枚陳。略摘一二。以見錯誤。若不類分品列。何以印定群疑。臣不揣猥愚,僭肆刪述。
白話文:
有些藥材會併入同一條目,有些則分為兩種。例如南星和虎掌,雖然是同一種藥材,卻被分為兩種。生薑和薯蕷屬於蔬菜,所以列在草品類;檳榔和龍眼屬於水果,所以列在木部。八谷是養育百姓的糧食,種類繁多,很難區分;三菘是日常食用的蔬菜,也難以辨別名稱。黑豆和赤菽,大小相同,因此放在一起。硝石和芒硝,屬性相近,也放在一起。將蘭花歸類為蘭草,卷丹歸類為百合,這些都是寇氏衍義中的錯誤。
將黃精誤認為鉤吻,旋花誤認為山姜,這些都是陶氏別錄中的錯誤。歐漿和膽草,菜重出,這是掌氏的疏忽。天花和栝蔞,圖形重複,這是蘇氏的不明確。五倍子是蟲繭,卻被誤認為木實。大蘋草是田字草,卻被誤認為浮萍。類似這樣的錯誤,不勝枚舉。我只列舉了其中一兩個例子,來顯示這些錯誤。如果藥材分類不合理,如何消除人們的疑惑呢?我冒昧地整理刪改了這些錯誤,希望能有所幫助。
重複者芟之。遺缺者補之。如磨刀水、潦水。桑柴火、艾火、鎖陽、山柰、土伏苓、番木鱉、金枯、樟腦、蠍虎、狗蠅、白蠟、水蛇、狗寶、秋蟲之類。並今方所用。而古本則無。三七、地羅、九師子、蜘蛛香、豬腰子、勾金皮之類。皆方物土苴。而稗官不載。今增新藥凡三百七十四種。
類析舊本分為一十六部。雖非集成。實亦粗備。有數名或散見各部。總標正名為綱。余各附釋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誤。詳其出產形狀也。次以氣味主治附方。著其體用也。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採。雖命醫書。實該物理。我太祖高皇帝。首設醫院。
白話文:
重複的藥物要刪除,遺漏的藥物要補充。就像磨刀水、潦水一樣,桑柴火、艾火、鎖陽、山柰、土伏苓、番木鱉、金枯、樟腦、蠍虎、狗蠅、白蠟、水蛇、狗寶、秋蟲等等,這些藥物都是現代藥方中常用的,但古本中卻沒有記載。
另外,三七、地羅、九師子、蜘蛛香、豬腰子、勾金皮等等,這些藥物都是方物土苴(即民間常用的藥物),但稗官(掌管史事的官員)並沒有記載。這次新增了三百七十四種新藥。
將舊本按照藥物的性質分成十六個部分,雖然稱不上是集大成,但也是相當齊全。有些藥物可能有不同的名稱,或者散落在不同的部分,我就把主要的正名放在綱目中,其他解釋則放在目中,這就是正始之意。
接下來,我會通過集解來辨疑正誤,詳細說明藥物的產地、形狀等,並通過氣味、主治、附方等方面來闡述藥物的特性和用途。從上古典籍到民間傳奇,凡是與藥物相關的內容,我都會一一收錄。雖然這是一本醫書,但它實際上涵蓋了物理學的知識。
我的太祖高皇帝,首先設立了醫院。
重設醫學。沛仁心仁術於九有之中。世宗肅皇帝既刻醫方撰要。又刻衛生易簡。藹仁政仁聲於率土之遠。伏願皇帝陛下。體道守成。遵祖繼志。當離明之正位。司考文之大權。留情民瘼。再修司命之書。特詔良臣。著成昭代之典。治身以治天下。書當與日月爭光。壽國以壽萬民。
臣不與草木同朽。臣不勝冀望屏營之至。臣建元為此一得之愚。上於九重之覽。或准行禮部。轉發史館採擇。或行醫院重修。父子銜恩。存歿以戴。臣無任瞻天仰聖之至。萬曆二十四年十一月進呈。明史稿本傳曰。李時珍。字東璧。蘄州人。讀書不治經生業。獨好醫書。醫家本草。
白話文:
李時珍,字東璧,蘄州人,對經學不感興趣,專心鑽研醫書和本草學。他希望皇帝陛下繼承祖先的志向,關心百姓疾苦,重修醫學典籍,讓醫書能流傳千古,造福萬民。他特別希望皇帝下令,讓賢臣著成昭代醫學典籍,並將此意見上奏朝廷,期盼能得到重視,為百姓健康做出貢獻。
自神農所傳。止三百六十五種。梁陶弘景所增。數亦如之。唐蘇敬增一百一十四種。宋劉翰又增一百二十種。至掌禹錫唐慎微輩。先後增補。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種。時稱大備。然品數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一品。時珍病之。乃窮搜博採。芟煩補闕。
歷時三十年。閱書八百餘家。稿三易而成本草綱目一書。增藥三百七十四種。釐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標正名為綱。余各附釋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誤。詳其出產形色也。又次以氣味主治附方。著其體用也。書成將上之朝。而時珍遽卒。未幾神宗詔修國史。
購四方文籍。其子建元。以父遺表及是書來獻。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書。本草之學。始稱集大成。時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縣。
白話文:
《本草綱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農氏,最初記載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之後,歷經梁朝陶弘景、唐朝蘇敬、宋朝劉翰以及掌禹錫、唐慎微等人的增補,藥物種類累積至一千五百五十八種,當時被認為是集大成之作。然而,由於藥物種類繁多,名稱混雜,有些藥物被拆分成不同的品種,有些則被混淆在一起。李時珍對此感到困擾,於是決心重新整理本草學。
他花了三十年時間,查閱了八百多部書籍,歷經三次修改,終於完成了《本草綱目》。他增補了三百七十四種藥物,將藥物分為十六部,共五十二卷。書中以藥物正名為綱,其他相關資訊為目,強調了藥物分類的準確性。接著,他以集解辨疑正誤的方式,詳細描述了藥物的產地、外觀和顏色。最後,他列出藥物的氣味、主治和附方,闡明了藥物的功效和使用方法。書成之後,李時珍準備將其獻給朝廷,但不幸的是,他突然去世。不久後,神宗皇帝下令編修國史,李時珍的兒子李建元將他父親的遺表和《本草綱目》獻給了皇帝。皇帝對此十分讚賞,下令將其刊行天下。從此,士大夫家中都收藏了這本書,《本草綱目》被譽為本草學集大成之作。李時珍生前擔任楚王府奉祠正,他的兒子李建元則擔任四川蓬溪知縣。
四庫全書提要曰。本草綱目五十二卷。明李時珍撰。時珍字東璧。蘄州人。官楚王府奉祠正。事蹟具明史方伎傳。是編取神農以下諸家本草。薈粹成書。復者芟之。闕者補之。訛者糾之。凡一十六部。六十二類。一千八百八十二種。每藥標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誤。
次以氣味主治附方。其分部之例。首水火。次土。次金石。次草谷菜果木。次器服。次蟲鱗介禽獸。終之以人。前有圖三卷。又序例二卷。百病主治藥二卷。於陰陽標本。君臣佐使之論。最為詳析。考諸家本草。舊有者一千五百一十八種。時珍所補者。又三百七十四種。蒐羅群籍。
白話文:
《四庫全書提要》中記載:
《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由明朝李時珍撰寫。時珍字東璧,是蘄州人,曾任楚王府奉祠正。其事蹟詳細記載於《明史·方伎傳》。
此書彙集了自神農氏以來的諸家本草,精華薈萃而成。對重複的內容進行了刪減,對缺失的部分進行了補充,對錯誤的地方進行了糾正。全書共分十六部、六十二類,收錄藥物一千八百八十二種。
每種藥物都標明正名作為綱目,並附上釋名作為目,接下來是集解、辨疑、正誤等內容。
接著是氣味、主治、附方等信息。
藥物的分類依次是: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最後是人。
書中還有圖三卷、序例二卷、百病主治藥二卷,對陰陽標本、君臣佐使等理論做了詳細的分析。
考證諸家本草,發現其中舊有的藥物有一千五百一十八種,時珍所補的藥物有三百七十四種。
這部書廣泛搜集了各種典籍,內容豐富。
貫串百氏。自謂歲歷三十。書採八百餘家。稿凡三易。然後告成者。非虛語也。其書初刻於萬曆間。王世貞為之序。其子建元又獻之於朝。有進疏一篇。冠於卷首。至國朝順治間錢塘吳毓昌重訂付梓。於是業醫者。無不家有一編。明史方技傳極稱之。蓋集本草之大成者。無過於此矣。
〔徐氏(升泰)本草正訛補遺〕未見
會稽縣誌曰。徐升泰字世平。理卿初之四世孫也。學醇數奇。屢困棘闈。一旦興范公不能作相願為良醫之志。由是博究金匱蘭室之秘。及百家活人諸書。而於馬蒔素問發微。尤相深契。刀圭緒澤。起人所不能起。全越方賴。視垣有年。升泰乃自謂手拯之及無幾。曷若輯書壽世。
白話文:
這本書貫穿了百家醫學典籍,作者自稱花了三十年時間,從八百多家醫學典籍中摘取精華,稿子修改了三次才完成,這不是虛言。這本書最早在萬曆年間刻印,王世貞為它寫了序言,作者的兒子徐建元又將它獻給朝廷,並寫了一篇奏疏,放在卷首。到了清朝順治年間,錢塘吳毓昌重新校訂並刊印,於是學醫的人都家裡備有一本。明史方技傳高度評價了這本書,說集本草學大成者,無過於此。
徐氏(升泰)《本草正訛補遺》一書,尚未見。
會稽縣誌記載:徐升泰字世平,是理卿初的四世孫。他學問精深,才華出眾,屢次參加科舉考試卻都未能中舉。有一天,他心有所悟,放棄了做宰相的夢想,立志成為一名良醫。於是,他廣泛鑽研金匱玉函、蘭室秘籍以及其他百家醫書,特別是對馬蒔的《素問發微》尤為契合。他精湛的醫術,救治了許多人,在越地享有盛名,行醫多年。徐升泰認為,與其救治的病人有限,不如編寫醫書,造福後世。
施濟大且遠也。遂託言衰邁。堅辭診視之召。梓遜言遍告。惟一意著述不朽業。今正訛補遺一書。補綱目本草所未備。其久大之學術。雖列方技。不愧儒林。
〔吳氏(毓昌)重訂本草綱目〕二十卷,未見
杭州府志曰。吳毓昌字玉涵。以太學生。為內閣中書。重然諾。急友人難。兼善岐黃術。
〔何氏(鎮)本草綱目必讀類纂〕十二卷,存
自序曰。上古聖人。取草木療民疾苦。辨其品類性味。傳及後世。即炎帝嘗草遇毒之遺編也。以所採多草根木皮。故定名曰本草。其編在書契未備之先。而奕祀之立方濟世者,實無不準乎此。若是乎本草既具。而詳論以濟生者之不可無也。愚每究觀本草。凡生植飛走。金石蟲魚。
白話文:
施濟醫術精湛,聲名遠播。他以年老體衰為由,堅決拒絕出診。梓遜遍告天下,說明施濟一心著述,欲留名後世。他正在修補遺漏,補完《本草綱目》的不足。施濟學術精深淵博,雖然從事醫術,卻也足以媲美儒林。
以及水火土灰。品彙萬殊。無一不可以療疾。則前賢已定之藥品。必當按其寒暖剛柔。審夫君臣佐使。斯無不立起沉疴。奏效壽世矣。但學者苦其繁多。難以精悉。茲特宗諸綱目。取主治與本草。刪訂而發明之。復將品物之殊類。區分而序列之。如草木之益人也多。故列之編首。
余則五穀蔬菜。為人生日用之需。亦可治病。以次及之。再則人為萬物之靈。古人惟採剩餘。他置勿用。茲亦凜遵遺意。止列河車乳汁數種。又次及之。若禽獸鱗介。金石魚蟲諸類。各能奏功。又次第及之。既不欲繁。又不敢略。編訂成帙。題曰綱目類纂。後即附以濟生邃論。
白話文:
水、火、土、灰,種類繁多,沒有任何一樣不能用來治病。所以前賢已經確定好的藥物,一定要根據它們的寒熱、剛柔,仔細思考它們的君臣佐使關係,這樣就能治癒所有疑難雜症,讓人恢復健康,長壽延年。但學習的人苦於藥物種類繁多,難以完全掌握。因此特地歸納成綱目,以主治和本草為主要內容,刪減整理並加以闡明。又將藥物種類區分開來,按順序排列。像草木類對人體有很多益處,所以放在編首。
我認為五穀和蔬菜,是人們每天都需要食用的,也可以用來治病,因此也依次列出。再者,人是萬物之靈,古人只採集剩餘的藥物,其他不用。我也謹遵古人的意思,只列舉河車、乳汁等少數藥物,也依次列出。至於禽獸、鱗介、金石、魚蟲等類,各有所長,也能發揮功效,也按順序列出。既不想過於繁瑣,也不敢有所遺漏,編纂成冊,取名為《綱目類纂》。之後再附上《濟生邃論》。
家傳效方。闡明聖賢之秘旨。備述前人之驗方。體用具備。綱舉目張。簡閱良便。僭名必讀。不過欲為醫學之一助。以共躋斯世於仁壽也云爾。知我罪我。亦烏敢置喙云。康熙十一年。歲次壬子。嘉平月天臘節前一日。京江何鎮培元氏題。
〔浦氏(士貞)夕庵讀本草快編〕六卷,存
凡例曰。蘄水李氏父子。搜賾索隱。三易稿而始成。分類別部。皆有微意。首列水火土者。水火乃天地之先。土為萬物之母。次金石者。從土也。次草谷菜果木者。從微及巨也。次服器者。從草木也。次蟲魚介禽。終以人者。從賤及貴也。予不敢紊。悉遵其舊。題曰讀者。明非自撰之書。
白話文:
家傳效方
這是一本家傳的醫方秘笈,旨在闡明聖賢的醫學真諦,並詳細記載前人的驗方。書中內容兼具理論和實務,條理清晰,一目了然。方便讀者快速掌握,故取名為「必讀」,希望這本書能成為醫學的助力,讓世人皆能享有健康長壽。
本人學識淺薄,不敢妄加評論,僅將此書傳承下去,願讀者明察。
康熙十一年,壬子年,嘉平月臘月二十九日,京江何鎮培元氏題。
〔浦氏(士貞)夕庵讀本草快編〕六卷,存
凡例
蘄水李氏父子潛心鑽研,歷經三次修訂才完成此書。書中將草藥分類別部,皆有深意。
- 首先列出水火土,因為水火是天地之始,土則是萬物之母。
- 其次是金石,因為金石皆源於土。
- 然後是草谷菜果木,由小而大,由微而巨。
- 接著是服器,因為服器皆源自草木。
- 最後是蟲魚介禽,最後以人收尾,由賤而貴。
我不敢擅自改動,完全遵循李氏父子原有的分類方式。書名為「讀本」,說明這不是我自撰之書。
蓋讀綱目得其快。而拈出之者也。一諸家所著。繁簡不一。重複舛誤。至綱目出。而析條有望洋之嘆。難作枕中之寶。予因撮其要攪其華。刪繁就約。使覽者若執燭之明。讀者無魯魚之誤矣。一品類既多。分用不少。若一物別為數條。則愈滋其冗。今以本名。統其同類。庶一目瞭然。
如阿膠之統於驢。輕粉之統於汞。鬱金之統於茂。海馬之統於蝦。更有同類而氣味稍殊。功用相仿者。則合為總論。如瓜、如蛇、如苔、如飯之類。蓋取其簡而可考。備而不瑣也。
白話文:
讀完《本草綱目》讓我感到很興奮,因此想要挑選出精華的部分。因為各家醫書的內容繁簡不一,重複矛盾的地方也很多,直到《本草綱目》出現,才讓人感到內容清晰,但仍然難以當作隨身參考的寶典。因此我擷取了《本草綱目》的要點,去蕪存菁,刪繁就簡,讓閱讀者如同照亮道路的明燈,不會再出現理解上的錯誤。因為藥品種類繁多,用途也很多,如果將一種藥物分成多條記錄,就會顯得過於冗長。現在我用藥物的本名,將同類的藥物歸納在一起,以便一目了然。例如,將阿膠歸類於驢、輕粉歸類於汞、鬱金歸類於薑黃、海馬歸類於蝦。更有一些同類但氣味略有差異、功效相似的藥物,則歸納在一起進行總論,例如瓜類、蛇類、苔類、米飯類等等。這樣做的目的是为了简洁易懂,又能兼顧完整性,避免過於瑣碎。
〔趙氏(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十卷,未見
(按上見於匯刻書目。)
〔繆氏(希雍)神農本草經疏〕明史二十卷(醫藏目錄。作十二卷。按明史二字當作三字。)存
自序曰。神農本草經者。古三墳之一也。其成於黃帝之世乎。觀其嘗藥別味。對病主治。施之百世。無可逾越。其為開天大聖。憫生民疾苦。於飲食衣服之外。復設針石藥物。用拯夭札。俾得盡其天年。是已。原夫藥之生也。氣稟於天。味成於地。性在其間。氣為陽。味為陰。
五味四氣。各歸其類。斯親上親下之義也。既述之以本性。又制之以君臣,合之以佐使。以成其攻邪已疾之能。遂使無情之用。同諸有識。自非生而神靈。冥契萬物者。其孰能與於斯乎。去古滋遠。民性滋漓。心識粗浮。莫能研精殫思。深入玄要。而不察乎。即象即理。物物昭然。
白話文:
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十卷,目前尚未見過。
繆希雍的《神農本草經疏》存世,根據《明史》記載為二十卷(《醫藏目錄》記載為十二卷,但「明史」應為「三字」)。
作者在自序中提到,《神農本草經》是古代三墳之一,成書於黃帝時代。書中記載了神農氏嘗百草,分辨藥性,並制定出治療疾病的方法,對後世影響深遠。作者認為神農氏是一位偉大的聖人,為了救助百姓,在衣食之外,又創立了針灸、礦物藥物等醫學手段,讓人們能夠活得更長久。
作者指出,藥物是由天地之氣孕育而成,氣為陽,味為陰,五味四氣各有歸屬。書中不僅記載了藥物的本性,還制定了君臣佐使的配伍法則,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作者認為,這種無情之物能夠與有識之士相通,非天生具有神靈之性,通曉萬物者,無法理解其中的奧妙。隨著時代的推移,人們的品性逐漸衰退,心性浮躁,無法深入鑽研,理解藥物的深層道理。而實際上,藥物與其性質息息相關,處處昭然若揭。
弭疾延年。功用自著。正以三墳之書。言大道也。言其然。而不言其所以然。言亦象也。予因據經以疏義。緣義以致用。參互以盡其長,簡誤以防其失。而復詳列病忌藥忌。以別其微。條析諸藥。應病分門。以究其用。刊定七方十劑。以定其法。闡發五臟苦欲補瀉。以暢其神。
著論三十餘首。以通古今之變。始悉一經之趣。命之曰神農本草經疏。讀之者。宜因疏以通經。因經以契往。俾炎黃之旨。晦而復明。藥物之生。利而罔害。乃余述疏意也。餘生也晚。親年已衰。得於稟者固薄。故少善病。長嗜方技,僻耽藥妙。顧念自昔仙人道士。靡不悉由藥道。
白話文:
神農本草經疏 序
弭疾延年,功用自著。 治病延年,這功效顯而易見。
正以三墳之書,言大道也。言其然,而不言其所以然。言亦象也。 三墳之書(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素問》等古代醫書)論述大道,只講述現象,卻不講述其道理,只講述象徵。
予因據經以疏義,緣義以致用。參互以盡其長,簡誤以防其失。而復詳列病忌藥忌,以別其微。 我根據經書闡明其義理,並將其義理應用於實踐。取長補短,避免錯誤,並詳列病忌藥忌,以辨別細微之處。
條析諸藥,應病分門,以究其用。刊定七方十劑,以定其法。闡發五臟苦欲補瀉,以暢其神。 將各種藥物條分縷析,依病症分類,探究其藥效。制定出七方十劑,作為治病的準則。闡明五臟喜惡,補瀉之法,以使五臟神氣暢通。
著論三十餘首,以通古今之變。始悉一經之趣。命之曰神農本草經疏。讀之者,宜因疏以通經,因經以契往。俾炎黃之旨,晦而復明。藥物之生,利而罔害。乃余述疏意也。 著述三十餘篇,以貫通古今醫學變遷。從而徹底理解《神農本草經》的精髓。我將此書命名為《神農本草經疏》。讀者應該以疏解通曉經書,以經書契合古聖先賢的思想,使炎黃時代的醫學精髓重見光明,藥物生長,有利無害。這就是我撰寫疏解的用意。
餘生也晚,親年已衰。得於稟者固薄。故少善病。長嗜方技,僻耽藥妙。顧念自昔仙人道士,靡不悉由藥道。 我出生較晚,父母年事已高,天賦稟賦薄弱,因此从小体弱多病。我从小就喜欢醫術,尤其痴迷藥理。我思虑到古往今來的仙人道士,无不精通药物之道。
以濟群生。加之友生協贊。後先不一。馴屆耳順。良友凋喪。百念灰冷。惟茲一事。尚用嬰懷。手所論著。裒然成帙。倘典則可師。幽隱可顯。試用於世。有廣來學。固所願也。不敢必也。採真同好。其相證諸。蘇州府志曰。繆希雍字仲醇。常熟人。精醫術。醫經方書。靡不討論。
尤精本草之學。謂古三墳之書。未經秦火者。獨此而已。神農本經朱字。譬之六經也。名醫增刪別錄。朱墨錯互。譬之註疏也。本經以經之。別錄以緯之。作本草經疏。本草單方等書,抉摘岐軒未發之秘。為人電目戟髯。如遇羽人劍客。好談古今事成敗。誠奇士也。
顧澄先題詞曰。先生殫一生精力。發神聖千古之奧,以利萬世。門人李季虯氏幾經參錄。悉以付新安吳康虞氏。刻之金陵,未竟而遺焉。流傳於知交者。西吳朱氏集而刻之。不及其半。然且序次弗倫。考覈未審也。先生以醫為司命。一字有訛。遺禍無極。遂命澄先檢其存稿若干卷。
白話文:
為了幫助眾人,加上朋友們的協助,前後順序並不一定。等到年紀漸長,朋友們逐漸凋零,百般念頭都冷卻了,唯獨這件事,仍然掛念在心。我寫下的著作,彙集起來成了厚厚的書冊。如果這些典則可以作為師法,隱藏的道理可以顯露出來,試著運用在世俗間,有更多人來學習,自然是我的願望,也不敢說一定能成功。我徵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互相印證。蘇州府志記載,繆希雍字仲醇,是常熟人,精通醫術,研讀醫經方書,無一不細心探討。
他尤其精通本草學,認為古時候三墳之書,只有這部書未經秦朝焚書之禍而保存下來。神農本草經中的朱字,就像六經一樣重要,名醫增刪別錄中的朱墨交錯,就像是註疏一樣。本草經是經,別錄是緯,他寫了本草經疏、本草單方等書,揭開了歷代醫家未曾發掘的奧秘。他是一位容貌奇特的人,就像遇見了仙人劍客一樣,喜歡談論古今成敗之事,真是奇才!
顧澄先先生寫的題詞說:先生耗盡一生精力,發掘了神聖千古的奧秘,造福後世。他的弟子李季虯先生多次整理他的著作,全部交給了新安吳康虞先生,準備在金陵刻印,卻未完成就去世了。這些著作流傳到他的知己手中,西吳朱氏收集起來刻印,但只完成了不到一半,而且順序不合理,考證也不嚴謹。先生把醫術視為掌管生死的職責,一個字的錯誤就會造成無窮的禍害。因此,我受命檢查他留下來的稿子,總共有幾卷。
按部選類。匯得全帙。細複檢閱。以為定本。凡續序例二卷。藥四百九十味。用識年月。書此凡例云,天啟五年。歲在乙丑。六月十有一日。松陵顧澄先謹識。
浦士貞曰。本草經疏。萬曆時虞山儒醫繆希雍字仲淳號慕臺撰。以一經附一疏。文字條達。然卓識者少。故不見重於世。(讀本草快編)
四庫全書提要曰。神農本草經疏三十卷。明繆希雍撰。明史方技傳。載希雍嘗謂本草出於神農。譬之五經。其後又復增補別錄。譬之註疏。惜朱墨錯互。乃沉研剖析。以本草為經。別錄為緯。第本草單方一書行於世。而不及此書。未審即是書否也。其書分本草為十部。首玉石。
白話文:
按照分類,將所有內容彙集在一起,仔細檢查,確定最終版本。這本書共包含序例兩卷,藥物四百九十味,記錄完成時間,寫下這些前言,是在天啟五年,乙丑年六月十一日,松陵顧澄先謹記。
浦士貞說,本草經疏是明朝萬曆年間,虞山儒醫繆希雍(字仲淳,號慕臺)所著。以經文對應疏解,文字通達易懂,但真正懂得其精髓的人很少,所以沒有得到世人的重視。(出自讀本草快編)
四庫全書提要中提到,神農本草經疏共三十卷,是明朝繆希雍所撰。明史方技傳中記載,繆希雍曾說本草出自神農,就好比五經,後來又增補了別錄,就好比註疏。可惜朱墨混雜,繆希雍深入研究,將本草當作經文,別錄當作緯書。但市面上只有本草單方一書流通,卻沒有這本書,不知道是不是同一本書。這本書將本草分為十部,首部為玉石。
次草。次木。次人。次獸。次禽。次蟲。次魚。次果。次米穀。次菜。皆以神農本經為主。而發明之。附以名家主治。藥味禁忌。次序悉依宋大觀證類本草。部分混雜者。為之移正。首為序例二卷。論三十餘首。備列七方十劑。及古人用藥之要。自序云。據經以疏義。緣義以致用。
參互以盡其長。簡誤以防其失。是也。考王懋竑白田雜著。有用石膏辨一篇。篇末附記。極論是書多用石膏之非。其說良是。至云繆仲淳以醫名於近世。而其為經疏。議論甚多紕繆。前輩云。經疏出而本草亡。非過論也。是則已甚之詞矣。
〔徐氏(大椿)神農本草百種錄〕一卷,存
白話文:
這本書依序收錄了草、木、人、獸、禽、蟲、魚、果、米穀、菜等類別的藥物,以神農本草經為本,並加以發明闡述。書中附有藥物的名稱、主治、藥性、禁忌等資訊,其排列次序則遵循宋朝大觀年間的證類本草。部分混雜的內容則被整理修正。
開篇以序例兩卷,論述了三十餘首文章,其中列舉了七方十劑,以及古人用藥的要點。作者在自序中說道,他以經書為依據,闡述藥物的義理,並將義理運用於實際,參互參考各種學說,取其優點,簡化錯誤,以防止失誤。
考證王懋竑的白田雜著中,有一篇關於石膏的辨論,文中批評本書過度使用石膏,論點十分合理。文中更提到繆仲淳以醫術聞名於世,但他的經書疏解卻存在許多錯誤。前輩們曾說,「經書疏解出現後,本草典籍就消失了」,這并非過於苛責。
此書名為《徐氏(大椿)神農本草百種錄》,共一卷,現已保存下來。
自序曰。百物與人殊體。而人藉以養生卻病者。何也。蓋天地亦物耳。惟其形體至大。則不能無生。其生人也得其純。其生動物也得其雜。其生植物也得其偏。顧人之所謂純者。其初生之理然耳。及其感風寒暑濕之邪。喜怒憂思之擾。而純者遂漓。漓則氣傷。氣傷則形敗。而物之雜者偏者。
反能以其所得之性。補之救之。聖人知其然也。思救人必先知物。蓋氣不能違理。形不能違氣。視色別味。察聲辨臭。權輕重。度長短。審形之事也。測時令。詳嗜好。分盛衰。別土宜。求氣之術也。形氣得而性以得。往者物所生之理也。由是而立本草。制湯劑。以之治人。
白話文:
自序說:世間萬物和人體各有不同,但人卻可以藉由萬物來維持健康和治療疾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天地本身也是萬物之一,只是它擁有巨大的形體,因此無法避免產生生命。它孕育人類時,賦予人類純粹的本質,孕育動物時則賦予其混雜的特性,孕育植物時則賦予其偏向的特性。然而,人體所謂的純粹本質,只是它初生時的本性而已。當它受到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或是喜怒憂思等情緒困擾,純粹的本質就會逐漸流失,流失就會導致氣虛,氣虛就會導致形體衰敗。反之,那些混雜或偏向的萬物,卻能以它們所擁有的特性,來補充和救治人體。聖人明瞭這個道理,因此想要救治人類,就必須先了解萬物。因為氣無法違背自然法則,形體也無法違背氣的運行。觀察顏色、辨別味道、察覺聲音、辨別氣味、衡量輕重、測量長短,都是觀察形體的方法。探究時令、了解嗜好、區分盛衰、辨別土質適宜性,都是探究氣的技巧。形體和氣都得到滋養,人體的本性就能得到恢復,這正是萬物生長的法則。因此,人們才有了草藥的分類,才有了湯藥的製作,用這些來治療人體疾病。
有餘瀉之。不足補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從者反治。逆者正治。或以類從。或以畏忌。各矯其弊。以復於平。其始則異。其終則同。夫天地生之。聖人保之。造化之能。聖人半之。天地不能專也。漢末張仲景金匱要略。及傷寒論中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遺法。
其用藥之義。與本經吻合無間。審病施方。應驗如響。自唐以後。藥性不明。方多自撰。如千金方外臺秘要之屬。執藥治病。氣性雖不相背。而變化已鮮。沿及宋元。藥品日增。性未研極。師心自用。謬誤相仍。即用本經諸種。其精微妙義。多所遺漏。是以方不成方。藥非其藥。
白話文:
身體有餘的就瀉掉它,不足的就補上它。寒的就用熱的來治,熱的就用寒的來治,溫的就用涼的來治,涼的就用溫的來治。順應自然的就反其道而治,逆反自然的就要順其道而治。有時可以以類推類,有時要顧忌禁忌,都要矯正其弊端,讓它恢復平衡。治療的開始可能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一致的。天地孕育萬物,聖人保護萬物,造化的力量,聖人能掌握一半。天地並不能獨占。漢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和《傷寒論》中的許多方劑,大多是三代以前的遺傳醫術。
它們的用藥原則,與《本經》完全一致。精準地辨證施方,療效如同響應。自唐朝以後,藥性不明,很多方劑都是自創的,例如《千金方》和《外臺秘要》等。這些方劑雖然用藥的氣性沒有違背古法,但變化已經減少。到了宋元時期,藥物種類日益增多,但藥性研究還不夠深入,很多人憑著自己的想法用藥,錯誤百出,互相傳承。即使使用《本經》中的一些藥物,也常常忽略了其精妙的原理。因此,方劑不再是真正的方劑,藥物也不再是真正的藥物。
間有效驗。亦偶中而非可取必。良由本經之不講故也。余竊悲焉。欲詳為闡述。其如耳目所及無多。古今名實互異。地土殊產。氣味不同。且近世醫人所不常用之藥。無識別而收採者。更有殊能異性。義在隱微。一時難以推測。若必盡全經。不免昧心誣聖。是以但擇耳目所習見不疑。
而理有可測者。共得百種。為之探本溯源。發其所以然之義。使古聖立方治病之方。灼然可見。而其他則闕焉。後之君子。或可因之而悟其全。雖荒陋可嗤。而敬慎足矜也。乾隆元年,歲在柔兆執徐。余月上弦。松陵徐大椿題於揚子江舟次。
四庫全書提要曰。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一卷。國朝徐大椿撰。大椿字靈胎。號洄溪。吳江人。世傳神農本草經三卷。載藥三百六十五味。分上中下三品。今單行之本不傳。惟見於唐慎微本草所載。其刊本以陰文書者。皆其原文也。大椿以舊注但言其當然。不言其所以然。因於三品之中。
白話文: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藥物,有些功效確實有效,但也有部分并非一定可取。主要是因为古籍中对药性的阐述不够详尽。我对此感到十分惋惜,想要详细解释说明,但受限于知识和经验,加上古今名称、产地、药性都有所不同,许多药材现代医师已经不再使用,难以辨识和采集。有些药物功效特殊,其奥妙难以用语言描述,一时也难以推测。如果强行解释整部经书,难免会昧着良心欺骗圣贤。因此,我只能选择那些耳熟能详、没有疑义,且道理可以推测的药材,共计一百种。我将追根溯源,解释其所以然的道理,让古圣贤的方剂和治病方法清晰可见。其他内容则暂且省略。希望后来的学者能够由此悟出全部道理。虽然我的理解可能浅薄可笑,但敬慎的态度值得称赞。乾隆元年,岁在柔兆执徐,农历月初,我在扬子江的船上写下此文。
採掇一百種。備列經文。而推闡主治之義。有常用之藥。而反不收入者。其凡例謂。辨明藥性。使人不致誤用。非備品以使查閱也。凡所箋釋。多有精意。較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載。發明諸條。頗為簡要。然本草雖稱神農。而所云出產之地。乃時有後漢之郡縣。則後人附益者多。
如所稱久服輕身延年之類。率方士之說。不足盡信。大椿尊崇太過。亦一一究其所以然。殊為附會。又大椿所作藥性專長論曰。藥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其說最為圓通,則是書所論。猶屬筌蹄之末。要於諸家本草中。為有啟發之功者矣。
白話文:
本書收錄了一百種藥物,並列出相關經文,進一步闡述藥物的主治功效。有些常用的藥物反而沒有收錄,這是因為本書的目的是要辨明藥性,避免人們誤用藥物,而非僅是為了備品方便查閱。書中所作的注解,多有精妙之處,相較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本書的論述更為簡要精煉。
雖然本草學被稱為神農所創,但書中所記載的產地卻是後漢時期的郡縣,可見後人添加了不少內容。例如書中所提到的「久服輕身延年」之類的說法,大多是方士的言論,不可全信。對大椿的推崇也過於誇張,書中一一探究大椿的學說,過於牽強附會。
大椿在《藥性專長論》中提到,藥物治療疾病,有些可以解救,有些則無法解救,他的說法十分通達。然而,本書的論述依然停留在入門階段,要真正了解藥性,還需參考其他本草書籍。但本書對於其他本草學的研究,仍具有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