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醫經(三)

趙希弁曰:黃帝素問,唐王冰注。冰謂漢藝文志有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先是第七亡逸,冰時始獲,乃詮次註釋,凡八十一篇,分二十四卷。今又亡刺法本病二篇。冰自號啟玄子。(讀書後志)

陳振孫曰:唐太僕令王冰,注自號啟玄子。案漢志,但有黃帝內外經。至隋志,乃有素問之名。又有全元起素問注八卷。嘉祐中,光祿卿林億、國子博士高保衡,承詔校定補註。亦頗採元起之說,附見其中。其為篇八十有一。王冰者,寶應中人也。(書錄解題)

沈作哲曰:王冰注素問敘氣候。仲春有芍藥榮,季春有牡丹華,仲夏有木槿榮,仲秋有景天華,皆月令曆書所無。又以桃始華為小桃華;王瓜生為赤箭生;苦菜秀為吳葵榮。戊寅元歷皆有之。(寓簡)

劉完素曰:王冰遷移加減經文,亦有臆說,而不合古聖之書者也。雖言凡所加字皆朱書,其文既傳於世,即文皆為墨字也。凡所改易之間,或不中其理者,使智哲以理推之,終莫得其真意,豈知未達真理,或不識其偽所致也。(原病式序)

呂復曰:內經素問,唐王冰乃以九靈九卷,牽合漢志之數,而為之註釋;復以陰陽大論,托為其師張公所藏,以補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亂;訓詁失之於迂疏;引援或至於未切。至宋林億高若訥等,正其誤文,而增其缺義,頗於冰為有功。

田藝蘅曰:素問王冰注:雷乃發聲之下,有芍藥榮。芍藥香草,制食之毒者,莫良乎芍藥,故獨得藥之名,所謂芍藥之和具而御之。草謂之榮,與此不同。況今芍藥,四月始榮,故知其偽也。又田鼠化為鴽下有牡丹華。牡丹花也,一名百兩金,一名鼠姑,廣雅謂之木牡丹,唐人謂之木芍藥。此時雖當華,古人不重,始紀於晉,而盛稱於唐,亦偽也。(留青日札)

馬蒔曰:唐寶應年間,啟玄子王冰有注。隨句解釋;逢疑則默;章節不分;前後混淆。

汪昂曰:素問,在唐有王啟玄之注,為註釋之開山。注內有補經文所未及者,可謂有功先聖。然年世久遠,間有訛缺;風氣未開,復有略而無注者。

四庫全書提要曰:黃帝素問二十四卷,唐王冰注。漢書藝文志載黃帝內經十八篇,無素問之名。後漢張機傷寒論引之,始稱素問。晉皇甫謐甲乙經序,稱針經九卷、素問九卷,皆為內經,與漢志十八卷之數合,則素問之名,起於漢晉間矣。故隋書經籍志始著錄也。然隋志所載,只八卷。全元起所注,已闕其第七。冰為寶應中人,乃得舊藏之本,補足此卷。宋林億等校正,謂天元紀論以下,卷帙獨多,與素問餘篇,絕不相通,疑即張機傷寒論序所稱陰陽大論之文,冰取以補所亡之卷,理或然也。其刺法論、本病論,則冰本亦闕,不能復補矣。冰本頗更其篇次。

白話文:

趙希弁說,《黃帝素問》是唐朝王冰註解的。王冰認為《漢書·藝文志》記載有《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就是其中的九卷,加上《靈樞》九卷,總共是十八卷。先前第七卷遺失了,王冰當時得到後,才整理註釋,總共有八十一篇,分為二十四卷。現在又遺失了《刺法論》和《本病論》兩篇。王冰自號啟玄子。(出自《讀書後志》)

陳振孫說,唐朝的太僕令王冰,註解《素問》時自稱啟玄子。根據《漢書》記載,只有《黃帝內外經》,到了《隋書》才有《素問》的名稱。另外還有全元起註解的《素問》八卷。宋朝嘉祐年間,光祿卿林億、國子博士高保衡奉旨校對並補充註釋,也採用了全元起的一些說法,附在其中。總共八十一篇。王冰是唐朝寶應年間的人。(出自《書錄解題》)

沈作哲說,王冰註解《素問》時,描述了氣候,說仲春有芍藥開花,季春有牡丹花開,仲夏有木槿花開,仲秋有景天花開,這些都是月令曆書上沒有的。又說桃樹開始開花是小桃開花,王瓜生長是赤箭生長,苦菜茂盛是吳葵開花,這些在《戊寅元曆》中都有記載。(出自《寓簡》)

劉完素說,王冰遷移增減經文,也有一些臆測之詞,不符合古代聖賢的著作。雖然說凡是增加的字都用朱筆書寫,但文字既然流傳於世,所有文字都變成墨字了。凡是改動的地方,有些不符合道理,讓有智慧的人用道理去推測,最終都無法得到真正的原意。難道是因為沒有達到真理,或者不認識那些虛假的說法所導致的嗎?(出自《原病式序》)

呂復說,《內經·素問》,唐朝王冰用九靈九卷來牽強附會《漢書》的卷數,然後註釋它。他又把《陰陽大論》偽託為他的老師張公所藏,用來補足遺失的部分。他的用心也算勤奮了。可惜的是,朱筆墨筆混淆不清,真假混雜,訓詁過於迂腐疏漏,引用的典故有的又不恰當。到了宋朝林億、高若訥等人,改正了其中的錯誤文字,並增加了缺失的含義,對王冰來說是有功勞的。

田藝蘅說,《素問》王冰註解,雷聲發出時,接著說芍藥開花。芍藥是香草,可以解食物的毒,沒有比芍藥更好的了。所以它獨得了藥的名字,所謂芍藥的和諧具備而能夠駕馭毒素,這裡說的是草開花,與此不同。況且現在的芍藥,四月才開始開花,所以知道這(王冰的說法)是錯誤的。又說田鼠變成鴽,接著說牡丹花開。牡丹也叫百兩金,也叫鼠姑。《廣雅》稱它為木牡丹。唐朝人稱它為木芍藥。這個時候雖然應該開花,但古人不重視它,記載始於晉朝,而在唐朝盛行,也是假的。(出自《留青日札》)

馬蒔說,唐朝寶應年間,啟玄子王冰有註解,逐句解釋,遇到疑問就沉默,章節不分,前後混亂。

汪昂說,《素問》在唐朝有王啟玄的註解,是註釋的開端。註解中補充了經文中沒有提到的地方,可以說對古代聖賢有功勞。但是年代久遠,其中有錯誤和缺失,當時的學術風氣不夠開放,還有一些地方只是略過而沒有註解。

《四庫全書提要》說,《黃帝素問》二十四卷,是唐朝王冰註解的。《漢書·藝文志》記載《黃帝內經》十八篇,沒有《素問》這個名稱。東漢張機的《傷寒論》引用它時,才開始稱作《素問》。晉朝皇甫謐的《甲乙經序》中,稱《針經》九卷,《素問》九卷,都是《內經》,與《漢書》的十八卷之數相合。那麼《素問》的名稱,是從漢晉之間才出現的。所以《隋書·經籍志》才開始著錄它。然而,《隋書》記載的只有八卷,全元起的註解已經缺少了第七卷。王冰是寶應年間的人,才得到了舊藏的版本,補足了這一卷。宋朝林億等人校正時,認為從《天元紀論》以下,篇幅特別多,與《素問》的其他篇章完全不相通,懷疑這就是張機《傷寒論序》中提到的《陰陽大論》的文字,王冰取來補足了遺失的一卷,這個道理或許是這樣的。而《刺法論》和《本病論》,王冰原本也缺失,無法補上。王冰的版本還更改了篇章的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