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醫經(三)

是以文注紛錯。義理混淆。殊不知三墳之餘。帝王之高致。聖賢之能事。唐堯之授四時。虞舜之齊七政。神禹修六腑以興帝功。文王推六子以敘卦氣。伊尹調五味以致君。箕子陳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傳之以至下至淺之人。其不廢絕。為已幸矣。頃在嘉祐中。

仁宗念聖祖之遺事。將墜於地。乃詔通知其學者。俾之是正。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歲。遂乃搜訪中外。裒集眾本。寢尋其義。正其訛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竊謂未足以稱明詔副聖意。而又採漢唐書錄。古醫經之存於世者。得數十家。敘而考正焉。貫穿錯綜。磅礴會通。

或端本以尋支。或溯流而討源。定其可知。次以舊目。正繆誤者。六千餘字。增注義者。二千餘條。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義。於是詳明。以之治身。可以消患於未兆。施於有政。可以廣生於無窮。恭惟皇帝撫大同之運。擁無疆之休。述先志以奉成。興微學而永正。則和氣可召。

災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躋於壽域矣。國子博士臣高保衡。光祿卿直秘閣臣林億等謹上。

天祿琳琅書目曰。重修補註黃帝內經素問一函。十冊。二十四卷。唐王冰注。宋林億孫奇高保衡校正。孫兆改誤。按宋史藝文志。乃晁陳諸家著錄。皆第稱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而無重廣補註之名。且書錄解題。但稱林億高保衡承詔校定。並無孫奇之名。亦不言有孫兆改誤之事。今本增入孫奇孫兆二人。則重廣補註,之名。當即為此二人所加矣。

按孫奇之名。實與林高同署。解題偶脫耳。且兆唯改誤。則重廣補註之稱。亦出於億等也。

王應麟曰。黃帝素問。唐寶應初。王冰注之。皇朝林億等校正。孫兆重改誤。(玉海)

邵伯溫曰。孫用和二子。奇兆皆登進士第。為朝官。亦善醫。(邵氏聞見錄)

〔孫氏(兆)素問註釋考誤〕明志十二卷,佚

按明志著錄止於其一代之書而混入兆書者何也。

〔高氏(若訥)素問誤文闕義〕宋志一卷,佚

宋史曰。高若訥字敏之。本幷州榆次人。徙家衛州。進士及第。皇祐五年。為觀文殿學士。若訥強學善記。自秦漢以來諸傳記。無不該通。尤喜申韓管子之書。頗明歷學。因母病。遂兼通醫書。雖國醫皆屈伏。張仲景傷寒論訣。孫思邈方。及外臺秘要。久不傳。悉考校訛謬行之。世始知有是書。名醫多出衛州。皆本高氏學焉。

〔郝氏(允)內經箋〕佚

邵博曰。郝翁者名允。博陵人。少代其兄長征河朔。不堪其役。遁去。月夜行山間憊甚。憩一樹下。忽若大羽禽飛上其上。熟視之。一黃衣道士也。允拜手乞憐。道士曰。汝郝允乎。因授以醫術。晚遷鄭圃。世以神醫名之。翁讀黃帝內經。患王冰之傳。多失義指。間以朱墨箋其下。

白話文:

這本書的文字註解繁雜錯亂,使得其中的道理也變得模糊不清。卻不知道這是繼《三墳》之後,帝王高尚的志向、聖賢的才能所造就的成果。唐堯帝頒布四季的時令,虞舜帝整理七政的運行,大禹修整六腑以建立帝業的功績,周文王推演六子卦象來闡述卦氣的運行,伊尹調和五味來輔佐君主,箕子陳述五行來輔助世事。他們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怎麼能將如此精深微妙的道理,傳給那些既淺薄又低俗的人呢?如果沒有因此而失傳,就已經是很幸運了。先前在宋仁宗嘉祐年間,

仁宗皇帝感念先祖的遺訓,恐怕會失傳,因此詔令通曉醫學的學者們,來進行校正。我們這些負責校對的人,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遍訪國內外,收集了各種版本,深入研究其義理,並修正其中的錯誤,最後只整理出十分之三四,剩下的也沒辦法完成了。我們認為這樣還不足以彰顯皇帝的詔命,符合聖上的旨意,於是又參考了漢朝和唐朝的書籍目錄,將世上尚存的古代醫學典籍,搜集了數十家,加以整理和考證。將內容貫穿整理,匯集融通,

或是從根本來探求枝節,或是從源頭來追溯流向,將其中可以確定的部分加以確定,然後按照原來的目錄,來改正其中的錯誤,總共修改了六千多字,增加註解說明的部分,共有兩千多條。每一句話的取捨,都經過仔細的考證,對於有錯誤或有疑問的地方,都做了詳細的說明。如果用它來修養身心,就可以在疾病還沒顯現的時候就加以消除;如果將它運用在政事上,就可以讓百姓的生命無限延長。恭敬的祈願皇帝能夠治理好天下,擁有無窮的福澤,繼承先祖的遺志並將其發揚光大,振興衰微的學術,使之永遠正確,那麼就能夠招來祥和之氣,

災害也會因此而不發生,教化天下的百姓,共同邁向長壽的樂土。國子博士臣高保衡,光祿卿直秘閣臣林億等人謹上。

《天祿琳琅書目》記載說,重修補註《黃帝內經素問》一函,共十冊,二十四卷。由唐朝王冰註解,宋朝林億、孫奇、高保衡校正,孫兆改誤。按照《宋史·藝文志》的記載,晁陳等各家所著錄的內容,都只是簡單的稱呼為《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並沒有「重廣補註」的名稱。而且書籍目錄的解題,也只是說林億、高保衡奉詔校定,並沒有提到孫奇的名字,也沒有說有孫兆修改錯誤的事情。現在的版本增加了孫奇、孫兆這兩個人,那麼「重廣補註」這個名稱,應該就是這兩個人加上去的。

按照常理來說,孫奇的名字實際上應該和林億、高保衡的名字並列,解題只是偶爾遺漏而已。而且孫兆只是負責修改錯誤,那麼「重廣補註」的稱呼,應該還是林億他們所加的。

王應麟說,《黃帝素問》在唐朝寶應年間,由王冰註解,在宋朝時由林億等人校正,孫兆負責重改錯誤。(出自《玉海》)

邵伯溫說,孫用和的兩個兒子,孫奇和孫兆都考中了進士,在朝廷為官,也精通醫術。(出自《邵氏聞見錄》)

《孫氏(兆)素問註釋考誤》明朝志書十二卷,已經失傳。

按照明朝志書的著錄,應該只記錄當時那個時代的書籍,為什麼會混入孫兆的著作呢?

《高氏(若訥)素問誤文闕義》宋朝志書一卷,已經失傳。

《宋史》記載,高若訥,字敏之,原本是并州榆次人,後來搬家到衛州。考中進士,在皇祐五年,擔任觀文殿學士。高若訥努力學習,記憶力很好,從秦漢以來的各種傳記,沒有不精通的,尤其喜歡申不害、韓非子、管仲的著作,也相當精通曆法。因為母親生病,才開始學習醫學,即使是國醫也佩服他的醫術。張仲景的《傷寒論》訣、孫思邈的藥方,以及《外台秘要》,很久都沒有流傳開來,他仔細考證並改正其中的錯誤,才使得這些書籍得以流傳於世。衛州之所以能出現很多名醫,都是因為學習高若訥的醫術。

《郝氏(允)內經箋》已經失傳。

邵博說,郝翁,名叫郝允,是博陵人。年輕時代替他的哥哥到河北服役,因為受不了苦役,就逃走了。在一個月夜行走在山間時,感到非常疲憊,就靠在一棵樹下休息。忽然,好像有大鳥飛到樹上,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個穿黃衣的道士。郝允連忙拜求他的憐憫。道士問他說:「你是郝允嗎?」隨後就傳授他醫術。郝允晚年搬到鄭圃,世人都稱他為神醫。郝允閱讀《黃帝內經》時,認為王冰的傳註多有失誤,就用朱筆和墨筆在書下做了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