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醫經(三)

世尚未見。翁有子。名懷質。能盡其學。懷質嘗自診其脈語人曰。我當暴死。不數年暴死。懷質死。翁書亦亡。獨太醫趙宗古得六元五運之法於翁。嘗圖以上朝廷。今行於世云。(見聞後錄)

〔沖真子內經指微〕藝文略十卷,佚

〔劉氏(完素)素問藥注〕佚

金史本傳曰。劉完素字守真。河間人。嘗遇異人陳先生。以酒飲守真。大醉。及寤洞達醫術。若有授之者。乃撰運氣要旨論精要。宣明論。慮庸醫或出妄說。又著素問玄機原病。特舉二百八十八字。注二萬餘言。然好用涼劑。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自號通玄處士云。

熊均曰。劉氏名完素。字守真。大金河間人也。因號河間居士。作傷寒直格。素問玄機原病式。及醫方精要。素問藥注。宣明論等。(醫學源流論)

〔李氏(浩)素問鉤玄〕佚

滕縣誌曰。李浩其先曲阜人。五世祖官於滕。因家焉。大父義。父玉。皆以儒顯。而浩喜醫方術。慕倉公之為人也。元初常往來東平間。為人治病決死生。其驗如神。所著有素問鉤玄。仲景或問。諸藥論。甚精。竇文正默幼從其子元學。薦之元世祖。而老不可徵。詔有司。歲給衣米終其身。

〔李氏(季安)內經指要〕佚

吳澄序曰。醫有內經。與儒家六經准。其三才之奧。諸術之源乎。然其辭古。其旨深。醫流鮮能讀。儒流謂非吾事。亦不暇讀。何望其能採奧而究源也哉。吾兄李季安自為舉時。博洽群書。纂事記言。細字大帙。堆案盈篋。余嘗嘆其用心之密。用力之勤。中歲從事於醫。其心力之悉。

又有加焉。所輯諸家方論。靡不該備。抑其末耳。若素問。若靈樞。若難經傷寒論。所謂醫家六經者。融液貫徹。取素問一經。綱提類別。較然著明。一覽可了。名曰內經指要。余夙嗜此經。每欲與人共論。而莫可令獲見。此能不抵掌稱快。而篇布濩乎天下。俾觀者有徑可尋。

有門可入。人人能讀內經。而得其奧。而得其源。則於儒家窮理盡性之方。醫家濟人利物之務。其不大有所裨歟。季安應人之求。不擇貴富。雖貧賤不能自存。必拯其危急。皇皇惟恐後。蓋以儒者之道。行醫者之術。此其實行也。非止善著書而已。(文集)

〔羅氏(天益)內經類編〕佚

劉駰序曰。近世醫有易列張氏學。於其書雖所不考。然自漢而下。則惟以張機王叔和孫思邈錢乙為得其傳。其用藥則本七方十劑而操縱之。其為法。自非暴卒。必先養胃氣為本。而不治病也。識者以為近古。而東垣李明之。則得張氏之學者。而其論著治驗。略見遺山集中。鎮人羅謙甫嘗從之學。

一曰遇予言。先師嘗教予曰。夫古雖有方。而方則有所自出也。均腳氣也。而有南北之異。南方多下濕。而其病。則經之所謂水清濕。而濕從下受者也。孫氏知其然。故其方施之南人則多愈。若夫北地高寒。而人亦病是。則以所謂飲發於中。腑瘇於下。與谷入多而氣少。濕居下者。

白話文:

世上還沒有人看過這樣的事。有位老翁有個兒子,名叫懷質,能夠完全繼承他的學問。懷質曾經自己診斷自己的脈象,告訴別人說:「我將會突然暴死。」沒過幾年,懷質果然暴死了。老翁的醫書也因此散失了,只有太醫趙宗古從老翁那裡學到了六元五運的醫術,曾經想把這醫術上呈給朝廷,現在這醫術在世上流傳。(出自《見聞後錄》)

〔沖真子內經指微〕這本書共有十卷,但已散佚。

〔劉氏(完素)素問藥注〕這本書也已散佚。

《金史本傳》記載,劉完素,字守真,是河間人。他曾經遇到一位異人陳先生,陳先生用酒灌醉了他,他醒來後就通曉醫術,好像有人教過他一樣。於是,他撰寫了《運氣要旨論精要》、《宣明論》。他擔心庸醫會胡亂解說,又寫了《素問玄機原病》,特別挑選出二百八十八個字,注釋了兩萬多字。他喜歡使用涼性藥物,主要以降低心火、滋養腎水為主,自稱「通玄處士」。

熊均說,劉氏名叫完素,字守真,是大金朝河間人,因此號稱河間居士。他寫了《傷寒直格》、《素問玄機原病式》、《醫方精要》、《素問藥注》、《宣明論》等醫書。(出自《醫學源流論》)

〔李氏(浩)素問鉤玄〕這本書已經散佚。

《滕縣誌》記載,李浩的祖先是曲阜人,他的五世祖在滕縣當官,所以就在那裡安家了。他的祖父義、父親玉,都是以精通儒學而出名,而李浩卻喜歡醫學和方術,仰慕倉公的為人。元朝初期,他經常往來東平一帶,替人治病,能夠判斷生死,他的判斷非常靈驗。他寫了《素問鉤玄》、《仲景或問》、《諸藥論》等醫書,內容非常精深。竇文正小時候跟他的兒子元學習醫術,並向元世祖推薦了他,但李浩當時年紀已經很大了,無法徵召。於是朝廷下令有關部門,每年供給他衣物和米糧,讓他安度晚年。

〔李氏(季安)內經指要〕這本書已經散佚。

吳澄在序中說,醫學經典《內經》的地位,可以和儒家的六經相提並論,它是探討天地人奧秘、各種學術的源頭。但是,《內經》的文字古奧,含義深遠,醫生很少能讀懂,而儒生認為這不是他們的事,也沒空去讀,更別說能夠深入探討其中的奧秘和源頭了。我的哥哥李季安,從小就博覽群書,記錄各種事蹟和言論,寫成的書稿堆滿了書桌和書櫃,我曾經讚嘆他用心的仔細和勤奮。中年之後,他轉而研究醫學,更是投注了全部的心力。他收集了各家的醫方理論,幾乎沒有遺漏,這些只是他研究的末端而已。他融會貫通了《素問》、《靈樞》、《難經》、《傷寒論》這些醫家的重要經典,將《素問》一書綱舉目張、分類整理,使人一看就明白,因此取名為《內經指要》。我一直都很喜歡這部經典,也想找人一起討論,但卻沒有機會。現在看到這本書能廣泛流傳於天下,讓讀者有路可循、有門可入,人人都能閱讀《內經》並了解其中的奧秘和源頭,那麼對於儒家研究事物的道理和本性,以及醫家救濟世人、造福百姓的責任,都將會有很大的幫助吧!李季安為人治病,不分貧富貴賤,即使是貧困到無法自給自足的人,他也會盡力挽救他們的危急,唯恐行動太慢,這是他用儒者的道理,實踐醫者的醫術,這才是他真正的作為,而不只是寫書而已。(出自《文集》)

〔羅氏(天益)內經類編〕這本書已經散佚。

劉駰在序中說,近代醫學界有人推崇張氏的學說,雖然我沒有深入研究他的著作,但從漢代之後,一般都認為只有張機、王叔和、孫思邈、錢乙才真正繼承了醫學的真傳。他們用藥是以七方十劑為基礎,他們的治病方法,如果不是急症暴病,必定先以養護胃氣為根本,而不是直接治療疾病。明白的人都認為他們的醫術接近古代。而東垣李明之,是繼承張氏學說的人,他的論述和治驗都可以在《遺山集》中看到。鎮江人羅謙甫曾經跟隨他學習醫術。羅謙甫曾經告訴我,他的老師教導他說:「古代雖然有醫方,但醫方都是有來源的。同樣是腳氣病,南方和北方的情況卻不同。南方多潮濕,所以這種病是《內經》所說的'水清濕',而濕邪是從下部侵入人體的。孫思邈了解這種情況,所以他的方子用在南方人身上大多有效。至於北方,氣候高寒,人也會得這種病,那是因為所謂的'飲發於中,腑癰於下',加上吃得多,氣卻不足,濕邪積聚在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