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1)

1. 本草(六)

〔杜氏(文燮)藥鑑〕二卷,存

龔氏(廷賢)本草定衡,醫藏目錄十三卷,未見

〔姚氏(浚)藥品徵要〕未見

按上見於江南通志。

〔亡名氏藥性輯要〕一卷,未見

按上見絳云樓書目。

〔邢氏(增捷)本草輯要〕未見

新昌縣誌曰。邢增捷少習儒不就。遂精素問內經丹溪東垣諸書。治劑無不立活者。其於證之險。方之奇左驗。著醫案心法數卷。又著本草輯要。傷寒指掌詳解。脈訣刪補。為岐黃家指南。性沖和不計贈遺。尤善導引。蓋養生以生人。有仁人之術者也。

〔吳氏(文獻)藥性標本〕十卷,未見

婺源縣誌曰。吳文獻字三石。花橋人。幼好岐黃術。既補邑諸生。猶不廢方書。久而曰。古人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竟辭博士籍。殫精百家醫。及素問等書。所著有三石醫教四十卷。藥性標本十卷。洪侍御覺山余司徒中宇序之。

白話文:

《杜氏(文燮)藥鑑》兩卷,現存。

龔氏(廷賢)《本草定衡》,《醫藏目錄》十三卷,未曾見過。

《姚氏(浚)藥品徵要》未曾見過。

以上記載於《江南通志》。

《亡名氏藥性輯要》一卷,未曾見過。

以上記載於《絳云樓書目》。

《邢氏(增捷)本草輯要》未曾見過。

《新昌縣誌》記載:邢增捷年輕時學習儒學,但沒有取得成就。於是專心研究《素問》、《內經》、《丹溪》、《東垣》等醫書。他治療疾病,無不立竿見影。對於病情險峻,處方奇特,卻屢試不爽。他撰寫了《醫案心法》數卷,還寫了《本草輯要》、《傷寒指掌詳解》、《脈訣刪補》,這些書成為醫學界的指南。他的性格溫和,不計較名利,尤其擅長導引術,以養生之道來救治病人,是一位有仁心仁術的人。

《吳氏(文獻)藥性標本》十卷,未曾見過。

《婺源縣誌》記載:吳文獻字三石,花橋人。自幼喜好醫學。他雖然是縣裡的秀才,卻從未放棄研讀醫書。他曾經說過:「古人若不做賢相,就做良醫。」最終他放棄了博士資格,專心研究醫術,博覽百家醫書,以及《素問》等書籍。他著有《三石醫教》四十卷,《藥性標本》十卷,洪侍御覺山和余司徒中宇為其作序。

〔梅氏(得元)藥性會元〕三卷,存

陳性學序略曰。春三月。以歲清囹圄之役。奔走沅盧辰漵間。會平溪經幕錢塘梅元實。持所輯藥性會元三卷。謁予於舟次。卒業之。詞簡而詳。理約而明。指實而核。族類以部而分。方所以產而別。性味以品而殊。燮之以陰陽。別之以經絡。濟之以水火。參之以君臣佐使。附之以畏惡忌反。

析明驗於方施。識成功於已試。不必遠稽古籍。近搜旁門。惟按類隨索。如持左券。殆照心之方諸。辨昧之指南也。肘後神奇。至今珍之。此胡可秘。因授渠陽備司周南王君。梓以傳焉。元實才如操割。譚如懸河。只以數奇。博官戎幕。初抵廨。值平溪亢陽疫甚。施藥救之。

白話文:

《梅氏(得元)藥性會元》三卷,存

陳性學在序言中簡略說道:春三月,我因朝廷清查監獄的任務,奔波於沅陵、盧溪、辰州、漵水之間。恰巧在平溪縣的幕府中遇到錢塘梅元實,他拿著自己編寫的《藥性會元》三卷,在船上向我拜訪。我仔細閱讀後,發現這本書用詞簡潔卻詳盡,道理簡明卻清晰,內容真實可靠。書中將藥物按照種類分門別類,再依產地進行區分;藥性與味道也根據品類進行區分。它還結合陰陽五行、經絡學說,並參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最後附上藥物的畏惡、忌諱和反作用。

這本書能清楚明瞭地闡明藥物的功效,並從實際經驗中總結出成功經驗,讀者不必再去翻閱古老的典籍或搜尋偏門的知識,只要按照藥物的種類順序尋找,就如同握有左券一般,可以輕鬆找到所需藥物。這真是辨別藥物的指南,如同《肘後備急方》一樣,至今仍被珍藏。這樣的寶貴知識怎能秘而不宣?因此,我將它交給渠陽備司周南王君,請他刊刻出版,讓世人傳閱。

元實才華出眾,談吐如滔滔江水,可惜命運不濟,只能擔任軍中的幕僚。初到任所,正值平溪縣出現嚴重的陽氣疫病,他用藥救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所全活無算。甲午入棘闈供事。有分試劉司理疾篤。微息垂絕。群醫視之。卻步而走。元實植方進劑。起死回生。效捷於響。甫旬日康復如初。斯固醫神藥神。而實此書辨性之功神也。

〔許氏(兆禎)藥准〕(吳秀醫鏡序。作藥徑。)二卷,存

〔吳氏(昆)藥纂〕未見

按上見於鶴阜山人小傳。

〔沈氏(愚)藥能〕未見

按上見於松江府志藝文部。

〔萬氏(全)本草拾珠〕未見

〔盧氏(復)本草考匯〕二卷,未見

〔楊氏(崇魁)本草真詮〕二卷,存

〔張氏(懋辰)本草便〕二卷,未見

〔亡名氏本草圖形〕四卷,未見

白話文:

他救活過無數人。甲午年,他進入了棘闈供職。有一次分試劉司理病重,呼吸微弱,快要斷氣了。眾多醫生看了之後,都退卻不敢治療。元實植卻開了藥方,給他服藥,結果起死回生,效果迅速明顯。不到十天,劉司理就恢復如初。這確實是醫術高超,藥效神妙,其實這是這本書辨析藥性功效的功勞。

許氏(兆禎)所著《藥准》(吳秀醫鏡序中作《藥徑》),兩卷,現存。

吳氏(昆)所著《藥纂》,未見。

按:以上記載見於《鶴阜山人小傳》。

沈氏(愚)所著《藥能》,未見。

按:以上記載見於《松江府志》藝文部。

萬氏(全)所著《本草拾珠》,未見。

盧氏(復)所著《本草考匯》,兩卷,未見。

楊氏(崇魁)所著《本草真詮》,兩卷,現存。

張氏(懋辰)所著《本草便》,兩卷,未見。

亡名氏所著《本草圖形》,四卷,未見。

按上見於淡生堂書目。

〔徐氏(鳳石)本草大成藥性賦〕五卷,存

〔倪氏(朱謨)本草匯言〕二十卷,存

凡例云。是書先尊神農本經。次錄陶弘景別錄。次唐本。唐新定本草。次甄權藥性本草。次孫思遜千金食治。次陳藏器本草拾遺。次孟昶本草。次宋開寶本草。次宋嘉祐本草。次日華本草。次東垣用藥法象。次丹溪衍義補遺。以至會編蒙筌,並元明舊本。不下四十餘種。最後李氏瀕湖本草綱目。

該博倍於前人。第書中兼收並列。已盡辨別之功。後賢證驗確論。每多重載。謨更加甄羅補訂。刪繁去冗。名曰匯言。志核也。志純也。一本草諸書。可云淵廣。然歷考之。主其說。而古今人有不然者。是知用藥之神妙。非可執一。不容顢頇弗辨也。謨搜輯往代名言。庶無滲漏。

白話文:

這本書的內容主要參考了許多古代本草書籍,包括《神農本草經》、《陶弘景別錄》、《唐本草》、《唐新定本草》、《甄權藥性本草》、《孫思邈千金食治》、《陳藏器本草拾遺》、《孟昶本草》、《宋開寶本草》、《宋嘉祐本草》、《日華本草》、《東垣用藥法象》、《丹溪衍義補遺》、《會編蒙筌》等四十多種,最後還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本書內容豐富,包含了前人所有關於本草的知識,並經過倪氏的整理和增補,刪減了冗餘內容,取名為《本草匯言》。它強調了本草知識的廣博與精深,並提醒人們在使用藥物時,不能墨守成規,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倪氏也收集了歷代名醫的藥物經驗,希望能做到盡善盡美,沒有遺漏。

復自周遊省直。于都邑市廛。幽巖隱谷之間。遍訪耆宿。登堂請益。採其昔所未詳。今所屢驗者。一一核載。校李氏原本。稍有減增。用供國手之取裁。殊有大裨。一論藥集方。必見諸古本有據。時賢有驗者。方敢信從。每論每方。必注姓氏出處。公諸天下。猶恐字有訛脫。

貽誤於人。復再三考訂而存之。締觀旁註。略見苦心。至於芟繁汰復。尤不待言。一神農嘗百草而定藥。故其書曰本草。意必先以草為正。嗣後果木金石禽魚等繼之。故集中先列草部。然取藥求其切於治病耳。方士家謂可以供爐鼎服食。如先賢韓柳。歷陳服鍾乳金丹之誤。不止一人。

白話文:

我走遍了各地,從繁華的都市到幽靜的山谷,拜訪了許多老醫生,向他們請教醫術,記錄下他們經驗之談,並對照李氏的醫書,進行修改完善。這些內容都經過反复核查,希望能幫助醫生們提高醫術,對醫學發展大有裨益。我收錄的藥方和藥材,都來自古籍記載,並經過現代醫生的驗證,才敢採用。每種藥方都有明確的出處和來源,公開給所有人参考,並反覆檢查避免錯誤。

書中附有详细的注解,可见作者用心良苦。至於刪繁就簡,更是不言而喻。神農嘗百草而定藥,因此他的著作稱為《本草》,意即以草藥為根本。後來,果樹、金石、禽魚等才被列入藥材,因此書中首先列出草藥。然而,取藥的目的在於治病,有些方士認為藥材可以煉丹服用,就如韓柳等人批評服食鍾乳金丹的錯誤,這類觀點並不值得推崇。

下及砒石可化熱痰。生漆可補腦髓。一切荒誕之談。誤聽之而橫夭者多矣。概屏不錄。所以正道術辟邪說也。

浙江通志曰。倪朱謨字純字。少沉默好古。治桐君岐伯家言得其閫奧。治疾奇效。多奔走而延致之。不得則怨。朱謨乃集歷代本草書。窮搜博詢。辨疑證誤。考訂極其詳核。名之曰本草匯言。子洙龍刻之行於世。世謂李之本草綱目得其詳。此得其要。可並埒云。

〔顧氏(逢伯)分部本草妙用〕十卷,存

自序曰。嘗聞用藥如用兵。余讀兵書。而知兵之水土有異也。伎倆不同也。南人習於水戰。北人習於陸戰。山川利於峻險。邊境利於沙漠。或有長於劍戟。長於弓弩。長於矛盾。長於火攻。長於車戰者。假使驅陸戰者而攻水。則先溺之於波濤矣。驅平原者於險地。則先危之於壘卵矣。

白話文:

砒石可以化解熱痰,生漆可以補益腦髓,這些都是荒誕不經的說法。許多人誤信這些話而喪命,因此我概不收錄。這是為了弘揚正統醫術,摒棄邪說。

浙江通志記載,倪朱謨字純字,年輕時沉默寡言,喜愛古學。他精通桐君、岐伯的醫術,治療疾病效果奇佳,很多人遠道而來尋求他的醫治,得不到醫治就怨恨他。朱謨於是收集歷代本草書籍,廣泛探求,辨別疑難雜症,考證修正,十分詳盡精確,並命名為《本草匯言》,他的兒子洙龍刻印出版,流傳於世。世人說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詳盡,而倪朱謨的《本草匯言》則抓住了重點,二者可以並駕齊驅。

《顧氏(逢伯)分部本草妙用》十卷,現存。

自序中寫道:我曾聽說用藥如同用兵。我讀兵書,了解到兵法因水土不同而有所差異,兵法技巧也不一樣。南方人擅長水戰,北方人擅長陸戰,山川有利於險峻地形,邊境有利於沙漠。有些人擅長劍戟,有些人擅長弓弩,有些人擅長矛盾,有些人擅長火攻,有些人擅長車戰。假使驅使陸戰部隊去攻打水戰,就會先被淹死在波濤中;驅使平原部隊去攻打險地,就會先被困在危險之地。

易弓弩而戈矛。則措手下能支。易車戰而火攻。則倒施自陷。至於天時地利之不可違。彼己虛實之早宜量。此又因時權變者也。予讀醫書。而知用藥亦猶是爾。心肝脾肺腎。藥之性也。各走其臟。寒溫補瀉平。藥之能也。各效其靈。引經謬則生克顛倒。補瀉差則證候反劇。至於陰陽氣運之變更。

五方燥濕之不一。表裡虛實異形。風寒暑濕異證。又宜因天時人事。而靈應之者也。妙得其機。而適投其竅。藥之靈奇也。不猶亞夫武穆之軍。有令人不可測識也哉。予故以本草一書分為臟。猶兵之有五部也。其兼經雜藥。猶兵之有擅眾長堪令使者。類序其寒溫補瀉。猶兵之各善其長。

白話文:

換弓弩為戈矛,才能發揮手中力量;改車戰為火攻,反而會自投羅網。同樣地,天時地利不可違背,敵我虛實需早作判斷,這都是因時而變的策略。我讀醫書,發現用藥也像這樣。心、肝、脾、肺、腎,是藥物的屬性,各有歸屬的臟器;寒、溫、補、瀉、平,是藥物的功效,各有發揮的靈效。如果牽引經絡錯誤,就會造成生克顛倒;如果補瀉失當,就會加重病情。至於陰陽氣運的變化、五方燥濕的不同、表裡虛實的異形、風寒暑濕的異證,都需要根據天時人事靈活應對。妙得其機,適投其竅,這就是藥物的靈奇之處。不正如亞夫武穆的軍隊,令人難以預測嗎?所以我將本草書分為臟腑,如同軍隊的五部;將兼經雜藥歸類,如同軍隊中的擅長不同戰法、可任命為將領的將士;將寒溫補瀉藥物排序,如同軍隊的各個兵種善用自己的長處。

而各利一方者。昭列於前。井然不亂。俟識者得其性知其能。而各奏其效也。不猶王家之兵。聽之能將將。能將兵者之調遣也耶。至於以陰陽五行之微。運用乎草木金石之藥。宜是知彼將識九天九地之機。而操縱如神者。噫。當我世而安得醫師如赤松臥龍者哉。非曰能之。願學焉。

崇禎歲次庚午一陽日。古吳友七散人顧逢伯君升父題於贊育齋。

〔李氏(中梓)本草通元〕二卷,存

〔雷公炮製藥性解〕六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雷公炮製藥性解六卷。舊本題明李中梓撰。凡金石部三十三種。果部十八種。谷部十一種。草部九十六種。木部五十七種。人部十種。禽獸部十八種。蟲魚部二十六種。每味之下。各有論案。其稱雷公云者。蓋採炮炙論之文。別附於末。考宋雷斅炮炙論三卷。

白話文:

這些藥方各自都有其獨特功效,井然有序地排列在前面。希望有識之士能了解它們的特性和作用,並發揮它們的功效。這不就像國家的軍隊,需要聽從有能力的將軍指揮調遣嗎?至於運用陰陽五行之理,來調配草木金石等藥物,就必須像了解九天九地運作機理,並能靈活運用的人一樣,才能達到神乎其技的效果。唉,在我們這個時代,哪裡能找到像赤松和臥龍那樣的醫生呢?我不是說自己能做到,只是希望能學習他們的醫術。

崇禎庚午年一陽日,吳郡友七散人顧逢伯君為其父親題於贊育齋。

《李氏(中梓)本草通元》兩卷,現存。

《雷公炮製藥性解》六卷,現存。

四庫全書提要說,《雷公炮製藥性解》六卷,舊本題為明代李中梓撰。全書共收錄金石類三十三種,果類十八種,谷類十一種,草類九十六種,木類五十七種,人部十種,禽獸類十八種,蟲魚類二十六種。每種藥物都有詳細的論述。書中所提到的「雷公」是指引用了《雷斅炮炙論》的內容,並附在每種藥物論述的末尾。考證宋代雷斅所著的《炮炙論》共三卷。

自元以來。久無專行之本。惟李時珍本草綱目。載之差詳。是編所採。猶未全備。不得冒雷公之名。又江南通志。載中梓所著書。有傷寒括要。內經知要。本草通原。醫宗必讀。頤生微論。凡五種。獨無是書。卷首有太醫院訂正姑蘇文喜堂鐫補字。亦坊刻炫俗之陋習。殆庸妄書賈。

隨意裒集。因中梓有醫名。故托之耳。

〔吳氏(武)雷公炮製便覽〕五卷,存

〔張氏(光鬥)增補藥性雷公炮製〕八卷,存

〔盧氏(之頤)本草乘雅半偈〕十卷,未見

杭世駿名醫盧之頤傳略曰。之頤字繇生。明熹宗時。號晉公。又自稱蘆中人。父復字不遠。精於醫理。從遊者眾。會父復著綱目博議。有椒菊雙美之疑。不能決。得之頤私評而決。因令面判匕藥。皆有至理。病亟。趨令之頤成之。歷十八年。而本草乘雅始出。中冠以先人字者。

白話文:

自元朝以來,醫藥書籍中少有專精的典範。只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較為詳盡,這部書是我編纂的參考依據,但仍然不完整,不敢冒用雷公之名。此外,《江南通志》中記載了中梓所著的五本書:《傷寒括要》、《內經知要》、《本草通原》、《醫宗必讀》、《頤生微論》,唯獨沒有這本。卷首有太醫院訂正,姑蘇文喜堂刻補字,這也是坊間刻書炫耀俗氣的陋習,可見是庸俗之書。

我隨意搜集了這些書籍,因為中梓有醫學名聲,才借用他的名義。

《吳氏(武)雷公炮製便覽》五卷,現存

《張氏(光鬥)增補藥性雷公炮製》八卷,現存

《盧氏(之頤)本草乘雅半偈》十卷,未見

杭世駿在《名醫盧之頤傳略》中記載,盧之頤字繇生,明熹宗時期,號晉公,又自稱蘆中人。他的父親復字不遠,精通醫理,門徒眾多。一次,復撰寫《綱目博議》時,遇到椒菊兩種藥材的優劣難以判定,盧之頤私下評估後解惑,並當面判別藥性,皆有至理。復病重時,盧之頤竭盡全力照料,前後十八年,終於完成了《本草乘雅》。書中以先人字冠名的用意,不言而喻。

即博議也。中分覆參衍斷四則。遭亂後書籍零散。參覆二種。稍補其殘缺。衍斷倍多。不能追憶。遂名乘雅半偈。凡十二卷。今已行世。父歿後述先人之志。成摩索金匱九卷。右目偏盲。摩索者。言暗中得之也。繼摩索而作者。有傷寒金鎞鈔。醫難析疑。遐引曲譬。幾三十萬余言。

難扁鵲。誚華佗。曲王叔和。駁成無己。自孫思邈以下無譏。以引靈素之熱病。以言卒病則謬。指七情六氣。房勞刀杖。為內外三因則謬。以形層皮膚肌膕腹胃。限病者期日則謬。以化氣為本。以經脈為標則謬。縱橫奧衍。精以理解。悟以禪機。旋入閩。歸理舊業。積三十餘年而後成。

白話文:

這本書就是廣泛討論醫術的著作。其中分為覆參、衍斷四種。經歷戰亂後,書籍散落,覆參兩種稍微補全了缺失的部分,衍斷則多出許多,無法追溯記憶,因此取名為「乘雅半偈」,共十二卷,現在已經流傳於世。父親去世後,我繼承了先人的遺志,完成了「摩索金匱」九卷。因為右眼失明,摩索指的是在黑暗中摸索得到的意思。繼承「摩索金匱」的著作,有「傷寒金鎞鈔」。醫學難以解析疑難雜症,需要遠引曲喻,幾三十萬字。

批評扁鵲,嘲笑華佗,曲解王叔和,反駁成無己。從孫思邈之後就沒有人再批評了。引用「靈素」中的熱病論述,卻說卒病論述是錯誤的;指責七情六氣、房勞刀杖,是內外三因論述的錯誤;認為形層、皮膚、肌膕、腹胃,限制病者的期限也是錯誤的;認為化氣為本、經脈為標也是錯誤的。縱橫交錯、深奧廣泛,需要細緻理解,參悟禪機,最後回到福建,重拾舊業,積累三十多年才完成。

舊史曰。陳曾藙傳論之頤云。歲丙戌。監國者在山陰。之頤杖策往謁。大為所親信。授職方郎。事敗。跳身歸鄉里。間與舊相識者往來。門庭雜沓。蹤跡不測。性又簡傲。雖以醫術起家。輕忽同黨。好自矜貴。出入乘軒車傔從。廣座中伸眉抵掌。論議無所忌。識者謂必中奇禍。

頃之兩目皆盲。䀮䀮成廢人。不出戶庭。而曩所交遊。皆斷絕。詫嘆一室。竟以僨懣卒。此殆天之所以保全之也。(道古堂文集)四庫全書提要曰。本草乘雅半偈十卷。明盧之頤撰。其說謂神農本經三百六十五種。應周天之數。無容去取。但古有今無者。居三之一。因於本經。

取二百二十二種。又於歷代名醫所纂。自陶弘景別錄。至李時珍綱目諸書內。採取一百四十三種。以合三百六十五之數。未免拘牽附會。然考據該洽。辨論亦頗明晰。於諸家藥品。甄錄頗嚴。雖辭稍枝蔓。而於本草。究為有功。其曰乘雅者。四數為乘。此書初例。有核。有參。

白話文:

舊史記載,陳曾藙傳論之頤,在丙戌年,監國者在山陰時,之頤手持柺杖前往拜訪,得到監國者的信任,被授予職方郎的職位。後來事情敗露,之頤便逃回鄉里。他偶爾與舊相識的人來往,門庭若市,行蹤不定。之頤性格簡傲,雖然以醫術起家,卻輕視同黨,喜歡自抬身價。他出入乘坐豪華的車輛,身邊帶著許多僕從,在廣大的房間裡伸眉抵掌,議論時毫不忌諱。識者認為他必將遭遇奇禍。

不久之後,之頤雙目失明,逐漸變成廢人,無法出門,昔日交遊的朋友也紛紛斷絕。他孤獨地生活在一間小屋裡,最終鬱悶而死。這大概就是上天對他的保全之策吧。道古堂文集記載,本草乘雅半偈十卷,是明朝盧之頤所著。書中論述神農本經記載的三百六十五種藥材,正好對應周天之數,不可增減。但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藥材古時有而今時無,因此之頤從本經中選取了二百二十二種藥材。他又從陶弘景的別錄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歷代名醫所著的醫書中,選取了一百四十三種藥材,以湊足三百六十五的數目。這種做法難免有些牽強附會,但書中考據詳實,辨論清晰,對於各種藥材的甄別也十分嚴謹。雖然文風稍顯繁雜,但對於本草學來說,依然有貢獻。書名中的“乘雅”指的是四個數字相乘,此書的編排也有核、參等部分。

有衍。有斷。每藥之下。其目有四。故曰乘也。又曰半偈者。明末兵燹。佚其舊稿。之頤追憶重修。乃以核參該衍斷。已非原書之全。故曰半也。立名亦可謂僻澀矣。案杭世駿所撰之頤傳。稱其父復精於醫理。嘗著本草綱目博議。有椒菊雙美之疑。不能決。得之頤私評而決。

因令面判匕藥。皆有至理。病亟。趣令之頤成之。歷十八年。而本草乘雅始出。中冠以先人字者。即博議也。則此書實繼其父書而作。惟此本十卷。而世駿傳。作十二卷。則不知其何故矣。

〔陸氏(仲德)本草拔萃〕未見

錢謙益序曰。醫經經方之義。至河間東垣而大備。國初諸明醫。各有師承。而本草一經。幾為絕學。吾友繆仲淳常喟然嘆息。以謂三墳之書。燼於秦火。獨素問本草存。本草朱黃正文。出黃帝岐伯之手。古之至人。所以相天地之宜。類萬物之情。窮理盡性。精義入神者。發揮變化。

白話文:

這本書叫做《本草乘雅》,是由繆仲淳撰寫的。作者說,這本書原本應該有更完整的內容,但由於戰亂導致部分內容遺失,所以現在只能算是半部書。他將遺失的部分補充完整,並以「衍」和「斷」來區分原著和補充的內容。作者的父親也精通醫學,曾經寫過《本草綱目博議》,其中有一個藥方讓他困惑,後來他向繆仲淳請教才得以解決。繆仲淳的父親在醫術上造詣很高,他常年致力於研究藥物,並將自己的心得寫成《本草乘雅》,這本書可以說是繼承了父親的遺志。不過,現存的《本草乘雅》只有十卷,而世駿傳中記載的卻有十二卷,原因尚不清楚。

錢謙益在序文中提到,醫學理論在元代醫家李杲(東垣)時已經發展得很完善,明朝初年,很多醫術高超的醫生都有自己的師承,但《本草》這本書卻幾乎無人研究。繆仲淳感嘆,古代的許多醫學典籍都在秦朝焚書坑儒的事件中被燒毀了,只有《素問》和《本草》保存下來。這兩本書是黃帝和岐伯所著,其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能讓人體會天地的法則,了解萬物的特性,最终达到明理、悟性、精通醫術的境界。

實在於此。而世之學醫者。徒取以庀湯液給方劑。薈蕞津涉。未有能沉研而鑽極者。蓋此書。自唐宋以來。增益於古人之別錄。踳駁於近代之綱目。學者目庸耳食。莫知原本。於是乎醫學承陋。經方傳訛。用藥石殺天下。實自此始。乃奮筆為經疏。以救其失。參治簡誤之文。

若列掌故。若置甲乙。金科玉條。犁然畢舉。上下五百年。發軒岐不傳之秘者。仲淳一人而已。仲淳少苦疾疢。壯多遊寓。所至必訪藥物載刀筆。五十年而成書。仲淳沒後二十餘年。家子陸仲德氏讀繆氏之書。而學其學。作為本草拔萃。以發明其宗要。嗚呼何難也。仲淳天資敏捷。

白話文:

實在是這樣。而世上的學醫之人,只懂得照本宣科,依樣畫葫蘆,抓藥配藥,草草了事,卻沒有人能深入鑽研,窮究其理。這本書自唐宋以來,補充了古人《別錄》的不足,糾正了近代《本草綱目》的錯誤,然而學者們卻只是眼高手低,不求甚解,全然不知其根本。於是醫學停滯不前,經典方劑流傳失誤,用藥石危害天下,正是從此開始。我因此提筆撰寫經疏,以糾正這些錯誤,參閱並改正前人的謬誤。

這本書囊括了歷代醫藥典故,條理分明,如同金科玉律,一應俱全。五百年來,繼承並發揚岐黃之術,揭開未曾傳授的醫藥秘辛者,唯有仲淳一人。仲淳年輕時飽受疾病困擾,長大後四處遊歷,所到之處必訪藥物,記錄心得。經過五十年的努力,才得以完成此書。仲淳去世後二十多年,其子陸仲德讀了繆氏的書,繼承了他的學問,編著了《本草拔萃》,以闡明其精髓要義。啊,這真是太難得了!仲淳天資聰慧,才思敏捷。

磊磊瑰偉。從紫柏老人遊。精研教乘。餘事作醫。用以度世耳。余觀其理積疴起奇疾。沉思熟視。如入禪定。忽然而睡。煥然而興。掀髯奮袖。處方撮藥。指麾顧視。拂拂然在十指湧出。語其險。則齊桓之斷孤竹。語其奇。則狄青之度崑崙。語其持重。則趙充國之金城方略。

淺人曲士。逖聽風聲。猶為之口呿不合。況有能論其人讀其書。知而好之。好而傳者乎。余每思仲淳緒言。嘆後世無子云。今得見吾仲德。則仲淳不死也。於其著斯書也。樂為之敘。以導引其志意。而假仲淳以發其端。仲德好學深思。束脩矯志。進德修業。日新富有。余雖昏耄。

尚能為仲德詳敘上醫醫國之事。如太史公之傳扁鵲倉公者。姑書此以俟之。(有學集)

白話文:

仲德醫術精湛,學識淵博。他曾拜訪紫柏老人學習道教經典,精研教義,將醫術作為輔助,用來度化世間疾苦。我觀察他的治病思路,對於久病奇疾,他會沉思熟慮,如同進入禪定狀態,突然睡去,醒來後便振臂高呼,開方配藥,指點診治,藥方宛如從十指湧出。他講述醫術的險峻,如同齊桓公斷絕孤竹,講述醫術的神奇,如同狄青渡崑崙,講述醫術的沉穩,如同趙充國的金城方略。

那些淺薄庸俗的人,只聞其名,卻無法理解他的醫術,更遑論能深入研究他的醫書,並傳承其精髓。我每每想起仲淳的遺言,嘆息後世再也沒有像子云那样的医者。如今我見到仲德,就好像仲淳沒有離世,他著述此書,我樂於為他寫序,引導他的志向,也藉此讓仲淳的醫術得以發揚光大。仲德勤奮好學,刻苦鑽研,不斷進步,日益精進。我雖然年邁昏庸,但也希望為仲德詳述上醫醫國的道理,如同太史公為扁鵲和倉公傳記一樣。姑且寫下這些文字,以待後人。

〔岳氏(甫嘉)本草辨真總釋〕未見

按上見醫學正印種子編。

〔劉氏(默)本草發明纂要〕未見

蘇州府志曰。劉默。字默生。錢塘人。僑居郡城之專諸里。以醫名。遇危證能取奇效。所著有證治石鏡錄。本草發明纂要。

〔沈氏(穆)本草洞詮〕二十卷,存

自序略曰。余讀蘄陽李氏綱目一書。精核該博。嘆其美備。從而採英擷粹。兼羅歷代名賢所著。益以經史裨官。微義相關。並資採掇。勒成一編。順治辛丑菊月吳興沈穆石匏氏書。

〔張氏(志聰)本草崇原〕三卷,存

自序曰。神農本草。謂之本經。計三百六十五種。以應周天之數。上品一百二十五種為君。無毒。主久服。養命延年。益氣輕身。神仙不老。中品一百二十種為臣。或有毒。或無毒。主通調血氣。卻邪治病。下品一百二十種為佐使。或有毒。或無毒。或大毒。主除寒熱邪氣。

白話文:

《岳氏(甫嘉)本草辨真總釋》沒有找到。

根據《醫學正印種子編》記載。

《劉氏(默)本草發明纂要》沒有找到。

《蘇州府志》記載,劉默,字默生,錢塘人,遷居蘇州專諸里。以醫術聞名,遇危急病症能取得奇效。著有《證治石鏡錄》、《本草發明纂要》。

《沈氏(穆)本草洞詮》二十卷,現存。

自序中簡要寫道:我讀了蘄陽李氏《本草綱目》,內容精確博大,讚嘆其完美無缺。於是從中摘取精華,並收集歷代名家著作,結合經史、官書,涉及微細道理,都加以採擷,編成此書。順治辛丑年菊月,吳興沈穆石匏氏寫作。

《張氏(志聰)本草崇原》三卷,現存。

自序中寫道:《神農本草經》也稱作《本經》,共收錄三百六十五種藥物,與周天之數相應。上品一百二十五種,為君藥,無毒,主治久服,養命延年,益氣輕身,成仙不老。中品一百二十種,為臣藥,或有毒,或無毒,主治通調血氣,驅邪治病。下品一百二十種,為佐使藥,或有毒,或無毒,或有大毒,主治除寒熱邪氣。

破積聚癥瘕。中病即止。夫天地開闢。草木始生。農皇仰觀天之六氣。俯察地之五行。六氣者。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三陰三陽是也。五行者。申己運土。乙庚運金。丙辛運水。丁壬運木。戊癸運火。五運五行是也。本五運六氣之理。辨草木金石蟲魚禽獸之性。

而合人之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寒熱升降補瀉之治。天地萬物。不外五行。其初產也。有東南西北中之五方。其生育也。有春夏秋冬長夏之五時。其形有青黃赤白黑之五色。其氣有臊焦香腥腐之五臭。其質有酸苦甘辛鹹之五味。著為藥性。開物成務。傳於後世。詞古義深。難於窺測。

白話文:

醫治積聚、癥瘕等病症,病症消除後即可停止治療。天地初開,草木萌生,古代的醫者仰觀天象的六氣,俯察地脈的五行,以此為依據。六氣包括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合稱三陰三陽;五行指申己運土、乙庚運金、丙辛運水、丁壬運木、戊癸運火,合稱五運五行。根據五運六氣的原理,辨別草木、金石、蟲魚、禽獸的特性,並將之與人體的五臟六腑、十二經脈聯繫起來,運用寒熱、升降、補瀉等治法。天地萬物皆屬五行,從其初始的方位,到其生長的季節,其形色、氣味、質地,皆與五行息息相關。這些都被歸納成藥性,用於醫治疾病,造福後世。古文深奧難懂,需要深入研究才能理解。

後人纂集藥性。不明本經。但言某藥治某病。某病須某藥。不探其原。只言其治。是藥用也。非藥性也。知其性而用之。則用之有本。神變無方。襲其用而用之。則用之無本。窒礙難通。余故詮釋本經。闡明藥性。端本五運六氣之理。解釋詳備。俾上古之言。瞭如指掌。運氣之理。

炳如日星。為格物致知三才合一之道。其後人之不經臆說。逐末忘本者。概置勿錄。學者能於此會悟之。則神農觀天察地窮理盡性之學。庶幾近之。後世之書。有涉訛謬者。屏棄勿道。可也。

王琦跋曰。因陋就簡。舍其本而末是圖。學人大弊也。今之言藥性者。往往雜取世俗孟浪之說。奉為律令。而於神農本經。棄猶敝屣。譬之經生家四書五經。不之研究。而只記腐爛時文。以為應試之用。思僥倖以取科第。安能冀其必得哉。先民盧不遠作本草博議。其子晉公廣之作乘雅。

白話文:

後人編纂藥物性質的書籍時,不理解原本的經典,只是說某藥治療某病,某病需要某藥,不探究其根源,只談其療效。這是使用藥物,不是理解藥性。了解藥性後再使用,則使用有根據,效果靈活多變。盲目模仿他人的用藥方法,則使用無根據,容易受到阻礙而難以通達。因此,我詮釋原本經典,闡明藥性,依據五運六氣的原理,詳細解釋,使上古的言論變得明瞭。運氣的原理像太陽和星星一樣明亮,是格物致知,三才合一之道。

對於後人不依經典而妄自猜測,追求末端忘記根本的做法,我一概不記錄。學者能在此領悟,則可接近神農觀天察地、窮理盡性的學問。對於後世書籍中的錯誤說法,應該屏棄不談即可。

王琦跋說道:隨便草率地捨棄根本而追求末節,是學問中的大弊端。現今談論藥性的人,往往雜取世俗中的胡亂說法,奉為標準,卻像拋棄舊鞋一樣棄置神農本經。這就像讀書人不研究四書五經,只記腐爛的時文來應試,想僥倖取科第,怎能期望必定成功呢?先人盧不遠寫了《本草博議》,他的兒子晉公廣寫了《乘雅》。

張隱菴高士宗作本草崇原。皆以本經為宗。而推衍之。發前人所未發者甚多。可謂良工心苦。第乘雅間雜閒文。語兼晦澀。性根譾陋者。多不能讀。崇原則詮解明皙。中人以下。咸可通曉。似於新學為宜。在昔張君創其始。張歿而高君集其成。繕寫樣本。方欲鋟板。高君又亡。

事遂中輟。厥後樣本傳歸胡念庵家。念庵父子謝世。不知又歸誰氏。茲從胡之門人高端士處。得其移寫副本。惜乎讎校未精。文句間有缺略訛謬。恐後之閱者。不免夏五三豕之嘆。爰加訂正。而授之梓。以公於世。學者苟能依此而詳譯之。舉一反三。引伸觸類。自可以入烈山氏之藩籬。

白話文:

張隱菴高士宗撰寫的《本草崇原》,皆以《本草經》為基礎,並推衍出許多前人未曾發表的內容,可謂用心良苦。但其中夹杂了一些文辞雅致、難懂的语句,性情愚钝的人往往难以理解。

《崇原》的解释和注解则通俗易懂,一般人都能理解,似乎更适合新学者学习。当年张君初創此書,張君去世后,高君将其整理完成,并抄写了样本,准备刻板印刷。然而高君也随之去世,此事便搁置了下来。

后来样本传到胡念庵家中。念庵父子去世后,样本不知流落何处。我从胡念庵的门人高端士处,得到了一份抄本。可惜校对不够精细,文中有些缺漏和错误,恐怕后人阅读时会感到疑惑不解。因此,我特地加以校订,并将其付梓印刷,以惠及大众。

希望学者们能够参考此书进行详细解读,并举一反三、触類旁通,最终能够进入药学领域的殿堂。

而得其妙用。視彼因陋就簡之徒。雜採世俗之說。以處方定劑者。其得失不大有逕庭耶。乾隆丁亥冬至後七日。胥山老人王琦跋。

〔郭氏(佩蘭)本草匯〕十八卷,存

自序曰。本草之書備矣。予曷為而有是編哉。是編蓋成於養疴。二十年來當體求醫。諏今稽古。由博反約。以有此書也。夫醫之為道至隱。而唯藥之在本草則甚顯。命名有義矣。審形有狀矣。產有地矣。制有法矣。五行五色之異用。五氣五味之殊塗。其昭明較著如此。宜乎所投輒效。

應不旋踵。而往往試之不驗。且以召禍。斯何以故。則讀本草不熟也。何言之。藥物之臚於本草。固各有成說。然其義蘊之妙。生克之宜。或根柢於靈素之精微。或散現於方書之緒論。或參變於古今諸名家之意悟而心得。相遠也而實以相成。相近也而反以相賊。匕劑之微。死生反掌。

白話文:

《郭氏佩蘭本草匯》十八卷,現存。

作者自序中說,本草書籍已經很齊全了,為何我還要編撰這本書呢?這本書是在我養病期間完成的。二十年來,我親身求醫,參考現代醫學,也研究古籍,由繁雜歸於簡約,才有了這本書。醫學之道十分隱秘,但藥物在《本草》中卻十分顯著,命名有意義,形狀有特徵,產地有記載,製作有規範。五行五色的不同用途,五氣五味的不同運用,其原理十分清楚。因此,用藥應該都能奏效。

然而,實際上,往往藥效不顯,甚至招致禍患。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沒有深入研究《本草》的緣故。藥物在《本草》中都有完整的記載,但其妙處在於藥性生克,有的源於《靈樞》、《素問》中的精微理論,有的體現在方書的緒論中,有的參照古今名家的經驗心得,看似相隔甚遠,實際上卻互相補充,看似相近,卻可能互相抵觸。藥量微差,生死立判。

豈刻舟按圖。守一卷之師。所能彷彿乎。所以古人立一方必不可移。制一劑必不敢率。則有擅改前賢之成方。與株守先輩之餘唾者。俱不知醫者也。予稟弱善病。寄命藥餌。草草嘗試。瀕危者屢。雖博取軒岐之書讀之。未識綱領。間與默生朗仲諸方家。縱談蘊奧。賴其啟翼良多。

繼得遊念莪李先生之門。不為先生棄遺。輒耳提而面命之。歷有年所。於是反復深思。𢥠然有會。作而起曰。醫之道。無形之理也。醫之藥。有形之物也。有形之物不精。則無形之理安寄。乃即前所謂根柢於靈素。散現於方書。參變於古今諸名家者。本先生之教。匯而為書。

所與晨夕者。又復有陳子白筆。同病相憐。遂得同方畢業。而請求藉以不孤矣。編既成。凡一藥當前。必始終具備。冠以短言。可資記誦。後列註疏。以便考稽。間附單方。旁羅制度。譬如千支萬派,總歸一流。夏書曰。東匯澤為彭蠡。東迤北會為匯。予於是編。亦此義爾。

白話文:

醫學之道:守正創新,融匯古今

古人云:「豈刻舟按圖,守一卷之師,所能彷彿乎?」所以古人立方必不可移,制一劑必不敢率。因此,那些擅改前賢之成方,或一味死守先輩遺訓之人,都非真正懂醫者也。我天生體弱多病,寄命於藥餌,常草草嘗試,屢屢瀕危。雖廣泛閱讀《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醫書,卻未能掌握其精髓。偶爾與默生、朗仲等方家縱論醫理,得其指點,受益良多。

後來有幸拜入念莪李先生門下,蒙先生不棄,悉心教導,耳提面命,歷時多年。我反復深思,豁然開朗,頓悟醫道之精髓,感慨道:「醫之道,無形之理也;醫之藥,有形之物也。有形之物不精,則無形之理安寄?」於是,我將昔日所學,根柢於《靈樞》、《素問》,散見於各方書,參照古今名家之精華,彙集為此書,實乃先生之教誨所成。

與我朝夕相處的陳子白,同病相憐,也一同學習醫術,如今也已畢業,遂請求我將此書編撰成冊,以傳後世。此書編撰完成後,凡遇到一種藥物,皆需詳盡闡述其始末,並以簡潔的文字概括其要點,方便記憶,後附註釋和疏解,以便考證。書中還附有單方,以及相關醫學制度,如同千支萬派,最終都匯聚成一條河流。正如《夏書》所云:「東匯澤為彭蠡,東迤北會為匯。」我編撰此書,亦是如此。

他如羌獨活之不分。大小薊之混一。麋鹿角之同用。赤白芍赤白苓之殊功。決明子之不辨青葙。相思子之承訛赤豆。石燕失收禽部。淡竹僅見草中。諸若此類。要皆曩賢代為闡發。而未立科條。故世人習用不知。能無乖反。裒而出焉。亦衛生之一助也。每於鎩翮之暇。杜門無事。

既輯四診指南。勞瘵玉書二種。類經纂注若千卷。並是編錄而存之,非敢云作。亦驗而後言爾。今年春家咸樹侯獲睹是編。請助梓以公世。亟命其季梅在操筆牘以從。蓋樹侯走善如騖。而梅在亦以憂中。願留心於此也不復為北上計。而陳子白筆仍粲寒齋。課兒子樹畮樹畹樹畦為時務義。

白話文:

像羌活和獨活不分,大小薊混淆,麋鹿角混用,赤芍和白芍、赤白茯苓功效不同,決明子不辨青葙,相思子誤用赤豆,石燕漏收在禽類,淡竹只見於草類等等,這些都是古人未曾詳加闡述,也未建立明確分類,所以世人使用時常混淆,難免出現錯誤。我把這些整理出來,也是對醫學發展的貢獻。我平時閒暇無事時,便專心研究這些。

之前已經整理出版了《四診指南》、《勞瘵玉書》等著作,以及數千卷的經方注解,這些都是整理編錄的成果,並非自創。都是經過驗證才敢說出來。今年春天,咸樹侯看到了我的編著,主動提出幫忙出版,以便讓更多人受益。我馬上讓兒子梅在負責書寫和整理。咸樹侯做事迅速,梅在也因憂心而放棄了北上的打算,專心協助此事。陳子白則依然留在寒齋寫作,教育兒子樹畮、樹畹、樹畦做人做事。

得始終藉其是正云。康熙五年。歲次丙午。夏六月。吳閶上津里郊西郭佩蘭章宜題。

〔朱氏(東樵)惠民局本草詩箋〕十卷,未見

蔣溥序曰。予聞醫之有方也。猶陳之有圖。弈之有譜。善用之。足以制勝。不善用之。未有不失算而敗者也。故河汾氏之言曰。醫者意也。藥者瀹也。先得大意。後以藥物疏瀹之。此可謂善言醫者矣。嘗考古之著醫書者。自神農本草。而後漢有七家。唐九倍之。得六十有四。

宋以一百九十有七。元明以迄本朝。著作如林。奚啻充棟。第以有定之方。治無定之病。予不知其意於何指也。吳郡東樵朱子業精和緩。療治惠民局貧病。屢收成功。復以肘後之奇。諧之音律。著為本草詩箋十卷。析類分門。旨該詞簡。其殆先得大意。不失河汾氏之指者乎。

白話文:

得到始終,要靠它本身的正道。康熙五年,丙午年,夏六月,吳郡上津里郊西郭佩蘭章宜題。

〔朱氏(東樵)惠民局本草詩箋〕十卷,未見。

蔣溥在序文中說:我聽說醫術有方,就像打仗有佈陣圖,下棋有棋譜一樣。善於運用,就能取得勝利;不善於運用,就一定會失算失敗。所以河汾先生說:“醫術在於意,藥物在於疏瀹。先要掌握大意,然後用藥物疏瀹它。”這可以說是說得好醫術了。我曾經考證古代著述醫書的人,從神農本草開始,漢朝有七家,唐朝九倍於漢朝,共六十四家。

宋朝有一百九十七家,元明直到本朝,著作如林,簡直可以堆滿房屋。但是用固定的方子去治療不固定的疾病,我實在不懂他們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吳郡東樵朱先生精通和緩醫術,在惠民局治療貧病患者,屢屢獲得成功。他又將肘後奇方與音律相結合,寫成《本草詩箋》十卷,將藥物分類分門,內容精到,文字簡潔。這大概就是他先掌握了大意,沒有違背河汾先生的意思吧?

昔張長沙有云。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術。上療君親。下救危苦者。非失也。玄晏云。人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者。遊魂也。是書發微闡幽。獨開生面。不獨津梁後學。抑且使博物君子。摩挲吟詠。詳性辨功。其為金針之度者。良非淺鮮。故謂之華佗養性也可。

謂之桐君藥錄也亦可。是為序。(長洲縣誌)

〔翟氏(良)藥性對答〕未見

益都縣誌曰。翟良字玉華。弱冠聰悟有思理。從父宦遊武昌。嬰弱疾劇甚。會遇明醫。數月得瘥。從此刻意方書。窮治冥遜。如是七年。轉得統緒。既盡發古人之奧府。又能以意參互用之。及歸為諸生。其好方書。日益甚。凡有病者。一投藥餌。小試小效。大試大效。輪蹄童叟。

白話文:

古時候張長沙說過,身處世間的人,不留心學習醫術,上不能醫治君王父母,下不能救助危難困苦之人,實在是不可取。玄晏也說過,人承襲了祖先的身體,擁有八尺之軀,卻不懂醫術,猶如遊魂一般。這本書深入淺出,別開生面,不只為後學指點迷津,更讓博學多識之士可以細細品味,了解藥物的特性和功效。這本書如同金針探穴一般,非同小可,因此稱為《華佗養性》也合適。

也可以稱為《桐君藥錄》。這就是序文。

〔翟氏(良)藥性對答〕尚未發現。

益都縣誌記載:翟良字玉華,年少時聰慧有思辨能力。隨父親在武昌做官時,染上重病,幸遇明醫,數月後痊癒。從此他專心研究醫書,深入鑽研,精通醫術。七年後,他完全掌握了醫術的精髓,不僅精通古人的醫學知識,還能融會貫通,自創新法。回到家鄉後,他成為一名學子,更加熱衷於醫書。凡是有病的人,只要服下他開的藥,輕則見效,重則痊癒,無論老少,都對他讚譽有加。

日集門庭。所活不可量數。聲飛海岱間。自撫軍下。罔不欽奉。名日益彰,遂數被召。年八十四歲。著書數編。曰脈訣彙編。經絡彙編。藥性對答。本草古方講意。痘科類編。刊行於世。

〔陳氏(元功)本草纂要〕一卷,存

王心一序曰。吾吳陳晏如先生世將也。而習儒。於古今之書。無所不窺。更精心軒岐之理。諸凡孫子兵書。太公陰符諸篇。特其胸中武庫之一也。廟間海內治安。烽煙息警。無所用武。晏如蓋折節為醫。因病處方。施罔不效。說者疑為長桑君別有秘授。晏如曰。我非有異人藥也。

亦以用藥者有微異耳。夫古之聖人。嘗百草以辨五味。分陰陽以治五臟,一似未有難經。先有本草。升降厚薄。溫寒燥潤。藥性之異。介在毫釐。故同一藥。而宜君宜臣。宜佐宜使。根枝已辨浮沉多寡。即分生死。嗟乎。學醫而不讀本草。猶之為將而不曉用兵。皆以人之性命戲者也。

白話文:

陳晏如先生出身將門,卻也熟讀儒家典籍,對古今書籍無所不窺。他更專注鑽研醫術,精通岐黃之道。除了精通兵法,也擅長醫術,為人看病,藥到病除,許多人懷疑他有長桑君的秘傳。陳晏如卻說,他沒有什麼特殊藥物,只是用藥方式略有不同。古聖人嘗百草辨五味,分陰陽治五臟,看似簡單,其實大有學問。本草記載著各種藥材的升降厚薄,溫寒燥潤,藥性微妙,即使同一种药,也要根据情况区分君臣佐使,根枝、浮沉、多寡,甚至生死,都需細心辨別。學醫不讀本草,就像為將不曉兵法,都是拿人命開玩笑。他一生著述甚丰,包括《脈訣彙編》、《經絡彙編》、《藥性對答》、《本草古方講意》、《痘科類編》等,流傳於世。他八十四歲時去世,留下一卷《陳氏(元功)本草纂要》。

第今本草具在。有圖經。有證類。有綱目等刻。名目太繁。幾至一千八百餘種。使人不勝讀。讀亦不勝記。於是乎本草始貴有纂。然或纂而失要。或要而不詳。亦何取焉。乃纂而皆藥囊中之所必需。且有一藥。必備言其性之所以可獨用可兼用。與所以不可用。使讀者君臣佐使。

瞭然於心手之間。雖庸醫知之。皆可以活人。雖初學得之。不迷於下手。則惟晏如之纂要乎。晏如纂要。僅得一百八十餘種。已刪去十之九。余聞漢初所存。亦止三百六十種。而今又幾減其半。說者得毋猶存乎見少。而不知用藥者。如是足也。晏如為將。嘗以殺衛生。今則以此回生起死。

白話文:

現今的本草書籍很多,有圖經、證類、綱目等等,名稱繁多,幾乎有一千八百多種,讓人讀不完,記不住。所以,本草書籍開始流行編纂,但有些編纂忽略了重點,有些則重點不明確,也沒有用處。於是,應該編纂一種包含所有藥囊中必備藥物的本草書,而且要針對每種藥物,詳細說明其獨特的藥性、可合用的藥物,以及不可用的藥物,讓讀者清楚了解君臣佐使,心中了然,即使是庸醫也能用它治病,初學者也能不迷茫地開始學習。

晏如的編纂非常精簡,僅有百八十種藥物,刪去了九成。我聽說漢朝初期,本草書也不過三百六十種,現在又減半了。有人說,擔心藥物種類減少了,卻不知道這樣已經足夠。晏如原本是將軍,以殺戮為生,現在卻能用藥物救人。

而又欲付諸剞劂。以公海內。蓋仁人之心遠矣哉。至於察脈知微。妙同見垣。則信乎長桑君有秘授哉。亦惟晏如自知之。而余又何足以知之。吳郡友人王心一題。

〔劉氏(若金)本草逑〕三十二卷,存

高佑記序略曰。大司寇潛江劉云密先生在先朝。舉天啟乙丑進士。起家縣令。歷監司。忤時拂衣。以正氣名聞天下。崇禎末。一再膺薦。後馳驅閩海間。見政柄下移。知事不可為。即於學易之年。堅乞骸骨歸。自號蠡園逸叟。隱居著書三十載。而於是編。尤加意焉。蓋其存心濟物。

不獲見諸行事。而寓意於此也。其學博。其識精。故能辨別本草稟受之性。以窺陰陽之奧。而得其合同而化之原。乃編採諸家方論。權衡而上下之。即世所奉為金科玉律。如李東璧氏本草綱目。亦時有去取焉。觀止矣。蔑以加矣。

白話文:

然而又想將這些知識付諸實踐,用來造福天下百姓。這真是仁愛之人的心胸遠大啊!至於能夠通過觀察脈象了解病情細微之處,精妙程度如同親眼看到牆壁,這確實讓人相信長桑君有獨特的秘傳醫術啊!也只有晏如先生自己才能真正了解這些,我又有什麼資格去了解呢?吳郡友人王心一題。

《劉氏(若金)本草逑》共三十卷,現存。

高佑記序言簡要說:大司寇潛江劉云密先生在先朝考中天啟乙丑年的進士,從縣令做起,歷任監司,因觸犯權貴而拂袖而去,以正氣名聞天下。崇禎末年,他一再被推薦,後來奔走於閩海之間,見政局動盪,知道自己無力回天,便在學易之年堅決請求退休回家,自號蠡園逸叟,隱居著書三十年,而這部《本草逑》是他最用心編寫的。他存心救濟世人,雖然無法在實際行動中實現,卻將心願寄託於此書中。他的學識淵博,見識精深,因此能夠辨別各種草藥的秉賦特性,從中窺探陰陽之奧秘,並找到它們相互融合轉化的規律。於是,他編纂了各家方論,權衡取捨,整理出這部《本草逑》。即使世人奉為金科玉律的李東璧《本草綱目》,他也敢於取捨,令人敬佩,無可比擬。

吳驥序略曰。故司寇潛江云密劉公道德洽聞。以剛腸直節。名於海內。年登八十。稱耈造憖遺之老。生平於書無所不讀。而尤篤好軒岐之學。探賾反約。竭三十年之力。而本草述成。其曰述者。本經合論。曲鬯旁通。以明夫不居作者。驥夙獲撰杖。辱公呼為小友。甲辰陽月。

訪公於家。公神明不衰。劇談彌夕。酒闌燭灺。自云。不佞壯而多病。以醫藥自輔。看題處方。良用娛慰。雖古人之好燬好屐。誠弗若也。筆其所見。幸底於成。子其為我序之。諈諉鄭重而別。逾年乙巳。公正星辰之位。又逾年。乃克為序。

〔陸氏(圻)本草丹臺錄〕海寧續目二卷,未見

白話文:

吳驥在序文中簡略寫道:司寇潛江曾說,劉公品德高尚,名聲遠播,以剛正不阿聞名於天下。他年近八十,堪稱德高望重的老人。一生博覽群書,尤其喜愛《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深入探究,融會貫通。他傾注了三十年的心血,終於完成了《本草述》一書。他之所以稱之為「述」,是因為書中既有本經的精華,又有他自己的見解,旁徵博引,闡明了許多前人未曾提及的內容。

我年輕時有幸得到劉公的賞識,他親切地稱我為「小友」。甲辰年十月,我前往拜訪他。他神采奕奕,精神矍鑠,談笑風生,一直到深夜。酒酣飯飽,燭光搖曳,他自言:我年輕時多病,靠著醫藥來輔助身體,喜歡看醫書,自己也嘗試著寫些醫方,以此來消遣時間。雖然比不上古人對醫學的熱愛,但我也算是盡心盡力了。我把自己的一些見解寫下來,希望能有所成就。你幫我寫個序吧!

我當時謙虛推辭,他再三叮囑,才作罷。第二年乙巳年,劉公仙逝。又過了一年,我才勉強完成這篇序。

《陸氏(圻)本草丹臺錄》海寧續目二卷,目前尚未見到。

朱彝尊零丁為陸進士寅作序曰。錢唐陸先生圻字麗京。一字景宣。高尚之士也。甲申後。賣藥海寧之長安市。會湖州有私撰明書者。為人告訐。辭連先生。既而論釋。遊嶺南。時前進士知臨清州事□□□遁跡浮屠。南雄陸大守世楷為闢丹崖精舍。緪鐵鎖以上。先生依焉。一夕夢至琳官。

丹梯碧瓦中。有神建龜蛇之旐。寤對寺僧言狀。僧楚人。謂曰。此大和山也。先生乃易道士衣往訪。竟不知所終。

〔王氏(翃)握靈本草〕二十卷,存

自序略曰。夫士不通六藝之書。其臨政制治。殃民必多。醫不知本草之經。其臨病制方。傷生必甚。嘗見市藥之人。昧於藥之方土節候。惟聽之採藥之家。求藥之人。昧於藥之根莖花實。惟聽之市藥之家。其用之也。是名是而實乖。或質同而效異。此之不知藥。醫之得過也猶淺。

白話文:

朱彝尊為陸進士寅作序

錢塘陸先生圻,字麗京,一字景宣,是一位高尚的士人。甲申年之後,他在海寧長安市賣藥。恰巧湖州有人私自編撰明朝書籍,被人告發,牽連到先生。後來先生得到釋放,便遊歷嶺南。當時一位曾經考中進士的官員,在臨清州做官,因為某些原因,隱居在佛寺裡。南雄知府陸世楷為先生在丹崖精舍闢出一處住所,用鐵鎖封閉起來。先生就住在那裡。

有一天晚上,先生夢到一個叫做「琳官」的地方,夢中見到碧瓦丹梯,上面插著有龜蛇圖案的旗幟。醒來後,先生向寺僧描述夢境,那位來自楚地的僧人說:「這是大和山。」先生於是換上道士服裝前往尋找,最後卻不知所終。

**王氏(翃)《握靈本草》**二十卷,現今尚存。

自序中簡略地說:「士人如果不懂六藝,在治理政務時必定會危害百姓。醫生如果不懂《本草》經,在治療疾病時,必定會傷害病人。我常看見市集賣藥的人,他們不懂藥材的產地、季節等知識,只聽信採藥人的說法;求藥的人,也不懂藥材的根莖、花實等知識,只聽信賣藥人的說法。他們使用藥材時,表面上叫對了名字,實際上卻是錯用,或者外形相同而功效不同。這些人不懂藥性,即使是醫術高明的醫生,也難免犯錯。」

若乃真贗既分。良毒已辨。而暗於陰陽。迷於升降。其用之也。或應陰而用陽。成宜升而反降。此之不知藥。醫又安所逃其罪哉。孔志約撰本草序。有曰名實既爽。寒溫多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斯言良足畏已。竊考近世本草。惟宋證類一書。最稱明備。

明李東璧為之增品益方。資以百家考辨。撰為綱目若干卷。嗜奇之家。無不什襲珍之。而俗醫習守蒙筌摘要之舊。既苦其不能讀。又苦其不易購。將使作者之心。空懷利濟。終古沕沕可慨也。夫方藥所以療疾。非以炫博。當未經考辨之先。即繪圖山海。未足供其睹記。及考辨既定。

白話文:

如果能清楚分辨真藥假藥,辨別良藥毒藥,卻對陰陽五行、升降出入的原理一知半解,用藥時可能陰陽失調,該升反降,這樣就等於不懂藥理,醫生又如何逃脫罪責呢?孔志約在《本草序》中說:「藥物名稱和實際功效不符,寒熱溫涼的判斷也常有錯誤,用在普通百姓身上,欺騙已經很嚴重,用在君王父老身上,更是大逆不道。」這番話確實值得我們警惕。仔細觀察近世的本草書籍,只有宋代的《證類本草》最為詳實。

明朝的李東璧為它增補了藥品和方劑,並且參考了百家學說考證,編撰成《本草綱目》若干卷,喜歡奇珍異寶的人無不珍藏此書。而民間醫生依然沿襲蒙筌、摘要等舊書,既苦於看不懂,又苦於買不到,使得作者的仁心救世之心白費心機,實在令人感嘆。用藥治病,本該以療效為重,不應為了炫耀博學而忽視藥理。在沒有經過考證之前,就算繪製山海圖,也不足以供人參閱和記憶。只有經過仔細考證,才能確切掌握藥物的特性。

則經略之陰陽。性用之宜忌。與製劑之大小奇偶。無不亟待講求。而方土形性。又其次矣。故考信一則眾說可芟。精義存則繁言可節。方則務取合理。苟涉迂誕。概置弗錄。昔楊醫博去有名未用之藥。而有刪繁一書。日華子詳華實性味。而作諸家本草。又若珍珠囊之成於潔古。

用藥法象之撰自東垣。數子者。並以巨眼卓識。精別棄取。翃雖不敏。竊效斯旨。是編也。始於丙申。迄於壬戌。凡四易稿而成。法尚精嚴。文仍璀璨。視海虞華亭牽合附會以疏經。檃栝蕪陋以為匯者。則無間矣。學者尊之為本經。勿卑之為方技。是則余刪述之微意也。是編初成。

白話文:

因此,經絡陰陽的運用、藥性效用宜忌、藥物劑量的奇偶大小,都必須仔細研究。至於藥物的產地和特性,則次要一些。所以,考證可靠的藥物,就能剔除眾多錯誤的說法;掌握精要的道理,就能簡化繁冗的描述;處方則務必合理,如果涉及虛假誇張,一律不予收錄。過去楊醫生博學精深,捨棄了一些有名無實的藥物,編寫了一部刪繁就簡的藥書。日華子精通藥物性味,著有《諸家本草》。還有像是《珍珠囊》這種典雅古樸的藥書。

這些用藥方法的書,像是東垣先生的《用藥法象》,都是作者憑藉敏銳的洞察力和精準的判斷,嚴格取捨。我雖然能力有限,但還是想效法他們的精神。這本書從丙申年開始寫作,到壬戌年完成,前後修改了四次。力求精準嚴謹,文風也十分優美。比起那些牽強附會、抄襲拼湊的醫書,這本書顯然高明許多。希望學習者將它視為本經,不要把它貶低為普通的醫術。這就是我編寫這本書的用意。這本書剛完成。

西昌嘉言喻先生適館余舍。曾出以示先生。先生喟然曰。雷桐不作。斯道晦塞久矣。君其手提靈珠。以燭照千古乎。握靈本草者。喻先生之言也。康熙二十二年。歲在昭陽上章大淵獻月臨則且中浣谷且嘉王翃撰。

〔陳氏(士鐸)本草新編〕五卷,存

金以謀序略曰。陳子遠公所著石室秘籙。皆傳自異人。而於青囊肘後。闡發尤多。故撥肓起疲。捷如響應。余既序之。梓以行世矣。無何,復郵本草新編。余讀竟。而益嘆其術之奇也。服其心之仁也。粵稽烈山氏躬嘗百草。教後世以醫。軒轅岐伯相與論性命之學。即今金匱靈樞素問難經。

一以天地陰陽。四時寒燠。五行屈伸。悔吝之道。通於人身之風寒暑熱。五臟六腑。相生互伐。強弱通塞之機,蓋古先哲之明乎天人合一之理。而後頤指意會。將使天下之人之病。無有不治。且並其病也而無之。而後快焉。是道也。猶之政也。先王固以不忍人之心行之矣。後世若淳于意華元化孫思邈許胤宗龐安時諸公。

白話文:

西昌嘉言喻先生到我這裡做客,曾拿出一本书给我看。我感叹地说:“雷桐树不长了,这道义晦涩已久啊!你手握着灵珠,要用来照亮千古吗?” 喻先生这句话,指的是他手中的《本草新編》。这本《本草新編》是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4年)四月初五,由嘉王翃撰写的。

这本《陈氏(士鐸)本草新編》五卷,现今保存完整。

金先生在序言中写道:陈子远公所著的《石室秘籙》,都是从奇人那里传来的,对《青囊》、《肘後》的阐发尤为丰富,因此能快速地治病救人。我写了序言,并将其刻印发行。不久,他又寄来了《本草新編》。我读完后,更加惊叹其医术之奇,佩服其仁慈之心。

自从远古的烈山氏亲自尝百草,教导后世治病,轩辕黄帝与岐伯共同探讨生命之学,才有了现在的《金匱》、《灵樞》、《素问》、《难经》。

这都是因为古人明悟了天人合一的道理,利用天地阴阳、四时寒暑、五行屈伸、悔吝之道,来对应人体的风寒暑热、五脏六腑,以及相生相克、强弱通塞的机理。因此,他们能够指点迷津,使天下人的病无不治愈。而且,治病的同时还能避免疾病发生,让人感到快乐。这种医道,就像治国之道一样,先王都是以不忍之心去施行。后世如淳于意、华元化、孙思邈、许胤宗、庞安时等诸位医家,都是秉承了这种仁心仁术。

咸以醫鳴。而長沙張公能集大成者。得是道也。得是心也。其間繼起立論著方。或多偏畸。猶滋訾議。而況其凡乎。自挽近以來。家執一言。人持一見。紛然雜然。□□行天人同一之旨晦。由是習焉。莫測其端。狃□□家其變。而冀得心應手也。必無幾矣。陳子乃慨然以著作自任。

上探羲皇。旁證仙真。寤寐通之,著書累千萬言。而本草一編。略人所詳。詳人所略。考綱目辨疑諸善本。惟□注方與真贗。與甘溫涼熱。治病炰制而已。茲則一藥必悉其功用。權其損益。入某經,通某臟。人能言之。入某經而治陰之陽。陽中之陰。通某臟而補水中之火。火中之水。

白話文:

眾人皆以醫術聞名,而長沙的張公卻能集眾家之長,得其真諦,得其精髓。然而,後繼者們紛紛立論著方,或多偏執古怪,引發爭議,更遑論那些平庸之輩。近來更是各持己見,紛亂不堪,天人合一的精髓逐漸被掩蓋,習以為常,無人能洞悉其奧秘,只拘泥於門戶之見,企圖以一己之力掌握醫術精華,恐怕難有所成。陳子卻毅然決然擔起著書的重任,上溯伏羲時代,旁徵博引神仙之說,日夜思慮,著作累積千萬字。其中本草一編,既涵蓋眾人所熟知之物,亦詳述眾人所忽略之物。考證綱目,辨析疑點,參閱眾多善本,著重注釋方劑真偽,以及甘溫涼熱之性,以及治病之法。更甚者,針對每一藥物,都詳述其功用,衡量其利弊,指出其入經、通臟之理。人能言之,入某經而治陰之陽,陽中之陰,通某臟而補水中之火,火中之水。

人不能言也,至或問辨疑。蕉抽繭剝。愈入愈細。舉靈樞以上諸書。後世有誤解誤用者。必引經據史。以辨明之。使人不墮雲霧中間乎。陳子術之奇也。且其論滋補。則往復流連。論消散則殷勤告誡。而於寒涼之味。則尤其難其慎。不翅涕泣而道之。固唯恐輕投於一二人。貽害者眾。

錯置於一二時。流毒者遠也。斯其心可不謂仁矣乎。今醫統久替。似續殊難其人。若陳子所云岐伯雷公仲景純陽諸先哲。或顯形而告語。或憑乩而問答。殆亦憫醫理之不明。欲以斯道屬斯人也。陳子何多讓焉。謀也三載薪勞。一官叢脞。不能仰副聖主如天之仁。以廣仁政。而獨於民人死生之際。

白話文:

人無法用言語表達,只有在詢問、辨別疑惑的時候,才會開口說話。就像抽取絲繭,剝開一層又一層,越往裡就越細緻。舉凡《靈樞》等醫書,後世有人誤解誤用,就必須引經據典,以正本清源,使人不再迷失在雲霧之中,這就是陳子醫術的奇特之處。

而且他論述滋補的方法,往復流轉,反复推敲;論述消散的方法,則殷勤告誡,而對於寒涼的藥味,則格外慎重,不惜涕淚俱下地講述。他唯恐隨便使用這些藥物,害了許多人,害怕錯誤地使用藥物,造成長期的毒害。這樣的心懷,難道不稱得上仁慈嗎?

如今醫學傳統久已失傳,想要延續下去非常困難,就像陳子所說的岐伯、雷公、仲景、純陽等先賢,或是親自顯形,或是憑藉神靈附體來回答問題,大概都是因為擔心醫理不明,想要將醫術傳承給後人。陳子為何如此謙虛呢?他苦心孤詣地研究醫術三年,只求得一個微不足道的官職,卻不能仰仗聖明的君主,廣施仁政,而只在百姓生死之際,以醫術救人。

三致意焉。故得是書。而樂為之序。

〔程氏(履新)山居本草〕未見

(按上見於易簡方論凡例。)

〔汪氏(昂)本草備要〕四卷,存

自序曰。醫學之要。莫先於切脈。脈候不真。則虛實莫辨。攻補妄施。鮮不夭人壽命者。其次則當明藥性。如病在某經。當用某藥。或有因此經。而旁達他經者。是以補母瀉子。扶弱抑強。義有多端。指不一定。自非兼貫博通。析微洞奧,不但呼應不靈。或反致邪失正。先正云。

用藥如用兵。誠不可以不慎也。古今著本草者。無慮數百家。其中精且詳者。莫如李氏綱目。考究淵博。指示周明。所以嘉惠斯人之心。良云切至。第卷帙浩繁。卒難究殫。舟車之上。攜取為艱。備則備矣。而未能要也。如主治指掌。藥性歌賦。聊以便初學之誦習。要則要矣。

白話文:

為了表達敬意,所以才得到這本書,並且樂意為它寫序。

程氏(履新)山居本草,沒有看到。

(根據上面的內容,在易簡方論的凡例中可以看到。)

汪氏(昂)本草備要,四卷,還存在。

自序中說:醫學最重要的,莫過於切脈。脈象不真,則虛實難以分辨,攻補施用錯誤,很少不損害人壽命的。其次則應該明白藥性。比如病在某條經脈,就應該用某種藥物,或者有些藥物雖然針對某條經脈,但也能影響其他經脈。所以有補母瀉子、扶弱抑強等方法,用法有很多,並非一成不變。如果不是兼通博學,深入淺出,不僅呼應不靈,甚至會反而導致邪氣勝過正氣。古人說:用藥如同用兵,實在不可不慎重。古今寫本草的,數不勝數,其中精細詳盡的,莫過於李氏綱目。考證淵博,指引清晰,所以對世人的幫助很大,實在是用心良苦。只是卷帙浩繁,難以全部研究透徹,在舟車上攜帶也十分困難。雖然內容很全,但無法抓住重點。因此,像主治指掌、藥性歌賦這類方便初學者誦習的書籍,雖然內容精簡,卻很有用。

而未能備也。近如蒙筌經疏。世稱善本。蒙筌附類。頗著精義。然文拘對偶。辭太繁縟。而闕略尚多。經疏發明主治之理。制方參互之義。又著簡誤。以究其失。可謂盡善。然未暇詳地道。明制治。辨真贗。解處偶有傅會。常品特多芟黜。均為千慮之一失。余非岐黃家。而喜讀其書。

三餘之暇。特裒諸家本草。由博返約。取適用者凡四百品。匯為小帙。某藥入某經治某病。必為明其氣味形色。所以主治之由。間附古人最惡兼施。制防互濟。用藥深遠之意。而以土產修治畏惡附於後。以十劑宣通補瀉冠於前。既著其功。亦明其過。使人開卷瞭然,庶幾用之不致舛誤。

白話文:

雖然現有的醫學典籍不少,但仍有不足之處。像《蒙筌經疏》被譽為善本,其中《蒙筌》附錄部分闡述了許多精要,但文風拘泥於對偶,詞彙過於繁複,且有所遺漏。而《經疏》雖然闡明了主治原理、方劑配伍原則,但也有簡略和錯誤之處。仔細推敲,雖然《經疏》接近完善,但仍未詳盡地探討藥性、制劑方法、辨別真偽等方面,在解釋方面偶有牽強附會,常品也過於刪減,這些都是疏漏之處。我雖然不是醫學專家,但喜愛閱讀醫學書籍。

因此,我在閒暇時間整理了各家本草書籍,從繁雜中提煉出實用藥材四百種,編成小冊。每種藥物都詳細說明其歸經、主治、氣味、形色以及主治原理,並附上古人關於藥物禁忌、配伍、深遠用藥原則等方面的記載。此外,還將本土藥材的修治、畏惡等內容列於後,並將十劑宣通補瀉方放在前面,既說明藥物的功效,也指出其弊端,讓人一目了然,希望能減少用藥錯誤。

以云備則已備矣。以云要則又要矣。通敏之士。由此而究圖焉。醫學之精微。可以思過半矣。題曰本草備要。用以就正於宗工焉。休陽訒庵汪昂題於延禧堂。

〔增訂本草備要〕四卷,存

自序略曰。醫學與堪輿不同。堪輿當有秘奧。天機不欲輕泄。若醫集。所以濟生救疾。自應無微不闡。無隱不彰。恣意極言。不遺余蘊。及泛覽諸書。惟靈素難經仲景叔和。奧衍弘深。不易究殫。自唐宋而下。名家百氏方書。非不燦陳。而義蘊殊少詮釋。如本草。第言治某病某病。

而不明所以主治之由。醫方第云用某藥某藥。而不明所以當用之理。千書一律。開卷茫如。即間有辨析病源。訓解藥性者。率說焉而不詳。語焉而不暢。醫理雖云深造。文字多欠通明,難以豁觀者之心目。良用憮然。不揣固陋。爰採諸家之長。輯為本草備要。醫方集解二編。

白話文:

這本《本草備要》的作者汪昂,認為醫學與堪輿不同,堪輿有秘奧,天機不可輕易洩露,而醫學是為了救治生命,理應將所有知識都詳細闡明,毫無保留。他翻遍了許多醫書,發現《靈樞》、《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深奧難懂,不易完全理解。唐宋以後,許多名家也著有醫書,但對藥物的功效和方劑的原理闡釋不夠透徹。例如本草書只說某藥治某病,卻不說明為何可以治病;醫方書只寫用某藥某藥,卻不說明為何要使用這些藥。很多醫書都大同小異,讀起來像是在看天書,就算有些書解釋了病源和藥性,也往往說得不夠詳細,不夠通暢。醫學道理雖然深奧,但文字卻不夠明瞭,讓人難以理解,所以作者便決定集各家之長,編寫了《本草備要》和《醫方集解》,希望能夠幫助醫者更清晰地理解醫學知識。

理法全宗古人。體裁更為創制。本草則字淺句釋。仿傳注之詳明。醫療則詮症釋方。兼百家之論辨。書分兩帙。用實相資。要令不知醫之人。讀之瞭然。庶裨實用。兩書甫出。幸海內名賢。頗垂鑑許。今本草原刻。字已漫滅。特再加釐訂。用酬世好。抑世尚有議余藥味之簡者。

余惟歌賦湯液。藥僅二百四十種。拙集廣至四百種。不為少矣。如食物僅可充口腹。僻藥非治所常需者。安能盡錄。蓋既取其備。又欲其要。應如是止也。茲因重梓。更增備而可用者。約六十品,聊以厭言者之口。仍不礙攜者之艱。苟小道之可觀。倘不至致遠之恐泥也乎。康熙甲戌歲陽月。

白話文:

《理法全宗》的古人,體例創新,本草部分用淺顯的文字解釋藥性,仿效經傳註釋般詳盡。醫理部分則闡述病症並說明方劑,兼採各家學說辯論。全書分為兩卷,互相補充。目的是讓不懂醫術的人也能讀懂,希望能對實際應用有所幫助。兩書出版後,幸得國內許多名家賞識並讚許。但現今版本中的草藥部分字跡已模糊不清,特此重新校訂,以滿足世人需求。也有人質疑我的藥物種類過於簡略,但我認為歌賦、湯液中只用到兩百四十種藥物,而我的著作則包含了四百種藥物,已經不少了。食物只能滿足口腹之慾,而一些偏門藥物並非日常治療所需的,自然無法全部收錄。我既要兼顧完整性,又要注重精要,只能做到這一步。這次重版,又增加了約六十種可用的藥物,聊以堵住那些議論的人的嘴,同時也兼顧了攜帶的便利性。只要能夠傳授一些醫道上的見解,就不怕陷入迂腐的泥潭。康熙甲戌年陽月。

休寧八十老人訒庵汪昂書於延禧堂。

〔王氏(遜)藥性纂要〕四卷,存

凡例曰。明萬曆間。蘄州李時珍東璧者。彙纂諸書。名為本草綱目。五十二卷。藥一千八百九十二種。今遜於綱目中。選切要者五百九十七種。增金部神水、水中金。谷部人皇豆、朱米。草部菸草。鱗部海參。獸部獅子油、猴結。人部馬子鹼。共六百六種。名為藥性纂要。以藥備用五行。

品類百千。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皆供治療。未可專以群卉該之也。故藥則錄其功用。書則纂其要言。庶使覽者不憚煩。而易記也。

〔顧氏(元交)本草匯箋〕十卷,存

白話文:

休寧八十老人訒庵汪昂書於延禧堂。

〔王氏(遜)藥性纂要〕四卷,存

凡例曰:

明朝萬曆年間,蘄州人李時珍,字東璧,彙集整理了眾多書籍,撰寫了名為《本草綱目》的巨著,共五十二卷,收錄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物。如今遜(王氏)從《本草綱目》中選取了五百九十七種最為重要的藥物,並新增了金部的神水、水中金;谷部的人皇豆、朱米;草部的菸草;鱗部的海參;獸部的獅子油、猴結;人部的馬子鹼,總共六百六種,編寫成《藥性纂要》。

藥性備用五行,品類百千。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皆供治療,未可專以群卉該之也。故藥則錄其功用,書則纂其要言。庶使覽者不憚煩,而易記也。

藥物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來使用,其種類繁多,從自身到外物,都可作為藥物,用來治療疾病。不可單單用花草一類來概括所有藥物。因此,本書只記載藥物的功效,並彙集了重要的藥理知識,期望閱讀者不感到繁瑣,而能輕鬆記憶。

〔顧氏(元交)本草匯箋〕十卷,存

解釋:

  • 休寧八十老人訒庵汪昂書於延禧堂: 這句是書名,表示本書是由休寧的八十歲老人汪昂,在延禧堂所撰寫。
  • 〔王氏(遜)藥性纂要〕四卷,存: 這句表示《藥性纂要》是王氏(遜)所著,共四卷,現在仍然保存着。
  • 凡例曰: 這是本書的序言,說明本書的編寫目的和內容。
  • 蘄州李時珍,字東璧: 指的是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他所著的《本草綱目》是一部醫藥學巨著。
  • 遜: 這裡指的是王氏(遜),他是《藥性纂要》的作者,可能在《本草綱目》的基礎上進行了刪減和補充。
  • 金部、谷部、草部、鱗部、獸部、人部: 這是中醫學中對藥物的分類。
  • 海參、獅子油、猴結、馬子鹼: 這些都是藥物名稱。
  • 藥性備用五行: 指的是藥物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來使用。
  • 品類百千,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皆供治療: 這句話意思是說,藥物種類繁多,從自身到外物,都可以作為藥物來治療疾病。
  • 未可專以群卉該之也: 這句話意思是說,不能單單用花草一類來概括所有藥物。
  • 故藥則錄其功用,書則纂其要言: 這句話意思是說,本書只記載藥物的功效,並彙集了重要的藥理知識。
  • 庶使覽者不憚煩,而易記也: 這句話是作者的願望,希望閱讀者不感到繁瑣,而能輕鬆記憶。
  • 〔顧氏(元交)本草匯箋〕十卷,存: 這句表示《本草匯箋》是顧氏(元交)所著,共十卷,現在仍然保存着。

〔張氏(璐)本經逢原〕四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本經逢原四卷。國朝張璐撰。其書以神農本經為主。而加以發明。兼及諸家治法。部分次第。悉依李氏本草綱目。而疏通大義。較為明顯。自序云。瀕湖博洽今古。尚爾。捨本逐末。僅以本經主治。冠列於首。以為存羊之意。繆氏仲淳開鑿經義。迥出諸家之上。

而於委曲難明之處。則旁引別錄等說。疏作經言。未免朱紫之混。蓋時珍書多主考訂。希雍書頗喜博辨。璐書則惟取發明性味。辨別功過。使制方者易明云。」

吳縣誌曰。張璐字路玉。吳之明醫也。能審虛實決死生。又所著傷寒大成。診宗三昧。醫通。衍義諸書。梓行於世。

白話文:

張氏(璐)《本經逢原》四卷,現存

《四庫全書提要》說:「《本經逢原》四卷,清朝張璐撰寫。此書以《神農本草經》為本,加以發明闡述,並兼顧諸家治法。內容次第安排,皆依循李時珍《本草綱目》,疏通大義,較為清楚明瞭。張璐在序文中說,李時珍博學廣識,卻捨本逐末,只以《本草經》主治列於首,存有羊頭狗肉之嫌。繆希雍在《本草綱目》中開拓經義,遠超諸家。

但對於委婉難明之處,則旁引《別錄》等說法,疏解經文,難免混淆朱紫。李時珍之書多注重考訂,繆希雍之書則喜愛辯論。張璐之書則專注於發明藥性,辨別功過,使制方者易於理解。」

《吳縣誌》記載:張璐,字路玉,吳縣著名醫生,擅長辨別虛實,判定生死。他所著的《傷寒大成》、《診宗三昧》、《醫通》、《衍義》等書,皆已刊行於世。

〔陳氏(治)藥理近編〕一卷,存

〔王氏(子接)絳雪園得宜本草〕一卷,存

〔黃氏(元御)長沙藥解〕四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長沙藥解四卷。國朝黃元御撰。張機傷寒論。共一百十三方。金匱玉函經。共一百七十五方。合二書所用之藥。共一百六十種。元御各為分析排纂。以藥名藥性為綱。而以某方用此藥為目。各推其因證主療之意。頗為詳悉。然藥有藥之性味。此不易者也。用藥有用藥之經緯。

此無定者也。故有以相輔而用者。有以相制而用者。並有以相反相激而用者。此當論方。不當論藥。但云某方有此藥。為某證而用。某方有此藥。又為某證而用。是猶求之於筌蹄也。

白話文:

《陳氏(治)藥理近編》一卷,現存。

《王氏(子接)絳雪園得宜本草》一卷,現存。

《黃氏(元御)長沙藥解》四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說:《長沙藥解》四卷,是清朝黃元御所著。張仲景的《傷寒論》共有113個方劑,而《金匱玉函經》共有175個方劑,兩本書所用藥物共計160種。黃元御將這些藥物進行分析整理,以藥名和藥性為綱,並以某個方劑使用此藥為目,逐一推論其原因、證候和主治之意,內容相當詳盡。然而,藥物有其固定的性味,這是不易改變的。而用藥也有其法則和規律,這是沒有固定標準的。因此,有些藥物是互相輔助,有些藥物是互相制約,還有一些藥物是互相相反或激發。這些都應該在論述方劑時考慮,不應該單純地論述藥物。只說某個方劑含有某種藥物,用於治療某種病症,另一個方劑也含有這種藥物,但用於治療另一種病症,這就如同抓住筌蹄而不懂魚的道理一樣。

〔玉楸藥解〕四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玉楸藥解四卷。國朝黃元御撰。玉楸者。元御別號也。是書謂諸家本草。其議論有可用者。有不可用者。乃別擇而為此書。大抵高自位置。欲駕千古而上之。故於舊說。多故立異同。以矜獨解。

〔吳氏(儀洛)本草從新〕六卷,存

自序曰。余先世藏書最夥。凡有益於民用者。購之尤亟。以故岐黃家言。亦多海內希見之本。余自髫年。習制舉業。時即旁覽及焉。遇有會意。輒覺神情開滌。於是盡發所藏。而精繹之。迄今四十年矣。夫醫學之要。莫先於明理。其次則在辨證。其次則在用藥。理不明。證於何辨。

白話文:

《玉楸藥解》四卷,現已失傳。《四庫全書提要》記載,此書為清代黃元御所著,黃元御以「玉楸」為別號。書中評述各家本草,取其可取,去其不可取,自詡超越古人,因此在舊說中多立異同,以求獨特見解。

《吳氏(儀洛)本草從新》六卷,現存。作者自序中提到,其家族藏書豐富,凡對百姓有益的書籍都積極搜購,因此家中收藏了許多醫學典籍,這些都是世間少有的珍本。作者自幼習舉業之餘,也旁及醫學,每有心得,便覺神清氣爽。因此他利用家中收藏的豐富醫書,精研醫學,至今已四十年。他認為,醫學的要旨,首先在於明理,其次是辨證,最後才是用藥。理不明,何以辨證?

證不辨。藥於何用。故拙著醫學十種。其一曰一源必徹。其二曰四診須詳。於經義病情。必斟酌群言。而期於至當也。而又念天之生藥。凡所以濟斯人之疾苦者也。有一病必有一藥。病千變藥亦千變。能精悉其氣味。則於百藥中。任舉一二種。用之且通神。不然則歧多而用眩。

凡藥皆可傷人。況於性最偏駁者乎。自來注本草者。古經以下。代有增訂。而李氏綱目。為集大成。其徵據該洽。良足補爾雅詩疏之缺。而備醫學之用。則病其稍繁。踵之有繆氏之經疏。不特著藥性之功能。且兼言其過劣。其中多所發明。而西昌喻嘉言頗有異議。最後新安汪氏祖述二書。

白話文:

診斷不明,藥物何用?因此拙著《醫學十種》,其中第一條「一源必徹」,第二條「四診須詳」,要仔細研讀經義、分析病情,綜合各家意見,才能得出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同時也要明白,上天造化出各種藥物,都是為了救治人類疾病。每種疾病都有相應的藥物,疾病千變萬化,藥物也應隨之變化。如果能精通藥性,就能從百種藥物中選出最適合的兩三種,藥到病除。否則,藥物繁雜,容易用錯。

任何藥物都可能傷人,尤其是性味偏駁的藥物更要謹慎。從古至今,許多醫家注解《本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集其大成,考證詳實,彌補了《爾雅》和《詩疏》的不足,為醫學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但《本草綱目》篇幅過於繁複,繆希雍的《本草經疏》則在藥性功能之外,還論述了藥物的缺點,其中有不少新見解。西昌喻嘉言對此有些不同意見。最後新安汪氏則繼承了兩本書的精華。

著備要一編。卷帙不繁。而採輯甚廣。宜其為近今膾炙之書也。獨惜其本非岐黃家不臨證。而專信前人。雜揉諸說。無所折衷。未免有承誤之失。余不揣固陋。取其書重訂之。因仍者半。增改者半。旁掇舊文。參以涉歷。以擴未盡之旨。書成。名曰本草從新。付之剞劂。庶幾切於時用,而堪羽翼古人矣乎。

其餘數種。將次第刊布。與有識者商之。乾隆丁丑歲三月上巳日。澉水吳儀洛遵程書於硤川之利濟堂。

〔沈氏(金鰲)要藥分劑〕十卷,存

自序曰。按徐之才曰。藥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十種。是藥之大經。而本經不言。後人未述。凡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遺失。誠哉是言也。內經發揮宣通等義亦甚詳。而十劑之說。誠足盡藥之用。以為依據矣。隱居陶氏續入寒熱二條。仲淳繆氏以寒有時不可治熱。熱有時不可治寒。

白話文:

我編寫了這本《本草從新》,內容並不算繁複,但卻廣泛收錄了許多資料,因此成為了現今廣為流傳的書籍。只可惜,這本書的作者並非醫學專家,沒有親自診治病患的經驗,只是依據前人的說法,混雜各種意見,沒有做出取捨,難免有錯誤之處。我雖然學識淺薄,但還是盡力重新整理了這本書,保留了一半的原有內容,並修改了一半。我還加入了其他古籍中的文字,以及我自身的經驗,使內容更加完善。這本書完成後,我取名為《本草從新》,希望它能符合現代的需要,並能成為古人的參考書。

我還有其他幾本書,將會陸續出版,並與有識之士交流討論。乾隆丁丑年三月上巳日,吳儀洛在硤川利濟堂寫下這些話。

沈氏(金鰲)所著的《要藥分劑》十卷,現已保存。

自序中寫道:徐之才說,藥物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十種,這是藥物的大綱,但《本經》沒有提及,後人也沒有論述。凡是用藥的人,應當仔細研究,就不會遺漏任何方面。他的話確實很有道理。內經中也詳細闡述了宣通等方面的意義,而十劑之說,足夠涵蓋藥物的全部用途,可以作為依據。隱居的陶氏補充了寒熱兩條,仲淳繆氏認為寒症有時不可治療熱症,熱症有時不可治療寒症。

訾為背謬。因去寒熱。而增升降二劑。夫繆之訾陶。其說良是。但即升降二義繹之。十劑中。如宣輕則兼有升義。瀉滑則兼有降義。且諸藥性。非升即降。或可升可降。或升多降少,或升少降多。別無不升不降。專為宣通等性者。則升降二字。可以概群藥。不得別立二門。次於十劑後。

宜之才以十劑為藥之大體。靡所遺失也。自神農著本經。歷代藥性書。悉以草木金石等。依類相次。讀者幾忘十字之義。並忘藥有此十種之性。宜其制方用藥。相反相戾。錯雜以出之也。余輯是書。爰據十劑。以分門類。非敢好異。欲閱者曉然於藥之各有其性。因各有其用。

白話文:

認為這說法荒謬。因為去除寒熱,而增加升降兩劑。其實,這個說法很正確。但是,即使解釋升降兩個意思,十劑中,如宣輕則兼有升的意思,瀉滑則兼有降的意思。而且所有藥性,不是升就是降,或者可以升可以降,或者升多降少,或者升少降多,沒有不升不降的藥。專門用來宣通的藥性,則升降兩字,可以概括所有藥物,不需要另外設立兩門。緊接十劑之後,

應該用十劑作為藥物的大體,沒有遺漏。自從神農寫《本草經》以來,歷代藥性書籍,都是依照草木金石等分類排列,讀者幾乎忘記十劑的意義,也忘記藥物有這十種特性。因此在配藥用藥時,就會出現相反相克,混雜錯誤的情況。我編寫這本書,根據十劑進行分類,並不是故意標新立異,而是希望讀者能清楚了解藥物都有其特性,因此都有其用途。

庶臨症時可無背云爾。沈金鰲自書。

〔趙氏(學敏)本草話〕二十二卷,未見

〔奇藥備考〕六卷,未見

〔藥性元解〕四卷,未見

按上見於匯刻書目。

白話文:

在臨牀診治時,這些著作可能並不會被經常引用。沈金鰲自己寫的。

趙學敏的《本草話》共二十二卷,目前未見有出版。

《奇藥備考》六卷,同樣未見有出版。

《藥性元解》四卷,也未見有出版。

以上資訊來自合集出版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