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三 (7)
卷三 (7)
1. 醫經(三)
我知其然。故我方之施於北。猶孫方施之南也。子為我分經病證而類之。則庶知方之所自出矣。予自承命。凡三脫稿。而先師二毀之。研磨訂定。三年而後成。名曰內經類編。敢望吾子序。夫內經十八卷。素問外九卷不經見。且勿論。姑以素問言之。則程邵兩夫子。皆以為戰國書矣。
然自甲乙以來。則又非戰國之舊矣。自朱墨以來。則又非甲乙之舊矣。而今之所傳。則又非戰國之舊矣。苟不於其所謂全書者。觀其文而察其理焉。則未有識其真是而貫通之者。今先生之為此也。疑特令學者之熟於此。而後會於彼焉爾。苟為不然。則不若戒學者之從事於古方。
而學者苟不能然。則不若從事古方者之為愈也。羅亦以為然。予聞李死今三十年。羅祠而事之如平生。薄俗中而能若是。是可序。(文集)徐春甫曰。羅天益字謙甫。真定人。東垣弟子。潛心苦學。真積力久。居東垣門下十餘年。盡得其妙。著有衛生寶鑑二十四卷行世(古今醫統)
〔朱氏(震亨)素問糾略〕一卷,存
徐春甫曰。朱震亨字彥修。號丹溪。浙之義烏人。自幼好學。日記千言。業舉子。講道入華山。拜許文懿公。一日。公謂以己疾久之。非精於醫者弗能起。子多穎敏。其遊藝於醫而濟人乎。於是丹溪復致力於醫方。既而悟曰。執古方以療今病。其勢雖全。必也參之以素難。活潑權衡。
乃能濟世。遂出遊求師。渡浙走吳。歷南徐建業。皆無所遇。反還武州。聞太無先生。往拜之。數謁弗得接。求見愈篤。先生始接之。以劉張朱三家之書。為之敷揚其旨。彥修授教。而醫益神。名益著。四方求療者。輻輳於道。按證施方。錄為醫案可考。又著格致餘論。致其秘云,(古今醫統)
〔滑氏(壽)讀素問鈔〕三卷,存
儀真縣誌曰。滑壽世為許襄城人。當元時。父祖官江南。自許徙儀真。壽性警敏。學於韓說先生。日記千餘言。操筆為文。詞有思致。尤長於樂府。京口名醫王居中客儀。壽數往叩居中。曰醫祖黃帝岐伯。其言佚不傳。世傳者惟素問難經。子其習之。壽受讀終卷。乃請於王。
分臟象。經度。脈候。病能。攝生。論治。色脈。針刺。陰陽。標本。運氣。匯萃。凡十二類。鈔而讀之。自是壽學日益進。所向莫不奇中。
按澹生堂書目。有滑氏素問註解三卷一冊。想是同書。故今不揭出。
〔汪氏(機)續素問鈔〕三卷,存
自序曰。予讀滑伯仁氏所集素問鈔。善其刪去繁蕪。撮其樞要。且所編次。各以類從。秩然有序。非於岐黃之學者不能也。但王氏所注。多略不取。於經文最難曉處。僅附其一二焉。然自滑氏觀之。固無待於注。後之學者。未必皆滑氏。苟無註釋,曷從而入首耶。爰復取王氏注。
白話文:
我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我開的藥方用在北方,就像孫思邈開的藥方用在南方一樣有效。您如果能幫我把經絡病證分類整理,那麼就能大致了解藥方是從哪裡來的了。我自從接受這個任務以來,總共寫了三次稿子,但我的老師兩次都把它們廢棄了。經過反覆的修改和訂正,花了三年時間才完成,命名為《內經類編》。我希望您能為它寫一篇序。
《內經》總共有十八卷,其中《素問》之外的九卷很少見到,暫且不談。先說《素問》,程頤和邵雍兩位先生都認為它是戰國時期的著作。
然而,從《甲乙經》開始,它就已經不是戰國時期的原貌了;從朱丹溪註解的版本開始,又跟《甲乙經》的版本不同了;而現在流傳的版本,又不是戰國時期的原貌了。如果不在那些所謂的完整版本中,仔細研究它的文字和道理,就無法真正認識它的原貌並融會貫通。現在先生您做這件事,大概是想讓學者們先熟悉這些內容,然後才能理解更深層次的道理。如果不是這樣,那還不如直接讓學者們去研究古代的藥方。
但是,學者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還不如那些專注研究古方的醫生。羅天益也是這樣認為的。我聽說李東垣去世已經三十年了,羅天益祭祀他,並像對待生前一樣敬重他。在世風敗壞的環境下,還能做到這樣,確實值得表揚。(出自《文集》)徐春甫說,羅天益字謙甫,是真定人,是李東垣的弟子。他潛心苦學,日積月累。在李東垣門下十多年,盡得其精髓。著有《衛生寶鑑》二十四卷,流傳於世。(出自《古今醫統》)
〔朱丹溪的《素問糾略》〕一卷,現存。
徐春甫說,朱震亨字彥修,號丹溪,是浙江義烏人。他從小就喜歡學習,每天能寫千字。本來是準備考取功名的,後來在華山講道,拜許文懿公為師。有一天,許文懿公對他說,自己的病很久都治不好,只有精通醫術的人才能治好。你天資聰穎,不如專研醫術來救濟世人吧。於是,朱丹溪又開始致力於醫學研究。後來他領悟到,如果只是照搬古代的藥方來治療現代的疾病,即使藥方本身很完整,也必須參照《素問》和《難經》等醫理,才能靈活運用、權衡輕重,從而達到濟世救人的目的。因此,他出外遊歷,到浙江和江蘇一帶,都沒有找到合適的老師。最後回到婺州,聽說有位太無先生,就前去拜訪。多次拜訪都沒能見到,但他求見的決心更加堅定。最後,太無先生終於接見了他,並向他闡述了劉完素、張從正、朱震亨三大家的醫學理論。朱丹溪接受教誨後,醫術更加精湛,名聲也越來越大。四方求醫的人,絡繹不絕。他會根據病人的情況來開藥方,並把這些醫案記錄下來。此外,他還著有《格致餘論》,闡述了他獨特的醫學見解。(出自《古今醫統》)
〔滑壽的《讀素問鈔》〕三卷,現存。
《儀真縣誌》記載,滑壽世世代代都是許州襄城人。元朝時,他的父親和祖父在江南做官,因此從許州遷居到儀真。滑壽天資聰穎,跟隨韓說先生學習,每天能寫千餘字。他寫文章很有才華,尤其擅長樂府。京口的名醫王居中也客居在儀真,滑壽經常去向他請教。王居中說,醫學的祖師是黃帝和岐伯,他們的言論已經失傳了。現在流傳下來的只有《素問》和《難經》,你應該好好學習它們。滑壽聽從他的話,讀完了《素問》。然後,他又向王居中請教,把《素問》的內容分為臟腑、經絡、脈象、病症、養生、治療、氣色脈象、針灸、陰陽、本末、運氣等十二類,摘錄出來仔細研讀。從此,滑壽的醫學水平日益提高,所到之處,無不應驗。
據《澹生堂書目》記載,有滑壽的《素問註解》三卷一冊,應該就是同一本書,所以這裡就不再單獨列出。
〔汪機的《續素問鈔》〕三卷,現存。
汪機在自序中說,我讀了滑伯仁(滑壽)編纂的《素問鈔》,很欣賞他刪除繁雜內容,提取精髓要義的做法。而且他編排的順序,都按照類別歸納,井然有序,這不是精通醫學的人是做不到的。但是,王冰的註解,他大多沒有採用。對於《素問》經文中最難理解的地方,也只是簡單附上一兩句註解。但從滑壽的角度來看,這確實不需要註解。然而,後世的學者,不一定都像滑壽那樣精通。如果沒有註釋,又如何入門呢?所以,我重新加入了王冰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