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1)

1. 臟象

〔神農五臟論〕崇文總目一卷,佚

〔黃帝五臟論〕崇文總目一卷,佚

〔岐伯精藏論〕藝文略一卷,佚

〔岐伯五臟論〕未見

按上見於菉竹堂書目。

〔張仲景五臟論〕崇文總目一卷,佚

〔五臟榮衛論〕(崇文總目撰人闕)宋志一卷,佚

〔華氏(佗)玄門脈訣內照圖〕崇文總目一卷,存

按是書胡文煥所刻。題曰華佗內照圖。文字訛脫。殆不可讀。友人奈須玄盅(恆德)所借一本。題曰玄門脈訣內照圖。卷末云。紹聖二年三月日。秘閣秘書省正字臣沈銖校書。據此崇文總目所載。即此書也。首篇有欲知五臟之病。先須識脈訣語。是所以名脈訣歟。卷後。更有新添長葛禹講師益之晉陽郭教授之才經驗。

白話文:

《神農五臟論》、《黃帝五臟論》和《岐伯精藏論》都記載在《崇文總目》中,但都已失傳。《岐伯五臟論》則未曾見過。以上記載都出自《菉竹堂書目》。《張仲景五臟論》也記載在《崇文總目》中,但已失傳。《五臟榮衛論》記載在宋志中,作者不詳,但也已失傳。《華氏(佗)玄門脈訣內照圖》記載在《崇文總目》中,現存世。此書由胡文煥刻印,題為《華佗內照圖》,但文字訛誤較多,難以閱讀。友人奈須玄盅(恆德)借了一本,題為《玄門脈訣內照圖》,卷末記載紹聖二年三月日秘閣秘書省正字臣沈銖校書。據此,崇文總目所載即此書也。首篇有“欲知五臟之病,先須識脈訣”的語句,所以名為脈訣。卷末新增長葛禹講師益之晉陽郭教授之才經驗。

婦人產育小兒方。運氣節要。是則後人所附也。內照圖所說。理趣膚淺。其為假託。不待辨而顯然矣。

〔亡名氏腑臟要〕七錄三卷,佚

〔五臟決〕隋志一卷,佚

〔五臟論〕隋志五卷,佚

〔耆婆五臟論〕崇文總目一卷,存

陳自明曰。五臟論。有稱耆婆者,今推其說之理。類皆淺鄙不經。妄托其名於三藏佛者。語涉怪誕。(婦人良方)

按醫方類聚所載五臟論。篇首生育說。與陳氏婦人良方所引同。其藥名之部。及五常之體。其文理殆類雷公炮炙論序。體制古樸。似非唐以後之書也。且有黃帝為醫王。耆婆童子。妙述千端。又稟四大五常。假合成身等語。則所謂託名於耆婆三藏者。而崇文總目所載是也。弟茝庭從類聚中錄出。別為一卷。

白話文:

婦人生育孩子的方法。運氣節氣很重要。這也就是後世人所附會的。內照圖中所講的道理,淺薄膚淺。都是假託的。不需辯解,就很明顯了。

七錄三卷,作者姓名不詳,失傳。

五臟決,隋志記載有一卷,失傳。

五臟論,隋志記載有五卷,失傳。

耆婆五臟論,崇文總目記載有一卷,現存。

陳自明說:五臟論,有人說是耆婆所著,現在推敲其理論,都淺薄庸俗,不合經義。胡亂地將名字託付給三藏佛。裡面所講的話語荒誕不經。(婦人良方)

根據醫方類聚所記載的五臟論,篇首關於生育的論述,與陳氏婦人良方所引用的相同。關於藥物名稱的部分,以及五常之體的部分,其文理幾乎與雷公炮炙論序相似。體例古樸,似乎不是唐朝以後的書籍。而且裡面還提到黃帝是醫王,耆婆是童子,精妙地講述了各種方法。又說人體依四大五常假合而成等等。所以說所謂託名於耆婆三藏的,就是崇文總目所記載的那個。我弟弟茝庭從類聚中抄錄出來,另編成一卷。

〔孫氏(思邈)五臟旁通明鑑圖〕宋志一卷,佚

〔五臟旁通導養圖〕藝文略一卷,佚

〔亡名氏五臟論〕舊唐志一卷,佚

〔吳氏(競)五臟論應象〕新唐志一卷,佚

舊唐書本傳略曰。吳競汴州人。勵志勤學。博通經史。直史館修國史。累月拜右拾遺。內供奉。神龍中。遷右補闕。與□承慶崔融劉子玄撰。則天實錄成。轉起居郎。俄遷水部郎中。丁憂還鄉里。開元三年服闋。拜諫議大夫。依前修史。俄兼修文館學士。歷衛尉少卿右庶子。

居職殆三十年敘事簡要。人用稱之。末年修於大簡。國史未成。十七年。出為荊州司馬。制許以史稿自隨。累遷臺洪饒蘄四州刺史。加銀青光祿大夫。遷相州長史。封長垣縣子。天寶初。改官名為鄴郡太守。入為恆王傳。競嘗以梁陳齊周隋五代史繁雜。乃別撰梁齊周史各十卷。

白話文:

宋朝志書記載,孫思邈所著的《五臟旁通明鑑圖》一卷,現已失傳。

藝文略中記載,有《五臟旁通導養圖》一卷,現已失傳。

舊唐書記載,有佚名的《五臟論》一卷,現已失傳。

新唐書記載,吳競所著的《五臟論應象》一卷,現已失傳。

吳競是汴州人,他勤奮好學,博通經史,曾擔任史館修撰,負責編修國史。後來升任右拾遺、內供奉,神龍年間升任右補闕,與□承慶、崔融、劉子玄共同編撰了則天實錄。之後又升任起居郎、水部郎中。丁憂期間返回家鄉,開元三年服喪期滿,被任命為諫議大夫,繼續編修國史,並兼任修文館學士。他歷任衛尉少卿、右庶子等職位,在官場任職將近三十年,以簡潔明快的風格著稱。晚年因身體原因,國史尚未完成。開元十七年,出任荊州司馬,帶著史稿前往任職。之後又升任臺洪饒蘄四州刺史,被封為銀青光祿大夫,之後任相州長史,封長垣縣子。天寶初年,改官職為鄴郡太守,後又擔任恆王傳。吳競認為梁、陳、齊、周、隋五代史過於繁雜,因此另撰《梁齊周史》,每部十卷。

陳史五卷。隋史二十卷。又傷疏略。競雖衰耗。猶希史職。而行步傴僂。李林甫以其年老不用。天寶八年卒於家。時年八十餘。

〔裴氏(王進)五臟論〕新唐志一卷,佚

〔劉氏(清海)五臟類合賦〕新唐志五卷,佚

〔裴氏(王庭)五色傍通五臟圖〕新唐志一卷,佚

〔張氏(文懿)臟腑通元賦〕新唐志一卷,佚

〔段氏(元亮)五臟鏡源〕新唐志四卷,佚

〔亡名氏五臟含鑑論〕(宋志作金鑑論)崇文總目一卷,佚

〔張氏(尚容)大五臟論〕崇文總目一卷,佚

〔小五臟論〕崇文總目一卷,佚

〔亡名氏連方五臟論〕崇文總目一卷,佚

白話文:

陳氏所著《史》五卷,隋氏所著《史》二十卷,但都过于简略。尽管作者年迈衰弱,但仍希望能够尽到史官的职责,只是行动不便,步履蹒跚。李林甫以他年老为由不再启用他,天宝八年,他病逝在家,享年八十余岁。

《新唐志》记载,裴氏(王进)著有《五脏论》一卷,现已佚失。

《新唐志》记载,刘氏(清海)著有《五脏类合赋》五卷,现已佚失。

《新唐志》记载,裴氏(王庭)著有《五色傍通五脏图》一卷,现已佚失。

《新唐志》记载,张氏(文懿)著有《脏腑通元赋》一卷,现已佚失。

《新唐志》记载,段氏(元亮)著有《五脏镜源》四卷,现已佚失。

《崇文总目》记载,作者不详的《五脏含鑑论》(宋志作《金鑑论》),现已佚失。

《崇文总目》记载,张氏(尚容)著有《大五脏论》一卷,现已佚失。

《崇文总目》记载,作者不详的《小五脏论》一卷,现已佚失。

《崇文总目》记载,作者不详的《连方五脏论》一卷,现已佚失。

〔亡名氏五臟要訣〕崇文總目一卷,佚

〔五鑑論〕藝文略五卷,佚

〔五臟類纂〕藝文略十二卷,佚

〔諸家五臟論〕藝文略五卷,佚

〔五臟攝要明鑑圖〕藝文略一卷,佚

〔玄女五臟論〕藝文略一卷,佚

〔吳氏(簡)歐希範五臟圖〕佚

趙與時曰。慶曆間。廣西戮歐希範及其黨。凡二日剖五十有六腹。宜州推官靈簡皆詳視之。為圖以傳於世。王莽誅翟義之黨。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臟。以竹筵導其脈。知所終始。云可以治病。然其說今不傳。(賓退錄)

鄭景壁曰。世傳歐希範五臟圖。此慶曆間杜杞待制治廣南賊歐希範所作也。希範本書生。桀黠有智數。通曉文法。嘗為推官。乘元昊叛。西方有兵時。度王師必不能及。乃與蒙干嘯聚數十人。聲搖湖南。朝廷遣楊畋討之不得。乃以杞代。杞入境。即偽招降之。說與之通好。希範猖獗。

白話文:

古代關於五臟的醫書有很多,例如《亡名氏五臟要訣》、《五鑑論》、《五臟類纂》、《諸家五臟論》、《五臟攝要明鑑圖》、《玄女五臟論》,以及歐希範的五臟圖。其中,歐希範的五臟圖是慶曆年間,杜杞為了平定廣南賊歐希範所作。歐希範是個聰明狡猾的讀書人,曾任推官,趁著元昊叛亂時,在湖南起兵。朝廷派楊畋討伐無功,便改派杜杞前去。杜杞假意招降歐希範,與他結盟,結果歐希範更加猖狂。

久亦幸苟免。遂從之。與干挾其酋領數十人皆至。杞大為燕犒。醉之以酒。已乃執於坐上。翌日盡磔於市。且使皆剖腹。刳其腎腸。因使醫與畫人。一一探索。繪以為圖。未幾。若有所睹。一夕登圊。忽臥於圊中。家人急出之。口鼻皆流血。微言歐希範以拳擊我。三日竟卒。

(劇談錄)

楊介曰。宜賊歐希範被刑時。州吏吳簡令畫工就圖之以記。詳得其證。吳簡云。凡二日剖歐希範等五十有六腹。皆詳視之。喉中有竅三。一食。一水。一氣。互令人吹之。各不相戾。肺之下。則有心肝膽脾。胃之下。有小腸。小腸下有大腸。小腸皆瑩潔無物。大腸則為滓穢。

白話文:

歐希範僥倖逃脫,於是跟著干一起帶著數十名首領前往。杞國大宴款待他們,用酒灌醉他們後,就將他們綁在座位上。第二天,他們都被磔刑處死於市集,並且剖開他們的肚子,取出腎臟和腸子,讓醫生和畫家仔細研究,畫成圖像。不久之後,歐希範好像看到了什麼,一天晚上上茅廁時,突然倒在茅廁裡。家人急忙把他拉出來,發現他口鼻流血,微弱地說:「歐希範用拳頭打我。」三天後就死了。

楊介說,歐希範被處刑時,州吏吳簡命令畫工畫下他的樣子作為記錄,詳細地得到了證據。吳簡說,他們一共剖開了歐希範等五十六個人的肚子,仔細觀察。他們喉嚨裡有三個洞,一個是食道、一個是氣管、一個是水管,互相吹氣都不會互相影響。肺臟下面是心臟、肝臟、膽囊、脾臟,胃臟下面是小腸,小腸下面是大腸。小腸都很乾淨,沒有東西,而大腸裡則充滿了糞便。

大腸之傍則有膀胱。若心有大者。小者。方者。長者。斜者。直者。有竅者。無竅者。了無相類。唯希範之心。則紅而硾。如所繪焉。肝則有獨片者。有二片者。有三片者。腎則有一在肝之右微下。一在脾之左微上。脾則有在心之左。至若蒙干多病嗽。則肺且膽黑。歐詮少得目疾。

肝有白點。此又別內外之應。其中黃漫者脂也。(僧幻云史記標註。引存真圖。)

〔楊氏(介)存真圖〕讀書後志一卷,佚

楊介曰。黃帝時醫有俞跗。一撥見病因。能割皮解肌。湔浣腸胃。以祛百病云。宜賊歐希範被刑時。州吏吳簡令畫工就圖之記。詳得其狀。或以書考之則未完。崇寧中。泗賊於市。郡守李夷行遣醫並畫工往觀。決膜摘膏。曲折圖之。得盡纖悉。介取以校之。其自喉咽而下。心肺肝脾膽胃之系屬小腸。

白話文:

大腸旁邊就是膀胱。心臟的大小、形狀、長度、角度、直線度,以及是否有孔,各不相同,只有希範的心臟是紅色的,像繪畫中所描繪的一樣。肝臟有單片、雙片和三片的。腎臟一個在肝臟的右下方,另一個在脾臟的左上方。脾臟則在心臟的左邊。如果一個人經常生病咳嗽,那麼肺和膽就會變黑。歐希範很少得眼疾,肝臟上出現白點,這是內外相應的表現,其中黃色的部分是脂肪。

楊介說,黃帝時代的醫生俞跗,一眼就能看出病因,能夠割開皮膚、解剖肌肉,清洗腸胃,以去除百病。歐希範被處刑時,州吏吳簡命令畫師畫下他的圖像,記錄了他的詳細外貌。後來有人考證,發現記錄並不完整。崇寧年間,泗水賊寇作亂,郡守李夷行派醫生和畫師去觀察,他們解剖了歐希範的遺體,仔細觀察他的內臟結構,並畫下了圖像,記錄了所有細節。楊介將這些圖像與之前的記錄進行比對,發現從喉嚨到心、肺、肝、脾、膽、胃,以及小腸的連接方式,都十分詳盡。

大腸腰腎膀胱之營疊其中。經絡聯附。水穀泌別。精血運輸。源委流達。悉如古書。無少異者。(僧幻云史記標註引。)

政和三年洛陽賈偉節存真環中圖序曰。楊君介吉老以所見五臟之真。繪而為圖。取煙蘿子所畫。條析而釐正之。又益之十二經。以存真環中名之。(同上。幻云曰。存真。五臟六腑圖也。環中。十二經圖也。)

趙希弁曰。存真圖一卷。上皇朝楊介編。崇寧間。泗州刑賊於市。郡守李夷行遣醫並畫工往。親決膜摘膏肓。曲折圖之。盡得纖悉。介校以古書。無少異者。比歐希範五臟圖。過之遠矣。實有益於醫家也。王莽時。捕得翟義黨王孫慶。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臟以竹筵導其脈。知所終始。云可以治病。亦是此意。

白話文:

大腸、腰、腎、膀胱這些器官的營養和氣血都在其中互相交疊,經絡互相聯繫依附,水谷的精華在其中分辨,精血的運輸也依靠這些器官,源頭和流向都和古書記載的一樣,沒有絲毫差別。

政和三年,洛陽的賈偉在存真環中圖的序言中寫道:楊君介吉老根據他所見的五臟真形,繪製成圖,參考煙蘿子的畫作,條分縷析並加以修正,又增添了十二經,並以「存真環中」命名。

趙希弁說:存真圖一卷,是上皇朝楊介編纂的,崇寧年間,泗州在市集上處決犯人,郡守李夷行派遣醫生和畫工前往,親自解剖觀察五臟六腑,仔細描繪,精確地呈現了細節。楊介校對了古書,沒有任何差異。比起歐希範的五臟圖,精準程度高出許多,對醫家來說非常有幫助。王莽時期,抓到翟義的黨羽王孫慶,命太醫和屠夫一起解剖他的身體,用竹蓆測量五臟的大小,並探查經脈的走向,了解它們的起點和終點,認為這樣可以治病,其實也是基於同樣的理念。

王明清曰。楊介吉老者。泗州人。以醫術聞四方。(揮塵余話)

〔亡名氏醫門玉髓〕書錄解題一卷,佚

陳振孫曰。不知作者。皆為歌訣。論五臟六腑相傳之理。

〔朱氏(肱)內外二景圖〕讀書敏求記一卷,未見

錢曾曰。政和八年。朱肱取嘉祐中丁德用畫左右手足。並榮俞經合原。及石藏用畫任督二脈十二經疏注。楊介畫心肺肝膽脾胃之系屬。大小腸膀胱之營壘。較其訛舛。補以針法。名曰內外二景圖。此係舊鈔。復以朱界其穴而標之。未知有刊本行世否。

〔亡名氏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八卷,存

錢雷序曰。余上世仲暘氏仕宋。以醫名世。神宗擢翰林醫院。賜金紫。家學傳今。父祖皆繼是業。源遠而緒分。痛余考早世。無所指授。乃從業宗泉王先生。先生。光祿大夫上柱國谷齋先生後。谷齋事高廟,以內科。全皇太后瀕危。事文廟以幼科蘇皇太子風蹶。立殊勳。徵進御院。

白話文:

王明清說,楊介吉是位老先生,他是泗州人,以精湛的醫術聞名四方。

《亡名氏醫門玉髓》這本書記載了解題一卷,現已遺失。

陳振孫說,這本書的作者不詳,都是用歌訣的形式,闡述五臟六腑之間相互傳遞的道理。

《朱氏(肱)內外二景圖》這本書記載了讀書敏求記一卷,但現已不見。

錢曾說,政和八年,朱肱以嘉祐年間丁德用畫的左右手足,以及榮俞經合原,還有石藏用畫的任督二脈十二經疏注為基礎,加上楊介畫的心肺肝膽脾胃的系屬,大小腸膀胱的營壘,比對後發現有錯誤,便補充了針法,並命名為《內外二景圖》。這本書是舊抄本,後來有人用朱砂框住穴位並標註,不知是否有刊印版本流傳於世。

《亡名氏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這本書共有八卷,現存。

錢雷在序文中說,我的祖上仲暘氏在宋朝做官,以醫術聞名天下。神宗皇帝提升他為翰林醫院的官員,賜予金紫榮耀。家學世代相傳,我的父親和祖父都繼承了祖業,醫術源遠流長。我痛心的是我的父親早逝,沒有人可以指點我。於是,我拜師宗泉王先生。先生是光祿大夫上柱國谷齋先生的後代。谷齋先生在高宗皇帝在世時,以內科醫術醫治了皇太后,皇太后當時病危。他在孝宗皇帝在世時,以幼科醫術醫治了蘇皇太子,皇太子當時患有風疾,立下了殊勳。後來他被徵召入御院。

加授太保謹身殿大學士。名震朝野。諸撰摭補偏拾遺。剔歧彰隱。先生出其後。學邁凡倫。余傳其秘奧。道遂行。爰售知撫院藩臬郡邑諸公。歲辛未代巡虯峰孫公亦效。公改巡江右。徵往講醫論道。歷三時以歸。歸則先生即世矣。不獲啟手足。心猶痛焉,人亡書亦散亡矣。購其遺得一書。

曰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盡採素靈十二經。奇經八脈。次第彙編。每經主之以臟。配之以腑。繼以圖說。腧脈步穴所在。五運有太過不及平氣。而先後之不齊。六氣有司天在泉。淫勝厥復之不一。氣運主客所臨。胥為民病。而又別是動所生之見證。脈診四時順逆。而推陰陽表裡寒熱。

白話文:

加授太保謹身殿大學士,名聲震動朝野。許多人撰寫、補綴、搜集、拾遺,剔除歧誤,彰顯隱蔽之處。先生出現之後,學識超越常人,我傳授他的秘奧,醫道得以推廣。於是賣給知府、撫院、藩臬、郡邑等官員。辛未年,代巡虯峰的孫公也效仿購買。公改任江右巡撫,徵召先生前往講醫論道,歷時三年才返回。先生剛回,就去世了,我沒能與他再相見,心中十分悲痛。先生去世,書籍也散失了。我買回了他遺留的一本書,名叫《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書中盡收素靈十二經、奇經八脈,按次序編纂。每經以臟器為主,配以腑臟,接著是圖說,腧穴、經脈位置所在。五運有太過、不及、平氣之分,而先後不齊;六氣有司天、在泉之分,淫勝、厥復不一;氣運主客所臨,皆會導致疾病。此外,書中還分別論述了病症的產生原因,脈診四時順逆,推斷陰陽表裡、寒熱等。

血氣虛實之所因。詳五邪十變。而斷平病死生之有定。各經投以藥餌。正逆引導。隨其氣味厚薄。升降所宜。相虛實。垂子母補瀉之法。內景別喉咽分氣食。揭七沖四海八會。而知榮衛經脈之流行。外景列正背側圖。著頭面胸背腹脅腰脊足股骨節。而舉形體之悉備。手足雖分十二經。

而周流交接。條貫互根。至簡至妙。譬之探奇武庫。張樂洞庭。其義備。挈裘於領。提網於綱。其要舉。不必皓首窮研。丹鉛槧錄。而包括無遺也。深得軒岐心法。高出於諸賢之纂輯。會而通之。可以辨證。可以處方。可以拯疲癃。可以壽國脈。如運之掌矣。然求其人。惜無序引贊跋可稽。

白話文:

血氣虛實的原因,要詳細了解五邪十變,才能確定疾病的輕重、生死,並針對各個經脈施以藥餌,以正逆之法引導,依據藥物的氣味厚薄,以及升降的適宜性,判斷虛實,運用子母補瀉之法。內景則區分喉咽、分氣食,揭示七沖、四海、八會,從而了解榮衛、經脈的運行路線。外景則列出正面、背面、側面圖,標示頭面、胸背、腹脅、腰脊、足股、骨節,完整展現身體的各個部位。手足雖然分屬於十二經,但彼此交匯流通,條條相貫,互為根源,精簡而奇妙。這就好比探尋奇妙的武庫,張開樂洞庭的網羅,其中的道理十分完備,就像抓著領口的裘衣,提著網子的綱繩一樣,重點都已抓住。因此,不必白費力氣鑽研苦讀,用丹砂和鉛筆抄寫記錄,就能包含所有内容。這深得軒岐的醫學精髓,超越了眾多醫家所編寫的著作。如果融會貫通,就能辨證論治,開出藥方,救治病人,延續國家的命脈,就如同掌控全局一般。然而,可惜的是,缺少序言、引文、贊語、跋文可以參考。

考之醫鑑。有徐仲融者。得異人授以葫蘆。啟視乃扁鵲人鏡經。史言長桑君飲以上池之水。盡見臟腑癥結。是經豈扁鵲所遺耶。何以又有後賢之緒論在也。諦疑之。必有豪傑之士。神符心悟。探賾鉤玄。著為濟世之典。用以指畫後人。若泛舟以適波。斯躡蹬以登岱華。引之以入俞跗雷公之域,而不止也,余侍先生。

纂述協力。著有脈經本旨。藥性統宗。病源綱目。體仁拔萃。靈素樞機。非不微有發明。未暇𠞭梓。而汲汲是編。不敢隱秘自私。不特為吾輩筌蹄。雖以呈縉紳鉅公。一縱目焉。必能知證療之概。斷不粗工所誤矣。是書扶濟之功。豈譾淺耶。而余之附驥。豈不遠哉。

白話文:

研究醫學典籍,發現徐仲融得到一位奇人贈送的葫蘆,開啟一看,竟然是扁鵲人鏡經。史書記載長桑君喝了上池的水,就能透視臟腑病結,這本經書莫非是扁鵲遺留下來的?為何又會有後世賢人的論述在裡面呢?仔細思考這個疑點,一定會有豪傑之士,憑藉神妙的符號領悟其中的奧妙,探索深奧的道理,著成濟世之書,用來指點後人。就像乘船順流而下,就應該腳踏著梯子登上泰山,引導後人進入俞跗、雷公的醫學領域,而不止步。我侍奉先生,

共同編纂整理,寫成了《脈經本旨》、《藥性統宗》、《病源綱目》、《體仁拔萃》、《靈素樞機》,這些書雖然有所創新,但還沒有時間雕版印刷,就迫不及待地編寫了這本書。不敢隱瞞私藏,不只為我們後輩提供入門的引導,就算呈獻給達官顯貴,他們只要瀏覽一下,就能了解醫學證治的概略,斷不會被粗劣的醫術所誤導。這本書的救濟功效,難道不深厚嗎?我追隨先生的腳步,難道不遙遠嗎?

〔施氏(沛)臟腑指掌圖書〕一卷,存

凡例曰。臟腑之在胸腹。猶匣匱之藏禁器。非經神聖論列。豈能洞見隔垣。世有內照圖。謂為漢華元化所作。其論理人形。列別臟腑。頗為簡明。但相傳既久。未免為後人所亂。余得宋時楊介所繪存真圖原本。及王海藏大法等書。互相參考。而一軌於靈素。纂為是編。與他集迥別。

覽者辨之。一正誤。如或指膈膜為膻中。或謂膻中為父母。或謂喉中有三竅。或謂膀胱無上口。皆誤也。至誤引難經。以人之上口。作膀胱下口。曰口廣二寸半。尤足令人絕倒。

〔賈氏(詮)臟腑性鑑〕未見

〔尤氏(乘)臟腑性鑑增補〕二卷,存

白話文:

施氏(沛)臟腑指掌圖書 一卷,存

凡例曰: 臟腑位於胸腹之中,如同匣櫃存放禁器,若非經過聖賢的論述,怎能隔著牆壁洞察其內?世上有內照圖,據說是漢代華元所作,其論理人形,列別臟腑,頗為簡明。但流傳已久,難免被後人改動。我得到宋代楊介所繪的存真圖原本,以及王海藏大法等書,互相參照,並以《靈樞》為依據,編纂成此書。與其他書籍迥然不同。

覽者辨之: 一正誤。比如有人指膈膜為膻中,或謂膻中為父母,或謂喉中有三竅,或謂膀胱無上口,皆誤也。最荒謬的是引用《難經》,將人的上口當作膀胱下口,還說口廣二寸半,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賈氏(詮)臟腑性鑑 未見

尤氏(乘)臟腑性鑑增補 二卷,存

凡例曰。臟腑性鑑。實本之扁鵲人鏡經。傳自北齊徐之才祖仲融。至明杭醫錢雷。得之其師王君宗泉者。鴛水賈君詮附靈素要義。發明臟腑體性。改名臟腑性鑑。余今重加補輯。凡耳目所及。彙纂增補。其中非軒岐問答。則先哲緒編。及某臟某腑見證。並診法治法。針灸穴法。兼附無遺。則又余之管見也。

〔李氏(中梓)內外景說〕未見

〔沈氏(彤)釋骨〕一卷,存

沈彤曰。骨為身之干。其載於內經甲乙經者。以十百數。皆有其部。與其形象。然名之單復分總。散見錯出。能辨析而會通者實鮮。余方嗟其為學者之闕。適吳生文球從事經穴。數以是請。遂與之詳考而條釋。以貽之。

白話文:

這本書的編寫緣由如下:

本書的內容以扁鵲的《人鏡經》為基礎,這本書是由北齊徐之才的祖先仲融傳承下來,到了明朝,杭醫錢雷從他的老師王君宗泉那裡得到了這本書。鴛水賈君詮在其著作《靈素要義》中,對臟腑的性質做了深入的闡釋,並將其改名為《臟腑性鑑》。我現在重新整理並補充了這本書的內容,將所有我能看到的相關資料都彙集整理在一起。其中,除了軒轅黃帝與岐伯的問答之外,還包括了先賢們的著作、各臟腑的驗證案例、診斷方法、治療方法、針灸穴位等等,應有盡有。此外,還加入了我個人的一些見解。

沈彤說:骨骼是人體的支架,在《內經》的甲乙經中,記載了上百種骨骼,它們都有各自的部位和形態。但這些名稱的單復、分總、散見、錯出,很難分辨歸納。我深感這對於學者而言是一個缺憾。正好吳生文球從事經穴研究,多次向我請教這方面的問題,因此我便和他一起詳細研究並逐一解釋,然後將結果寫成這本書送給他。

四庫全書總目曰。沈彤字貫云。號果堂。吳江人。嘗預修三禮。及一統志。議敘九品官。(尚書小疏注○案彤所著周官祿田考。貫云作冠云。)

又曰。釋骨一卷。國朝沈彤撰。是編取內經所載人身諸骨。參以他書所說。臚而釋之。中間多所辨正。如謂經筋篇。足少陽之脈。循耳後上額魚。額乃頭字之訛。謂曲角之曲。經文刊本。皆誤作周。據氣腑論注改定。謂頷字。說文作顄。與頤同訓。顄蓋自口內言之。如從口外言。

則兩旁為頷。頷前為頤。兩不相假。故內經無通稱者。謂或骨之或。乃古域字。引說文為證。謂齒數奇當為牡。偶當牝。說文玉篇。並以牙為牡齒。恐誤。謂曲牙二穴。俠口旁四分。王冰以為頰車穴。恐非經義。謂高骨通指脊骨。不專指命門穴上一節。謂膺中有六穴。穴在骨間。

白話文:

《四庫全書總目》記載,沈彤字貫云,號果堂,是吳江人。他曾參與修撰《三禮》和《一統志》,並參與九品官的議敘。

另外,沈彤還著有《釋骨》一卷,這本書是根據《內經》中關於人體骨骼的記載,參照其他書籍的論述,加以整理和解釋。書中對一些內容做了辨正,比如說:

  • 《經筋篇》中提到足少陽之脈循耳後上額魚,沈彤認為“額”是“頭”字的訛誤。
  • 《經文刊本》中將“曲角之曲”的“曲”字誤作“周”字,沈彤根據《氣腑論注》予以改正。
  • 沈彤認為“頷”字,《說文》寫作“顄”,與“頤”字同義。“顄”是從口中而言,“頷”則是從口外而言,兩者互不相關,所以《內經》中沒有通稱。
  • 沈彤認為“或骨之或”是古代的“域”字,並以《說文》為證。
  • 沈彤認為“齒數奇當為牡,偶當牝”是錯誤的,因為《說文》和《玉篇》都將“牙”作為牡齒。
  • 沈彤認為“曲牙二穴,俠口旁四分”,王冰認為是“頰車穴”,但沈彤認為這與經義不符。
  • 沈彤認為“高骨”是指脊骨,不專指命門穴上一節。
  • 沈彤認為“膺中有六穴,穴在骨間”。

則骨當有七。謂張介賓誤以脅下為骹。謂骼骨。即肩端骨。謂經脈篇。斜下貫胛之胛。乃胂字之訛。謂本腧篇肘內大骨。內字乃外字之訛。掌後兩骨。骨字乃筋字之訛。謂掌後兌骨。非手髁。謂壅骨。在魚際傍寸口前。非掌後高骨。謂楗。即髀骨之直者。謂骨空論。頦下為輔。

下字乃上字之訛。謂刺腰痛論。成骨在膝外廉。膝字。乃䯒字之訛。其考證皆極精核。非惟正名物之舛。並可以糾針砭之謬。已載入所著果堂集。此其別行之本。序稱為吳文球。講明經穴而作。則其本旨。以談醫而起。今附存其目於醫家焉。

白話文:

骨骼應當有七種,張介賓錯將脅下當作骹,所謂骼骨,就是肩端骨;所謂經脈篇中斜下貫胛的「胛」,是「胂」字的訛誤;所謂本腧篇肘內大骨的「內」,是「外」字的訛誤;所謂掌後兩骨的「骨」,是「筋」字的訛誤;所謂掌後兌骨,不是手髁;所謂壅骨,在魚際旁寸口前,不是掌後高骨;所謂楗,就是髀骨的直的部分;所謂骨空論中頦下的「輔」,是「俯」字的訛誤;所謂刺腰痛論中成骨在膝外廉的「膝」,是「䯒」字的訛誤。這些考證都非常精確,不僅糾正了名物的錯誤,更可以糾正針灸的謬誤,已經收錄在作者的果堂集中,這是他別行研究的精華。序文稱為吳文球,是講明經穴而作,其根本目的,是以談醫為起點,如今附錄這些內容給醫生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