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四 (9)
卷二十四 (9)
1. 方論(二)
後人尊崇之至。遂以經論之論釋之。恐非仲景之本旨也。仲景自序首。題曰傷寒卒病論。卒。乃雜之訛。序中雲。作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其為誤寫可知矣。隋志有張仲景方十五卷。而無傷寒論之目。蓋得非當時以湮晦而不見之故耶。舊唐志亦不收之。至新唐志。則云王叔和張仲景方十五卷。
傷寒卒病論十卷。雜之訛卒。其來舊矣。雜病乃對傷寒。而謂中風歷節血痹虛勞等之類。雜病論。即今金匱要略。喻昌曰。卒病論已不可睹。錢潢云。卒病論早云亡。程應旄曰。本論是有治雜病之方法。柯琴曰。條中不貫傷寒者。皆是雜病。故曰傷寒雜病論。此說並不可從也。
又隋志。載梁有張仲景辨傷寒十卷亡。今傷寒論。每篇盡冠辨字。即指今傷寒論。而其云亡者。蓋千金方。稱江南諸師。秘傷寒方法不傳。然則隋志云亡者。其實非亡也。而其云十卷者。考諸仲景自序。乃缺六卷。蓋傷寒論十卷。雜病論六卷。各別行於世者。而王燾外臺秘要。
載金匱要略諸方。而曰出張仲景傷寒論某卷中。則唐時其全帙十六卷。不易舊目者。才存臺閣中。王氏知弘文館圖籍方書等時。王得探其秘要。而載其著書。今所傳十卷,雖重複頗多。似強足十卷之數者。然逐一對勘。大抵與外臺所引符。則今傷寒論。不可斷為非七錄及唐志之舊也。
蓋外臺所引。今考其卷目。桂枝湯。出第二卷中。知太陽上篇。出第二卷。葛根湯。麻黃湯。小柴胡湯。小建中湯。云出第三卷中。知太陽中篇。在第三卷。柴胡桂枝幹薑湯。大陷胸丸。大小陷胸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文蛤散。白散。云出第四卷中。知太陽下篇。在第四卷。
大承氣。茵陳蒿湯。豬苓湯。云出第五卷中。知陽明篇。在第五卷。半夏散及湯。真武湯。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云出第六卷中。知少陰厥陰二篇。在第六卷。其第一。第七。第八第九。雖無所考。而葛根黃芩黃連湯。云出第七卷中。其餘不引藥方。則當第一卷。辨脈等篇。
第七以下。乃汗吐下可不可等篇。且太陽病三日云云。屬調胃承氣湯條。今本載第五卷陽明篇。云出第十卷。傷寒。汗出惡寒身熱。大渴不止。欲飲水一二斗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此條今本失載。蓋繫於脫文。而云出第十卷中。知辨發汗吐下後病。在第十卷。由是觀之,傷寒論。
大抵與今本無大異同。如雜病。則痙濕暍在第十一卷,黃疸在第十四卷。瘧病胸痹心痛寒疝。在第十五卷。嘔吐噦。在第十六卷。而百合病論並方。霍亂。理中湯。附子粳米湯。四逆湯。通脈四逆湯。並云出第十七卷中。肺脹小青龍加石膏湯。越婢加半夏湯。肺癱。桔梗白散。
並云出第十八卷中。是王氏所見本。不止十六卷。乃知雜病分門次第。與今本金匱要略大不同。此可窺舊本之崖略也。晉皇甫謐甲乙經序曰。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世太醫令王叔和撰次景仲遺論甚精。皆可施用。
白話文:
後世的人過於推崇張仲景,便用經典理論來解釋他的著作,恐怕並非張仲景的原意。張仲景在序言中,一開始就題名為「傷寒卒病論」,「卒」字是「雜」字的訛誤。序言中說,他寫作了《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由此可知是抄寫錯誤。隋朝的史書《隋書·經籍志》記載有張仲景的方劑十五卷,而沒有《傷寒論》這個書名,或許是因為當時這部書被埋沒而沒有被人看到吧?舊《唐書》的史書中也沒有收錄,直到新《唐書》才記載王叔和整理的張仲景方劑十五卷,《傷寒卒病論》十卷,「雜」字訛誤為「卒」字,由來已久。「雜病」是相對於「傷寒」而言的,指中風、關節痛、血痺、虛勞等疾病。《雜病論》就是現在的《金匱要略》。喻昌說:「《卒病論》已經無法看到了。」錢潢說:「《卒病論》早已亡佚了。」程應旄說:「這本書裡有治療雜病的方法。」柯琴說:「條文中不屬於傷寒的,都是雜病,所以叫《傷寒雜病論》。」這些說法都不可信。
另外,《隋書·經籍志》記載梁朝有張仲景的《辨傷寒》十卷,已經亡佚。現在的《傷寒論》每篇都冠以「辨」字,指的就是現在的《傷寒論》。而說它亡佚,是因為《千金方》記載江南的許多醫師,將傷寒的方法秘而不傳。那麼《隋書·經籍志》說亡佚,其實並非真的亡佚。而說十卷,考證張仲景的自序,發現少了六卷。可能是《傷寒論》十卷,《雜病論》六卷,各自在世上流傳。而王燾的《外臺秘要》記載《金匱要略》的方子,卻說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的某卷中,說明唐朝時,這部完整的十六卷著作,還保留在宮廷圖書館中,王氏在知道弘文館的圖書方劑等情況時,得到了其中的秘要,並記載在自己的著作中。現在流傳的十卷《傷寒論》,雖然重複內容較多,似乎是為了湊足十卷的數量,但仔細對照,大致與《外臺秘要》所引用的相符。那麼現在的《傷寒論》,不能斷定為不是《七錄》和《唐志》的舊本。
《外臺秘要》所引用的內容,現在考證其卷目,桂枝湯出自第二卷中,由此可知太陽上篇在第二卷。葛根湯、麻黃湯、小柴胡湯、小建中湯,記載出自第三卷中,由此可知太陽中篇在第三卷。柴胡桂枝乾薑湯、大陷胸丸、大小陷胸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文蛤散、白散,記載出自第四卷中,由此可知太陽下篇在第四卷。
大承氣湯、茵陳蒿湯、豬苓湯,記載出自第五卷中,由此可知陽明篇在第五卷。半夏散及湯、真武湯、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記載出自第六卷中,由此可知少陰、厥陰二篇在第六卷。其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卷,雖然無從考證,但葛根黃芩黃連湯記載出自第七卷中,其餘沒有引用藥方,那麼第一卷應當是辨脈等篇。
第七卷之後,是關於汗、吐、下等方法是否可用的篇章。而且太陽病三日等等,屬於調胃承氣湯的條文,現在的版本記載在第五卷陽明篇。說出自第十卷的條文:「傷寒,汗出惡寒身熱,大渴不止,想喝水一兩斗的人,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這個條文現在的版本遺失了,應該是脫文了。而記載出自第十卷的內容,是關於辨別發汗、嘔吐、攻下之後的病症。由此可見,《傷寒論》大致與現在的版本沒有太大差異。至於雜病,痙、濕、癍在第十一卷,黃疸在第十四卷,瘧疾、胸痹、心痛、寒疝在第十五卷,嘔吐、呃逆在第十六卷。而百合病論及方子、霍亂、理中湯、附子粳米湯、四逆湯、通脈四逆湯,都記載出自第十七卷中。肺脹、小青龍加石膏湯、越婢加半夏湯、肺痿、桔梗白散,都記載出自第十八卷中。由此可見,王氏所見的版本不止十六卷。可以知道雜病分門別類的順序,與現在的《金匱要略》大不相同。由此可以窺見舊本的大概情況。晉朝皇甫謐在《甲乙經》的序言中說:「伊尹以聖人的才能,撰寫了應用神農本草的湯液方劑,漢代的張仲景擴充了湯液理論,寫成了十幾卷,應用後大多有效。近世的太醫令王叔和整理了張仲景的遺論,非常精細,都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