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四 (10)
卷二十四 (10)
1. 方論(二)
案伊尹作湯液。所未經見。唯漢書藝文志。載湯液經法四十卷。此豈伊尹所作歟。然仲景自序特云。博採眾方。未言及湯液。士安去仲景時不遠。豈親觀所謂湯液者。而為此說歟。自序又云。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作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蓋傷寒三陰三陽。乃原於素問九卷。傷寒中風溫病等之目。本於八十一難。其他如陰陽大論。雖未知何等書。然要之纂舊典之文。而編著者。非悉仲景之創論立方也。元吳澄作活人書辨序曰。漢末張仲景著傷寒論。予嘗嘆東漢之文氣。無復能如西都。獨醫家此書。淵奧典雅。
煥然三代之文。心一怪之。及觀仲景於序。卑弱殊甚。然後知序乃仲景自序。而傷寒論。即古湯液論。蓋上世遺書。仲景特編纂云爾。吳氏此說。原於士安。其論未可定然。但至論文章之更變。則雖非我醫家所能及。似宜以資考鏡也。林億等校定序曰。張仲景漢書無傳。見名醫錄。
云。按皇甫謐甲乙經序。晉書皇甫謐傳。其被稱於當時可見。晉去漢不遠。其言如此。仲景雖於漢書無傳。其為漢末人無疑矣。後漢書劉表傳曰。建安三年。長沙太守張羨率零陵桂陽三郡畔表。表遣兵攻圍。破羨平之。英雄記曰。張羨南陽人。蓋仲景羨之族。豈表破羨之後。
使仲景代之乎。林億等校定序又曰。自仲景於今。八百餘年。惟王叔和能學之。成無己亦曰。仲景之書。逮今千年。而顯用於世者。王叔和之力也。蓋仲景書。當三國兵燹之餘。殘缺失次。若非叔和撰集。不能延至於今。功莫大矣,而明洪武中薌溪黃氏作傷寒類證辨惑曰。仲景之書。
六經至勞復而已。其間是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纖悉畢備。有條而不紊也。辨脈平脈傷寒例三篇。叔和採摭群書。附以己意。雖間有仲景說。實三百九十七法之外者也。痓濕暍一篇。出金匱要略。叔和反編入於六經之右。又有汗吐下可不可。並汗吐下後證。叔和重集於篇末云。
此說原乎王履溯洄集。但履以傷寒例。為仲景舊文也。從此而降。方有執喻昌柯琴輩。從而宗其說。或駁或貶。以加詆諆。如序例。則云搜採仲景舊論。外臺乃載其文。揭以王叔和曰。則此一篇。叔和所撰。非敢偽託而作也。至辨脈。平脈。汗吐下可不可等篇。叔和既於脈經中引其文。
以為仲景語。高湛養生論曰。王叔和性沉靜。好著述。考覈遺文。採摭群言。撰脈經十卷。叔和脈經序亦曰。今撰集岐伯以來。逮於華佗經論要決。合為十卷。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咸悉載錄。傷寒例固多不合仲景之繩墨。而言屬荒謬者。然叔和亦一名士也。豈有以我所立論。
嫁名於前賢。而為採摭於已著書中。如毒手狡獪之伎倆乎。陰陽五行漢儒好談之。五臟六腑,經絡流注。史記扁倉傳。間及於此。漢志亦多載其書目。仲景生於漢末。何獨屏去。今依臨川吳氏之言而考之。如六經至勞復。文辭典雅蘊奧者,繫於所撰用古經之文。其他言涉迂拘。
白話文:
關於伊尹製作湯液的記載,我們沒有見過。只有《漢書藝文志》中記載了《湯液經法》四十卷。這難道是伊尹所寫的嗎?然而,張仲景在自序中特別提到,他廣泛採集眾家方子,並未提及《湯液》。士安距離張仲景的時代不遠,難道他親眼見過所謂的《湯液》,才會這樣說嗎?自序又說,他採用了《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結合平脈辨證,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
可以推測,《傷寒論》中的三陰三陽理論,是源於《素問》九卷;而傷寒、中風、溫病等病症的分類,則本於《八十一難》。至於《陰陽大論》是哪本書,雖然還不清楚,但總之,這些書都是整理舊有的典籍而成,並非都是張仲景自己首創的理論和方子。元朝的吳澄在《活人書辨序》中說,漢末張仲景寫了《傷寒論》,他曾經感嘆東漢的文采,已經不如西漢,只有醫學這本書,內容深奧典雅,如同上古三代的文章。他心裡感到奇怪,等看到張仲景的自序後,才發現張仲景的文字非常謙虛。因此,他認為自序是張仲景所寫,而《傷寒論》其實是古代的《湯液論》,是上古遺留的書籍,張仲景只是加以整理而已。吳澄這個說法,是從士安的觀點而來,不能完全確定是真的。但是,論及文章的變遷,即使不是我們醫家所能及的,但還是可以用來參考借鏡。
林億等人校訂的序言中提到,《漢書》中沒有關於張仲景的記載,只在《名醫錄》中看到他的名字。《皇甫謐甲乙經序》和《晉書皇甫謐傳》中,都可以看出他當時就很有名。晉朝距離漢朝不遠,他們都這樣說了,可見張仲景雖然在《漢書》中沒有記載,但他確實是漢末的人。根據《後漢書劉表傳》記載,建安三年,長沙太守張羨帶領零陵、桂陽三郡背叛劉表,劉表派兵攻打,打敗了張羨。而《英雄記》中說,張羨是南陽人。推測張仲景可能是張羨的同族,難道是因為劉表打敗張羨之後,讓張仲景代替他嗎?
林億等人在校訂的序言中又說,從張仲景到現在,已經八百多年了,只有王叔和能夠學習他的醫術。成無己也說,張仲景的書,流傳至今一千多年,能夠顯揚於世,都是王叔和的功勞。因為張仲景的書,在三國戰亂之後,殘缺不全,如果不是王叔和編撰整理,就不能流傳到今天,他的功勞非常大。明朝洪武年間,薌溪的黃氏寫了《傷寒類證辨惑》,他認為張仲景的書,只講到六經和勞復而已,其中共有三百九十七種治法,一百一十三個方子,非常詳細完備,有條理而不紊亂。至於《辨脈》、《平脈》、《傷寒例》三篇,是王叔和採集各種書籍,加上自己的見解而寫成的,雖然其中有些是張仲景的說法,但實際上是在三百九十七種治法之外的。而《痓濕暍》一篇,是出自《金匱要略》,王叔和反而把它編在六經之前。還有關於可汗、可吐、可下的討論,以及汗、吐、下之後的證候,也是王叔和重新整理在篇末的。
這種說法是源於王履的《溯洄集》,但他認為《傷寒例》是張仲景原有的文章。從此以後,才有像執喻昌、柯琴等人,跟著這個說法,有的反駁、有的貶低,加以批評。例如,關於序例,他們說王叔和搜集張仲景的舊論,而《外台》也收錄了這篇文章,卻說是王叔和寫的,並不是假冒的。至於《辨脈》、《平脈》、以及汗吐下可不可等篇,王叔和既然在《脈經》中引用了這些文字,認為是張仲景說的,高湛在《養生論》中說,王叔和性格沉靜,喜歡寫作,考證古書,採集各種言論,寫了《脈經》十卷。王叔和在《脈經序》中也說,他整理了從岐伯到華佗的醫學理論,合編成十卷,王、阮、傅、戴、吳、葛、呂、張等人所傳的不同觀點,也全都收錄進去。《傷寒例》確實有很多地方不符合張仲景的規範,而且有些說法也比較荒謬,但是王叔和也是個有名望的人,難道會把自己寫的理論,假託是前人的,然後從自己寫過的書中摘錄出來,使用這種像小人一樣狡猾的手段嗎?
陰陽五行是漢儒喜歡談論的,而五臟六腑和經絡流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也有提及,漢朝的典籍中也記載了很多相關的書目。張仲景生於漢末,為什麼獨獨沒有採用這些理論?現在按照臨川吳氏的說法來看,像六經到勞復這段文字,文辭典雅深奧,應該是採納了古代典籍的文字,而其他比較拘泥迂腐的文字,應該是後人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