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四 (8)
卷二十四 (8)
1. 方論(二)
稱與諸家不同。顧吾不知其何本而有此考。前明有吾虞趙開美翻刻宋板傷寒論全文。其三百九十七法。於每篇之首。注其幾先。則節錄原文。開明第一第二。次於原文之下。後列一二三之數。總計全書。治法瞭然也。但不知出自叔和。出自林億。今之傳本亡之者。殆為無己所刪乎。
後人未見宋刻。茫然不曉。如王安道亦未之見也。國朝王晉三雖於每方之下。注以各法。亦不過繼張孝培汪苓友之志。而愛禮存羊。究有未能悉洽者。故愚以為注書。不應改移。止宜就文辨論。如朱子之賢。闕文錯簡。皆仍其舊。無己何人。而乃擅削。以致迄今盈庭聚訟也。
(吳醫匯講)
按,先子曰。傷寒論。後漢張仲景著。晉王叔和撰次。經六朝隋唐。而未見表章者。至宋治平中。始命儒臣。校定是書。孫奇等序。載開寶中節度使高繼沖曾編錄進上。然其書文理舛誤。未嘗校正。歷代雖藏之書府。亦闕於讎校。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臣奇先校定張仲景傷寒論十卷。
總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復重。有一百一十二方。其命書以傷寒者。仲景自序。稱其宗族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夭橫之莫救。遂作此書。考論中傷寒。乃外感中之一證。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
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此即麻黃湯之所主。其十分之七。豈盡以麻黃湯一證而死乎。蓋傷寒者。外感之總稱也。素問。黃帝問熱病者傷寒之類也。而岐伯答以傷寒一日太陽云云。難經曰。傷寒有幾。曰。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千金方引小品曰。
傷寒。雅士之辭。雲天行溫疫。是田舍間號耳。不說病之異同也。考之眾經。其實殊異矣。肘後方曰。貴勝雅言。總呼傷寒。世俗因號為時行。外臺秘要。許仁則論天行病曰。此病。方家呼為傷寒。而所以為外感之總稱者。蓋寒為天地殺厲之氣。亙於四時。而善傷人。非溫之行於春。
暑之行於夏。各王於一時之比。是以凡外邪之傷人。盡呼為傷寒。仲景所以命書者。只取乎此而已。如麻黃湯證。則對中風而立名者。即傷寒中之一證。其義迥別矣。後漢書崔實政論曰。夫熊經鳥申。雖延歷之術。非傷寒之理。呼吸吐納。雖度紀之道。非續骨之膏。此所謂傷寒者。
指天行病。即是雅士之辭也。而仲景稱之以論者。是論難之論。內經諸篇。有岐黃問答之語者。必系以論字。無之者則否。金匱要略各篇題下。有論幾首。證幾首。方几首。考之原文。其云論者。乃問答之語也。朱震亨格致餘論序云。假設問答。仲景之書也。其為論難之義較然矣。
白話文:
方論(二)
我所說的(關於《傷寒論》的觀點)和大家不同。我實在不清楚這是根據什麼得出的結論。前明朝時,有個叫趙開美的人,翻刻了宋朝版本的《傷寒論》全文。書中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在每篇的開頭都標明了此篇在整個論述中的先後順序,並節選了原文。趙開美首先標明第一、第二,然後在原文下方依序標註一、二、三等數字,這樣就清楚地列出了全書的治療方法。但是,我不知道這種標註方式是出自王叔和還是林億?現在流傳的版本中沒有這種標註,很可能是被成無己刪去了吧。
後人沒有見過宋朝刻本,因此不清楚這種標註方式。像是王安道也沒見過。清朝的王晉三雖然在每個方劑下面註明了各種治法,但也只是沿襲了張孝培和汪苓友的觀點,只是為了保存原貌而已,實際上並沒有完全理解書中的含義。所以,我認為註解書籍不應該隨意改動原文,應該根據原文進行辨析討論。即使像朱熹這樣賢明的人,面對缺失或錯誤的文字,都仍然保持原文的樣子。成無己是什麼人呢?竟然擅自刪改原文,以致於現在眾說紛紜,爭論不休。
(選自《吳醫匯講》)
另外,我的先父說,《傷寒論》是後漢張仲景所著,晉朝王叔和整理編次的。經歷了六朝和隋唐,卻沒有受到重視。到了宋朝治平年間,才命令儒臣校訂這本書。孫奇等人的序中記載,開寶年間,節度使高繼沖曾將此書編錄上呈。然而,書中的文字內容混亂錯誤,沒有經過校正。歷代雖然將此書藏於書庫,也缺少校對工作。國家詔令儒臣校正醫書,臣子孫奇首先校訂了張仲景的《傷寒論》十卷,共二十二篇,合計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去掉重複的,共有112個方劑。書名之所以叫《傷寒論》,是因為張仲景在自序中提到,他的宗族有兩百多人,建安年間以來,不到十年,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因傷寒而死的佔了十分之七。他感嘆過去的淪喪和無法救治的夭折,因此寫了這本書。研究探討了所謂的「中傷寒」,其實是外感中的一種證型。太陽病,無論發燒與否,一定會有怕冷、身體疼痛、想吐、脈搏緊繃等症狀,這種情況就稱為傷寒,這也是麻黃湯主要治療的病症。但難道這十分之七的人,都是因為得了可以使用麻黃湯治療的證型而死的嗎?應該不是的。所謂「傷寒」,應該是外感的總稱。《素問》中黃帝問熱病是否屬於傷寒一類,岐伯回答說傷寒一日太陽云云。《難經》說,傷寒有幾種?回答說有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千金方》引用《小品》說,傷寒是文人雅士的說法,天行溫疫才是鄉野間的叫法,並沒有說疾病的差異。考究各種經典,其實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異。《肘後方》說,貴族文人稱呼所有外感為傷寒,而世俗之人稱之為時行病。《外臺秘要》中許仁則論述天行病時說,這種病,醫家稱之為傷寒,之所以稱之為外感總稱,是因為寒是天地間的肅殺之氣,一年四季都有,而且容易傷人。不同於溫熱之氣,春天流行溫病,夏天流行暑病,各有流行時節。因此,所有外邪侵犯人體,都可以稱為傷寒。仲景用這個名稱來命名這本書,只是取了這個廣泛的含義而已。例如麻黃湯證,則是針對中風而設立的,是傷寒中的一種證型,它們的含義截然不同。《後漢書·崔實政論》中說,像熊伸展筋骨,鳥伸展翅膀,雖然是延年益壽的方法,但不是治療傷寒的道理;呼吸吐納,雖然是順應自然之道,但不是續骨的藥膏。這裡所說的傷寒,指的是天行病,也就是文人雅士的說法。而仲景用「論」來命名,是屬於論難的「論」的意思。《內經》的篇章中,有岐伯和黃帝對話的,都會用「論」字,沒有對話的則沒有。金匱要略各篇的標題下,有論幾首、證幾首、方幾首的字樣。考究原文,所謂的「論」,其實是指問答的內容。朱震亨在《格致餘論序》中說,假設問答是仲景書籍的特點。可以看出,這種論難的意義是非常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