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 (14)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4)

1. 本草(二)

虛中使金。與宋隔絕。所作書後金又刻之。而宋人初未之見。故謂慎微不知何人也。

四庫全書提要曰。證類本草三十卷。宋唐慎微撰。案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此書三十卷。名大觀本草。晁公武讀書志。則作證類本草三十二卷。亦題唐慎微撰。是宋時已有兩本矣。玉海載紹興二十七年八月十五日。王繼先上校定大觀本草三十二卷,釋音一卷。詔秘書省脩潤付胄監鏤板行之。

則南宋且有官本。然皆未見其原刊。今行於世者。亦有兩本。一為明萬曆丁丑翻刻。元大德壬寅宗文書院本。前有大觀二年仁和縣尉艾晟序。稱其書三十一卷。目錄一卷。陳氏所見蓋此本。故題曰大觀本草。一為明成化戊子翻刻。金泰和甲子晦明軒本。前有宋政和六年提舉醫學曹孝忠序。

稱欽奉玉音使臣楊戩總工刊寫。繼又命孝忠校正潤色之。其改稱政和本草。蓋由於此。實一書也。書末又有金皇統三年翰林學士宇文虛中跋。稱慎微始末。述之甚明。蓋建靖以後。內府圖籍。悉入於金。故陳振孫未見此本。不知慎微何許人。而晁公武所云三十二卷者。殆合目錄計之。

亦未見政和所刻也。然考趙與時賓退錄則稱唐慎微蜀州晉原人。所序履貫小異。豈虛中兒時見之。但知其寄籍歟。大德中所刻大觀本作三十一卷。與艾晟所言合泰和中所刻政和本。則以第三十一卷移於三十卷之前。合為一卷。已非大觀之舊。又有大定己酉麻革及劉祁跋。並稱平陽張存惠增入冠宗奭本草衍義。

則益非慎微之舊。然考大德所刻大觀本。亦增宗奭衍義。與泰和本同。蓋元代重刻。又從金本錄入也。今以二本互校。大德本於朱書墨蓋。(案原本每條稱墨蓋。以下為慎微所續。其式如今刻工所稱之魚尾。)較為分明。則泰和本為勝。今以泰和本著錄大德本則附見其名於此。

不別存目焉。

殷玉裁曰。果人之字。自宋元以前。本草方書。詩歌紀載。無不作人字。自明成化本草。乃盡改為仁字。於理不通。金泰和間所刊本草。皆作人。藏袁廷檮所。(說文解字注)

按余家藏元大德壬寅宗文書院刊大觀本草。紙刻精良。不遜宋槧。中避孝宗嫌名。知是傳刻南宋本者。而至衍義則實不錄入。明代俗刻。取大德之題識。以冠魏卿之本。其妄亦甚。四庫提要所云元代重刻。又從金本錄入者。蓋以不見大德原刊之故耳。

〔王氏(繼先)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書錄解題二十二卷(玉海作三十二卷)闕

序曰。臣聞本草者。神農之書也。後世宗而行之。以為大典。蓋憫有生之札瘥。思藥石以拯濟。而功莫大焉。上下數千百年。罔敢失墜。及嬴秦焚先代之典籍。而此經混於醫十之書。得不發奈何。漢晉之季。文籍散失。神農傳經所存者。僅三卷。藥止三百六十五種。致使後世不見聖人之全經。

白話文:

這部《本草》書籍的內容,由於金朝與宋朝的隔絕,金朝翻刻了唐慎微的著作,但宋朝人卻無從得知,因此有人認為唐慎微是個不知名的人物。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記載,有一部《證類本草》,共三十卷,作者是宋朝的唐慎微。根據陳振孫的《書錄解題》記載,這本書名為《大觀本草》,也是三十卷。晁公武的《讀書志》則記載為《證類本草》三十二卷,作者也是唐慎微。可見宋朝時就有兩種版本。而《玉海》記載,在紹興二十七年八月十五日,王繼先校訂了《大觀本草》三十二卷,並附有釋音一卷,皇帝下令由秘書省修訂後,交由胄監雕版印刷發行。

可見南宋時期存在官方版本,但這些原刻本都已失傳。現在流傳於世的《本草》有兩種版本:一是明朝萬曆丁丑年翻刻的元朝大德壬寅年宗文書院版本,此版本前面有大觀二年仁和縣尉艾晟所寫的序,稱此書為三十一卷,目錄一卷。陳振孫見到的應該就是這個版本,所以稱之為《大觀本草》。另一種是明朝成化戊子年翻刻的金朝泰和甲子年晦明軒版本,此版本前面有宋朝政和六年提舉醫學曹孝忠所寫的序,稱此書是奉皇帝命令,由楊戩總工刊印,並命曹孝忠校正潤色,因此改名為《政和本草》,這其實是同一本書。書末還有金朝皇統三年翰林學士宇文虛中所寫的跋,詳細說明了唐慎微的生平,因為靖康之變後,內府圖書都流落到了金朝,所以陳振孫沒有見過這個版本,才不知道唐慎微是何許人。而晁公武所說的三十二卷,應該是連目錄一起計算的。

《政和本草》的原刻本也已失傳。但根據趙與時的《賓退錄》記載,唐慎微是蜀州晉原人,他寫的序和履歷有些許不同,可能是宇文虛中幼時見過他,但只知道他是寄籍在此。大德年間刻印的《大觀本草》是三十一卷,和艾晟所說的相符。而泰和年間刻印的《政和本草》,則把第三十一卷移到第三十卷之前,合併成一卷,這已經不是《大觀本草》原來的樣子了。此外,還有大定己酉年麻革和劉祁所寫的跋,說平陽的張存惠增入了寇宗奭的《本草衍義》,這就更不是唐慎微的原著了。然而,考察大德年間刻印的《大觀本草》,也增入了寇宗奭的《本草衍義》,和泰和本一樣,這可能是元代重新刻印時,又從金朝的版本中加入的。現在把這兩個版本互相校對,大德本用硃筆標示墨色蓋印之處(按:原文每條都標示「墨蓋」,以下是唐慎微續寫的內容,標示方式和現在刻工所稱的「魚尾」相同),比較清楚,因此泰和本更好一些。現在以泰和本來記錄,大德本則作為參考,不另外獨立列出。

殷玉裁說,古代人名中的「人」字,在宋朝、元朝之前的本草、方書和詩歌中,都寫作「人」字,但從明朝成化年間的本草開始,都改為「仁」字,這是不合道理的。金朝泰和年間刻印的本草,都寫作「人」字,收藏於袁廷檮家中。

根據我家收藏的元朝大德壬寅年宗文書院刻印的《大觀本草》,紙張和雕刻都非常精良,不輸給宋朝刻印的書籍,其中避諱了孝宗的嫌名,可知是傳刻自南宋的版本。但其中並沒有收錄《本草衍義》。明代民間刻本,取用大德本的標題,冠在魏卿的版本上,這種做法非常荒謬。《四庫提要》所說元代重新刻印,又從金本錄入的說法,是因為沒有見過大德原刊本的緣故。

【王氏(繼先)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書錄解題》記載此書為二十二卷(《玉海》記載為三十二卷),內容已佚失。

序中提到,本草是神農所作的書籍,後世遵循而使用,把它當作重要的典籍。這都是為了憐憫人類的疾病,希望能用藥石來救治,其功勞非常大。上下幾千年間,沒有人敢輕視它。到了秦朝焚書時,這部典籍和醫書混在一起,不得不用其他方法保存。漢朝、晉朝時期,文獻散失,神農所傳的經典只剩下三卷,藥物只剩三百六十五種,導致後世的人無法見到聖人的完整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