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六 (1)
卷六十六 (1)
1. 方論(四十四)
〔高宗御定醫宗金鑑〕九十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乾隆十四年奉敕撰。首為訂正傷寒論注十七卷。次為訂正金匱要略注八卷。蓋醫書之最古者。無過素問。次則八十一難經。然皆有論無方。(案素問有半夏等湯一二方。然偶然及之。非其通例也。)其有論有方者。自張機始。講傷寒及雜證者。亦以機此二書為宗。
然傷寒論。為諸醫所亂。幾如爭大學之錯簡。改本愈多。而義愈晦。病其說之太雜。金匱要略。雖不甚聚訟。然注者罕所發明。又病其說之不詳。是以首訂二書。糾訛補漏。以標證治之正軌。次為刪補名醫方論八卷。輯醫方者。往往僅題某丸某散治某病。不知病狀相似者。病本多殊。
白話文:
《醫宗金鑑》共九十卷,現存。這是乾隆十四年奉旨編撰的醫學典籍,首先是訂正了《傷寒論》的註解十七卷,其次是訂正了《金匱要略》的註解八卷。醫書中最古老的,莫過於《素問》,其次是《八十一難經》,但這兩本書都只有理論,沒有藥方(註:雖然《素問》中有半夏湯等一二方,但只是偶爾提及,並非通例)。真正既有理論又有藥方的,要從張仲景開始。關於傷寒以及其他雜症的醫學著作,也都是以張仲景的這兩本書為根本。
然而,《傷寒論》被很多醫生篡改,就像爭奪《大學》的錯簡一樣,改動的版本越來越多,而其中的道理也越來越晦澀難懂。這本書的問題在於論述過於雜亂。《金匱要略》雖然爭議不多,但註解者很少能發明真知灼見,而且也存在論述不夠詳盡的問題。因此,首先訂正了這兩本書,糾正錯誤,補充遺漏,以明確標明證狀和治療的正確方法。其次是刪減補充了八卷名醫的方劑論述。很多醫學著作只是簡單地寫明某丸某散治某病,卻不了解病狀相似的,病因卻可能不同。
古人論消息君臣佐使有其宜。攻補緩急有其序。或以相輔為用。或以相製為功。甚或以相反相激。巧投而取效。必明制方之意。而後能詳審病源。以進退加減。故方論並載也。次為四脈舉訣一卷。取崔紫虛脈訣。參以內經。闡虛實表裡之要。紫虛者。宋道士崔嘉彥之號也。其書簡括而精密。
李時珍瀕湖脈學。嘗錄以弁首。故茲亦取以為準。次運氣要訣一卷。闡素問五運六氣之理。蓋運氣雖不可拘泥。亦不可竟廢。故次於診法。次為諸科心法要訣五十四卷。以盡雜證之變。次為正骨心法要旨五卷。則古有是術。而自薛己正體類要以外。無專門之書。故補其遺。皆有圖有說。
白話文:
古人論述藥物配伍的君臣佐使法則,以及攻補緩急的運用順序,都有其道理。藥物之間可以互相輔助,也可以互相制約,甚至可以相反相激,巧妙地運用就能達到治療效果。必須明白配方的意旨,才能精準地診斷病源,並依此增減藥物。因此,藥方論述和脈法診斷都被記載在內。
接下來是四脈舉訣一卷,取自崔紫虛的脈訣,並參照《內經》闡明虛實表裡的重要。崔紫虛是宋代道士崔嘉彥的號,他的脈訣簡明扼要,卻又精準細緻。
李時珍在《瀕湖脈學》中,曾將此脈訣列於卷首,所以我們也以此作為標準。接下來是運氣要訣一卷,闡明《素問》中五運六氣的理論。雖然運氣不可過於拘泥,但也不能完全廢棄,因此放在診法之後。
之後是諸科心法要訣五十四卷,旨在囊括各種雜證的變化。最後是正骨心法要旨五卷,這是古代就存在的治療方法,但除了薛己的《正體類要》之外,沒有專門的書籍,所以特地補齊這方面的遺漏,並附有圖解和說明。
有歌訣。俾學者既易考求。又便誦習也。自古以來。惟宋代最重醫學。然林億高保衡等。校刊古書而已。不能有所發明。其官撰醫書。如聖濟總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或博而寡要。或偏而失中。均不能實俾於治療。故聖濟總錄。惟行節本。而局方尤為朱震亨所攻。此編仰體聖主仁育之心。
根據古義。而能通其變。參酌時宜。而必求其徵驗寒熱不執成見。攻補無所偏施。於以拯濟生民。同登壽域。涵濡培養之澤。真無微之不至矣。
〔沈氏(懋官)醫學要則〕三卷,存
自序略曰。醫者。理也。意也。實難言也。天地之道雖大。無非一理。醫之治病。惟能意會。何所不通。然理之玄奧難明。而意會之微妙莫測。是非易言也。古之軒轅,幼而聰慧。長而神明。懷聖人之資。抱經緯之才。忱黎庶之疾苦。乃與岐伯等更相問難。閘發玄微。而作靈素一十八卷。
白話文:
這本書旨在讓學者容易理解和記憶。自古以來,醫學最重視的朝代是宋代,但林億、高保衡等人只校勘古書,並沒有新的發明。官府編撰的醫書,例如《聖濟總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要么內容繁雜卻缺乏精髓,要么偏頗失衡,都無法真正用於治療。因此,《聖濟總錄》只流傳節本,而《局方》更是被朱震亨批評。這本書則遵循聖主仁愛之心,根據古義變通,參照時宜,必定要經過驗證。寒熱不固執成見,攻補無偏無倚,以此拯救百姓,共同邁向長壽,涵養滋潤之澤,真可謂無微不至。
《沈氏(懋官)醫學要則》三卷,現存。
自序簡略地說:醫術,是道理,也是意會,很難用語言表達。天地之道雖然廣大,但歸根結底只有一個道理。醫治疾病,只要能夠意會,便沒有什麼不通。然而道理玄奧難明,而意會微妙難測,不是容易說清楚的。古代的軒轅黃帝,年幼聰慧,長大後神明睿智,擁有聖人的品格,掌握著經緯之才,體恤黎民疾苦,於是與岐伯等人互相探討,發掘玄妙,最終創作了《靈樞》十八卷。
垂萬世不朽之弘慈。開億兆生民之壽域。第其道理淵深。文辭雅奧。非熟諳研求。鮮有得其解者。後有湯之伊尹秦越人。漢之倉公張仲景。魏之華佗。晉之王叔和。隋之巢元方。唐有孫思邈王啟玄。宋有錢乙龐安常。金有成無己劉完素。元有李東垣朱丹溪等。諸賢踵起。著述不可勝計。
未有不闡發經旨玄機。而敢自創也。惟高陽生自負高達。以大小腸之經絡與心肺。相連配於寸口。以肺同診。三焦列於左尺。以命門列於右尺。而手厥陰膻中置之度外。大乖經旨。為後世之鄙矣。愚心憤切。故不揣鄙陋。擇集內經最要者。立為二十四要則。為後學之規範。並不敢背旨妄言。
白話文:
希望將萬世流傳不朽的仁慈,為億兆生民開啟長壽的領域。然而,其道理深奧,文字典雅難懂,若不深入研究鑽研,鮮少有人能理解。後世有商朝湯王的伊尹、秦越人,漢朝的倉公張仲景、魏朝的華佗,晉朝的王叔和,隋朝的巢元方,唐朝的孫思邈、王啟玄,宋朝的錢乙、龐安常,金朝的成無己、劉完素,元朝的李東垣、朱丹溪等人,這些賢者接連出現,著述數不勝數。
他們無不深入闡發經書中的精髓和玄妙,不敢隨意創新。唯有高陽生自負學識高超,將大小腸經絡與心肺相連,並將其配於寸口脈,以此來診斷肺部,又將三焦列於左足,命門列於右足,而將手厥陰膻中置於度外,這完全背離了經書的精髓,成為了後世人所鄙夷的錯誤。我心中憤慨難平,因此不顧自身才學淺薄,特地選取《內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整理成二十四個要則,作為後學者的規範,不敢違背經書的旨意妄加議論。
希圖表異也。幸高明者正之。
〔何氏(夢瑤)醫碥〕七卷,存
自序曰。文以載道。醫雖小道。亦道也。則醫書亦載道之車也,顧其文繁而義晦。讀者卒未易得其指歸。初學苦之。瑤少多病失學。於聖賢大道無所得。雅不欲為浮靡之辭。以貽虛車誚。因念道之大者以治心。其次以治身。莊子曰。人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醫所以治身也。
身死則心無所寄。固小道中之大者。爰取少日所誦岐黃家言。芟其繁蕪,疏其湮鬱。參以己見。泐為一書。用以階梯初學。非敢謂是載道之車。欲使升車者。藉此以登。如履碥石云耳。故以碥名編。或曰。方今景於昆岡。子作焦頭爛額客炯矣。人咸謂子非醫病。實醫醫。是書出。
白話文:
希圖表異也。幸高明者正之。
希圖表異也。 希望能讓大家明白其中的差異。 幸高明者正之。 希望有識之士能指正錯誤。
〔何氏(夢瑤)醫碥〕七卷,存
自序曰。 自序說: 文以載道。醫雖小道。亦道也。 文字是載道的工具,醫術雖然是小道,但也屬於道。 則醫書亦載道之車也,顧其文繁而義晦。 那麼醫書就是載道的車輛,但它文字繁複,意義晦澀。 讀者卒未易得其指歸。初學苦之。 讀者難以把握方向,初學者尤其辛苦。 瑤少多病失學。於聖賢大道無所得。雅不欲為浮靡之辭。以貽虛車誚。 我從小多病,學業荒廢,對聖賢之道一無所獲,不想寫一些空泛無用的話,以免貽笑大方。 因念道之大者以治心。其次以治身。莊子曰。人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醫所以治身也。 我想到,道最大的作用是治心,其次才是治身。莊子說:“人最重要的是心死,其次才是身死。”醫學就是用來治身的。 身死則心無所寄。固小道中之大者。 身體死了,心就無所依託,所以治身在小道中也是最為重要的。 爰取少日所誦岐黃家言。芟其繁蕪,疏其湮鬱。參以己見。泐為一書。用以階梯初學。 我便取少時所學的岐黃醫術,去除繁冗蕪雜,疏通晦澀難懂的地方,並加入自己的見解,寫成這本書,希望它能成為初學者的階梯。 非敢謂是載道之車。欲使升車者。藉此以登。如履碥石云耳。故以碥名編。 我不敢說這本書是載道的車輛,只是希望那些想登車的人能藉此登高,就像踩著堅固的石頭一樣。所以用“碥”來命名這本書。 或曰。方今景於昆岡。子作焦頭爛額客炯矣。人咸謂子非醫病。實醫醫。是書出。 有人說,現在醫術發展蓬勃,你卻像焦頭爛額的書呆子一樣,人們都说你不是治病,而是治醫,這本書的出現……
解釋:
這段文字是何夢瑤為自己的醫學著作《醫碥》所寫的自序。
作者表明寫作動機:
- 希望用簡單易懂的文字闡述醫學知識,幫助初學者理解。
- 認為醫學是“道”的一部分,治身是治心的一部分,因此醫學是重要的小道。
作者闡述寫作方法:
- 參考了岐黃醫書,去除繁雜內容,加入個人見解。
- 希望這本書能成為初學者的階梯,幫助他們理解醫學。
作者態度:
- 謙虛,自稱“非敢謂是載道之車”,認為自己只是提供了一個幫助理解醫學的工具。
- 希望讀者能從中獲益,並指正錯誤。
總結:
這段文字體現了作者對醫學的熱愛和對初學者的關懷。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著作,讓更多人理解和掌握醫學知識,並為醫學發展做出貢獻。
其時醫之藥石歟。碥當作砭。予笑而不敢言。乾隆十六年歲次幸未季春望日。南海何夢瑤書於樂只堂。
趙林臨序曰。予友何君西池年三十八。始成進士。其成晚。故得博通諸藝。能醫。尤其篤嗜而專精者也。然自其為諸生時。即文名藉甚。學士惠公稱為南海明珠。於是西池之見知於人者。獨著於詩文。余技遂為所掩。己酉選拔。策詢水利。西池以醫喻。娓娓且千古。學士顧公亟賞之。
拔置第一。予亦與選。得讀其文。然後知西池之旁通於醫。而猶未悉其妙也。西池聯捷後。尋觀政西粵。歷宰義寧陽朔岑溪思恩諸邑。遷牧遼陽。則又但以善政聞。然其在思恩也。癘疫流行。西池廣施方藥。飲者輒起。制府策公。下其方於郡邑。存活甚眾。遼陽民王洪病風年餘。
白話文:
那時候醫生的藥石啊。碥應該作砭。我笑了,卻不敢說出來。乾隆十六年歲次辛未季春望日。南海何夢瑤寫於樂只堂。
趙林寫序說:我的朋友何君西池今年三十八歲,才考中進士。他考中得晚,所以能博通各項技藝,也能醫術。尤其對醫術非常喜愛,並專心鑽研。然而自從他當學生的時候,他的文名就非常顯赫,學士惠公稱他為南海明珠。因此,西池被人所知,只著重於詩文,其他技能都被掩蓋了。己酉年選拔,策問水利,西池以醫學作比喻,滔滔不絕,宛如千古名言。學士顧公非常欣賞他。
選拔中他名列第一。我也參與了選拔,讀了他的文章,才明白西池在醫學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卻還沒有完全展現出來。西池連中兩榜後,隨即到廣西觀政,歷任義寧、陽朔、岑溪、思恩等縣的知縣,後來遷任遼陽知府,都以善政聞名。然而他在思恩任上時,瘟疫流行,西池廣泛施藥,喝了藥的人就都恢復了健康。制府策公將他的藥方下發到各個縣,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遼陽百姓王洪患風病一年多,…
狂易多力。投人秫火中。焦爛無完膚。敷以藥數日愈。於是西池坐廳事。呼伍伯縛王洪庭柱間。洪且罵且歌。州人聚觀如堵。西池先威以刑。令怖慴。旋予湯液。兩人持耳灌之。有頃暴吐下。其病遽失。人咸驚為神。嗣是西池之醫。遂稍稍著矣。庚午夏。予內子病。兩月不少間。
諸醫皆束手。已治木矣。適西池請告歸里。亟延診。先後處大承氣白虎小柴胡數十劑。效在桴鼓。予謂西池。諸醫皆言陽虛宜扶陽。非參附勿用。子獨反之。何也。曰。此非粗工所知。且此輩妄引易義。動言扶陽抑陰。夫易陽君子陰小人。故當扶抑。醫言陰陽。但氣耳。氣非正則邪。
白話文:
狂躁易怒,又力氣過大,將人扔進稻草堆裡燒,燒得焦爛,全身無完膚。敷上藥後數日才痊癒。之後,西池坐在廳堂裡,叫伍伯捆住王洪,將他綁在庭院的柱子上。王洪一邊罵一邊唱歌,州裡的百姓圍觀,像堵牆一樣。西池先以刑法威嚇,讓他害怕屈服,接著又給他喝湯藥,兩個人抓住他的耳朵灌藥。過了一會兒,王洪就猛烈地吐了出來,也拉了出來,病症很快消失。大家都很驚訝,認為這是神醫。從此,西池的醫術漸漸名聲大噪。庚午年夏天,我的妻子生病了,兩個月都沒好轉。
所有醫生都束手無策,已經準備放棄了。正好西池請假回鄉,我急忙請他診治。他先後使用了大承氣湯、白虎湯、小柴胡湯等方子,效果非常明顯,如同桴鼓之應。我問西池,其他的醫生都说阳虛需要扶阳,没有人参附子就不能用,你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呢?西池说,这可不是粗心大意的医生能够理解的。而且这些人胡乱引用易经的道理,动不动就说扶阳抑阴。其实易经里的阳指的是君子,阴指的是小人,所以才要扶阳抑阴。而中医所说的阴阳,只是指气而已。气不正就是邪气。
正虛無論陰陽。均當扶。邪勝無論寒熱。均當抑。何得牽合惑人耶。又曰。溫補之說。藉口春夏。不識歸根覆命。四時皆生之理。苟明亢害承製。以克為生。則大黃朴硝。即回陽之上品。故藥之補瀉。初無定名。惟視病之寒熱。以為去取。今不問何證。概從溫補。何異懲溺而群趨火坑。
不亦惑乎。又曰。醫有庸有黠。庸醫不知溫補之能殺人也。以為平穩而用之。黠醫知溫補之能殺人。而人不怨。以為可以藏拙而用之。於是景岳之徒遍天下。而河間丹溪之學絕矣。距邪閒正。吾能已乎。西池之言若此。然則西池之醫之著於天下也。所繫固不少矣。西池所輯醫書凡數種。
白話文:
人體虛弱,不論是陰虛還是陽虛,都應該要扶持。邪氣入侵,不論是寒邪還是熱邪,都應該要抑制。怎麼能將它們混淆在一起,迷惑別人呢?
又說,溫補的說法,借口春天和夏天,不懂得返本歸元、順應天命的道理。其實四季都是生長之時,只要明白亢盛會導致損害,用克制來促進生長,那麼大黃和朴硝,就是回陽的上品。所以藥物的補瀉,本來就沒有固定的名稱,只看病症的寒熱,來決定使用與否。現在不問是什麼病症,一概用溫補,就像懲罰溺水的人,卻讓他們都跑到火坑裡去,不也令人困惑嗎?
又說,醫生有庸醫,也有狡猾的醫生。庸醫不懂溫補也會殺人,以為它很平穩,就隨便使用。狡猾的醫生知道溫補也會殺人,但因為別人不會怨恨他,就以為可以藉此掩蓋自己的不足而使用它。所以張景岳這一派遍布天下,而李杲(河間丹溪)的學說卻絕跡了。要讓邪氣遠離正氣,我能做到嗎?西池的話說到這裡,那麼西池的醫術在天下聞名,所依靠的因素也並不少。西池所編寫的醫書有好幾種。
向欲梓以問世。而不名一錢。此編乃朋好所醵刻。先行者工竣。命予弁其端。予惟西池自序。簡括精妙。無可復益。聊綴拾其言論集驗之未著於篇者。告諸世。使知西池之所長。不獨在文章政事間而象著之以嘉惠天下也。是為序。賜進士出身截選知縣年眷同學弟趙林臨序。
四庫全書提要曰。何夢瑤。字報之。南海人。雍正庚戌進士。(賡和錄注)
〔葉氏(桂)臨證指南醫案〕十卷,存
華岫云序略曰。吳閶葉氏晚年日記醫案。辭簡理明。悟超象外。其審證則卓識絕倫。處方則簡潔明淨。案中評證。方中氣味。於理吻合。能運古法。而仍周以中規。化新奇而仍折以中矩。察其學識。蓋先生固幼稟穎絕之才。眾所素稔。然徒恃資敏。若不具沉潛力學。恐亦未易臻此神化也。
白話文:
這本書原本打算以「梓」印出版,但礙於資金不足,未能付諸實現。幸好得到朋友們的資助,才能刻印成冊。刻印工作已完成,邀請我為本書寫序。我認為西池先生的自序已經寫得精簡明瞭,無需再添油加醋。我僅僅想收集他一些未曾寫入書中的論述和驗證,讓世人知道西池先生的長處,不只是在文章和政事方面,更體現在他的醫術和品格,以惠及天下。
本書作者何夢瑤,字報之,南海人,雍正年間庚戌年進士。
《葉氏(桂)臨證指南醫案》共十卷,現已存世。
華岫云先生在序言中說,吳閶葉氏晚年的醫案日記,文風簡潔明瞭,洞察入微,精準診斷,處方簡潔明快,論證精闢,藥物搭配合理,既能運用古法,又能兼顧中庸之道,推陳出新,又保持中規中矩。由此可見,葉氏先生天資聰穎,學識淵博,這些都是大家公認的。但是,如果沒有沉下心來刻苦學習,也很難達到如此精深的醫術境界。
惜其醫案所得無多。不過二三年間之遺帙。每細參玩。只覺靈機滿紙。其於軒岐之學。一如程朱之於孔孟。深得夫道統之真傳者。以此垂訓後人。是即先生不朽之立言也。故亟付剞劂。以公諸世。至其一世之遺稿。自有倍蓰於此。箇中義理。必更有不可思議者。自必存在諸及門處。
什襲珍藏。尚未輕以示人也。然吾知卞氏之玉。豐城之劍。其精英瑞氣。斷不至於泯沒。自必終顯於世。只在先後之間耳。倘有見余是刻。能悉將先生遺稿。急續刻行世。此豈非醫林中之大快事。抑亦病家之大幸事也。諒亦必有同志者。余將翹企而望之。因以為序。
沈德潛葉香岩傳曰。君名桂。字天士。號香岩先生。自歙遷吳。君少從師受經書。暮歸。君考陽生翁授以岐黃學。年十四。翁棄養。君乃從翁門人朱君某。專學為醫。朱君即舉翁平日所教教之。君聞言即徹其蘊。見出朱君上。因有聞於時。君察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
白話文:
這位先生的醫案不多,只有二十三年的遺稿,但我每次細細研讀,都感受到他滿溢的靈感和智慧。他在醫學上的造詣,就如同程朱對孔孟的理解一般,精準地繼承了醫學的精髓。他以此留下教訓給後人,這是他留給世人的不朽之作。因此,我迫不及待地將這些醫案整理出版,讓世人得以一窺其精華。
他一生的遺稿遠不止這些,其中必有更深奧的醫理,想必都被他的弟子們珍藏著。這些寶貴的遺產就像卞氏的玉器和豐城的寶劍,其精華和光芒絕不會消失,終將顯現於世,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如果有人看到我的這份序言,能盡快整理先生其他的遺稿,出版問世,這將是醫學界的大喜事,也是患者們的莫大福音。我相信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我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沈德潛在《葉香岩傳》中記載,先生姓葉,名桂,字天士,號香岩先生。他從歙縣遷往吳地。年輕時,他跟隨老師學習經書,晚上回家後,他的父親葉陽生教他岐黃之術。十四歲時,父親去世,他就拜師父親的學生朱某,專心學習醫術。朱某將他父親生前教的醫術全部傳授給他,先生一學就會,而且很快超越了老師。因此,他在當時就小有名氣。他善於望聞問切,能精準地判斷病人的病情。
如見五臟癥結。治方不執成見。嘗云。劑之寒溫。視疾之涼熱。自劉河間以暑火立論。專用寒涼。東垣論脾胃之火。必務溫養。習用參附。丹溪創陰虛火動之論。又偏於寒涼。嗣是宗丹溪者多寒涼。宗東垣者多溫養。近之醫者。茫無定識。假兼備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甚至朝用一方。
晚易一劑。而無有成見。蓋病有見證。有變證。有轉證。必灼見其初終轉變。胸有成竹。而後施之以方。否則以藥治藥。實以人試藥也。持論如是。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遠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天士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居家敦倫紀。內外修備。交朋忠信。
白話文:
遇到五臟病症,治療時不固執成見。常說,藥物的寒熱應依據疾病的寒熱而定。自從劉河間提出暑火理論,專用寒涼藥物。東垣論述脾胃之火,必須溫養,常使用人參附子。丹溪創立陰虛火動理論,又偏向寒涼。繼承丹溪者多用寒涼,繼承東垣者多用溫養。近代的醫生,茫然不知所措,假裝兼備以求得成功,借用平和掩蓋無能。甚至早上用一種藥方,晚上就換一個藥劑,完全沒有自己的見解。其實,疾病有顯證、變證、轉證,必須明察病情的起初、終末和轉變,心中有把握,才能施以藥方。否則,用藥治藥,等同於拿人試藥。葉天士先生秉持這樣的論述,名聲遠播朝野,連販夫走卒、鄰省外地的人都認識他。這都是因為他實至名歸,居家行禮守節,內外修養完善,與朋友交往誠實守信。
人以事就商。為剖析成敗利鈍。如決疾然。洞中窾會。以患難相告者。傾橐拯之。無所顧藉。君又不止以醫擅名者。歿。年八十。(歸愚文鈔)
四庫全書提要曰。臨證指南醫案十卷。國朝葉桂撰。桂字天士。吳縣人。以醫術名於近時。然生平無所著述。是編乃門人取其方藥治驗。分門別類。集為一書。附以論斷。未必盡桂本意也。
〔種福堂公選良方〕四卷,存
杜玉林序曰。華與余家世為姻婭。華君岫雲精通岐黃術。常存利濟救人之心。孜孜不倦。嚮慕吳門葉天士先生為當世盧扁。留心覓其醫案。約計盈萬。分門選刻。共成十卷。名曰臨證指南。已遍行海宇矣。壬申歲。又將其續補醫案溫熱論。與平生所集數種經驗奇方。付刊以備救急。
白話文:
人遇到事情就向商人請教,目的是分析成敗得失,就像醫生診斷疾病一樣。洞中遇到困難,就互相告知,傾囊相助,毫不猶豫。這位君主不僅以醫術聞名,而且活到八十歲才去世。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臨證指南醫案》十卷,是清朝葉桂所著。葉桂字天士,是吳縣人,以精通醫術聞名於世。他生前並無著作,這本書是他的門人根據他治病的方藥和經驗,分門別類整理而成,並附上他的論斷,但可能並非完全代表葉桂本人的意思。
《種福堂公選良方》四卷,現存。杜玉林在序言中寫道:華君岫雲精通醫術,一直心懷濟世救人的志向,孜孜不倦地學習醫術,十分敬佩吳門葉天士先生,認為他是當代的醫聖盧扁。他特意收集了葉天士先生的醫案,大約有一萬多個,分門別類選出並刻印成書,共十卷,名為《臨證指南》。此書已經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壬申年,他再次將葉天士先生的醫案增補,以及他平生收集的各種經驗奇方,刊印出版,以備急需。
其願甚誠。忽於癸秋謝世。其方止刻十之二三。半塗而廢。見者咸為惋惜。華君好友岳君廷璋不忍膜視。力勸徽蘇義商程葉兩君子。授梓完璧。以公同志。一日漢川程君來蜀。出此編丐余作序。予素不知醫。且當公務紛拿。軍書旁午。竟不暇及。第展閱一過。瞭然心目。洵為青囊家不可缺之一書。
即盧扁復起。亦不能捨是。而別開窔奧。倘於鄉陬僻壤。證患奇難。一時罕有良醫調劑。備此查考。對證用藥。立能起死回生。功效匪淺。慎勿以此編易簡而忽諸。
〔黃氏(宮繡)醫學求真錄〕十六卷,未見
〔醫學求真錄總論〕五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醫學求真總論五卷。國朝黃宮繡撰。宮繡。宜黃人。是書成於乾隆庚午。據其凡例。稱嘗著醫學求真錄十六卷。別鈔其篇首總論。勒為五卷。以標明其宗旨。議論亦明白易解。然不無臆說。如論風土不齊。而云西北人不可溫補。則未免膠柱而鼓瑟矣。
白話文:
這位醫者,其求醫之心誠摯至極。可惜在癸秋之際,突然撒手人寰,其醫術方止完成十分之二三,便半途而廢,令人扼腕嘆息。
華君的好友岳君廷璋,不忍心看到其醫術失傳,便極力勸說徽州蘇義商、程葉兩位君子,將醫書整理完善並付梓出版,以紀念這位志同道合的友人。
一日,漢川的程君來到蜀地,拿出此書請我作序。我素來不懂醫術,且公務繁忙,軍書堆積如山,根本無暇顧及。但我還是翻閱了一遍,心中豁然開朗,確信此書是青囊秘籍中不可或缺的珍品。
即使是盧扁再世,也無法捨棄此書的獨到見解。倘若鄉村僻壤之地,遇到奇難雜症,一時找不到良醫調治,備有此書查閱,對症下藥,定能起死回生,功效非凡。切勿因為此書簡明易懂而輕忽之。
《黃氏(宮繡)醫學求真錄》十六卷,尚未見。
《醫學求真錄總論》五卷,尚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醫學求真總論》五卷,為國朝黃宮繡所撰。宮繡,宜黃人。此書成於乾隆庚午年。根據書中的凡例,作者曾著有《醫學求真錄》十六卷,另將書中的總論部分摘錄出來,編為五卷,以闡明其醫學宗旨。書中的論述清晰易懂,但也不乏一些主觀臆斷之處。例如論及風土不同時,就說西北人不可溫補,這就顯得過於教條了。
〔徐氏(大椿)醫學源流論〕二卷,存
自序曰。醫。小道也。精義也。重任也。賤工也。古者大人之學。將以治天下國家。使無一夫不被其澤。甚者天地位而萬物育。斯學者之極功也。若夫日救一人。月治數病。顧此則失彼。雖數十里之近。不能兼及。況乎不可治者。又非能起死者而使之生。其道不已小乎。雖然古聖人之治病也。
通於天地之故。究於性命之原。經絡臟腑。氣血骨脈。洞然如見。然後察其受病之由。用藥以驅除而調劑之。其中自有玄機妙悟。不可得而言喻者。蓋與造化相維。其義不亦精乎。道小則有志之士。有所不屑為。義精則無識之徒。有所不能窺也。人之所繫。莫大乎生死。王公大人。
白話文:
〔徐氏(大椿)醫學源流論〕二卷,存
自序
醫學,看似小道,其實精義深奧,責任重大,又如同低賤的工匠一般。古代,醫學是賢達之士所學,目的是用來治理天下國家,使百姓無一不被其恩澤所及。更甚者,醫學能夠調和天地,孕育萬物,這是學問的極致功用。
然而,如今的醫學卻僅僅是每日救治一人,每月治療數個病人。顧此失彼,縱使距離再近,也無法兼顧所有。更何況,有些疾病是無法治療的,也無法起死回生。醫學之道,難道不小嗎?
雖然如此,古代聖人治病時,能夠通曉天地之理,探究生命之源,明瞭經絡、臟腑、氣血、骨脈,洞悉如親眼所見。然後觀察病人患病的原因,用藥驅除病邪,調劑身體。其中自有玄妙的機理和智慧,無法用言語表達。醫學與天地造化相輔相成,其義理難道不精妙嗎?
醫學之道看似微不足道,卻令有志之士不屑一顧。醫學精義深奧,令無識之人難以窺探。人最重視的莫過於生死,王公大人,……
聖賢豪傑。可以旋轉乾坤。而不能保無疾病之患。一有疾病。不得不聽之醫者。而生殺唯命矣。夫一人系天下之重。而天下所繫之人。其命又懸於醫者。下而一國一家。所繫之人。更無論矣。其任不亦重乎。而獨是其人者。又非有爵祿道德之尊。父兄師保之重。既非世之所隆。
而其人之自視。亦不過為衣食口腹之計。雖以一介之微。呼之而立至。其業不甚賤乎。任重。則托之者。必得偉人。工賤。則業之者。必無奇士。所以勢出於相逢。而道因之易墜也。余少時頗有忠於窮經。而骨肉數人。疾病連年。死亡略盡。於是博覽方書。寢食俱廢。如是數年。
白話文:
聖賢豪傑,能夠翻轉乾坤,卻也無法避免疾病的困擾。一旦染病,就不得不聽從醫者的指示,生死全憑醫者決定。一個人身負天下重擔,而天下所繫之人,他們的性命又繫於醫者手中。更何況一個國家、一個家庭,所繫之人更是不計其數。醫者的責任,難道不重嗎?然而,醫者卻沒有爵位俸祿、道德高尚的尊榮,也沒有父母兄長、師長保姆般的重責大任,既不被世人推崇,
他們自己也只把自己視為謀生糊口的職業。儘管只是一介平民,呼之即來,但他們的職業實在是微不足道。責任重大,卻只託付給平凡之人;職業卑微,就吸引不到傑出的人才。因此,醫術的傳承常常因為機緣巧合而得以延續,而醫道卻很容易因此而衰落。我年輕時,非常熱衷於鑽研經書,然而我的親人卻接連生病,年復一年,幾乎全部去世。於是,我廣泛閱讀醫書,廢寢忘食,日夜苦讀,如此數年。
雖無生死肉骨之方。實有尋本溯源之學。九折臂而成醫。至今尤信。而竊慨唐宋以來。無儒者為之振興。視為下業。逡巡失傳。至理已失。良法並亡。惄焉傷懷。恐自今以往。不復有生人之術。不揣庸妄。用敷厥言。倘有所補。所全者。或不僅一人一世已乎。乾隆丁丑秋七月。
洄溪徐大椿書於吳山之半松書屋。
四庫全書提要曰。醫學源流論二卷。國朝徐大椿撰。其大綱凡七。曰經絡臟腑。曰脈。曰病。曰藥。曰治法。曰書論。曰古今。分子目九十有三。持論多精鑿有據。如謂病之名有萬。而脈之象不過數十種。是必以望聞問三者參之。又如病同人異之辨。兼證兼病之別。亡陰亡陽之分。
白話文:
雖然沒有起死回生、使肉骨再生之方,卻有探尋疾病根源、追溯病理本源的學問。古人以九折臂的經驗而成為名醫,至今仍為人所信服。然而,我卻深深嘆息唐宋以降,沒有儒者為醫學振興,反而視之為低賤的行業,以致醫術逐漸失傳,精妙的理論與有效的治法也隨之消失,令人憂心忡忡。恐怕從今以後,再也沒有能醫治人生病的技術了。我雖自知才疏學淺,卻仍不揣冒昧地將這些想法寫下來,希望能有所補益。若真能有所貢獻,所救助的將不止是個人、一時而已。
乾隆丁丑年秋七月
洄溪徐大椿於吳山半松書屋寫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醫學源流論共兩卷,由清朝徐大椿撰寫。全書綱要分為七項:一、經絡臟腑,二、脈象,三、病症,四、藥物,五、治療方法,六、醫書論述,七、古今醫學。共計九十三個子目。書中論述多精闢且有依據。例如,作者認為病症名稱繁多,而脈象種類卻不過數十種,因此必須結合望、聞、問三者來綜合判斷。又如,作者區分了同病異症、兼證兼病、亡陰亡陽等概念。
病有不愈不死。有雖愈必死。又有藥誤不即死。藥性有今古變遷。內經司天運氣之說不可泥。針灸之法失傳。其說皆可取。而人參論一篇。涉獵醫書論一篇。尤深切著明。至於有欲救俗醫之弊。而矯枉過直者。有求勝古今之心。而大言失實者。故其論病。則自岐黃以外。秦越人亦不免詆排。
其論方。則自張機金匱要略傷寒論之外。孫思邈劉守真李杲朱震亨皆遭駁詰。於醫學中。殆同毛奇齡之說經。然其切中庸醫之弊者。不可廢也。
〔蘭臺軌範〕八卷,存
自序曰。欲治病者。必先識病之名。能識病名。而後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當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狀所由異。然後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藥。或病名同。而病因異。或病因同。而病證異。則又各有主方。各有主藥。千變萬化之中。實有一定不移之法。
白話文:
生病不一定能治好,治好了也不一定能活。有些藥物服用錯誤,雖然不會馬上致命,但藥物的效用會隨著時代變化,古代醫書中關於天運氣候的論述也不一定適用於現代。針灸技術也失傳了不少。這些觀點都值得參考,但其中一篇關於人參的論述,以及一篇涉及醫學書籍的論述,尤為深刻精闢。然而,有些想要革新民間醫術弊端的醫家,卻矯枉過正;有些想要超越古今醫術的醫家,卻誇大其詞,不切實際。因此,他們論述疾病時,除了岐黃之術外,甚至連秦越人的醫術也不免遭到貶低。
他們論述藥方時,也貶低了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傷寒論》,以及孫思邈、劉守真、李杲、朱震亨等人的醫學成就。在醫學領域中,這就如同毛奇齡的經學論述一樣。然而,他們能精準地指出庸醫的弊端,這也是不可否認的。
《蘭臺軌範》共八卷,現今尚存。
作者在自序中寫道:想要治病,首先要了解疾病的名稱,掌握疾病的名稱後,才能探究疾病的病源。了解病源後,還要區分不同的致病因素,以及由此導致的疾病症狀差異。然後才能研究治療方法。每種疾病都應該有特定的治療方案,每種治療方案都應該有特定的藥物。即使是相同的病名,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病因,即使是相同的病因,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症狀,因此也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案和藥物。在千變萬化的醫學世界中,其實存在著一些不變的規律。
即或有加減出入。而紀律井然。先聖後聖。其揆一也。自南陽夫子以後。此道漸微。六朝以降。傳書絕少。迨唐人外臺千金。不過裒集古方。未能原本內經。精通病變。然病名尚能確指。藥味猶多精切。自宋以還。無非陰陽氣血。寒熱補瀉。諸膚廓籠統之談。其一病之主方主藥。
茫然不曉。亦間有分門立類。先述病原。後講治法。其議論則雜亂無統。其方藥則浮泛不經。已如雲中見月。霧裡看花。彷彿想象而已。至於近世。則惟記通治之方數首。藥名數十種。以治萬病。全不知病之各有定名。方之各有法度。藥之各有專能。中無定見。隨心所憶。姑且一試。
白話文:
即使方劑有所增減變化,但其紀律仍然井然有序。先聖與後聖,其治病的原則都是一致的。自南陽夫子(指張仲景)之後,這條路逐漸式微。六朝以降,傳承醫書的數量非常少。直到唐代的《外臺秘要》和《千金方》,不過是收集整理了古方,並未能真正繼承《內經》的精髓,精通病變的原理。雖然病名尚能準確指認,藥物也大多精準有效,但自宋朝以來,醫學界只注重陰陽、氣血、寒熱、補瀉等一些籠統的理論,對於具體疾病的主方主藥,卻茫然不知。
偶爾也有一些醫書嘗試分門別類,先說明病因,再講述治療方法,但其議論雜亂無章,方藥也浮泛不經,猶如雲中望月,霧裡看花,只能憑空想象。至於近代,更是只記住一些通用的方劑和藥物,用來治療各種疾病,完全不知道每種病都有特定的病名,每種方劑都有特定的法度,每種藥物都有特定的功效。沒有明確的見解,只憑隨心所憶,姑且嘗試,結果可想而知。
動輒誤人。余深憫焉。茲書之所由作也。本內經以探其源。次難經及金匱傷寒論。以求其治。其有未備者。則取六朝唐人之方。以廣其法。自宋以後諸家。及諸單方異訣。擇其義有可推試。多獲效者附焉。古聖治病之法。尚可復睹。使學者有所持循。不至彷徨無措。至於推求原本。
仍當取內經金匱等全書。潛心體認。而後世之書。亦當窮其流派。掇其精華。摘其繆誤。而後此書之精意。自能融會貫通。而心有實獲。則變化在我矣。乾隆二十九年四月。洄溪徐靈胎書。
四庫全書提要曰。蘭臺軌範八卷。國朝徐大椿撰。大椿持論。以張機所傳為主。謂為古之經方。唐人所傳。已有合有不合。宋元以後。則彌失古法。故是編所錄病論。惟取靈樞。素問難經。金匱要略。傷寒論。隋巢元方病源。唐孫思邈千金方。王燾外臺秘要而止。所錄諸方。
白話文:
由於許多人容易誤解医理,我深感同情,因此寫下此書。本書以《內經》為基礎探究病理的根源,接著參考《難經》和《金匱傷寒論》來寻找治疗方法。若有不足之处,则引用六朝、唐代医家的方剂来扩充治疗方法。自宋代以后的医书和各种单方奇方,只要其理论可推敲、疗效显著的,也都收录其中。如此一来,便可重见古圣治病的法则,让学习者有所遵循,不致迷茫无措。至于深入研究医理的源头,则仍需研读《內經》、《金匱》等全书,用心领悟。而对于后世的医书,也应该仔细研究其流派,汲取精华,剔除错误。如此,此书的精髓才能融会贯通,心有所得,最终实现医术的灵活运用。乾隆二十九年四月,洄溪徐灵胎著。
四库全书提要说:《兰台轨范》八卷,清朝徐大椿撰写。徐大椿的主张以张机所传为主,认为这是古代的经方。唐代医书虽然有符合古法的,也有不符合古法的,宋元以后的医书则更是偏离古法。因此,本书所收录的病论,只选取了《灵枢》、《素问》、《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隋巢元方病源》、《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等书。所收录的方剂也只取自这些书。
亦多取於諸書。而宋以後方。則採其義有可推試。多獲效者。其去取最為謹嚴。每方之下。多有附註。論配合之旨。與施用之宜。於疑似出入之間。辨別尤悉。較諸家方書。但云主治某證。而不言其所以然者。特為精密。獨其天性好奇。頗信服食之說。故所注本草。於久服延年之論,皆無所駁正。
而此書所列通治方中。於千金方鍾乳粉。和劑局方玉霜丸之類。金石燥烈之藥。往往取之。是其過中之一弊。觀是書者。亦不可不知其所短焉。
〔慎疾蒭言〕未見
徐大椿曰。醫學絕傳。邪說互出。殺人之禍烈也。故作慎疾蒭言。(徵士洄溪君自序)
白話文:
這本書也參考了許多古籍。而宋朝以後的醫方,則選取其中可以推敲試驗,並且療效顯著的藥方,去蕪存菁,取捨非常嚴謹。每種藥方下面,都附有詳細的註解,說明藥物配伍的用意,以及適用的病症。對於藥方疑似或出入之處,也都有精細的辨別。相較於其他醫方書籍,只是籠統地說主治某種疾病,而沒有說明原因的,這本書就顯得特別精確。
只是作者天性好奇,比較相信服食藥物可以延年益壽的說法,因此在藥物注解部分,對於久服延年之論,都沒有反駁。
而這本書中所列舉的通治方,像《千金方》裡的“鍾乳粉”、和《和劑局方》裡的“玉霜丸”等等,這些金石類藥物燥烈,常常被選用,這就是這本書的缺點之一。閱讀這本書的人,也不能不了解它的不足之處。
〔慎疾蒭言〕尚未見到。
徐大椿說:醫術失傳,邪說橫行,危害生命,十分可怕。因此撰寫了《慎疾蒭言》。(徵士洄溪君自序)
〔江氏(之蘭)醫津一筏〕一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國朝江之蘭撰。之蘭字含微。歙縣人。是書凡十四篇。每篇以內經數語為主。而分條疏論於其後。
〔汪氏(西顥)瘧苑〕未見
杭世駿序曰。錢塘汪君西顥薈古今瘧病之事為一書。其目有四。曰原病。曰微痊。曰紀事。曰藝文。屬杭子序其端。曰。瘧之為疾。疾之至奇者也。若朓朒之有期。若潮汐之不爽其信。風暑寒熱。以人身為之囊橐。而或者謂有鬼物以憑依之。一以為顓頊之不才子。一以為宋司馬桓魅之二鬼者。
生既不得齒於正人。乃其既死之魂魄。能為虐於君子。而狡焉以逞。度亦理之所必無。然其為是說者。蓋已歷之數千百年之久。避之而得免。嚇之而可愈。斯說也。吾疑信參焉,既思凡疾之起。必中有不慎。而後外物得而乘之。瘧之病不足以殺人。而責為諸疾之緣起。間日曰痎。
白話文:
江之蘭所著的《醫津一筏》一卷現存。據《四庫全書提要》記載,江之蘭,字含微,是歙縣人。此書共十四篇,每篇以《內經》的幾句話為中心,然後分條逐項進行詳細論述。
汪西顥所著的《瘧苑》目前尚未見。杭世駿在序言中寫道:錢塘汪西顥將古今有關瘧疾的資料彙集為一書,分為四個部分:原病、微痊、紀事、藝文。杭子在序言中說道:瘧疾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疾病,它發作的時間如同日食月食般有規律,如同潮汐般準確無誤。風、暑、寒、熱,都以人體為容器,有些人認為是鬼神附體。有人說它是顓頊的無能兒子,有人說是宋司馬桓魅的兩個鬼魂。
這些鬼魂在生前不受正人君子待見,死後就變成惡鬼,折磨君子,狡猾地逞凶作惡。這當然是不合理的。但這些說法流傳了幾千年,避開它就能免除災禍,嚇唬它就能治癒。我懷疑這些說法中有些道理,因為任何疾病的發生都必然有疏忽大意的地方,然後外邪才會趁虛而入。瘧疾並不足以致命,卻被視為許多疾病的根源。間日瘧稱為「痎」。
三日曰痁。曰寒。曰溫。曰痹。曰牝。傳則為疫。傷則為勞。錮則為痞。汪君徵前事以為鑑。懲羹吹齏。不亦仁人君子之用心乎。閒嘗靜觀身世之交。何莫不由斯道也。陰陽相搏。寒暑代嬗。剝復通變之幾。寓其中矣。一境而甘苦分。一日而憂樂半。一事而榮辱並。間見層出。
天若物物儷而配之者焉。砭之以箴銘監史。藥之以仁義道德。沃之以詩書禮樂。是堯舜為之量刀圭。而周孔調湯劑也。頻如二鬼者。且惵惵乎其辭避。而何厥疾之弗瘳也歟。汪子曰。旨哉言乎。遂書於首簡。(道古堂集)
〔吳氏(儀洛)成方切用〕十四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國朝吳儀洛撰。儀洛字遵程。海鹽人。此書為其醫學述之第四種。取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餘首。本經按證。加以論斷。卷首載內經一十二方。第一卷至第十二卷。每卷各有上下。分治氣。理血。補養。澀固。表散。湧吐。攻下。消散。和解,表裡。祛風。祛寒。
白話文:
三日內發病,就叫做痁。痁分為寒、溫、痹、牝四種。傳染開來就成了疫病,受傷則成勞損,阻塞則成痞病。汪君應該以過去的事為鑑,吃過苦頭就應該小心謹慎,這不正是仁人君子的用心嗎?閒暇時靜靜觀察人生的各種交往,哪一個不是由這些道理造成的?陰陽相互對抗,寒暑不斷交替,剝落復生、通達變化,這些道理都在其中了。同一種情況卻有甘苦之分,同一天卻有憂樂之半,同一件事卻有榮辱並存,各種情況層出不窮。
老天爺如同將萬物配對起來,用箴言銘記歷史來警示,用仁義道德來醫治,用詩書禮樂來滋養。這就像堯舜量出藥刀,周孔調製湯劑一樣。那些常常像鬼魅一樣的人,即使說話吞吞吐吐,避諱言詞,但他們的疾病又怎麼會不痊癒呢?汪子說:這話真是精闢!於是將它寫在竹簡的第一頁。
《吳氏(儀洛)成方切用》十四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說:此書為清朝吳儀洛所著。儀洛字遵程,海鹽人。此書是他醫學著作的第四種。收錄古今成方一千三百多首,根據經文按證,並加以論斷。卷首記載內經十二方,第一卷至第十二卷,每卷上下分治氣、理血、補養、澀固、表散、湧吐、攻下、消散、和解、表裡、祛風、祛寒。
消暑。燥濕。潤燥。瀉火。除痰。殺蟲。經帶胎產。嬰孩。癰瘍。眼目。救急。凡二十四門。卷末載勿藥元詮七十四條。大旨謂古方不宜今用。故所錄皆切於時用之方。凡例於汪桓醫方集解。頗有微詞。然桓書淺略。亦可無庸掊擊也。
〔一源必徹〕未見
按上見於本草從新序。
〔沈氏(金鰲)雜病源流犀燭〕三十卷,存
自序曰。極天下能燭幽者。犀之角而已。角何能燭。以犀性之通靈也。犀之神力。全注於角,其通靈之性。亦全聚於角,是以燃之而幽無弗燭也。夫人得天地最秀最靈之氣。失其靈者。私汨之耳。私汨其靈。必是非莫辨。矧能燭幽。若是者吾於醫有感焉。人之有病。或感七情。
白話文:
這本書主要針對消暑、燥濕、潤燥、瀉火、除痰、殺蟲、經帶胎產、嬰孩、癰瘍、眼目等二十四个方面的疾病,提供救急的方子。書末還列出了七十四條「勿藥元詮」,強調古方不一定適合現代使用,因此書中收錄的方子都以當今實用為原則。對於汪桓的《醫方集解》中的一些微詞,由於汪書內容淺略,倒也不必過於苛責。
此書尚未找到「一源必徹」這一部分,但根據《本草從新序》的記載,沈氏所著的《金鰲雜病源流犀燭》三十卷現已存世。
沈氏在序文中說,世間能洞察真相的,只有犀牛角。犀牛角之所以能照亮黑暗,是因為其通靈的特性。犀牛的靈力全部匯聚在角上,其通靈的特性也完全集中在角上,因此點燃它,便能照亮一切。人得天地間最精華、最靈氣的氣息,失去靈性的人,只是被私欲蒙蔽了而已。私欲蒙蔽了靈性,就會是非不辨,更遑論洞察真相。我對醫術也有這樣的感悟,人患病,有時是受到七情六欲的影響。
或染六淫。皮毛肌肉。經絡臟腑。受其邪即成病。而病即發於皮毛肌肉。經絡臟腑之間。故曰雜也。雜者。表裡易蒙。寒熱易混。虛實易淆。陰陽易蔽。紛形錯出。似是實非。欲於易蒙易混。易淆易蔽中。確定為勿蒙勿混。勿淆勿蔽之證。非本通靈之性。洞徹精微。安能如犀之無幽弗燭。
秦越人視病。洞見人臟腑癖結。能燭幽也。能本通靈之性。以燭乎至幽也。夫醫何能盡如秦越人。然切脈辨證。就證合脈。反覆推究。從流溯源。縱不能洞見癖結。當必求昭悉於皮毛肌肉經絡臟腑之間。成為七情所傷。或為六淫所犯。知其由來。當其變遷。夫而後表裡不相蒙。
白話文:
人體的皮膚、肌肉、經絡、臟腑,若受六淫之邪侵犯,就會生病。而疾病往往先從皮膚、肌肉、經絡等外在部位顯現,再逐漸影響到內臟。因此,疾病表現紛雜多樣,難以一概而論。因為表裡容易混淆、寒熱容易混雜、虛實容易辨不清、陰陽容易被遮蔽,病情變化多端,看似如此卻又非如此。想要在如此複雜的病情中,準確判斷疾病的真相,必須要像通靈一般,洞悉精微之處,才能像犀牛的角般,無所不察。
古代名醫秦越人看病,能洞察人體內臟的病灶,能洞察隱藏的病情。他擁有通靈般的靈性,能用這種靈性洞悉最隱蔽的病因。如今的醫生,雖然無法完全達到秦越人的水平,但可以通過切脈、辨證,結合病情和脈象,反复推敲,追根溯源,即使無法直接看到臟腑的病灶,也能通過觀察皮膚、肌肉、經絡、臟腑的變化,了解病因是七情所傷,還是六淫所犯,了解疾病的來龍去脈,掌握病情發展的趨勢。這樣才能避免表裡混淆,準確地判斷病情。
寒熱不相混。虛實不相淆。陰陽不相蔽。悉皆通靈之為用也。悉皆通靈之用。原本於性生者也。雖不燃犀。奚翅幽之能燭乎。亦何憂病之紛形。錯出於皮毛肌肉經絡臟腑間乎。書既成。因名之曰雜病源流犀燭。乾隆癸巳清明前一日。錫山沈金鰲芊綠氏自書。
沈氏尊生書總序曰。予自弱冠時。讀左國史漢。一人一事。必究其詳。知扁鵲倉公輩。皆醫之神者。其所以能神處務。切求而根據之。遂搜閱古人方書。如靈樞素問等帙。古奧質實。直追漢魏。可與史漢參論筆法。乃益愛讀焉。嗣是而後。積數十年。稽古之功。往往兼習不廢。
得遍悉仲景以下諸名家。或論傷寒。或言雜病。或明脈法。或詳藥性。分門別戶。各有師承。正如諸子百家。流派不一。而匯歸於是。未嘗北轍南轅。甚哉醫之道。大而深也。蓋醫系人之生死。凡治一證。構一方。用一藥。在立法著書者。非要於至精至當。則遺誤後世。被其害者必多。
白話文:
寒熱、虛實、陰陽,三者不可混淆,它們都是通靈的用法,源自天性。就算沒有燃犀照亮幽暗,又何必擔心疾病紛繁複雜地出現在皮膚、肌肉、經絡、臟腑之間呢?這本書已經完成,因此取名為《雜病源流犀燭》。乾隆癸巳年清明節前一天,錫山沈金鰲芊綠氏親筆書寫。
沈氏在本書總序中寫道:我從弱冠之年開始,就閱讀《左傳》和《漢書》,對於每個人、每件事都深入研究,了解扁鵲、倉公等醫術高超的醫者,他們之所以能夠精通醫術,就在於用心鑽研,並以此為基礎。於是,我便搜集古人的醫書,例如《靈樞》、《素問》等,這些書古樸深奧,質樸實在,直追漢魏時期的風格,可以與《史記》、《漢書》的寫作風格相媲美,因此我更加熱愛閱讀它們。此後幾十年,我持續研讀古籍,並不斷學習,從未間斷。
我深入研究了從張仲景以下的各個名醫的著作,他們有的論述傷寒,有的談論雜病,有的闡明脈法,有的詳述藥性,各有專攻,各有師承,就像諸子百家一樣,流派不同,但最終都匯聚到醫術這個核心,從未偏離正道。醫術真是博大精深啊!因為醫術關係到人的生死,所以治療任何病症,制定方劑,使用藥物,都必須要精準無誤,否則就會誤導後人,造成更大的傷害。
在讀書用法者。非審乎至精至當。則冒昧從事。被其害者更多。又況古人之書。或議證而無方。或存方而略證。或闡脈而遺藥。或論藥而置脈。神明變化。每紛見雜出於殘編剩簡中。醫者以庸陋之姿。膠執之見。貪鄙之心。相與從事。甚且讀書。而不通其義。雖淺近之語。亦謬解訛傳。
吾見其治一病。必殺一人。即或有時偶中。僥倖得生。在醫者並不知其所以然。猶張目大言。自據其功。以為非我莫治。不亦可愧之甚矣乎。吾愧之。吾又憫之。因統會平日所讀方書。研審其意理。或採前人之語。或抒一己之見。參互考訂。輯為脈象統類一卷。諸脈主病詩一卷。
白話文:
在使用古籍進行學習的人,如果不深入理解其中的精髓和適當之處,就隨便應用,受到傷害的人會更多。再加上古人所寫的書,有的理論和證據不足,有的有方法但證據不全,有的只闡述了脈象卻忽略了藥物,有的僅討論藥物而沒有脈象的分析。這些知識就像神妙變化般,在殘舊的文獻中隨處可見。而醫生們以平庸的資質、固執的觀念和貪婪的心態來運用這些知識,甚至對這些知識的理解都不透徹,即使是一些簡單的話語,也被誤解和傳播。
我見到他們治療一個病,必定會有一個生命因此而喪失。即使有時偶然成功,僥倖存活,對醫生來說,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成功的。還洋洋自得地大聲宣告自己的功勞,認為除了自己沒有人能治這種病,這豈不是非常可恥嗎?我感到羞愧,也感到同情。因此,我總結平時閱讀的醫學典籍,深入研究其中的意旨道理。或者引用前人的話語,或者表達我自己的見解,相互比對考驗,編輯成脈象統類一卷,以及各種脈象主病詩一卷。
雜病源流犀燭三十卷。傷寒論綱目十八卷。婦科玉尺六卷。幼科釋謎六卷。要藥分劑十卷。共七種。計共七十二卷。總名之曰沈氏尊生書。蓋以人之生至重。必知其重。而有以尊之。庶不至草菅人命也。系以沈氏者。以是書之作。實由予憫人生命。思有以尊之而成。故不妨直任為己書也。
雖然。沈氏尊人之生。而成是書。亦沈氏自藏之。自閱之而已。何敢表示於人。自詡為著述也哉。特書以志意。
〔吳氏(道源)痢證匯參〕未見
吳道源曰。余幼殫精舉業。亦究心岐黃。緣歷試不遇。遂以方藥應世。數十年來。窮源竟委。上採前賢之著述。旁綠時人之議論。成痢證匯參一書。(女科切要序)
白話文:
《雜病源流犀燭》三十卷、《傷寒論綱目》十八卷、《婦科玉尺》六卷、《幼科釋謎》六卷、《要藥分劑》十卷,共七種,計七十二卷,總稱為《沈氏尊生書》。之所以取名「尊生」,是因為生命至為重要,必須懂得它的珍貴,並以此為本,才不至於草菅人命。這本書是我沈某人寫的,因為我憐憫人生命,希望找到方法尊崇生命,所以不妨直言是自己的著作。
雖然我寫了《尊生書》來尊崇生命,但我只把它收藏起來自己看,並不敢拿出來向人炫耀,自稱是著作。只是把它寫下來,記錄一下我的想法而已。
《吳氏(道源)痢證匯參》未見。
吳道源說:我年輕時就專心學習,也用心鑽研醫術。由於考試一直不順利,就靠著醫藥技術來謀生。幾十年來,我深入研究,汲取前人的著作,參考當代人的議論,完成了《痢證匯參》這本書。
〔董氏(西園)醫級〕十卷,存
自序曰。嘗聞宣聖云。不登東山。不知魯國之僅一片壤。不登泰山。不知天下之同一寰轍。此固聖門喻道之高遠。醫理亦無不然。軒岐之道尚矣。靈素遺文。由陰陽消長之理。以明四時六氣之有餘不及。推五行之運。以合聲色臭味之生剋制化。其於象藏之剛柔。情氣之從乘。
發病之因由。病機之順逆。莫不燦然具備。其理一而其象紛繁。其轍同而其變不測。苟得一以自足。淺嘗而妄試。其不誤人者鮮矣。夫學問之道。不外行遠登高之義。進一步有一步之優遊。歷一級有一級之憑眺。登峰造極之見。不能躐等而幾也。張李劉朱。其卓卓表著者也。
白話文:
董氏(西園)醫級 十卷 存
自序
我曾聽聞孔子說過:「不登上東山,便不知道魯國只是天下的一小塊土地;不登上泰山,便不知道天下皆同於一個輪迴。」這正是聖人之門喻道的深遠道理。醫理也是如此。
軒轅、岐伯的醫道是極為高深的,靈素遺文流傳下來,闡明陰陽消長的道理,以此說明四時六氣的盈虧;推論五行運行的規律,以此合乎聲色臭味相生相剋、制化轉化的道理。關於臟腑的剛柔、情志與氣機的相互影響,發病的根源、病理機制的順逆,無不清晰地闡述。
醫理雖只有一條,但表現出的現象卻繁雜多樣,行進的方向雖然一致,但變化卻不可預測。如果只滿足於皮毛,淺嘗輒止,隨便嘗試,那麼不誤人的機會就非常少。
學習醫術之道,不在於走馬觀花,而在於行遠登高。每一進步,都有更廣闊的視野;每一級台階,都有更高遠的展望。登峰造極的見解,不能一步登天而求之。張仲景、李東垣、劉完素、朱丹溪,都是醫學界中的佼佼者,他們各自都有突出的貢獻。
四家雖各自成家。亦各由級而詣其極。而始得羽翼軒岐。指南後學。他如越人淳于。及張氏葛氏喻氏王氏薛氏輩。奚啻數十家。莫不各有發明。昭茲來學。是亦皆走趨之級也。第編緗充棟。立言未嘗不備。每苦氾濫汪洋。童年習之者。皓首而不得其傳。此由不能循級以登。致多歧亡羊。
而無可把握。以故求道之士。畏其艱於誦讀。恆欲得一家宗之。夫精微廣大之蘊。豈一家之學所可竟耶。余因薈萃群書。摘其要領。編章約句。推原辨證。即就證約方。首集經典明論。以示必需之要。次及傷寒。以明傳變之機。再詳雜病女科。以備治法。凡各證之後。申明治療大法。
白話文:
雖然四家醫派各自成一家,也都各自從基礎逐步發展到極致,才得以羽翼豐滿,領導後學。除此之外,還有越人淳于,以及張氏、葛氏、喻氏、王氏、薛氏等,不只數十家,每家都有獨特的發明,昭示後人學習。這些都是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只是書籍浩如煙海,言論精備卻也過於繁雜,像汪洋大海一樣。孩童時代學習的人,到了白髮蒼蒼也未必能真正掌握精髓。這是因為無法循序漸進地學習,導致方向錯亂,迷失方向。
因此,對於求道之人來說,面對如此浩瀚的醫學知識,往往感到畏懼,難以全部讀完,便希望找到一家醫派專精研究。但如此精微廣大精妙的醫學知識,怎麼可能僅憑一家之學就能完全掌握呢?我便將各家醫書的精華彙集起來,摘取其要領,編寫章節,簡化文字,追本溯源,辨析證候,並根據證候制定治療方法。首先,我收錄了經典著作中的重要論述,以展示必要的知識。其次,加入了《傷寒論》,以闡明傳變之機。再次,詳細闡述了雜病和婦科,以備齊全的治療方法。在每種證候之後,我都明確闡述了治療的大法。
諸義備詳。方藥三卷。脈訣一章。並附無問錄臆見一篇。冀為後學啟蒙之階級。聊取簡要易明之意。非敢以尺寸之守。漫附於著作之林也。第由是而幾之。其於高遠。或庶幾矣。錢塘董西園魏如謹書。
〔無問錄〕一卷,存
〔孫氏(從添)石芝醫話〕未見
唐大烈曰。孫慶增。名從添。號石芝。常熟人。遷居郡城葑溪。年七十六歲。歿於乾隆丁亥。所遺石芝醫話。(吳醫匯講)
〔沈氏(果之)醫學希賢錄〕十卷,未見
唐大烈曰。沈實夫。名果之。號橘園。國學生。輯醫學希賢錄十卷。未梓。年四十七歲。歿於乾隆乙巳。(吳醫匯講)
〔李氏(文淵)得心錄〕一卷,未見
白話文:
本書內容詳盡,包括方藥三卷、脈訣一章,並附無問錄臆見一篇,希望能為後學開啟醫術之門。內容力求簡明易懂,絕非妄圖以微薄之力加入著作行列。只希望以此為基礎,逐漸接近醫學的精深奧妙,或許能有所成就。錢塘董西園魏如謹謹書。
無問錄一卷,現存。
孫氏(從添)石芝醫話,尚未見。
唐大烈說:孫慶增,名從添,號石芝,常熟人,遷居郡城葑溪。七十六歲時,於乾隆丁亥年逝世。遺著石芝醫話。(出自吳醫匯講)
沈氏(果之)醫學希賢錄十卷,尚未見。
唐大烈說:沈實夫,名果之,號橘園,國學生,編纂醫學希賢錄十卷,尚未刊刻。四十七歲時,於乾隆乙巳年逝世。(出自吳醫匯講)
李氏(文淵)得心錄一卷,尚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國朝李文淵撰。是編皆所制新方。前有自題云。古方不能盡中後人之病。後人不得盡泥古人之法。故名曰得心錄。凡十九方。其歊參膏四方。案應補之證。委曲調劑。以他藥代之。為貧不能具參者計。雖未必果能相代。然其用志可尚也。
〔黃氏(元御)四聖心源〕十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國朝黃元御撰。四聖者。黃帝岐伯秦越人張機也。元御於素問靈樞難經傷寒論金匱玉函經五書。已各為之解。復融貫其旨。以為此書。其文極為博辯。而詞勝於意者多。
〔四聖懸樞〕四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國朝黃元御撰。是書謂寒疫。溫疫。痘病。疹病。皆由於歲氣。世皆以小兒之痘為胎毒。非也。若能因其將發。而急表散之。則痘可以不出。其說為宋以來所未有。夫痘病之發。每一時而遍及遠近。且輕則大概皆輕。重則大概皆重。則謂之歲氣。亦非無理。
白話文:
《四庫全書提要》說,李文淵撰寫的《得心錄》一書,裡面都是他自創的新藥方。他本人在書中寫道:「古方不能完全解決後人的病症,後人也不必完全拘泥於古人的方法。」因此,他將此書命名為《得心錄》。書中包含十九個藥方,其中「歊參膏」四個方子,是針對需要補氣的患者而設計,並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以其他藥物替代參藥,為貧困無法購買參藥的人考慮。雖然這些替代藥物不一定能完全代替參藥的效果,但李文淵的用心值得肯定。
《四庫全書提要》說,黃元御撰寫的《四聖心源》一書,書名中的「四聖」指的是黃帝、岐伯、秦越人、張機。黃元御已經分別對《素問》、《靈樞》、《難經》、《傷寒論》、《金匱玉函經》這五本書進行了解釋,並將其精華融合到這本書中。《四聖心源》的文風非常辯論,但詞藻優美,常常是詞勝於意。
《四庫全書提要》說,黃元御撰寫的《四聖懸樞》一書,認為寒疫、溫疫、痘病、疹病都是由於歲氣所致。世俗之人普遍認為小兒的痘病是胎毒,這是錯誤的。只要能在痘病將要發作時,及時用藥散表,就能阻止痘病的出現。這個說法是宋朝以來從未有過的。痘病的發作,往往在一時之間就蔓延到四面八方,而且輕症患者大多病情輕微,重症患者大多病情嚴重,因此說痘病是由歲氣導致,也并非完全沒有道理。
然究由胎毒伏於內。歲氣感於外。相觸而發。必謂不繫胎毒。何以小兒同感歲氣。而未出痘者乃病痘。已出痘者。不病痘乎。是又未可舉一廢百也。
〔素靈微蘊〕四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國朝黃元御撰。其書以胎化。臟象。經脈。營衛。藏候。五色。五聲。問法。診法。醫方。為十篇。又病解十六篇。多附以醫案。其說詆訶歷代名醫。無所不至。以錢乙為悖謬。以李杲為昏蒙。以劉完素朱震亨為罪孽深重。擢髮難數。可謂之善罵矣。
〔亡名氏脈因證治〕八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不著撰人名氏。其書按四時氣候。詳列諸病。先脈次因。次證次治。頗有條理。而分屬處。未免牽強。如霍亂泄瀉。屬夏三月。傷寒。屬冬三月。已為拘滯。至於以癲狂驚癇痔漏脫肛。分屬冬夏。益為無說矣。春三月之證。分別真陰元陰。真陽元陽。其意主先後天立說。
白話文:
然而仔細探究,是由於胎毒潛伏於內,再加上季節氣候的影響,兩者相互接觸而導致發病。不能說這與胎毒無關。為什麼小孩會同時受到季節氣候的影響,而未出過痘疹的人會得痘疹,已經出過痘疹的人卻不會得痘疹呢?這也並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因為一個方面就否定其他方面。
《素靈微蘊》四卷,現今尚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說:此書為清朝黃元御所撰。書中以胎兒的生成、臟腑的象徵、經脈的走向、營氣衛氣的運行、藏象的變化、五色、五音、詢問病人的方法、診斷的方法、醫治的方劑為十篇,又加上病症解析十六篇,多附有醫案。其說法極盡批評歷代名醫之能事,毫不留情。將錢乙斥為謬誤,李杲斥為昏蒙,劉完素、朱震亨斥為罪孽深重,數不勝數,可謂是善於罵人。
《亡名氏脈因證治》八卷,現今尚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說:此書不著撰寫人的名字。其書根據四季氣候,詳細列舉各種疾病,先說脈象,再說病因,然後是病症,最後是治療方法,條理分明。但疾病的歸屬卻有些牽強。例如霍亂、泄瀉屬於夏三月,傷寒屬於冬三月,這就顯得過於拘泥。至於將癲狂、驚癇、痔漏、脫肛分屬冬夏,就更加沒有道理了。春季三月的病症,分為真陰、元陰、真陽、元陽,其意在闡述先天和後天。
亦牽合不能了了。案元朱震亨有脈因證治一書。國朝喻昌嘗惜其不行。說見所撰寓意草。是書卷首無序。後有嘉禾石氏一跋。稱岐黃家。久奉為枕秘。因訛脫甚多。借得藏書家善本校錄。似即震亨之書。然所載各方。如左歸丸。右歸丸之類。皆出自張介賓景岳全書。而亦以古方目之。
知其斷非震亨所著矣。
〔秦氏(之禛)證因脈治〕未見
高鉁曰。余原籍奉天。先大夫參政京華。遂居輦轂下。四方醫士。雲集京邸。因聞天下名醫。出在松江。然多高隱。未得來京。未獲親逢考究。自辛卯春。遷任吳閶。得見云間秦子皇士之書。名曰證因脈治。施子宇瞻昆季所刻也。證分外感內傷。治分經絡表裡。就證以審因。就因以審脈審治。因嘆向聞松郡多明醫。是書果為壽世。(傷寒大白序)
白話文:
這本書牽涉很多複雜問題,難以完全說清楚。元代朱震亨的《脈因證治》一書,明代喻昌曾惋惜它沒有流傳廣泛,並在自己的《寓意草》中提到此事。這本書原本沒有序言,後面有一篇嘉禾石氏的跋文,稱讚它為岐黃之學的秘傳,由於流傳過程中出現很多錯誤,作者借閱了藏書家的善本進行校對。但書中所載的方劑,例如左歸丸、右歸丸等,都出自張介賓的《景岳全書》,卻又以古方名義稱呼,由此可知這本書並非朱震亨所著。
秦氏的《證因脈治》一書我還沒見過。
高鉁說:我祖籍奉天,父親在京城任參政,我們也住在京城。四面八方的醫生都聚集在京城。我聽說天下名醫都出自松江,但他們多隱居不出,未能來到京城,我也沒能親眼見過,仔細考究。從辛卯年春天起,我調任吳縣,有幸見到了松江秦子皇士的《證因脈治》一書,是由施子宇瞻兄弟刻印的。書中將病證分為外感和內傷,治療方法則分為經絡、表裡,根據病證推斷病因,再根據病因判斷脈象,並制定治療方案。我感慨地說,早先就聽說松江有很多名醫,這本書果然是對後世的寶貴遺產。
〔劉氏(奎)四大家醫粹〕未見
〔松峰醫話〕未見
〔劉氏(秉錦)濯西救急簡方〕未見
按上見於劉嗣宗溫疫論類編序。
〔唐氏(大烈)吳醫匯講〕十卷,存
自序曰。粵稽炎暉紀物。首垂本草之經。云瑞名官。肇啟靈蘭之笈。宗傳歷代。各立家言。派衍至今。尤工搜錄。篁南江氏有類案之編。東逸羅君有匯粹之選。惟淵源之有自。斯紀述之多人。矧吾吳文獻之邦。乃良醫薈萃之域。韓門昆季。擅盧扁之稱。葛氏喬梓。紹張劉之學。
新甫啟東二十子。前朝之著述已繁。生洲路玉諸公。聖代之闡揚亦夥。印機草。識元儀臨證之慎重。讀書記。知在涇學業之深沉。凡此各自成書。出自諸家見地。康熙時。有過君繹之者。裒集眾賢治案。合鏤為書。名曰吳中醫案。此又片善悉錄。一藝必庸。旁搜博採而成者也。
白話文:
劉氏(奎)四大家醫粹、松峰醫話、劉氏(秉錦)濯西救急簡方三本書目前尚未找到。這些書名都出自劉嗣宗的溫疫論類編序。
唐氏(大烈)吳醫匯講一書共十卷,現存。書中自序提到,中國古代醫學源遠流長,各朝各代都有醫學家留下了寶貴的醫學經驗。吳地更是醫學人才薈萃的地方,從韓門兄弟到葛氏喬梓,一代代名醫都傳承著古代醫學的精髓。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有位名叫過君繹的人,將吳地眾多醫家的醫案整理成冊,並取名為「吳中醫案」。這本書收錄了許多醫學家的經驗,涵蓋了各種醫術,是博採眾長、集思廣益的成果。
夫廣羅成效。固以志鄉先輩之典型。而各抒論言。亦以徵諸君子之詣力。況乎精是業者。高才不少。明其理者。卓識自多。匿採藏光。非乏枕中之秘。靈機妙緒。詎鮮囊底之珍。凡屬蘊藏。可勝惋惜。僕謹仿吳中醫案之舊帙。更輯吳醫匯講之新編。奧義顯詞。統為求教。長篇短節。
並曰無拘。苟步武之克追。期當仁之不讓。乃荷固志。弗蘄輝光。共表深思。互相賞新。或疏往訓。既發覆而摘微。或出心裁。尤領新而標異。詮玉版之秘要。欣符麗澤之占。索金匱之真言。胥協盍簪之慶。勿謂禁方三十。獨推思邈得其奇。須知肘後四編。不惟抱朴窮其蘊。
白話文:
廣泛收集整理醫學成果,本着繼承前輩醫學典範的宗旨,並邀請各路醫家發表意見,以徵求各位精益求精的努力。況且精通此道者人才濟濟,精通醫理者見識卓著。隱藏不公開自己的醫術,並不是缺少獨特的醫學知識,靈巧的醫術和精妙的思路,又怎會缺少珍貴的醫學心得呢? 凡是值得珍藏的醫學知識,實在令人惋惜。我謹仿照吳中醫案的舊式醫書,重新編纂了吳醫匯講的新版醫書,將精妙的醫術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達出來,目的是向各位求教。文章長短不拘,只要能追隨前人的腳步,都能夠參與其中。我們不求名利,只求共同探討醫學,互相學習新的醫術。可以從前人的醫術中找出不足之處,或者獨闢蹊徑,開創新的醫學理念。能夠解開古代醫書的奧秘,享受醫術帶來的喜悅,找到《金匱要略》的真諦,共同歡欣鼓舞。不要以為只有《禁方三十》才獨具奇效,只有孫思邈才懂得醫術的奧妙。要知道《肘後備急方》也不僅僅是抱朴子窮盡了醫術的精華。
縱釀花為蜜。未免書癖之譏。而集腋成裘。堪補藝林之闕。乾隆壬子仲秋。長洲唐大烈立三氏書於問心草堂。
〔武夷應道人秘傳諸病藥方〕一卷,存
〔趙氏(學敏)醫林集腋〕十六卷,未見
〔養素園傳信方〕六卷,未見
按上見於匯刻書目。
〔沈氏(丹彩)醫譜〕未見
錢大昕序曰。沈子丹彩。吾邑世族。少時棄去畢業。獨究心醫方五行壬遁之術。皆有神解。又以為占筮之失。止於不𤴷。惟方藥主於對病。病之名同也。而或感於外。或傷於內。或實而宜瀉。或虛而宜補。疑似之間。毫釐千里。學醫費人。為禍尤烈。乃博涉古今方書。分類採輯。
白話文:
縱然將花釀成蜜,也難免落人口實,被人譏為書癖。然而,集腋成裘,也能彌補藝林的不足。乾隆壬子年仲秋,長洲唐大烈在問心草堂為三氏書立傳。
現存《武夷應道人秘傳諸病藥方》一卷。
《趙氏(學敏)醫林集腋》十六卷,未曾見過。
《養素園傳信方》六卷,也未曾見過。
以上記載見於匯刻書目。
《沈氏(丹彩)醫譜》未曾見過。
錢大昕在序文中寫道:沈子丹彩,我邑中的世族後裔。他年少時便棄去功名,專心鑽研醫方、五行、壬遁之術,對這些都有獨到的理解。他還認為占卜之術的失誤,只在於不精通,而方藥則主要在於對症下藥。疾病名稱相同,但病因卻可能是外感,也可能是內傷,可能是實證需要瀉下,也可能是虛證需要補益,疑似之間,毫釐千里。學習醫術費時費力,一旦運用不當,後果不堪設想。因此,他廣泛涉獵古今醫書,分類採集整理。
辨受病之源。而得制方之用。為醫譜若干卷。既成。將付之剞劂。而屬予一言序之。予復于丹彩曰。子亦知相馬之說乎。昔者伯樂言九方皋於秦穆公。公使行求焉。三月而反。報曰。得之矣。其馬牝而黃。公使人往取之。牡而驪。召伯樂而讓之曰。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牡牝。
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技一至於此乎。皋之所觀者。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而不見其所不見。是乃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漢馬文淵少師事楊子阿。受相為骨法。及徵交趾。得駱越銅鼓。鑄為馬式。以為傳聞不如親見。
視景不如察形。乃依儀氏𦳥。中帛氏口齒。謝氏唇鬐。丁氏身中。備此數家骨相以為法。夫伯樂之於馬。觀其天機而已。色物牝牡。且不暇辨。而伏波乃斤於口齒唇鬐。支節分寸。一一取其相肖。此與皮相者何異。然伯樂世不常有。而相馬之法。不可不傳。將欲使物盡其才。
白話文:
辨別病人患病的根源,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治療方法。我寫了幾卷醫學書籍,完成後,準備交給雕刻師雕版印刷。他請我寫一篇序言,我便對他說:「你也知道相馬的道理嗎?從前,伯樂向秦穆公推薦了九方皋,穆公派他去尋找良馬。九方皋走了三個月的時間才回來,報告說找到了。他說那匹馬是母馬,毛色是黃色的。穆公派人去取,結果卻是公馬,毛色是黑色的。穆公召回伯樂責怪他說:『你派去尋找馬的人,連馬的顏色、性別都分辨不清楚,又怎麼能知道馬的好壞呢?』伯樂長嘆一聲說:『相馬的技藝竟然到了這種地步嗎?九方皋看的是馬的天機,他能洞察馬的精髓,而忽略它的粗陋,看到馬的內在,而忘記它的外形,看到它應該有的樣子,而看不到它不應該有的樣子,這就是他能夠千里挑馬的原因。』
漢朝的馬文淵年輕時師從楊子阿學習相馬,掌握了骨骼相馬之法。後來他到交趾征戰時,得到了駱越族的銅鼓,就鑄成馬的模型,認為耳聞不如目睹,看圖不如察形。因此,他根據儀氏的頭部、中帛氏的嘴巴、謝氏的嘴唇和鬐甲、丁氏的身軀,綜合了幾家相馬的經驗作為標準。伯樂相馬,只看馬的天機,馬的顏色、性別根本不必分辨,而伏波卻斤斤計較於嘴巴、嘴唇、鬐甲、四肢的尺寸,逐一對照模型,這與相面算命又有什麼區別呢?雖然伯樂這樣的人難得一見,但相馬的方法不能失傳。如果想要讓萬物發揮自己的才能,就必須掌握相馬之法。
人藉其用。驊騮毋困於鹽車。駑蹇勿參乎上駟。舍伏波銅馬之式。將奚觀哉。古人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深淺。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於是乎有十一家之經方。此猶伏波相馬之有式也。而善醫者又云。上醫要在視脈。脈之妙處不可得傳。虛著方劑。無益於世。
此伯樂所云。觀其天機。不見其所不見者也。今子既精於察脈。洞見垣一方。而復集古今證治之法。為譜以示後人。其有合於伏波之意乎。雖然。按寸不及尺。握手不足足。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昔賢所譏。於今為甚。以是識病之真。而不謬於毫釐千里之介。抑又難矣。予將舉以告子之書者。
白話文:
人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千里马不能困于拉盐车,劣马也不该参与上等马的竞赛。就像伏波将军相马有其方法一样,古代医者根据草药石材的寒热属性,衡量疾病的轻重,辨别五味六辛,调和水火,以通畅阻塞,解除病结,因此有了十一家经方。这就好比伏波将军相马有其标准一样。而精通医术的人又说,上等的医者要精通望诊,望诊的奥妙无法言传,仅仅依靠方剂,对世人无益。
这正如伯乐所说,要观察马的天性,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如今你已经精通察脉,洞悉病症,又将古今医治方法集结成谱,传授后人,这是否符合伏波将军相马的精髓呢?然而,仅仅依靠把脉,却无法了解疾病的根源,面对病人短短时间就开方用药,这是古人所批评的,如今更是如此。因此,要真正了解病症,不犯毫厘千里之差,实在困难。我将这些写下来,希望你能明白。
〔亡名氏靜耘齋集驗方〕八卷,未見
〔容山德軒氏普濟應驗良方〕一卷,存
自序曰。靜耘齋集驗方八卷。救治良法。無證不備。行世已久。人所共珍。今於原集中。擇取簡要諸方。錄為一冊。間有依他書補入者。要皆屢經效驗之方。匯付棗梨。量力印送。知樂善君子。見是書。其利濟之心。不能自已。當必同印廣施。遍救疾苦。則斯刻之幸也。時嘉慶己未仲春。
〔葉氏(慕樵)平易〕四卷,存
自序曰。昔新建曹鞠庵先生彙輯萬方類編。分一百七門。計症三千四百七十又九。得方一萬一千七百有奇。別類分門。瞭如指掌。可謂殫盡心力。利天下後世者不小矣。顧其中有一證而二三方者。亦有多至數十方者。蒐羅既富。卷帙不少。在學識既優之士。固以多多為善。若如其才淺見迂。
白話文:
《靜耘齋集驗方》八卷,現已失傳。《容山德軒氏普濟應驗良方》一卷,現存。作者在自序中說明,《靜耘齋集驗方》八卷收錄了許多有效的治療方法,廣受世人珍視。作者從原集中選取了一些精華方劑,編纂成一冊,並參考其他書籍補充了一些方劑,這些方劑都經過多次驗證。作者希望將此書廣泛印製,讓更多人受益,以解除病患的痛苦。此書出版於嘉慶己未年仲春。《葉氏(慕樵)平易》四卷,現存。作者在自序中提到,曹鞠庵先生曾編纂《萬方類編》,收錄了三千四百七十又九種病症和一萬一千七百多個方劑,內容豐富,但有些病症對應的方劑過多,不利於初學者。
徒使望洋驚歎。且猛毒之藥。勢如狼虎。證不灼見。方難遽旌。今惟就外科女科兒科等門。候有定者。治亦易定。故摘錄較廣。以備博採。至於瘧疾中風傷寒等門。皆系內證。驟難辨別。且虛實變遷,移步換影。若備錄之。恐拘於成法。毫釐之失。貽誤匪輕。故僅從簡略。並以內經知要。
頤生微論。傳忠錄。經驗良方等書。採摘一二。載入卷內。間附以制治方法。大抵皆平穩無害。簡易可從者。義取平易。名曰平易方。惟是蠡測管窺。未臻完善。仍俟高明。隨證變通。隨方參證云爾。嘉慶九年。歲次甲子。春二月朔日。武林香⿰身軍自序。
白話文:
面對浩瀚醫學,令人驚嘆。猛烈的毒藥,如同兇猛的狼虎,必須仔細觀察病情,才能確切診斷,隨便下藥,風險極高。因此,本書主要針對外科、婦科、兒科等門類,病情相對明確,治療也較易確定,所以廣泛摘錄相關內容,供讀者參考。至於瘧疾、中風、傷寒等內科疾病,病症複雜,不易辨別,虛實變化莫測,如果詳細記載,恐拘泥於成規,稍有偏差,便會造成嚴重後果。因此,本書只做簡略記述,並以《內經》的精華要義作為指導。
我從《頤生微論》、《傳忠錄》、《經驗良方》等書籍中,摘錄一些實用內容,收錄於本書,並附帶一些治療方法。這些方法大都平穩無害,簡便易行,以求平易近人,故名為《平易方》。然而,這只是我淺薄見解,尚待完善,期望醫術高明者,根據病症變化靈活運用,並參照其他醫方,方可達到最佳療效。嘉慶九年甲子年二月初一日,杭州香⿰身軍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