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十 (15)
卷十 (15)
1. 本草(二)
惜哉。梁陶氏隱居。高尚本神農舊經。附名醫別錄。朱墨分別。別舉科條。又加註文。然而獨智目思。偏方寡見。得失相半。逮唐之興。蘇恭表請修定。增益雖多。附會或紊。損益不分。寒熱莫辨。洪惟皇宋隆興。真人出寧。澤及四海。其仁如天。開寶中命盧多遜等重定嘉祐中詔掌禹錫等補註。
陳承著立別說大觀中唐慎微集為證類。謹詳古今注說。諸家論議。紛紜緒亂。異同頗多。雖唐注摭陶氏乖違。而反有闕失。今注舉唐注謬誤。而間有未書彼是此非。互相矛盾。考禹錫補註慎微證類。又不過備錄諸家異同。亦不能斷其是非。其中性寒之物。而或云治寒。性熱之物。
而或云治熱。或補藥云瀉。或瀉藥云補。其辨冬熱補瀉之性。理實倒置。及物之有毒者。或云無毒。物之無毒者。而或云有毒。其辨有毒無毒之性。義亦相反。以至某藥在諸方常用之驗。而經注前後之未載。某藥合外用與服餌之宜。而辨用的當之未當。傳之既久。朱墨雜糅。
不可概舉。執而用之。所誤至大。天下後世。何所折衷。舉而正之。在於今日。恭惟聖主中興。好生之德。寢兵措刑。固足以躋民於壽域。而俾無橫夭之患矣。然且宸心軫慮。以謂本草之書。經注異同。治說訛謬。於是舉祖宗開寶嘉祐之故事。詔臣等俾校定。仰以見聖人仁德之至也。
今敢不研精覃思。博採方術。參校諸家。別其同異。若夫物性寒熱補瀉。有毒無毒。或理之倒置。義之相反者。辨其指歸。務從主當。形像則本舊繪。畫以大綱。取識則下敢臆說。執以有據。考名方三百餘首。證舛錯八千餘字。而使用之者不惑。施之者必驗。可以躋上壽。可以致十全。
上裨聖政之萬一。下以傳之於將來。豈曰小補之哉。臣等誠惶誠恐。頓首謹言。紹興二十九年二月上進。
張仲文曰。紹興間醫官王繼先。以顯仁太后初御慈寧宮。春秋高。每違豫。服其藥隨愈。賴是優遊東朝。享康寧之福。幾二十稔。克副高宗事親之孝。繼先之功也。故恩禮特異。官至正任承宣。已而繼先恃寵席勢。福自己所為有不可於眾。而舉朝阿附之不暇。至有稱門生者。後太后上仙。繼先自是眷遇日衰。竟黜福州以卒。(白獺髓)
陳振孫曰。紹興校定本草二十二卷。醫官王繼先等奉詔撰。紹興二十九年上之。刻板修內司。每藥為數語辨說。淺俚無高論。
王應麟曰。紹興二十七年八月十五日王繼先上校定大觀證類本草三十二卷。釋音一卷。詔秘省脩潤付胄監鏤板行之。
白話文:
可惜啊!梁朝的陶弘景隱居山林,推崇神農的古老藥典,並附加了名醫別錄。他用紅黑筆區分,另外列出藥物的分類和條目,還加上了自己的註解。然而,他畢竟是一個人獨立思考,見識有所偏頗,導致有些藥方記載不全。總的來說,他的成就與缺失各佔一半。到了唐朝興盛時期,蘇恭上奏請求修訂藥典,雖然增加了許多內容,但有些地方附會穿鑿,反而使藥物的功效混亂,寒熱屬性也難以辨別。
幸好宋朝興盛,有明君出現,恩澤廣被天下,仁德如同上天。開寶年間,宋太宗命令盧多遜等人重新修訂藥典,嘉祐年間,宋仁宗又命令掌禹錫等人加以補充註解。
陳承著有《本草別說》,大觀年間,唐慎微編著《證類本草》,參考了古今的註解和各家論述,其中內容紛繁雜亂,各說各話,差異很大。雖然唐朝的註解試圖糾正陶弘景的錯誤,但反而出現了新的缺失。而現在的註解雖然指出了唐朝註解的謬誤,卻也有些地方沒有明確指出誰對誰錯,造成了互相矛盾。考察掌禹錫補充註解的《證類本草》,也只是羅列了各家的不同說法,沒能判斷是非。其中,有的藥物明明性寒,卻說能治寒症;有的藥物明明性熱,卻說能治熱症;有的補藥被說成瀉藥,有的瀉藥被說成補藥。在辨別藥物溫熱、補瀉的屬性時,道理完全顛倒。還有,有些藥物明明有毒,卻說無毒;有些藥物明明無毒,卻說有毒。在辨別藥物是否有毒時,說法也完全相反。甚至,有些藥物在常用的藥方中非常有效,但在藥典的註解中卻沒有記載;有些藥物適合外用或內服,卻沒有辨別說明使用的適當與否。藥典流傳久遠,紅黑字夾雜,難以一一列舉,如果直接拿來使用,造成的錯誤會非常嚴重。天下後世,將以什麼作為判斷的標準?只有現在立即加以修正才是解決之道。
幸蒙當今聖上中興大業,有著愛護生命的德行,停止戰亂,減少刑罰,這已經足以讓百姓長壽安康,沒有橫禍夭折的憂患。然而聖上仍然憂心忡忡,認為藥典的註解存在歧異,藥理的說法存在謬誤。因此,聖上效法祖先開寶和嘉祐年間的舊事,下詔命令我們進行校訂。這充分體現了聖人的仁德之心。
我們現在怎敢不竭盡心思,廣泛採集各種醫術,參照各家的說法,辨別其中的相同和不同之處?至於藥物的性味寒熱、補瀉、有毒無毒,以及藥理顛倒、說法相反的情況,我們都將辨明其根本歸宿,務求正確。藥物的外形,則依據舊有的圖繪,用簡要的線條勾畫出輪廓;關於藥物的認識,我們不敢妄加臆測,必須以事實為依據。我們考證了三百多個常用藥方,糾正了八千多個錯字。這樣一來,使用者就不會感到疑惑,用藥後也必定有效,可以讓人健康長壽,達到十全十美的境界。
這既可以幫助聖上實現萬分之一的治國大業,又可以將正確的藥理傳給後世,這難道能說是微不足道的功勞嗎?我們臣等誠惶誠恐,叩首謹言。紹興二十九年二月呈上。
張仲文說:紹興年間,醫官王繼先因為顯仁太后剛搬進慈寧宮,年事已高,常常身體不適,每次服用他的藥就能痊癒。因此,太后能安享晚年,享受康寧的福氣,將近二十年。這也體現了宋高宗孝順母親的心意,王繼先功不可沒,因此受到特別的恩寵,官至正任承宣。後來,王繼先仗著受寵,依仗權勢,自以為是,不把別人放在眼裡,滿朝文武都來不及巴結他,甚至有人自稱是他的門生。後來太后去世,王繼先的恩寵逐漸衰退,最後被貶到福州而死。(出自《白獺髓》)
陳振孫說:紹興年間校訂的《本草》共有二十二卷,由醫官王繼先等人奉旨編撰,紹興二十九年呈上,在修內司刻板印刷。每種藥物都有幾句話的簡單說明,內容淺顯,沒有高深的見解。
王應麟說:紹興二十七年八月十五日,王繼先呈上校訂的《大觀證類本草》三十二卷,並附有釋音一卷。皇帝命令秘書省進行修訂,然後交由胄監刻板印刷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