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十一 (1)
卷十一 (1)
1. 卷十一
2. 本草(三)
〔文氏(彥博)節要本草圖〕佚
自序曰。余嘗以近世醫工。雖處方有據。而用藥不精。以至療發寡效。蓋古醫藥。率多自採。故桐君著採藥錄。備花葉形色。別其是非真假。用之決無乖誤。服之感得痊愈。而又擇郡國地產之良。及春秋秀實之候。今則不然。藥肆不能盡識。但憑採送之人。醫工鮮通本草。莫辨良苦之難。
加之贗偽。遂以合和。以茲療治。宜其寡效。唐室之盛。置藥園生本草圖。欲悉知其形色氣味。用藥之精。其慎如此。嘉祐初。余在政府。建言重定本草圖經。凡數年而成。例蒙賜本。然藥品繁夥。盡形繪事。卷帙頗多。披閱匪易。因錄其常用要切者。若干種。別為圖策。以便披檢。
簡則易辨。人得有之。按圖而驗誤真。用之於醫。所益多矣。潞國公寬夫記。(文集)
朱子曰。文彥博字寬夫。汾州人。中進士第。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位至丞相。除太尉。以太師致位。(名臣言行錄)
〔龐氏(安時)本草補遺〕佚
宋志本傳曰。藥有後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嘗試有功。不可遺也。作本草補遺。
〔莊氏(季裕)本草節要〕書錄解題三卷,佚
陳振孫曰。清源莊季裕撰。
〔崔氏(源)辨誤〕藝文略一卷,佚
玉海曰。熙寧中。崔源撰辨誤一卷。
〔寇氏(宗奭)本草衍義〕(讀書後志作廣義)藝文略二十卷(書錄解題作十卷)存
自序曰。天地以生成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樂為本。安樂所可致者,以保養為本。世之人必本其本。則本必固,本既固。發病何由而生。夭橫何由而至。此攝生之道。無逮於此。夫草木無知。獨假灌溉。矧人為萬物之靈。豈不資以保養。然保養之義。具理萬計。約而言之。
其術有三。一養神,二惜氣。三堤疾。忘情去智。恬憺虛無。離事全真。內外無寄。如是則神不內耗。境不外惑。真一不雜。則神自寧矣。此養神也。抱一元之本根。固歸精之真氣。三焦定位。六賊忘形。識界既空。大同斯契。則氣自定矣。此惜氣也。飲食適時。溫涼合度。
出處無犯於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強。則身自安矣。此堤疾也。三者甚易行。然人自以謂難行。而不肯行。如此雖有長生之法。人罕敦尚。遂至永謝。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頓失。聖人憫之。故假以保救之術。輔以蠲疴之藥。俾有識無識。咸臻壽域。所以國家編撰聖惠。校正素問。
重定本草。別為圖經。至於張仲景傷寒論。及千金金匱外臺之類。粲然列於書府。今復考拾天下醫生。補以名職。分隸曹屬。普救世人之疾苦。茲蓋全聖至德之君。合天地之至仁,接物厚生。大賚天下。故野無遺逸之藥。世無不識之病。然本草二部。其間不得無惑。今則並考諸家之說。
白話文:
[本草(三)]
《文氏(彥博)節要本草圖》已失傳。
他自己寫的序文說:「我常常看到近代的醫生,雖然開方子有根據,但是用藥不夠精準,以至於療效不佳。因為古代的醫生,大多是自己去採藥,所以像桐君這樣的人寫了《採藥錄》,詳細記錄花草樹葉的形狀顏色,來分辨藥材的真假好壞,使用起來絕對不會有差錯,服藥後都能夠痊癒。而且還會選擇各郡各國出產的優良藥材,以及春天和秋天藥材成熟的時節來採集。但現在卻不是這樣,藥店的人沒辦法完全認識藥材,只能依靠採藥的人送來,醫生也不太懂本草,沒辦法分辨好藥和劣藥。
再加上有很多假藥混雜其中,就這樣隨意配藥治病,療效當然不好。唐朝興盛的時候,設置藥園並繪製本草圖,就是想要完全了解藥材的形狀顏色氣味,用藥才會精確,他們謹慎到這種程度。嘉祐年間初期,我在朝廷任職時,曾建議重新編訂本草圖經,花了幾年才完成。皇帝也曾賜給我一份。然而藥材種類繁多,全部用圖畫呈現,卷冊數量相當多,要仔細查閱不太容易。因此,我就把其中常用且重要的藥材,選出幾十種,另外繪製成圖冊,方便查閱。
這樣簡化之後就容易辨認了,讓大家都能擁有。對照圖冊就可以檢驗藥材的真假,用於醫療上,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是潞國公寬夫的紀錄。(出自他的文集)
朱熹說:「文彥博,字寬夫,是汾州人。考中進士,先後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為官,官至丞相,後被封為太尉,最後以太師的官位退休。」(出自《名臣言行錄》)
《龐氏(安時)本草補遺》已失傳。
《宋史》的記載說:「藥物中有後來才出現,古代所不知道的,現在無法辨認。如果經過嘗試確實有效,就不應該遺漏,因此撰寫了《本草補遺》。」
《莊氏(季裕)本草節要》書目解題記載有三卷,已失傳。
陳振孫說:「這本書是清源莊季裕撰寫的。」
《崔氏(源)辨誤》藝文略記載有一卷,已失傳。
《玉海》記載:「熙寧年間,崔源撰寫了《辨誤》一卷。」
《寇氏(宗奭)本草衍義》(有的書名作《廣義》)藝文略記載有二十卷(書目解題記載為十卷),現存。
他自己寫的序文說:「天地以孕育萬物為德,在所有生命中,最重要的是自身。而自身最重要的是安樂,要達到安樂,則要以保養為根本。世人如果能把握這個根本,根本就會穩固,根本穩固了,疾病怎麼會發生?意外死亡怎麼會到來?這就是養生之道,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了。草木無知覺,尚且需要灌溉,何況人是萬物之靈,怎能不注重保養呢?然而保養的道理,有千萬種,簡單來說,
其方法有三:一是養神,二是惜氣,三是預防疾病。要忘記世俗的情感,拋棄聰明的想法,保持寧靜虛無的心境,遠離世俗事務,保持真實的本性,內心不執著於任何事物,外在不受任何誘惑,讓真氣純一不雜,這樣精神自然就會安寧。這就是養神。要抱持元氣的根本,固守精氣,使三焦歸於正位,六賊不為害,當意識界空明時,就能與大道契合,這樣氣自然就會安定。這就是惜氣。飲食要按時,溫度要適宜,行動不要違犯八邪的禁忌,作息不應勉強,這樣身體自然就會安康。這就是預防疾病。這三種方法都很容易做到,但是人們卻認為很難,而不肯去做。這樣,即使有長生不老的秘訣,人們也很少崇尚,最後導致死亡。因此,疾病就會一起來襲,身體的陰陽平衡就會失調。聖人憐憫我們,所以用保命救命的方法,輔以祛除疾病的藥物,讓有知識和沒知識的人,都能達到長壽的境界。所以國家編撰了《聖惠方》,校正了《素問》,
重新編訂了《本草》,並另外繪製了圖經。至於張仲景的《傷寒論》和《千金方》、《金匱要略》、《外臺秘要》等著作,都整齊地陳列在書庫中。現在又重新考核天下醫生,補充他們的職務名稱,分屬各部門,普遍救治世人的疾病痛苦。這都是完美聖明的君主,效法天地至仁,對待萬物恩澤深厚,給予天下人民巨大的恩惠。所以,野外沒有遺漏的藥材,世上也沒有不認識的疾病。然而本草的兩部典籍中,難免會有疑惑之處。現在我將各家的說法,一併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