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八 (1)
卷六十八 (1)
1. 方論(四十六)
〔陶氏(闕名)療目方〕隋志五卷,佚
〔甘氏(浚之)療耳眼方〕隋志十四卷,佚
〔龍樹眼論〕崇文總目一卷(讀書後志作三卷)存
趙希弁曰。右佛經龍樹大士者。能治眼疾。或假其說。集治七十二種目病之方。
按朝鮮國醫方類聚所輯。龍樹菩薩眼論。即是書也。弟堅錄出以為一卷。跋曰。世傳龍樹王菩薩能療眼疾。故往往假託。以神其書。史志著錄。亦頗為繁。今如是書。文辭雅古。與外臺秘要謝道人論相出入。而證治之法。針鐮之術。其精微非彼所及。又有波斯之法。與漢土用藥不同等語。
則或是隋唐間人。傳錄夷法者矣。白香山病眼詩云。案上謾鋪龍樹論。盒中空捻決明丸。蓋指是書也。且觀其篇第。函蓋備具。非出零殘之餘者宋志所謂龍樹眼論者。亦是耳。唯菩薩療眼。未詳所出。或曰。玄奘西域記。稱龍猛善閒醫藥。隋志亦有龍樹菩薩藥方四卷。而菩薩所撰大智度論。
白話文:
〔陶氏(闕名)療目方〕隋志五卷,佚
陶氏(姓名闕失)所著的《療目方》,記載於隋志中,共五卷,現已失傳。
〔甘氏(浚之)療耳眼方〕隋志十四卷,佚
甘氏(浚之)所著的《療耳眼方》,記載於隋志中,共十四卷,現已失傳。
〔龍樹眼論〕崇文總目一卷(讀書後志作三卷)存
《龍樹眼論》記載於《崇文總目》中,共一卷(《讀書後志》中記載為三卷),現已流傳。
趙希弁說:以上所述的龍樹大士,是佛經中的人物,精通眼疾治療。有人假借其名義,彙集了七十二種眼病的治療方法。
按朝鮮國醫方類聚所編著的《龍樹菩薩眼論》,正是此書。我(趙希弁)親自整理出其中一卷,並在卷末寫下跋文。
世傳龍樹王菩薩精通眼疾治療,因此常有人假借其名,以增添其書的權威。史志記載的相關書籍也很多。但像這本書,文辭古雅,與《外臺秘要》中謝道人所論述的內容相近,但其精微的證治方法、針灸手術卻遠非謝道人所能及。書中還提到了波斯醫術,其用藥方法與漢地不同。
因此,這本書很可能是隋唐時期的人傳錄自外國醫術。白居易在患眼疾時寫詩說:「案上漫鋪龍樹論,盒中空捻決明丸。」可見他指的就是這本書。而且從其篇章結構來看,内容完備,并非残缺不全。宋志中記載的《龍樹眼論》也正是此書。
至於菩薩療治眼疾的詳細情況,尚不清楚。有人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記載,龍猛精通醫藥。隋志中也有記載龍樹菩薩的藥方四卷。然而,龍樹菩薩所著的《大智度論》中,卻沒有提到有關眼疾的內容。
辨五種眼。疑後人湊合為言者。余素暗內典。未敢決也。
〔龍木論〕四卷,未見
劉昉曰。此論莫所從出。世言龍木王菩薩之書。(幼幼新書)
〔秘傳眼科龍木總論〕十卷,存
按是書方論。與聖濟總錄。幼幼新書所授相符。而自第一卷至第六卷。載七十二證方論。每條攙以審的歌。第七卷。系宋人諸家名方。第八卷。針灸經。第九第十兩卷。辨論藥性。蓋後人就其舊本。演以成編者也。狩谷掖齋(望之)嘗藏一本。寫手精善。古香可愛。云。是應永中所鈔者。
考應永。即明洪武季年。據此。是書當是宋元間人所編矣。萬曆中毅所黃氏所梓行。卷首附葆光道人秘傳眼科一卷。每卷各以方論分篇。文字多訛。不易讀矣。頃日常陽丹墀天祥(元禎)示其所藏。大字鈔本。原亦系黃刻。題曰秘傳眼科龍木集。卷首不著葆光道人書。
白話文:
分辨五種眼疾。懷疑是後人拼湊而成,我平常不精通內典,不敢妄下定論。
《龍木論》四卷,未曾見過。
劉昉說:這部論述不知出自何處。世人說這是龍木王菩薩的著作。(出自《幼幼新書》)
《秘傳眼科龍木總論》十卷,現今尚存。
觀察這本書的論述,與《聖濟總錄》、《幼幼新書》所記載的內容相符。但從第一卷到第六卷,記載了七十二種病症的方論,每條都附帶一些精確的歌訣。第七卷是宋代名醫的方劑。第八卷是針灸經。第九、第十兩卷辨論藥性。可見是後人根據舊本,加以演繹編撰而成。狩谷掖齋(望之)曾經收藏過一本,抄寫精良,古色古香,令人喜愛。據說這是應永年間抄寫的。
考證應永,也就是明朝洪武年間末期。由此可知,這本書應當是宋元時期的人編寫的。萬曆年間,毅所黃氏印刷出版了這本書,卷首附有葆光道人所著《秘傳眼科》一卷。每卷都以方論分篇,文字有很多錯誤,不易閱讀。前幾天,陽丹墀天祥(元禎)拿出了他收藏的本子,是大字抄本,原本也是黃氏印刷的,題名為《秘傳眼科龍木集》,卷首沒有葆光道人的著作。
〔眼科龍木論〕國史經籍志一卷,存
按上輯在於危氏得效方第十六卷。較之龍樹眼論。及龍木總論。全然別是為一家書。
〔日華子鴻飛集論〕一卷,存
題言曰。昔有日華子。北齊雁門人也。幼年好遊獵。忽一日同行數人。各執弓矢。出於雁門。嶺南見徵鴻數只飛過。墜於道傍。日華子又張弓而射之。群雁皆棄所舍廬去書二卷,日華子收之。乃覽其文。是昔時皇帝岐伯問答論眼證書。故曰鴻飛集論。
〔孫氏(思邈)銀海精微〕二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銀海精微二卷。舊本題唐孫思邈撰。唐宋藝文志。皆不著錄。思邈本傳。亦不言有是書。其曰銀海者。蓋取目為銀海之義。蘇軾雪詩。有凍合玉樓寒起慄。光搖銀海眩生花句。瀛奎律髓。引王安石之說。謂道書以肩為玉樓。目為銀海。銀海為目。僅見於此。
白話文:
《眼科龍木論》一卷,現存。
這本書與之前收錄在危氏得效方第十六卷中的內容有所不同,與龍樹眼論和龍木總論相比,它自成一家之言。
《日華子鴻飛集論》一卷,現存。
書中自序寫道:從前有一位名叫日華子的人,是北齊雁門人。他年輕時喜歡狩獵。有一天,他和幾個同伴帶著弓箭出於雁門,在嶺南看到了幾隻大雁飛過,墜落到路邊。日華子便張弓射箭,那些大雁都棄巢而去。他撿起書中的兩卷,閱讀之後發現,這是古時皇帝向岐伯請教關於眼病診治的論述。因此,這本書被稱為《鴻飛集論》。
《孫氏(思邈)銀海精微》兩卷,現存。
四庫全書提要中記載,這兩卷《銀海精微》,舊本說是唐朝孫思邈所著。但唐宋藝文志以及孫思邈本傳中都沒有記載這本書。書中提到“銀海”,應該是取“目為銀海”的意義。蘇軾的雪詩中有“凍合玉樓寒起慄,光搖銀海眩生花”的句子。瀛奎律髓引用王安石的說法,認為道書以肩為玉樓,目為銀海。將銀海比喻為眼睛,僅見於此書。
然迄今無人能舉安石所引。出何道書者。則安石以前。絕無此說。其為宋以後書明矣。前有齊一經序。稱管河北道時。得於同僚李氏。亦不著時代年月。莫知何許人也。其辨析諸證。頗為明晰。其法補瀉兼施。寒溫互用。亦無偏主一格之弊。方技之家。率多依託。但求其術之可用。
無庸核其書之必真。本草稱神農。素問言黃帝。固不能一一確也,此書療目之方。較為可取。則亦就書論書而已。
〔亡名氏醫眼針方論〕(藝文略。作醫眼針鉤方論。)崇文總目一卷,佚
陳詩庭曰。宋志有針眼鉤方一卷。注云。針眼。一作眼針。不著撰人。亦即此書。
白話文:
然而直到現在,無人能舉出安石所引用的出處,說明這段話出自哪本書。可見安石之前,根本沒有這種說法,這本書肯定是宋朝以後才有的。之前有一本叫做《齊一經序》的書,說是在管轄河北道的時候,從同事李氏那裡得到的,但並沒有記載時代年月,也不知道李氏是誰。這本書對於各種症狀的辨析非常清晰,治療方法也兼顧補瀉、寒溫,沒有偏執於某一種方法的弊端。醫術界的人往往只求方法可用,並不在乎書的真偽。
就像本草書說的神農、素問中提到的黃帝,也不一定完全真實。這本書治療眼睛的方子還算不錯,也只是就書論書而已。
這本書叫做《亡名氏醫眼針方論》,也叫做《醫眼針鉤方論》,只有一卷,現已失傳。
陳詩庭說,宋朝的《志》中記載有一本《針眼鉤方》,注釋說“針眼”也可以寫成“眼針”,沒有作者姓名,應該就是這本書。
〔穆氏(昌敘)眼方〕(宋志。作穆昌緒療眼諸方。注。緒。一作敘。)崇文總目一卷,佚
〔亡名氏審的眼藥歌〕崇文總目三卷,佚
〔審的選要歌〕崇文總目一卷,佚
〔劉氏(皓)眼論準的歌〕(宋志。作審的歌。)藝文略一卷,存
審的歌發揮曰。詳夫自古名人。無不從學而就功。推窮事理。盡因事以立文。須在理通。方當行用。若或言詞無據。即不足與討論以從。幼歲此道留心。亦乃數世相傳。豈敢妄違先哲。每逢同道。皆言眼疾有七十二般。及問其數。名跡難言一半。今則謹按諸家眼論。夙夜搜求。
敢推眼疾之名。果有七十二種。據其疾狀。患者頗多。論錄為歌。以貽後代。又自古諸家之眼。各有條章。病狀一一不同。數目皆書不足。或有畫作圖形。或有歌其藥性。雖則救人為切。詳之理。未周圓。遂乃按其古今。綴為歌頌。名號審的歌矣。庶使心念其言。眼看疾狀。
白話文:
古代醫書《穆氏眼方》、《亡名氏審的眼藥歌》、《審的選要歌》和《劉氏眼論準的歌》都已經失傳。這些醫書都探討了眼疾,其中《審的歌發揮》認為眼疾種類繁多,古人對此也有很多研究,但卻沒有統一的說法。因此,作者根據古今醫書,將眼疾歸納為七十二種,並寫成一首名為「審的歌」的歌訣,希望能幫助後人辨別眼疾,對症下藥。
認識既不差錯。治療必有所憑。將用救人。永無傷橫。近見庸醫之輩。學不從師。自出胸襟。亂行針藥。或即虛時便瀉。實則不宣。或則醫嫩便針。瘡痕割烙。或即不看血忌。觸犯人神。或即誤手太深。損於榮衛。因茲疼痛。便致損傷。針刀觸著五輪。湯藥乖於臟腑。亦由病家無鑑。
信任庸醫。遂使可瘥之眸。永沉黑暗。忝為人子。曷不愍傷,故書苦口之辭。發揮歌訣義理者也。
按是書世久失其傳。考龍木總論。七十二證方論。每段攙以歌括。卷首又附審的歌發揮一篇。即知系劉皓所撰。先子門人下毛木村友賢(美種)江都岡本椿年(可久)就龍木論中。錄出以還舊觀。劉書於是得再現幽光矣。
白話文:
認識疾病就一定不會出錯,治療疾病一定要有根據。如果要拿來救人,永遠不會發生意外。最近看到一些庸醫,沒有師傅傳授,自己憑空想像,胡亂使用針藥。有時候病人虛弱,他們就使用瀉藥,病人實證,他們卻不宣泄。有時候病人病情輕微,他們就用針灸,留下傷痕和烙印。有時候不看禁忌,觸犯人神。有時候針灸過深,損傷氣血,導致疼痛,造成損傷。針刀觸碰五輪,湯藥違背臟腑,這也是因為病人沒有辨別能力,信任庸醫,導致原本可以治癒的疾病,永遠沉淪黑暗。作為人子,怎能不哀傷?所以寫下這些苦口婆心的話,闡述歌訣的道理。
這本書流傳已久失傳了,考察《龍木總論》和《七十二證方論》,每一部分都包含歌訣,卷首還附有一篇審定的歌訣闡述,由此可知是劉皓所撰。先人門人下毛木村友賢(美種)、江都岡本椿年(可久)從《龍木論》中抄錄出來,讓它重見天日。劉皓的著作因此重現光芒。
〔療小兒眼論〕藝文略一卷,佚
〔亡名氏經驗眼藥方〕藝文略十卷,佚
〔眼論〕藝文略三卷,佚
〔楚人劉氏(豹子)眼論〕藝文略一卷,佚
〔倪氏(維德)原機啟微〕醫藏目錄二卷,存
自序曰。醫為儒者之一事。不知何代而兩途之。父母至親。有疾者而委之他人。俾他人之無親者。乃操父母之生死。一誤謬。則終身不復。平日以仁推於人者。獨不能以仁推於父母也。故於仁缺。朋友以義合。故赴其難。難雖水火兵革勿顧。故周其急。急雖金玉粟帛弗吝。或疾則曰素不審。
他者曰甲審。遂以甲者。渠者繼曰乙亦審。又更乙者。紛紜錯擾。竟不能辨。此徒能周赴於瘡痍。而不能攜援於三一也。故於義缺。己身以愛為主。飲食滋味。必欲美也。衣冠玩好。必欲佳也。嗣上續下。不敢輕也。疾至不識。任之婦人女子也。任之宗戚朋友也。任之狂巫醫卜也。
白話文:
這本書收錄了幾種關於治療小兒眼疾的古籍,包括《療小兒眼論》、《亡名氏經驗眼藥方》、《眼論》和《楚人劉氏眼論》,都已經失傳。此外,還收錄了倪氏所著的《原機啟微》,目前尚存。作者在自序中批評了當時的醫學界,認為醫生只注重技術,而忽略了對病人的仁義和對親人的愛。他批評醫生只會隨便找人來治療,不負責任,也不懂得如何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技巧來救治病人。
至危猶不能辨。藥誤病篤。故於知缺。夫五常之中。三者云缺而不備。故為儒者。不可不兼夫醫也。故曰。醫為儒者之一事。傷寒內傷。婦女小兒。皆醫通習也。又不知何代而各科之。今世知某者曰專某科。復指某者曰兼某科。又指某者曰非某科。殊不知古有扁鵲者。世重老人。
則療老人。世重婦女。則療婦女。重小兒。則又療小兒。豈分異而治也。予耄矣。為儒者。則文章政事。致君澤民。不復妄擬也。為醫者。傷寒內傷。婦女小兒。頗為致力也。然論傷寒。則有張仲景論。內傷有李明之論。兼婦女小兒雜證者。有劉守真張子和。中間括之以歌詩。
白話文:
病情危急時連病症都分辨不清,用藥錯誤,病情加重。因此,要明白自身不足。五常之中,三者缺失,无法具备。所以,做儒者,不能不兼通医术。所以说,医术是儒者必修之事。伤寒、内伤、妇科、儿科,都是医家要精通的领域。如今却不知道从何时起,各科分门别类。现在人们知道某人擅长某科,就称他为“专某科”;知道某人兼通几科,就称他为“兼某科”;知道某人对某科不精通,就称他为“非某科”。殊不知古代有扁鹊,世人重视老人,他就医治老人;世人重视妇女,他就医治妇女;世人重视小孩,他就医治小孩。难道要分门别类地医治吗?我年事已高,作为儒者,文章政事,辅佐君王,造福百姓,不再妄自揣度。作为医师,伤寒内伤、妇科儿科,也颇有心得。不过谈论伤寒,有张仲景的著作;谈论内伤,有李明的著作;兼论妇科儿科杂症的,有刘守真、张子和。这些著作中,还夹杂着一些歌诗。
析之以註解者。又不可以概舉也。諸書已具。予不復更加筌鑿也。惟嘆其治眼一書。獨缺不全。雖雜見於諸書中。且不備不精。意以古人輕之。而不為之著說耶。抑亦授者之不真。而惟受之於淺薄耶。使為醫者。曰熱也。風也。上焦有邪也。不為據其所自為。病者曰。目也。
細事也。於命無擊。不為重其所苦。致有不睹不見。永不其悟也。予故不自以所論為妄。竟裒集為一書。因陰符經曰。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故目之曰原機啟微。嗚呼。志於同者。則備也。事於異者。則分也。古之同者。不能以其所同。而授於人。故列其所同。而為受同者之軌範。
白話文:
許多書籍已記載詳盡,我不必再做過多的註解和解釋。但我發現關於治療眼疾的書籍卻獨缺不全,雖然在其他書籍中零星提及,但內容不完整也不精確。難道古人認為眼疾不重要,所以沒有專門著作嗎?還是因為傳授者不精通,只學到皮毛?導致許多醫生只會說:「是熱症、風症,或是上焦有邪氣。」而不深入探究病因。患者則認為眼疾只是小毛病,對性命無關緊要,不重視自己的痛苦,導致視力受損,永遠無法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我並不認為自己寫的這本書是胡說八道,而是將相關知識彙集在一起。正如《陰符經》所言:「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所以將這本書命名為《原機啟微》。希望志同道合的人能完善它,而各有所長的人也能各自貢獻,讓後人能從中獲益。古人之所以無法將同類知識傳授給後人,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將相同點整理出來,所以特地列出這些共同點,作為學習者的典範。
事異者。以才力不能同其同。竟分其所同。而置之為異。以是同源分異。遂失其同。為儒為醫。為傷寒內傷。婦女小兒者。出矣。噫同耶異耶。反此則不同不異也。予為此書。非異於目也。特為補同者之缺耳。因為之序。以待識同者辨。洪武三年龍集庚戌上元前二日。敕山老人倪維德序。
蘇州府志曰。倪維德。字仲賢。先為大梁人。徙居吳。世以醫鳴。維德少受尚書於湯碧山。奇其才勸之仕。曰。爵祿以濟物。然有命焉。不可幸致。不若紹承醫學。以濟吾事。於是取內經。研其奧旨。欣然曰。醫之道盡是矣。操心仁厚。來謁即赴。窶人抱疾求治。維德授藥。
白話文:
事物不同,是因為才能和力量無法做到一致。硬要將相同的部分分開,並將之視為不同,如此同源分異,便失去了相同之處。無論是做儒者、醫生、治療傷寒內傷、醫治婦女和小兒,都是如此。唉,究竟是同還是異呢?反之,則不同不異。我寫這本書,並非要刻意區分異同,而是為了補足相同之處的不足。特地寫下序文,希望能讓識同者辨別。洪武三年龍集庚戌上元前二日,敕山老人倪維德序。
蘇州府志記載,倪維德,字仲賢,祖籍大梁,後遷居吳地。世代以醫術聞名。倪維德年少時,師從湯碧山學習尚書,湯碧山奇其才華,勸他從政。說:「爵祿可以濟世,但有命運在,不可強求。不如繼承醫術,以濟世救人。」於是倪維德取來《內經》,深入研究其奧妙,欣喜地說:「醫道精髓盡於此矣。」他心地仁厚,醫術精湛,患者求醫,他總是竭盡所能。窮困之人抱病求醫,倪維德總是慷慨施藥。
兼畀烹器。客問曰。藥可宿備。瓦缶亦素具乎。維德指室北隅。蓋積數百枚。晚建別墅敕山。自號敕山老人。
〔薛氏(己)原機啟微附錄〕醫藏目錄一卷,存
自序略曰。眼目一科。世無全書。予每病焉。嘗讀南齊龍樹王所著龍木論。篇章簡略。其義未備。曩予承乏留都。獲敕山老人原機啟微。其詞古。其論確。刀圭之玄。刀劑之神。炮爁之精。條分縷析。氣運該通。可謂見道分明。得內經之旨。予嘉之。一日三複。不能去手。嘗採諸書中治眼方法。
附繡梓傳諸四方矣。予將葬睹。卜地於敕山之麓。懷賢弔古。廬墓丘墟。無復得斯人矣。斯集也。陽湖祠部敘之於前。茲又摘玉機微義論方。附於卷末。復梓以廣其傳。畢予之志而已。
白話文:
同時也給予烹煮的器皿。客人問道:「藥物可以提前備好嗎?瓦罐也已經準備好了嗎?」維德指向房間北邊角落,那裡堆積著數百個瓦罐。他晚年建造別墅,取名為敕山,自稱敕山老人。
薛氏(己)原機啟微附錄醫藏目錄一卷,現存。
自序簡述如下:眼科醫術,世上沒有完整典籍。我每當患病時,常讀南齊龍樹王所著《龍木論》,內容簡潔,但其義理並未完備。之前我曾在留都任職,得到敕山老人所著《原機啟微》,文中用語古樸,論述精確,包含了針灸、藥劑和炮製的精髓,條理分明,氣運通暢,可以說見解清晰,得到了《內經》的精髓。我十分欣賞此書,每天翻閱三次,愛不釋手。我曾經從各書中收集治療眼疾的方法,
並將之刻印傳播四方。我將要離開人世,選定在敕山山麓下埋葬。懷念賢者,弔唁古人,如今只留下一片荒涼的墓地,再也沒有機會見到這位老人了。這本書,陽湖祠部在前面作序。現在又摘錄了《玉機微》中關於眼病的義理和方劑,附在卷末,再次刻印以廣泛傳播,完成了我心願。
〔亡名氏七十二證眼論〕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菉竹堂書且作一卷)未見
〔七十二證眼科歌訣〕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闕(菉竹堂書目作一卷)未見
〔眼科口訣〕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菉竹堂書目作一卷)未見
〔石氏(光明)家傳方〕國史經籍志一卷,未見
〔顧氏(鼎臣)醫眼方論〕國史經籍志一卷,未見
〔亡名氏明目至寶〕國史經籍志四卷,未見
〔眼科捷〕讀書敏求記一卷,未見
錢曾曰。趙清常得此書於洪州李念襄。李傳寫於道士藍田玉。藍幸於世廟。名位顯隆。旋以不循道瘐死。此蓋錄內府秘藏本也。
〔還睛秘論〕讀書敏求記一卷,未見
白話文:
《亡名氏七十二證眼論》、《七十二證眼科歌訣》、《眼科口訣》、《石氏(光明)家傳方》、《顧氏(鼎臣)醫眼方論》、《亡名氏明目至寶》、《眼科捷》、《還睛秘論》等醫書,都已失傳,不見於現存的《文淵閣書目》和《國史經籍志》等目錄。其中,《眼科捷》一書據說曾由趙清常從洪州李念襄手中得到,而李念襄則從道士藍田玉處得到。藍田玉曾受寵於世宗皇帝,官位顯赫,後因不守道義而被貶死。這些醫書很有可能是內府秘藏的珍本。
錢曾曰。舊鈔本不著撰人。詳論目病之所由起。而續之以治之之法。深心於眼科者也。
〔顧氏(可學)眼科對證經驗方〕國史經籍志一卷,未見
〔胡氏(永年)明目方〕國史經籍志一卷,未見
〔張氏(景隆)眼目對證心法〕國史經籍志一卷,未見
〔亡名氏眼科撥雲圖集〕,二卷,未見
〔味齋經驗眼論方〕一卷,未見
按上二書見於澹生堂書目。
〔四要集〕醫藏目錄四卷,未見
〔彭氏(用光)簡易便覽眼目方〕醫藏目錄四卷,未見
〔李氏(闕名)心授鴻飛仙丹辨證〕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亡名氏眼目神驗方〕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白話文:
錢曾說:舊鈔本上沒有記載作者姓名。這本書詳細論述了眼睛疾病的病因,並接著說明治療方法,可見作者對眼科醫術十分精通。
〔顧氏(可學)眼科對證經驗方〕 國史經籍志記載一卷,但未曾見過實物。
〔胡氏(永年)明目方〕 國史經籍志記載一卷,但未曾見過實物。
〔張氏(景隆)眼目對證心法〕 國史經籍志記載一卷,但未曾見過實物。
〔亡名氏眼科撥雲圖集〕 兩卷,但未曾見過實物。
〔味齋經驗眼論方〕 一卷,但未曾見過實物。
以上兩本書在澹生堂書目中有所記載。
〔四要集〕 醫藏目錄記載四卷,但未曾見過實物。
〔彭氏(用光)簡易便覽眼目方〕 醫藏目錄記載四卷,但未曾見過實物。
〔李氏(闕名)心授鴻飛仙丹辨證〕 醫藏目錄記載一卷,但未曾見過實物。
〔亡名氏眼目神驗方〕 醫藏目錄記載一卷,但未曾見過實物。
〔神機著略〕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宜明眼科〕未見
按上見於本草綱目。
〔李氏(藥師)金鎞秘論〕十二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金鎞秘論十二卷。舊本題梁溪流寓李藥師撰。不知何許人。自序稱唐李靖以三等法教士。故以三等法治病。藥師之稱。適符靖字。殆亦寓名歟。其書分十二門。皆論醫目之法。故曰金鎞。蓋取佛書金鎞刮眼之義也。
〔僕氏(鏞)杏莊集〕未見
按〔亡名氏明目良方〕二卷,存
饒鐸序曰。愚自早歲。觀書過度。患目旬月。遍求之醫弗能愈。一日先人樂志翁謂不肖曰。昔有一老軍。以眼科鳴世。還自遼陽。曾惠書一帙。寶藏久矣。子何不考是書以求其效。不肖於是展誦三複。如所謂醫瘴證候。輪廓根源。及眼目形狀。治要詩訣。靡不具載。遂令醫者按方用藥。
白話文:
《神機著略》醫藏目錄卷已遺失,未曾見過。
《宜明眼科》亦未曾見過。
據記載,上述兩書皆收錄於《本草綱目》。
《李氏(藥師)金鎞秘論》共十二卷,未曾見過。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金鎞秘論共十二卷,舊本題為梁溪流寓李藥師撰。不知此人是誰。自序稱唐李靖以三等法教士,故以此三等法治病。藥師之稱恰好與李靖字相符,很可能也是個假名。此書分為十二門,皆論醫治眼疾的方法,因此稱為金鎞,取自佛經金鎞刮眼的典故。
《僕氏(鏞)杏莊集》未曾見過。
據記載,另一本名为《亡名氏明目良方》的书,共兩卷,现今尚存。
饒鐸在序文中寫道:我自幼年起,因過度閱讀而患眼疾,持續了幾個月。我四處尋醫,卻無法治癒。有一天,父親樂志翁對我說:“以前有一位老軍醫,以眼科聞名於世,他從遼陽回來,曾經贈送給我一本書,珍藏了很久。你為何不參考此書來尋找治療方法?”我於是翻閱此書,反復研究,書中涵蓋了眼疾的症候、根源、眼目形狀以及治療要訣和詩歌訣竅,無所不包。我便讓醫生按照書中的方子用藥。
倏覺雙目瞭然。後初聞者為之駭愕。先人又喜而謂之曰。是書捷效如此。不可私於一己。異日倘得一官。當捐俸鏤板。以廣其傳。亦濟人利物之一端也。嗚呼,先人用心仁矣。今不肖幸而述。錄而鋟。亦不忘先人之命乎。
〔龔氏(廷賢)秘授眼科百效全書〕三卷,未見
〔哀氏(學淵)秘傳眼科七十二證全書〕六卷,存
〔醫氏(甫嘉)眼科指迷良方〕未見
按上見於醫學正印種子編附記。
〔亡名氏秘傳明目直指〕三卷,存
〔亡名氏眼科全書〕三卷,存
王協抄刻始末述略曰。余以辛卯。循序入都。應明經廷試。候選吏部。偶過京山友人秦公緒館中。見案頭有眼科抄本一部。披閱竟覺其有異。蓋世之專門是科者。止云七十二證。此則一倍有奇。前序列形證。後則因證配方。其中或治或不治。莫不條分縷析。備極精詳。未又附以點洗升煉。
白話文:
我突然覺得雙眼清晰明亮。後來,第一次看到這個書的人都被嚇了一跳。我的父親非常高興地說:「這本書效果如此顯著,不能私藏。將來如果我能做官,就應該捐出俸祿刻印流通,讓更多人受益。這也是造福人群的一種方式。」唉,父親的心胸真是仁慈啊!我這個不肖子弟有幸繼承遺志,將它整理記錄下來,也沒有忘記父親的囑咐。
《龔氏(廷賢)秘授眼科百效全書》三卷,未見。
《哀氏(學淵)秘傳眼科七十二證全書》六卷,現存。
《醫氏(甫嘉)眼科指迷良方》未見。
以上資料見於《醫學正印種子編附記》。
《亡名氏秘傳明目直指》三卷,現存。
《亡名氏眼科全書》三卷,現存。
王協抄刻始末略述:我是在辛卯年(指某年)順序進入京城,參加明經考試,等待吏部錄取。偶然去拜訪京山的朋友秦公緒,看到他書桌上有一本眼科抄本。我翻閱後感到非常特別,因為世上的專門研究眼科的書籍,最多只有七十二種症狀,而這本書卻多了一倍還多。前面列出不同症狀的形態,後面則根據症狀對應不同的藥方。其中有能治癒的,也有不能治癒的,都條理清晰地分析,非常精細周到。書中還附有藥物點眼、洗眼、升煉的相關內容。
靈藥諸方。皆神妙入微。詢其所自。云借之同鄉黃岡今太史王涓來先生。時先生尚肄業國學也。其先太史安生公任淮司李時。有醫者。秘此書為家秘。不肯輕以告人。偶罹奇冤。公力為之伸雪。知有此書。索觀之。醫乃出以呈於公。並藉以云報也。兵燹之後。此書猶存。涓來先生攜之都中。
欲授梓而未果。公緒素嬰目疾。暫假考驗。因借歸館。時正隆冬。寒爐呵凍。手錄一部。浠川年友岑碧甫亦手錄一部。各藏行笥去。
〔青羹完璧〕七卷,存
王協序曰。予曩令華亭時。嘗刻眼科全書。而其書所由始末。已具其序中。不復贅焉。越六年。又獲抄本一部。較之於前刻者。其論議精確。證方全備。蓋原本之完美者也。而知前刻之未盡善。雖欲拾遺補闕。既出於人間。而不可盡得復收。遺恨不寡矣。因切念更刻此書。以彌縫前漏。
白話文:
靈藥諸方,都非常神奇精妙。問起書的來源,說是由同鄉黃岡如今的太史王涓來先生借來的。當時王先生還在國學讀書。他的先祖太史安生公任職於淮司時,有一位醫生,將此書視為家傳秘方,不願輕易告訴他人。偶然遇到冤屈,安生公全力為他伸冤。得知這位醫生擁有此書,便向他索取觀看。醫生就將書拿出來呈給安生公,並藉此表達感謝之意。經歷戰亂後,此書依然保存完好。王涓來先生將書帶到京城。
想要出版印刷,但一直沒有實現。安生公一向患有眼疾,暫時借來試驗,便帶回館舍。當時正值隆冬,寒爐呵著凍氣,他親手抄寫了一份。浠川的朋友岑碧甫也手抄了一份,各自珍藏在行囊中帶走。
〔青羹完璧〕七卷,現存。
王協序言說:我以前擔任華亭縣令時,曾經刻印《眼科全書》。而這本書的來龍去脈,已經在序言中交代清楚,不再贅述。六年後,又得到一份手抄本。與之前刻印的版本相比,論述更加精確,藥方更加完備,應該是原本的完整版本。由此可知,之前刻印的版本並不完美。雖然想要彌補遺漏,但已經流傳出去,無法完全收回,遺憾不少。因此迫切想要重新刻印此書,以彌補之前的不足。
手錄較正之際。適得明人傳仁宇所纂錄審視瑤函。而反覆披閱。則知傳氏全竊此書。改頭換面。錯置冠履。顛倒衣裳。且捃摭不急冗論。無用套語。而推衍排列。以眩目駭耳。埋沒前人之苦心。冒為己有。刻成。庸陋之書。以欺世求名。且其凡例中有言曰。昔人載一百六十證。
則失之濫。上古著七十二證。則失之簡。是函摘要刪繁。纖鉅各當。定為一百八證云。意黠俐狡猾,靡所不至。殊不知古人對病施治。議證設方。垂世仁心。嚴然具在者。何有所害。刻迫削鏟。如此容易也。竊意無佗。蓋傅氏所獲,亦殘脫抄本。而所謂一百六十證。方不具全者。
白話文:
我正在校對手稿時,恰巧得到明人傳仁宇所編寫的《審視瑤函》。反覆閱讀後,我發現傳氏完全剽竊了此書,只是換了個說法,亂改標題,顛倒內容,還添加了一些不必要的冗長論述和無用的套語,刻意編排,企圖以華麗的辞藻迷惑人,掩蓋前人的辛勤付出,冒充為自己的作品,刻印成一本粗製濫造的書籍,用來欺世盜名。而且,他在書中的凡例中寫道,古人記載了一百六十個證候,過於繁雜;上古著作只記載了七十二個證候,又過於簡略。因此,《審視瑤函》刪繁就簡,取其精華,定為一百八個證候。他的心思狡猾,無所不用其極。殊不知,古人對病施治,論證設方,都懷著仁心,其內容完整而深刻,何必刻意刪減修改呢?如此輕率的行為,實在令人髮指。我猜想,傅氏得到的可能只是一份殘缺的抄本,所謂的一百六十個證候,方劑可能也並不完整。
故不得已。虛喝大言。以嚇人耳。試將此書。較照傅氏審視瑤函。則真贗妍愧。自然呈露。寧俟辨耶。且夫此書。予所目睹。前後二部。俱只曰眼科書。而另無題號。且並亡作者名氏。顧前代隱德君子。孜孜切切乎濟世憫民之情。不能得已。而所著作。實所謂一百六十證論。
治術條理縷析。備種精詳。於戲。此書再出於世。而後之盲瞎者。復明還光。應屈指而期爾。青囊之術。於是乎可稱完璧矣。故更題青囊完璧。壽梓公四方。抑彼傅氏之子。亦明季專門世業士。名於一時者。其論說中。非無一二發明□採取。故今舍短擇長。以潤色此書。揚傅之功,以償其罪也。
白話文:
因此不得已,虛張聲勢,以嚇唬人耳。試著將此書與傅氏的《審視瑤函》相比照,真偽优劣自然顯露,何需再辯論?况且此書我親眼所見,前後兩部都只標明眼科書,並沒有其他題號,更無作者姓名。然而前代隱德君子懷著濟世救民的熱情,不得已而撰寫了這本所謂的《一百六十證論》,治療方法條理清晰,内容詳盡。哎,此書重新問世,後世的盲人將重獲光明,應當指日可待!青囊之術至此可謂完備。故此更名為《青囊完璧》,獻給四方有志之士。至於傅氏之子,亦是明末專門世業的學者,名噪一時,其論述中也并非沒有獨到見解。因此,我今取其長處,潤色此書,揚傅氏之功,以補償其過失。
籲。傅氏之靈其有知。稱予為異世忠臣而已矣。康熙十二年歲次甲寅。楚蘄約庵居士王協恭男甫撰。
〔傅氏(仁宇)眼科審視瑤函〕六卷,存
〔亡名氏異授眼科〕一卷,存
〔鄧氏(苑)一草亭眼科全書〕一卷,存
白話文:
唉!傅先生的靈魂若是有知,就請您知道,我不過是您在另一個時代的忠誠後輩罷了。這是在康熙十二年甲寅年,楚蘄約庵居士王協恭男甫所寫。
傅氏仁宇所著《眼科審視瑤函》六卷,現存。
佚名所著《異授眼科》一卷,現存。
鄧氏苑所著《一草亭眼科全書》一卷,現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