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三 (3)
卷六十三 (3)
1. 方論(四十一)
次仲景傷寒金匱。下及張朱劑李諸賢論。有精純明確者採之。亦不敢以辭害意。並妄入臆說。如意與理微。則設喻形容。翻覆錯辨。務令恍然在目。豁然開心。至若文之拙字之俚。在所勿論也。因僭更名醫燈續焰。尚俟高明者鑑教之。
杭州府志曰。潘楫。字碩甫。號鄧林。少以孝悌聞。賣藥都市中。人以韓伯休目之。受業者數百輩。觀其器宇。即識為潘門弟子。始楫以兄善病。特往師王紹隆。終日夕視脈和藥。洞極深隱。通於神明。著醫燈續焰。大有功於世。
〔祝氏(登元)心醫集〕六卷,存
自序曰。人之藥有十。其初未始不病。而其後遂為病所不侵。靜坐去妄想。一也。獨處寡色欲。二也。隨遇甘澹薄。三也。作事不使人疑。四也。行善不求人知。五也。同居□正士。相與無邪人。六也。有財便思施。處樂益知危。七也。多觀經史。無鄙隨之疴。少用穢謀。寡陷阱之設。
八也。以不自病。肢體必無大憂。精苟自豐。飲食皆成妙藥。九也。原無自作之孽。始可言數言天。具有不朽之神。寧必問修問短。十也。人之病亦有十。其初可不藉藥。而其後遂非藥所能及。自用不用人。一也。聽巫不聽醫。二也。信命不信藥。三也。重財不重命。四也。
一日數易醫。五也。小病即著恬。篤病不著意。六也。與兒女為苟全之策。不與君子言受病之由。七也。病經歲月。不急尋針石。危在旦夕。猶情擾身家。八也。才得生機。使圖旨口。略有起色。輒負醫流。九也。好言鬼神之事。而不加敬。如用本草諸書。而不深知。十也。
太上以德。其次服藥。夫至服藥。亦甚不得已矣。高醫不可數遇。醫理可以講求。予究以有年。往往遇疑證。投藥立效。其理有為諸書所未明。其方又即眾醫所具曉。但察脈獨真。故著功自異耳。因紀其證與其驗。並著其方。以公之世。時順治庚寅孟春。龍丘祝登元茹穹父書於曠曠居。
〔洪氏(正立)醫衡〕六卷,存
周亮工曰。歙人洪參岐以醫名吾梁。著有醫衡。王雷臣為復刻之。(賴古堂藏弆集)
〔劉氏(默)證治百問〕(蘇州府志作證治石鏡錄)四卷,存
唐起哲序曰。百問一書。昔默生劉先生所著青瑤疑問是也。先生家世武林。受業於繆仲醇先生。明季時來寓蘇郡之吳趨坊。活人甚眾。名震當時。吳越縉紳先生。靡不式敬。晚年頗厭酬接。於鼎興順治丙申間。遂閉關養靜。於所居之青瑤軒。門人劉紫谷葉其輝諸兄。以先生有獨得之秘。
慮其失傳。而無以示後也。於是因疑進問。因問有答。發明經旨。剖析疑義。筆之於書。三載成帙。名之曰青瑤疑問。蓋先生真積力久。一生所得。出自心裁。絕不摭拾前人一字。因古今氣運之盛衰。人生賦稟之厚薄。故論證則變通經義。投劑則不執古方。皆因時制宜,折衷允當者也。
白話文:
《方論(四十一)》
本書參考了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張元素、朱丹溪、李杲等諸位賢者的醫論,選取其中精純明確的部分。我不敢為了文字而扭曲原意,也不會隨意加入自己的臆想。如果遇到難以理解的醫理,我會用比喻來加以說明,反覆辯證,力求讓讀者能夠清楚明白,豁然開朗。至於文章寫得是否拙劣、文字是否通俗,就不必計較了。因此,我冒昧地將此書改名為《醫燈續焰》,希望得到高明之士的指教。
杭州府志記載,潘楫,字碩甫,號鄧林。他從小就以孝順友愛聞名。在市集裡賣藥,人們把他比作韓伯休。他的學生有數百人,只要看看他們的氣度,就能知道是潘門弟子。潘楫因為哥哥生病,特地去拜師王紹隆,早晚觀察病情、調配藥物,深入研究其中的奧秘,領悟了醫術的神奇之處。他寫成了《醫燈續焰》一書,對世人有很大的貢獻。
《祝氏(登元)心醫集》共六卷,現存。
自序中說:人們養生保健的方法有十種,一開始可能沒有生病,之後就能夠不被疾病侵擾。第一,靜坐去除妄想;第二,獨處減少色慾;第三,隨遇而安,飲食清淡;第四,做事不讓別人懷疑;第五,行善不求人知道;第六,與正直的人同住,不和邪惡的人交往;第七,有錢就想著布施,處在安樂時更加警惕危險;第八,多讀經史,不輕視微小的疾病,少用陰謀詭計,不設陷阱;第九,如果自己不生病,身體就沒有大的憂患,如果精氣充足,所有的飲食都是良藥;第十,如果沒有自己造成的罪孽,才可以談論天命,具有不朽的精神,又何必去問壽命長短。人的疾病也有十種,一開始可能不用吃藥,之後就不是藥物能夠治好的了。第一,固執己見,不聽別人的勸告;第二,相信巫術,不相信醫生;第三,相信命運,不相信藥物;第四,重視錢財,不重視生命;第五,一天換好幾個醫生;第六,小病就不在意,大病又不放在心上;第七,只為子女考慮苟且偷安的辦法,不和君子談論生病的原因;第八,病了好幾年,不急著針灸治療,即使危在旦夕,仍然為家事煩擾;第九,剛有點起色,就想著滿足口腹之欲,稍微好一點就埋怨醫生;第十,喜歡談論鬼神的事情,卻不加以敬畏,就像使用本草等醫書,卻不深入了解其中的道理。
最好的養生方法是修養德行,其次才是吃藥。到了吃藥的地步,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高明的醫生很難遇到,但是醫理是可以研究的。我研究醫學多年,常常遇到疑難雜症,用藥後立即見效,其中的道理有些是書上沒有寫明的,而藥方又是眾所皆知的。只是我診脈特別準確,所以效果才與眾不同。因此,我記錄下所治療的病症和效果,並寫出藥方,公諸於世。時值順治庚寅年孟春,龍丘祝登元茹穹父寫於曠曠居。
《洪氏(正立)醫衡》共六卷,現存。
周亮工說,歙縣人洪參岐因為醫術高明在梁地聞名,著有《醫衡》一書。王雷臣為他重新刊刻了這本書。(賴古堂藏書)
《劉氏(默)證治百問》(蘇州府志記載為《證治石鏡錄》)共四卷,現存。
唐起哲在序中說,《百問》一書,是以前默生劉先生所著的《青瑤疑問》。劉先生是武林(今杭州)人,師從繆仲醇先生。明朝末年來到蘇州的吳趨坊居住,救活了很多人,名聲很大,吳越的官紳都非常尊敬他。晚年他很厭倦應酬,於鼎興順治丙申年間,就關起門來靜養。在他的住所青瑤軒,他的門人劉紫谷、葉其輝等諸位兄長,因為劉先生有獨到的醫學秘訣,擔心失傳,無法讓後人學習。於是他們就提出疑問,劉先生一一解答,闡明醫學的宗旨,分析疑難的問題,並將這些內容記錄下來,歷時三年才成書,命名為《青瑤疑問》。這本書是劉先生長期積累,一生所學的心得,絕不是抄襲前人的觀點。由於古今氣候的變化、人們體質的差異,所以在論述病症時,他會變通經文的內容,在使用藥物時,也不會拘泥於古方,而是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