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三 (2)

1. 方論(四十一)

餓鬼畜類之苦趣。不若地獄之慘。醫以心之不明。術之不明。習為格套。牢籠病者。遂至舉世共成一大格套。遮天蔽日。造出地獄。遍滿鐵圍山界。其因其果。彰彰如也。經以無明為地獄種子。重重黑暗。無繇脫度。豈不哀哉。昌也閉目茫然。惟見其暗。然見暗不可謂非明也。

野岸漁燈。荒村螢照。一隙微明。舉以點綴醫門千年黯汶。擬定法律為率由坦道。聊以行其佛事耳。然微明而洗髮黃岐仲景之大明。明眼得此。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自能立於無過。即淺見寡聞。苟知因果不昧。敬慎存心。日引月伸,以此照其膽。破其昏。而漸充其識。本地風光。

參前倚衡。亦何愚而不朗徹也耶。昌苟性地光明。流之筆墨。足以昭示學人。胡不自澈鬚眉。臟腑中阾。優遊几席。充滿烜天赫地耀古輝今之量。直與黃岐兩光攝合。宣揚妙義。頃刻無欠無餘。乃日弄精靈。向棘慄蓬中。葛藤窠里。與昔賢校短論長。為五十步百步之走。路頭差別。

莫此為甚。發刻之稿凡十易。已刻之板凡四更。唯恐以凡人知見。雜揉聖神知見。敗絮補葺美錦。然終不能免也。其於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及雜證多門。殫一生力補。不能盡補。即殫千生力補之。不能盡補。從可推也。途窮思返。斬絕意識。直截歸禪。通身汗下。險矣險矣。

尚敢漫言殊途同歸也哉。此重公案。俟可補乃補之耳。順治十五年上元吉旦。西昌喻昌嘉言老人。時年七十有四序。

四庫全書提要曰。國朝喻昌撰。昌既著尚論篇。發明傷寒之理。又取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分門別類。以成是編。每門先冠以論。次為法。次為律。法者。治療之術。運用之機。律者。明著醫之所以失。而判定其罪。如折獄然。蓋古來醫書。惟著病源治法。而多不及施治之失。

即有辨明舛誤者。亦僅偶然附論。而不能條條備摘其咎。昌此書。乃專為庸醫誤人而作。其分別疑似。既深明毫釐千里之謬。但臨證者不敢輕嘗。其抉摘瑕疵。並使執不寒不熱。不補不瀉之方。苟且依違。遷延致變者。皆無所遁其情狀。亦可謂思患預防。深得利人之術者矣。

後附寓意草一卷。皆其所治醫案。首冠論二篇。一曰先議病後用藥。一曰與門人定議病證。次為治驗六十二證。皆反復推論。務闡明審證用藥之所以然。較各家醫案。但泛言某病用某藥者。亦極有發明。足資開悟焉。

〔潘氏(楫)醫燈續焰〕二十卷,存

潘楫曰。本文計二千六百四十言。凡六百六十句。原名四言脈訣。乃宋南康紫虛隱君崔嘉彥希範所撰。明蘄州月池子李言聞子郁刪補之。更名四言舉要。其間脈證病因始備。但無註釋。則讀者不知其所從來。反增繁惑。庚寅春。因及門之請。及鼓志為釋。不敢旁引外書。唯首遵靈素。

白話文:

方論(四十一)

餓鬼和畜生道的痛苦,比不上地獄的慘烈。庸醫因為內心不明理,醫術也不精通,習慣性地使用固定的套路,把病人困在其中,導致整個社會都形成一種巨大的套路,遮蔽了天日,製造出充滿整個世界的地獄,這種因果報應是如此明顯。佛經說無明是地獄的種子,讓人陷入重重黑暗,無法解脫,這難道不令人悲哀嗎?我(喻昌)閉上眼睛,一片茫然,只看見黑暗,但看見黑暗並不能說就沒有光明。

野外的漁火,荒村的螢光,那微弱的光芒,可以點綴千年來醫學的黯淡。我制定法律條文,作為行醫的坦途,也算是做些佛事。然而,這微弱的光明,可以洗去那些尊崇黃帝、岐伯、張仲景的人們的偏見,讓明眼人可以從中學習,即使閉門造車,也能出門合轍,自然能做到不犯錯誤。即使見識淺薄,只要知道因果報應,心存敬畏謹慎,每天每月不斷進步,用它來照亮自己的膽識,打破昏昧,逐漸增長知識,體悟醫學的真諦。

參照前人的經驗,就像倚靠著秤桿一樣,怎麼會不明白通透呢?我(喻昌)如果心性光明,寫出來的文字就足以啟迪後學,為什麼不先看清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如果能夠優遊自在,充滿著如同天地般廣大、照耀古今的氣魄,直接與黃帝、岐伯的思想融合,闡揚醫學的奧妙,就能做到完美無缺。然而現在的人卻只知道耍小聰明,在荊棘叢中、在葛藤糾纏裡,和古人比較長短,就像是在五十步笑百步一樣,醫學的道路差別實在是太大了。

再也沒有比這更過分的了!這篇稿子改了十次,雕刻的木板也改了四次,唯恐把凡人的見解,混雜到聖人的見解中,用破爛來補綴美好的錦緞。但最終還是無法避免這個問題。我傾盡一生的力量,也不能完全補足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氣候變化以及各種複雜疾病的理論。即使花費千百生的力量來補救,也無法完全補足,這是一個可以推斷的結果。走投無路時,我開始反思,斬斷雜亂的思緒,直接回歸佛法禪宗,頓時全身大汗,真是太危險了!

怎麼還敢妄言殊途同歸呢?這是一個重大的公案,等以後有機會再補足吧。順治十五年上元節的吉日,西昌的喻昌嘉言老人,當時七十四歲。

《四庫全書提要》說,本書是清朝喻昌撰寫的。喻昌寫了《尚論篇》後,闡發了傷寒的道理,又將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以及各種雜病,分門別類寫成這本書。每類先寫一篇總論,然後是治療方法,最後是醫理規範。方法指的是治療的技巧和運用原則,規範是說明醫生犯錯的原因,並判定他們的錯誤,就像審判案件一樣。因為自古以來的醫書,大多只寫病因和治法,很少提及治療上的失誤。即使有辨別錯誤的,也只是偶爾附帶論述,不能逐條列出他們的過失。喻昌的這本書,專門為庸醫誤人而作,他分辨疾病的疑點,深入闡明細微的差別會導致千里之差的錯誤,告誡臨床醫生不敢輕易嘗試。他揭露了醫學的瑕疵,也使那些執著於不寒不熱、不補不瀉的方子,苟且敷衍、拖延病情的人,都無所遁形。可以說,他的憂患意識很強,是個深刻領悟到醫學利人之道的醫者。

書後附有《寓意草》一卷,都是他所治療的醫案,首先有兩篇總論,一篇是「先議病後用藥」,另一篇是「與門人定議病證」,接著是六十二個治驗病例,都經過反覆推論,務必闡明審證用藥的原因。與其他醫案只是泛泛地說某病用某藥相比,他的醫案很有啟發性,足以讓人開悟。

〔潘氏(楫)醫燈續焰〕二十卷,現存。

潘楫說:這篇文章共有二千六百四十個字,總計六百六十句。原名《四言脈訣》,是宋代南康的紫虛隱君崔嘉彥希範所撰寫的。明代蘄州的月池子李言聞子郁刪補了這本書,更名為《四言舉要》,其中脈象、證候、病因才算完備。但因為沒有註釋,讀者不知道其中的來龍去脈,反而會增加困惑。庚寅年的春天,因為學生的請求,我才下定決心為此書作註解。我不敢引用其他書籍的內容,只以《靈樞》、《素問》為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