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九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九 (3)

1. 方論(二十七)

東倉曹比部用晦嘉其有益於世。因鋟梓以廣其傳。而先生之孫太學生世昌請予序之。予觀其書。皆先生手自繕寫。筆畫端楷。無一字潦草。嘆其為之書不苟也。昔漢成帝河平中。命侍醫李柱國。校醫經七家。經方十有一家。後世其書益廣。無慮數百家。今自神農黃帝經方。扁鵲八十一難經。

及靈樞甲乙諸書。世多有存者。如六經未嘗不行於世。顧學者得其精微為難耳。觀先生之所自敘。則知其所自得。愈於季明之書。其可傳無疑也。比部君能梓行之。仁者之用心。尤可嘆尚云。隆慶三年夏四月乙亥。門人前進士歸有光舟次安平書。

〔俞氏(弁)續醫說〕明志十卷,存

自序曰。齊梁之人有言。曰。不明醫術者。不得稱為孝子。此過論也。宋儒謂。治病之委庸醫。比之不慈不孝。事親者不可不知醫。斯言旨哉。時之名醫。若甄權許智藏李明之朱彥修。咸以母病習醫。研精覃思。遂究奧妙。蓋君子之存心。無所不用其至也。弁雖不敏。癖於論醫。

或聞師友講談之餘。或披閱諸史百家之文。凡有會於心者。輒手抄以備遺忘。積久成帙。劙為十卷。名曰續醫說云。匪敢與古人頡頏。將來好事者共之。壬午七月望日敘。

昊恩敘曰。禦寇有言。醫者理也。理者意也。何稽乎。理言治。意言識。得理與意。料理於未見。曰醫。超然望聞者。無幾也。降則不理不治。不識不明。斯二者。不言不詳。以故聖人尚乎辭說者。謂經始於軒岐緩鵲輩。識其意者也。仲景下。代有名士。有方有論。有原有辨有法。

耿耿與繁星。並震而不磨者。聖人以道仁天下。起危養安。斯已矣。而又立言。以匡扶百代。其為慮不廣且勤哉。神而明之。在人。子容氏有意焉。久矣。苦心探賾。學以聚之。問以辨之。精思以強勉之。董生曰。強勉學問。則聞見博知益精。然會博而歸約。則君子貴乎詳說也。

是書述古法今事。積有歲月。得理與意者。纂載不遺。子容之用心。亦勤矣。病其繁也。故略。節取之。以講於家塾。有就有道意。蓋以人之司命。不敢肆然而輕耳。考其言。有先經以始事。有後經以終義。則系之以經曰。示無專也。有以脈而辨證。有以證而辨劑。的之己見者。

則系之以余曰。示無私也。得之前烈。參之時賢者。則系之曰某人。曰示無掩焉,蓋得於意則見於言。本始以清其源。推委以別其流。酌中隨時。以明其宜。以通其變。而參伍設置。尚其權也。有論而無方。神其用也。祖乎帝。繼其志也。徵諸今。尚時也。文以定志。達其意也。

削履而成什。要諸理而止也,博而要。辨而精。簡而核。跡其所到。真可究之施行者矣。殆與醫案醫原相勝負。其可也。鬼神泄其秘於此矣。子能秘之家塾。不布百代耶。噫。孰知無是心也。俟乃綿邈。光於世世。則後起者。吾諒其惑焉。子容姓俞。名弁。以翁約齋號。故自附曰守約云。

白話文:

東倉曹比部的曹大人認為這本書對世人有益,因此出資刊印,廣為流傳。先生的孫子,太學生俞世昌請我為這本書寫序。我看了這本書,都是先生親手書寫,筆畫端正工整,沒有一個字草率潦草,感嘆他寫書的嚴謹態度。以前漢成帝在河平年間,命令侍醫李柱國校對醫經七家、經方十一家,後世醫書更加廣泛,多達數百家。如今自神農、黃帝的經方,扁鵲的《八十一難經》,以及《靈樞》、《甲乙經》等書,世上大多還存留著。像是六經學說也從未在世上消失,只是學者要能領會其中的精髓卻很困難。看了先生的自述,就知道他有所領悟,遠超過季明的著作,確實可以流傳後世。曹大人能夠刊印這本書,真是仁者之心,令人讚賞。隆慶三年夏四月乙亥,門人前進士歸有光在安平的船上寫下這篇序。

〔俞氏(弁)續醫說〕共十卷,現存。

作者自序說:齊梁時代有人說:「不精通醫術的人,不能稱為孝子。」這話有些過於誇大。宋朝的儒者認為,把父母的病委託給庸醫,就如同不慈不孝一樣。侍奉雙親的人不可不懂得醫術,這話說得很對。當時的名醫,像甄權、許智藏、李明之、朱彥修等人,都是因為母親生病才開始學習醫術,深入鑽研,最終達到精深的境界。君子之心,無所不用其極。我雖然資質駑鈍,卻喜好醫理,有時聽到師友談論醫學,或翻閱各類史書,凡是能領會於心的,就立刻抄寫下來以備忘記,久而久之就累積成冊,分為十卷,命名為《續醫說》。我不敢與古人相提並論,只是希望將來能與愛好醫學的人一同分享。壬午年七月十五日寫下這篇自序。

昊恩序說:禦寇說過,醫學是講求道理的,道理來自於人的意念。為什麼要這樣說呢?「理」指的是治療,「意」指的是認識。如果能掌握道理和意念,在疾病還沒有顯現時就能進行處理,這才是醫學。能夠超然觀察、聽聞就能診斷疾病的人實在太少了。如果診治時不講道理、不辨病情,沒有認識和理解,就無法說清楚病因,因此聖人重視醫學的理論,認為醫學始於軒轅、歧伯和扁鵲等人,這些人都能理解醫學的意涵。自仲景之後,歷代都有許多名醫,他們有醫方、有醫論、有醫理、有辯證、有法則,像繁星一樣閃耀,歷久彌新。聖人以仁愛治理天下,使危難轉為平安,這已經很了不起了,而且還著書立說,以匡扶後世,其考慮不可謂不廣泛且勤勉。能否將醫理闡明,還是在於個人。子容先生對此有深刻的領悟,他長期潛心研究醫學,廣泛學習,反覆詢問,並經過深入思考來勉勵自己。董仲舒說過:「努力學習,就會見識廣博,知識更加精深。」然而,廣博的學問最終要歸於簡約,因此君子重視詳細的闡述。

這本書闡述古代醫理和當今的醫事,經過多年的積累,凡是掌握了醫理和意念的,都詳細記錄下來,不遺漏。子容先生在這方面也十分勤勉。因為內容繁雜,因此將其簡略,選取其中一部分用於家塾的講授,希望能夠遵循醫道,不敢輕率行事。考究書中的內容,有的先從經典開始說明,有的後從經典來總結醫理,因此都歸類到「經」字下,表示沒有獨斷專行之意。有的通過脈象辨別證候,有的通過證候辨別藥劑,凡是自己獨到的見解,就歸類到「余」字下,表示沒有私心。凡是學習前人的經驗,參考當代賢者的說法,就歸類到某人的名下,表示沒有隱瞞。總而言之,如果領悟了醫理,就會在言語中表達出來,從源頭開始闡明,推演開來以區分流派,斟酌適宜,隨時調整,闡明其正確性,通達醫理的變化,並加以參伍設置,重視權衡。有的只有醫論而沒有藥方,是為了強調靈活運用。繼承黃帝的醫學思想,發揚他的志向,並參考當今的醫學,是為了順應時代。用文字來記錄,以表達醫理的含義。

像是把散亂的鞋子整理成一堆,重點是要符合道理。學識廣博而又切中要點,辨證精微,簡潔明確,從他著書的軌跡看來,確實值得深入研究並加以施行。這本書大概可以與醫案、醫理原論相媲美。可以說,醫學的奧秘都包含在這本書中。你能夠把這本書藏在家塾中,不將其傳播給後世嗎?唉!誰知道沒有這種想法呢?希望它能像綿延的山脈一樣,世代流傳,照耀世間。那麼,後來的學習者,我認為就不用感到疑惑了。子容先生姓俞,名弁,以翁約齋為號,因此自稱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