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九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九 (4)

1. 方論(二十七)

嘉靖甲午。鄉貢進士。白海吳恩序。

〔崔氏(嘉彥)紫虛真人四原論〕讀書敏求記一卷,未見

錢曾曰。四原者。原脈。原病。原證。原治也。

〔亡名氏摘要方〕書錄解題一卷,佚

陳振孫曰。傷寒十勸。及危證十病。末載托裡十補散方。

〔王氏(𧸗)百一選方〕宋志二十八卷,存

陳造序曰。予少多病。刻意方書。且博求於人。得於方書之外。往往取效如意。歲丁巳之官京西。正月十八日。謁漢陽史君王公𧸗。公一見如舊。知問為政。不吾蘄。因惠百一選方一部四帙。予向之求而得。用而效者。盡在焉。乃嘆得書與識公。皆不早也。公云。吾裒集十九年乃成書。

其勤如是。我輩顧安享用之。士君子以仁存心。凡其濟世利人。不能行。慊如也。公之此書。足以酬滿所志。而況政術。父母斯民。有不可掩者在。予皆不可忘。故識之。(文集)

章楫序曰。方書傳於世眾矣。其斷斷能已疾者蓋寡。古人方書。一藥對一病。非苟云爾也。後世醫家者流。不深明夫百藥和齊之所宜。猥曰醫特意爾。往往出己見。嘗試為之。以故用輒不效。甚者適以益其病。而殺其軀者有之。毋怪乎饋藥者。以未達而不敢嘗。有病者。以不治為得中醫也。

嗟乎。醫方所以除疾疢。而保性命。其何至是。得匪其擇之不精。處之不審故歟。是齋王史君𧸗。博雅君子也。生長名家。蓄良方甚富。皆其耳目所聞見。已試而必驗者。每嘆人有可療之疾。藥不相值。卒於不可療。思濟斯人。詎忍秘而不示。屬守古沔。公餘裒集始就。乃鋟諸郡齋。

目之百一選方。其精擇審處蓋如此。然則公之用心仁矣。是書之衍其傳也宜哉。慶元丙辰孟冬初吉。郡文學天台章楫序。

陳振孫曰。是齋百一選方三十卷。山陰王𧸗孟玉撰。百一者。言其選之精也。

朱彝尊跋曰。百一選方。不書撰人名氏。題曰是齋。按陳氏書錄解題曰。是山陰王𧸗孟玉所輯。凡三十卷。宋志藝文志。作二十八卷。予家所藏。乃元人鋟本。按其目僅二十卷爾。殆經後人選擇者歟。

按寬政己未。千田子敬(恭)借西京荻典藥子元(元凱)所藏元板。重雕家塾。先子序曰。考歷代醫傳。無載王氏者。據陳造題詞。及章楫序。則其人非醫。仿陸忠宣忠州之錄者。古今醫統。作字孟欲。誤矣。又朱彝尊曝畫亭集。有是書跋云。其所藏元本。僅二十卷。因疑後人所選擇者。

今此本亦二十卷。即與朱所言符矣。而其分門三十一。錄方二千有餘。條列井井甚備。則未可遽據解題及宋志所載卷數。而斥為非王氏原帙也。

〔郭氏(坦)備全古今十便良方〕四十卷,存

宋德之序曰。余秦喜仙人劉涓子服術法。怵桃鴿之戒。未果也。得成都李君康甫方。合五味子為劑。可不戒而效。歸語同舍生郭君履道。君愕曰。方乃有是耶。余雅知君好方意。未及李君也。服之逾時。睛忽半赤。瘍起赤中。醫即以大鐵針。卷眥剔癤乃已。後以問郭君。曰。

白話文:

嘉靖甲午年,鄉貢進士吳恩作序。

[崔氏(嘉彥)紫虛真人四原論] 有一本名為《讀書敏求記》的書中記載,但未曾見過。

錢曾說:「四原」指的是探求脈象的根源、疾病的根源、證候的根源和治療的根源。

[亡名氏摘要方] 有一本名為《書錄解題》的書中記載,但已遺失。

陳振孫說,書中記錄了關於傷寒的十條勸誡,以及危重病症的十種情況,最後還附有補養身體的「托裡十補散」的藥方。

[王氏(𧸗)百一選方] 宋代史志記載為二十八卷,現今仍存。

陳造作序說:「我年輕時體弱多病,所以專心研究醫書,而且廣泛向人求教,從醫書以外的地方得到的知識,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丁巳年,我到京西做官,正月十八日拜見漢陽史君王𧸗,王公一見如故,並非因為詢問我的政績才對我好。他送給我一部四帙的《百一選方》,這正是我一直尋求並驗證有效的內容,於是感嘆得到這本書和認識王公,都太晚了!王公說,他花了十九年才整理成書,他的勤奮如此,我們怎能安心享用呢?士君子應當以仁愛之心為本,凡是能夠救濟世人、利益百姓的事情,如果不能做到,心中就會感到不安。王公的這本書足以實現他的願望,何況他在政治上也能造福百姓,這些功績是不可抹滅的,我不能忘記,因此記錄下來。」(出自《文集》)

章楫作序說:「醫方流傳於世的很多,但真正能夠治癒疾病的卻很少。古代的醫方,往往一種藥物只針對一種疾病,並不是隨便說說而已。後世的醫家,不深入了解各種藥物配合的宜忌,就隨便說醫學是特殊技巧,常常依照自己的想法來嘗試,因此用藥往往無效,嚴重的甚至會加重病情,以至於喪命。難怪送藥的人因為不了解藥性而不敢嘗試,有病的人也認為不治療反而是比較安全的中醫。

唉!醫方的作用本是用來消除疾病、保全性命,為何會變成這樣呢?難道不是因為選擇藥物不精確,用藥處理不謹慎嗎?是齋王史君𧸗,是一位博學君子,出身名門,收藏了許多良方,這些都是他親耳所聞、親眼所見,並且經過驗證確實有效的。他常常感嘆,有人得了可以治療的疾病,卻因為找不到對症的藥物而最終無法治癒。他想救濟這些人,又不忍心將藥方秘而不宣,所以在他擔任古沔官職的閒暇時間,開始整理這些藥方,終於完成,並在郡齋中刊印。

這本書命名為《百一選方》,它的選擇和使用是如此的精確和謹慎,由此可見王公的用心是多麼的仁慈!這本書能夠廣泛流傳是應該的。慶元丙辰年孟冬初吉日,郡文學天台章楫作序。」

陳振孫說:「《是齋百一選方》共三十卷,由山陰王𧸗孟玉所撰寫。百一的意思,是說他選取的藥方都是精華。」

朱彝尊跋說:「《百一選方》沒有寫明撰寫人的姓名,只題名為『是齋』。根據陳氏的《書錄解題》記載,這本書是由山陰王𧸗孟玉所輯錄,共三十卷。而宋代《藝文志》記載為二十八卷。我家收藏的版本,是元朝刊刻的版本,根據目錄,只有二十卷而已,可能是後人經過篩選的。」

考證寬政己未年,千田子敬(恭)借了西京荻典藥子元(元凱)所藏的元版,重新在自己家塾中刊印。先父在序言中說,考證歷代醫學傳記,沒有記載王氏的資料。根據陳造的題詞和章楫的序言,王氏並不是醫生,而是效仿陸忠宣編寫忠州醫書的做法。古今醫統,將王氏的名字寫成孟欲,是錯誤的。另外,朱彝尊的《曝畫亭集》中,有關於此書的跋文,說他所收藏的元版只有二十卷,因此懷疑是後人經過篩選的。

現在的這個版本也是二十卷,與朱彝尊所說的一致。但其內容分為三十一門,記錄了二千多個藥方,條理清晰,內容詳盡,所以不能僅僅根據《書錄解題》和宋志所記載的卷數,就認定這個版本不是王氏的原稿。

[郭氏(坦)備全古今十便良方] 共四十卷,現今仍存。

宋德之作序說:「我秦某人喜歡仙人劉涓子服食的方法,但害怕桃鴿的禁忌,一直沒有實踐。後來得到成都李君康甫的藥方,用五味子作為配劑,可以不用遵守禁忌就能見效。我告訴了同舍生郭君履道,他驚訝地說:『藥方竟然有這麼神奇嗎?』我向來知道你喜歡研究醫方,但比不上李君。服用一段時間後,我的眼睛突然半邊發紅,紅的地方長了瘡。醫生用大鐵針,翻開眼皮,把瘡挑出來才治好。後來問郭君,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