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 (2)
卷六十 (2)
1. 方論(三十八)
出所藏書。付之剞劂氏。補殘缺。訂訛訛。而依然復行矣。是集也。於先人遺編。用是闡明而紹繹之。而亦可補於後學之指南云。
四庫全書提要曰。醫學六要十九卷。明張三錫撰。三錫字叔承。應天人。是編成於萬曆乙酉。以醫學大端有六。分別論列。首四診法一卷。次經絡考一卷。次病機部二卷。次本草選六卷。次治法匯八卷。次運氣略一卷。自謂博採群書。各匯其要。然雜錄舊文。無所折衷。王肯堂敘。以神聖稱之。過矣。
〔許氏(兆禎)醫鏡〕醫藏目錄二卷,存
吳秀序略曰。嘗觀許氏鳴醫。自巢由而下。漢有許定。晉有許遜。隋有許智藏。唐有許孝崇許胤宗。宋有許叔微許洪。皆能深造醫閫。而著書立言。師表萬世者也。許君培元學躋董賈。文偪司韓。而所以求益者。毋論江之左右。雖薄海內外。未始不為之屈一指也。余嘗器其才。
而勸之應試。乃有感而曰。富貴有命。不可強也。與其登庸於仕籍。而危見忌於同朝。若紹承醫術。以躋斯人於仁壽之域哉。遂取家傳的本。及歷代以來方書。細研潛玩。三為裘葛。而工其術。故上自王侯大臣。下至里井閭⿰鼻行。凡有患者。沾其匕劑。經其療理。煥然如赫日之消凍。
灑然如執熱之濯清。顓以慈仁為念。未嘗要謝。故澤被生靈。名驚昭代。而亙古醫流所罕睹焉者也。復自唸曰。醫之道大矣。古人之言亦夥矣。苟不及之以約。而識之以籍。則使後之業者。將何取衷哉。於是博採諸家。審脈論證。辨名定經。微妙之語。與夫用藥君臣佐使寒熱溫平緩急之方。
備著於書。曰診翼。曰醫辨。曰藥徑。曰素問評林。曰醫家四書。曰傷寒解惑。曰女科要論。曰衍嗣寶訓。曰痘疹筆議。曰外科集驗。盛行於世矣。尤懼其囏於記誦。故復出家藏秘訣。編成詩括以便之。余閱之累日。見其旨邃而理明。言簡而意盡。雖中醫執此施治。可以奏功。
如病者知之。亦不為庸醫所誤。真醫家之鐵鑑。而深幸是編不可少也。遂名之曰醫鏡。以溥其傳。凡有志於此者。果能熟而通之。不圖經。而百草吾嘗矣。不素難。而岐扁其再生矣。不長沙。而傷寒昭融宣名矣。不守真。而熱證光明洞達矣。不明之。而內外傷吾辨矣。不彥修。
而大成吾集矣。若登雲臺。而識璇璣之要訣。則天文可詧。入武庫而得門鑰之要樞。則器具畢舉,所謂捷徑一通。不待騏驥。而千里可適者。信然矣。
〔醫辨〕未見
〔方紀〕二卷,存
朱國禎序略曰。許培元先生初習舉子業。甚工。棄去。閉戶讀書。而特究於醫。董祠部故貴簡。欲先致不可得。於是潯之人咸重之。培元即隱然感時。多慷慨語。其□□則申師相為序。□等篇則諸名公為序。而特以方紀托序平涵。方紀先病機。次凡例。次主治虛實。次經引各證。而悉約以韻語。語又錯出。賦偶長短。古近之間班班如也。
白話文:
將書稿取出,交給刻書的人,補上缺漏,訂正錯誤,使書稿得以再次流通。這部書,是將前輩遺留的著作,加以闡明和繼承,也可以作為後輩學習的指南。
《四庫全書提要》中提到:《醫學六要》共十九卷,是明朝張三錫所撰寫。張三錫字叔承,是應天人。這本書完成於萬曆乙酉年,內容將醫學的大綱分為六部分來論述。首先是四診法一卷,接著是經絡考一卷,病機部二卷,本草選六卷,治法匯八卷,最後是運氣略一卷。作者自稱廣泛採集各種醫書,匯集其要點。然而,內容雜亂地記錄舊文,沒有進行取捨。王肯堂在序言中稱讚作者為神聖,這實在是過譽了。
《許氏醫鏡》的醫藏目錄有兩卷,現存。
吳秀在序言中提到:我曾觀察許氏醫學,自巢由以來,漢朝有許定,晉朝有許遜,隋朝有許智藏,唐朝有許孝崇和許胤宗,宋朝有許叔微和許洪,他們都能深入醫學的精髓,並且著書立說,成為後世的典範。許培元先生的學識可以與董仲舒和賈誼相提並論,文筆可以和司馬遷和韓愈媲美。他不斷追求進步,無論是在家鄉或是在海外,無人不對他稱讚。我曾經賞識他的才華,勸他參加科舉考試,但他卻感慨地說:富貴是命中注定的,不能強求。與其在官場上任職,招致同僚的嫉妒,不如繼承醫術,讓百姓健康長壽。因此,他研讀家傳醫書和歷代方書,潛心研究,多次修訂,終於精通醫術。從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只要有患者,經過他的治療,就像是寒冰在太陽下融化,又像是酷熱的身體洗了冷水澡,頓時感到清爽。他總是懷著慈悲仁愛的心,從不求回報,因此他的恩澤遍及眾生,名聲遠播。這是歷代醫者都難以達到的境界。他又自言自語道:醫學的道理博大精深,古人的論述也很多,如果不能加以簡化,又不能將其記錄下來,那麼後來的學習者將會無所適從。於是,他廣泛採集各家學說,仔細研究脈象和證候,辨別疾病的名稱和歸屬,將精微的醫理,以及用藥的君臣佐使、寒熱溫平、緩急的法則,都詳細地記錄在書中,包括《診翼》、《醫辨》、《藥徑》、《素問評林》、《醫家四書》、《傷寒解惑》、《女科要論》、《衍嗣寶訓》、《痘疹筆議》、《外科集驗》等,這些書籍都廣泛流傳於世。他還擔心這些內容難以記誦,所以又將家傳的秘訣編成詩歌以便記憶。我翻閱了多日,覺得他的觀點深刻而明確,文字簡潔而意涵豐富,即使是中醫執業醫師,只要依照這些內容來治療,就能夠奏效。如果患者也能了解這些內容,就不會被庸醫所誤導。這真是醫學界的明鏡,而這部書也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因此,將這本書命名為《醫鏡》,以便廣為流傳。凡是有志於醫學的人,如果能夠熟讀並融會貫通這些內容,就能夠不用圖鑒就能認識百草,不用熟悉難懂的理論,就能像扁鵲一樣起死回生,不用長沙的經驗也能了解傷寒的精髓,不用固守傳統也能明瞭熱病的病因,不用學習名家也能辨別內外傷,不用彥修的著述,也能集醫學之大成。就像登上雲臺,掌握了觀測星象的要訣,就可以了解天文;進入武庫,得到了開啟寶庫的鑰匙,就可以自由使用各種器械。這就如同找到一條捷徑,不用良馬,也能到達千里之外的目的地,確實是這樣。
《醫辨》這部書目前還沒有找到。
《方紀》有兩卷,現存。
朱國禎在序言中提到:許培元先生最初是學習科舉的讀書人,而且學得很好。後來他放棄了科舉,關起門來讀書,專門研究醫學。董祠部的著作簡潔精要,所以許先生想先將其研究透徹。於是,當地的人都敬重他。培元先生隱約感受到時局的變化,常常說出慷慨激昂的話。他的書稿,有些是由申師相作序,有些是由其他名士作序。他特別請平涵為《方紀》作序。《方紀》的內容先是論述病機,然後是凡例,接著是主治虛實,最後是經文和各種證候。所有內容都用韻語來歸納,而且文字交錯使用,賦的長短不一,文風既有古風又有現代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