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 (1)

1. 卷六十

2. 方論(三十八)

〔馮氏(時可)上池雜說〕一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上池雜說一卷。明馮時可撰。雜論醫學之書。大意主於溫補。伸東垣而抑丹溪。亦偏於一隅之見者也。

〔黃氏(河)醫學搜精〕二卷,存

〔楊氏(四知)惠民正方〕一卷,存

自序曰。閩廣之間。有蠱毒焉。世說久矣。萬曆甲申。余觀風於閩。慨然冀除斯害。申律令。專治法。誡諸頑虣。斯於勝殘。且慮專弗廣。久之湮也。乃博集蠱毒諸方。刻諸簡。惠厥民焉。刻成。或問余曰。君執三尺法。以擊奸虣。不能使民無盡。乃屑屑乎方伎末矣。余曰。

不然。夫春陽煦物。而不遍於幽谷。迅雷能震惡。而或遺於細事。化工且然。矧執法者哉。譬之御虜大將。提兵振旅。汛掃妖氛。而閭閻老稚。執梃棰。挾弓弩。家防戶衛。不猶愈於徒手乎。止虣禁奸法。余易敢弛。而廣專諸方。固令民以自防也。或又謂。蠱妖叵測。燭之無形。

驅之不去。奈何。余哂之曰。不然。昌黎之驅鱷魚。原魯之擊神蛇。蝗不入境。虎北渡河。昔人豈異於人哉。亦誠實政格之云耳。是在良有司圖之。余將考焉。萬曆甲申仲冬吉日。賜進士第文林郎巡按福建奉敕兼管鹽法清軍陝西道監察御史大梁楊四知撰。

〔張氏(三錫)醫學六要〕醫藏目錄二十卷,存

張三錫曰。夫醫上自炎黃秦漢。下迄唐宋遼金元。其書汗牛充棟。不為不多。第純駁不同。繁則嫌其泛雜。簡又失之缺略。且義例乖違。篇章紕繆。遵行不易。披會亦難。錫家世業醫。致志三十餘年。僅得古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陰。曰陽。曰表。曰里。曰寒。曰熱。曰虛。曰實。

而氣血痰火。盡該於中。醫學大旨有六。曰診法。曰經絡。曰病機。曰藥性。曰治法。曰運氣。蓋診法不明。安知病情。故首刻四診法。經絡不分。安知病根。病機不察。安知傳變。故次經絡考。次病機部。藥性不熟。何以處方。綱目雖備。切要惟緊。故次本草選。治病無法。

何以取效。且不知天地陰陽。五行生化之源,何以明經。故次治法匯。次運氣略。匪敢妄附己見。實博採群書。各萃其要焉耳。即間效一得。亦已試之良規。不刊之大法也。其言詳而盡。其法簡而易。學者誠一究心焉。則診法諳矣。經絡分矣。而病機而本草。則又精且察矣。

施治有方。運氣默會。則又體生化之理。而隨投隨應矣。有不一一中的。而登軒岐盧扁之堂奧者乎。雖曰六要。實為醫學之全書。具目者當自得之。

張維藩等序曰。嗟乎。先大父諱三錫。字叔承。特號嗣泉。遊神杏圃。繫留都醫林望者垂三十年。而今奄棄三世。藩等不能親承提命。所可幸者。潛窺義黃蘊奧。勒成一帙。其名曰醫學六要。凡我同志。靡不朝吟而夕誦焉。惜乎罹天變之火。其版燼其半。至今抱遺恨焉。賴有朱君號敬橋者。

白話文:

方論(三十八)

**《馮氏(時可)上池雜說》**一卷,未見此書。

《四庫全書提要》說:《上池雜說》一卷,是明朝馮時可撰寫的。這是一本雜論醫學的書,主要觀點是注重溫補,推崇東垣(李杲)的學說,貶低丹溪(朱震亨)的學說,屬於偏於一隅的見解。

**《黃氏(河)醫學搜精》**二卷,現存。

**《楊氏(四知)惠民正方》**一卷,現存。

楊四知在自序中說:福建、廣東一帶,有蠱毒的說法,流傳很久了。萬曆甲申年,我到福建巡視,很希望能消除這種禍害。我頒布法令,制定專門的治理方法,告誡那些頑劣兇暴的人,希望可以減少殘害。但又擔心只用專門的法令,無法普及,時間久了就會被遺忘。因此,我廣泛收集了關於蠱毒的各種藥方,刻印成書,讓百姓可以受惠。

書刻印完成後,有人問我:「您掌握著法律,用來打擊奸邪兇暴之徒,都不能讓他們完全消失,為何還要費心研究這種醫藥末技呢?」我回答說:「不是這樣的。春天的陽光照耀萬物,但不會照到所有的幽暗山谷;迅猛的雷霆可以震懾邪惡,但也可能遺漏一些細微的事情。天地的造化尚且如此,何況是執法的人呢?就像帶兵打仗的將軍,率領軍隊掃蕩妖氛,而百姓老弱,拿著木棍、弓箭,在家防守,不是比空手好嗎?禁止暴行,懲治奸邪的法令,我不敢放鬆,而廣泛推廣這些藥方,正是為了讓百姓能夠自我防禦。」

有人又說:「蠱妖難以預測,看不到它的形跡,驅趕不走它,怎麼辦?」我笑著說:「不是這樣的。韓愈可以驅趕鱷魚,魯國可以擊退神蛇,蝗蟲不敢進入國境,老虎不敢渡過河流,古人難道和我們不一樣嗎?也是因為他們政令誠實有效啊。這有賴於好的官員去謀劃。我會好好考察這些。萬曆甲申年仲冬吉日,賜進士出身、文林郎、巡按福建、奉旨兼管鹽法、清理軍務陝西道監察御史大梁楊四知撰寫。」

《張氏(三錫)醫學六要》(醫藏目錄)二十卷,現存。

張三錫說:醫學從炎黃秦漢開始,到唐宋遼金元,書籍多得像牛拉車一樣,不可謂不多。但是內容純雜不同,太繁雜又會覺得內容泛濫,太簡略又會缺失遺漏,而且理論不一致,篇章混亂,難以遵照執行,理解貫通也很難。我家世代行醫,我專心研究了三十多年,才得到古人治療疾病的八個基本原則,就是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氣血痰火,都包含在其中。醫學的主要綱領有六個,就是診法、經絡、病機、藥性、治法、運氣。

如果診斷不明確,怎麼知道病情?所以先刻印《四診法》;經絡不清楚,怎麼知道病根?病機不了解,怎麼知道疾病的傳變?所以接著研究《經絡考》和《病機部》;藥性不熟悉,如何開藥方?《本草綱目》雖然完備,但精要之處最重要,所以接著選擇《本草選》;治療疾病沒有方法,如何才能有效?並且不知道天地陰陽、五行生化的根源,又怎麼能明白經絡?所以接著研究《治法匯》和《運氣略》。我不敢隨意加入自己的見解,而是廣泛採集各種書籍的精要。即使是偶然得到一點經驗,也是經過試驗驗證過的良規,是不可以更改的基本法則。書中的內容詳細全面,方法簡潔易懂。學者如果能潛心研究,就能夠熟悉診斷方法,分辨經絡,精通病機和本草,

診斷、治療都有方法,並且能領悟運氣的變化,就能體會天地生化之理,隨意用藥都能應驗。這樣就能達到準確診斷、治療的目的,並且進入醫術高深的境界。這本書雖然叫做「六要」,其實是醫學的全部內容,閱讀者應該能夠自己體會。

張維藩等人作序說:唉!先父名三錫,字叔承,號嗣泉。他潛心醫學,在京都醫界享有盛名,已經三十多年了。如今已經去世,我們這些後輩沒有能夠親自接受他的教誨。所幸的是,我們暗中研究了他的醫學精髓,並將其整理成書,取名為《醫學六要》。凡是志同道合的人,沒有不早晚吟誦的。可惜的是,遭遇了天火,書版燒毀了一半,至今還抱有遺憾。幸虧有朱先生,號敬橋,願意協助我們重新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