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八 (3)
卷五十八 (3)
1. 方論(三十六)
庸醫奉為科律。二語不知其何本也。六節臟象云。人迎陽脈。氣口陰脈。可言陰陽。不可言左右也。人迎在結喉之左右。氣口即寸口。亦曰脈口。為諸脈之總彙。在手魚際之後一寸。人迎有左右。氣口亦有左右。明於人迎氣口。則知四經十二從。以通於十二原。以貫於三百六十五氣穴。
三百六十五經絡。所謂鉤毛弦石溜。與夫春弦夏鉤秋浮冬營者。洞若觀火矣。今之醫不知脈。一曰辨藥。神農以赭鞭鞭草木。一日而遇七十毒。以身試。而著本草經。辨藥之性也。必深明於溫涼平毒之性。而後得君臣佐使之用。固也。然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石藥發顛。芳草發狂。
辨之不易明。知之亦不易悉。苟非陶弘景陳藏器其人。未有不誤用者。而今之醫不知藥。知脈矣。知藥矣。吾又益之以一言。曰慎思。語曰。醫者意也。黃帝有問。岐伯即知其人之病之由。雷公有問。黃帝即知其人之病之由。以意決之也。此即黃帝岐伯之醫案也。若其病不應脈。
當思其病。脈不應病。當思其脈。藥不應病。當思其藥。三者相參。思之思之。其有不合者寡矣。醫之有案。蓋未有出此三者。遵其道而用之。人人皆可以為良醫。人人皆可以立案。太和保合。使斯人各得盡其天年。而不夭折於庸妄人之手。以文氏重刊之功。豈不偉哉。余固不憚嘵嘵以辨。
以文氏曰。子之辨予知之。而不能脫諸口也。盍盡言之。遂書之以為序。(道古堂集)
四庫全書提要曰。名醫類案十二卷。明江瓘編。其子應宿增補。瓘字民瑩。歙縣諸生。因病棄而學醫。應宿遂世其業。其書成於嘉靖己酉。所採治驗。自史記三國志所載秦越人淳于意華佗諸人。迄元明諸名醫。捃摭殆遍。分二百五門。各評其病情方藥。瓘所隨事評論者。亦夾註於下。
如傷寒門中許叔微治秘結而汗出一案。眾醫謂陽明自汗。津液已漏。法當用蜜兌。而叔微用大柴胡湯取效。瓘則謂終以蜜兌為穩。又如轉胞門中。朱震亨治胎壓膀胱一案。猶令產媼托起其胎。瓘則謂無此治法。其言不確。凡斯之類。亦多所駁正發明。頗為精當。第屍蹶門中。
附載針驗引。及西陽雜俎所載。高句驪人。言發中虛事。與治病毫無所涉。難產門中。引焦氏類林。載於法開令孕婦食肥羊十餘臠。針之即下事。即不明食羊何義。又不明所針何穴。亦徒廣異聞。無裨醫療。皆未免騖博嗜奇。然可為法式者。固十之八九。亦醫家之法律矣。瓘初成是編。
未及刊刻。瓘歿之後。應宿又以瓘之醫案。分類附之。而應宿醫案亦附焉。歲久版刓。近時歙縣鮑廷博又為重刊。其中間附考證。稱琇案者。乃魏之琇所加也。之琇字玉橫。錢塘人也。
〔魏氏(之琇)續名醫類案〕六十卷,未見
白話文:
那些庸醫把一些錯誤的觀念當成行醫的準則。他們說的「陰脈」和「陽脈」這兩個詞,我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根據《黃帝內經》中關於臟腑的描述,「人迎脈」屬於陽脈,「氣口脈」屬於陰脈,這只能用來區分陰陽,不能用來區分左右。「人迎脈」在喉結的左右兩側,「氣口脈」就是「寸口脈」,也叫「脈口」,是全身脈搏的總匯,位於手掌大拇指下方魚際之後一寸的地方。「人迎脈」有左右兩側,「氣口脈」也有左右兩側。明白了人迎脈和氣口脈的道理,就能了解四經(指手足陰陽四條經脈)和十二從(經脈分支),進而通達十二原(經氣聚集的部位),貫通三百六十五個穴位。
三百六十五條經絡,就像鉤子、毛髮、琴弦、石頭、水流一樣,春天的脈象像琴弦,夏天像鉤子,秋天浮淺,冬天沉藏,這些道理,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現在的醫生不懂得把脈,只知道辨別藥材。神農氏用鞭子抽打草木,一天遇到七十種毒藥,他親身嘗試,寫成了《本草經》,這才辨別出藥材的屬性。一定要深入了解藥材的溫、涼、平、毒的特性,才能知道君藥、臣藥、佐藥、使藥的搭配使用。這是很重要的。但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礦物類的藥材有時會導致精神錯亂,芳香的草藥有時會導致發狂,辨別這些藥性並不容易,要完全了解也很難。如果不是像陶弘景、陳藏器這樣的人,一定會用錯藥。而現在的醫生不懂藥材,只懂得把脈。既然懂得把脈,也懂得藥材,我還要再加一句,要「謹慎思考」。俗話說,「醫者意也」,黃帝問岐伯,岐伯就能知道病人的病因;雷公問黃帝,黃帝就能知道病人的病因。他們都是憑藉自己的想法來判斷的,這就是黃帝和岐伯的醫案。如果病症和脈象不符合,就要考慮病症;如果脈象和病症不符合,就要考慮脈象;如果藥物和病症不符合,就要考慮藥物。這三方面互相參照,仔細思考,不符合的情況就會很少。醫案的產生,沒有超出這三方面的考慮。按照這個方法去實踐,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好醫生,每個人都可以寫出醫案。這樣就能保持身體健康,讓每個人都能活到自然的壽命,而不是因為庸醫的誤診而早逝。文氏重新刊印這本書的功勞,實在是太偉大了!我也不怕囉嗦,要仔細地說明這些道理。
文氏說:「你的道理我明白,但是不能不說出來,不如就把它寫出來吧。」於是我就寫了這篇序。(出自《道古堂集》)
《四庫全書提要》說,《名醫類案》共十二卷,是明朝江瓘編寫的,他的兒子江應宿又進行了增補。江瓘,字民瑩,是歙縣的讀書人,因為生病而放棄了科舉,轉而學習醫術。江應宿繼承了他的事業。這本書是在嘉靖己酉年完成的。書中收集的醫案,從《史記》、《三國志》中記載的秦越人、淳于意、華佗等名醫,到元朝、明朝的各個名醫,幾乎都包括在內。全書分為二百五十個門類,每個門類都對病情和用藥進行了評價。江瓘對每個案例的評論,也都夾注在下面。
例如,在傷寒門中,有一個許叔微治療便秘而導致出汗的案例。眾多醫生認為這是陽明經的自汗,津液已經流失,應該用蜂蜜水來滋潤。但是許叔微卻用大柴胡湯治好了。江瓘認為,最終還是用蜂蜜水比較穩妥。又例如,在轉胞門中,有一個朱震亨治療胎兒壓迫膀胱的案例,他讓產婆把胎兒托起來。江瓘認為,沒有這種治療方法,他的說法是不對的。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江瓘都一一進行了駁斥、糾正和闡明,非常精確。但是,在屍蹶門中,附錄了針灸驗方,還引用了《西陽雜俎》中記載的高句麗人談論的「發中虛」的怪事,這些和治病毫無關係;難產門中,引用了《焦氏類林》中記載的方法,讓孕婦吃十幾塊肥羊肉,然後針灸就能順利生產,但是沒有說明吃羊肉有什麼道理,也沒有說明針灸哪個穴位,只是增添了一些奇聞異事,對醫療沒有任何幫助,這些都難免有求博獵奇的毛病。不過,這本書可以作為典範的地方,還是佔了十分之八九,也是醫家的重要參考。江瓘最初完成這本書的時候,沒有來得及刊印。江瓘去世後,江應宿又把江瓘的醫案分類附在書中,同時也附上了自己的醫案。時間久了,書版損壞。最近,歙縣的鮑廷博又重新刊印了這本書。其中,中間附錄的考證,註明為「琇案」的,是魏之琇加進去的。魏之琇,字玉橫,是錢塘人。
[《魏氏(之琇)續名醫類案》六十卷,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