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八 (2)
卷五十八 (2)
1. 方論(三十六)
書凡十二卷。為門一百八十有奇。問附說於其下云。
江應宿序略曰。先君子清修力學。不偶於時。抱疴攻醫。數起人危疾。未嘗以醫名。家藏禁方。及諸子列傳。無慮百數十種。披閱適窾。手錄以備遺忘。積二十年所。遂成是書。分門析類。為卷十二。為條二百有奇。草創未就。遽爾見背。應宿不肖。髫齔多病。趨庭問難。頗契其旨。
弱冠奉方伯叔父之滇南。尋遊吳越齊楚燕趙間。博採往哲奇驗之跡。載還山中,懼先集未梓。久而散逸。因取遺稿。編次補遺。亦越歲十九。凡五易抄。更與伯兄參互考訂。勒成全書云。
錢謙益曰。江秀才瓘字廷瑩。歙人。王寅曰。廷瑩早歲明經。本為用世之具。抱疴廢棄。放情於詩。九邊有論。遏糴有書。猶未忘用世之志。
杭世駿序曰。內經以五運六氣。三部九候。原生人之疾病。診有一定之法。刺有一定之針。此所謂案也。雷公年幼小。別而不能明。明而不能彰。陰陽二十五人。先師之秘。伯高不能盡知。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鬼臾區上候不能遍明。通陰陽。推四時。握五紀。藏其言於金匱。
書其對於玉版。隆以天師之號。而無所讓。岐伯一人而已。岐伯千言萬語。汗漫極於六合。曰。無盛盛。無虛虛。約以二言。此靈素之總龜也。經所謂實者瀉之。虛者補之。此二語之註腳也。是之謂其言也立。言立而案存。後雖有良醫不能易。所謂南山可移。此案不可動也。
秦越人張仲景皇甫謐楊上善。導其源而益顯。張潔古劉河間王海藏李東垣。暢其流而大明。末流稍分。人自為師。家自為學。能殺生人。而不能起死人,黃帝告雷公以十全。周禮醫師。亦言十全為上。靈樞言。上工十全其九。中工十全其七。下工十全其六。岐伯言。上工救病於萌芽。
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彼所謂中工。皆今之上工也。周禮。十失四為下。在今猶為中工。中工之所不失者。亦幸得之。案不足錄。上工之案。則其可存者也。明嘉靖時。休寧江秀才瓘嘗取歷代名醫之已驗者。輯為類案。子應鬥應宿足成之。吾觀太史公之傳淳于意。則意之醫案也。
陳壽之傳華佗。則佗之醫案也。李延壽之傳徐文伯。則文伯之醫也。後史以醫為小道。傳方術者。略而不書。而案之存於史者益寡。諸醫之良者。自得其術。幸而不終至於泯沒。江氏賅而存之。意良善也。書久殘失。而字句訛謬。吾友魏玉橫氏精於醫術。能窮其源。附以己見。
而論議不至混淆。鮑以文氏博於考索。能知其故。刊其訛字。而湯齊不致貽誤。過而請序。余不知醫之術。而能深見其理。是書也出。醫學入門之階梯也。虛衷玩索。由病以求其源。而軒岐不難羹牆遇之。吾所告於世醫者有三。一曰審脈。自偽王叔和之脈訣行。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白話文:
這本書總共有十二卷,分為一百八十多個類別,每個類別下面都附帶有說明。
江應宿在序言中大概提到:他的父親生前潛心修習學問,但時運不濟。他因為生病求醫,多次遇到危險的疾病,卻從來不以醫生自居。他家裡收藏了許多秘方,以及各類醫學著作,總共有一百多種。他仔細翻閱,覺得有用的就親手抄錄下來,以防遺忘。經過二十多年的累積,才完成了這本書。他將書分門別類,分為十二卷,共二百多個條目。書稿還沒完成,他就不幸去世了。江應宿自己不才,從小就體弱多病,經常向父親請教醫理,對醫學略有領悟。
他在成年後,跟隨伯父到雲南,之後又遊歷了吳、越、齊、楚、燕、趙等地,廣泛收集古代醫家奇特的驗方。回到家鄉後,他擔心父親留下的手稿沒有刊印,時間久了會散失,於是便整理父親的遺稿,並且增補缺漏。又過了十九年,經過五次抄寫,並與他的哥哥互相參詳考訂,才完成了這本書。
錢謙益說:江瓘,字廷瑩,是歙縣人。王寅說:廷瑩年輕時就精通經學,本來應該是個有作為的人。卻因為生病而放棄了仕途,轉而寄情於詩歌。即使如此,他依然關心國家大事,撰寫了關於邊防和抑制糧食囤積的著作,可見他並沒有忘記報效國家的志向。
杭世駿在序言中說:《內經》根據五運六氣、三部九候來推斷人的疾病,診斷有一定的方法,針灸也有一定的穴位。這就是所謂的案例。雷公年紀小,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奧妙,即使理解了,也不能完全發揚光大。陰陽二十五人是先師的秘傳,連伯高也不能完全了解。天地的運行、五行的變化,以及鬼臾區對天象的觀察,也不能完全了解。只有通曉陰陽、推算四時、掌握五紀,才能將這些道理記錄在《金匱》中。
書中將這些道理比作玉版,尊稱岐伯為天師,沒有任何謙讓,只有岐伯一人而已。岐伯說了千言萬語,廣泛論述宇宙萬物,歸結起來就是「無盛盛,無虛虛」這兩句話,這是《靈樞》、《素問》的總綱。經書上說的「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就是對這兩句話的註解。這就是所謂的「立言」。有了明確的理論,才能有可靠的案例。即使後世出現了良醫,也不能改變這個原則。這就像「南山可移,此案不可動」一樣堅定。
秦越人、張仲景、皇甫謐、楊上善等人,都發揚了醫學的源頭,使得醫學更加顯著。張潔古、劉河間、王海藏、李東垣等人,則使得醫學的流傳更加廣泛和明確。後來的醫學流派開始分化,每個人都自立門戶,各有自己的學說。有些醫生能治好病,卻不能起死回生。《黃帝內經》中,黃帝告訴雷公,能做到十全的醫生才是最好的。周禮中的醫師也說,能做到十全才是最好的。而《靈樞》說,上工能治好十分之九的病,中工能治好十分之七,下工能治好十分之六。岐伯說,上工能預防疾病於萌芽,下工只能治療已經發作的疾病,甚至已經病入膏肓的疾病。他們所說的中工,其實就是現在的上工。周禮說,失誤十分之四的醫生是下工,但在現在,這種醫生也算是中工。而中工能夠不犯的錯誤,也是很難得的,案例不值得記載。只有上工的案例,才值得保存。明朝嘉靖年間,休寧的江瓘搜集了歷代名醫的有效案例,編纂成類案。他的兒子江應鬥和江應宿又補充完善了這些案例。我看《史記》中司馬遷為淳于意立傳,記錄的就是他的醫案;陳壽為華佗立傳,記錄的就是華佗的醫案;李延壽為徐文伯立傳,記錄的就是徐文伯的醫案。後來的史書因為將醫學視為小道,對記錄醫術的人和事都略而不提,因此,史書中留存的醫案就越來越少。一些好的醫生,他們所掌握的技術,很幸運地沒有完全消失。江氏將這些案例收集並保存下來,是很值得稱讚的。但書稿年代久遠,文字殘缺,甚至有錯漏之處。我的朋友魏玉橫精通醫術,能追溯醫學的源頭,並附加上自己的見解,使論述不至於混淆。鮑以文博學多聞,能考證典故,糾正錯字,使藥方不至於被誤用。他們請我寫序,我雖然不懂醫術,卻能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這本書出版後,將成為學習醫學的入門階梯。如果能虛心研讀,從疾病入手追溯其根源,那麼對軒轅黃帝、岐伯的醫學思想也就不難理解了。我對現在的醫生有三點忠告:第一,要審慎地把脈。自從偽造的王叔和《脈訣》流行之後,就把左手定為人迎脈,右手定為氣口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