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八 (1)
卷五十八 (1)
1. 卷五十八
2. 方論(三十六)
〔張氏(時徹)攝生眾妙方〕醫藏目錄十一卷,存
自序曰。夫內經靈樞。言攝生之旨甚詳。然編簡斷蝕。博聞莫正其訛。衍譯精微。膚士徒剽其緒。流播益遐。謬本初矣。春秋以來。乃有越人陽慶淳于意之徒。潛授禁方。隱垣知物。施諸治療。咸稱神明。而術數奇咳。罔所傳布。其後乃有華佗。益用刳腹洗腸之技。而遭匪其人。
殞身圜棘。獄吏卻書。引火就燎。迄無遺焉。又其後乃有東垣丹溪。未睹堂奧。頗沿流委。匪曰能神。亦稱良師矣。今諸醫家所循習。則多其銓綜之方也。然變化無窮。裁成互異。因時治療。則豈無引而伸之者乎。余少嬰多疾。餤藥餌如膏粱。或己已病。或見己人之病。輒以其方。
錄而藏之。久乃遂成簡帙矣。夫物我一體。戚休同之。倘可以解患苦。而養元和。將疾走告語孳孳。況敢以自私秘乎。爰分表門類。次第其書。而付之梓人。
錢謙益曰。張尚書時徹。字惟靜。鄞縣人。嘉靖癸未進士。兵部武選主事。改禮部儀制。出為提學副使。歷官南京兵部尚書。以日本人犯勒歸。有芝園集五十六卷。(列朝集)
四庫全書提要曰。攝生眾妙方十一卷。明張時徹編。時徹字維靜。鄞縣人。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事蹟附見明史張邦奇傳。是編分四十七門。標目繁碎。自序云。每見愈病之方。輒錄而藏之。蓋隨時抄集而成。未為賅備。
〔急救良方〕醫藏目錄二卷,存
自序略曰。曩得急救方一本。每攜以自隨。或以自治。或以治人。卒多懲應。間有新得。輒從其類附益之。其訛舛無驗者。刪黜之。遂付梓人刻焉。
四庫全書提要曰。急救良方二卷。明張時徹撰。分三十九門。專為荒村僻壤之中。不諳醫術者而設。故藥取易求。方皆簡易。不甚推究脈理也。
〔汪氏(瓘)名醫類案〕國史經籍志十二卷,存
自序曰。予讀褚氏遺書。有曰。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藥。嘗撫卷以為名言。山居僻處。博歷何由。於是廣輯古今名醫。治法奇驗之跡。類摘門分。世採人列。為書曰名醫類案。是亦褚氏博歷之意也。自夫三墳墜而九丘湮。方書繁而經論廢。或指素難以語人。鮮不以為迂者。
醫之術日益濫觴。通經學古。世不多見。昔鄭公孫僑聘於晉。適晉侯有疾。卜云。實沈臺駘為祟。史莫之知。乃問於僑。僑具述高辛玄冥之遺。參汾主封之故。四時節宣之道。通國驚異。以僑為博物君子。太史公作史記。傳淳于意。備書其治病死生。主名病狀。診候方脈。詳悉弗遺。
蓋將以析同異極變化。求合神聖之道。以立權度於萬世。軒岐俞扁之書。匪直為虛詼已也。今予斯編。雖未敢僭擬先哲。然宣明往範。昭示來學。既不詭於聖經。復易通乎時俗。指迷廣見。或庶幾焉耳。學者譬之由規矩以求班。因彀以求羿。引而伸之。溯流窮源。推常將不可勝用矣。
白話文:
[方論(三十六)]
《張氏(時徹)攝生眾妙方》
這本書的作者張時徹在自序中說:黃帝內經和靈樞,詳細記載了養生的道理,但是因為年代久遠,內容殘缺不全,後人廣泛學習卻難以辨別真偽,許多人只是抄襲其中的皮毛,導致流傳越來越廣,錯誤也越來越多。從春秋時代開始,就出現了像越人、陽慶、淳于意這樣的人,他們暗中傳授秘方,了解隱藏的病因,用來治療疾病,效果非常顯著,被稱為神醫。但是他們的醫術奇特,沒有流傳下來。後來出現了華佗,更加擅長開刀洗腸,但因為遇到不對的人,慘遭殺害。
再後來有李東垣和朱丹溪,他們雖然沒能完全領會醫學的精髓,但是也沿著前人的道路,也算是良醫。現在的醫生們所使用的方法,大多是綜合各家的經驗而成。但是疾病變化無窮,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隨著時間和病情的變化,難道沒有可以進一步延伸和發展的嗎?我從小就體弱多病,吃藥就像吃飯一樣平常。我記錄下自己或他人的有效藥方,時間久了就變成了一本書。人與萬物是一體的,大家的禍福都是相關的,如果這些藥方可以解除大家的痛苦,又能養生保健,我一定會盡力告訴大家,怎麼敢自己私藏呢?因此我將這些藥方分類整理,編輯成書,並請人刊印。
錢謙益說,張尚書時徹,字惟靜,是浙江鄞縣人,明朝嘉靖年間的進士。他曾擔任兵部武選主事,後來改任禮部儀制司,又外調擔任提學副使。他歷任南京兵部尚書。他著有《芝園集》五十六卷。
《四庫全書提要》說,《攝生眾妙方》共十一卷,是明朝張時徹編撰。張時徹字維靜,是浙江鄞縣人,嘉靖年間的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他的事蹟記載在《明史·張邦奇傳》中。這本書分為四十七個門類,標題繁瑣。張時徹在自序中說,他每次看到有效的藥方,都會記錄下來。這本書是隨時收集整理而成,內容不夠完備。
《急救良方》
這本書的作者在自序中說:我以前得到一本急救藥方,常常隨身攜帶。有時用來自己治療,有時用來治療別人,效果都很好。後來我陸續得到一些新的藥方,就把它們加入到這本書中,並刪除了那些無效的藥方。最後我將這本書刊印出來。
《四庫全書提要》說,《急救良方》共二卷,是明朝張時徹所撰寫。這本書分為三十九個門類,是專門為偏遠地區不熟悉醫術的人所設計的。所以藥材都是容易取得的,藥方也都很簡單,並不深入研究脈理。
《汪氏(瓘)名醫類案》
這本書的作者在自序中說:我讀褚氏的醫書,上面說:「廣泛涉獵醫學知識才能了解疾病,多次診斷才能知道脈象,多次用藥才能掌握藥性。」我常常捧著書本,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好。但是我住在偏僻的山區,無法廣泛接觸醫學,因此我廣泛收集了古今名醫的醫案,將他們的奇特有效的治療方法,分類整理成書,取名為《名醫類案》。這也是實踐了褚氏「廣泛涉獵」的意旨。自從三墳五典的典籍失傳,醫書雖然很多,但經典理論卻被荒廢,有人指出其中難以理解之處,卻很少有人能夠虛心學習。
醫術越來越流於表面,通曉經典、研究古代醫學的人越來越少。以前鄭國的公孫僑到晉國出使,剛好晉侯生病,占卜說是被實沈和臺駘所作祟。沒有人知道是怎麼回事,就問公孫僑。公孫僑詳細說明了高辛氏和玄冥氏的事蹟,以及祭祀汾水神靈的典故,說明了四季的運轉,舉國上下都感到驚奇,稱讚公孫僑是博學多聞的君子。太史公寫史記的時候,為淳于意寫傳,詳細記載了他治病的經過,病人的姓名、病狀、診斷和用藥,沒有遺漏任何細節。
太史公這麼做的目的是要分析同異,探求變化,達到神聖的境界,以此來為後世樹立標準。軒轅黃帝、岐伯、俞跗、扁鵲的著作,並不是空談。我寫這本書,雖然不敢與先哲相提並論,但是也能闡明前人的典範,啟示後來的學習者。這本書既沒有違背聖賢的經典,又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可以讓人撥開迷霧,開闊視野,或許也能對醫學有所幫助。學習醫學,就像是根據規矩來畫圓,根據箭靶來練習射箭,觸類旁通,就能追溯到醫學的根源,靈活運用,就能達到不可勝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