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五 (10)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五 (10)

1. 方論(四十三)

於自弱冠。即喜博涉醫學。自軒岐以迄近代諸書。搜覽之下。凡有所得。或言或疑。輒筆諸簡。雖所見未廣。而日月既多。卷帙遂成。昔真西山修讀書記。謂門人曰。此人君為治之門。如有用我者。執此以往。予之是集。即西山讀書記之意也。執此以往。亦可以應變無窮矣。

飲鶴山人尤怡識。

徐大椿序曰。文中子云。醫者意也。藥者瀹也。謂先通其意。而後用藥物以疏瀹之也。善哉言乎。醫理在是矣。而意之通實難。泥一成之見。而欲強人之病。以就吾說。其患在固執。好作聰明。而不窮究乎古人之成書。是猶兵家之廢陣圖。法吏之廢律令也。其患在不學。由前之說。

在不能用意。由後之說。在誤於用意。夫然。以不學之人。與不通之識。而又熾以忮同列競名利之心。以此用藥。其不致抱薪而救火。持水而投石者。幾何哉。語云。學書紙費。學醫人費。蓋為此也。尤君在涇。讀書好古士也,而肆其力於醫。於軒岐以下諸書。靡昕夕寒暑。

穿穴幾遍。而以己意條貫之。其間凡有所得。筆之於書。日月既多。卷帙略定。辨五行之生克。察四氣之溫嚴。審人事之陰陽虛實。與夫藥性之君臣佐使,凡成書之沿誤者。釐而正之。古人紛紜聚訟者。折而衷之。夫惟多讀古人之書。斯能善用古人之書。不誤於用意。亦不泥於用意,於長沙氏之旨。

庶幾得之。可謂通其意者矣。抑吾觀太史公之傳扁鵲也。云。長桑君以禁方盡與之。忽然不見。後遂能生死人。其說近於鬼物。其人不可再得。而其傳淳于意也。謂得禁方於公乘陽慶。傳黃帝扁鵲脈書。五色診病。是多讀書。而通於意者。扁鵲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如淳于意者。

斯可矣。尤君之學。不知於古人何如。然多讀書。而通以意。是聞古人之風。而興起者。由此書以治病。尚不貽譏於人費也夫。乾隆四年己未春三月。松陵徐大椿靈胎敘。

〔醫學續記〕一卷,存

〔靜香樓醫案〕一,卷存

白話文:

我從年輕時就喜歡廣泛涉獵醫學知識。從《黃帝內經》到近代的所有醫書,我都會仔細研讀。凡是有所心得、疑問,都一一記錄下來。雖然見識不夠廣泛,但日積月累,也寫成了不少的卷冊。過去真德秀(號西山)整理讀書筆記時,曾對門人說:「這就像君主治理國家的門徑一樣,如果有人能重用我,拿著這些筆記就能有所作為。」我的這部著作,也是抱持著像真西山整理讀書筆記一樣的想法。拿著這本書去運用,也可以應對各種變化。

飲鶴山人尤怡 題識。

徐大椿作序說:「文中子說:『醫者,意也;藥者,瀹也。』意思是說,要先理解病理,然後再用藥物來疏通調理。這話說得太好了!醫學的道理就在這裡。但是要真正理解病理,實在很難。如果拘泥於固定的看法,想要強行用自己的觀點去解釋別人的病情,這種毛病就在於固執。喜歡自作聰明,不去深入研究古人的經典著作,這就像是兵家廢棄了陣法圖,法官廢棄了法律條文一樣。這種毛病就在於不肯好好學習。從前面的說法來看,問題在於不能用心理解病理;從後面的說法來看,問題在於誤解了病理。如果一個不學無術的人,又缺乏融會貫通的理解能力,還加上強烈地想要爭名奪利的慾望,用這樣的心態去用藥,那簡直就是抱著柴火去救火,拿著水去投擲石頭一樣,能不適得其反的,實在是太少了。俗話說:『學寫字費紙,學醫術費人命』,就是這個道理啊。尤君在涇地,是一位喜歡研究古籍的學者,他把精力放在研究醫學上,對《黃帝內經》之後的醫書,不論早晚寒暑,反覆研讀了好多遍,並用自己的理解將它們貫穿起來。凡是有所心得,就記錄下來,日積月累,書稿也大致完成了。他辨別五行的生剋關係,考察四時氣候的溫寒變化,審察人體陰陽虛實的情況,以及藥性之間的君臣佐使關係。凡是前人著作中出現的錯誤,他都加以訂正;對於古人爭論不休的問題,他都加以調和。只有多讀古人的書籍,才能善於運用古人的書籍,不會誤解病理,也不會拘泥於固定的看法,才能接近張仲景的醫學宗旨。可以說,這才是真正理解了病理。我再看看太史公在《史記》中記載的扁鵲,說長桑君將秘方全部傳給他,然後突然消失不見,扁鵲因此能夠起死回生。這種說法近乎於神鬼怪異,長桑君這樣的人也不可能再出現。而記載淳于意的傳記中,說他從公乘陽慶那裡得到秘方,學習了黃帝、扁鵲的脈學和五色診病法。可見,他是通過多讀書,才能夠融會貫通地理解病理。扁鵲我是見不到了,如果能夠見到像淳于意這樣的人,也就足夠了。尤君的學問,不知道和古人相比如何,但他能通過多讀書,並且融會貫通地理解病理,這也算是聽聞了古人的風範而有所成就的人。用這本書來治病,應該不會被人譏笑為費人命啊。乾隆四年己未年春三月,松陵徐大椿靈胎 序。

(醫學續記)一卷,現存 (靜香樓醫案)一卷,現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