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一 (4)
卷二十一 (4)
1. 明堂經脈(一)
楊元孫黃帝明堂三卷。今並亡佚。惟賴是書。存其精要。且節解章分。具有條理。亦尋省較易。至今與內經並行。不可偏廢。蓋有由矣。」
按弟堅曰。此書命以甲乙。未有詳解。按楊玄操難經序。昔皇甫玄晏總三部。為甲乙之科。外臺秘要。引此書。其瘧病中雲。出庚卷第七。水腫中雲。出第八辛卷。又明堂及腳氣中。並引丙卷。然則玄晏原書。以十干列。故以甲乙命名。隋志。黃帝甲乙經十卷。可以證焉。今傳本並玄晏自序。
作十二卷。蓋非其真也。魏都賦。次舍甲乙。西南其戶。李善注。甲乙。次舍之處。以甲乙紀之也。景福殿賦。辛壬癸甲。為之名秩。呂延濟注。言以甲乙為名次也。此其義一爾。
〔徐氏(悅)龍銜素鉞並孔穴蝦蟆圖〕(舊新唐志。鉞。作針經二字。)隋志三卷,佚
〔亡名氏雜針經〕隋志四卷,佚
〔程氏(天祚)針經〕隋志六卷,佚
〔亡名氏灸經〕隋志五卷,佚
〔曹氏(闕名)灸方〕隋志七卷,佚
〔秦氏(承祖)偃側雜針灸經〕隋志三卷,佚
〔偃側人經〕隋志二卷,佚
〔明堂圖〕舊唐志三卷,佚
〔徐氏(叔向)針灸要鈔〕隋志一卷,佚
〔張氏(子存)赤烏神針經〕(舊不著撰人名字。今據唐志訂補。)隋志一卷,佚
〔亡名氏明堂流注〕隋志六卷,佚
〔明堂孔穴〕隋志五卷,佚
〔明堂孔穴〕隋志一卷,佚
〔新撰針灸穴〕隋志一卷,佚
〔明堂孔穴圖〕隋志三卷,佚
〔偃側圖〕隋志八卷,佚
〔偃側圖〕隋志二卷,佚
〔明堂蝦蟆圖〕隋志一卷,佚
〔針灸圖要訣〕隋志一卷,佚
〔針灸圖經〕隋志十一卷注本十八卷,佚
〔針灸經〕隋志一卷,佚
〔十二人圖〕隋志一卷,佚
〔流注針經〕隋志一卷,佚
〔曹氏(闕名)灸經〕隋志一卷,佚
〔謝氏(闕名)針經〕隋志一卷,佚
〔殷氏(元)針經〕隋志一卷,佚
〔亡名氏要用孔穴〕隋志一卷,佚
〔九部針經〕隋志一卷,佚
〔釋氏(僧匡)針灸經〕隋志一卷,佚
〔亡名氏三奇六儀針要經〕隋志一卷,佚
〔楊氏(上善)黃帝內經明堂類成〕舊唐志十三卷,闕
自序曰。臣聞星漢照回。□□分其瀾□□巫滀水□□□□□□□□所以□□□□化通乾坤之氣。象人之秀異。得□□□雖四體百節。必有攸系。而五臟六腑。咸存厥司。在於十二經脈□□綱領是猶玉繩分晷。而□者不□金□惣𧌒。而晦明是□。至於□□□財□□□□□□乃細而運之者廣。
言命則微而攝之者大。血氣為其宗本。經絡導其源流。呼吸運其陰陽。營衛通其表裡。始終相襲。上下分□亦□□榮輸□□□□□□相傾。躁靜交兢。而晝夜不息。循環無窮。聖人參天地之功。測形神之理。貫穿秘奧。弘長事業。秋毫不遺。一言罕謬。教興絕□仁被群有。舊制此經。
白話文:
明堂經脈(一)
楊元孫所著的《黃帝明堂》三卷,現在都已散失,幸好有這本書(指現存的《黃帝明堂經》)保存了其中的精華要義,而且分章節解說,條理清晰,也容易查閱省視,所以至今仍與《內經》並行,不能偏廢,這是有原因的。
按我(弟堅)的看法,這本書以「甲、乙」來命名章節,並沒有詳細解釋。根據楊玄操在《難經序》中說,以前皇甫玄晏將三部(醫書)總合,分為甲、乙等科別。《外臺秘要》引用此書時,在瘧疾部分說:「出自庚卷第七」,在水腫部分說:「出自第八辛卷」。又在明堂和腳氣部分,都引用了丙卷。由此看來,皇甫玄晏的原書,是以天干(甲、乙、丙、丁等)來排列的,所以才以甲乙命名。隋書的《經籍志》記載有《黃帝甲乙經》十卷,可以作為佐證。現在流傳的版本都附有皇甫玄晏的自序,並且有十二卷,這恐怕不是原來的真實面貌。魏都賦說:「房舍按甲乙排列,西南方是它的門戶。」李善註解說:「甲乙是用來標記房舍位置的。」景福殿賦說:「辛壬癸甲,用來作為職位的名稱。」呂延濟註解說:「用甲乙來標示等級。」這些的意義都是一致的。
[徐氏(悅)龍銜素鉞並孔穴蝦蟆圖](舊唐書和新唐書都記載為「針經二字」,這裡應作「鉞」。)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三卷,已散失。
[亡名氏雜針經]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四卷,已散失。
[程氏(天祚)針經]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六卷,已散失。
[亡名氏灸經]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五卷,已散失。
[曹氏(闕名)灸方]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七卷,已散失。
[秦氏(承祖)偃側雜針灸經]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三卷,已散失。
[偃側人經]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二卷,已散失。
[明堂圖] 舊唐書《經籍志》記載有三卷,已散失。
[徐氏(叔向)針灸要鈔]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一卷,已散失。
[張氏(子存)赤烏神針經](舊唐書沒有記載作者名字,現在根據唐書補正。)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一卷,已散失。
[亡名氏明堂流注]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六卷,已散失。
[明堂孔穴]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五卷,已散失。
[明堂孔穴]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一卷,已散失。
[新撰針灸穴]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一卷,已散失。
[明堂孔穴圖]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三卷,已散失。
[偃側圖]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八卷,已散失。
[偃側圖]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二卷,已散失。
[明堂蝦蟆圖]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一卷,已散失。
[針灸圖要訣]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一卷,已散失。
[針灸圖經]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十一卷,注本十八卷,已散失。
[針灸經]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一卷,已散失。
[十二人圖]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一卷,已散失。
[流注針經]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一卷,已散失。
[曹氏(闕名)灸經]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一卷,已散失。
[謝氏(闕名)針經]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一卷,已散失。
[殷氏(元)針經]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一卷,已散失。
[亡名氏要用孔穴]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一卷,已散失。
[九部針經]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一卷,已散失。
[釋氏(僧匡)針灸經]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一卷,已散失。
[亡名氏三奇六儀針要經]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一卷,已散失。
[楊氏(上善)黃帝內經明堂類成] 舊唐書《經籍志》記載有十三卷,已缺。
自序說:我聽說星河運轉,(以下文字殘缺,無法翻譯)巫師蓄水,(以下文字殘缺,無法翻譯)所以(以下文字殘缺,無法翻譯)轉化運行天地之氣,效法人類的卓越,獲得(以下文字殘缺,無法翻譯)。雖然人有四肢百骸,必定相互關聯,而五臟六腑,也都各有職司。十二經脈是(人體)的綱領,就像玉繩劃分日影,而(殘缺)的人不(殘缺)金器,就像日月運行,有明有暗。(以下文字殘缺,無法翻譯)乃是細微的卻能廣泛運行,說明它小卻能控制大的道理。血氣是它的根本,經絡引導它的源流,呼吸調節陰陽,營衛貫通表裡。它們始終相承,上下分(殘缺)也(殘缺)榮養輸送,(以下文字殘缺,無法翻譯)相互傾軋,躁動與靜止相互競爭,晝夜不停地循環運行。聖人參悟天地運行的規律,探究形體精神的道理,貫通其中的奧秘,弘揚醫學事業,不遺漏任何細微之處,言語很少有錯誤,教化興起並絕(殘缺),仁愛覆蓋萬物,這本書就是按照這樣的理念編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