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一 (3)

1. 明堂經脈(一)

有高尚之志。得風痹。因而學醫。習覽經方。遂臻至妙。取黃帝素問針經明堂三部之書。撰為針灸經十二卷。歷古儒者之不能及也。或曰。素問針經明堂三部之書。非黃帝書。似出於戰國。曰。人生天地之間。八尺之軀。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長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

十二經之血氣。大數皮膚包絡其外。可剖而視之乎。非大聖上智。孰能知之。戰國之人何與焉。大哉黃帝內經十八卷。針經三卷。最出遠古。皇甫士安能撰而集之。惜簡編脫落者已多。是使文字錯亂,義理顛倒。世失其傳。學之者鮮矣。唐甄權但修明堂圖。孫思邈從而和之。

其餘篇第。亦不能盡言之。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令取素問九墟靈樞太素經千金方及翼。外臺秘要諸家善書校對。玉成繕寫。將備親覽。恭惟主上聖哲文明。光輝上下。孝慈仁德。蒙被眾庶。大頒岐黃。遠及方外。使皇化兆於無窮。和氣浹而充塞。茲亦助人靈順陰陽明教化之一端云。

國士博士臣高保衡。尚書屯田郎中臣孫奇。光祿卿直秘閣臣林億等上。

四庫全書提要曰。「甲乙經八卷。晉皇甫謐撰。是編皆論針灸之道。隋書經籍志。稱黃帝甲乙經十卷。注曰。音一卷。梁十二卷。不著撰人姓名。考此書首。有謐自序。稱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又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

皆黃帝岐伯選事也。三部同歸。文多重複。錯互非一。甘灤。吾病風加苦聾,百日方治。(案此四字。文義未明,疑有脫誤。今仍舊本錄之。謹附識於此。)要皆淺近。乃撰集三部。使事類相從。刪其浮詞。除其重複。至為十二卷。(案至字。文義未明。亦疑有誤。)云云。

是此書乃裒合舊文而成。故隋志冠以黃帝。然刪除謐名。似乎黃帝所自作。則於文為謬。舊唐經籍志。稱黃帝三部針經十三卷。始著謐名。然較梁本多一卷。其並音一卷計之歟。新唐書藝文志。既有黃帝甲乙經十二卷。又有皇甫謐黃帝三部針經十三卷。兼襲二志之文。則更舛誤矣。

書凡一百一十八篇。內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篇。疾形脈診篇。針灸禁忌篇。五臟傳病發寒熱篇。陰受病發痹篇。陽受病發風篇。各分上下經脈篇。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篇。各分上中下。實一百二十八篇。句中夾註。多引楊上善太素經。孫思邈千金方。王冰素問注。王惟德銅人圖。

參考異同。其書皆在謐後。蓋宋高保衡孫奇林億等校正所加。非謐之舊也。考隋志。有明堂孔穴五卷。明堂孔穴圖三卷。又明堂孔穴圖三卷。唐志。有黃帝內經明堂十三卷。黃帝十二經脈明堂五臟圖一卷。黃帝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十二卷。黃帝明堂三卷。又楊上善黃帝內經明堂類成十三卷。

白話文:

有崇高志向的人,得了風痹這種疾病,因此開始學習醫術,廣泛閱讀醫書方劑,最終達到精通的境界。他選取了《黃帝素問》、《針經》、《明堂》這三部醫書,編撰成《針灸經》十二卷,這是歷代儒者都無法比擬的成就。有人說,《素問》、《針經》、《明堂》這三部書並非黃帝所著,似乎是戰國時期的人所寫。我認為,人生存在天地之間,擁有八尺高的軀體,臟器的堅硬或脆弱,腑的大小,腸胃的長短,脈搏的長短,血液的清澈或渾濁,以及十二經脈的血氣運行,還有覆蓋在外的廣大皮膚,這些能夠被剖開來看清楚嗎?如果不是偉大的聖人,誰能了解這些呢?戰國時期的人又怎麼能知道呢?《黃帝內經》十八卷,《針經》三卷,是極其久遠的著作。皇甫士安能夠編撰和整理它們,可惜的是,由於簡冊散失脫落的情況太多,導致文字錯亂,義理顛倒,世人無法繼承傳播,學習的人也極少了。唐朝的甄權只是修訂了《明堂圖》,孫思邈也只是跟著做,其他章節內容也無法一一詳述。朝廷下令讓儒臣校正醫書,要求選取《素問》、《九墟》、《靈樞》、《太素經》、《千金方》以及《翼》、《外臺秘要》等各家優良醫書進行校對,並完成繕寫,以便皇帝親自查閱。我認為當今的皇上是聖明哲慧的,他的光輝照耀上下,他的孝慈仁德普澤百姓,廣泛頒布岐黃之術,遠及邊疆,使皇上的教化無窮無盡,和諧之氣充盈四方,這也是輔助人們順應陰陽、弘揚教化的一個方面。

國士博士臣高保衡、尚書屯田郎中臣孫奇、光祿卿直秘閣臣林億等人上奏。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甲乙經》八卷,是晉朝皇甫謐所撰寫。這本書主要論述針灸的道理。《隋書·經籍志》稱有《黃帝甲乙經》十卷,註解說:『音一卷,梁朝有十二卷,但沒有註明撰寫人的姓名。』考查這本書的開頭,有皇甫謐的自序,說《七略·藝文志》中記載《黃帝內經》有十八卷,現在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合起來正好是十八卷,也就是《內經》。還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都是黃帝和岐伯選擇的內容。這三部書內容相同,文句多有重複,相互交錯混雜,甘灤說:『我得了風病,加上耳聾,經過一百天才治好。』 (這裡四個字,文義不明確,可能是遺漏了文字,現在按照舊版本記錄下來,並在此附註。)總的來說,內容都比較淺顯,因此我整理匯集了這三部書,讓內容相關的放在一起,刪除了多餘的詞語,去除重複的部分,最終整理成十二卷。(這裡的『至』字,文義不明確,也可能是錯誤的。)……」由此可見,這本書是匯集舊的文獻而成的,所以《隋書》將其歸為黃帝所著。然而刪除了皇甫謐的名字,好像是黃帝自己寫的,這在文字上是錯誤的。《舊唐書·經籍志》稱《黃帝三部針經》有十三卷,開始註明作者是皇甫謐。然而比梁朝的版本多了一卷,可能是將附註的一卷也計算在內了吧。《新唐書·藝文志》既有《黃帝甲乙經》十二卷,又有《皇甫謐黃帝三部針經》十三卷,同時沿用了兩本誌的說法,就更加錯誤了。

這本書共有118篇,其中《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篇》、《疾形脈診篇》、《針灸禁忌篇》、《五臟傳病發寒熱篇》、《陰受病發痹篇》、《陽受病發風篇》都各自上下分篇,《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篇》分為上中下三部分,總共實際上是128篇。書中句子的夾注,很多都引用了楊上善的《太素經》、孫思邈的《千金方》、王冰的《素問注》、王惟德的《銅人圖》,用來參考比較彼此的異同。這些書都是在皇甫謐之後才出現的,可能是宋朝高保衡、孫奇、林億等人校正時所添加的,並非是皇甫謐原有的內容。考察《隋書》,有《明堂孔穴》五卷,《明堂孔穴圖》三卷,還有《明堂孔穴圖》三卷。《唐書》記載有《黃帝內經明堂》十三卷,《黃帝十二經脈明堂五臟圖》一卷,《黃帝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十二卷,《黃帝明堂》三卷,還有楊上善的《黃帝內經明堂類成》十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