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一 (2)

1. 明堂經脈(一)

〔皇甫氏(謐)黃帝甲乙經〕(舊唐志。作黃帝三部針經。)隋志十卷。注曰。音一卷。梁十二卷。(舊唐志。作十三卷。)存

宋志曰。皇甫謐黃帝三部針灸經十二卷。即甲乙經。

自序曰。夫醫道所興。其來久矣。上古神農始嘗草木。而知百藥。黃帝咨訪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內考五臟六腑。外綜經絡血氣色候。參之天地。驗之人物。本性命窮神極變。而針道生焉。其論至妙。雷公受業。傳之於後。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中古名醫。

有俞跗醫緩扁鵲。秦有醫和。漢有倉公。其論皆經理識本。非徒診病而已。漢有華佗張仲景。其他奇方異治。施世者多。亦不能盡記其本末。若知直祭酒劉季琰病。發於畏惡。治之而瘥云。後九年季琰病應發。發當有感。仍本於畏惡,病重必死。終如其言。仲景見侍中王仲宣。

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

華佗性惡矜技。終以戮死。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施用。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辦有所亡失。其論遐遠。然稱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編次。比按倉公傳。

其學皆出於素問。論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經脈。其義深奧。不易覺也。又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皆黃帝岐伯選事也。三部同歸。文多重複。錯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風。加苦聾。百日方治。要皆淺近。乃撰集三部。使事類相從。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至為十二卷。

易曰。觀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見矣。況物理乎。事類相從。聚之義也。夫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遊魂耳。若不精通於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此固聖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其本論其文有理。

雖不切於近事。不甚刪也。若必精要。後其閒暇。當撰核以為教經云。

晉書曰。皇甫謐字士安。沉靜寡欲。有高尚之志。以著述為務。自號玄晏先生。後得風痹疾。因而學醫。習覽經方。手不輟卷。遂盡其妙。(太平御覽)

王燾曰。皇甫士安晉朝高秀。洞明醫術。撰次甲乙。並取三部為定。如此則明堂甲乙。是醫人之秘寶。後之學者。宜遵用之。不可苟從異說。致乖正理。(外臺秘要)

林億等序曰。臣聞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斯醫者雖曰方技。其實儒者之事乎。班固序藝文志。稱儒者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此亦通天地人之理也。又云。方技者。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非能通三才之奧。安能及國之政哉。晉皇甫謐博綜典籍百家之言。沉靜寡欲。

白話文:

醫學的興起由來已久。上古時代,神農氏開始親嚐各種草木,從中了解藥物的特性。黃帝向岐伯、伯高、少俞等請教,深入研究人體內部的五臟六腑,並綜觀外部的經絡、氣血運行和氣色變化,將這些知識與天地運行法則、人類的特性互相印證,深入探究生命的奧秘,進而產生了針灸醫術。這種針灸的理論非常精妙,雷公承襲了黃帝的醫學,將其流傳後世。伊尹以亞聖的才能,整理並運用神農氏的本草知識,創製了湯液方劑。中古時代的名醫有俞跗、醫緩、扁鵲,秦代有醫和,漢代有倉公,他們的醫學理論都闡明了醫理的根本,不僅僅是診斷疾病而已。漢代有華佗、張仲景等名醫,他們有許多奇特的醫治方法,流傳於世,但無法完全記錄下來。例如,太醫劉季琰的病是因為恐懼和厭惡所引起的,經過治療而痊癒。九年後,劉季琰的舊病復發,病因依然是恐懼和厭惡,病情嚴重,最終不治身亡,正如先前所預言。張仲景見到侍中王仲宣時,王仲宣年約二十多歲,張仲景就對他說:「你有病,四十歲的時候眉毛會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會死亡。服用五石湯可以免除這場災難。」王仲宣認為張仲景的話不中聽,雖然拿了藥卻不服用。三天後,張仲景再次見到王仲宣,問他:「你服藥了嗎?」王仲宣回答說:「服了。」張仲景說:「你的氣色不像服過藥的樣子,你怎麼如此輕視自己的性命呢?」王仲宣始終沒有說實話。二十年後,王仲宣的眉毛果然脫落,一百八十七天後就去世了,正如先前所預言。這兩件事即使是扁鵲和倉公也無法做到如此精確。

華佗因為自恃醫術高明,最後被處死。張仲景廣泛研究了伊尹的湯液理論,撰寫了數十卷的醫學著作,臨床應用效果顯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整理了張仲景的醫學精華,使其更容易應用於實際治療。根據《七略藝文志》記載,《黃帝內經》共有十八卷,現在有《針經》九卷和《素問》九卷,總共十八卷,就是《黃帝內經》。但其中可能有一些遺失的部分。其內容廣泛深遠,但敘述多而實際應用較少,而且沒有經過系統的整理。對比倉公的醫學傳承,其學說都出自《素問》,論述疾病精微。現存的九卷《針經》是原本的經脈理論,其內涵深奧,不容易理解。另外還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都是黃帝和岐伯的醫學選集。這三部醫學著作內容相似,但文字重複錯亂,很不統一。甘露年間,我(皇甫謐)患上了風疾,還加上了耳聾,經過一百天的治療才痊癒。這些治療方法都比較淺顯。因此,我將這三部醫學著作整理在一起,使內容相似的歸為一類,刪除了浮誇的文字和重複的內容,取其精華,最終整理成十二卷。

《易經》說:「觀察事物聚集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天地運行的道理。」更何況是物理呢?事物按類相聚,這是聚集的意義。一個人繼承了祖先的身體,有八尺的身軀,卻不懂得醫學,這就像是行屍走肉。如果不精通醫學,即使有忠孝之心、仁慈的本性,當君王、父母危急,百姓陷於困境時,也無力救助。這就是聖賢們之所以要精研醫學,探求其至理的原因。由此可見,醫學怎可輕忽呢?《黃帝內經》的理論雖然不適用於當前的具體情況,但我並沒有大量刪減。如果一定要精簡,等日後有空閒時,我會再重新整理,編撰成教材,以便傳授。

《晉書》記載,皇甫謐字士安,為人沉靜寡欲,有遠大的志向,以著書立說為己任,自號玄晏先生。後來他得了風痹疾病,因此開始學習醫學,廣泛閱讀醫學典籍,手不釋卷,最終精通醫理。《太平御覽》也有類似的記載。

王燾說,皇甫士安是晉代的高人,精通醫術,整理編撰了《甲乙經》,並以三部醫學著作為依據。如此一來,《明堂孔穴針灸治要》和《甲乙經》就是醫學的珍寶,後世的學習者應該遵照使用,不能盲從其他不同的說法,以免偏離正道。《外臺秘要》有類似的記載。

林億等人在序中說,我聽說通曉天、地、人三者道理的叫儒,通曉天、地卻不通曉人的叫技。醫學雖然被稱為方技,其實也是儒者的事。班固在《藝文志》的序中說,儒者輔佐君王,順應陰陽,闡明教化,這也是通曉天、地、人三者道理的體現。他又說,方技之人,可以通過診治疾病來了解國家政治的興衰,通過診斷疾病來了解政治的本源,如果不能通曉天、地、人三者的奧秘,又怎麼能參與治理國家呢?晉代的皇甫謐博覽群書,精通各家學說,為人沉靜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