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一 (1)
卷二十一 (1)
1. 卷二十一
2. 明堂經脈(一)
〔神農明堂圖〕隋志一卷,佚
〔神農皇帝真傳針灸圖〕一卷,存
按是書每圖隨病候而設焉。附以人神及尻神。逐歲所在。雷火針法。藥方數道。蓋其依託。成於明人之手者也。
〔黃帝針灸經〕隋志十二卷,佚
〔黃帝流注脈經〕隋志一卷,佚
〔黃帝明堂偃側人圖〕(新唐志。作曹氏黃帝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隋志十二卷,佚
〔黃帝針灸蝦蟆忌〕隋志一卷,存
〔按太醫和氣氏奕世所傳。有黃帝蝦蟆經軸子一卷。蓋此書也。首舉蝦兔圖。隨月生毀日月𮨷避炙判法(書中。蝕刺字。俱訛作𮨷判。)次載灸刺避忌法八門。其事雖似渺茫。非後人可為假託者也。考日中有烏。月中有蝦兔。其說來尚矣。史龜策傳曰。日為德。而君於天下。
辱於三足之烏。月為刑而相佐。見食於蝦蟆。淮南子精神訓曰。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又說林訓曰。月照天下。蝕於詹諸。烏力勝日。而服於鵻禮。論衡順鼓篇曰。月中之獸。兔蟾蜍也。其類在地。螺與蚄也。參同契曰。蟾蜍與兔魄。日月氣雙明。蟾蜍視卦節。兔魄吐生光。
李善文選謝莊月賦注曰。張衡靈憲云。月者陰精之宗。積成為獸。象兔形。春秋元命苞云。月之為言闕也。兩說。蟾蠩與兔者。陰陽雙居。明陽之制陰。陰之倚陽。太平御覽。引抱朴子曰。黃帝醫經。有蝦蟆圖。言月生始二日。蝦蟆始生。人亦不可針灸其處。據此則此書。當漢人所撰。
〔黃帝十二經脈明堂五臟人圖〕(唐志。無人字。),隋志一卷,佚
〔黃帝明堂經〕(宋志。作灸經明堂。)舊唐志三卷,佚
〔黃帝內經明堂〕舊唐志十三卷,佚
〔黃帝雜注針經〕舊唐志一卷,佚
〔黃帝針經〕舊唐志十卷,佚
〔明堂針灸圖〕讀書後志三卷,佚
趙希弁曰。上題云黃帝。論人身俞穴。及灼灸禁忌。
〔黃帝岐伯論針灸要訣〕(宋史。無黃帝二字。)崇文總目一卷,佚
〔岐伯灸經〕(宋史。作黃帝問岐伯灸經。)新唐志一卷,佚
〔岐伯針經〕宋志一卷,佚,
〔黃帝岐伯針論〕藝文略二卷,佚
〔扁鵲偃側針灸圖〕隋志三卷,佚
〔扁鵲針傳〕崇文總目一卷,佚
〔子午經〕讀書後志一卷,佚
趙希弁曰。上題云扁鵲撰。論針砭之要。成歌詠。蓋後人依託者。
〔涪翁針經〕佚
後漢書郭玉傳曰。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漁釣於涪水。因號涪翁。乞食人間。見有疾者。時下針石。輒應時而效。乃著針經診脈法傳於世。
〔華氏(佗)枕中灸刺經〕隋志一卷,佚
〔呂氏(廣)玉匱針經〕(舊不著呂氏名。今據太平御覽玉匱針經序錄之。崇文總目。作金滕玉匱針經。呂博撰。)隋志二卷(舊新唐志。作十二卷。崇文總目。作三卷。)佚
〔募腧經〕佚
皇甫謐曰。呂廣撰募腧經云。太倉在臍上三寸。非也。
白話文:
明堂經脈(一)
《神農明堂圖》,隋書記載有一卷,已遺失。
《神農皇帝真傳針灸圖》,有一卷留存。這本書的每一幅圖都是針對不同的疾病而設計的,還附有人神和尻神(指人體特定部位的神靈),以及每年這些神靈所在的位置,還有雷火針的用法和一些藥方。這本書應該是後人假託神農之名,在明朝時偽造的。
《黃帝針灸經》,隋書記載有十二卷,已遺失。
《黃帝流注脈經》,隋書記載有一卷,已遺失。
《黃帝明堂偃側人圖》(新唐書中記載為曹氏的《黃帝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隋書記載有十二卷,已遺失。
《黃帝針灸蝦蟆忌》,隋書記載有一卷,留存至今。據說太醫和氣氏世代相傳有一卷《黃帝蝦蟆經》,應該就是這本書。書中首先列出蝦蟆和兔子的圖案,並根據每個月的月相變化,說明哪些日子適合或不適合針灸,以及月蝕時應該避開的針灸時間。(書中將“蝕”字和“刺”字都誤寫為“𮨷”和“判”)。接著記載了八種針灸避忌方法。雖然這些內容看起來很玄虛,但應該不是後人可以假造出來的。古人認為太陽中有烏鴉,月亮中有蝦蟆和兔子,這種說法由來已久。《史記·龜策列傳》中說,太陽代表德,統治天下,但卻受到三足烏的污辱;月亮代表刑罰,輔助太陽,卻被蝦蟆吞食。《淮南子·精神訓》中說,太陽中有踆烏,月亮中有蟾蜍。《淮南子·說林訓》中又說,月亮照耀天下,卻被詹諸(指蟾蜍)吞蝕。烏鴉的力量可以勝過太陽,但卻臣服於鵻禮。王充《論衡·順鼓篇》說,月亮中的動物是兔子和蟾蜍,它們在地上分別對應著螺和蚄。《周易參同契》中說,蟾蜍和兔子的精魄,與日月的光明相應,蟾蜍與卦象的節氣有關,兔魄吐露著光芒。李善在註解謝莊的《月賦》時說,張衡《靈憲》中提到,月亮是陰氣的精華,積聚而成獸,形狀像兔子。《春秋元命苞》中說,月的含義是“闕”,蟾蜍和兔子分別代表陰陽,說明陽制約著陰,陰依賴著陽。《太平御覽》引用《抱朴子》說,《黃帝醫經》中有蝦蟆圖,說月亮在初二開始生長,蝦蟆也開始出現,這時人不適合在蝦蟆圖所指的部位針灸。由此看來,這本書應該是漢朝人所寫的。
《黃帝十二經脈明堂五臟人圖》(唐書中沒有“人”字),隋書記載有一卷,已遺失。
《黃帝明堂經》(宋書中記載為《灸經明堂》),舊唐書記載有三卷,已遺失。
《黃帝內經明堂》,舊唐書記載有十三卷,已遺失。
《黃帝雜注針經》,舊唐書記載有一卷,已遺失。
《黃帝針經》,舊唐書記載有十卷,已遺失。
《明堂針灸圖》,《讀書後志》記載有三卷,已遺失。趙希弁說,這本書以黃帝為名,論述了人體俞穴以及針灸的禁忌。
《黃帝岐伯論針灸要訣》(宋史中沒有“黃帝”二字),《崇文總目》記載有一卷,已遺失。
《岐伯灸經》(宋史中記載為《黃帝問岐伯灸經》),新唐書記載有一卷,已遺失。
《岐伯針經》,宋書記載有一卷,已遺失。
《黃帝岐伯針論》,《藝文略》記載有二卷,已遺失。
《扁鵲偃側針灸圖》,隋書記載有三卷,已遺失。
《扁鵲針傳》,《崇文總目》記載有一卷,已遺失。
《子午經》,《讀書後志》記載有一卷,已遺失。趙希弁說,這本書以扁鵲為名,論述了針刺的要點,並編成歌訣,應該是後人假託之作。
《涪翁針經》,已遺失。《後漢書·郭玉傳》中記載,有一位不知來歷的老翁,經常在涪水邊釣魚,因此被稱為涪翁。他靠乞討為生,看到有疾病的人,就用針石治療,常常能立即見效。他將自己所著的針經和診脈方法傳給了後世。
《華氏(佗)枕中灸刺經》,隋書記載有一卷,已遺失。
《呂氏(廣)玉匱針經》(舊時未標明呂氏之名,現在根據《太平御覽·玉匱針經序》補錄。《崇文總目》中記載為《金滕玉匱針經》,作者為呂博),隋書記載有二卷(舊唐書和新唐書中記載為十二卷,《崇文總目》中記載為三卷),已遺失。
《募腧經》,已遺失。皇甫謐說,呂廣所著的《募腧經》中說,太倉穴在肚臍上三寸,這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