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一 (5)
卷二十一 (5)
1. 明堂經脈(一)
分為三卷。□候交雜。窺察難明。支體□經復興八脈亦如沮漳沅澧□波於□漢豐滈□潏分態於河宗。是以十二經脈。各為一卷。奇經八脈,復為一卷。合為十三卷焉。欲使九野區分。望□□□□□六音疏□變混□而歸□且也□□□□□累氣殊流合濟無乖勝範□稟皇明。以宣後學。
有巢在昔。而大壯成□棟字網罟猶秘以明離照其佃漁今乃成之。聖曰。取諸不遠。然□□□□□□□□□太素陳其宗旨。明堂表其□見。是猶天一地二。亦漸通其妙物焉。
〔楊氏(玄操)撰注黃帝明堂經〕舊唐志三卷,佚
〔亡名氏灸經〕舊唐志一卷,佚
〔雷氏(闕名)灸經〕新唐志一卷,佚
〔甄氏(權)針經鈔〕(舊不著撰人名氏。今據崇文總目訂補。)新唐志三卷,佚
〔針方〕(舊不著選人名氏。今據唐書本傳訂補。)新唐志一卷,佚
〔明堂人形圖〕(同上)新唐志一卷,佚
〔米氏(遂)明堂論〕(崇文總目。作朱遂。)新唐志一卷,佚
〔孫氏(思邈)明堂經圖〕佚
孫思邈曰。安康公李襲興稱武德中出鎮潞州。屬隨徵士甄權。以新撰明堂示余。余既闇昧。未之奇也。時有深州刺史成君綽。忽患頸腫如數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已三日矣。以狀告余。余屈權救之。針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頃氣息即通。明日飲啖如故。爾後縉紳之士。多寫權圖。
略遍華裔。正觀中。入為少府。奉敕修明堂。與承務郎司馬德逸。太醫令謝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校定經圖。於後以所作呈示甄權曰。人有七尺之軀。臟腑包其內。皮膚絡其外。非有聖智。孰能辨之者乎。吾十有八。而志學於醫。今年過百歲。研綜經方。推究孔穴。所疑更多矣。
竊聞尋古人。伊尹湯液。依用炎農本草。扁鵲針灸。一準黃帝雷公。問難殷勤。對揚周密。去聖久遠。愚人無知。道聽塗說。多有穿鑿。起自胸臆。至如王遺烏御之法。單行淺近。雖得其效。偶然即謂神妙。且事不師古。遠涉必泥。夫欲行針者。必准軒轅正經。用藥者。須依神農本草。
自餘名醫別錄。益多誤耳。余退以甲乙校秦承祖圖。有旁庭藏會等一十九穴,按六百四十九穴。有目無名。其角孫景風一十七穴。三部針經具存焉。然其圖闕漏。仍有四十九穴。上下倒錯。前後易處。不合本經。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也云云。(千金翼方)
〔針經〕宋志一卷,佚
〔崔氏(知悌)骨蒸病灸方〕(宋志。作勞灸法。外臺。作崔氏別錄灸骨蒸方圖。中書侍郎崔知悌撰。)新唐志一卷(外臺。載灸骨蒸法圖四首。云出第七卷中。據此。王氏所錄。似在纂要方中者。)佚
自序曰。夫含靈受氣。稟之於五常。(按蘇沈良方作五行。)攝生乖理。降之以六疾。至若岐黃廣記。抑有舊經。(蘇沈。抑作蔚。)攻灸單行。(蘇沉。單。作兼,)罕取今術。(蘇沈。作顯著斯術。)骨蒸病者。亦名傳屍。亦謂殗殜。亦稱伏連。(蘇沈。作復連。)亦曰無辜。
白話文:
這部書分為三卷。探察病情時,情況複雜且難以理解。肢體的經絡就像沮水、漳水、沅水、澧水等河流,匯入漢水、豐水、滈水、潏水等河流,再分流到河宗(指黃河)。因此,將十二經脈各自分成一卷,奇經八脈另成一卷,總共十三卷。目的是要讓醫學知識能夠清楚劃分,希望...能夠讓六種聲音清晰區分,將混亂的現象歸於條理,使得累積的氣,雖然殊途卻能同歸,不會有任何偏差,以作為學習的榜樣,稟承天地的光明,傳授給後來的學習者。
在有巢氏的時代,就已經建立像大壯卦一樣的房屋架構,當時的捕魚技術雖然還沒有公開,但就像太陽照耀一樣,可以看清楚漁獵的狀況,如今才將這技術發揚光大。聖人說:「從自身周圍的事物就能獲得啟示。」然而…太素提出了醫學的宗旨,而明堂穴則呈現了可見的徵象。這就像天一地二的概念,逐漸理解萬物奧妙的道理。
《楊氏(玄操)撰注黃帝明堂經》舊唐書志記載有三卷,已失傳。 《亡名氏灸經》舊唐書志記載有一卷,已失傳。 《雷氏(闕名)灸經》新唐書志記載有一卷,已失傳。 《甄氏(權)針經鈔》(舊版不記載作者姓名,現在根據崇文總目訂正補上。)新唐書志記載有三卷,已失傳。 《針方》(舊版不記載選編者姓名,現在根據唐書本傳訂正補上。)新唐書志記載有一卷,已失傳。 《明堂人形圖》(同上)新唐書志記載有一卷,已失傳。 《米氏(遂)明堂論》(崇文總目中記為朱遂。)新唐書志記載有一卷,已失傳。 《孫氏(思邈)明堂經圖》已失傳。
孫思邈說:安康公李襲興在武德年間出兵鎮守潞州,他的部屬有位徵士甄權,拿出新撰寫的《明堂》給我看。我當時見識淺薄,沒有覺得它特別。當時有位深州刺史成君綽,突然得了頸部腫脹像好幾升容器那麼大,喉嚨被堵塞,水都喝不下去,已經三天了。他把情況告訴我,我請甄權來救治。甄權針刺他右手第二指的指尖,過了一頓飯的時間,他的呼吸就通暢了,第二天就能像平常一樣進食。從那以後,很多士大夫都抄寫甄權的醫圖,幾乎傳遍了華夏各地。在貞觀年間,甄權被調入少府,奉命修訂《明堂》,和承務郎司馬德逸、太醫令謝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人,校對並整理醫經圖。後來,把所整理的成果呈現給甄權看,並說:「人有七尺高的身軀,內有臟腑,外有皮膚包裹,若不是具有聖人的智慧,誰能分辨清楚呢?我十八歲就立志學習醫學,今年已經超過百歲,研究了許多醫方,探討了穴位,但仍然有許多疑惑。」
我私下聽說,古代的伊尹使用湯液,依循炎帝和神農的本草;扁鵲使用針灸,遵循黃帝和雷公的教誨,他們勤奮提問,詳盡回答。但因為離聖人的時代太久遠了,愚笨的人見識短淺,道聽塗說,許多都是穿鑿附會,憑空臆想。至於像王遺烏這種簡易的治療方法,雖然有效果,但只不過是偶然碰巧,就說它是神奇的,而且不遵循古法,這樣做一定會走入歧途。如果要行針,必須依照黃帝的《內經》;要用藥,必須根據神農的《本草》。
其他名醫的著作,多有錯誤。我退下來後,用《甲乙經》校對秦承祖的醫圖,發現有旁庭、藏會等一十九個穴位,按六百四十九個穴位,只有穴位而沒有名字。至於角孫、景風等一十七個穴位,三部針經都有記載。然而,圖中仍然有缺漏,有四十九個穴位上下顛倒,前後錯亂,不符合原經,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啊。(出自《千金翼方》)
《針經》宋史記載有一卷,已失傳。 《崔氏(知悌)骨蒸病灸方》(宋史記載為勞灸法,外台秘要記載為崔氏別錄灸骨蒸方圖,由中書侍郎崔知悌撰寫。)新唐書志記載有一卷(外台秘要記載灸骨蒸法圖四首,說明出自第七卷中。由此推斷,王氏所記載的,應該是在《纂要方》之中。)已失傳。
自序說:人稟受天地之氣,遵循五常(按蘇沈良方寫作五行),如果養生不當,就會產生六種疾病。至於岐伯、黃帝的著作,還是有舊的經典可以參考。針灸雖然各自有其療法,但很少有顯著的療效。骨蒸病又名傳屍、殗殜、伏連、無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