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卷六

2. 醫經(六)

〔楊氏(上善)黃帝內經太素〕(宋志。作黃帝太素經。)舊唐志三十卷(宋志。作三卷訛。)缺

杜光庭曰。太子司議郎楊上善。高宗時人。作道德集註真言二十卷。(道德經廣聖義)

按是書。嘉祐中林億等校素問時。完帙猶存。自後世久失傳。近日西京太醫博士福井榕亭(需)得零本一通。卷為軸子。題曰黃帝內經太素二十七卷。通直郎守太子文學臣楊上善奉敕撰注。凡五篇。日七耶。曰十二耶。曰耶客。曰耶中。曰耶傳。卷末題目下,有耶論二字。仁安三年。

丹波賴基傳鈔憲基家本者。蓋六百五十餘年前物。而人間希有之寶牘也。林億等素問序曰。及隋楊上善。纂而為太素。今睹其體例。取素問靈樞之文。錯綜以致註解者。後世有二經分類之書。上善實,為之唱首。乃冠以是書。

〔陰氏(秉暘)內經類考〕明志十卷(讀書敏求記作六卷。)未見

錢曾曰。秉晹自號衛涯居士。謂原病有式。針灸有道。醫療有方。診視有訣。運氣則全書。藥性則本草。獨始生之說。所未及聞。因詮次內經。條疏圖列。收四時斂萬化以成章。其用心良苦矣。

〔孫氏(應奎)內經類鈔〕未見

徐春甫曰。孫東谷名應奎。洛陽人。登正德辛巳進士。好醫方。以活人為心。有疾者不限高卑。即與方藥。官至戶部尚書。著有醫家大法。大旨必用。內經類鈔等書若干卷。

〔熊氏(宗立)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運氣音釋補遺〕一卷,存

閩書曰。熊宗立建陽人。通陰陽醫卜之術。註解天元雪心二賦。金精鰲極。難經。脈絕諸書。撰藥性賦。補遺。及婦人良方行世。

按成化甲午熊氏刻素問十二卷。靈樞十二卷。附運氣論奧。運氣圖括二書。時即所纂集也。

〔亡名氏內經類旨〕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張氏(介賓)類經〕明志四十二卷,存

自序曰。內經者。三墳之一。蓋自軒轅帝。同岐伯鬼臾區等六臣相討論。發明至理。以遺教後世。其文義高古淵微。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臟腑經略之曲折。靡不摟指而臚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開生民之壽域。

其為德也。與天地同。與日月並。豈直規規治疾方術已哉。按晉皇甫士安甲乙經敘曰。黃帝內經十八卷。今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即內經也。而或者謂素問針經明堂三書。非黃帝書。似出於戰國。夫戰國之文能是乎。宋臣高保衡等敘。業已闢之。此其臆度無稽。固不足深辨。

而又有目醫為小道。並是書且弁髦者。是豈巨慧明眼人歟。坡仙楞伽經跋云。經之有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亦豈知難經出自內經。而僅得其什一。難經而然。內經可知矣。夫內經之生全民命。豈殺於十三經之啟植民心。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

白話文:

醫經(六)

  • 〔楊氏(上善)《黃帝內經太素》〕 (宋代文獻記載為《黃帝太素經》。)舊唐書記載為三十卷(宋代文獻記載為三卷,應是錯誤)。此書已缺佚。

杜光庭說,太子司議郎楊上善,是唐高宗時期的人,撰寫了《道德集註真言》二十卷。(又名《道德經廣聖義》)

根據記載,此書在宋代嘉祐年間林億等人校對《素問》時,還是完整的。但後來就失傳了。近日,西京(今西安)太醫博士福井榕亭(需)得到了一份零散的抄本,是捲軸形式,書名為《黃帝內經太素》二十七卷,作者署名為通直郎守太子文學臣楊上善奉敕撰注。內容分五篇,分別是「日七耶」、「十二耶」、「耶客」、「耶中」、「耶傳」。每卷末尾的題目下方,都寫著「耶論」二字。書後有「仁安三年」的字樣。

丹波賴基抄自憲基家族的版本,大約是六百五十多年前的古物,是人間罕見的珍貴文獻。林億等人在《素問序》中說,隋朝的楊上善將《內經》纂輯成《太素》。從《太素》的體例來看,是擷取《素問》、《靈樞》的內容,加以整理註解。後世有將《內經》分為兩部分(指《素問》、《靈樞》)的著作,楊上善其實是開創者。因此將《太素》列於這類著作之首。

  • 〔陰氏(秉暘)《內經類考》〕 明代文獻記載為十卷(《讀書敏求記》記載為六卷),此書未曾見到。

錢曾說,陰秉暘自號衛涯居士,認為疾病有固定的模式,針灸有其獨特的方法,醫療有其對應的措施,診斷有其訣竅;運氣學說涵蓋了整部《內經》,藥性學說則在《本草》中。只是對於生命的起源,尚未有相關的論述。因此他將《內經》的內容加以整理,分類註疏,並繪製圖表,以呈現四時變化與萬物之間的關係。他的用心實在良苦。

  • 〔孫氏(應奎)《內經類鈔》〕 此書未曾見到。

徐春甫說,孫應奎,字東谷,是洛陽人,明朝正德辛巳年進士。他熱愛醫學,以救助他人為己任。對於有疾病的人,不論身分地位高低,都會給予醫治。官至戶部尚書,著有《醫家大法》、《內經類鈔》等醫學著作。

  • 〔熊氏(宗立)《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運氣音釋補遺》〕 此書尚存,共一卷。

福建地方誌記載,熊宗立是建陽人,精通陰陽醫卜之術。他註解了《天元》、《雪心二賦》、《金精鰲極》、《難經》、《脈絕》等書,並撰寫了《藥性賦》、《補遺》以及《婦人良方》等著作。

據考證,明朝成化年間,熊氏刻印了《素問》十二卷、《靈樞》十二卷,附錄了《運氣論奧》和《運氣圖括》兩本書,就是熊宗立所纂輯的。

  • 〔佚名《內經類旨》〕 此書在醫學書籍目錄中缺失,未曾見到。

  • 〔張氏(介賓)《類經》〕 明代文獻記載為四十二卷,此書尚存。

張介賓在自序中說,《內經》是三墳之一,是黃帝與岐伯、鬼臾區等六位大臣共同討論,闡發至理,留給後世的教誨。其內容高深奧妙,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大到陰陽變化,小到草木昆蟲,音律、象數的起源,臟腑經脈的曲折,無不詳盡地闡述。其偉大之處,在於其不朽的仁慈,開創了人們的健康長壽。

其德行與天地同在,與日月並存,豈止是單純的醫治疾病的方術而已?根據晉朝皇甫士安《甲乙經敘》的記載,《黃帝內經》共有十八卷,包括《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即是《內經》。但有人認為《素問》、《針經》、《明堂》三書並非黃帝所作,似乎是出自戰國時期。難道戰國時期的文章會是這樣嗎?宋朝大臣高保衡等人的論述已經駁斥了這種觀點。這種臆測是沒有根據的,不值得深入辨析。

然而,還有人將醫生視為小道,甚至輕視《內經》這本書,難道這些人是真正有大智慧、有眼光的人嗎?蘇軾在《楞伽經跋》中說:「《經》中有《難經》,句句都是道理,字字都是法則。」難道他們不知道《難經》是出自於《內經》,而且只學到了《內經》的十分之一嗎?《難經》尚且如此,那麼《內經》就更加可以想見了。要知道《內經》是關乎全民生命安危的,難道比不上啟發民心的《十三經》嗎?所以玄晏先生說:「人稟受父母的身體,有八尺的身軀,卻不知道醫學的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