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 (1)
卷三十 (1)
1. 方論(八)
〔朱氏(肱)傷寒百問〕讀書後志三卷(今本六卷)存
自序曰。傷寒諸家方論不一。獨伊尹仲景之書。猶六經也。其錄諸子百家。時有一得。要之不可為法。又況邪說妄意。世業名家。規利雖厚。因果歷然。特以伊尹湯液。仲景經絡。人難曉。士大夫又以藝成而下。恥而不讀。往往倉卒之際。束手待盡。卒歸之於命而已。世人知讀此書者亦鮮。
縱欲讀之。又不曉其義。況又有好用涼藥者。如附子硫黃。則笑而不喜用。雖隆冬使人飲冷。服三黃丸之類。有好用熱藥者。如大黃芒硝。則畏而不敢用。雖盛暑勸人灸煅。服金液丹之類。非不知罪福。偏見曲說。所趣者然也。陽根於陰。陰本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
白話文:
〔朱氏(肱)傷寒百問〕讀書後志三卷(今本六卷)存
自序
傷寒醫學各家論述不盡相同,唯獨伊尹(指扁鵲)與仲景(指張仲景)的著作,猶如六經般重要。他們的書中涵蓋諸子百家之說,每位醫家都有其獨到的見解,但要統統拿來做為治病的法則,卻不可行。更何況市面上還有許多錯誤的觀點和妄加揣測,即使是世代傳承的名醫大家,也可能只追求利益,忽略醫德,最終因果報應必然顯現。
特別是伊尹的湯液方和仲景的經絡學說,深奧難懂,士大夫們往往認為自己醫術已經精通,不屑於閱讀此類古籍。因此,當病人突然患病,他們往往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看著病情惡化,最後只能歸咎於命運。
即使願意閱讀此書的人也不少,卻往往無法理解其精髓。更有甚者,有些人偏愛寒涼藥物,如附子、硫磺等,便會嗤之以鼻,不屑使用。即使是在隆冬時節,他們也會讓病人喝冷飲,服用三黃丸等寒涼藥物。反之,有些人則過於偏執熱藥,如大黃、芒硝等,便會畏懼不敢使用,即使在盛夏,也會勸人灸灼,服用金液丹等溫熱藥物。
這些人並非不懂得醫病的罪與福,而是被偏見和曲解的理論所左右,因此才會做出如此荒謬的舉措。其實,陽氣生於陰,陰氣生於陽,沒有陰氣,陽氣就無從產生;沒有陽氣,陰氣就無從轉化。
是故春時氣溫。當將理以涼。夏月盛熱。當食以寒。君子扶陰氣以養陽之時也。世人以為陰氣在內。反抑以熱藥。而成瘧痢脫血者多矣。秋時氣涼。當將息以溫。冬時嚴寒。當食以熱。君子扶陽氣以養陰之時也。世人以陽氣在內。乃抑以涼藥。而成吐痢腹痛者多矣。伐本逆根。
豈知天地之剛柔。陰陽之逆順。求其不夭橫也難矣。偶有病家。曾留意方書。稍別陰陽。知其熱證。則召某人。以某人善醫陽病。知其冷證。則召某人。以某人善醫陰病。往往隨手全活。若病家素不曉者。道聽泛請。委而聽之。近世士人。如高若訥林億孫奇龐安常。皆惓惓於此。
白話文:
所以春天氣溫回暖,應該用涼性來調理;夏天酷熱,應該食用寒涼的食物。君子應該扶助陰氣來滋養陽氣。但世人誤以為陰氣在內,反而用熱性藥物來抑制,導致瘧疾、痢疾、失血的人很多。秋天氣溫轉涼,應該以溫補來調養;冬天嚴寒,應該食用熱性食物。君子應該扶助陽氣來滋養陰氣。但世人以為陽氣在內,反而用涼性藥物來抑制,導致嘔吐、腹瀉、腹痛的人很多。這種逆著本性、違背根源的做法,豈不知天地間剛柔相濟、陰陽相生相剋的道理嗎?想要不早夭橫死,實在是難。偶爾有病人稍微留意醫書,懂得分辨陰陽,知道是熱證,就找某個人,因為某個人擅長治療陽性疾病;知道是寒證,就找某個人,因為某個人擅長治療陰性疾病。這樣常常能隨手救治病人。如果病人原本不懂,道聽途說、隨意找人治療,就容易出錯。近來一些士人,像是高若訥、林億、孫奇、龐安常,都非常重視這個道理。
未必章句之徒不誚且駭也。僕因閒居。作為此書。雖未盡能窺伊尹之萬一。庶使天下之大。人無夭伐。老不哭幼,士大夫易曉而喜讀。漸浸積習。人人尊生。豈曰小補之哉。仲尼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學者不以為鄙。然後余用意在此。而不在彼。大觀元年正月日。
李保曰。大隱先生朱翼中壯年勇退。著書釀酒。僑居西湖上而老焉。屬朝廷大興醫學。求深於道術者。為之官師。乃起公為博士。與余為同僚。明年。翼中坐書東坡詩貶達州。又明年以宮祠還。(北山酒經題詞序)
趙希弁曰。傷寒百問三卷。上題曰無求子。大觀初所著書。
〔南陽活人書〕宋志二十卷(書錄解題作十八卷)未見
白話文:
或许有些人会嘲笑或惊叹这本书,但我因为闲居,便写了这本《南阳活人书》。虽然我不能完全窥探伊尹的精髓,但希望天下之人,无人夭折,老人不再哭泣幼子,士大夫们能轻易理解并乐于阅读。渐渐地积累习俗,人人尊贵生命,岂不是一个小小的补益吗?孔子说,我年轻时地位卑微,所以能做很多琐碎的事,学习者不以为耻,然后我将心思放在这里,而不是那里。大观元年正月。
李保说,大隐先生朱翼中壮年勇退,著書釀酒,侨居西湖上,最终老去。朝廷大力发展医学,寻找精通道术的人担任官师,于是起用公为博士,与我成为同僚。第二年,翼中因写诗讽刺东坡而被贬到达州。又过了一年,他被赦免,回到宫祠。(《北山酒经》题词序)
赵希弁说,伤寒百问三卷,书名叫做“无求子”,是大观初年所著。
《南阳活人书》,宋志记载二十卷(书录解题作十八卷),现已不见。
張蕆序曰。余頃在三茅。見無求子傷寒百問。披而讀之。不知無求子何人也。愛其書。想其人。非居幽而志廣。形愁而思遠者。不能作也。惠民憂國。不見施設。遊戲藝文。以閱歲月者之所作乎。避世匿跡。抗心絕慮。灌園荒丘。賣藥都市者之所作乎。顛倒五行。推移八卦。
積功累行。以就丹灶者之所作乎。不然。則窮理博物。觸類多能。東方朔者耶。浩歌散發。採掇方伎。皇甫謐者耶。周流人間。衛生救物。封君達者耶。前非古人。後無作者。則所謂無求子者。余不得而知也。三茅三年。挾冊抵掌。未嘗停手。所藉以全活者。不知其幾人也。
惜其論證多。而說脈少。治男子詳。而婦人略。銖兩訛舛。升匊不明。標目混淆。語言不通俗。往往閭閻有不能曉者。此余之所以夙夕歉然者也。今秋遊武林。邂逅致政朱奉議。泛家入境。相遇於西湖之叢林。因論方士。奉議公乃稱賈誼云。古之人不在朝廷之上。必居醫卜之中。
白話文:
張蕆序曰:我最近在三茅山,看到一本名叫《無求子傷寒百問》的書,翻開讀了之後,卻不知無求子是何人。但我很欣賞這本書,也想要了解書的作者。我想,如果不是一個心志廣闊、思緒深遠,即使處於幽靜環境中也依然心懷天下的人,是無法寫出這樣著作的。這不是一個憂國憂民、卻無能為力,只能在玩弄文藝作品中度過光陰的人所能寫的;也不是一個躲避世俗、心無雜念,只在田園荒野中種植藥草、在市集販售藥物的人所能寫的;更不是一個專心研究五行八卦、追求長生不老的人所能寫的。
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他一定是個博學多才、知識淵博的人,就像東方朔一樣,充滿才華,足智多謀;或者像皇甫謐一樣,熱衷醫學,精通方術,行俠仗義,濟世救人;又或者是位封官拜爵、地位顯赫的醫者。他超越了古代名醫,後世也無人能及,如此看來,所謂無求子究竟是誰,我實在不得而知。
我在三茅山住了三年,一直手不離書,反复研讀,藉此治好了無數病人的病,實在令人欣慰。但是,這本書的論證過於繁瑣,而脈象論述卻較少;對男性疾病的描述很詳細,而對女性疾病的描述卻很簡略。此外,書中還有一些錯誤,標題也混淆不清,文字不夠通俗易懂,很多百姓都看不懂。這讓我很是遺憾。
今年秋天,我在武林遊玩時,偶然遇見致政官朱奉議,他泛舟遊玩,我們在西湖的叢林中相遇。我們談到醫藥之術,奉議公便引用了賈誼的觀點,說:「古時候,那些沒有在朝廷任職的人,就一定在醫卜之術中有所成就。」
故嚴君平隱於卜。韓伯休隱於醫。然卜占言凶。醫有因果。不精於醫。寧隱於卜。班固所謂有病不治得中醫。蓋慎之也。古人治傷寒有法。治雜病有方。葛稚川作肘後。孫真人作千金。陶隱居作集驗。玄晏先生作甲乙。率著方書。其論傷寒治法者。長沙太守一人而已。華佗指張長沙傷寒論。
為活人書。昔人又以金匱玉函名之。其重於世如此。然其言雅奧。非精於經絡。不可曉會。頃因投閒。設為問對。補苴綴緝成卷軸。因出以相示。然後知昔之所見百問。乃奉議公所作也。因乞其繕本。校其詳略。而傷寒百問。十得五六。前日之所謂歉然者。悉完且備。書作於己巳。
白話文:
因此,嚴君平隱居行卜筮之術,韓伯休隱居行醫術。然而卜筮預言凶吉,醫術則有因果報應。若不精通醫術,寧願隱居行卜筮。班固所言“有病不治得中醫”,正是謹慎的表現。古人治療傷寒有特定方法,治療雜病有特定方劑。葛洪撰寫《肘後備急方》,孫思邈撰寫《千金方》,陶弘景撰寫《集驗方》,玄晏先生撰寫《甲乙經》,皆著有醫書。然而論述傷寒治療方法的,只有長沙太守一人而已,華佗指的是張仲景的《傷寒論》。
這是一部救人性命的書,古人又稱其為《金匱玉函》,其地位之重要可見一斑。然而書中內容深奧難懂,若不精通經絡學說,便無法理解。最近因閒暇無事,便設想以問答的形式,將內容整理成卷軸,並拿出來給大家看。然後才知道,原來以前看到的《傷寒百問》,都是張仲景所作。因此請求他繕寫原本,校對其詳略。如今《傷寒百問》十之五六已經齊全,以前所缺的部分也已補完。此書寫於己巳年。
成於戊子。增為二十卷。釐為七冊。計九萬一千三百六十八字。得此者。雖在崎嶇僻陋之邦。道途倉卒之際。據病可以識證。因證可以得方。如執左券。易如反掌。遂使天下傷寒。無橫夭之人。其為饒益。不可思議。昔樞密使高若訥作傷寒纂類。翰林學士沈括作別次傷寒。直秘閣胡勉作傷寒類例。
殿中丞孫兆作傷寒脈訣。蘄水道人龐安常作傷寒卒病論。雖互相發明。難於檢閱。比之此書。天地遼落。張長沙南陽人也。其言雖詳。其法難知。奉議公祖述其說。神而明之。以遺惠天下後世。余因揭其名為南陽活人書云。大觀五年正月日敘。
自序曰。僕乙未秋。以罪去國。明年就領宮祠以歸。過方城見範內翰云。活人書詳矣。比百問十倍。然證與方。分為數卷。倉卒難檢耳。及至睢陽。入見王先生。活人書。京師京都湖南福建兩浙凡五處。印行。惜其不曾校勘。錯誤頗多。遂取繕本重為參詳。改一百餘處。命工於杭州大隱坊鏤板。
白話文:
此書完成於戊子年,增至二十卷,分為七冊,共九萬一千三百六十八字。有了這本書,即使身處偏僻荒涼之地,時間倉促之際,也能憑藉病症辨別證候,根據證候找到方劑,如同握有憑證,輕而易舉,使天下傷寒病不再有橫死之人,其益處不可思議。過去樞密使高若訥著有《傷寒纂類》,翰林學士沈括著有《別次傷寒》,直秘閣胡勉著有《傷寒類例》,殿中丞孫兆著有《傷寒脈訣》,蘄水道人龐安常著有《傷寒卒病論》,雖然彼此都有所闡發,但難以檢閱。與此書相比,簡直天壤之別。張仲景是南陽人,他的醫術雖然詳盡,但方法卻難以掌握。奉議公繼承了他的醫學理論,並加以精妙闡釋,將其惠及天下後世。因此,我將此書命名為《南陽活人書》。大觀五年正月日寫。
自序:我於乙未年秋季因犯錯離開京城,翌年領取宮祠回鄉。路過方城,見到範內翰,他說《活人書》雖然詳盡,比《百問》還要多十倍,但證候和方劑分為多卷,時間倉促難以檢閱。到了睢陽,拜見王先生,得知《活人書》在京師、京都、湖南、福建、兩浙等地都已經印行,可惜沒有校勘,錯誤很多。因此,我取來修繕本仔細參詳,改了百餘處,並命工匠在杭州大隱坊刻板印刷。
作中字印行。庶幾緩急易以檢閱。然方術之士。能以此本。遊諸聚落。悉為改證。使人讀誦。廣說流布。不為俗醫妄投藥餌。其為功德獲福無量。政和八年季夏朔。朝奉郎提點洞霄宮朱肱重校證。
方勺曰。朱肱。吳興人。進士登科。善論醫。尤深於傷寒。在南陽時。太守盛次仲疾作。召肱視之。曰。小柴胡湯證也。請並進三服。至晚乃覺滿。又視之。問所服藥安在。取以視之。乃小柴胡散也。肱曰。古人制。㕮咀。謂銼如麻豆大。煮清汁飲之。名曰湯。所以人經絡。
攻病取快。今乃為散。滯在鬲上。所以胃滿而疾自如也。因法旋制自煮。以進二服。是夕遂安。因論經絡之要。盛君力贊成書。蓋潛心二十年。而活人書成。道君朝。詣闕投進。得醫學博士。肱之為此書。固精贍矣。嘗過洪州。聞名醫宋道方在焉。因攜以就見。宋留肱款語。
白話文:
這本書印出來了,方便在緊急時刻快速查閱。希望醫術精湛的人能帶著這本書到各個村莊,為病人診斷病情,讓更多人能讀懂這本書,讓醫術廣泛流傳,避免庸醫亂投藥。這是政和八年夏天的第一天,朝奉郎提點洞霄宮朱肱重新校對這本書。
方勺說,朱肱是吳興人,考中進士,擅長醫術,尤其精通傷寒。他在南陽做官時,太守盛次仲生病了,請朱肱診治。朱肱說:「這是小柴胡湯的症狀,請連續喝三劑。」到傍晚,病人覺得肚子脹滿。朱肱再次查看病情,詢問他喝了什麼藥,並拿來查看,發現是服用的小柴胡散。朱肱說:「古時候的藥方規定,要把藥材切碎,像麻豆一樣大小,煮出清汁喝,叫做湯,這樣才能進入經絡,攻克病邪,迅速見效。現在藥材卻做成了散劑,停留在食道上,所以胃脹滿,病情並沒有好轉。」於是,朱肱按照古法重新製作藥劑,煮了兩劑給病人服用,當晚病人的病情就穩定下來了。由於朱肱精通經絡學,太守盛次仲非常讚賞,並大力支持他寫書。朱肱潛心研究醫術二十年,終於完成了這本書,並且親自到京城進貢,被封為醫學博士。朱肱寫這本書,內容非常豐富。他曾經到洪州,聽說那裡有名醫宋道方,就帶著書去拜訪。宋道方留下了朱肱,跟他親切地交談。
坐中指駁數十條。皆有考據。肱惘然自失。即日解舟去。由是觀之。人之所學固異邪。將朱氏之書。亦有所未盡邪。後之用此書者。能審而慎擇之則善矣。(泊宅編)
陳造跋曰。予為舉子時。得朱肱傷寒活人書。愛而讀之。百問十一卷。略能上口。或曰。治傷寒祖仲景。是何為者。予惑之。後問友人侯元英。是書多稱仲景。能無遺說乎。曰。是不惟於仲景無遺說。曲通傍暢。凡傷寒書幾盡矣。元英良醫。人所服。予所敬者。然後知說者之妄。愈益愛其書。得是善本。表裡六經課誦之。並識之以詒子孫。(江湖長翁集)
陳振孫曰。南陽活人書十八卷。朝奉郎直秘閣吳興朱肱翼中撰。以張仲景傷寒方論。各以類聚。為之問答。本號無求子傷寒百問方。有武夷張蕆。作序易此名。仲景南陽人。而活人者。本華佗語也。肱秘丞臨之子。中書舍人服之弟。亦登進士科。
白話文:
朱肱的《傷寒活人書》中,收錄了許多條論點,並附有考證。肱讀完後感到慚愧,當即解船離開。由此可見,人們的學識確實有差異。看來朱氏的著作也並非盡善盡美。後人使用此書,應當審慎選擇。陳造在跋文中說,他年輕時得到朱肱的《傷寒活人書》,十分喜愛並反覆研讀。書中一百問十一卷,他都能背誦。有人問他,治療傷寒的鼻祖是仲景,為何要讀此書?他感到困惑。後來他問朋友侯元英,此書多處引用仲景,是否沒有遺漏?侯元英說,此書不僅沒有遺漏仲景的觀點,而且通暢易懂,幾乎涵蓋了所有關於傷寒的著作。元英是名醫,人們都信服他,陳造也十分敬佩他。之後,陳造便知道那些質疑者是錯誤的,更加喜愛此書。他得到了這部好版本,便將六經表裡內容反覆學習,並留給子孫後代。陳振孫說,《南陽活人書》共十八卷,由朝奉郎直秘閣吳興朱肱所著。書中以張仲景的《傷寒論》為基礎,按照類別整理,並以問答形式呈現。原本書名叫做《無求子傷寒百問方》,後來武夷張蕆寫序並改了書名。仲景是南陽人,而“活人”則是華佗的用語。肱是秘丞臨的兒子,中書舍人服之的弟弟,也曾考中進士。
劉完素曰。近世朱奉議本仲景之論。而兼諸書之說。編集作活人書二十卷。其門多。其方眾。其言直。其類辨。使後學者易為尋檢施行。故今之用者多矣。然其間亦未合聖人之意者。往往但相肖而已。由未知陰陽變化之道。所謂木極似金。金極似火。火極似水。水極似土。土極似木者也,(原病式序)
馬宗素曰。古聖訓陰陽為表裡。此一經大節目。惟仲景深得其旨趣。厥後朱肱編活人書。將陰陽二字。釋作寒熱。此差之甚也。
王履曰。朱奉議作活人書。累數萬言。於仲景傷寒論。多有發明。其傷寒。即入陰經。為寒證者。諸家不識。而奉議識之。但惜其亦不如仲景專為即病者立法。故其書中。每以傷寒溫暑。混雜議論。竟無所別。況又視傷寒論為全書。遂將次傳陰經熱證。與即入陰經寒證。牽合為一立說。
白話文:
劉完素說:近來朱奉議根據仲景的論述,並參考其他書籍的說法,編纂了《活人書》二十卷。這本書內容豐富,方劑眾多,言論直白,類別分明,方便後學者查找和實施,所以現在使用這本書的人很多。但是,書中有些地方並未完全符合聖人的意思,常常只是相似而已。這是因為他們還沒有了解陰陽變化的道理,所謂「木極似金,金極似火,火極似水,水極似土,土極似木」就是這個道理。
馬宗素說:古聖人教導我們陰陽是表裡關係,這是《傷寒論》中最大的綱領。只有仲景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旨趣。後來朱肱編寫《活人書》,把陰陽二字解釋成寒熱,這是非常錯誤的。
王履說:朱奉議寫了《活人書》,字數很多,對仲景的《傷寒論》有很多闡述。他認為傷寒就是進入陰經,屬於寒證,其他醫家都不了解,只有奉議知道。但是可惜的是,他沒有像仲景那樣專門針對病症制定治療方法,所以他的書中經常把傷寒、溫暑混在一起討論,根本沒有區分。而且,他把《傷寒論》當成整本書,於是把傳遞陰經熱證和直接進入陰經寒證混在一起闡述。
且謂大抵傷寒陽明證宜下。少陰證宜溫。而於所識即入陰經之見。又未免自相悖矣。夫陽明證之宜下者。固為邪熱入胃。其少陰證。果是傷寒傳經邪熱。亦可溫乎。況溫病暑病之少陰。尤不可溫也。自奉議此說行。而天下後世。蒙害者不無矣。(溯洄集)
汪琥曰。南陽活人書。宋奉議郎朱肱著。書凡二十卷。其第一卷至十一卷。設為一百一問。以暢發仲景奧義。第十二卷至十五卷。纂桂枝等一百一十二方。第十六卷至十八卷。自升麻湯起至麥門冬湯止。共一百二十六方。此採外臺千金聖惠等方。以補仲景之未備。末後第十九二十卷。
白話文:
有人說,一般來說,傷寒陽明證應該要下,少陰證應該要溫。但是他們所見的都是陰經證,難免自相矛盾。陽明證宜下,是因為邪熱入侵胃部,而少陰證如果是傷寒傳經的邪熱,也應該要溫嗎?更何況溫病暑病的少陰證,就更不能溫了。自從這個說法流行以後,天下後世蒙受其害的人不少。
汪琥說:「南陽活人書是由宋朝奉議郎朱肱所著,全書共二十卷。其中第一卷到第十一卷,設為一百一問,用來闡發仲景的奧妙。第十二卷到第十五卷,記載了包括桂枝湯在內的112個方劑。第十六卷到第十八卷,從升麻湯到麥門冬湯,共計126個方劑。這些方劑採集了外臺、千金、聖惠等醫書中的方劑,用來補充仲景醫書中不足之處。最後的第十九、二十卷,……」
則論婦人傷寒。復繼以小兒痘疹。斯誠仲景之大功臣也。但其中三十六問。治兩感證。謂宜發表攻裡。此是朱奉議一片救人之苦心也。及其用藥。則誤引下利身疼痛。虛寒救里之例。而以四逆湯。竟施之於煩渴腹滿。譫語囊縮。實熱之證。以至後世。如陶華之無知。而亦輕詆其書之失也。
李知先活人書括序云。無求子真一世之雄。長沙公乃百川之宗。此為真知二公之書者矣。(傷寒辨注)
徐大椿曰。宋人之書。能發明傷寒論。使人有所執持而易曉。大有功於仲景者。活人書為第一。蓋傷寒論。不過隨舉六經所現之證以施治。有一證而六經皆現者。並有一證而治法迥別者。則讀者茫無把握矣。此書以經絡病因傳變疑似。條分縷析。而後附以諸方治法。使人一覽瞭然。
白話文:
婦人傷寒之後,接著又出現小兒痘疹,這確實是張仲景的貢獻。但書中三十六問,治療兩種感證,說應該發汗解表,攻伐裡邪,這也是朱奉議一片救人苦心。然而他用藥時,卻誤將下利腹痛、虛寒救裡的例子,用四逆湯治療煩渴腹滿、譫語囊縮的實熱證,導致後世像陶華這樣不懂的人,輕蔑地批評他的書有錯誤。
李知先在《活人書》的序言中說,不要說張仲景是醫學界的一代宗師,他更像是百川匯聚的源頭。這才真正理解兩位醫家著作的人。
徐大椿說,宋代的醫書中,能夠闡明《傷寒論》,使人有所遵循,容易理解,對張仲景貢獻很大,其中《活人書》是最好的。因為《傷寒論》只是根據六經所表現的症狀來施治,有時候一個症狀會出現於六經之中,而且治療方法截然不同,這讓讀者很難把握。這本書則以經絡、病因、傳變、疑似等方面,條分縷析,並附上各種方劑和治療方法,讓讀者一目了然。
豈非後學之津梁乎。其書獨出機杼。又能全本經文。無一字混入己意。豈非好學深思。述而不作。足以繼往開來者乎。後世之述傷寒論者。唐宋以來。已有將經文刪改移易。不明不貫。至近代前條辨尚論篇等書。又復顛倒錯亂。各逞意見。互相辨駁。總由分證不清。欲其強合。
所以日就支離。若能參究此書。則任病情之錯綜反復。而治法仍歸一定。何必聚訟紛紜。致古入之書。愈講而愈晦也。(醫學源流淪)
〔傷寒百問經絡圖〕藝文略一卷,佚
按是書與傷寒百問。原自別行。元竇漢卿燕山活濟堂刊本。並以二書。分為九卷。卷首有嘉定六年張松序。今考其文。則是松所著究原方序也。熊均醫學源流曰。張松著究原方。及傷寒百問經絡圖方。意從此本轉訛者歟。
白話文:
這本書獨具匠心,完整保留了原來的經文,沒有添加任何個人意見,這難道不是後學的橋樑嗎?它用心鑽研,闡述而不創作,足以繼承前人,開創未來。後世論述傷寒論的書籍,從唐宋開始,就有人刪改、移易經文,沒有真正理解,也沒有貫通。到了近代,像《前條辨》和《尚論篇》等書,更是顛倒錯亂,各執己見,互相辯駁。歸根究底是因為他們沒有搞清楚分證,硬要強行套用,所以越來越支離破碎。如果能參考這本書,無論病情如何錯綜複雜,治療方法都歸於一定,何必爭論不休,讓古人的著作越講越模糊呢?
〔李氏(先知)活人書括〕三卷,存
自序曰。嘗觀論傷寒。自仲景而下。凡幾百家。集其書。則卷帙繁拿。味其言。則旨意微深。最至當者。惟活人書而已。餘留心此書。積有年矣。猶恐世醫未得其要領。於是撮其機要。錯綜成文。使人人見之。瞭然明白。故目之曰活人書括。即一證作一歌。或言之未盡。則至於再至於三。
雖言辭鄙野。不能登仲景之門。升百家之室。然理趣淵源。幾於簡而當者矣。同志之士。苟熟而復之。藏於胸中。以之濟世。亦仁人之用心也。乾道丙戌端午日。隴西李知先元象於乎書。
〔程氏(迥)活人書辨〕佚
朱子曰。沙隨有活人書辨。當求之。(文集偶讀謾記)
白話文:
這本《李氏活人書括》共三卷,現今依然保存著。
李知先在自序中說道,他研究傷寒醫書多年,發現眾多醫家著作,內容繁雜,觀點深奧,只有《活人書》最為精準。為了讓後世醫生更容易理解《活人書》,他將其精華提煉出來,編成簡潔易懂的文字,並以歌訣形式呈現,反覆闡述,務求通俗易懂。因此取名為《活人書括》。
李知先雖然承認自己的文字粗陋,無法與張仲景、其他醫家相比,但強調其理路清晰,簡明扼要。他希望同行們能熟練掌握這些內容,用於治病救人,為世人謀福祉。
至於《程氏活人書辨》,據說已經失傳了。朱熹在《文集偶讀謾記》中提到了這本書,並表示應該尋找這本書。
陳振孫曰。沙隨程迥可久。嘗從玉泉喻樗子才學。登隆興癸未科。仕至邑宰。及與前輩名公交遊。多所見聞。故其論說頗有源流根據。(沙隨易章句解)
〔錢氏(聞禮)類證增注傷寒百問歌〕四卷,存
陳自明曰。政和間朱奉議肱為活人書。後有錢倅李氏。剽竊作歌。目之曰類證活人書。(管見良方)
熊均曰。錢聞禮宋季建寧府通判。作傷寒百問歌九十三首。既以龍溪隱士湯尹才所撰傷寒解惑論。刊附卷首。合為一書。尹才乾道時良醫也。(醫學源流)
徐春甫曰。錢聞禮。不知何郡人。宋紹興中。為建寧府通判。好醫方。尤精於傷寒。作傷寒百問歌行世。
白話文:
陳振孫說,沙隨程迥的學問可以流傳久遠。他曾經跟著玉泉喻樗子學習,在隆興癸未科考中考中,後來做官做到縣令。由於他與前輩名醫們交往,見識廣泛,所以他的論述都有根有據。
錢聞禮的《類證增注傷寒百問歌》四卷,現今依然存在。
陳自明說,政和年間朱奉議肱寫了《活人書》,後來錢倅李氏剽竊了這本書,寫成了一首歌曲,取名為《類證活人書》。
熊均說,錢聞禮是宋朝末年建寧府通判,寫了《傷寒百問歌》九十三首。他還把龍溪隱士湯尹才所寫的《傷寒解惑論》附在卷首,合為一書。尹才在乾道年間是一位好醫生。
徐春甫說,錢聞禮,不知道是哪裡人,宋朝紹興年間,任建寧府通判,喜好醫術,尤其精通傷寒,寫了《傷寒百問歌》流傳於世。
〔錢氏傷寒百問方〕宋志一卷,佚
〔王氏(作肅)增釋南陽活人書〕二十二卷,存
樓鑰序曰。世以醫為難。醫家猶治傷寒為難。仲景一書。千古不朽。蓋聖於醫者也。本朝累聖篤意好生。務使方論著明。以惠兆庶。積而久之。名醫輩出。如蘄春之龐。洄水之楊。孫兆張銳諸公。未易悉數。無求子朱公肱。士夫中通儒也。著南陽活人書。尤為精詳。吾鄉王君作肅為士而習醫。
自號誠庵野人。以活人書為本。又博取前輩諸書。凡數十家,手自編纂。蠅頭細字。參入各條之下。名曰增釋南陽活人書。可謂勤且博矣。自言暮齒駿駿。不欲為私藏。將板行於世。來求一言。余好醫而不能學。與之論辨,皆有據依。學者可按而求。求而得其用。始知此書之為有功也。
白話文:
錢氏傷寒百問方與王氏增釋南陽活人書
錢氏傷寒百問方,宋朝志一卷,已經失傳。
王氏(作肅)增釋南陽活人書,二十二卷,現今依然存在。
樓鑰在序言中寫道:世人皆知行醫不易,而醫家更難以治癒傷寒。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一書,千年不朽,可謂醫學聖典。我朝歷代聖賢都關心百姓疾苦,致力於讓醫學典籍更清晰易懂,造福黎民百姓。久而久之,醫學名家輩出,如蘄春的龐某,洄水的楊某,以及孫兆、張銳等諸位名醫,不勝枚舉。
無求子朱公肱,是一位飽學之士,他撰寫的《南陽活人書》尤為精深詳盡。我鄉王君作肅,是一位有學識的士人,並且精通醫術。他自號誠庵野人,以《南陽活人書》為基礎,廣泛汲取歷代醫學名家的著作,多達數十家,親自編纂,並在每條內容下都用蠅頭小字進行補充說明,命名為增釋南陽活人書。這可謂勤奮而博學之舉。他說自己年事已高,不願將此書私藏,準備刊刻出版,讓世人獲益。他特地請我寫一篇序文。我雖然喜愛醫學,但不能親自學習醫術,與他討論醫學問題,他都能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學者們可以依此書學習,並將所學應用於實踐,就能明白此書的價值所在。
然嘗聞之老醫京師李仁仲之子。云。前朝醫官。雖職在藥局方書。而階官與文臣同。活人書既獻於朝。蔡師垣當軸。大加稱賞。即令頒行。而國醫皆有異論。蔡公怒。始盡改醫官之稱。不復與文臣齒。不知當時具論之詳。若許學士知可。近世推尊其術。本事方之外。為活人指南一書。
謂傷寒惟活人書最備。最易曉,最合於古典。余平日所酷愛。觀許公之言。則無求子所著。可輕訾乎。因並書之。(吳興藝文補)
按醫統正脈所輯增注類證活人書。不記成乎誰手。今考諸樓氏此序。即知王作肅所撰。唯作增釋為異耳。
〔盧氏(祖常)擬進活人參同餘議〕佚
白話文:
我曾經聽李仁仲的兒子,一位京師的老醫生說,前朝的醫官,雖然職位在藥局,負責藥方和醫書,但官階卻與文官相同。當時有一位名叫蔡師垣的官員,看到醫官獻給朝廷的醫書《活人書》後,大加讚賞,便下令頒行。然而,國醫們卻對此書有不同意見,蔡公因此大怒,便更改了醫官的稱呼,不再讓他們與文官同等看待。我並不知道當時的詳細爭論。如果許學士知道,或許能告知一二。近來人們推崇《活人書》的醫術,認為它除了醫治病症的方子之外,還像一本指南,教導人們如何救治病人。
人們認為《活人書》是關於傷寒病症最完備、最易理解的醫書,它最符合古典醫學的理論。我平時非常喜歡這本書。看到許學士的評論,就知道這本書絕非浪得虛名,不可輕視。所以將它與其他書籍一起列入書單。
根據《醫統正脈》記載,增注類證的《活人書》,作者並未說明。現在參考樓氏的序言,可以得知此書是王作肅所撰寫,只是他在原本的書本上增添了注解而已。
盧氏擬進人參同餘議,佚。
盧祖常曰。愚嘗究朱肱之誤。著於擬進活人參同餘議之中矣。(續易簡方)
〔楊氏(士瀛)活人總括〕七卷,存
閩書曰。懷安故縣人楊士瀛。字登父。精醫學。著活人總括。醫學真經。直指方論。行於世。
汪琥曰。傷寒活人總括。宋三山楊士瀛登父撰次。書凡七卷。其第一卷。活人證治賦。第二卷。曰傷寒總括。調理傷寒統論起。至六經用藥格法止。第三卷。曰傷寒證治。表裡汗下二證起。至痰證傷食類傷寒止。第四卷。發熱證起。至不可下證止。第五卷。懊憹證起。至失音證止。
第六卷。怫鬱證至陽證似陰。陰證似陽止。第七卷。小柴胡湯加減法起。至產科小兒傷寒止。其書大旨以仲景論。並活人書。總括成書。每條以歌訣貫其首。雖於張朱兩家之外。間有附益處。要之據證定方。毫無通變。使後學習之。寧無所誤耶。
白話文:
盧祖常說:「我曾經研究過朱肱的錯誤,並寫在《擬進活人參同餘議》裡。」
《楊氏(士瀛)活人總括》七卷,現存。
《閩書》記載:懷安故縣人楊士瀛,字登父,精通醫學,著有《活人總括》、《醫學真經》、《直指方論》,流傳於世。
汪琥說:《傷寒活人總括》是宋朝三山人楊士瀛登父所撰,全書共七卷。第一卷為《活人證治賦》,第二卷為《傷寒總括》,從傷寒調理統論開始,到六經用藥格法結束。第三卷為《傷寒證治》,從表裡汗下二證開始,到痰證傷食類傷寒結束。第四卷從發熱證開始,到不可下證結束。第五卷從懊憹證開始,到失音證結束。第六卷從怫鬱證開始,到陽證似陰、陰證似陽結束。第七卷從小柴胡湯加減法開始,到產科小兒傷寒結束。本書主要以仲景的《傷寒論》和《活人書》為基礎,綜合而成。每條都以歌訣作為開頭。雖然在張仲景和朱肱兩家之外,有一些補充的地方,但總體來說,它是根據證候來確定方劑,缺乏變通,因此後人學習它,難免會犯錯誤。
〔李氏(辰拱)傷寒集成方法〕佚
亡名氏胎產救急方序曰。延年李辰拱。壯歲遊三山。獲從仁齋楊先生遊。氣味相投。因以傷寒總括見授。且語之曰。治雜病有方。治傷寒有法。一既通。其餘可觸類而長矣。來歸舊隱。乃取先生活人括例。演而伸之。編為傷寒集成方法。研精覃思。三十餘年。方克成編。
〔李氏(慶嗣)考證活人書〕(舊脫考證二字。今據金史補訂。)續文獻通考二卷,佚
〔王氏(好古)活人節要歌括〕佚
熊均曰。王好古。字進之。號海藏先生。東垣弟子也。著仲景詳辨一卷。活人節要歌括。三備集。醫壘元戎。湯液本草。癍疹論。光明論。標本論。小兒吊論。雜著有傷寒辨惑論。辨守真論。十二經藥圖解。仲景一集。此事難知。(醫學源流)
白話文:
李辰拱,年輕時曾遊歷三山,遇到仁齋楊先生,兩人志趣相投,楊先生便將傷寒方面的知識傳授給他。楊先生說:「治療各種疾病有不同的方法,治療傷寒則有特定的法則,只要掌握了傷寒的治療方法,其他疾病便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李辰拱回到家鄉後,便根據先賢救治病人的經驗,加以整理和發展,編寫成《傷寒集成方法》。經過三十多年的刻苦鑽研,終於完成了這本書。
王好古,字進之,號海藏先生,是東垣的弟子。他著有《仲景詳辨》一卷、《活人節要歌括》、《三備集》、《醫壘元戎》、《湯液本草》、《癍疹論》、《光明論》、《標本論》、《小兒吊論》,以及其他著作如《傷寒辨惑論》、《辨守真論》、《十二經藥圖解》、《仲景一集》。這些醫學著作難得一見,記載著王好古精深的醫術。
〔戴氏(啟宗)活人書辯〕佚
吳澄序曰。漢末張仲景著傷寒論。予嘗嘆東漢之文氣。無復能如西都。獨醫家此書。淵奧典雅。煥然三代之文。心一怪之。及觀仲景於序。卑弱殊甚。然後知序乃仲景所自作。而傷寒論。即古湯液論。蓋上世遺書。仲景特編纂云爾。非其自撰之言也。晉王叔和重加編次。而傳錄者。
誤以叔和之語。參錯其間。莫之別白。宋朱肱活人書括。一本仲景之論。書成之初。已有糾彈數十條者。承用既久。世醫執為傷寒律令。夫孰更議其非。龍興路儒醫教授戴啟宗同父讀書餘暇。兼訂醫書。朱氏百問。一一辨正。凡悖於傷寒論之旨者。摘抉靡遺。如法吏獄辭。隻字必核。
白話文:
戴氏(啟宗)活人書辯 - 吳澄序
吳澄在序文中說:漢末張仲景所著《傷寒論》,我常感嘆東漢的文風,已不能與西漢相比。唯獨醫學著作《傷寒論》一書,內容深奧典雅,煥發出三代文風的光彩,讓我感到十分奇怪。後來我讀了仲景在序文中的謙虛之語,才明白這篇序文是仲景自己所作,而《傷寒論》則是古代湯液論的傳承,是上古時代留下的醫書,仲景只是將其編纂整理而已,並不是他自己的著作。
晉代王叔和後來又對《傷寒論》進行了重新編排,而後世抄錄者將王叔和的話混雜其中,難以辨別。宋代朱肱的《活人書括》一書,也整理了仲景的論著。在書成之初,就有人提出数十條的質疑。然而,由於《傷寒論》被沿用已久,世上的醫生都把它當作傷寒的律令。誰敢再質疑它呢?
龍興路儒醫教授戴啟宗,他在讀書之餘,也兼修醫學書籍,對朱氏《百問》一一進行了辨正,凡是與《傷寒論》原意相悖的地方,都一一挑剔出來,毫不遺漏。就如同法吏審理案件,每一個字都要仔細核對。
可謂精也已。然竊有間焉。請以吾儒之事揆之。由漢以來。大學中庸。混於戴□。孟子七篇。儕於諸子。河南程子。始提三書。與論語並。當時止有漢魏諸儒所注。舛駁非一。而程子竟能上接斯道之統。至章句集註或問諸書出。歷一再傳。發揮演繹。愈極詳密。程學宜有嗣也。
而授受四書之家。曾不異於記誦辭章之儒。書彌明。道彌晦。何哉。然則輪扁所以告桓公。殆未可視為莊生之寓言而少之也。今同父於傷寒之書。有功大矣。不知果能裨益世之醫乎。(吳文定公集)
〔吳氏(恕)傷寒活人指掌圖〕三卷,未見
自序曰。疾患無測者。惟諸風與傷寒也。蓋風百病之長。以其善行而數變。傷寒則表裡隱顯。陰陽交互。疑似之間。千萬之隔。其可畏者。尤甚於雜病也。仲景以聖哲之資。簪紱之貴。為傷寒論。始可宗而習之。後世方書。疊出散漫。深嚴無階可進。今以仲景南陽諸書。裒其精粹。
白話文:
可以說精華所在,但竊以為其中有些地方值得探討。以我們儒家的觀點來看,從漢代以來,《大學》和《中庸》都被歸入戴聖的《禮記》中,而《孟子》七篇則被列入諸子百家之中。程頤先生是第一個將《三書》(《大學》、《中庸》、《孟子》)與《論語》並列的,當時只有漢魏儒者的注釋,存在許多矛盾和錯誤。然而程頤先生卻能接續儒家思想的脈絡,他的章句集注和問答集,以及後人不斷傳承發展,使得程學越來越詳盡精微。程學理應有傳承者。
然而那些學習四書的人,卻只是停留在背誦文字的層面上,書本越發明亮,道理卻越來越晦澀。這是為什麼呢?因此,輪扁所說的「輪扁斫輪」的故事,或許不該被視為莊子的寓言而輕視。如今,同樣是研究《傷寒論》的醫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知道是否真的能對世人有所幫助。
吳文定公集,其中三卷的《傷寒活人指掌圖》尚未見過。
自序中說,疾病中變化無常的,莫過於風寒和傷寒。風是百病之源,因為它善於流動變化。傷寒則表裡隱現,陰陽交替,疑似之間,相差甚遠,其可怕之處,更甚於雜病。仲景先生以聖賢之資,身居高位,撰寫了《傷寒論》,人們才得以學習和遵循。後世醫書紛繁雜亂,深入嚴謹的知識難以循序漸進。如今,我將仲景先生以及南陽諸書的精華彙集在一起,...
劃為列圖。號曰活人指掌。縱橫治證。下附其說。及以變異諸證。賦為八韻。表之於前。蓋取其易簡也。及有富春涵翁陸氏。日加勸勉。因成此書。涵翁常施藥鄉閭。活人甚眾。得此尤便觀覽。亦幸同志者共之。錢塘蒙齋吳恕謹書。
熊均曰。吳恕。號蒙齋。元至元中錢塘人。精熟醫家。以傷寒證類。畫列成圖。詳其證治。名曰傷寒指掌圖。
錢塘縣誌曰。吳恕。字如心。博學而貧。善治瘋疾。徵至京師,授太醫院御醫。恕念傷寒為病。傳變不常。張仲景傷寒論。旨意深幽。莫窺其要。乃潛心研究。為賦以發其隱。復纂指掌圖。以開示後學。仲景奧旨。闡發無遺。業醫者往往宗之。
白話文:
吳恕,字如心,錢塘人,精通醫術,他將傷寒證類以圖表形式整理,詳細說明症狀和治療方法,並命名為《傷寒指掌圖》。他認為張仲景《傷寒論》內容深奧,不易理解,於是潛心研究,用韻文闡釋其中奧秘,並編纂《傷寒指掌圖》,方便後人學習。吳恕醫術高超,尤其善治瘋疾,被徵召到京師,擔任太醫院御醫。他的著作為後世醫者所推崇,被廣泛研究和運用,充分展現了張仲景醫學理論的精髓。
錢曾曰。吳恕傷寒活人指掌圖三卷。恕號蒙齋。錢塘人。撰傷寒指掌圖。劉以八韻賦。述傳變之緩急。中則隱括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又述後代效驗方法。橫豎界為八十九圖。至元間賈度尚從善為之序。而刊行之。汪琥曰。活人指掌。元錢塘吳恕蒙齋圖說。本宋雙鍾處土李知先歌括也。
書凡十卷。其第一卷。前有指掌。亦吳氏所撰也。其說不過以活人書中方論。補仲景之未備。至第十卷。則又蒙齋門人熊宗立所續編。乃四時傷寒雜證通用之方。繼之以婦人小兒傷寒方。其書於張仲景朱奉議二家之外。並無發明。止以便學者記習耳。
按是書。正統初熊宗立以李知先歌括。匯合為一。次前八韻賦。與後節目相貫。以李氏十勸。列諸篇端。為十卷。明季古吳陳長卿以宗立所編。釐為五卷。變圖為正文。更附論辭。乃若其舊帙。殆不可見也。據錢遵王說。舊有賈尚二序。今本又脫之。汪苓友所見。亦非其原書也。
白話文:
錢曾說:「吳恕的《傷寒活人指掌圖》三卷,恕號稱蒙齋,是錢塘人。他撰寫了《傷寒指掌圖》,劉以八韻賦來描述傳變的緩急,其中收錄了仲景的三百九十七法,並且還記載了後代的驗證方法。圖書以橫豎界分為八十九圖。元朝年間,賈度尚從善為它寫序,並且刊行出版。」
汪琥說:「《活人指掌》是元朝錢塘吳恕蒙齋所作的圖說,原本是宋朝雙鍾處土李知先的歌括。」
這本書共十卷,第一卷前面有《指掌》,也是吳氏所撰。它的內容不過是利用《活人書》中的方論來補充仲景的不足。到了第十卷,則是蒙齋門人熊宗立所續編,記載了四時傷寒雜證通用之方,並接著列出婦人和小孩的傷寒方。這本書在張仲景和朱奉議兩家之外,並無新的發明,只是為了方便學習者記憶和練習而已。
有人說,這本書在正統年間,熊宗立利用李知先的歌括,將其彙集為一,並將前面的八韻賦與後面的節目相連,以李氏的十勸列於每篇開頭,編成十卷。明朝末年,古吳陳長卿以宗立所編的版本,重新整理為五卷,將圖變為正文,並添加了論辭。至於舊版本的《活人指掌圖》,現在已經很難見到了。根據錢遵王所說,舊版有賈尚二序,現在的版本卻遺失了。汪苓友所見的版本,也不是原來的版本。
〔童氏(養學)傷寒活人指掌補註辨疑〕三卷,存
自序曰。補註辨疑者何。夫傷寒仲景尚矣。其書不可概見。而特見之活人指掌。故今之業傷寒者宗焉。夫指掌豈仲景之全書哉。活人此書。害人亦此書。故不可不補註辨疑也。何也。風寒暑濕。各一其門。傷中感冒。各一其病。傷寒者。蓋冬寒凜冽。為毒特甚。觸之即病者。
乃謂傷寒非三時感冒之寒化也。今活人書。不論天時。不察虛實。不分感冒。直以麻黃桂枝。治冬月之正傷寒者。通治三時之寒。人之蒙其害者多矣。不特此也。傷寒有傳經無直中。直中者。乃中寒之真陰證也。今活人書論三陰。曰自利。曰可溫。是以直中混傳經矣。傷寒在表則汗。
白話文:
〔童氏(養學)傷寒活人指掌補註辨疑〕三卷,存
**自序曰:**補註辨疑者為何?
夫傷寒仲景之書尚矣,其書不可盡窺全貌,而僅見之活人指掌,故今之習醫者皆宗之。然而指掌豈是仲景之全書哉?活人此書,救人亦以此書,害人亦以此書,故不可不加補註辨疑也。為何?
風寒暑濕,各有一門;傷中感冒,各有一病。傷寒者,蓋冬寒凜冽,寒毒特甚,觸之即病者,乃謂傷寒,而非三時感冒之寒化也。今活人書,不論天時,不察虛實,不分感冒,直以麻黃、桂枝治冬月之正傷寒者,通治三時之寒,人之蒙其害者多矣。
不特此也,傷寒有傳經與直中之分。直中者,乃中寒之真陰證也。今活人書論三陰,曰自利,曰可溫,是以直中混淆傳經矣。傷寒在表則汗,……
在裡則下。此定局也。今活人書論兩感。救里以四逆湯。是抱薪救火。以攻為救矣。論證用藥。錯亂若此。人之蒙其害者多矣。不特此也。傷寒自為傷寒。雜病自為雜病。當判若黑白。毫不容紊也。今活人一書。以正傷寒六經。列之於首。而內以雜病實之。納垢藏汙。諸病淵藪。
未入其門者。只婦人小兒兩科。然則雜病皆傷寒乎。致令理傷寒者。如理亂繩。莫尋頭緒。人之蒙其害者。抑又多矣。昔者楊墨塞路。孟氏辭而闢之廓也。余恐雜病之附於傷寒。猶楊墨之附吾儒也。故不得已而為之補註辨疑。辨其此為正傷寒。此為類傷寒。此為傷寒而變雜病。
白話文:
治病要分清內外,这是固定的原则。现在一些医书讨论内外感,用四逆汤救治内寒,就像抱薪救火,以攻为救,这种论证用药,混乱不堪,误害了很多人。不仅如此,伤寒自有伤寒的病症,杂病自有杂病的病症,两者应该泾渭分明,不可混淆。现在有些医书,将伤寒六经放在首位,却用杂病充实其中,混淆不清,成为各种疾病的渊薮。
还没有深入学习中医的人,只知道妇科和儿科,那么是不是所有杂病都是伤寒呢?这样一来,学习伤寒就会像理乱绳一样,找不到头绪,误害的人更多。古时候,杨朱、墨翟阻塞道路,孟子斥责并辟除他们,使道路畅通。我担心杂病附着在伤寒上,就像杨朱、墨翟附着在儒家学说上一样。所以不得不为它补注辨疑,辨别哪些是真正的伤寒,哪些是类似伤寒,哪些是伤寒演变为杂病。
此為雜病而非傷寒。注其此為傳經。此為直中。此為風溫。此為暑濕。辨風溫暑濕之為雜病。復辨風溫暑濕之非傷寒。補註辨疑既明。治斯不忒。繩愆糾繆。活人書當以壯吾氏為忠臣。夫醫乃仁術。欲活人尚不足以活人。欲指掌尚不足以指掌。然則余之補註辨疑。豈盡當乎。
猶俟後之明者。復正吾之是非。續(闕下)
〔趙氏(嗣真)活人釋疑〕佚
汪琥曰。活人釋疑。趙嗣真所著。其書不傳。其辨活人兩感傷寒治法之誤。又其論合病並病。傷寒變溫熱病。能反復發明仲景大旨。其說載劉宗厚玉機微義中。琥按劉氏系盛明時人。則是釋疑一書。大約是元末人所著也。
白話文:
這屬於雜病,而非傷寒。它屬於傳經病,直中,風溫,暑濕。要分辨風溫暑濕屬於雜病,並確認它們並非傷寒。補充註解,讓辨疑清楚明白。治療時就不會錯誤。糾正錯誤,避免偏差,活人書應該以救治百姓為忠誠。醫生是仁術,想要救人還不足以救人,想要指點還不足以指點。那麼我的補充註解和辨疑,是否真的妥當呢?
還希望後來的明眼人,能糾正我的是非,繼續(...)。
(趙氏(嗣真)活人釋疑)殘篇
汪琥說:活人釋疑是趙嗣真所著,這本書已經失傳了。書中辨析了活人兩感傷寒的錯誤治法,也論述了合病、並病,傷寒轉變為溫熱病,能反覆闡明仲景的精髓。這些論點記載在劉宗厚《玉機微義》中。我觀察劉氏是明朝人,那麼釋疑這本書,大約是元末人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