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一 (1)

1. 方論(九)

〔許氏(知可)註解傷寒百證歌〕書錄解題三卷,存

洪邁曰。許叔微。字知可。真州人。家素貧。夢人告之曰。汝欲登科。須積陰德。許度力不足。惟從事於醫。乃可。遂留意方書。久之所活不可勝計。復夢前人持一詩來贈之。其詞曰。藥有陰功。陳樓間處。堂上呼盧。喝六作五。既覺。姑記之於牘。紹興壬子。第六人登科。

用升甲恩數第五。得職官。其上陳祖言。其下樓材也。夢已先定矣。呼臚。謂臚傳之義耳。(夷堅乙志)

陳振孫曰。傷寒歌三卷。許叔微撰。凡百篇。皆本仲景法。又有治法八十一篇。及仲景脈法三十六圖。翼傷寒論三卷。辨類五卷。皆未見。

白話文:

許氏(知可)註解傷寒百證歌 解題

洪邁曰: 許叔微,字知可,真州人。家境原本貧寒。他夢中有人告訴他:「你若想登科,必須積累陰德。」許叔微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於是決定從事醫術,以此積德。他專心研讀醫書,救治了無數病人。後來他又夢到先前那人,送他一首詩,詩中寫道:「藥有陰功,陳樓間處,堂上呼盧,喝六作五。」醒來後,許叔微將這首詩記錄下來。紹興壬子年,他考中第六名,按照恩數算,是第五等。他得到官職,位居陳祖之下,樓材之上。夢中的預示,早已注定。呼臚,是指宣讀考中者名單的意思。

陳振孫曰: 《傷寒歌》三卷,由許叔微所著,共有百篇,皆以仲景的《傷寒論》為基礎。此外,還有《治法八十一篇》、以及《仲景脈法三十六圖》,還有《翼傷寒論》三卷和《辨類》五卷,這些都未曾見過。

錢曾曰。張仲景註解傷寒百證歌五卷。翰林學士白沙許叔微知可述。述者。推明仲景之意。而申言之也。(讀書敏求記)

汪琥曰。傷寒百證歌。許學士述。書凡五卷。其自序云。論傷寒而不讀仲景書。猶為儒而不知有孔子六經也。於是取仲景方論。編成歌訣一百證。以便後學之記習。其中間或有仲景無方者。輒取千金等方以編入。其第三十證。則以食積虛煩寒痰腳氣似傷寒者。採朱肱孫尚之說以補入。

又第五十一證發斑歌云。溫毒熱病。兩者皆至發斑。其注中。復採巢氏病源論以補入。此皆有裨於仲景者也。

〔徐氏(彬)注許氏傷寒百證歌〕未見

白話文:

錢曾說,張仲景注解傷寒百證歌五卷,翰林學士白沙許叔微知道可以作註解。許叔微作註解,是闡明張仲景的意思,並加以詳細說明。

汪琥說,傷寒百證歌是許學士作註解,共五卷。許叔微在自序中寫道,學習傷寒醫學而不讀張仲景的書,就好比讀書人不知道有孔子的六經一樣。於是,他選取張仲景的方論,編成了一百條歌訣,方便後學記誦學習。其中有些張仲景沒有記載的方劑,他就從千金方等醫書中選取加入。第三十條歌訣中,提到了食積虛煩寒痰腳氣類似傷寒的症狀,就採用了朱肱、孫尚之的說法補充進去。

第五十一條歌訣中,發斑歌提到溫毒熱病,兩種病都會導致發斑。註解中,又採用了巢氏病源論的內容進行補充。這些都是對張仲景醫學有所裨益的內容。

徐彬曰。古來傷寒之聖。唯張仲景。其能推尊仲景而發明者。唯許叔微為最。自陶節庵之書出。而藥味胡亂。盡失張許之意。春初已注叔微傷寒百證歌。即欲付梓。使學人無臨證之惑云。

〔許氏(叔微)發微論〕二卷,存

汪琥曰。傷寒發微論。宋翰林學士白沙許叔微知可述。書分上下二卷。共論二十二篇。其首論傷寒七十二證候。次論桂枝用赤白芍藥。三論傷寒慎用丸子藥。六論傷寒以真氣為主。十論桂枝肉桂。十五論動脈陰陽不同。此皆發明仲景微奧之旨。書名發微。稱其實矣。

白話文:

徐彬說,古來醫治傷寒的聖手,只有張仲景。能繼承仲景衣缽並有所發明的人,只有許叔微最為出色。自從陶節庵的書出現後,用藥胡亂,完全失掉了張仲景和許叔微的本意。我年初已經註解了叔微的《傷寒百證歌》,正準備付梓印刷,希望能讓學子們在臨床上不再迷惑。

許叔微的《發微論》二卷,至今仍然保存。

汪琥說,《傷寒發微論》是宋朝翰林學士白沙許叔微的著作,分上下兩卷,共二十二篇。書中首先論述了傷寒七十二種證候,其次論述了桂枝配伍赤芍藥的用法,第三論述了傷寒慎用丸藥的原則,第六論述了傷寒以真氣為主的觀點,第十論述了桂枝與肉桂的用法,第十五論述了動脈陰陽的不同之處。這些內容都發明了仲景著作中精微奧妙的旨意,書名叫做《發微論》,可謂名副其實。

〔傷寒治法八十一篇〕佚

〔翼傷寒論〕二卷,佚

〔辨類〕五卷,佚

〔李氏(檉)傷寒要旨〕宋志一卷(書錄解題作二卷)佚

陳振孫曰。傷寒要旨二卷。李檉撰。列方於前。而類證於後。皆不外仲景。

〔湯氏(尹才)傷寒解惑論〕國史經籍志一卷,存

自序曰。解惑論之作。非務新奇。而沽世譽也。一本於仲景之正經。且仲景之書。昔人以金匱名之。其貴重如此。無求子謂孫思邈未能詳仲景之用心。夫如是。豈庸人粗工。能究其彷彿哉。愚因三餘。將傷寒或兩證相近。而用藥不同者。或汗下失度。而辨證不明者。冷厥熱厥之異宜。

陽毒陰毒之異候。其間錯綜互見。未易概舉。輒修舉而別白之。庶幾洞曉。亦足以見解惑之深意矣。時乾道癸巳中秋日。龍溪隱士湯尹才謹序。

白話文:

《傷寒治法八十一篇》、《翼傷寒論》、《辨類》以及《李氏(檉)傷寒要旨》這幾部醫書都已經失傳了。其中,《李氏(檉)傷寒要旨》是宋朝李檉所著,內容主要是將方劑列於前,病症分類列於後,都以張仲景的《傷寒論》為基礎。

另一部已失傳的《湯氏(尹才)傷寒解惑論》則由南宋時期的湯尹才所著,他在自序中提到,寫這本書不是為了追求新奇或名聲,而是為了更深入地理解張仲景《傷寒論》的精髓。他認為《傷寒論》就像金匱一樣珍貴,孫思邈對其理解尚不全面,更何況一般人?因此,他利用閒暇時間,針對《傷寒論》中一些症狀相似但用藥不同的情況,以及汗下失度或辨證不清等問題,還有冷厥、熱厥的異宜、陽毒、陰毒的不同表現等,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和分析,希望能幫助讀者更深入理解《傷寒論》的真諦。

按是書。附刊於錢氏百問首卷。末有淳熙壬寅韓玉跋。醫藏目錄。誤為玉所著。

〔郭氏(雍)傷寒補亡論〕二十卷,未見

宋史本傳曰。郭雍。字子和。其先洛陽人。父忠孝。官至太中大夫。師事程頤。著易說。號兼山先生。雍傳其父學。通世務。隱居峽州。遊浪長楊山谷間。號白雲先生。乾道中。以峽守任清臣湖北帥張孝祥薦於朝。旌召不起。賜號沖晦處士。孝宗稔知其賢。每對輔臣稱道之。

命所在列郡。歲時致禮存問。更封頤正先生。令部使者。遣官就問。雍所欲言。備錄繳進。於是雍年八十有三矣。淳熙初。學者裒集程顥程頤張載遊酢楊時及忠孝雍凡七家。為大易粹言行世。淳熙十四年卒。

白話文:

這本書是附錄在錢氏《百問》第一卷的。書末有淳熙壬寅年(西元1172年)韓玉的跋文。醫藏目錄誤將此書列為韓玉所著。

郭氏(雍)《傷寒補亡論》,二十卷,現已失傳。

根據《宋史》記載,郭雍,字子和,祖籍洛陽。其父郭忠孝官至太中大夫。郭雍師事程頤,著有《易說》,號稱兼山先生。郭雍繼承其父學業,精通世務,隱居於峽州,常在長楊山谷間遊玩,自號白雲先生。乾道年間(西元1165-1173年),峽州守將任清臣推薦郭雍於湖北帥張孝祥,並上奏朝廷,希望朝廷旌召郭雍,但郭雍堅決拒絕。朝廷賜予他「沖晦處士」的封號。

孝宗皇帝十分了解郭雍的賢能,經常在與輔臣們談話時稱讚他。孝宗命各郡縣於每年春秋時節向郭雍致禮問候,並封他為「頤正先生」。孝宗還派遣官員前往郭雍住所,記錄他所有想說的話並上呈朝廷。當時,郭雍已經八十有三歲了。

淳熙初年(西元1174-1180年),學者們將程顥、程頤、張載、游酢、楊時、郭忠孝、郭雍等七家的著作匯集在一起,編成《大易粹言行世》。淳熙十四年(西元1187年),郭雍逝世。

朱子郭沖晦醫書跋曰。紹熙甲寅夏。予赴長沙。道過新喻。謁見故煥章閣學士謝公昌國於其家。公為留飲。語及長陽沖晦郭公先生言行甚悉。因出醫書曆書數帙曰。此先生所著也。予於二家之學。皆所未習。不能有以測其說之淺深。則請以歸。將以暇日熟讀而精求之。而公私倥傯。

水陸奔馳。終歲不得休。復未暇也。明年夏大病幾死。適會故人子王漢伯紀。自金華來訪。而親友方士繇伯謨亦自藉溪來。同視予疾,數日間乃若粗有生意。間及謝公所授長陽醫書。二君亟請觀焉。乃出以視。則皆驚喜曰。此奇書也。蓋其說雖若一出古經。而無所益損。然古經之深淺浩博難尋。

白話文:

朱熹在紹熙甲寅年的夏天,前往長沙途中經過新喻,拜訪了故煥章閣學士謝公昌國。謝公留朱熹在家中飲宴,談話中提到了長陽沖晦郭先生的言行,並拿出了郭先生所著的醫書和曆書,說這些都是郭先生的著作。朱熹當時對兩家的學問都不熟悉,無法評斷其學說深淺,便請求將書帶回去,等有空閒時間再仔細研讀。但由於公務繁忙,終年奔波勞碌,始終沒有時間。

到了第二年夏天,朱熹重病幾乎快要死去,恰巧遇到故人子王漢伯紀從金華前來探望,而親友方士繇伯謨也從藉溪趕來,一起診治朱熹的病。經過幾天的治療,朱熹才稍微恢復些元氣。談話中提到了謝公送的長陽醫書,王漢伯紀和方士繇伯謨都急著想要看,於是朱熹就拿出來給他們看。他們看完之後都驚訝地說,這是一本奇書。書中所講的學說雖然像是出自古代經書,卻沒有任何增減,但古經博大精深,難以尋找。

而此書分別部居易見也。安得廣其流布。使世之舉為方者。家藏而人誦之。以知古昔聖賢醫道之源委。而不病其難耶。予念蔡忠惠公之守長樂。疾巫覡主病。蠱毒殺人之奸。既禁絕之。而又擇民之聰明者。教以醫藥,使治疾病。此仁人之心也。今閩帥詹卿元善實補蔡公之處。

而政以慈惠為先。試以語之。儻有意耶。亟以扣之。而元善報曰敬諾。乃屬二君。讎正刊補。而書其本末如此以寄之。抑予謂古人之於脈。其察之固非一道。然今世通行。唯寸關尺之法為最要。且其說具於難經之首編。則亦非下俚俗說也。故郭公此書。備載其語。而並用丁德用密排三指之法釋之。

白話文:

这本书内容清晰易懂,希望能广泛流传,让所有行医的人家家户户收藏并研读,了解古代圣贤医道的源头,不再为学习中医感到困难。我想到蔡忠惠公曾在长乐任职时,坚决禁止巫蛊邪术,并选择聪明的人教他们医术,让他们能够治病救人,这是仁者之心。如今闽帅詹卿元善接替了蔡公的职位,他的政务以仁慈惠民为先,我想试着跟他提提这事,看看他是否有意。我便向他说明了我的想法,元善也欣然答应。于是我们便请两位先生校对、增补、刊印,并把书的来龙去脉记录下来,寄给您。我私以为,古人对脉象的观察方法不止一种,但现今流行的寸关尺法是最重要的,而且其理论在《难经》的第一卷中已经详细阐述,并非民间流传的粗俗说法。因此郭公的这本书,不仅详细记录了寸关尺法,还用丁德用密排三指法来解释,可谓非常详尽。

夫難經則至矣。至於德用之法。則予竊急診者之指有肥瘠。病者之臂有長短。以是相求。或未得為定論也。蓋嘗細考經之所以分寸尺者。皆自關而前隙。以距乎魚際尺澤。是則所謂關者。必有一定之處。亦若魚際尺澤之可以外見而先識也。然今諸書無的然之論。唯千金以為寸口之處。

其骨自高。而關尺皆由是而卻取焉。則其言之先後。位之進退。若與經文不合。獨俗間所傳脈訣。五七言韻語者。詞最鄙淺。非叔和本書明甚。乃能直指高骨為關。而分其前後。以為寸尺陰陽之位。似獨難經本指。然世之高醫。以其贗也。遂委棄而羞言之。予非精於道者。不能有以正也。

白話文:

難經中已經講述了關於脈診的至理,然而關於如何運用脈診來判斷病情的法則,我卻感到十分困惑。

例如,診脈時,醫生會觀察患者手指的肥瘦,手臂的長短,以此來推斷病症,但往往無法得出確切的結論。

我仔細研讀了經書中關於脈診的寸、尺、分等概念,發現它們都是以關節為起點,然後向前推算到魚際、尺澤等部位。

也就是說,所謂的「關」,一定有一個固定的位置,如同魚際、尺澤等部位可以透過外觀觀察而先得知其位置一樣。

然而,現今的醫書中卻沒有明確的論述,只有《千金方》中提到寸口的位置,認為它是指手腕骨頭突出處,而關、尺等位置則以此處為基準往後推算。

這種說法,在時間順序和位置前後方面,似乎與經文不符。

民間流傳的一些脈訣,用五七言韻語來表達,詞語過於淺顯,並不像《難經》這本書中所闡述的那樣清晰明瞭。

《難經》明確指出,關節部位是指手腕骨頭突出的地方,並根據其前後位置來區分寸尺陰陽的部位,這似乎是《難經》的本意。

然而,世俗間的高明醫生,因為認為這種說法是偽造的,便放棄並羞於提及。

我對醫道還不夠精通,無法對此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姑附見其說於此。以俟明者而折中焉。慶元元年乙卯歲五月丙午。鴻慶外史新安朱熹書。(文集)

趙汸曰,河南處士郭公子和。嘗於其修己治經之餘。取張氏書。精意研覃。補其闕略。子朱子為敘。以表章之。沙隨程公可久亦有論著。今傳者罕矣。(新安文獻志趙秉山醫說)

汪琥曰。傷寒補亡論。河南郭雍撰次。書凡二十卷。其第一卷。設為問答。以傷寒名列居前。附以敘論治法。及刺熱等法。其第二第三卷。乃辨脈平脈法。第四卷。自敘六經統論。繼之以太陽六經證治。至五六七卷。皆系仲景原論。其間有論而無方者。既補以龐安時常器之兩家之說。

白話文:

姑且將這些觀點放在這裡,等待明智之人來折衷取捨。慶元元年乙卯年五月丙午日,鴻慶外史新安朱熹寫下。

趙汸說,河南處士郭公子和,常常在修身治學之餘,研讀張氏的著作,深入探究,補其不足。朱子為其寫序,以表彰其功績。沙隨程公可久也有論著,但現今傳世者很少。

汪琥說,《傷寒補亡論》是河南郭雍撰寫的,共二十卷。第一卷以問答的形式,將傷寒名列在最前面,並附以論述治療方法以及針刺熱法等。第二、三卷是辨脈平脈法。第四卷自述六經統論,接著是太陽六經的證治方法。第五、六、七卷都是繼承仲景的原論,其中有些論述沒有藥方,於是補上了龐安時和常器兩家學說的內容。

郭氏後為之校補於後。第八卷至十二卷。則敘汗吐下溫灸刺。及用水用火之法。第十三至十五卷。則敘兩感陰陽易。及病後勞復等二十餘。其第十六卷。系闕文。第十七十八卷。則敘痙濕暍等九證。及似傷寒諸證。其第十九二十卷。則敘婦人小兒傷寒。並痘疹諸證。是皆郭氏採素難千金外臺活人等方論。

以補仲景之闕略。治傷寒者。不可以不知也。琥按郭雍字白雲。不知何代人。考古今醫統書目。元人徐止善曾作是書。今其書不傳。想郭氏必後於徐。而重為撰次者也。

按汪琥以郭子和。為元以後人。失考其書所載常器之考醫壘元戎。引王朝奉論。又記其語。蓋朝奉即宣和中名醫。貺字子亨。撰指迷方者。外科精要。載史源癰疽灸法論序曰。甲戌年。自太學歸省。國醫常穎士器之適在府下。求為母子一診云。源者孝宗時右相浩弟。所謂甲戌。

白話文:

郭氏之後為此書校補了後面的部分。第八卷至十二卷,講述了汗、吐、下、溫灸、刺等方法,以及用水用火的技巧。第十三至十五卷,講述了兩感陰陽易以及病後勞復等二十多種病症。第十六卷為缺失部分。第十七、十八卷,講述了痙、濕、暍等九種病症,以及類似傷寒的諸種症狀。第十九、二十卷,講述了婦人小兒傷寒,以及痘疹等病症。這些內容都是郭氏從《素問》、《千金》、《外臺》、《活人》等醫書中擷取整理,以補仲景《傷寒論》之不足。治療傷寒者,不可不知此書。

琥按:郭雍字白雲,不知是哪個朝代的人。查閱古今醫統書目,元人徐止善曾著此書,現今此書已失傳。想來郭氏必後於徐止善,而重新編撰此書。

按:汪琥認為郭雍是元代以後的人,考證有誤。其書所載常器之考,醫壘元戎,引王朝奉論,又記其語。蓋朝奉即宣和年間的名醫貺字子亨,撰寫《指迷方》者。外科精要《載史源癰疽灸法論序》中說:「甲戌年,自太學歸省,國醫常穎士器之適在府下,求為母子一診云。」源者,孝宗時右相浩弟。所謂甲戌,即宣和年間。

當是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也。據此。常器之生於北宋。而南渡之後。猶健在焉。郭有得其指授。仍多用其說者也。

〔何氏(滋)傷寒辨疑〕讀書敏求記一卷,未見

錢曾曰。何滋於乾道年間。為保安大夫。診御脈。兼應奉皇太子宮。撮略仲景書。凡病證之疑似。陰陽之差殊。共三十種。悉為辨之。使人釋然無疑矣。

〔傷寒奧論〕佚

許補之序曰。嘗謂人生天地間。感寒暑不正之氣。皆足以傷生。然雜病治療。遲速猶可。獨傷寒傳變不一。失之毫釐。死生系焉。可不哀哉。醫者苟不詳審。誠有學醫廢人之誚矣。予久欲求訪良醫。拯救世人夭枉。而苦未之見。昨留京。聞保安何大夫博採群書。於雜病罔不奏效。

白話文:

那是高宗紹興二十四年。根據記載,常器出生於北宋,南宋建立後,他還健在。郭有得其指點,並且沿用他的醫說。

何氏(滋)的《傷寒辨疑》一卷,讀書人敏求記中記載了一卷,沒有看到。

錢曾說,何滋在乾道年間,擔任保安大夫,負責診斷皇上的脈象,兼任奉皇太子宮的醫生。他精通仲景的醫書,將所有病證的疑似、陰陽的差異等三十種情況,都一一辨別清楚,讓人理解得非常透徹。

《傷寒奧論》遺失了。

許補之在序言中說,我一直認為人生在天地之間,感受寒暑不正之氣,都足以傷身。然而各種疾病的治療,即使延遲或迅速一些,也不至於造成太大問題。唯獨傷寒傳變多端,一旦差之毫釐,就會關乎生死,實在令人痛心。醫生如果不能仔細審慎,就真的會被人嘲笑為學醫無用之人。我一直想要尋找良醫,拯救世人免於夭折,卻苦於沒有遇到。最近我在京城停留,聽說保安何大夫博覽群書,對各種疾病都能有效治療。

誠為當今醫國手。然傷寒一出由切。今春會於臨川道旅。扣其診治之法。渠云不患病之難治。但患不識其證耳。乃撮群書。撰傷寒辨疑以授予。其心蓋欲使世之醫者。釋然無疑耳。繼又授予以仲景家藏傷寒奧論。及叔和脈賦各一編。予讀之手不釋卷者三日。是書誠足以發傷寒之秘奧。

為萬世脈經之要旨。醫者苟得是書而留意焉。則治病之際。有所主而不惑。受病之人。有所恃而不恐。俾天下之人。同躋壽域。仲景之心。視孫思邈華佗。不啻過矣。予不敢秘。敬鋟諸梓。以廣其傳。因信筆而為之序。淳熙三年冬十月。襄陵許補之書。(是序附刊於傷寒類證便覽)

白話文:

他確實是當今醫學界的高手。然而,傷寒病症出現後,就需要精準的診斷。今春我在臨川道上遇見他,便詢問他的診治方法。他說,治病並非難,而是要識別病症。於是,他精選眾多醫書,撰寫了《傷寒辨疑》傳授給後人。他的用心,是想讓世上的醫生們在診治傷寒時不再感到困惑。之後,他又傳授給我《仲景家藏傷寒奧論》和《叔和脈賦》各一本。我連續三天手不釋卷地閱讀,這幾本書確實能揭示傷寒病症的奧秘,是醫學傳承中至關重要的精華。

凡是醫生只要認真學習這些書,在治療疾病時就能有所依據,不會迷茫;而病人也就能有所依靠,不再恐懼。這樣,天下百姓都能延年益壽。仲景的醫德和醫術,比孫思邈、華佗等人還要高尚。我不敢私藏這些書,特地刻印成冊,廣泛流傳。因此,我便寫下這篇序言。淳熙三年冬十月,襄陵許補之寫於此。(這篇序文附刊在《傷寒類證便覽》中)

〔李氏(子建)傷寒十勸〕一卷,存

跋曰。予每念父祖但死於傷寒。乃取仲景所著。深繹熟玩。八年之後。始大通悟陰陽經絡。病證藥性。俱瞭然於胸中。緣比年江淮之民。冒寒避寇。得此疾者頗眾。遂依仲景法。隨證而施之藥。所活不啻數百人。仍知傷寒本無惡證。皆是妄投藥劑所致。因追悼父祖之命。皆為庸醫所殺。

而又嘆人無間於貧富貴賤。於此不能自曉。則輕付一命於庸工之手也。今輒摭其流俗多誤。有害於命者。略聞其說。目曰傷寒十勸。其言不欲成文。冀人易曉。而以為深戒云。

陳自明曰。今有李子立作傷寒十勸。雖未能盡聖人之萬一。其中多有可取。亦不出活人之書。(管見良方)

白話文:

李氏(子建)傷寒十勸

跋曰: 我常常想起我的父祖都死於傷寒。於是就拿了仲景所寫的《傷寒雜病論》,仔細研讀玩味。經過八年的時間,才真正明白陰陽經絡、病證藥性,這些都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因為這幾年江淮地區的百姓,為了躲避戰亂,在寒冬中奔波,得傷寒的人很多。我便依據仲景的醫法,根據病症施藥,救活的人不計其數。我也認識到傷寒本身並沒有什麼惡症,都是因為胡亂用藥所致。我追悼父祖的亡靈,他們都是被庸醫所害。

我又感嘆無論貧富貴賤,人人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卻輕易地把自己的生命交給庸醫。現在我摘錄一些民間常見的錯誤觀念,這些觀念對生命有害,簡單地寫出我的看法,取名為《傷寒十勸》。我不希望它成為正式的醫書,只希望人們容易理解,並以此為深刻的警示。

陳自明曰: 現在李子建寫了《傷寒十勸》,雖然還不能達到聖人之道的一萬分之一,但其中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也是救活人的書。(出自《管見良方》)

經驗良方曰。傷寒與他證不同。投藥一差。生死立判。李子建傷寒十勸。不可不知。人家有病。招醫未至。或無醫者。若加此十勸。則不致有誤。所益非輕。

按張會卿景岳全書。論十勸之害。其言有理。可以參研焉。

〔程氏(迥)醫經正本書〕書錄解題一卷,佚

陳振孫曰。知進賢縣沙隨程迥可久撰。專論傷寒無傳染。以救薄俗骨肉相棄絕之蔽。

〔平氏(堯卿)傷寒證類要略〕宋志二卷,未見

汪琥曰。此書二卷。不過就仲景六經證。略取其要。而類集者也。別無發明。

〔傷寒玉鑑新書〕宋志一卷(書錄解題作二卷)佚

陳振孫曰。傷寒證類要略二卷。玉鑑新書二卷。汴人平堯卿撰。專為傷寒而作。皆伸景之舊也。亦別未有發明。

白話文:

經驗豐富的醫方指出,傷寒和其他疾病不同,用藥稍有偏差,就會直接決定生死。李子建的《傷寒十勸》,不可不知。當有人生病,還沒請到醫生,或者根本沒有醫生,如果能參考這十條勸告,就不會出現錯誤,益處很大。

張會卿在《景岳全書》中,論述了十勸的弊端,他的說法有道理,可以參考研究。

《程氏(迥)醫經正本書》只有一卷書錄解題,現已失傳。

陳振孫說,這本書應該是進賢縣沙隨程迥撰寫的,專門論述傷寒不具有傳染性,以消除世俗中骨肉相離的錯誤觀念。

《平氏(堯卿)傷寒證類要略》記載於宋朝志書,但目前尚未發現。

汪琥說,這本書只有兩卷,只是從仲景的六經證中,擷取重要內容,加以分類整理而已,沒有其他的新見解。

《傷寒玉鑑新書》記載於宋朝志書,一卷(書錄解題中寫作兩卷),現已失傳。

陳振孫說,《傷寒證類要略》和《傷寒玉鑑新書》都是兩卷,由汴京人平堯卿撰寫,專門針對傷寒而作,都是延續了張仲景的舊說,也沒有其他的新見解。

〔屠氏(鵬)四時治要〕讀書後志一卷,佚

趙希弁曰。上永嘉屠鵬字時舉所著。戴文端公溪為之序。陳振孫曰。專為時疾瘧痢吐瀉傷寒之類。雜病不與。

〔陳氏(孔碩)傷寒瀉痢方〕書錄解題一卷,佚

陳振孫曰。直龍圖閣長樂陳孔碩膚仲撰。

〔吳氏(敏修)傷寒辨疑論〕佚

許衡序曰。先朝國醫吳敏修著傷寒辨疑論。實得仲景傷寒之要。先生猶子璋辭後獨有其書。頃嘗幸得而詳讀之。概見先生醫學之妙。嘗謂醫方有仲景。猶儒者有六經也。必有見於此。然後可與議醫。然其文古。其義隱。學者讀之。茫然不可涯涘。今是書辨析疑似。類括藥證。

白話文:

趙希弁說,這本書是永嘉屠鵬字時舉所著,戴文端公溪為它寫了序。陳振孫說,這本書專門講述時疾、瘧痢、吐瀉、傷寒之類的病症,雜病則沒有涉及。

陳振孫說,這本書是直龍圖閣長樂陳孔碩膚仲撰寫的。

許衡在序言中說,先朝國醫吳敏修寫了《傷寒辨疑論》,這本書真正掌握了仲景《傷寒論》的精髓。先生辭世後,只有這本書流傳下來。我曾經有幸得到這本書並詳細閱讀,見識了先生醫學的精妙之處。我常說,醫學有仲景,就像儒家有六經一樣,一定要對仲景的醫學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討論醫學。然而,這本書的文字古奧,其意含蓄,學習者讀起來,茫然不知所措。現在這本書辨析疑似症狀,歸類整理藥證,對學習者很有幫助。

至發先賢之未發。恬後人之未悟。雖愚之不敏。一讀且有開益。彼專門業醫者。得是說而推之。所謂茫乎不可涯涘者。當了然矣。目曰辨疑。夫豈徒云。己未冬十月戊戌。河內許衡序。

〔劉氏(開)傷寒直格〕國史經籍志五卷,佚

〔成氏(無己)傷寒論〕宋志一卷,佚

按成氏註解傷寒論。及明理論之外。未聞別有所撰述。意是當指明理論第四卷論方者。張孝忠跋稱論方一卷。豈據以致誤者歟。然則論下。當脫一方字。

〔李氏(慶嗣)傷寒纂類〕續文獻通考四卷,佚

〔傷寒類〕(金史本傳作傷寒論)續文獻通考三卷,佚

白話文:

能夠發掘先賢尚未發掘的學問,使後人尚未領悟的道理變得明朗,即使是愚笨如我,也只要讀過一次就能有所收穫。那些專精醫術的人,若是能從這些論述中推演,所謂茫無邊際的醫學領域,便能豁然開朗。這本書名為《辨疑》,的確名副其實。己未年冬十月戊戌日,河內許衡序。

《傷寒直格》國史經籍志記載有五卷,現已遺失。

《傷寒論》宋志記載有一卷,現已遺失。

成氏所注《傷寒論》,除了闡明醫理之外,未見其他著作。這應該是指《明理論》第四卷論方部分。張孝忠在跋文中提到論方只有一卷,難道是根據這點而產生錯誤嗎?所以,"論下"應該去掉"方"字。

《傷寒纂類》續文獻通考記載有四卷,現已遺失。

《傷寒類》金史本傳記載為《傷寒論》,續文獻通考記載有三卷,現已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