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六 (2)
卷六 (2)
1. 醫經(六)
是所謂遊魂耳。雖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此聖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由此言之。儒其可不盡心是書乎。奈何今之業醫者。亦置靈素於罔聞。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虛虛。而遺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絕人長命。所謂業擅專門者。如是哉。
此其故正以經文奧衍。研閱誠難。其於至道未明。而欲冀夫通神運微。即大聖上智。於上古之邈。斷乎不能矣。自唐以來。雖賴啟玄子之注。其發明玄秘盡多。而遺漏亦復不少。蓋有遇難而默者。有於義未始合者。有互見深藏。而不便檢閱者。凡其闡揚未盡。靈樞未注。皆不能無遺憾焉。
及乎近代諸家。尤不過順文敷衍。而難者仍未能明。精處仍不能發。其何裨之與有。初余究心是書。嘗為摘要。將以自資。而繼繹之久。久則言言金石。字字璣珠。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遺。因奮然起念。冀有以發隱就明。轉難為易。盡啟其秘。而公之於人。務俾後學瞭然。見便得趣。
由堂入室。具悉本原。斯不致誤己誤人。咸臻至善。於是乎詳求其法。則唯有盡易舊制。顛倒一番。從類分門。然後附意闡發。庶晰其蘊。然懼擅動聖經。猶未敢散也。粵稽往古。則周有扁鵲之摘難。晉有玄晏先生之類分。唐有王太僕之補削。元有滑攖寧之撮鈔。鑑此四君子。
而後意決。且此非十二經之比。蓋彼無須類。而此欲醒瞶指迷。則不容不類以求便也。由是遍索兩經。先求難易。反復更秋。稍得其緒。然後合兩為一。命曰類經。類之者。以靈樞啟素問之微。素問發靈樞之秘。相為表裡。通其義也。兩經既合。乃分為十二類。夫人之大事。
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攝生類。生成之道。兩儀主之。陰陽既立。三才位矣。故二曰陰陽類。人之有生。臟氣為本。五內洞然。三垣治矣。故曰臟象類。欲知其內。須察其外。脈色通神。吉凶判矣。故曰經絡類。萬事萬殊。必有本末。知所先後。握其要矣。
故六曰標本類。人之所賴。藥食為天。氣味得宜。五宮強矣。故七曰氣味類。駒隙百年。誰保無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故八曰論治類。疾之中人。變態莫測。明能燭幽。二豎遁矣。故九曰疾病類。藥餌不及。古有針砭。九法搜玄。道超凡矣。故十曰針刺類。至天道茫茫。
運行今古。苞無窮協。惟一推之以理。指諸掌矣。故十一曰運氣類。又若經文連屬。難以強分。或附見於別門。欲求之而不得。分條索隱。血脈貫矣。故十二曰會通類。匯分三十二卷。此外復附著圖翼十五卷。蓋以義有深邃。而言不能該者。不拾以圖。其精莫聚。圖象雖顯。
而意有未達者。不翼以說。其奧難窺。自是而條理分綱目舉。晦者明。隱者見。鉅細通融。岐二畢徹。一展卷而重門洞開。秋毫在目。不惟廣裨乎來學。即凡志切尊生者。欲求諸妙。無不信乎可招矣。是役也,余以前代諸賢。注有未備。間多舛錯。掩質埋光。俾至道不盡明於世者。
白話文:
這就像是所謂的遊魂一樣。即使有忠心孝順的心,慈悲仁愛的性情,面對君主父親危難、百姓受苦,也無力去拯救他們。這就是聖賢之所以要深入思考,窮盡道理的原因。由此看來,讀書人怎能不竭盡心力研究醫書呢?可是現在的醫生,卻把《靈樞》、《素問》當作沒聽見,不了解生命本質的奧妙,胡亂地使用補藥或瀉藥,反而讓人夭折,以致邪氣入侵、正氣喪失,縮短人的壽命。這就是所謂的「專精某一領域的人」嗎?
這其中的原因,正是因為醫經的內容深奧難懂,研究起來實在很困難。對於醫學至高道理不明白,就想達到通神入化的境界,即使是古代最有智慧的聖人,也是絕對辦不到的。從唐朝以來,雖然有賴於啟玄子的註解,發明了許多深奧的道理,但遺漏的地方也不少。有的地方遇到難題就沉默不語,有的地方解釋的內容並不符合原意,有的地方互相參見但又隱藏很深,不方便查閱。凡是闡發不夠透徹,或《靈樞》沒有註解的地方,都不能沒有遺憾。
到了近代,各家學者的註解,也只是按照字面意思敷衍了事,難懂的地方仍然不能夠明白,精要的地方仍然不能夠發掘。這樣對醫學的進步又有什麼幫助呢?起初我專心研究這本書,曾經想要摘錄重點,以便自己參考。但隨著研究時間的增長,發現書中的每一句話都像金石一樣珍貴,每個字都像珍珠一樣寶貴,竟不知道哪些應該摘錄,哪些應該捨棄。因此我決心要發掘隱藏的道理,使之變得明白,化難為易,徹底揭開醫學的奧秘,並將它公諸於世,務必讓後來的學者都能夠清楚明瞭,方便學習。
從外堂進入內室,詳細了解醫學的本源,這樣才不會誤導自己也誤導他人,都能夠達到最完善的境界。於是我就詳細地尋求研究的方法,發現只有完全改變舊的體例,徹底顛倒順序,按照類別分門別類,然後再附加自己的理解加以闡發,或許就能夠使醫理清晰明白。然而,又害怕擅自改動聖賢的經典,所以還不敢隨意散亂。我回顧古代,發現周朝有扁鵲整理難題,晉朝有玄晏先生分類,唐朝有王太僕刪補,元朝有滑攖寧撮錄。借鑒這四位賢者的做法,我才下定決心。而且這本書和十二經不同,十二經不需要分類,而這本書想要啟發那些愚昧的人,所以不能不分類來求方便。因此我廣泛搜集兩部經典,先研究難易,反覆推敲,才稍稍找到一些頭緒。然後將兩部經典合二為一,命名為《類經》。之所以稱為「類」,是因為《靈樞》啟發《素問》的奧妙,《素問》發明《靈樞》的秘密,兩者相互為表裡,融會貫通其義。兩部經典合訂後,又分為十二大類。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生死,能夠保養好真元,就符合天道。所以第一類叫做「攝生類」。生命的生成之道,由陰陽兩儀主導。陰陽確立後,天地人三才才各安其位。所以第二類叫做「陰陽類」。人的生命,以臟腑之氣為根本,五臟內部通透,人體三垣就安定了。所以第三類叫做「臟象類」。想要了解人體內部,必須觀察外在表現,脈象和氣色都能夠通神,吉凶禍福由此判斷。所以第四類叫做「經絡類」。萬事萬物都有本末,知道先後順序,就能夠把握重點。
所以第六類叫做「標本類」。人所賴以生存的,藥物和食物最為重要,氣味適宜,五臟六腑才會強壯。所以第七類叫做「氣味類」。人生短暫,誰能保證永遠健康?如果治療得當,就能夠轉危為安。所以第八類叫做「論治類」。疾病侵襲人體,變化莫測,如果能夠明察秋毫,就能夠使疾病消失。所以第九類叫做「疾病類」。藥物治療不及時,古代還有針灸,以九種方法探求玄機,其道理超越凡俗。所以第十類叫做「針刺類」。天道茫茫,運行古今,包含無窮的道理,只有用道理來推求,才能夠一目瞭然。所以第十一類叫做「運氣類」。另外,如果經典原文前後連貫,難以強行分開,或者附加在其他類別裡,想要找尋卻找不到,那麼就分條理清楚地探求隱藏的道理,使之貫穿一氣。所以第十二類叫做「會通類」。以上總共分為三十二卷,此外還附有圖解十五卷。因為有些道理深奧,語言難以完全表達,所以用圖來補充,才能集中其精髓。圖解雖然顯而易見,但有些含義沒有表達完全,所以用文字來註解,才能夠明白其中奧妙。從此以後,條理分明,綱目清楚,晦澀的道理變得明白,隱藏的道理得以顯現,大小問題都能融會貫通,《歧伯》、《雷公》二經的道理都能夠徹底領悟。只要翻開書本,就像打開了重重的大門,細微之處也能夠一覽無遺。不僅能廣泛地幫助後來的學者,凡是想要追求健康長壽的人,想要尋求醫學奧妙的人,沒有人會不相信這本書是值得參考的。我之所以做這件事,是因為前代賢者的註解有不完善的地方,其中還多有錯誤,掩蓋了醫學的光芒,使得醫學的至高道理不能夠完全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