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六 (3)
卷六 (3)
1. 醫經(六)
四千余𥜥矣。因敢忘陋效𨊕。勉圖蛟負。固非敢弄斧班門。然不屑沿街持缽。故凡遇駁正之處。每多不諱。誠知非雅。第以人心積習既久。訛以傳訛,即決長波。猶虞難滌。使辨之不力。將終無救正日矣。此余之所以載思而不敢避也。籲余何人斯。敢妄正先賢之訓。言之未竟。
知必有遺。余之謬而隨議其後者。其是其非。此不在余。而在乎後之明哲矣,雖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斷流之水。可以鑑形。即壁影螢光。能資志士。竹頭木屑。嘗利兵家。是編倘亦有千慮之一得。將見擇於聖人矣。何幸如之。獨以應策多門。操觚隻手。一言一字。偷隙毫端。
凡歷歲者三旬。易稿者數四。方就其業。所謂河海一流。泰山一壤。蓋亦欲共掖其高深耳。後世有子云。其憫余勞而錫之斤正焉。豈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謂孰非後進之吾師云。時大明天啟四年。歲次甲子。
浙江通志曰。張介賓字景岳。山陰人。隨父至京。遇名醫金英從之遊。遂得精醫道。為人端靜。好讀書。殫心內經。著有類經。綜覈百家。剖析疑義。凡數十萬言。歷四十年而成。西京葉秉敬謂之海內奇書。又作古方八陳。新方八陳。海內多宗之。
四庫全書提要曰。「類經三十二卷。明張介賓編。介賓字會卿。號景岳。山陰人。是書以素問靈樞。分類相從。則一曰攝生。二曰陰陽。三曰臟象。四曰脈色。五曰經絡。六曰標本。七曰氣味。八曰論治。九曰疾病。十曰針刺。十一曰運氣。十二曰會通。共三百九十條。又益以圖翼十一卷。
附翼四卷。雖不免割裂古書。而條理井然。易於尋覽。其注亦頗有發明。考元劉因靜修集。有內經類編序曰。東垣李明之得張氏之學者。鎮人羅謙甫嘗從之學。一日過予言。先師嘗言予曰。夫古雖有方。而方則有所自出也。子為我分經病證而類之。則庶知方之所自出矣。予自承命。
凡三脫稿。而先師三毀之。研摩訂定。三年而後成。名曰內經類編云云。則以內經分類。實自李杲創其例。而羅天益成之。今天益之本不傳。介賓此編。雖不以病分類。與杲例稍異。然大旨要不甚相遠。即以補其佚亡。亦無不可矣。」
〔類經圖翼〕十一卷,存
〔類經附翼〕四卷,存
〔王氏(九達)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合類〕九卷,存
九江府志曰。王九達字曰逵。德安人也。性疏放不拘行檢。坐事被逮。逃之吳越間。愛三泖之勝。遂家焉。與云間諸君子。筆墨酬倡。比之為陶九成楊鐵崖。而刻苦攻醫。自悟心法。凡遇奇病。治輒應手斷除。某病某經。某勝某克。某逆某邪。某標某本。某生某死。某病某日已。
若候潮汐。一一不爽。崇禎間。典職太醫錢相國尤錫述其事甚詳。所著有素問靈樞合類九卷。又心傳九種。皆刻成書。何郎中萬化吳尚寶爾成韓侍讀敬序行之。晚年感秋風蓴鱠之言。動念故里。歸卒於家。嗣絕。
白話文:
已經過了四千多年了。我怎敢忘記自己淺薄的功效,而勉強想學習蛟龍背負東西的氣概呢?我當然不是敢在魯班門前弄斧,只是不屑於像沿街乞討般地依樣畫葫蘆。因此,凡是遇到需要辯駁修正的地方,我常常直言不諱。我確實知道這樣做不太文雅,但因為人們長久以來累積的習慣,以訛傳訛,就像已經形成的長浪,恐怕很難洗滌乾淨。如果不能有力地辨明是非,最終將無法改正。這就是我反覆思考而不敢迴避的原因。唉,我到底是何許人也,竟然敢妄自糾正先賢的教訓?話還沒說完,
就知道一定會有遺漏。至於我的錯誤,以及隨後人們的議論,是對是錯,這都不在於我,而是在於後代的聰明人。雖然如此,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被用來琢磨玉器;流動的水,可以作為鏡子照見形狀;即使是牆壁上的影子和螢火蟲的光芒,也能夠幫助有志之士;竹子頭和木頭屑,也常常能讓兵家獲利。這本書如果也能有萬分之一的價值,將會被聖人選用,那該是多麼幸運啊!只是因為要應對多方面的問題,只能獨自一人寫作,一言一字,都是利用極少的空隙時間完成。
總共經歷了三十年,修改了四、五次稿子,才完成這部著作。這就像河流匯入大海,泰山由一撮撮泥土累積而成,我也想盡力讓醫學的學問更加深奧高遠。如果後代有人像子云一樣,體諒我的辛勞而給予我指正,那豈不是幸運中的幸運?彼此之間相互成就的德行,又怎麼能說後輩不是我們的老師呢?當時是大明天啟四年,歲次甲子。
《浙江通志》記載:張介賓,字景岳,山陰人。他跟隨父親到京城,遇到名醫金英,便跟隨他學習,因此精通醫道。他為人端莊沉靜,喜好讀書,專心研究《內經》,著有《類經》,綜合考察各家學說,剖析疑難問題,總共有數十萬字,歷時四十年才完成。西京的葉秉敬稱之為「海內奇書」。他又撰寫了《古方八陣》、《新方八陣》,許多醫家都以他的理論為宗。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類經》共三十二卷,是明朝張介賓編著的。張介賓,字會卿,號景岳,山陰人。這本書將《素問》、《靈樞》的內容,按照類別歸納整理,分為攝生、陰陽、臟象、脈色、經絡、標本、氣味、論治、疾病、針刺、運氣、會通十二部分,共三百九十條,又增加了《圖翼》十一卷和《附翼》四卷。雖然這種整理難免有割裂古書之嫌,但條理清晰,容易查閱。他的註解也頗有發明。考察元朝劉因的《靜修集》,其中有《內經類編序》,說道:『東垣李明之的學問傳自張氏,鎮人羅謙甫曾跟隨他學習。有一天,羅謙甫對我說,他的老師曾經對他說:古時候雖然有方劑,但方劑都有其來源。你為我將經脈病證分類整理,這樣大概就能知道方劑的來源了。』我接受了他的委託,
總共修改了三次稿子,他的老師三次都推翻了。經過仔細研究和訂正,三年後才完成,書名叫做《內經類編》。」由此可知,將《內經》分類整理的創舉,實際上是從李杲開始,由羅天益完成。現在羅天益的版本已經失傳,張介賓的這部著作,雖然不以疾病分類,與李杲的版本稍有不同,但大意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用來彌補其缺失,也是可以的。
《類經圖翼》共十一卷,現存。
《類經附翼》共四卷,現存。
《王氏(九達)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合類》共九卷,現存。
《九江府志》記載:王九達,字曰逵,德安人。他性格疏狂,不拘禮節,因事被捕,逃到吳越一帶。他喜愛三泖的美景,就在那裡定居。他與松江一帶的文人雅士詩文唱和,人們將他比作陶九成和楊鐵崖。他刻苦鑽研醫術,自己領悟了醫學的精髓。凡是遇到疑難雜症,都能夠應手治癒。他能明確指出某病屬於哪條經脈,某種藥物對應哪種病,某種治療方式的順逆,以及疾病的本末,以及病人是生是死,某種病在某天會痊癒,
就像預測潮汐一樣,準確無誤。崇禎年間,擔任太醫院典職的錢相國尤錫詳細地敘述了他的事蹟。他的著作有《素問靈樞合類》九卷,以及《心傳》九種,都已經刊刻成書。何郎中萬化、吳尚寶爾成、韓侍讀敬都為他的著作作序並刊行。晚年,他感嘆「秋風蓴鱠」之言,想念故鄉,回到家鄉後去世,後代沒有人繼承他的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