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三 (1)
卷三十三 (1)
1. 方論(十一)
〔劉氏(純)傷寒治例〕國史經籍志一卷,存
蕭謙序曰。傷寒治例者。名醫劉翁之所著也。翁名純。字宗厚。其先淮南人。以事移關中。遂家焉。予晚生不及識翁。因企慕而訪求翁後。見其譜牒。乃簪組裔也。翁為人。博極群書。尤精醫道。厥考橘泉先生。受業丹溪之門。及翁繼之。醫道大行。家聲大著。遂以所為於父師者為此書。
蓋有以溯素問之源。攝仲景之旨。治傷寒者。循此而行。如射而中。獵而獲。足以起死回生。易危為安。無夭橫之危。皆躋仁壽之域矣。予得而刻之。益有以廣傳。翁之德惠。不特此爾。翁所著。又有醫經小學。玉機微義傳於世云。成化己亥歲陽月吉旦。易庵居士蕭謙書。
白話文:
《劉氏(純)傷寒治例》是一本醫學著作,作者是名醫劉純,字宗厚,祖籍淮南,後遷居關中。作者博覽群書,精通醫術,師承丹溪學派,繼承父師醫道,著此書以傳承醫學精髓。此書追溯《素問》源頭,繼承《傷寒論》精義,遵循此書治病,如同射箭命中,打獵得獲,足以起死回生,化險為夷,免除夭折之危,使人皆得享長壽。我得到此書後,便刻印廣傳,讓更多人受益。劉純先生除了這本書之外,還有《醫經小學》和《玉機微義》等著作傳世。成化己亥年陽月吉日,易庵居士蕭謙撰寫。
陝西通志曰。劉純。字景厚。洪武中居咸寧。博學工文辭。喜吟詠。深明醫道。作醫經小學。壽親養老補遺。傷寒治例。玉機微義等書。
汪琥曰。傷寒治例。吳陵劉純宗厚編集。書止一卷。其辨傷寒。自發熱始。至循衣摸床。其病八十七條。末後。又溫瘧等病八條。每條皆有治法。有如發熱病。其治則曰解表。曰發汗。曰解肌。曰和營衛之類。其例則曰隨經。曰隨病。曰隨時。曰變例。曰禁例。曰針例。其法詳審精密。
於仲景原論之外。而能雜以後賢方治。蕭易庵序云。治傷寒者。循此而行。如射而中。獵而獲。可以起死回生。其言信不誣矣。
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治例一卷。明劉純撰。其體例與雜病治例相同。不標六經。亦不分表裡。但以現證九十五種為綱。而每證推其病源。與其治法。亦成化己亥蕭謙所刻也。
白話文:
陝西地方志記載,劉純,字景厚,洪武年間住在咸寧。他學識淵博,擅長寫文章,喜歡吟詩作賦,精通醫術。他寫了《醫經小學》、《壽親養老補遺》、《傷寒治例》、《玉機微義》等醫學著作。
汪琥說,《傷寒治例》是吳陵人劉純所編著,只有一卷。書中論述傷寒,從發熱開始,到病人循衣摸床,共列舉了八十七種病症,最後又增加了溫瘧等八種病症。每種病症都附有治療方法。比如發熱病,治療方法就包括解表、發汗、解肌、和營衛等等。治療的原則也包括隨經、隨病、隨時、變例、禁例、針例等。這些方法詳盡、嚴謹、精確。
這本書是在《傷寒論》的基礎上,融合了後世醫家治療方法的精華。蕭易庵在序言中寫道,治療傷寒,只要遵循這本書的方法,就像射箭命中目標、打獵獲得獵物一樣,可以起死回生。他的話確實不假。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傷寒治例》一卷,明朝劉純所著。它的體例與《雜病治例》相同,沒有標明六經,也沒有區分表裡,而是以九十五種症狀為綱,針對每種症狀分析病因和治療方法。這本書是在成化己亥年由蕭謙刻印的。
〔傷寒秘要〕國史經籍志一卷,未見
〔亡名氏傷寒集義〕二卷,未見
按上見於菉竹堂書目。
文淵閣書目曰。傷寒集義一部。一冊。闕。
〔傷寒撮要〕一卷,未見
按上見於菉竹堂書目、
文淵閣書目曰。傷寒撮要一部。一冊。闕。
〔傷寒捷要〕文淵閣書目曰。一部。一冊。闕。未見
〔傷寒類書〕文淵閣書目曰。一部。一冊。闕。未見
〔張氏(兼善)傷寒發明〕二卷,未見
按上見於菉竹堂書目。
〔黃氏(仲理)傷寒類證〕十卷,未見
自序曰。醫家之學。有自來矣。軒岐以降。仲景傑興。而醫道始大備矣。可為法於後世者。惟仲景傷寒之書而已。叔和王公復為編次。以利後人。功亦大矣。自晉而下。代不乏人。殿丞孫兆。翰林謝復古。處士郭雍。無己成公。凡百餘家。皆祖述其說。莫不傳注。啟發良多。
白話文:
《傷寒秘要》一卷,沒有看到。
《亡名氏傷寒集義》兩卷,沒有看到。
上面兩部書在菉竹堂書目中記載。
文淵閣書目記載:傷寒集義一部,一冊,缺失。
《傷寒撮要》一卷,沒有看到。
上面這本書在菉竹堂書目中記載。
文淵閣書目記載:傷寒撮要一部,一冊,缺失。
《傷寒捷要》文淵閣書目記載:一部,一冊,缺失,沒有看到。
《傷寒類書》文淵閣書目記載:一部,一冊,缺失,沒有看到。
《張氏(兼善)傷寒發明》兩卷,沒有看到。
上面這本書在菉竹堂書目中記載。
《黃氏(仲理)傷寒類證》十卷,沒有看到。
自序說:醫學的發展,有其歷史淵源。從軒轅黃帝、岐伯開始,到張仲景的出現,醫學才真正完善。可以作為後世典範的,只有仲景的《傷寒論》而已。叔和王公又為此書編次,造福後人,功勞也極大。從晉朝以後,各個時代都不乏醫學人才,像殿丞孫兆、翰林謝復古、處士郭雍、無己成公,等等,他們都繼承了張仲景的學說,著述傳注,啟發了很多醫學新知。
然而有失仲景之本意。亦不少矣。至於穿鑿附會。雖有潤色文采之美。缺疑既多。傳注何補。愈使後人學之難也。可勝嘆哉。僕自幼迄老。著意斯術。涵濡仲景之書。幾二十餘年。乃敢折衷。條析類證。分門為卷。以其脈法精純。有證有論有方者。為內篇。以其精粗相駁者。
為外篇。以其有論無方無證者。為雜篇。復以平昔所聞。師友討論之言。或能發明仲景之微奧。或得古人不言之妙。悉採取之。立為傷寒辨惑入式。附於類證之上。以論見證。則首尾相貫。以號見條。則言不重複。使學者開卷不待披檢。而門類方論脈證。已粲然矣。嗟夫。吾嘗見人議仲景書。
白話文:
然而,許多人未能領會仲景著作的本意,實在令人惋惜。至於那些穿鑿附會的解讀,雖然文采潤色,但疑點太多,傳注又毫無幫助,反而讓後人更難學習。實在令人感慨萬千!我從小到大,一直專心鑽研醫術,沉浸在仲景的著作中,已將近二十餘年。如今才敢於折衷取舍,條分縷析,將各種證狀分類編卷。其中脈法精純、有證有論有方的,列為內篇;精粗混雜的,列為外篇;只有論述而無證據、無方劑的,則列為雜篇。此外,我還將平時所聞,以及師友間的討論,凡是能發明仲景著作的深奧之處,或能領悟古人未言明之妙處的,都一一採納,編成《傷寒辨惑入式》,附於類證之上。這樣一來,論證便首尾相貫,條目便井然有序,避免重複。使學者一開卷便能一目了然,各種門類、方論、脈證,皆清晰明瞭。唉!我曾經見過有人批評仲景的書,……
猶儒家之六經也。可謂格言矣。及夫臨病施治。則執以家傳秘方。或得或失。詰其所以。則莫知適從。而仲景之書。已罔然矣。斯亦舉世之大謬也。何則。醫豈易言哉。非神聖工巧。不足以參天地。契陰陽。施品劑。起死回骸。而造仲景之旨焉。愚謂業醫而不由仲景之門。猶儒家之不宗孔子。
而好尚諸子百家者也。類證之編。深負僭咎。非敢貽諸能士。特為初學者之助云耳。時洪武癸酉菊節日。薌溪馬鞍山黃仲理序。
按〔陸氏(彥功)傷寒論類證便覽〕國史經籍志十一卷,存
凡例曰。仲景張先生所述傷寒論一書。舊本多失其真。未免魯魚亥豕之謬。今遵善本校正。或有闕疑。則亦博參諸家之書。附會其說。一傷寒論。叔和王先生雖為撰次。猶未便檢閱。今遵黃仲理先生。類證分門。以便後學。仲理之說。於傷寒論各有發明者。錄於各條舊注之下。
白話文:
就像儒家經典六經一樣,《傷寒論》可以說是醫學的格言。然而,面對病人時,醫生卻往往只依賴家傳秘方,治好治壞全憑運氣。問他們為何如此,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完全忽略了張仲景的著作。這實在是醫學界的重大錯誤!為什麼呢?因為醫術並非易事,沒有神聖的技術和巧妙的醫術,就無法參透天地之理,契合陰陽之氣,運用藥物,起死回生。而張仲景的著作正是通往這種境界的指引。我認為,學醫卻不走張仲景的路,就如同儒家不以孔子為宗,而去追逐其他諸子百家一樣。
我編寫這本《類證》一書,雖然擔負著僭越的罪責,但並不是為了貽害後世能人,而是為了幫助初學者而已。
這是洪武年間癸酉年菊花節,薌溪馬鞍山黃仲理所寫的序言。
根據《陸氏(彥功)傷寒論類證便覽》國史經籍志記載,
凡例說:張仲景先生所著的《傷寒論》一書,舊本多有失真,難免出現錯字別字的錯誤。現在參考了善本進行校正,如有疑問的地方,也會參考其他醫書的說法,加以補充。雖然叔和王先生已經整理過《傷寒論》,但仍不方便檢閱。現在遵照黃仲理先生的意見,將《傷寒論》按照類證分門別類,方便後學。仲理先生對於《傷寒論》有一些獨到的見解,都記錄在每條舊注之下。
以圈別之。一傷寒論。無己成先生已有註釋。今遵舊本細書之。而以其所著明理論。大書於各類之首。庶幾後學因無己之言。而馴入仲景之室耳。一傷寒賦。悉遵蒙齋吳先生之所撰。一傷寒論舊方。凡一百一十三。今增至三百三十四。悉採朱奉議活人書。和劑局方。及陳良輔胎產藥方。
曾世榮小兒傷寒藥方。李東垣此事難知藥方。非敢妄為之說。題詞曰。傷寒類證。仲理黃先生所編也。然其方法。悉遵仲景。其分門析類。學者已便於檢閱也。吾先君嘗欲梓行未果。僕自早歲。沉潛是書。已有年矣。但病其中少有闕疑。於是附會眾說。及補遺經驗藥方。亦不敢妄加己意。
白話文:
這本《傷寒類證》是仲景黃先生所編,內容遵照仲景的理論,並按門類分類,方便學者檢閱。我父親生前一直想將此書出版,可惜未能如願。我從年輕時起就潛心研究此書,至今已有多年。但書中有些地方仍有不足或疑點,因此我參考了其他醫家的說法,並加入了一些經驗藥方,但絕不敢妄加己意。這本《傷寒論》原本只有 113 個方劑,現在增加到 334 個,這些新增加的方劑都來自朱奉議的《活人書》、和劑局方的方劑,以及陳良輔的《胎產藥方》等。另外,還有曾世榮的《小兒傷寒藥方》和李東垣的《此事難知藥方》。至於《一傷寒論》,我遵照舊本進行詳細的整理,並將無己先生的註釋放在每種類的開頭,希望能幫助後學理解仲景的思想。至於《一傷寒賦》,則是完全遵照蒙齋吳先生的撰寫。
故名曰傷寒類證便覽。壽梓刊行。嘉樂四方同志共之。後之高明者。幸恕僭。弘治己未歲菊月之望。曉山後裔陸彥功識。
唐高仁序曰。古今擅名醫業。亡慮數百家。而傷寒一證。漢張仲景獨得其要。嘗著金匱玉函經。首論傷寒。後建安初。以宗族多死於是疾。復著傷寒論二十二篇。為法三百九十有七。為方百一十有三。醫往往熟復其辭。而究極其理。治傷寒輒效。書雖王叔和為之撰次。成無己為之註釋。
黃仲理為之類證。錯綜訛舛。遑□有之。鮮克釐正。同邑陸氏世以醫鳴。至彥功甫。益工所業。諸科雜證。罔不究心。至傷寒。闖仲景之室而盡其奧。人之有疾而造焉者。絡澤不絕。其門如市。彥功未嘗幸其劇而規之利。養其成而多之勞。宣通虛實。輕重澀滑燥濕。各以其證。
白話文:
這本書叫做《傷寒類證便覽》,由壽梓刊印發行,希望能讓四方的醫學同仁共同學習。後來的醫學高手們,如果覺得我僭越了,請多包涵。這是弘治己未年九月十五日,曉山後裔陸彥功寫的。
唐朝的高仁在序言中說,古今有名的醫學家不計其數,但對於傷寒這個病症,漢代的張仲景獨得其精髓。他曾寫了《金匱玉函經》,首篇就論述了傷寒。後來建安初年,因為他的親人很多死於此病,他又寫了《傷寒論》二十二篇,共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很多醫生都熟背書中的內容,但真正理解其道理並用來治療傷寒,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雖然這本書是王叔和整理編排的,成無己為它寫了註釋,但黃仲理的《類證》卻錯漏百出,實在令人遺憾,很少有人能糾正它。同鄉陸家世代以醫術聞名,到了彥功這一代,更是精益求精,各種雜症無所不通,特別是對於傷寒,他深入研究張仲景的著作,精通其奧妙。許多病人前來求診,絡繹不絕,他的診所門庭若市。彥功從不因為辛苦而貪圖利益,也不因為勞累而減少付出,而是認真研究虛實寒熱、輕重澀滑燥濕等各種症狀,對症下藥。
用是全活甚眾。遐邇德之。暇日出其手正仲理類證張氏書。授乃子厚載。暨甥張政鴻吳以順輩。俾三複校讎。釐為十一卷。目之曰傷寒類證便覽。間示予求序。且曰。是先世之志也。因取視之。門分類析。臚列條貫。且以無己之論。冠置各類之首。仲理之說。圈別舊注之外。
又布運氣諸圖於前,以效用乎今。備經效諸方乎後。以增多乎昔。學醫者。得是編而閱之。因門尋證。而證不眩於尋。因注繹理。而理不棼於繹。因法治病。而病不難於治。因方製藥。而藥不忒於制。其所謂升高而睇遠。宅中而觀隅。誠有便於覽者。元翰學復初有言。李明之傷寒會要。
白話文:
這本書用途廣泛,能幫助很多人恢復健康,遠近聞名,備受推崇。作者在閒暇時,以張仲景的《傷寒論》為基礎,整理分類各種病症,並將其傳授給兒子張厚載,以及外甥張政鴻、吳以順等人。他們共同校對、修訂,最終編纂成十一卷,命名為《傷寒類證便覽》。作者希望我為其寫序,並說這是先祖的心願。我閱讀之後,發現本書內容條理分明,門類清晰,並以作者自己的觀點為各類病症開篇,同時標註出張仲景原著的注釋,並在書前附上運氣圖表,以配合當今時勢,又在書後附上大量經方,以增加其內容。
學習醫術的人,有了這本書,就能根據症狀查找對應的病症,不會因過於繁雜而感到迷茫;也能根據注釋理解病理,不會因錯綜複雜而感到困惑;更能根據方法治療疾病,不會因治療困難而感到棘手;最後還能根據方劑配藥,不會因配藥繁瑣而感到混亂。本書的確能幫助人們高瞻遠矚,洞悉全局,方便閱讀。元翰學復初曾說:「李明之《傷寒會要》……」
見證得藥。見藥識證。以類相從。指掌具見。倉猝之際。粗工用之。如載司南以適四方。無問津之惑。是編之輒。不啻過之。嗚呼。亦仁矣。雖然。五方異習。五氣異感。五行異稟。則五性易便。蓋有同疾而殊治者。醫惟不離其類。而亦不遺其類。不盭其法。而亦不泥其法。
不失其方。而亦不執其方。斯可矣。膠柱調瑟。而不能以言消息。而曰醫師之良也。吾惑焉。弘治己未秋九月菊節日。同邑新庵唐高仁序。
程敏政題歙陸氏先祠記後曰。陸君彥功世以醫鳴徽歙間。而又篤於祖烈。觀此記可見矣。古稱醫為仁術。仁之施必由親始。若彥功者。豈非難哉。今彥功被召至京師。醫名日著。蓋有淮用之漸矣。力以母服辭。仁不遺親益難。予因託人為錄此記而掃之。彥功服闋北上。將供養尚方。
白話文:
看見病症就能找到藥,看見藥就能知道病症。以相似的病症互相参照,就能在指掌之間一目了然。在緊急的情況下,粗略地使用這些方法,就像拿着指南針就能找到方向一樣,不會迷失方向。這本書的精髓,不僅僅是這些,甚至可以說超越了這些。唉,這真是仁心啊!
然而,不同地方的習俗不同,不同地方的氣候不同,不同地方的人體質也不同,因此,對同一種疾病的治療方法也容易有所差異。醫生應當不脫離基本的原則,也不要完全忽略這些原則,不應該拘泥於某一種方法,也不應該完全抛棄某一種方法。
不應固執於某一種方劑,也不應該完全執着於某一種方劑,這樣就可以了。就像用一根柱子去調弦,卻不能用語言來溝通,卻說這是醫生應該具備的品質,我对此感到困惑。弘治己未年秋季九月菊花節,同邑新庵唐高仁作序。
程敏政在歙縣陸氏先祠的碑記後面題字說:陸彥功世世代代以醫術聞名於徽州歙縣,而且還非常孝敬祖先。看看這篇碑記就可以知道了。古時候稱醫術為仁術,仁心的施捨一定是从亲人开始的。像陸彥功这样的,难道不是很难吗?现在陸彥功被召到京城,醫術聲名日隆,似乎已經有了淮南使用的趋势了。他以服侍母亲为由推辞了,仁心不遗父母更加难能可贵。我便托人抄录了这篇文章,并把它整理了一下。陸彥功服孝期满之后,将要到京城服务,供奉尚方。
大著醫國之功。使仁術所施者益廣。則所以發先世之幽光者。不益遠乎,彥功六世祖夢發。文丞相同榜進士。官至大府丞。有曉窗集。予未之見也。方虛谷先生亟稱之。彥功當寫一本見寄。予輯新安文獻志。仁賢之言。豈不少哉。(文集)
徐春甫曰。陸彥功。新安古歙人。世以醫鳴。至彥功益著。遐邇求療。日益效眾。朝廷聞而徵官大醫院。辭歸。編述傷寒類證便覽十卷。今行世。
〔趙氏(道震)傷寒類證〕未見
定遠縣誌曰。趙道震。字處仁。金華人。精於醫。凡軒岐以下諸書。靡不精究。受學丹溪。所造益深。洪武己巳徙籍定遠。活人頗多。未嘗言利。永樂丙戌。上命行人召修大典。運氣書。震董其事。歸而課子醫業,暇則歌楚辭以自適。卒。年八十四。所著有傷寒類證傳於世。
白話文:
陸彥功是新安古歙人,他家世行醫,醫術高超,名聲遠播,遠近求醫者絡繹不絕。朝廷聽聞他的醫術,特地徵召他到國立醫院任職,但他婉拒了官職,回到家鄉繼續行醫。他編寫了《傷寒類證便覽》十卷,流傳至今。趙道震是金華人,精通醫術,鑽研醫書,尤其深受丹溪醫學的影響。他曾在洪武年間遷居定遠縣,醫術精湛,救治了不少病人,從不圖利。永樂年間,他被朝廷召去編修大典和運氣書,完成後回到家鄉,繼續教導子孫學習醫術,閒暇時則吟詠楚辭自娛。他著有《傷寒類證》,流傳於世,可惜現在已失傳。
〔王氏(日休)傷寒補遺〕未見
〔盛氏(寅)六經證辯〕未見
汪琥曰。王日休有傷寒補遺。盛啟東有六經證類。呂滄洲有內外編。張氏纘緒二論中。每節取其語。及訪其書。又秘而不傳。淺見寡聞。甘為世誚。
吳江縣誌曰。盛寅。字啟東。以字行。逮之子。工詩善醫。永樂中治內侍蠱奇驗。聞於上。召對稱旨。授太醫院御醫。太子妃孕而疾動。命寅診之。曰此血疾也。當用利藥。諸醫皆駭沮。妃令言利藥者進治。明日疾大已。乃錫金幣直錢千緡。寅在上前。持論梗梗。上甚重之。
扈從北征。尋掌太醫院事。宣德元年。賜敕褒嘉。日侍上命。視親王疾有效。特賜白金良馬。嘗應制賦瑞雪詩。又嘗與同官韓叔暘弈於御藥房。駕卒至。不及屏。二人叩頭待罪。上命終局。因御製醉太平詞一闋以賜。仍命作詩。其寵遇如此。正統元年。丁父艱歸。周文襄公忱素善寅。
白話文:
王日休有《傷寒補遺》,盛啟東有《六經證類》,呂滄洲有《內外編》,張氏的《纘緒二論》中,每段都引用了他們的言論,但這些書籍都秘而不傳。我學識淺薄,見聞不多,願意承受世人的嘲笑。
吳江縣誌記載,盛啟東,字寅,以字行。他是盛氏子弟,擅長詩歌和醫術。永樂年間,他治好了內侍的蠱毒,奇效顯著,傳到皇帝耳中。皇帝召見他,對他的醫術十分滿意,授予他太醫院御醫的職位。太子妃懷孕期間,身體不適,皇帝命盛寅診治。盛寅說這是血疾,應該用瀉藥。其他醫生都驚恐不安,太子妃命令盛寅用瀉藥治療。第二天,太子妃的病情好轉,皇帝賞賜他黃金和白銀一千緡。盛寅在皇帝面前,說話直言不諱,皇帝非常重視他。
盛寅後來隨皇帝北征,之後掌管太醫院。宣德元年,皇帝下旨嘉獎他。他經常侍奉皇帝,為親王治病,療效顯著,皇帝特賜他白金和良馬。他曾應皇帝的命令,賦詩讚美瑞雪。還曾在御藥房與同僚韓叔暘下棋,皇帝駕臨,二人来不及躲避,只好叩頭請罪。皇帝命他們繼續下棋,並賜给他们一首《醉太平》词,還命他們作詩。盛寅受到皇帝如此的寵愛。正統元年,盛寅的父親去世,他回家奔喪。周文襄公忱素来与盛寅交好。
餉米百石。寅卻之。貽以詩。有魚龍江海夢。雀鼠稻粱謀。忱歎服焉。服闋將赴都。忽遘疾。自診脈曰。吾不起矣。臨終作詩三首。年六十七。弟宏子僎。從子倫。孫愷。俱以醫世其家。僎性耿介。嘗使家童。輸糧於官。多取一籌以歸。僎怒。置米屋後。以餉鳥雀。初寅醫得之王高士賓。
賓得之戴原禮。原禮得之丹溪朱彥修。故其術特精。時又有劉敏李思勉者。俱傳寅術。寅所著流光集。
〔徐氏(彪)傷寒纂例〕二卷,未見
按上見於松江府志。
〔沈氏(貞)傷寒會通〕未見
崑山縣誌曰。沈貞。字士怡。業精於醫。志在濟人。未嘗嗜利。患傷寒難治。因以仲景論為主。取李浩或問。郭雍補亡。由漢迄今。凡論傷寒者。集而為專書。名曰傷寒會通。吳下諸醫。謂其補仲景之未備。
白話文:
他收到了一百石米作為酬勞,但他拒絕了。他送了一首詩給對方,詩中寫道:「魚龍在江海中做著美夢,雀鼠在稻粱中盤算著計謀。」對方誠心誠意地佩服他。服喪期滿後,他準備前往京城。突然,他染病了。他自診脈象,說:「我快要不行了。」臨終前寫了三首詩。他享年六十七歲。他的弟弟宏,兒子僎,以及兒子倫和孫子愷,都繼承了他的醫術。僎性格耿直,曾經派家童送糧食到官府,家童多拿了一籌回來。僎生氣了,把多出來的米放在屋後,給鳥雀吃。最初,寅的醫術是從王高士賓那裡學來的。
王高士賓的醫術是從戴原禮那裡學來的。戴原禮的醫術是從丹溪朱彥修那裡學來的。因此,寅的醫術特別精湛。當時,還有劉敏和李思勉等人,都傳承了寅的醫術。寅寫了一本叫做《流光集》的著作。
徐氏(彪)的《傷寒纂例》兩卷,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根據松江府志記載,沈氏(貞)的《傷寒會通》也看不到了。
崑山縣誌記載,沈貞,字士怡,醫術精湛,以濟世救人為志,從不貪圖利益。他曾患傷寒病,難以治癒,因此以仲景的《傷寒論》為基礎,參考李浩的醫術,並補充郭雍的醫學理論。從漢朝至今,有關傷寒病的論述,他都收集起來,專門寫了一本書,叫做《傷寒會通》。吳地許多醫生認為,這本書補全了仲景醫書的不足。
〔趙氏(景元)傷寒類例〕未見
按上見於傷寒明理續論序。
〔陶氏(華)傷寒全書〕國史經籍志五卷,未見
〔傷寒瑣言〕一卷,存
自序曰。醫之為道。何道也。曰。君子之道也。苟非存心有恆者。可輕議哉。何則。夫藥之性能生人。亦能殺人。蓋操之不得其要。則反生為殺矣。惟君子則立心不苟。故其為業必精。及其臨病。則必詳以審。故能化悲痛為忻歡。小人之性忍以貪。貪則惟利是圖。忍則輕忽視人命。
逮及臨病。則誇以略。不察病之虛實。輒投瞑眩之藥。不殺人也幾希。吾固為君子之道也。予晚年得子。方逾弱冠。柔軟多病。習懶不能自強。必非能受此道者。日夜痛心。懼夫吾歿之後。有病委之庸醫。足可以傷生滅性。孟子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子多病。不傳以濟生之道。
白話文:
趙氏(景元)傷寒類例、陶氏(華)傷寒全書、傷寒瑣言
趙氏(景元)傷寒類例: 未見。
按: 上述書籍在《傷寒明理續論序》中提到。
陶氏(華)傷寒全書: 《國史經籍志》五卷,未見。
傷寒瑣言: 一卷,存。
自序:
醫學之道,何謂之道?曰:君子之道也。若非存心有恆之人,豈可輕易論及哉?何也?因為藥物之性能夠救人,也能夠殺人。若操縱不當,則會反生為殺。唯有君子則立心不苟,所以從事醫業必精益求精。當面對病人時,必詳加審察,才能化悲痛為歡欣。
小人之性,忍耐貪婪,貪婪則唯利是圖,忍耐則輕忽視人命。
等到病人就醫時,他們就會誇口輕率,不察病人虛實,就隨意投以蒙蔽病人眼睛的藥物,不殺人也幾乎不可能。我堅信這就是君子之道。
我晚年得子,兒子剛過弱冠之年,體弱多病,習性懶惰,不能自強,顯然不能承繼此道。我日夜憂心,害怕我死後,他生病了,委託庸醫治療,足以傷生滅性。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子多病,不傳授醫術以濟世救人,也是大不孝。
一旦夭札。祖宗之祀事絕矣。豈為人父之道哉。某今年七十有七。衰邁殊甚。桑榆之日。豈能久照。日夜用心。以緝成傷寒明理續編。論法雖略備。非有師承口訣。不能融會貫通於心。又著瑣言一卷。文雖鄙俚。然言簡意到。其中包括仲景不傳之妙。皆世所未嘗聞見。剖露肺肝。
以罄其蘊奧。實升高之梯階。當寶之如珠玉。潛心玩繹搜索。以盡厥旨。有疑輒問。不可因循。務期日進高遠。司馬溫公曰。達則為良相。不達則為良醫。豈非君子之道乎。汝宜服膺此訓。敬慎而行之。他日倘能以斯道濟人。亦君子也。若存心不古。以吾心為妄謬。反以斯道殺人。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早早地就去世了,祖先的祭祀就斷絕了,這怎麼能算是做父親的道理呢?我今年七十七歲,身體衰老得厲害,就像夕陽西下,哪能長久照耀呢?日夜用心編寫了《傷寒明理續編》,雖然論述方法已經很完善,但沒有師承的口訣,就無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我又寫了一卷《瑣言》,雖然文字樸素,但言簡意賅,其中包含了張仲景不傳的精妙之處,都是世人從未見過的。我把我的真知灼見完全地展現出來,就像通往高處的階梯,應該像珍寶一樣保存起來,用心鑽研、反覆思考,才能完全理解它的精髓。有疑問就應該馬上問,不要拖延,努力精進,不斷提升。司馬溫公說:「有才華的人就做宰相,沒有才華的人就做醫生」,這不就是君子的道理嗎?你應該牢記這句話,認真謹慎地去實踐。將來如果你能用這門醫術救治病人,那你也是一位君子。如果你存心不良,認為我的想法是錯誤的,反而用這門醫術害人,那你就不是君子了。
負吾之用心。非吾之子也。正統十年乙丑中元日。餘杭節庵道人陶華。
〔傷寒家秘的本〕一卷,存
陶華曰。吾老矣。傷寒專科。實得仲景先師。厥旨雖無萬全之功。十中可生八九。嘗著有書。不能盡心刻骨。因今老邁後。恐繼業者。不得其傳。有玷名行。遂將一生所蓄肺腑語句。並家秘不傳之妙。及一提金。殺車槌法。逐一語錄於後。論注證而證注脈。脈注法而法注方。
再三叮嚀。吾後子孫。不必集閒方而睹別論。別繁亂而莫知其深。必須熟記。久則自然精貫。不與庸醫伍。不使時醫笑可也。爾宜珍藏受授。謹之慎之。毋怠毋忽。故戒。
白話文:
我這份用心,不是為了我的子孫。正統十年乙丑年中元日,餘杭節庵道人陶華。
〔傷寒家秘的本〕一卷,現存
陶華說:我年紀大了,專攻傷寒醫術,的確繼承了仲景先師的精髓。雖然沒有萬全之功,但十個人中可以救活八九個。我曾經寫過一些書,但不能完全把心思都放在上面。現在我老了,擔心繼承者無法得到我的真傳,玷污我的名聲。於是把一生積累的肺腑之言,以及家傳的秘方,還有[一提金]、殺車槌法,逐一記錄下來。論述證狀,並對證狀進行脈診,脈診方法,以及藥方。
再三叮嚀我的子孫:不必收集一些不相關的藥方,也不要看其他的論述,不要繁雜混亂而不知其深奧。一定要熟記,時間久了自然就能通透,不會與庸醫為伍,也不會被一般的醫生嘲笑。你們應該珍藏這份傳授,謹慎對待,不要怠慢,不要忽視,這是我的告誡。
〔傷寒家秘殺車槌法〕一卷,存
陶華曰。吾專傷寒。深明奧旨。脈正則道合神機。用藥則隨手取應。的本續論。全備發明。殺車槌法。世之罕有。永為養生之寶矣。今將以秘驗三十七方。就注三十七。槌法二十條。煎法二十條。劫病並制解法。名殺車槌也。實為我肺腑不傳之妙。我後子孫。一字不可輕露。莫與俗人言。莫使庸醫見。爾宜謹慎珍藏。毋違我之致囑也。
〔傷寒證脈藥截江網〕一卷,存
陶華曰。傷寒之病。非比雜科。乃大方脈之首務也。其間脈理精深。艮震無常。死生反掌。甚所難明。苟或有稱治傷寒者。未免羊質虎皮。然則名譽虛隆。而實德則病矣。余早年盲學。昏昏如蠅觸牖。後得漢長沙張仲景先師治法。所得玉函遺著。名曰遺芳嘉秘。玩而誦之。以開茅塞。
白話文:
陶華說:「我專注研究傷寒,深入理解其奧秘。脈象正確,便能契合天地運行的機理,用藥就能隨機應變。這本《續論》內容完善,闡明了殺車槌法,這種方法世上罕見,是永恆的養生寶典。現在我將三十七個秘方、三十七個注釋、二十條槌法、二十條煎法,以及劫病和控制解救方法,統稱為『殺車槌』。這是我肺腑深處不傳的秘術,我的後代子孫,一個字都不能輕易泄露,不可與普通人談論,也不可讓庸醫看到。你們要謹慎珍藏,不可違背我的囑咐。」
陶華又說:「傷寒之病,不同於其他疾病,是醫術中的重中之重。其中脈理深奧,變化莫測,生死只在一念之間,非常難以理解。那些自稱會治傷寒的人,大多是徒有虛名,實際上並無真才實學。我年輕時學習盲目,如同蒼蠅撞窗般迷茫。後來得到漢代長沙張仲景先師的治療方法,以及他留下的玉函遺著,名為『遺芳嘉秘』。我仔細研讀,才茅塞頓開。」
手足舞蹈。不自知也。數試數效。豈不珍重哉。第恐吾老子亦猶前之昏學。臨病無措。故將遺旨應手得心訣法。纂以成集。名曰傷寒證脈藥截江網。存與朝夕講覽以看。省己之愚。
〔傷寒一提金〕一卷,存
陶華曰。余雖專傷寒科。必出乎庸俗夸誕之醫萬萬。且餘一生所蓄肺腑家秘。語句方法。俱已備載發揮。窺我門牆者。雖有多人。然片言不繁之要。不得再四經目講明。故述啟蒙捷法脈要貫珠數。一一開註明白所示。自宜謹慎深密。勿授受於非人。毋輕泄於澆薄。莫負我之用心耳。
徐春甫曰。傷寒六書六卷。明臨川陶華尚文著。號節庵。六書。名瑣言。家秘。殺車槌。一提金。截江網。是也。惜其不能發仲景之旨。
白話文:
手腳不停地顫抖,自己卻毫無察覺。多次嘗試,多次見效。難道不值得珍視嗎?只擔心我的父親也像以前一樣,只知死讀書,不懂實用,臨到病時束手無策。所以要留下遺旨,將簡易有效的方法編纂成書,命名為《傷寒證脈藥截江網》,留給你們每天研讀,反省自己的愚昧。
〔傷寒一提金〕一卷,存
陶華說,雖然我專攻傷寒科,但絕不會像那些庸俗夸張的醫生一樣。我畢生所積累的醫術秘方,語句方法,都已詳細記載。雖然拜我門下的人很多,但一些精華內容,必須反覆強調才能明白。所以我寫了這本啟蒙捷徑,將脈絡要點串聯起來,一一註釋清楚地展示出來。你們應該謹慎保管,不要傳授給不適合的人,也不要輕易泄露給輕浮之人,不要辜負我的一片苦心。
徐春甫說,《傷寒六書》六卷,是明朝臨川陶華先生所著,號稱節庵。六書分別為《瑣言》、《家秘》、《殺車槌》、《一提金》、《截江網》。可惜的是,他不能完全發揮仲景的精髓。
汪琥曰。傷寒六書。明餘杭陶華尚文著。書凡六卷。其第一卷曰瑣言。第二卷曰家秘。第三卷曰殺車槌。第四卷曰一提金。第五卷曰截江網。第六卷曰明理續論。命名鄙俚。辭句重複。辨證不明。方藥雜亂。以至俗學傳習。流禍至今未已。王宇泰曰。陶氏之書。不過剽南陽唾餘。尚未望見易水門牆。而輒詆傷寒為非全書。聾瞽來學。蓋仲景之罪人也。
〔傷寒治例點金〕(醫藏目錄作點點金)二卷,未見
〔傷寒治例直指〕二卷,未見
〔傷寒直格標本論〕一卷,未見
按上三書。見於浙江通志。
徐春甫曰。傷寒治例四卷。陶華著。述直格六書而作之。其論雷同。而別無方法。其實一書。而為三書矣。
白話文:
汪琥說,傷寒六書是餘杭人陶華尚文寫的,分為六卷,分別是瑣言、家秘、殺車槌、一提金、截江網、明理續論。書名俗氣,內容重複,辨證不明,藥方雜亂,以致被俗學傳習,禍害至今未消。王宇泰說,陶華的書不過是剽竊南陽的糟粕,還沒見識過易水門牆,就敢詆毀傷寒論不是全書,讓聾子瞎子來學,真是仲景的罪人。
傷寒治例點金、傷寒治例直指、傷寒直格標本論這三本書,據浙江通志記載,都是陶華所著。徐春甫說,傷寒治例四卷也是陶華所著,是根據直格六書的內容寫成的,論述雷同,沒有其他方法,其實是一本書分成三本。
〔傷寒段段錦〕(傷寒全生集作十段錦)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閔芝慶曰。陶氏十書。乃先後隨筆成稿。未經刪定。故多舛錯。且多雷同也。(傷寒闡要編)
〔趙氏(心山)釐正傷寒六書〕醫藏目錄六卷,未見
〔童氏(養學)傷寒六書纂要辨疑〕四卷,存
自序曰。余嘗苦夫傷寒者。苦其無要也。仲景之書,傳世已久。遺帙頗多。不可為要也審矣。嗣是而叔和之詮次。未免穿鑿。成無己之註釋。並無正訛。可為要乎。即古之□□見徹九□□□□□□□□□□□□□□□□□□□□訛□□□□□□□□□□□□□□□□□□□□□□□□□□□□□□□□□訛足補仲景書之未備。惜其立論。
白話文:
醫藏目錄裡記載著《傷寒段段錦》和《趙氏(心山)釐正傷寒六書》,但都未見,而《童氏(養學)傷寒六書纂要辨疑》則有四卷存世。童氏在自序中說道,他一直苦於傷寒病症沒有明確的治病方法。仲景的《傷寒論》雖然流傳已久,但版本眾多,內容也多有遺漏,难以把握核心。后来的叔和等人虽然做了注解,但难免穿凿附会,而程無己的注释也未能彻底解决问题。虽然古人有很多精妙的见解,但都未能完全补充仲景著作的不足,令人惋惜。
見之瑣言者。復見之家秘。見之續論。見之截江。見之提金。見之槌法。不免層見疊出。此蓋要而未集。辨而未明也。□□下□十有餘載。集其書矣。有完本初集矣。再集矣。其集猶未確也。及見中吾劉先生之集。乃欣然曰。此集真為得要。然猶仍六書之舊。戰汗之條未載。
痞結之證多舛。又為集之闕典。余從而纂之辨之。去其繁蕪。補其闕略。剖其正訛。而纂要辨疑乃成。於是求其梓於趙師有光。(號劍南。福州人。)師復云。此一集也。真仁者壽世之術。苦心極矣。彼蒼有知。諒不令苦心之人。至於湮沒。知言哉。知言哉。崇禎五年季冬月望日。
白話文:
我見過許多醫書,其中有家傳秘方、續論、截江、提金、槌法等,內容重複繁雜,缺乏系統性,雖然我花了十餘年時間收集整理,陸續出版了初集、再集,但仍不完善。直到我看到了劉先生的醫書,才欣喜地發現它真正抓住了要點。然而,它仍然沿用六書舊法,缺少戰汗的條目,痞結的症狀也描述得不夠準確,這些都是醫書的遺漏。因此,我決定根據自己的經驗整理編寫,去蕪存菁,補漏糾誤,將重點和疑難問題一一闡明,完成了這本《纂要辨疑》。我找到趙師有光(號劍南,福州人)幫忙出版。趙師有光也認為這本書是仁者濟世之術,我苦心孤詣,上蒼一定不會讓我的心血白費。
邵武縣儒學訓導童養學壯吾識。
〔楊氏(恆山)傷寒宗陶全生金鏡錄〕未見
吳學損曰。傷寒科首宗仲景。其次莫若陶節庵。後世名人。辨論雖善。終無便於後學。吾友楊氏恆山著有傷寒宗陶全生金鏡錄一書。簡該精當。誠仲景之功臣。節庵之正傳也。(痘疹四合全書凡例)
〔熊氏(宗立)傷寒運氣全書〕明志十卷,存
自序曰。陰陽升降。運氣之常道也。蓋司天在泉。上下其位。五運有太過不及之異。六氣有逆順勝復之殊。在昔軒岐之聖。憫生民之札瘥。啟素問作內經。有曰先立其年。以知之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知死生矣。然微辭奧旨。未能究研。況傷寒之病。傳變不常。非雜病可比。
白話文:
邵武縣儒學訓導童養學壯吾識。楊氏恆山所著《傷寒宗陶全生金鏡錄》一書,簡潔精當,堪稱仲景的功臣、陶節庵的正傳。熊氏宗立所著《傷寒運氣全書》,闡述陰陽升降、運氣之常道,認為五行運氣有過不及之異,六氣有逆順勝復之殊。軒岐聖賢憐憫百姓疾病,著《素問》等醫書,強調先立其年,以知之氣,方可知死生。傷寒病傳變不常,非雜病可比,需要深入研究。
苟能明歲時之推移。陰陽之變異。主客之勝復。補瀉之盛虛。以至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而不罹於夭橫者。鮮矣。迨漢張公仲景。以不凡之姿。始深究內經。探微索隱。繼往聖。開來學。乃述傷寒雜病論凡十卷。則假如再三。至於鈐訣。脈病證治。一遵仲景成法。使人展卷。
則三百九十七法之昭明。一百一十三方之顯著。群疑冰釋。次序條貫。是編既成。目之曰傷寒必用運氣全書。敬質於致仕節判考亭黃公景沖侍御。三衢丁公元凱。僉謂纂圖括例。俱以詳明。有裨後學。因勤□工繡梓。以廣其傳。僕不揣凡嚚。自忘鄙陋。而搜求取捨之是否。尚俟高明君子辨正云。
白話文:
若能明白一年四季的變化、陰陽的消長、人體與外界的關係、補瀉的運用,以及實虛的變化,並能針對不足之處進行補益,而能免於夭折的人,實在不多。直到漢朝的張仲景,以不凡的才智,深入研究《內經》,探索隱微之處,繼承前賢,開創醫學新局面,著述了《傷寒雜病論》十卷。這部書詳盡闡述了疾病的診治方法,包含脈象、病症、證治等等,都遵循仲景的成法。只要翻開這本書,就能明瞭三百九十七種疾病的症狀,一百一十三種方劑的效用,解開所有疑惑,條理分明。本書完成後,被命名為《傷寒必用運氣全書》。我將此書敬呈給退休的考亭侍御黃公景沖和三衢的丁公元凱,他們都認為本書圖文並茂,條理清晰,對後學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我努力刻印,以廣泛傳播。我雖能力不足,卻不恥於自己的愚昧,依然竭盡全力搜集整理,但內容是否精準,仍需請高明的先生指正。
天順二年歲在戊寅秋七月良日。鰲峰熊宗立道軒。
虞搏曰。或問鰲峰熊氏纂集運氣全書。及撰為傷寒鈐法。以病者所生年月日時。合得病之日期。推等五運六氣。與傷寒六經證候。無不吻合。謂某日當得某經。某經當用某藥。而以張仲景一百一十有三方。按法施治。如太陽無汗麻黃湯。有汗桂枝之類。使後學能推此法。不須問證察脈。
但推算病在此經。即用此經之藥。實為醫家之捷徑妙訣也。吾子可不祖述乎。曰。此馬宗素無稽之術。而以世之生靈。為戲玩耳。竊謂上古聖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以十干配。而為五運。以十二支合。而為六氣。天以六方寓之。歲以六氣紀之。以天之六氣。加臨於歲之六節。
白話文:
天順二年,戊寅年秋季七月吉日,鰲峰熊宗立道軒。
虞搏說,有人問鰲峰熊氏編撰的《運氣全書》和《傷寒鈐法》,都是根據病人出生的年月日時,配合生病的日期,推算出五運六氣,並對照傷寒六經證候,都能完美契合。認為某日會得某經,某經要用某藥,然後用張仲景的《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按照方法治療,比如太陽病無汗用麻黃湯,有汗用桂枝等等。這樣後學就可以推算出這種方法,不用問診察脈。
只要推算出病在某經,就用該經的藥,確實是醫家快速有效的秘訣。你為什麼不繼承這種方法呢?
我說,這種方法是馬宗素無稽之談,把世人生命當作兒戲。我認為古代聖賢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用十天干配合五運,用十二地支配合六氣。天以六方來包容,歲以六氣來紀年。用天上的六氣,加臨於歲的六節。
五行勝復盈虧之理。無有不驗。傳曰。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苟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今草莽野人。而以人之年命合病日。而為運氣鈐法。取仲景之方以治之。是蓋士師移情而就法也。殺人多矣。知理君子。幸勿蹈其覆轍云。(醫學正傳。)
〔楊氏(珣)傷寒提要〕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唐氏(椿)傷寒百問〕未見
按上見於嘉定縣誌。
嘉定縣誌曰。唐椿。字尚齡。參考諸家方論。至老不倦。起臥飲食。未嘗去書。所著原病集。論七情六淫之傷。飢飽勞逸之過。為鈐法鈐方。醫之指要。無所不具。今方術家多宗之。從子熇最著。
白話文:
五行相生相剋、盈虧循環的道理,無一不符合實際。古人說,天之高、星辰之遠,只要用心探究,即使千年的時間,也可以坐而得知。如今卻有草莽之人,以人的生辰八字合算病日,用五行生剋來推算運氣,再用仲景的方劑來治病,這完全是生搬硬套,罔顧醫理,導致許多人因此喪命。有智慧的人,切記不要重蹈覆轍。
〔吳氏(綬)傷寒蘊要全書〕(醫統。作傷寒蘊奧。浙江通志。作傷寒蘊要圖說。)四卷(醫藏目錄。作八卷。)存
自序曰。予醫業始於鼻祖吳仁齋。至父仕宗三世也。不幸早年失怙。遂荒於醫。暨長始讀黃帝內經。仲景傷寒論之書。懵懵然茫若望洋。而無所知。切嘗自恨賦性魯鈍。學不迨人。奈何經意言簡義奧。援引幽邃。初學為難讀而置之。訓故弗明。竟不能會其旨要。乃知醫法豈易言邪。
遂乃訪求師範。窮究諸書。申請講解。三十餘年。頗有所得。略見萬分之一也。幸辱見知於所司。舉為醫學正科。未幾召入太醫院。選進御藥垣。供事日近聖天子清光。以圖報稱於萬一。及侍春宮進藥。頗有效勞。歷升御醫院判。荷蒙聖明。恩至渥也。居無何。以疾上聞。賜告回還。
白話文:
我學習醫術始於祖先吳仁齋,到父親這一代已經傳承了三代。不幸的是,我年幼喪父,於是荒廢了醫術。長大後,我開始研讀《黃帝內經》和《傷寒論》,卻感到茫然無措,如同面對汪洋大海,不知所從。我常常自責天資愚鈍,學藝不如人。這些醫學典籍言簡意賅,卻蘊含深奧的道理,引申出的理論更是深不可測,初學者實在難以理解,只好束之高閣。因為沒有老師指導,我始終無法領會醫學的精髓。這才明白醫術並非易事。
於是,我四處尋訪名師,鑽研醫學典籍,不斷請教他人,學習了三十多年,才略有所得,也只不過是窺見了醫學的萬分之一。幸運的是,我得到了官府的認可,被選為醫學正科。不久後,我被召入太醫院,進入御藥垣,日日侍奉聖天子,希望能盡微薄之力,報答國家恩情。後來,我受命侍奉春宮進藥,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之後,我一路升遷,最終擔任御醫院判。承蒙聖上恩典,對我格外器重。不久後,我因病向朝廷上奏,獲准回鄉休養。
暇日。抑考古今傷寒諸書。觀夫仲景傷寒大論。其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與夫六經傳變。陰陽虛實。發汗吐下。告戒諄諄。施治變化。微妙無窮。實為濟生之惠。萬世不易之大法也。惜乎世代湮沒。而不復全。不能使人無憾焉。厥後南陽朱奉議作活人書。深有補遺仲景之書。
三山趙嗣真釋其書。而不可疑者甚多。蓋此書又難於專用也。近代雖有傷寒書迭出者。而欲以文法詩賦。意在協於音韻。殊不知失其本義。雖錦繡千篋。終不能以御烈膚之寒。曾若一狐裘之愈哉。且夫傷寒六經傳變之際。陰陽幽顯之微。如火極而似水。水極而似火之證。往往不熾。
白話文:
閒暇時,我翻閱古今醫書,特別是張仲景的《傷寒論》。書中列舉三百九十七種病症,一百一十三個方劑,詳細闡述六經傳變、陰陽虛實、發汗吐下等治病原則,其施治方法變化多端,妙不可言,可謂是救死扶傷的瑰寶,千古不易的醫學經典。可惜的是,隨著時代變遷,許多內容失傳,令人遺憾。
後來南陽的朱奉議寫了《活人書》,對仲景的書進行了補充和完善,但其中不免有錯誤之處,因此難以完全依賴。近來雖然也出現了不少關於傷寒的書籍,但多注重文風和韻律,卻忽略了醫學本質,如同華麗的錦繡,卻無法抵禦寒冬的酷寒,怎能比得上一件厚實的狐裘呢?
尤其是在傷寒六經傳變、陰陽虛實的細微變化中,如火極似水、水極似火等症状,往往不易辨別。
疑似參差。猶豫進退。而無更新之道。或亂投湯劑。或袖手侍斃者有之。故經曰。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虛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機。應若影響。豈容易也哉,又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死生之要。在於須臾。
視身之盡。不暇計日。仁者鑑此。豈不痛歟。此之謂也。蓋其不忍人之心。所不能已也。於是僭不自揆。搜輯仲景傷寒大要之法。而為之主。傍取諸書。鉤其玄者附益之。非敢別為議義。互相牴牾也。薈萃鱗集。目之曰傷寒蘊要全書。每一過目。輒見舛遺。遂至四年。三複讎正。
白話文:
面對病情,難以判斷,猶豫不決,不知如何治療。有些人亂投藥物,有些人則束手無策,任其發展。因此經書上說:「陰盛陽虛,發汗就會痊癒,瀉下就會死亡。陽盛陰虛,瀉下就會痊癒,發汗就會死亡。」虛實的治療方法,南轅北轍,吉凶的關鍵,息息相關。這絕非易事啊!經書又說:「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生死存亡,就在一瞬間。
看到病人命在旦夕,不應該再計較時間。仁者看到這種情況,難道不會心痛嗎?這就是所謂的「不忍人之心」,無法克制。因此,我斗膽僭越,彙集仲景傷寒大要的治法,作為主軸,並參考其他書籍,將其中精華部分補充進來。我並不是要另立門戶,提出不同的見解,而是將各家觀點彙集起來,取長補短。我把這本書取名為《傷寒蘊要全書》。每次翻閱,都發現有錯誤遺漏的地方,因此花了四年時間,反覆校對,修正錯誤。
以鋟諸梓。不敢自謂已至。而傳之將來。大概欲其古今端緒同歸。以便省覽而已。管見如斯。庸俟賢哲君子。改而正諸。庶俾後之為醫者。皆知有所取法云。弘治乙丑仲春上巳。太醫院院判錢塘吳綬序。
凡例曰。是書。本素問之說。則稱內經曰也。本以傷寒論之說者。稱經曰也。本於諸書之說者。則引具諸書之名。中間亦有語句不便者。則隱而不發。以成一書之便焉。一首錄內經五運六氣之法者。此為醫家之先要也。若不知天道歲氣之理。而欲語治傷寒者。如無目夜行。復臨深池。
危哉。一經絡不可不知。凡傷寒必識病在何經為主。其陰陽冷熱。不得而明也。若不識經絡。如涉海問津。茫若望洋而已。一察色。凡至病人之所。必先察其面色。觀其精神動靜語言何如。然後切脈。參詳而斷吉凶也。一切脈。以浮中沉三法為主。蓋傷寒之脈。不可與雜病同日而語。
白話文:
這本書是根據《素問》的說法,所以稱「內經曰」;根據《傷寒論》的說法,就稱「經曰」;其他書的說法則會直接引用書名。書中也有一些不方便直說的地方,就隱藏起來,為了方便成書。本書第一部分收錄了《內經》五運六氣的理論,這是醫家最基本要掌握的知識。如果不懂天時地氣的原理,就想醫治傷寒,就像瞎子在夜裡行走,又走到深池邊,十分危險。
經絡也是不可不知的。凡是遇到傷寒病人,都要先判斷疾病主要在什麼經絡,以及陰陽冷熱的狀況,才能弄明白。如果不懂經絡,就像在海上問路,茫然不知所措。診病時要先觀察病人面色,觀察他的精神、動作、語言等等,然後再切脈,綜合判斷病情和預後。所有脈象,以浮、中、沉三法為主。因為傷寒脈象不能和一般疾病混為一談。
曰。所以只取傷寒脈法。雜病不取也。一審證。凡看傷寒。必審病人日數。與夫曾服何藥。病因從何而得。目今大小便所去何如。俱問也。一傷寒正名。自有六經傳變為病者。是其溫病時疫等證。各有本條。宜詳辨而治之。
汪琥曰。傷寒蘊要。明太醫院判錢塘吳綬集書凡四卷。其第一卷。首敘或問運氣察色驗舌辨脈。及六經傳變藥性制方煎服之法。第二卷。辨傷寒溫熱合病並病兩感時氣寒疫冬溫溫毒濕溫溫瘧溫疫中暍中暑霍亂痙證痰證傷食虛煩腳氣。皆有方治。後論傷寒。則曰大頭例。發斑例。
發黃例。又發狂心下滿咳喘悸等。共二十三例。第三卷。辨三陽經熱。標本不同。則曰表證發熱例。表證惡寒例。汗不徹汗後例。至譫語鄭聲懊憹。共三十六例。第四卷。辨陰陽二證例。又陽證似陰。陰證似陽。至婦人小兒傷寒。共五十一例。末後復繼之以用針之法。大抵此書雖勝於陶氏六書。
白話文:
醫者說,只取傷寒脈法,其他雜病不看。診病時,必先詢問病人病了多少天,服過什麼藥,病因為何,大小便如何,都要仔細詢問。傷寒有其正名,六經傳變而致病,至於溫病時疫等症,各有其治療方法,需仔細辨別。
汪琥說,《傷寒蘊要》是明太醫院判錢塘吳綬所著,共四卷。第一卷主要講述望聞問切,六經傳變,藥性、方劑,煎服方法。第二卷辨析傷寒、溫熱合病、並病、兩感時氣、寒疫、冬溫、溫毒、濕溫、溫瘧、溫疫、中暍、中暑、霍亂、痙證、痰證、傷食、虛煩、腳氣等症,都有治療方法。其中還列舉了大頭例、發斑例、發黃例、發狂、心下滿、咳喘悸等二十三種例證。第三卷辨析三陽經熱,根據症狀分為表證發熱例、表證惡寒例、汗不徹、汗後例、譫語、鄭聲、懊憹等三十六種例證。第四卷辨析陰陽二證,包括陽證似陰、陰證似陽,以及婦人小兒傷寒等五十一種例證。最後還附有針灸治療方法。總而言之,此書比陶氏六書更勝一籌。
止以便俗學。尋例檢方。初不知仲景論為傷寒根本。捨本逐末。求之多歧。是雖終身治傷寒。而未悟其理。吾恐其療雖多。而誤治者亦不少。是亦聾瞽來學者也。
〔彭氏(用光)續傷寒蘊要全書〕醫藏目錄四卷,未見
〔史氏(寶)傷寒要約〕未見
嘉定縣誌曰。史寶。字國信。蕭山人。僑居邑中通陰陽虛實之變。聞有禁方。必重購之。近世惟推東垣李氏。丹溪諸人不論也。人冬月鼻血不已。寶教之服胡椒湯。其人以為戲也。固問其說。時方收豆。置數粒鬥中。而急蕩之。宛轉上下如意。稍緩遂躍出。乃謂曰。此則君之病矣。
白話文:
為了方便普通學者學習,他們按照舊的模式尋找藥方。起初不明白仲景的《傷寒論》是治療傷寒的根本,捨棄了根本而去追逐枝末,結果求醫問藥的方向很多,雖然終其一生都在治療傷寒,但卻沒有領悟其中的道理。我擔心他們雖然治療的病例很多,但錯誤治療的病人也並不少,這就如同聾啞盲人來學習一樣。
《彭氏(用光)續傷寒蘊要全書》四卷,沒有找到。
《史氏(寶)傷寒要約》,沒有找到。
《嘉定縣誌》記載:史寶,字國信,蕭山人,遷居嘉定縣。他精通陰陽虛實的變化,只要聽到有禁方,就必定花重金購買。近世只有推崇東垣李氏和丹溪諸人,其他人都不談論。曾經有個人在冬天鼻子流血不止,史寶教他服用胡椒湯,那人以為史寶在開玩笑,就堅決問他原因。史寶當時正在收豆子,把幾粒豆子放在鬥裡用力搖晃,豆子在鬥裡上下翻滾,游刃有餘,稍稍緩慢就會跳出來。史寶就對他說:「這就是你的病。」
人之榮衛調和。則氣血流通君腦中受寒。故血行澀。澀則不得歸經。故溢出耳。非熱病也。竟服胡椒而愈。所著傷寒要約。傷寒要格。昔人所不及也。
〔傷寒要格〕未見
〔亡名氏傷寒一掌金〕未見
按上見於古今醫統。
〔皇甫氏(中)傷寒指掌〕十四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指掌十四卷。明皇甫中撰。中字云洲。仁和人。其書原始內經。發明仲景立方之意。於諸家議論。獨推陶華。十三卷載節庵殺車槌法。中識於後云。先君菊泉與陶翁厥嗣廷桂善。嘗得其所著傷寒瑣言。及殺車槌法。傳心之秘旨云。然節庵六書。至今為傷寒家所詬厲。則此書抑可知也。
白話文:
人體的榮衛氣血調和,則氣血流通順暢,但如果頭腦受寒,就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血行變得阻塞,無法順利回到經絡,於是便會溢出耳竅。這並不是熱病,而是寒邪入侵造成的。服用胡椒後病情得以痊癒,這也說明了這本書中對於傷寒病症的分析和治療方法,是前人所未能及的。
徐春甫曰。皇甫中。號云洲。仁和人。世業儒醫。至中尤顯。所著明醫指掌十卷。有謂審八脈以明八要。可為後學之指南。
〔王氏(震)家寶傷寒證治條明〕九卷,存
白話文:
徐春甫說,皇甫中,字雲洲,是杭州人。他的家族世代從事儒學與醫學,而皇甫中尤其顯赫。他所撰寫的《明醫指掌》十卷書中,提到審視八脈以明確八項重要原則,這可以作為後學者的指引。
「王氏(震)家寶傷寒證治條明」九卷,現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