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四 (1)

1. 方論(十二)

〔方氏(廣)傷寒書〕未見

徐春甫曰。方廣。字約之。號古庵。新安休陽人。常遊河洛。寓陳留。名著中原。所集丹溪心法附余。脈藥證治。傷寒地理等書行世。

周斯曰。方約之著傷寒書。先儒稱為集大成。(傷寒正宗序)

〔劉氏(全德)傷寒神鏡〕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繆氏(存濟)傷寒撮要〕醫藏目錄四卷(今本作六卷)存

總論曰。愚謂天之所生。惟人為貴。人之所病。惟傷寒為重。傷寒之書雖博。而撮要罕稽。然且今非昔比。患傷寒者。什有六七焉。何為其多也。內經曰。上古天地之氣厚。人專天地之氣亦厚也。矧恬憺之世。人又不以酒為漿。不以妄為常。不以欲竭其精。不以耗散其真。知陰陽和術數。

白話文:

方廣,字約之,號古庵,是新安休陽人。他常年遊歷河洛,住在陳留,名聲遠播中原。他所編寫的《丹溪心法》等醫書,包括脈學、藥學、證治、傷寒地理等,廣為流傳。周斯說,方約之撰寫的《傷寒書》是集各家之大成,被前輩儒者譽為經典之作。劉全德的《傷寒神鏡》一卷,現已失傳。繆存濟的《傷寒撮要》原有四卷,現存六卷。總而言之,人是最寶貴的,而傷寒病是最嚴重的疾病。雖然傷寒書很多,但真正精華的卻很少。如今時代不同了,患傷寒的人十之六七,這是因為古代天地之氣濃厚,人體也吸收了濃厚的天地之氣。而現代人生活放縱,嗜酒成性,不守規律,透支精氣,不懂得陰陽和術數,所以更容易患上傷寒。

起居有常。飲食有節。不妄作勞。人皆幾百而天年矣。二氣既厚。諸邪無隙而入。或邪外干。砭石即愈。雖病亦輕也。當今天地之氣薄。人稟天地之氣亦薄也。其所為與古人悉反。故言今人歲不滿百也。二氣既虛。諸邪得以易侵。其為傷寒者。豈不多邪。人一患之。數日左右即犯。

二百零一死。其正病變病。而有一千五百五十一證。豈不重耶。醫者本不得其要。而遽欲治人之重疾。或得其要。又不能熟讀玩味。譬之涉大海而迷其津源。何攸能濟乎。予已溯諸往古。有二百三十七先師。其論乎傷寒者。專於仲景輩。非不精工詳矣。而至於要指之歸。曰綱領。

白話文:

規律作息,飲食有度,不胡亂勞累,人人都能活到百歲。如果天地之氣充沛,邪氣無處可入,就算偶爾有外邪入侵,用砭石治療就能痊癒,即使生病也輕微。但如今天地之氣薄弱,人體也吸收了薄弱之氣,生活方式與古人截然相反,所以現代人活不到百歲。天地之氣虛弱,邪氣容易入侵,因此患傷寒的人很多,而且發病迅速,往往數日內就會致命。傷寒有二百零一種病症,衍生出一千五百五十一種症狀,可見其嚴重。然而醫生往往不了解病症的根本,就急著治療重症,即使了解了也無法深入研究,就像在茫茫大海中迷失航路,怎麼能到達彼岸呢?我已經追溯古代醫學,研究過二百三十七位先師的傷寒論著,其中以仲景一派最精深,他們的論述已經非常詳細,但我希望更進一步找到治病的綱領,掌握治病的關鍵。

曰望。曰聞。曰問。曰切者。未嘗掇拾而總挈之。是以世之醫士。但知務其名。而不知考索於書。或有自稱知書者。則又支離汗漫。而不得其要。其始也不求諸綱領。其繼也不求諸望。其次也不求諸聞。又其次也不求諸問。一切脈而曰。予已知之矣。是以所藥非所病。而殞其身者。

蓋什九焉。嗟乎。藥以療病。而反傷生。茲非醫不知書之罪與。其未得其要。而不熟讀之故歟。余不忍蒼生歿於非命。又不欲醫者蔽於聾聵。遂將專科書。陶翁要語參考。刪其繁文。補其缺略。理正逆從。取綱領望聞問切六字。下纂注識病捷法。加不傳之秘。共成六卷。名曰傷寒撮要。

白話文:

古時候的醫學書籍,只講望、聞、問、切四個字,卻沒有把這些方法綜合起來說明。因此,現在的醫生,只知道用這些名詞,卻不知道去深入研究書籍。有些醫生自稱精通醫書,卻只懂得皮毛,抓不到醫學的精髓。他們一開始不求醫學的根本原理,接下來也不去觀察患者的望診,不注意聽患者的描述,也不去詢問病史,只憑著把脈就說自己已經了解病情。所以,開的藥方治不了病,反而害死病人,這種情況佔了十之八九。唉!用藥治病,反而傷了性命,這不是醫生不懂醫書的罪過嗎?是他們沒有掌握醫學的精髓,沒有認真研讀醫書的緣故吧!我實在不忍心看到百姓死於非命,也不希望醫生們蒙在鼓裡,所以参考陶翁的醫學要義,刪去繁雜的文字,補上遺漏的内容,整理出醫學的原理和方法,以望聞問切六字為綱領,寫下了診治疾病的快速方法,還加入了一些不傳之秘,共六卷,叫做《傷寒撮要》。

使士庶得此。不致中醫之妄治。醫家得此。如瞽者之復明。孝□惜身濟人者。宜佩服而日閱之益深也。是為論。

徐時行序曰。傷寒曷為而難治也哉。其可畏甚於雜病。且真正傷寒幾者。有寒疫瘟疫之類焉。大抵在表者宜汗。在裡者宜下。在上盛者宜吐。半表裡者宜和。挾飲食者宜消。似乎候脈而投劑頗易者。孰知陰陽兼感。是似相參。疾有微甚。治有逆從。苟不察時令之正。反人稟之虛實。

而任意妄施。則寒變熱變。禍不可測。然則可畏不有尤甚於雜症者耶。此治之所以難也。慕松繆先生妙齡攻舉子業。遊學姚江。既而多疾。即就叔肄軒岐之術。遍閱古今諸科方略。頓悟奧旨。審知傷寒為百病之最。自仲景而下。著述代不乏人。於是採前人已試之成法。而謂之舊論。

白話文:

讓百姓得到這本書,就不會再遭受庸醫的誤診。醫家得到這本書,就像盲人重見光明一樣。孝順父母、愛惜身體、救助他人的人,應該經常研讀這本書,日益精進。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原因。

徐時行在序文中說:傷寒為什麼這麼難治呢?它的可怕程度遠勝過其他疾病。而且真正意義上的傷寒,還有寒疫、瘟疫等類型。總之,表證應該發汗,裡證應該瀉下,上盛應該吐,半表半裡應該調和,夾雜飲食的應該消食。好像根據脈象開藥很簡單,但實際上陰陽兼感,互相交織影響,病症輕重不一,治療方法也有順逆之分。如果不仔細觀察時令的變化,不了解患者體質的虛實,

隨意亂用藥物,就會導致寒邪變熱邪,後果難以預料。所以,傷寒的可怕程度是不是比其他疾病更甚呢?這就是傷寒難以治療的原因。慕松繆先生年少時就致力於科舉考試,遊學於姚江。後來他經常生病,就向叔父學習醫術,廣泛閱讀古今醫書方略,終於領悟到醫術的精髓。他深知傷寒是百病之首,從張仲景以降,醫學著作代代相傳。於是,他從前人已經驗證過的方法中,選取有效的治療方法,寫成這本書,並稱之為「舊論」。

體前人未發之秘。參以己意。而謂之新論。新舊不同。同於□□。立論不同。同於闡理。遂總而名之曰傷寒撮要。即傳撮其樞要之謂也。余觀其書。簡約而不涉於繁瑣。其辭淺易。而不入於艱深。其綱與目深悉。而不至於遺缺。誠醫家之捷徑。用藥之法案。殆集群醫之大成。

超乎歌括指掌圖之上。而余皆之下矣。明此而何傷寒之難治也哉。宗此而又何偏門之為害也哉。慕松先生者。蘇郡長洲繆侍御公讓之家孫。存濟其名云。隆慶丁卯季春之吉。賜進士及第翰林院國史修撰承務郎大典分校官瑤泉徐時行撰。

〔胡氏(南金)傷寒論編〕醫藏目錄七卷,未見

白話文:

這本書是根據前人未曾公開的秘方,加入作者自己的理解,而寫成的全新論述。雖然新舊說法不同,但都注重實證,論點雖然不同,但都注重闡明道理。因此作者將其命名為《傷寒撮要》,意指提煉出傷寒醫學的精髓。我閱讀此書後發現它簡潔明瞭,不冗長繁複,文辭淺顯易懂,不晦澀難懂,綱目清晰完整,沒有遺漏。這確實是醫學入門的捷徑,也是用藥的範例,可謂集眾家之大成。

這本書超越了以往歌訣、指掌圖等醫書,而我則深感自己學識不足。明白了這些道理,何愁傷寒難治?遵循此書,又何懼偏方誤人?此書作者繆松先生,是蘇州長洲繆侍御公讓後裔,名存濟。隆慶丁卯年春季,翰林院國史修撰承務郎大典分校官瑤泉徐時行撰寫此書。

這本書是胡氏編寫的《傷寒論》,共七卷,目前尚未見。

〔吳氏(時宰)傷寒類證辨疑〕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唐氏(欽訓)傷寒心法〕未見

按上見於嘉定縣誌。

嘉定縣誌曰。唐熇從孫欽訓字道述。受其業。

〔巴氏(應奎)闡明傷寒論〕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亡名氏傷寒或問〕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傷寒通義〕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解傷寒百證疑證〕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傷寒論大全〕醫藏目錄一卷,未見

〔王氏(執中)東垣先生傷寒正脈〕醫藏目錄十二卷,存

書例曰。傷寒正脈。乃素問仲景東垣節庵及彭用光諸家之書。而獨稱曰東垣先生傷寒正脈者。何也。岐黃仲景之書。非先生髮之。則莫為於後。節庵用光之書。非先生啟之。則莫為於前。繼往開來。功實大倍千古。故以先生名之。亦仿丹溪附余之附也。

白話文:

吳氏《傷寒類證辨疑》、唐氏《傷寒心法》、巴氏《闡明傷寒論》、佚名《傷寒或問》、以及《傷寒通義》、《解傷寒百證疑證》、《傷寒論大全》等書,都未能在醫藏目錄中找到。而王執中《東垣先生傷寒正脈》則存於醫藏目錄中,共十二卷。書例中提到,此書融合了《素問》、《傷寒論》、《東垣》、《節庵》以及彭用光等人的著作,之所以以「東垣先生傷寒正脈」命名,是因為王執中繼承前人精華,並有所創新,功績遠超千古,因此以其名命名,如同《丹溪心法》以“丹溪”冠名一样。

又曰。正脈一書。合併仲景東垣節庵彭用光活人為一集。使讀者開卷。則傷寒全書。盡在目前。有不容不遍閱者。又仿東垣十書例。一人自為一卷。使人人立言之意。各得自明。不若類書之混而無辨。故著合併論一篇。撮其大略合併之意。列之首云。一各卷內中雲條。皆註釋存疑。以俟救世君子改正者也。

又曰。仲景傷寒論。乃傷寒家立方之祖。譬則聖人之經。遊夏不能贊一詞者也。況王叔和編次之後。篇什頗覺朗然。惟成無己註釋。雖大有功於仲景。中不無贅語。亦不能盡無可疑處。是以每為陶節庵之所惜。今贅者刪之。疑者補註一條,以俟後之君子改正云。至於運氣等圖。改為論解。以便初學之覽閱。列於首卷。

白話文:

這本書將仲景、東垣、節庵、彭用光等人的醫學著作合併成一集,讓讀者一開卷就能看到完整的傷寒學知識。並且仿照東垣的十本書模式,將每位醫家的著作單獨成卷,使每個人的醫學理念都能清晰呈現,不像其他類書那樣混雜不清。所以特地撰寫一篇合併論,概述合併的要點,放在書的開頭。此外,每卷內的條目都附有註釋和存疑的地方,希望能有後世醫者來指正。

仲景的傷寒論是傷寒醫學的奠基之作,就如同聖人的經典,連遊夏都無法添加一字。王叔和整理了仲景的著作後,使其更加清晰易懂,而成無己的註釋雖然對仲景有很大的貢獻,但也有一些贅語和疑點,陶節庵对此感到惋惜。因此,我刪去了一些贅語,對有疑問的地方進行了補充註釋,希望能有後世的醫者來改正。至於運氣等圖,則改為論解,方便初学者學習,並放在第一卷。

又曰。活人大全方。雖曰中間不無雜病方。混集其內。要皆四時感冒證之疑似傷寒者也。故仲景諸公方既備者刪之。仲景諸公方之未備者錄之。以便查考。且欲治傷寒者。當辨雜病之似也。但活人方內。有加減改換舊方者。學者臨病用藥。其必審擇斟酌之。一活人大全方。總括以二字三字名者。欲以便檢閱也。

拾遺論曰。拾遺者。拾節庵之遺者也。蓋陶節庵並集仲景諸篇。名為六書。別門分類。固已詳備。但傷寒疫癘之氣。傳變不窮。亦有未暇及者。予故採傷寒撮要。活人大全二書之理勝者。以補其遺方。始傷寒疑似之證易辨也。二書皆本傷寒直格。傷寒百問來。觀其或問數條,辨論明白。是又能表劉氏之說者也。學者合而觀之。庶其小補云耳。

白話文:

又說,活人大全方,雖然說其中不乏雜病方,混雜在裡面,但主要都是四時感冒證的疑似傷寒症。因此,仲景諸公方中已經備載的,就刪去;仲景諸公方中尚未備載的,就錄入,方便查考。而且想要治療傷寒症,應該要辨別雜病的相似之處。只是活人方內,有些加減改換舊方,學習者臨病用藥,一定要審慎選擇斟酌。一活人大全方,總括以二字三字名,就是為了方便檢閱。

拾遺論說:拾遺,指的是拾節庵的遺漏。陶節庵將仲景諸篇彙集在一起,命名為六書,分門別類,已經十分詳備。但傷寒疫癘之氣傳變不窮,也有一些未及之處。我便採集傷寒撮要、活人大全兩書中的精華,用來補遺。因為剛開始的傷寒疑似症狀比較容易辨別,這兩本書都本於傷寒直格,傷寒百問中,觀其或問數條,辨論明白,也同樣能闡明劉氏的說法。學習者將三者合而觀之,庶幾能有所裨益。

姚允升序曰。嘗聞養生家之言曰。心應棗。肝應榆。是人之通於天地也。將陰夢水。將晴夢火。是天地之通於人也,故人身自百骸九竅五臟。以至喘息呼吸。無不與天地通。不有至人究天地之原。窮陰陽之奧。疇能察脈候氣。觀表燭里。以翊贊造化之不及。俾不妄傷誤伐。獲保其天年哉。

崑山三陽王先生少負奇宕之才,為名家子。博綜經史。志於青雲。及補弟子員。聲騰庠序。前輩器公者。謂朱紫可芥拾也。不幸少罹血疾。羸弱不能卒業。遂涉覽醫藥諸書。以自調攝。顧先生資性絕倫。寓目輒神解。蓋朝叩越人之庭。而夕已馳軒黃之境矣。自世廟甲寅年。避警宜陽。

白話文:

姚允升在序言中說道:我曾經聽養生家說,心對應棗,肝對應榆,這是人與天地相通的道理。將要下雨時做夢會夢到水,將要晴天時做夢會夢到火,這是天地與人相通的道理,因此人體從百骸九竅五臟,到呼吸喘息,無一不與天地相通。若非有精通天地之理、洞悉陰陽奧妙的至人,又能察脈候氣、觀察表象推知內裡,輔佐造化的不足,避免胡亂損傷誤伐,又怎能保全天年呢?

崑山三陽王先生年輕時就天資聰穎,才華出眾,出身名門望族,博覽經史,志向遠大。當他補上弟子員後,聲名大噪,在學校中聲名遠播,前輩們都很器重他,認為他前途無量。不幸的是,他年輕時染上血疾,身體虛弱,無法完成學業。於是,他開始涉獵醫藥書籍,用來調養身體。而王先生天資過人,只要看一眼就能明白,就像早上拜訪越國人的庭院,晚上已經駕著馬車到達黃國的疆域一樣。從世廟甲寅年起,他躲避戰亂來到宜陽。

以一劑起萬夫。人十二年之翻胃。自是振沉疴。決疑滯。全活者無慮千伯。縉紳之車。及扶老攜弱者。日滿戶外。一日喟然漢曰。吾四十不仕。亡裨明時矣。有一術可以傳濟群生。何必皓首青氈哉。遂去經生業業醫。名聲遂動吳越。又重慨庸醫俗子。目不知書。僅能識藥物一二。

便欲郢書燕說。以操生死之柄。於古人制方立言之意。往往若趙括之讀父書。而失其運用之宜。故暇中嘗本素問靈樞難經。搜剔仲景東垣節庵異同之旨。而訂成傷寒綱目一書。每家各為一卷。其有古人未盡發者。別著論若干篇。名曰指南。大都因天之時。順地之宜。以精察夫陰陽之異感。

白話文:

他認為一劑藥就能救治千百人,人體十二年就會翻胃,他想要以醫術來振救沉疴,解決疑難雜症,讓眾多病人起死回生。當時有很多達官貴人,以及扶老攜幼的百姓,都來求醫,門庭若市。有一天他感嘆道:「我四十歲了,沒有機會為國家效力,但有一門醫術可以救濟世人,何必白白浪費光陰呢?」於是,他放棄了學問,專心從醫,名聲很快就在吳越地區傳開。他痛恨庸醫和市井小民,不懂醫理,只認識一些藥物,卻妄自尊大,想要操控生死,他們讀古人醫書,卻不知如何運用,就像趙括讀兵書一樣,不懂戰場實際。因此,他利用閒暇時間,鑽研《素問》、《靈樞》、《難經》,探究張仲景、李東垣、朱丹溪等醫家學說的異同,並整理出一本《傷寒綱目》,每家學說獨立成卷,並針對古人未盡之處,另寫了許多論文,命名為《指南》。他認為,要依天時地利,精準掌握陰陽變化,才能治病救人。

而攻治之異方。如冬傷於寒。病本寒也。則用仲景法。以熱藥治之。歷春夏變為溫熱。藥宜涼也。則用節庵論。以寒藥治之。蓋世人但聞東垣之脾胃等論。獨長於內傷。而未知東垣之難知等集。尤精於外感。故知仲景之熱藥。不可以治春夏之熱病。而不知節庵之寒藥。亦不可以治冬月之傷寒。

先生之為是書。其意政欲明此夫。前有節庵之書。則不至執仲景之法。而以熱治熱。今有先生之書。則不至失節庵之意。而以寒治寒。而東垣節庵三先生之遺。賴先生始大有發明。使三先生復作。而獲聞先生之議。亦必心快首肯。而共為此道慶也。至其窮天地人事之變。而指其不正之氣。

白話文:

治療疾病的方法要根據不同的季節和病因來調整。比如冬天受寒,病根是寒氣,就要用張仲景的方法,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到了春夏季節,天氣轉為溫熱,藥物就應該用寒涼的藥物,要用李東垣的理論,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世人都只知道李東垣在脾胃方面的論述,擅長治療內傷,卻不知道李東垣的《難知集》等著作,對於外感疾病也十分精通。所以,張仲景的溫熱藥物不能用來治療春夏季節的熱病,李東垣的寒涼藥物也不能用來治療冬天的傷寒。

作者寫這本書,就是想要闡明這個道理。以前只有李東垣的著作,人們容易執著於張仲景的方法,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熱病。現在有了作者的書,就不會再誤解李東垣的思想,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寒病。張仲景、李東垣和作者三位的醫學遺產,都因為作者的闡述而得到了很大的發揚光大。如果三位先生復活,聽到作者的見解,一定會非常高興,並且對此表示認可,共同為醫學的發展感到欣慰。作者能深入天地人事變化的奧秘,並指出其中不正常的氣機,真令人佩服。

如夏月冰雪。冬發雷電。則感寒於夏。而觸熱於冬者。亦有之。是又得玄中之奧。盡正變之理。而足破千古之疑。非先生夙有靈根。早通儒術。安能洞徹微妙。而發揮玄理若此耶。先生之有功於前後。信不淺矣。余無先生之術。而有其心。憐先生之握奇不售。而重幸先生之有是書。

可以益壽萬世,而流澤無窮也。余因與秉臨陳君。再加精校。付之本院楷書。繡梓以廣其傳。書成。命之曰傷寒綱目益壽全書。太醫院御醫長洲姚允升撰。

〔萬氏(全)傷寒摘錦〕醫藏目錄二卷,存

〔傷寒蠡測〕未見

按〔翁氏(先春)傷寒指要〕醫藏目錄二卷,未見

白話文:

夏天出現冰雪,冬天出現雷電,就如同在炎炎夏日感受寒意,在寒冬腊月感受酷熱一樣,都是不尋常的現象。這就如同道家所言的“玄中之奧”,是天地運行規律的變異,足以解開千古之謎。若非先生天賦異稟,早年便通曉儒家學問,又怎能洞察如此微妙的變化,並將其中的道理闡釋得如此透徹呢?先生對醫學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我雖然沒有先生的醫術,但心懷敬佩,深感先生的奇才未被世人所知,幸得先生著此書。此書可以使後世之人延年益壽,功德無量。我與秉臨陳君共同精校此書,並以楷書刻版印刷,廣為流傳。此書完稿,命名為《傷寒綱目益壽全書》,由太醫院御醫長洲姚允升撰寫。

《萬氏(全)傷寒摘錦》醫藏目錄二卷,現存。

《傷寒蠡測》未見。

按《翁氏(先春)傷寒指要》醫藏目錄二卷,未見。

〔亡名氏傷寒集驗〕醫藏目錄卷闕,未見

〔閔氏(道揚)傷寒纂要〕醫藏目錄二卷,未見

〔劉氏(會)傷寒集要〕未見

劉會曰。癸丑之歲。余叨掌建庠業。已刊傷寒集要。暨壽嬰二書。(脈法正宗序)

〔申氏(相)傷寒捷法歌〕未見

按上見於潞安府志。

〔萬氏(拱)傷寒指南〕未見

湖廣通志曰。萬拱。監利人。能詩。明於醫術。著醫學大成。傷寒指南若干卷。惜多散亡。病源一書。尤前此所未有。然性頗矜直。懶晉接。有召者。輒以病辭。而饋以方焉。

〔盧氏(復)仲景論〕未見

按上見於浙江通志。

〔吳氏(中秀)傷寒備覽〕未見

白話文:

《亡名氏傷寒集驗》的醫藏目錄遺失,沒有看到。

《閔氏(道揚)傷寒纂要》的醫藏目錄有兩卷,但沒有看到。

《劉氏(會)傷寒集要》沒有看到。

劉會說:癸丑年,我擔任主管教育的職務,已經刊印了《傷寒集要》和《壽嬰》兩本書。(出自《脈法正宗序》)

《申氏(相)傷寒捷法歌》沒有看到。

根據潞安府志記載,這本書曾經存在。

《萬氏(拱)傷寒指南》沒有看到。

根據湖廣通志記載,萬拱是監利人,擅長寫詩,精通醫術,著有《醫學大成》、《傷寒指南》等書籍,但大多散失了。他的《病源》一書更是前所未有。然而他性情耿直,不愛與人交往,有人邀請他,他總是藉故推辭,只給對方一些藥方。

《盧氏(復)仲景論》沒有看到。

根據浙江通志記載,這本書曾經存在。

《吳氏(中秀)傷寒備覽》沒有看到。

松江府志曰。吳中秀。字端所。工岐黃之學。高仲陽三年不寐。諸醫以為虛。中秀按其脈皆洪。曰。此膈上頑痰也。以瓜蒂散吐之而愈。李某素無疾。偶過中秀家。為診視之。遽問君有子乎。對曰。有子十歲。中秀曰。幸矣。君明年某時患瘍。非湯石所療。至期果驗。其名與秦昌邁景明相伯仲。

六十年間。所全活人。不可勝紀。少有至性。侍母疾。衣不解帶。躬親浣濯。其兄嘗從索十金。中秀檢橐中得數十金。盡與之。其子女六人。悉為之婚嫁。有姊年八十。中秀亦為老矣。猶謹視起居。故世尤稱其孝友。生平好聚書。有數萬卷。構天香閣藏之。董文敏陳徵君時過從焉。

白話文:

松江府志記載,吳中秀,字端所,精通岐黃醫術。高仲陽連續三年失眠,眾醫都認為是虛症,吳中秀診脈後發現脈象洪大,斷定是膈上頑痰,便以瓜蒂散為他催吐,病症隨即痊癒。李某平時身體健康,偶然拜訪吳中秀,吳中秀為他診脈後,突然問他是否有子嗣,李某回答說有一個十歲的兒子。吳中秀便說:「幸好如此,你明年某時會患一種難以醫治的瘡瘍。」到了預言的時日,李某果然病發,驗證了吳中秀的預言。吳中秀醫術精湛,名聲與秦昌邁、景明齊名。

六十多年間,吳中秀救治的病人不計其數。他待人至誠,侍奉母親生病時,衣不解帶,親自為母親洗衣做飯。他的哥哥曾經向他索要十金,吳中秀翻遍自己的行囊,找到數十金全部給了哥哥。他的六個子女,也都由他親自操辦婚事。他有一個八十歲的姐姐,吳中秀年紀已大,仍細心照料姐姐的生活起居。因此,世人特別稱讚他的孝心和友愛。吳中秀平生喜歡收藏書籍,積累了數萬卷,建了一座天香閣存放這些書籍。董文敏、陳徵君等名士都曾與他交往。

有子懋謙。能讀父書。中秀所著。有醫林統宗。傷寒備覽云。

〔蔡氏(正言)蘇生的鏡〕八卷,存

凡例曰。書以的鏡名。何也。以物至明莫若鏡。至端莫若的。夫鏡以的名。精微要渺。毫無弗洞。況人身之脈絡臟腑。精微要渺。其孰如之。豈容以私見揣摩。而獨無藉鏡以察者乎。故察形必以銅為鏡。取資必以人為鏡。蘇生必以此書為鏡。政以此書所著傷寒剖論。返復陰陽證辨。

皆根極至理。精無弗究。微無弗察。苟有疑殆不決。一覽證照。則此心瞭然。萬不失一。次之對證治病。直如射之中的。即當日華佗內照篇不外是矣。名曰的鏡。豈其誣邪。一脈理為醫之首務。病證由脈洞徹其情。故輯內經正脈。叔和參各名家以證之。繪列乎圖於首。以便同道。

白話文:

這本書名叫《蔡氏(正言)蘇生的鏡》,共八卷。作者認為,書名取“的鏡”二字,是因為鏡子最能反映事物真相,而“的”則代表著精準無誤。如同鏡子能照出物體的精微細節,人體的經脈臟腑也同樣精微複雜,需要藉助“鏡子”才能洞悉其奧妙。作者主張,就像照鏡子需要銅鏡,學習醫術也需要借鑒前人的經驗。這本書正是作者以此為鏡,以傷寒論為基礎,反复推演陰陽證候,探究醫理。書中論證精細,無所不包,凡有疑難雜症,只需參照書中內容,就能明辨病情,藥到病除。更重要的是,本書還收錄了《內經》正脈、叔和等名家的論述,並配有圖示,方便同道學習參考。

過目心明。一是集是法。皆遵內經素問。私淑仲景先師為主。不敢杜撰。妄自增減。一歌括條目。悉循陶氏六書活人全書。許宏法師金鏡內外臺論刪。葉奇歌括。不敢擅用意見。一首帙脈證治三層法門。專言六經正傷寒正傷風法。則至於雜病。不可以正傷寒法治之。細著諸湯名於下。

以便分輕重查治。一治傷寒方論盡多。惟汗吐下三法。最難措手。後列條款。剖之甚悉。須得證脈相合。方可與服。一陰陽二證。極難辨別。須識破直中急溫轉入急下。庶免差誤。一病證有內傷兼外感者。有感冒兼飲食者。有勞役兼房欲者。不可執仲景一方概治。須參東垣法合治乃妙。

白話文:

看過就能心明,這本書的編寫方法是完全遵循《內經素問》,以學習仲景先師為主,不敢隨意編造、增減內容。整本書以一首歌曲概括條目,完全依照陶氏的《六書活人全書》、許宏法師的《金鏡內外臺論刪》以及葉奇的歌曲概括,不敢擅自加入自己的意見。這本書主要講述脈證治三層法門,專注於六經正傷寒、正傷風的法則。至於雜病,則不能用正傷寒的法則來治療。書中詳細列出了各種湯藥名稱,方便根據病情的輕重進行查閱和治療。

傷寒方論中有很多治療方法,但汗、吐、下三法最難把握。書中列出條款,詳細剖析了這三種方法,必須根據證脈相合才能使用。陰陽二證很難區分,必須識破直中急溫轉入急下,才能避免錯誤。有些病證既有內傷又有外感,也有感冒合併飲食不當的,還有勞役過度加上房事過度的,不能一味地用仲景的方子來治療。必須參照東垣的治療方法,綜合運用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一傷損嘔血熱血暑血。與太陽傷血。陽明蓄血。動少陰經血。數種不同。必參丹溪附余。仁齋直指。及古今各名公治驗方書。不可以傷寒門法治之。一瘟疫溫暑燥火熱病。河間先生已詳言在原病武。首卷已纂入於下。須參治為當。一食積痰證腳氣虛煩四證。已詳是集。須當分別。

一氣運理微。必遵素問靈樞。及仲景傷寒論。首卷甚詳。不敢再贅。一十二經經絡穴道。與六經脈絡任督脈絡。曾經諸書細剖。故不重著。惟選入切要脈訣。及奇經八脈的論。一六經所當用針灸。惟遵內經奧旨,及皇甫謐甲乙經。並竇太師楊徐二氏針灸子午流注靈龜八法補瀉手法。

白話文:

傷損引起的嘔血、熱血、暑血等,以及太陽傷血、陽明蓄血、動少陰經血等,皆有其不同病因,應參照《丹溪心法》、溪附餘、仁齋直指、古今各名公治驗方書,不可依傷寒門法治療。瘟疫、溫暑燥火熱病,河間先生已在《原病式》中詳述,首卷已收錄於下,需參照其法治療。食積痰證、腳氣虛煩四證,已詳述於本集,需分別對症治療。

氣運理微,必須遵循《素問》、《靈樞》和仲景《傷寒論》,首卷已詳述,不再贅述。十二經經絡穴道、六經脈絡任督脈絡等,已有諸書細剖,故不再著述,僅選取切要脈訣和奇經八脈論。六經所應用的針灸,應遵循《內經》奧旨、《甲乙經》、竇太師、楊徐二氏《針灸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的補瀉手法。

,一小兒正傷寒傷風方。以是法酌治。或急慢驚風。或夾食感冒時疫麻痘疹疳。須以錢仲陽薛立齋陳氏活幼全書。前刻保孕全嬰書。及痘疹心書。陸氏金鏡錄為主。不可以正傷寒法治之。一書分天地人三卷。一著論。一著法。一著方。令觀者易於尋檢。

〔朱氏(映璧)傷寒全生集〕四卷,存

汪琥曰。傷寒全生集。明會稽朱映璧集。原陶節庵所著。書凡四卷。其第一卷。傷寒總難提綱起。至用藥寒溫相得。共五十一條。第二卷。辨傷寒熱例起。至噦噫例。共二十九條。第三卷。辨傷寒呃逆例起。至無表裡證例。共二十七條。第四卷。辨傷寒陰陽證起。至內傷瘀血類傷寒。

白話文:

這是一本治療小兒傷寒風寒的方劑集,可以用這個方法來調整治療。如果是急慢驚風、夾雜著食慾不振、感冒、麻疹、痘疹、疳積等病症,就必須參考錢仲陽、薛立齋、陳氏的《活幼全書》、前刻《保孕全嬰書》、以及《痘疹心書》和陸氏《金鏡錄》等書籍,不能用治療正傷寒的方法來治。本書分為天地人三卷,一卷論述,一卷法則,一卷方劑,方便讀者查找。

《朱氏(映璧)傷寒全生集》四卷,現存。

汪琥說,《傷寒全生集》是明朝會稽人朱映璧所編,原本是陶節庵所著。全書四卷,第一卷從傷寒總論難題入手,到用藥寒溫相得,共五十一條;第二卷從辨別傷寒熱證入手,到嘔吐呃逆,共二十九條;第三卷從辨別傷寒呃逆入手,到無表裡證,共二十七條;第四卷從辨別傷寒陰陽證入手,到內傷瘀血類傷寒,共三十四條。

共六十六條。方論錯雜。前後雷同。其書反不如蘊要之明備。至今東南之醫。皆熟習之。用以治疾。大半多死。而猶不晤其書之謬。良可悲夫。

按是書卷首。題曰會稽玉符朱映璧訂正。鎮江醫官何爌重校。故汪琥以為朱所著。其實出於不知何人。蓋託名節庵。改傷寒瑣言序附之。鎮江府志曰。何爌。字仁源。丹徒人。以醫名。著傷寒全生集。恐亦誤矣。乾隆中。山陰劉大化宇參。自加補說。點次評釋。重鍥之梓。

〔孫氏(在公)傷寒捷徑書〕未見

錢謙益序曰。新安孫在公少有聲舉子中。長得瘵疾。遇異人於武林。授還丹接命解形度世之術。前尤精於醫學。著丹臺玉案發揮。醫經經方兩家指訣,又謂傷寒一科。傳變譎詭。證治微密。仲景之書。代遠義奧。文中指下。既易懸絕,今病古方。更難抉擇。乃撮取其候體治法。

白話文:

這本書共有六十六條,內容錯綜複雜,前後重複,整體而言不如其他醫書清晰完整。現在東南地區的醫生都熟讀此書,拿它來治病,結果卻多半導致病人死亡,他們卻依然沒有發現這本書的錯誤,實在令人感到悲哀。

據說這本書的卷首題為「會稽玉符朱映璧訂正,鎮江醫官何爌重校」,汪琥認為是朱映璧所著,其實並非如此,因為這本書的作者並非確切,而是借用了節庵的名義,將「傷寒瑣言」的序言附在上面。鎮江府志記載,何爌字仁源,丹徒人,以醫術聞名,著有「傷寒全生集」,這可能也是錯誤的。乾隆年間,山陰人劉大化宇參對這本書進行了補充說明、點評和釋義,並重新刻印出版。

孫氏(在公)的「傷寒捷徑書」目前尚未見過。

錢謙益在序言中提到,新安人孫在公年輕時就很有名氣,是舉子中的佼佼者,後來得了瘵疾,在武林遇到一位異人,傳授他還丹接命、解形度世之術。他本就精通醫學,著有「丹臺玉案發揮」、「醫經經方兩家指訣」等書。孫在公認為傷寒這一科的病症變化詭異,證治方法微妙,仲景的書年代久遠,意思深奧,書中指點往往難以理解,而且現在的病症與古代的方劑也難以對應,因此他便從仲景的書中提取了病候和治療方法,寫下了這本書。

切近明瞭者。作傷寒捷徑書。用以鈐鍵昔人。津梁後學。其活人濟世之心。可謂至矣。余女授左氏春秋,醫和之論病源。推六氣五味六疾。與黃帝素難書符合。其論蠱惑之疾。女惑男風。落山刺義。周易精義。齊魯之儒者。未有以過也。故曰。不通天地人。不可以言儒。不通天地人。

不可以言醫。晚而學佛。習天台大師止觀之文。喟然而嘆曰。世之醫者。能精求止觀觀病之法。則可以稱神醫矣。智者用四悉檀因緣。分五觀觀病。初明病相。謂不須精剌醫法。略知而已。然其論病相。曰五臟四大增減,五陰六神克伏。固已精義入神矣。次論病起因緣。四大不順者。

白話文:

要了解疾病的真相,才能找到治療的捷徑。這本書就是為了幫助後人學習醫術,救治病人,可謂用心良苦。我女兒學習左傳,理解醫理,推導六氣五味與六種疾病的關係,與黃帝內經相符。她對蠱惑之疾、女惑男風、落山刺義等論述,都引用了周易精義,連齊魯地區的儒者都無法超越。因此說,不懂天地人,不能稱儒;不懂天地人,也不能稱醫。我晚年學佛,研讀天台大師的止觀之文,不禁感嘆,世上的醫生如果能精通止觀的觀病方法,就能稱得上神醫了。聰明的人運用四悉檀的因緣,以五觀來觀病。首先要明瞭病症,不必深究醫術,略知一二即可。但她的論述中,提及五臟四大增減、五陰六神克伏,已經非常精妙。接著要分析病因,四大不順…

外熱助火。火強破水。是增火病。外寒助水。水增害火。為水病。外風助氣。氣吹火。火動水,為風病。或三大增害於地。或身分增害。三大皆等分。病屬地病。此四既動。眾惱競生。古醫論四大者。未之有也,次論八觸相明對息辨觸違觸成病。又明五塵。各損一臟。一根緣五塵損五臟。

古醫論觸損者。未之有也。又明五根。五臟根由。初托胎時。以思心起感召其母。母即思五塵等一毫。氣動為水。水為血。血為肉。肉成五根。五臟究極於流愛納想。壽暖識三。受生待命之際。古醫論根臟生由。未之有也。阿雜含言佛為阿蘭若比丘治七十二患。說修阿□般那法。

白話文:

外在的熱能助長內火,火勢強盛便會損耗體內的水液,這是火盛的病症。外在的寒能助長水氣,水氣增強便會損害內火,這是水盛的病症。外在的風能助長氣機,氣機吹動內火,火氣活動便會擾動水液,這是風盛的病症。若三種外邪都增強,侵害身體,或是身體各部位都受到侵害,三種外邪都等量侵害,則屬於地氣病變。這四種外邪一旦活動,就會引起各種疾病。古代醫學論述四大元素者,尚未出現此說法。其次,論述八種觸覺相互對應,以呼吸辨別接觸,違反觸覺則會成病。又明瞭五種塵垢,分別損害五臟,身體由五種塵垢所受損害,進而影響五臟。

古代醫學論述觸覺受損者,也尚未出現此說法。又明瞭五根與五臟的根源。最初胎兒在母體中形成時,是以思維之心起感應,影響母親,母親若想念五種塵垢,哪怕只是一絲一毫,都會引起氣機活動,化作水,水化作血,血化作肉,肉形成五根,五臟最終歸於貪愛、執著、妄想,以及壽命、溫暖、識別等三種因素。在受生待命的時刻,古代醫學論述根臟的生長來源,也尚未出現此說法。《雜阿含經》記載佛陀為阿蘭若比丘治療七十二種疾病,說修習阿□般那法。

又云。春時入火三昧太溫。身成病。入地三昧見身成。無石山。入水三昧見身如大水泉。入風三昧見身如九頭龍,須急治之。此法惟佛能說。唯身子阿難及智者能知。故曰。七十二法。以想為治。乃非末代鈍根所宜。由此言之。不通佛法。不知四悉檀因。未可以言能醫也。余觀在公之明醫。

志在度世。殆將接踵陶貞白孫思邈之流。其學術淵源。一本三墳十翼。睎古真儒。非若世之醫家。以刀圭方寸。為能事者。故於其刻是編也。引天台智者之書以廣之。經言。持水長者之子。得其父方術。遍告國中。我是醫師。療治病苦。一切眾生。直聞是言。病即除愈。世有流傳是書。

白話文:

古人說,春天若入火三昧,體溫過高,就會生病;入地三昧,則看見自身如無石的山;入水三昧,則看見自身如大水泉;入風三昧,則看見自身如九頭龍,必須緊急治療。這種方法只有佛陀才能說,只有阿難和智者才能明白。所以稱為「七十二法」,以意念為治療手段,並非後世愚鈍之人所能理解。因此,不懂佛法,不知道四悉檀的緣由,就不能說自己能醫治。我看在公您是一位有明智的醫生,志在救度世人,將要繼承陶貞白、孫思邈等人的衣缽,您的學術淵源來自三墳十翼,是真正的儒者,不像世俗的醫生,只會用刀圭和方寸治病。所以,您刻寫這本書,引述天台智者大師的著作來擴充內容。經文中說,持有水長者之子,繼承了父親的醫術,在國中宣稱自己是醫生,能治癒一切眾生的病苦。只要聽到這句話,病痛就會痊癒。世上流傳著這本書,就是這個道理。

了知除病者。咸如西土眾生。遇持水之子。所患即瘥。則在公之輯是書。與余之唱是言也。豈非入病法門。方便救度。為如來所記莂者哉。在公曰。善。請書之以為序。(有學集)

按崇禎中新安孫文胤對薇著丹臺玉案。是序所稱在公。豈系其別字歟。

〔許氏(兆禎)傷寒解惑〕未見

按上見於吳秀醫鏡序。

〔申氏(拱辰)傷寒觀舌心法〕醫藏目錄一卷,存

後序曰。余忘之餐寢。存之心神。累之紙筆。績積多年。今已成冊。總計一百三十五舌。圖繪其形。即分其經。觀其舌知其所苦。明其運氣。知其死生。用之湯液。救其危殆。一一悉皆載焉。真乃傷寒科指南第一秘術也。古云。醫道通仙道。誠有此語。愚賴玄師三陽指之清靜一節。

白話文:

了解如何治病的人,就如同西方世界的眾生遇到持水之人,所患的病就會痊癒一樣。這本書的編纂和我的論述,不正是掌握治病的法門,方便救治眾生,符合如來佛祖所教導的道理嗎?你說得好,請將這些話寫在序言中吧。

有人說,崇禎年間新安人孫文胤對薇著的《丹臺玉案》中,序言中所說的「在公」是否是「在宮」的別字呢?

許兆禎的《傷寒解惑》中沒有記載這段話。

這段話見於吳秀的《醫鏡序》。

申拱辰的《傷寒觀舌心法》醫藏目錄中收錄了這段話。

後序中寫道:我日夜不忘,用心鑽研,耗費紙筆,積累多年,現在終於編成了一本書。書中收錄了一百三十五種舌象,繪製了它們的圖形,並根據經書歸類,從舌象就能了解病人的痛苦,明辨運氣,預知生死,用藥方救治病人,這些內容都詳細地記錄在書中。這確實是傷寒科的指南,是第一等的秘術。古人說:「醫道通仙道。」確實有道理。我依靠玄師的三陽指之清靜一節,才有所成就。

幸而得傳。旦夕行之。其神愈精。其形愈健。其氣愈充。心滿書成。仰之以道以仁以德。梓之以後世。何但三千功。八百行。千萬世界。是無極無量之功。願同仲景。諭名於後㾓耶。

申五常曰。宗兄鬥垣公以儒生。早歲遊俠建康。暱牛首燕磯棲霞茅君洞天諸名勝。多遇異人授異方。知白日沖舉之術。乃厭薄儒。而間以其緒窺醫。尤精外科。其方緘藏肘後。亦頗濟人。人莫測其秘。試之病輒收奇績。全活人無算。公神豐俊爽。兩眸燁燁映。一見知非常人。

年近耆而不屑以指使。因思吾宗肇自軒轅為醫鼻祖。至唐開元間進士。秦芝公白日沖舉。賜號妙宗靈脩真人。為吾家乘祖。其他文武忠孝。姑未暇論。即公知白日沖舉之術。又以外科啟玄。傷寒觀舌心法二書行世。真其苗裔耶。抑聞祖先神聖發祥。後有子姓。必有克肖者興。

白話文:

我幸運地得到這些醫術的傳承,日夜勤奮地學習,醫術精進,身體強健,精力充沛,醫書研讀完畢。我仰慕先賢仁德之道,將這些醫術記錄下來,傳承給後世。這遠非三千功勞、八百美德所能比擬,而是無窮無盡的功德。我希望能像張仲景一樣,留名後世,造福蒼生。

我叔父鬥垣公,原本是個讀書人,年輕時在建康遊歷,常去牛首山、燕磯、棲霞山、茅君洞天等名勝,偶遇奇人,學習奇異醫術。他厭倦了儒學,利用所學的知識鑽研醫術,特別精通外科,醫術秘方都藏在袖中,治病救人無數,人們都猜不透他的醫術奧秘。只要他出手治療,都能取得神奇的療效,救活無數人。叔父神采奕奕,目光炯炯有神,一看就知道不是凡人。

他年紀大了,卻不願意指揮別人。他想到我們家族醫術的起源,追溯到軒轅黃帝,他是醫學始祖。到了唐朝開元年間,秦芝公白日飛升成仙,被封為妙宗靈脩真人,是我們家族的祖先。其他文武忠孝之士,暫且不提。叔父不僅精通白日飛升之術,還著有外科醫術和傷寒辨舌心法兩本書傳世。難道他是我們家族的後裔嗎?我聽說,祖先的神聖靈氣會在子孫後代身上顯現,後代中一定會有繼承先人衣缽的人。

以纘修先烈。良不誣矣。公姓申氏。諱拱辰。字子極。別號鬥垣。(外科啟玄跋)

〔亡名氏傷寒語錄〕未見

按上見於絳云樓書目。

〔姚氏(能)傷寒家秘心法〕未見

按上見於海鹽縣圖經。

〔彭氏(浩)傷寒秘用〕(浙江通志。引黃氏書目。作秘問。)未見

浙江通志曰。彭浩。字養浩。仁和人。素性簡亢。不為杭人所禮。錢塘張尹崑山人。延請至京。名大振。所著有傷寒秘用。雜病正傳。醫性等書。發明性理。所在傳誦。

〔方氏(炯)傷寒書〕未見

按上見於福建通志。

〔邢氏(增捷)傷寒指掌詳解〕未見

白話文:

這是用來紀念先賢的文字,稱讚他絕非虛言。他是申氏,名拱辰,字子極,別號鬥垣。

按上見於新昌縣誌。

〔顧氏(行)傷寒心印〕一卷,未見

按上見於浙江通志。

〔閔氏(芝慶)傷寒闡要編〕七卷,存

汪琥曰。傷寒闡要編。明末時人撰。不著姓氏。書凡二帙。其辨傷寒敘曰。傷寒為病。有發於陰陽之分。賴仲景本內經立論。合常變兼言。為百世之宗。然其於仲景方論。未暇詳解。其辨析成注再傳之誤。改補明理論。煩熱虛煩四逆與厥。復正方氏條辨削例。及六經篇原文顛倒之非。極其暢發。編名闡要。義可知矣。

按是書閔芝慶所著,而汪苓友稱不著姓氏及書唯二帙。豈其所見,與今本異歟。

〔戈氏(維城)傷寒補天石〕二卷,存

白話文:

根據新昌縣誌記載,《顧氏(行)傷寒心印》一卷,目前未見。

根據浙江通志記載,《閔氏(芝慶)傷寒闡要編》七卷,現存。

汪琥說,《傷寒闡要編》是明末時期的著作,作者沒有署名,共兩卷。書中提到,傷寒病分陰陽,依據仲景《傷寒論》和《內經》的理論,結合常變,為後世醫家所遵循。然而,書中對仲景方論沒有詳細解說,對於歷代傳承的錯誤,也沒有詳細分析。書中改補明理論,對煩熱、虛煩、四逆和厥等病症進行了整理,並糾正了《傷寒論》六經篇中文字顛倒的錯誤,闡述得非常透徹。書名為《闡要編》,其意義不言而喻。

但是,這本書明明是閔芝慶所著,為何汪苓友說沒有署名,且只有兩卷?難道他們所見的版本與現在的版本不同嗎?

《戈氏(維城)傷寒補天石》二卷,現存。

朱陶性序曰。上古聖人。則法三才。闡明陰陽。五行運氣。循環之理。畫卦爻。嘗百草。明臟象。君臣問辨。療人疾苦。深體上天生物之仁。誠重之也。至後漢仲景先師著傷寒雜病論。悉本內難諸經。其立方製法之妙。醫書中首重焉。惟是文理深微。辭有盡而意無窮。是以後人雖極力究研。

而會悟者。百不一見。勝朝時吾郡有戈存橘先生。著傷寒補天石一書。其大旨乃發仲景言外之意。誠為傷寒要書。惜板毀後刻本甚少。傳寫者謬誤實多。爰將家藏善本。用活字板印。成流布云。嘉慶十六年。歲在辛未季秋。吳中二然朱陶性謹識。

汪琥曰。傷寒補天石。明姑蘇戈維城著。書凡二集。其第一集。傷寒統辨起。至預防中風止。共九十八候。第二集。惡風惡寒起。至百合病。共八十九候。其中有曰黃耳傷寒。赤膈傷寒。此自仲景以後。如活人書明理論。所未言及。但其用藥亦錯雜不純。其方大半皆難取也。

白話文:

朱陶性在序文中說:上古聖人效法天地人三才,闡明陰陽、五行運氣循環的道理。他們畫卦爻,嘗試百草,明白臟腑象徵,探究君臣藥物的辨別,醫治人們的疾病,深刻體會了上天造化萬物的仁慈,誠摯地重視它。到了後漢時期,仲景先師著有《傷寒雜病論》,他完全依據內經諸書,其立方製法的精妙在醫書中首屈一指。只不過文章道理深奧,文字有限而含義無窮,因此後人儘管極力鑽研,

真正領悟的人卻少之又少。到了清朝時,我們郡縣有戈存橘先生,他著有《傷寒補天石》一書,其大旨乃是發揮仲景言外之意,真是傷寒學的要書。可惜原本毀壞後刻本很少,傳抄者錯誤很多。因此我將家中收藏的善本,用活字板印刷,以便流傳於世。嘉慶十六年,辛未年秋季,吳中二然朱陶性謹記。

汪琥說:《傷寒補天石》,姑蘇戈維城所著,全書分為兩集。第一集從傷寒統辨開始,到預防中風結束,共有九十八候。第二集從惡風惡寒開始,到百合病結束,共有八十九候。其中有「黃耳傷寒」、「赤膈傷寒」等病症,這些病症自仲景之後,如《活人書》等醫書都明言理論,卻未曾提及。不過,書中用藥也雜亂不純,大部分方劑都很難採用。

唐大烈曰。傷寒一科。今昔異宜者。如陶節庵高鼓峰輩。雖亦有傳書。莫如戈存橘之補天石為最。舉凡四時感證。無論正傷寒類傷寒。分條辨治。各極其妙。可謂博而詳。詳而約矣。其書板廢之後。莫之再鏤者。余實不得其辭。

〔葉氏(允仁)傷寒指南書〕六卷,未見

陳仁錫序曰。順湖葉長者有恆德心。隱學懸壺。陰功茂矣。子庠士。諱翹宗泰。用儒起家。世其孝謹。讀傷寒指南一書。佩之服之。昔賢評人清而寒。其清足以貧。其寒足以死。予觀名利之途。大都死熱者多。死寒者少。噫。寒可以療。熱不可療耶。近中州刻傷熱書。豈亦有所感耶。

白話文:

唐大烈曰。傷寒一科。今昔異宜者。如陶節庵高鼓峰輩。雖亦有傳書。莫如戈存橘之補天石為最。舉凡四時感證。無論正傷寒類傷寒。分條辨治。各極其妙。可謂博而詳。詳而約矣。其書板廢之後。莫之再鏤者。余實不得其辭。

唐大烈說:「傷寒這一科,古今的治療方法有所不同。像陶節庵、高鼓峰等人,雖然也有傳世的醫書,但都不如戈存橘的《補天石》最為精妙。這本書涵蓋了四季各種感邪證候,無論是正傷寒還是類傷寒,都分條列項,辨證論治,每個細節都極其精妙,可以說是博大精深,又簡潔明瞭。可惜這本書的刻板早已廢棄,沒有人再翻刻它,我實在是惋惜不已。」

〔葉氏(允仁)傷寒指南書〕六卷,未見

《葉氏(允仁)傷寒指南書》六卷,現已失傳。

陳仁錫序曰。順湖葉長者有恆德心。隱學懸壺。陰功茂矣。子庠士。諱翹宗泰。用儒起家。世其孝謹。讀傷寒指南一書。佩之服之。昔賢評人清而寒。其清足以貧。其寒足以死。予觀名利之途。大都死熱者多。死寒者少。噫。寒可以療。熱不可療耶。近中州刻傷熱書。豈亦有所感耶。

陳仁錫在序文中寫道:「順湖的葉長者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隱居著學,行醫救人,積累了不少陰德。他的兒子葉翹宗泰,以儒家思想立身處世,世世代代都孝順謹慎。他讀了《傷寒指南》這本書,把它當作寶貝一樣珍藏,時刻銘記。古人評說人『清而寒』,其清高足以使人貧困,其冷淡足以使人早亡。我觀察名利之路,大多是因熱病而死的人多,因寒病而死的人少。唉,寒病可以治療,熱病難道不可治嗎?近來中原地區刻印了《傷熱書》,難道也是有所感悟嗎?」

夫陰陽之患。熸於白髮。予特為富貴人拈破。然以傷暑配傷寒。得無太奇。是謂五經之後。又有五經也。是謂張仲景之外。又有無數張仲景也。自古有小心之人。無放膽之人。放膽者。其人必粗。有小心之文。無放膽之文。放膽者。其文必俚。近世醫家。好用奇。好用偏。每欲駕出於古聖賢之上。

其心已不平。安辨君臣佐使耶。順湖小心人也。惟先賢是述之。而更廣之。皆垂世之言也。書必傳。(無夢園遺集)

汪琥曰。傷寒指南書。明末古吳葉允仁類集。書凡六卷。敘仲景陰陽大論中六經脈證於首。至標本論。為第一卷。察色視證捷法起。至六經病解時。為第二卷。六經傳變例起。至活人賦。為第三卷。正傷寒例起。至水傷寒。為第四卷。辨痙濕暍脈證起。至六經治例論。為第五卷。

白話文:

陰陽失調的病症,往往導致白髮早生。我特別為富貴人解開這個謎團。但以傷暑與傷寒並治,未免過於奇特。這就如同五經之後,還有五經一樣;也如同張仲景之外,還有無數個張仲景一樣。古來有謹慎的人,沒有放膽的人;放膽的人,其人必粗俗。有謹慎的文字,沒有放膽的文字;放膽的文字,其文必俚俗。近來醫家,喜歡使用奇特的療法,喜歡偏執的觀點,總是想要超越古聖先賢。

他們的心態已經不平靜了,又如何能辨別君臣佐使的藥性呢?順應天命,做個謹慎的人吧!只管效法先賢的論述,並加以擴展,這都是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書一定會流傳下去。

汪琥說:「傷寒指南書」是明末古吳葉允仁整理編集的,共六卷。書中按照仲景陰陽大論中六經脈證,從首至標本論,為第一卷;從察色視證捷法起,至六經病解時,為第二卷;從六經傳變例起,至活人賦,為第三卷;從正傷寒例起,至水傷寒,為第四卷;從辨痙濕暍脈證起,至六經治例論,為第五卷。

續明理論發熱起。至晝夜偏劇。為第六卷上。其第六卷下並方。則已亡之矣。其書與蘊要相類。比節庵六書。實為明備。但其中雲夾陰中寒。夾陰傷寒。與血鬱傷寒。此又蹈全生集之弊。稱為指南。而不曉仲景大意。其一片纂集苦心。深可惜矣。

〔李氏(盛春)治傷寒全書研悅〕一卷,存

凡例曰。是編。緣暑證有全書。而寒證不載。亦屬未備。不才盛春。於舉業之暇。與其弟占春。考古證今。審運察氣。蓋遵先君燕山。遠宗仲景節庵之遺書。近採青陽立齋之試驗者。而於經下注證。證後注方。彙集成括。俾病者陳所染之恙。即知其證在何經。藥宜何方。悉素時所悅諸心研諸慮者。

白話文:

續明理論認為發熱起於晝夜偏劇,屬於第六卷上篇內容。第六卷下篇則包含治療方法,但如今已經失傳了。這本書與《傷寒蘊要》內容相似,比《節庵六書》更為完備。不過書中提到的「夾陰中寒」、「夾陰傷寒」和「血鬱傷寒」,卻犯了《全生集》的錯誤,自稱指南,卻不明白仲景的本意,著實可惜。

這本《李氏(盛春)治傷寒全書研悅》只有一卷,現今保存下來。書中序言提到,由於已有專門治療暑證的書籍,而寒證卻沒有相關記載,因此顯得不夠完備。作者盛春利用閒暇時間,與弟弟占春一起研究古代醫學,並結合現代經驗,遵循父親燕山和仲景、節庵的醫書,同時參考青陽立齋的臨床試驗,在經文下方注釋病證,病證下方注釋藥方,彙編成書。目的是讓患者根據自身病症,就能知道屬於哪個經絡,以及應該使用哪個藥方。這本書是作者多年研讀和思考的成果。

若待悉證臆決一方。寧非以藥識病乎。欲留心於傷寒者。當不得越此書以為印證。

〔霍氏(應兆)傷寒要訣〕未見

武進縣誌曰。霍應兆。字漢明。丹徒人。寓居武進。精岐黃術。天性孝友。事八十歲老母。愛敬不衰。為人正直。與人論古今節義事。輒慷慨奮發。陰行善不求人知。業其道四十年。所著有傷寒要訣。雜證全書。

〔陳氏(長卿)傷寒五法〕五卷,存

汪琥曰。傷寒五法。明季楚黃陳養晦著。書凡五卷。五法總論起。至五法問答。為第一卷。五法以證起。並五法雜論。為第二卷。五法例起。並五法方藥。為第三卷。纂仲景傷寒欲愈及死證等。並節庵六經用藥法。為第四卷。其第五卷。乃續補傷寒賦也。五法大旨。曰發。曰解。

白話文:

想要完全掌握證據,憑藉猜測來決定治療方案,難道不是應該先用藥物來辨別病情嗎?想要深入研究傷寒病,絕對不能忽略這本書作為印證。

曰和。曰攻。曰救。而吐法獨不與焉。共計五法。問答五十三條。其闡發表裡陰陽。誠為至理。其論兩感等證。亦多偏僻。至其用藥。擅將仲景之方。亂增藥味。有如桂枝湯。則加防風羌活白朮黃芩。麻黃湯。則加羌活陳皮細辛蘇葉川芎豆豉生薑蔥頭。大青龍湯。則加芍藥陳皮黃芩。

白話文:

醫書中記載五種治病方法,分別是和、攻、救、吐以及問答,共計五十三條。其中闡述表裡陰陽的道理,確為至理。但論述兩感等證時,則有不少偏頗之處。更甚者,在用藥方面,擅自將仲景的方劑亂加藥味,例如桂枝湯,就加了防風、羌活、白朮、黃芩;麻黃湯,就加了羌活、陳皮、細辛、蘇葉、川芎、豆豉、生薑、蔥頭;大青龍湯,就加了芍藥、陳皮、黃芩。

白虎湯。則加麥門冬黃芩葛根橘紅。承氣湯不分大小調胃。總用大黃枳實厚朴甘草。去芒硝。加白芍藥柴胡豬苓黃芩。大陷胸湯。則加枳實甘草柴胡半夏桔梗。大棗。小陷胸湯。則加枳實桔梗甘草柴胡貝母黃芩乾薑。五苓散。則加葛根蘇葉梔子甘草。豬苓湯。則加柴胡梔子。

白話文:

白虎湯要加麥門冬、黃芩、葛根、橘紅。承氣湯無論大小劑量,都用來調理胃氣。總是用大黃、枳實、厚朴、甘草,去除芒硝,加入白芍、柴胡、豬苓、黃芩。大陷胸湯要加枳實、甘草、柴胡、半夏、桔梗、大棗。小陷胸湯要加枳實、桔梗、甘草、柴胡、貝母、黃芩、乾薑。五苓散要加葛根、蘇葉、梔子、甘草。豬苓湯要加柴胡、梔子。

梔子豉湯。則加枳殼桔梗乾薑麥門冬柴胡。十棗湯。則加陳皮茯苓半夏乾薑。藥不分經。動輒增補。其不通。更甚於陶氏。殺車槌方矣。儼然以板刊行。愚以方藥總論五門。直焚其書可也。石夏二氏。代為校訂。不其謬歟。

按陳養晦序曰。傷寒一訣。乃陳公長卿之所傳也。又安陸雷芳易名窺垣秘術。序曰。羽客陳養晦之所持傷寒五法。出自陳氏長卿。據此。是書實為長卿所著。汪氏以為出養晦。蓋失檢耳。石楷嘗刊之藏書中。海鹽縣誌。因為楷自撰。亦誤。

白話文:

梔子豉湯裡,可以加入枳殼、桔梗、乾薑、麥門冬、柴胡。十棗湯裡,可以加入陳皮、茯苓、半夏、乾薑。藥物不分經脈,動不動就增補,這樣不通暢,比陶氏的方子更甚,簡直是亂七八糟,殺車槌的方子。竟然還堂而皇之地用刻板印刷,實在愚蠢。我認為方藥總論五門,直接燒掉這本書就可以了。石氏和夏氏替它校訂,難道不謬誤嗎?

陳養晦在序言裡說,《傷寒一訣》是陳公長卿傳下來的。安陸雷芳也說,他易名為《窺垣秘術》,序言裡說羽客陳養晦所持的傷寒五法,出自陳氏長卿。根據這些,這本書確實是長卿所著。汪氏認為是養晦所著,應該是失察了。石楷曾經將它刊刻在藏書裡,海鹽縣誌因為楷自撰,也誤認了。

〔倪氏(洙龍)傷寒匯言〕未見

杭州府志曰。倪朱謨。字洙龍。仍以醫名家。纂傷寒匯言。與本草並行。既竭蹶以刻父遺書。而立請於有司。表揚母節。至悌泣哀懇得允。人稱孝焉。

〔林氏(瀾)傷寒折衷〕十二卷,未見

毛奇齡敕封永德郎雲南永昌軍民府通判林君墓表略曰。周秦以後。所可考按者。獨東漢張機一人。夫證之難理。莫如傷寒。言理之可信。則莫如張機之書。今傷寒卒病諸論。具在人間。雖前後倒置。篇帙錯雜。其中三陽三陰。以及太陽少陽太陰少陰諸□。皆有紕繆。乃博搜典籍。

自靈素而下,凡元化中藏。稚川肘後。北齊褚氏。唐人孫思邈諸所著。以至中朝聖方。外夷醫鑑。合數千卷。彼此相訂。因採擇而論辨之。以法次證。以方次證。即以說次方。割塵析眇。輯為傷寒折衷一書。取二十七篇。證外合二百五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共十二卷。加類證八卷。

白話文:

杭州府志記載,倪朱謨,字洙龍,是著名的醫家,他編纂了《傷寒匯言》,與《本草》並列。他竭盡全力刻印父親的遺書,並向官府請求表揚母親的節操,以至孝感動天地,最終獲得允許。人們稱讚他的孝心。

毛奇齡在為永昌軍民府通判林君撰寫的墓誌銘中提到,自周秦以降,只有東漢張仲景一人對傷寒病症進行了系統研究。傷寒病症難以理解,而張仲景的著作是最可靠的。現今關於傷寒卒病的論述,雖然存在前後倒置、篇章雜亂的問題,但三陽三陰以及太陽、少陽、太陰、少陰等方面仍然存在偏差。

因此,林君博覽群書,從《靈樞》、《素問》到《肘後備急方》、《褚氏遺書》、《千金方》以及各朝代的聖方、外夷醫鑑,共數千卷書籍,相互印證、比較,經過反覆思考、論證,並按照病症、方劑、理論順序進行整理,編纂了《傷寒折衷》一書。該書共分二十七篇,包含二百五十七種病症,一百一十二個方劑,共十二卷,另加類證八卷。

鏤板行世。世爭購其書。以為準的。一時名流。如卿子張氏亮辰沈氏子由盧氏易園陳氏夔師潘氏輩。皆互相發明。以昌大其說。而於是醫學得大成焉。(西河集)

〔傷寒類證〕八卷,未見

〔吳氏(有性)傷寒實錄〕未見

按上見於溫疫論。

白話文:

"銘刻版印刷的醫學著作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人們競相購買這些書籍用作參考。這些書籍被認為是標準和準確的醫學指南。當時的知名醫學家,如張亮辰、沈子由、盧易園、陳夔師、潘氏等人,都相互分享和發展醫學理論,使醫學知識得到進一步的擴展和深化。因此,在這個時期,醫學得到了重大的進步和成熟。"

"傷寒類證"這部八卷本的醫學著作尚未見於記錄。

"吳氏(有性)傷寒實錄"這部醫學著作也尚未見於記錄。

根據上述記載,這些信息可以在"溫疫論"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