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五 (1)

1. 方論(十三)

〔李氏(中梓)傷寒括要〕二卷,未見

汪琥曰。傷寒括要。順治初云間李中梓士材甫著。書凡二卷。上卷。傷寒總論起。至肉苛證止。下卷。五證總論起。至中暑中暍止。末後附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之外。復附以雜方五十六。其證備。其法詳。其論明而且簡。書名括要。可為稱其實矣。琥以初學者。宜熟讀此書。但其方不可執。當以活法用之耳。

〔李氏(栻)傷寒述微〕三卷,存

〔吳氏(嗣昌)傷寒正宗〕未見

杭州府志曰。吳嗣昌。字懋先。仁和人。世業醫。鼎革初大疫。昌全活甚眾。昌更別有會悟。浙督趙嘗遘危疾。昌獨排眾論投冰水。立蘇之。趙尊禮若神。曰。術如君。有得傳者否。答曰。有宋爾班潘錫祉者。追隨獨久。趙曰。君其不朽矣。後以事煩目瞽。居河渚。著傷寒正宗。醫學慧業等書。行世。

白話文:

李氏《傷寒括要》共兩卷,目前尚未找到。

汪琥說,《傷寒括要》是順治初年,由吳江人李中梓撰寫的。全書共兩卷,上卷從傷寒總論開始,到肉苛證結束;下卷從五證總論開始,到中暑中暍結束。書末除了附有仲景的113個方劑之外,還另外附上了56個雜方。書中病證齊全,方法詳盡,論述清晰簡潔,書名「括要」確實名副其實。我認為初學者應該熟讀此書,但方劑不可拘泥,應該要以活法來運用。

李氏《傷寒述微》共三卷,現存。

吳氏《傷寒正宗》目前尚未找到。

杭州府志記載,吳嗣昌字懋先,是仁和人,世代行醫。清初爆發大瘟疫,吳嗣昌救治了許多病人。他還獨具慧眼,在浙督趙某罹患重病時,力排眾議,用冰水治療,迅速治癒了趙某。趙某非常敬佩他的醫術,認為他如同神明一樣,問他是否有傳人。吳嗣昌回答說,有宋爾班和潘錫祉兩人,一直跟随他學習醫術。趙某說,這樣你就不會被遺忘。後來,吳嗣昌因公務繁忙,雙眼失明,住在河渚,著有《傷寒正宗》、《醫學慧業》等書,流傳於世。

〔潘氏(楫)傷寒大旨〕未見

按上見於仁和縣誌。

杭州府志曰。潘楫。字碩甫。號鄧林。少以孝悌聞。賣藥都市中。人以韓伯休目之。受業者數百輩。觀其器宇。即識為潘門弟子。始楫以兄善病。特往師王紹隆。終日視脈和藥。洞極深隱。通於神明。著醫燈續焰。大有功於世。

〔張氏(璐)傷寒緒論〕二卷,存

總論曰。余嘗看晉王叔和集仲景傷寒書。未嘗不廢書而三嘆也。嗟夫。猶賴叔和為仲景之功臣。使無叔和之集。則傷寒書。同於卒病論之不傳矣。何能知有六經證治乎。即條辨尚論。亦無從而下手也。究二子所編。各有未當。余竊不揣。復取仲景原文。重分其例。取尚論各家之注。

白話文:

《潘氏(楫)傷寒大旨》未見

參考:仁和縣誌

杭州府志記載,潘楫,字碩甫,號鄧林,年少時因孝順與尊敬長輩而聞名。他在市鎮中賣藥,人們常以韓伯休的標準來評價他。他的學生數以百計,人們只要一看到他的風度氣質,就能認出他是潘門的弟子。潘楫因為哥哥經常生病,特別去拜師王紹隆為師,整日研究脈象和調配藥物,深入探討醫學的深奧祕密,甚至達到與神明相通的境界。他撰寫了《醫燈續焰》,對社會做出了重大貢獻。

《張氏(璐)傷寒緒論》二卷,現存

總論指出,我曾經閱讀過晉代王叔和編輯的張仲景的傷寒書,每一次都讓我不禁掩卷長歎。哎呀,幸好有王叔和作為張仲景的功臣,如果沒有王叔和的編輯,張仲景的傷寒書恐怕也會像《卒病論》一樣失傳,讓人無法得知六經的治療方法。即使是《條辨尚論》這樣的著作,我們也無從下手理解。最後,兩位編輯的作品各有不足,我謙虛地再次選取張仲景的原始文本,重新分類例子,並採納了各家的註解。

參以己見。成纘論矣。第殘逸已多。證治不備。擬搜諸家之論以補之。雖其間互有發明。然未免多歧之惑。是不得不博採往哲之言。以綴輯之。惜乎歷代名醫。遞相祖述。未能一一標明。姑從證類次弟。讀者毋以辭害義可也。謹敘六經傳變。合病並病。標本治法。及正傷寒。

兩感。三陰中寒。冬溫。寒疫傷風。溫病。風溫。時行。大頭。溫疫。溫瘧。溫毒。陽毒。陰毒。熱病。中暑。濕溫。中濕。風濕。濕熱。痙病。內傷。虛煩。腳氣。霍亂。內癰。赤膈。黃耳。夾食。夾痰。夾水。夾血。夾氣。夾陰。冒雨。溺水。重身。產後等。四十證。暨以審證死證。

白話文: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醫學論述,由於原有的文獻殘缺不全,證治也不夠完善,因此作者擬參考各家醫學理論來補充。雖然各家學說各有見地,但難免存在許多歧義,所以作者必須廣泛汲取前賢的論述,加以整理編纂。可惜的是,歷代名醫多互相沿襲前人的觀點,沒有明確標示出處,作者只能按照症狀類別來整理,讀者不要因為文字而影響對內容的理解。這篇文章將會說明六經傳變、合病並病、標本治法、以及正傷寒、兩感、三陰中寒、冬溫、寒疫傷風、溫病、風溫、時行、大頭、溫疫、溫瘧、溫毒、陽毒、陰毒、熱病、中暑、濕溫、中濕、風濕、濕熱、痙病、內傷、虛煩、腳氣、霍亂、內癰、赤膈、黃耳、夾食、夾痰、夾水、夾血、夾氣、夾陰、冒雨、溺水、重身、產後等四十種病症,並附帶說明審證與死證。

逐一辨論。

汪琥曰。緒論上卷。敘六經傳變。合病並病。標本治法。及正傷寒。兩感。三陰中寒。冬溫。寒疫。傷風等。共四十證。繼之以診脈察色劫病等法緒論下卷。又類分發熱頭痛等一百證。所載雜方一百四十九道。復附以刺灸穴法。此論誠可補仲景傷寒。及成氏明理論之未備。但恨其纂集昔賢后人方論,大半不標名姓。然亦每多偏僻處。學者宜詳辨之。

〔傷寒大成〕未見

按上見於吳縣誌。

〔陸氏(圻)傷寒捷書〕海寧續目二卷,未見

〔何氏(鎮)傷寒或問〕未見

按上見於本草綱目必讀類纂。

〔邵氏(三山)傷寒辨略〕未見

白話文:

逐一辨論。

汪琥說:「緒論上卷敘述了六經傳變、合病並病、標本治法,以及正傷寒、兩感、三陰中寒、冬溫、寒疫、傷風等等,共計四十證。接著以診脈察色劫病等方法為緒論下卷。又將發熱頭痛等一百證分門別類,並記載了雜方一百四十九道,還附有刺灸穴法。這部論著確實可以補足仲景《傷寒論》和成氏《明理論》的不足。但可惜的是,它纂集了前賢後人方論,大多數沒有標明姓氏。而且其中也有一些偏僻的地方,學者應該仔細辨別。」

〔傷寒大成〕未見

根據吳縣誌記載。

〔陸氏(圻)傷寒捷書〕海寧續目二卷,未見

〔何氏(鎮)傷寒或問〕未見

根據本草綱目必讀類纂記載。

〔邵氏(三山)傷寒辨略〕未見

尤侗序曰。語有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古人所以有三折肱九折臂之喻也。然自扁鵲倉公而下。世習其傳者益少。吾吳永樂間。有劉毅。毅子觀。觀子博。成化間有周紘。紘子敷牧。敷牧子騂。並以其術供奉宮府。名動一時。後乃寥寥矣。以予所見。有三山邵先生。能以肘後方活人。

求療者戶外履恆滿。以其得越人之意。如老人。如小兒。如帶下。無不治也。予生而善病。每藉其刀圭。以當七發。少自至老。久相與而不厭也。然其家傳本於乃翁純山先生。予固幼而識之。而溯其開山。又本厥祖念山先生。實為岐黃祭酒。是則邵氏之醫。不已合於三世之說乎。

白話文:

尤侗序曰。語有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古人所以有三折肱九折臂之喻也。

尤侗在序文中說:「俗話說得好:『醫生非三代傳承,其藥不可服。』古人以此比喻,如同一個人三次折斷肱骨,九次折斷手臂,才能真正精通醫術。

然自扁鵲倉公而下。世習其傳者益少。吾吳永樂間。有劉毅。毅子觀。觀子博。成化間有周紘。紘子敷牧。敷牧子騂。並以其術供奉宮府。名動一時。後乃寥寥矣。

然而,自扁鵲、倉公之後,世代相傳、精研醫術的人越來越少。我吳王永樂年間,有位叫劉毅的醫生,他兒子叫劉觀,劉觀的兒子叫劉博。成化年間,又有一位叫周紘的醫生,他兒子叫周敷牧,周敷牧的兒子叫周騂。他們都以精湛的醫術供奉宮廷,一時名聲大噪。但後來,這樣的人就寥寥無幾了。

以予所見。有三山邵先生。能以肘後方活人。

依我所見,有一位名叫三山邵先生的醫生,他精通肘後方,能用簡便的藥方救治病人。

求療者戶外履恆滿。以其得越人之意。如老人。如小兒。如帶下。無不治也。予生而善病。每藉其刀圭。以當七發。少自至老。久相與而不厭也。

求醫者絡繹不絕,他的診所門前總是擠滿了等待求診的人。因為他深得醫術的精髓,無論是老人、小孩、婦女帶下病,他都能治療。我天生體弱多病,每次生病都靠他的妙手回春,如同被射中七箭,都被他一一救活。從年輕到老,我一直受惠於他,多年來,我對他始終敬佩不已。

然其家傳本於乃翁純山先生。予固幼而識之。而溯其開山。又本厥祖念山先生。實為岐黃祭酒。是則邵氏之醫。不已合於三世之說乎。

而且,三山邵先生的醫術是從他父親純山先生那裡傳承下來的,我從小就認識他父親。追溯到更早的年代,他們的祖先念山先生,是真正精通岐黃之術的醫界翹楚。所以說,邵氏家族的醫術,已經符合了『醫生非三代傳承,其藥不可服』的說法了。

念山嘗以皇甫氏明醫指掌一書。手授純山。既訂補而刻之。尚闕傷寒一科。欲參節庵蒙齋二家。以續其成。有志而未逮也。今三山竭生平乏力。著為傷寒辨略。鉤微抉奧。細人毫芒。而其駁喻嘉言尚論篇。尤能是正前人之誤。其於是道。豈非既切而又磋之。既琢而又磨之者與。

先生承祖父之傳。深造而擴大之。有子鳴山。復繼其後。邵氏之醫。豈唯三世。殆敬仲之占。所謂五世其昌。八世莫京者乎。吾聞春秋之時。有醫和者。有醫緩者。醫何以和緩名。和與緩。醫之道也。苟神和而氣緩。則脈平而病不生矣。先生之醫。吾雖無以名之。其有得於和緩也夫。

白話文:

念山曾以皇甫氏的《明醫指掌》一書,手把手地教授純山。純山將書整理後刻印出版,但尚缺傷寒一科,想參考節庵和蒙齋兩位醫家的著作來完成它,卻未能如願。如今三山耗費畢生心血,撰寫了《傷寒辨略》,深入淺出,细致入微,并且在駁斥、引述、嘉言等方面,更能糾正前人的錯誤。他在醫術上的造詣,可謂是精雕细琢,反覆推敲的結果。

先生承襲祖父的醫術,不斷精進並發揚光大,兒子鳴山也繼承了衣缽。邵氏家族的醫術,不僅延續三代,恐怕如同敬仲的占卜一樣,所謂的“五世其昌,八世莫京”也指他們吧。我聽說春秋時期,有位醫生叫和,另一位叫緩,他們為何以“和”與““緩”命名?和與緩,正是醫道的精髓。只要精神和諧,氣息平和,脈象就會平穩,疾病也不會產生。先生的醫術,雖然我無法用言语形容,但他確實精通和緩之道啊!

(艮齋稿)

〔顧氏(憲章)新纂傷寒溯源集〕六卷,存

自序略曰。偶得全生集一帙。乃節庵陶君之所著也。其書得仲景之秘奧。發先賢之隱微。攻補合冥。寒溫適當。第其文詞雖若膚淺。而意實淵深。倘不詳明備析。後之學者。何從而得其微義也。於是為之輯註解釋。纖悉靡遺。既採先賢之案。以廣其變。復考制方之義。以知其用。使展卷粲然。了無疑義。因名為傷寒溯源云。

〔秦氏(之禎)傷寒大白〕四卷,存

高鉁序曰。粵稽上古未有儒。先有醫。蓋天生蒸民。未生后稷教稼。周公孔子教學。先生黃帝神農岐伯。嘗百草。療疾病。良以人免夭折。始得眾庶。既庶矣。然後教稼以富之。講學以教之。則知醫者救生之本。耕者養生之源。教者。人倫之道也。若是則保民莫先調養民病。

白話文:

顧憲章所著的《傷寒溯源集》六卷,現存。

顧憲章在自序中簡要說道:偶然得到一本《全生集》,是節庵陶氏所著。這本書掌握了仲景的精髓,闡發了前賢的隱秘之處,攻補合適,寒溫得宜。只是文章表面看似淺顯,但實際上意境深遠。如果沒有詳細的注解和分析,後來的學者怎麼能明白其中的深奧含義呢?因此我為它編寫了注解和解釋,絲毫不遺漏。既採納了前賢的案例,以擴展其變化,又考證了方劑的本義,以了解其用法。使得翻開書卷,一目了然,沒有任何疑問。因此取名為《傷寒溯源》。

秦之禎所著的《傷寒大白》四卷,現存。

高鉁在序言中說:回溯上古時代,沒有儒家,先有醫家。因為上天創造了百姓,還沒有后稷教導他們種植,周公孔子教導他們學習,先生黃帝、神農、岐伯,他們嘗百草,治療疾病,讓百姓免於夭折,從而繁衍眾多。人口眾多之後,才開始教導他們耕種以富裕,講授學問以教育他們。因此可知,醫者是救生的根本,耕者是養生的根本,教者是人倫之道。如此看來,為了保全百姓,首要之事就是調養百姓的疾病。

然後富之教之者也。於是留心醫學。時切探討。余原籍奉天。先大夫參政京華。遂居輦轂下。四方醫士。雲集京邸。因聞天下明醫。出在松江。然多高隱。未得來京。未獲親逢考究。自辛卯春。遷任吳閶。得見云間秦子皇士之書。名曰症。因脈治施。子宇瞻昆季所刊也。症分外感內傷。

治分經絡表裡。就症以審,回就因以審脈審治。因嘆向聞松郡多明醫,是書果為壽世。但因遠署虞山。先生又杜門卻軌。不得相朝夕。癸巳歲。開浚東江。未得告竣。各工官會詳申憲。奉此按松。而著書之秦子。世居河上。遂講論旬日。公餘稍暇。怡息其家。見架頭有傷寒大白。

白話文:

然後,富裕並教導我的人,也正是如此。於是,我留心醫學,時常切實探討。我原籍奉天,先父曾任參政官職,在京華任職,因此我們也住在京城。四方醫士,紛紛聚集京城。我聽說天下明醫多出於松江,但多數隱居不仕,未能來到京城,也未能親自見面考究。自辛卯年春天,我遷任吳縣,得見松江秦子皇士的著作,名為《症》。這本書以脈象為基礎,論述疾病的治療方法,是子宇瞻昆季所刊印出版的。《症》書分為外感和內傷兩類,治療則分為經絡、表裡等。

根據症狀審察病症,然後根據病因來審脈、審治。我感嘆道,早先聽說松郡多明醫,這本書果真是留傳後世的醫學瑰寶。然而,由於我遠駐虞山,先生又閉門謝客,無法經常相見。癸巳年,我負責開浚東江工程,尚未完工,各工官會同商議,向朝廷申報。我趁此機會前往松江,拜訪了《症》書的作者秦子,他家住在河邊。我與他論醫數日,公務之餘,稍有閒暇,便前往他家休息。看到他家架子上擺放著《傷寒大白》一書。

女科切要。詞句分明。治法中病。果然大白也。切要也。此先生格致之餘。晚年之悟。加以不二之心。不已之功。始得如此。越明年。會新安陳氏。敬敷昆季捐資壽梓。屬余為序。余念秦先生著作真大功也。實能生死人免夭折者也。陳君捐金付梓。非細德也。實與施昆季保民生濟眾庶者也。

余故樂為之敘。時康熙歲次甲午夏。現任蘇州府督理蘇松水師船政海防同知。年通家弟高鉁重南氏序。

〔汪氏(純粹)孝慈備覽傷寒編〕四卷,存

傅王露序曰。唐許胤宗之論醫曰。吾意之所解。而口不能宣。余謂口不能宣者。必其意者未解也。姚菩提對梁武帝。討論方術。言多意會。惟其意有真解。故言之了了。無晻昧疑似之惑。越人之為方也。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聞病之陽。論得其陰。聞病之陰。論得其陽。

白話文:

《女科切要》一書,用詞精準,條理分明,治療方法針對病症,效果顯著,實為切要之作。此書乃秦先生學識精深,晚年悟道,秉持堅定信念,持之以恆努力的成果。翌年,新安陳氏昆季敬重秦先生,捐資刻印此書,並請我作序。我深感秦先生著作功德無量,實能救死扶傷,免除夭折。陳氏捐金付梓,仁德可嘉,實與施氏昆季一樣,保護百姓,救濟眾生。

因此,我樂於為此書撰寫序言。時為康熙甲午年夏,現任蘇州府督理蘇松水師船政海防同知,年通家弟高鉁重南氏也為此書作序。

《汪氏(純粹)孝慈備覽傷寒編》四卷,現存。

傅王露在序言中說道:唐代許胤宗論醫說,「吾意之所解,而口不能宣。」我認為口不能宣者,必定是其意未解。姚菩提與梁武帝討論方術時,言多意會,正是因為他對醫術有真解,所以說得明白清晰,沒有任何含糊、疑似之惑。越人治病,不需切脈望色,聽聲寫形,只要聽聞病症的陽象,便能推斷其陰象,反之亦然。

是以不出千里。決者至眾。無他。口之所宣。皆其意之所解也。非然如古人難經診法。豈皆不能宣之於口。而漫然筆之於書者耶。汪子春圃為名諸生。而尤精於醫。為余姻婭清怡之從子。往者清怡之兄盾夫偶患腹痛而嘔。會余往視。醫者畢集。僉謂微疾無大患。頃之春圃至。

惶然曰。六脈沉伏。幸未厥汗。亟宜投以參附。一時聞者咸笑其妄。自辰及午。果厥而汗。復屬診之。則曰寒邪直伏三陰。弗可藥已。春圃幼與盾夫同硯席。尤篤契。其輓詩有云。淚染桃花千尺水。夢纏玉岌九神丹。情溢於詞。蓋由其意之真。故言之切至如此。乃春圃久密棘闈。

白話文:

因此不出千里。決定的事很重要。沒有別的原因。口中所宣佈的,都是他心中所解的。如果不然,就像古人難經診法,難道他們都不能用口說出來,而只是漫無目的地寫在書上嗎?汪子春圃是著名的學子,尤其精通醫術,是我的姻親清怡的從子。以前,清怡的哥哥盾夫偶然患了腹痛嘔吐,我前往探視,醫生們都聚集在一起,都認為是輕微的疾病,沒有大礙。不久,春圃來了,

驚慌地說:“六脈沉伏,幸好還沒發汗,應該趕緊用參附。”當時聽到的人都嘲笑他胡說。從早上到中午,果然發汗,又請他診脈,他說:“寒邪直入三陰,不能用藥了。”春圃年輕時和盾夫同窗,感情特別好,他的輓詩中有句:“淚染桃花千尺水,夢纏玉岌九神丹。”感情溢於言詞,因為他的心意真實,所以說出來的話就如此真切。這就是春圃長期在官場上經歷了許多磨難的緣故。

自憤不得以文售於時。益肆其力。以攻醫術益神。癸丑夏。疫癘時行。春甫所至。沉疴輒起。遇貧不能具藥餌者畀其資。予以湯劑。全活無算。頌德者遍里閭。一日過余。樽酒論文。出孝慈備覽全編見示。凡雜科。女科。兒科,靡不具列。而傷寒四卷。其首編也。分陰陽。別臟腑。

明六經。定五略。詳切問。考湯頭。論有本源。語無枝葉。辨俗師所未辨。發古人所未發。其斯道中三折肱乎。考玉機真臟論云。風者百病之長。風送寒來。寒隨風入。故病惟傷寒為最多。死惟傷寒為最易。亟勸先登諸梓。俾世之為孝子。為慈父者。得以曉然於受病之由。與治之法。

白話文:

他因文采不得志,便更加努力鑽研醫術,精益求精。癸丑年夏天,疫病流行,春天剛到,許多人就染上重病。遇到貧困無力購藥的人,他就資助他們,並開藥方治療,救活了無數人,他的善行在里鄰間廣為流傳。一天,一位友人來拜訪他,兩人飲酒談文,友人還拿出了他編著的《孝慈備覽》全書給他看。這本書包含了各種醫學知識,包括婦科、兒科等,其中以《傷寒論》四卷為首,分門別類,詳盡地論述了陰陽、臟腑、六經、五略,並深入淺出地分析病因、辨證、用藥,其論述精闢,獨具匠心,堪稱醫學典範。書中還引用了《玉機真臟論》中關於“風者百病之長”的論點,指出風寒相隨,導致傷寒成為最常見的疾病,也最容易致死。他希望更多人能閱讀這本書,讓世上的孝子慈父都能明白疾病的起因和治療方法。

且令一時醫師。獲金針以刺繡。歲不知幾千萬人。則是編之功。不其偉歟。是則春圃不惟宣之口。而且筆之於書。非意有其解。曷克致此。昌黎有言。取於心而注於手。汨汨然來。醇也而後肆焉。然則觀春圃之醫。即可以知春圃之文矣。聞春甫於丁酉癸卯兩試。皆薦而不售。

夫使其售於文。安能成是編。以神其濟人利物之術乎。雖然。修德者必獲報。又安知天不發其所素積。以上作聖天子。久道化成。壽世壽民之盛治。而躋斯民於仁壽之域也哉。是為序。雍正甲寅。九月既望。年姻家弟玉笥傅王露撰。

凡例曰。是編分四卷。首論傷寒治法。十二經臟腑表裡。及合病並病。兩感等病。以至望聞問切之所以然。與診脈之所宜然。悉討論周詳。分晰立辨。是為第一卷。次言六經陰陽所載。太陽脈證疑問。內列發略諸湯主治。陽明脈證疑問內。列解略諸湯主治。少陽脈證疑問內。

白話文:

春圃先生醫術高超,精通針灸之術,多年來救治無數病患,其醫術之精湛令人敬佩。他不僅醫術精湛,文筆也十分出色,將醫學知識記錄成冊,造福後世。春圃先生的醫術與文筆皆源於其內心深處的理解和感悟,才能將其融會貫通,寫出如此精妙的文章。據說春圃先生曾在丁酉年和癸卯年兩次參加考試,都因才華出眾而被推薦,但最終未能中選。若他真的中了考試,或許無法專心鑽研醫術,寫下這本造福世人的醫書。然而,上天自有安排,相信春圃先生的仁德最終會得到回報,他的醫術和文章將會流傳後世,造福更多的人。這本書分為四卷,第一卷論述傷寒的治療方法,包括十二經、臟腑、表裡、合病、並病、兩感等疾病,以及望聞問切和診脈的理論和實踐,內容豐富詳實,條理清晰,便於理解。

列和略諸湯主治。胃正腑。及三陽傳經脈證疑問內。列清略諸湯主治。直中三陰脈證疑問內。列救略諸陽主治。如某證宜用某略某湯。俱填注於該證之下。有是證即有是方。檢閱甚便。是為第二卷。次言傷寒有類證變證之不同。或兼經而發。或各經所有。病情百出。概列疑問。

所有宜發宜解。宜和宜清宜救。逐一列方於該證之下。俾得臨病以考證。自能對證而用方。其一切不治死證。亦歷歷開載。以便見幾而作。是為第三卷。次言時異地殊。如仲景麻黃桂枝各湯方。雖盡善多不宜今。用是設立五略。選集歷代名家湯頭。分經而各屬之。發解和清救五略之目也。

白話文:

本書收錄了各種湯藥的主治,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針對胃部以及三陽經脈的證狀,列出相應的湯藥;第二部分是針對三陰經脈的證狀,列出相應的湯藥;第三部分是針對陽氣虛弱的證狀,列出相應的湯藥。每種證狀下都附有相應的湯藥,方便查閱。

第二卷主要講述傷寒的各種證狀變化,包括同時出現多種經脈證狀,以及不同經脈的特殊證狀。針對這些不同的情況,都列出了相應的疑問,並提供相應的治療方案。

第三卷則針對時地不同而變化的一些情況,例如仲景方中的一些藥物現在已經不適宜使用,因此選取了歷代名家的湯頭,分經脈歸類,並按照發汗、解表、和胃、清熱、救逆等五個方面進行整理,方便醫生臨床上對症下藥。同時,本書也列出了各種不治的死亡證狀,方便醫生預判病情,及時採取措施。

共計列方九十有九。俱注號數於各證下。是為第四卷。然說有本源。意無拘牽。述者似覺嘔心而陳。觀者勿捧腹而笑。

〔張氏(登)傷寒舌鑑〕一卷,存

自序曰。嘗讀仲景書。止言舌白苔滑。並無黃黑刺裂。至金鏡錄。始集三十六圖。逮後觀舌心法。廣至一百三十有七。何後世證變之多若此。寧知傷寒自表傳裡。舌苔必由白滑而變他色。不似伏邪瘟疫等。熱毒自內達外之一病。便見黃黑諸苔也。觀仲景論中。一見舌白苔滑。

即言難治。安有失治而致變者乎。所以仲景止言白苔。已見一斑。不煩瑣屑。後人無先聖治未病之能。勢不得不反覆辨論。以啟蒙昧。蓋邪氣入里。其虛實寒熱之機。必現於舌。非若脈法之隱而不顯也。況陰盛格陽。與邪熱鬱伏。多有假證假脈。惟驗舌上苔色之滑燥厚薄。昭若冰鑑。

白話文:

這本書一共列舉了九十九個藥方,每個藥方都標明了對應的症狀。這是第四卷。作者強調藥方的來源和原理,不拘泥於形式。寫作時用心良苦,讀者也不要輕易嘲笑。

《張氏(登)傷寒舌鑑》一卷,現存。

作者在自序中提到,自己讀過仲景的書,只提到舌苔白滑,並未提到黃黑刺裂等狀況。直到金鏡錄才集結了三十六個舌苔圖,後來又發展出更多觀舌心法,多達一百三十七種。為何後世病證變化如此之多?其實,傷寒從表傳到裡傳,舌苔必然從白滑變化成其他顏色,不像伏邪瘟疫等熱毒由內達外引起的疾病,一開始就能看見黃黑等舌苔。仲景在書中只要看到白滑的舌苔,就說難治,何況是失治而導致變化呢?所以仲景只提到白苔,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不需要過於瑣碎。後人沒有先聖治未病的能力,不得不反覆辯論,以啟迪愚昧。因為邪氣入裡,虛實寒熱的變化,都會表現在舌苔上,不像脈象那麼隱晦不明。而且陰盛格陽和邪熱鬱伏,會出現許多假證假脈,唯有觀察舌苔的色澤滑燥厚薄,才能像鏡子一樣照出真相。

無所遁形。由是取觀舌心法。正其錯誤。削其繁蕪。汰其無預。於傷寒者。而參入家大人治按所紀。及己所親歷。共得百二十圖。命曰傷寒舌鑑。授之剞劂。以公同志。臨證之一助云。康熙戊申如月。誕先張登書於雋永堂。

四庫書目提要曰。傷寒舌鑑一卷。國朝張登撰。登字誕先。吳江人。是書備列傷寒觀舌之法。分白苔。黃苔。黑苔。灰色。紅色。紫色。黴醬色。藍色。八種。末附妊娠傷寒舌。為圖一百二十。各有總論。案古經於診候之外。兼及辨色聆音。而未嘗以舌觀病。舌白苔滑之說。

始見張機傷寒論。其傳亦古。然其法不詳。亦未嘗言及種種之別。後金鏡錄。推至三十六圖。未為賅備。觀舌心法。衍至三十七圖。又頗病繁蕪。登以己所閱歷。參證於二書之間。削煩正舛。以成是書。較之脈候隱微。尤易考驗。固診傷寒者。所宜參取也。

白話文:

這本書名叫《傷寒舌鑑》,由張登所著,記錄了觀察舌頭診斷傷寒病的方法。書中將舌苔分為白苔、黃苔、黑苔、灰色、紅色、紫色、黴醬色、藍色八種,並附有妊娠傷寒舌圖,總計一百二十幅。張登參考了前人如張機、金鏡錄等著作,去蕪存菁,並加入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使這本書更精準實用,方便醫生在診斷傷寒病時參考。

汪琥曰。傷寒舌鑑。張路玉長子張登誕先氏彙纂。書止一卷。共舌圖一百二十。琥按舌苔但有白黃黑三者而已。杜清碧推廣敖氏驗舌法。為三十六圖。其中又增純紅舌。其餘等舌已半屬無據。今廣至一百二十圖。何其多歟。就其中。言紫色舌。藍色舌。亦甚有理。蓋熱極則色紫。

寒極則色藍。藍者。微青色也。至其言灰色。黴醬色二舌。亦甚不必。蓋灰色。即淡黑。黴醬色。即深紫也。張氏每借一色。即化為數十圖。何其穿鑿。

〔張氏(倬)傷寒兼證析義〕一卷,存

張倬曰。晨窗雪霽。光射四壁。張子被褐方起。誦雪嶠熟煮□。春風劈爛椽之句。客有量履過我。而進苦雪篇者。中有凍餒相繼倒一語。憮然久之。因呼從事爐頭。相與平章風雅。杯斝內。論及醫道之難。而傷寒為最難。傷寒而挾雜病者尤難。是以亙古絕無兼該之例。後世不能兼善其術也。

白話文:

汪琥認為,傷寒舌診只分白、黃、黑三種舌苔就足夠了。杜清碧擴展了敖氏驗舌法,將舌苔圖擴展到三十六種,其中還增加了純紅舌,但其他一些舌苔的描述缺乏依據。現在又擴展到一百二十種,實在太多了。其中雖然提到紫色舌和藍色舌,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熱極則色紫,寒極則色藍,藍色其實就是微微的青色。但灰色舌和黴醬色舌就沒有必要了,因為灰色就是淡黑色,黴醬色就是深紫色。張氏每種顏色就畫出許多圖,實在是穿鑿附會。

張倬認為,醫道艱深,其中傷寒最難,傷寒兼雜病更是難上加難。古往今來,沒有人能完全掌握傷寒兼雜病的治療方法,後世也無法兼善其術。

余曰。安有滔滔江漢。不通潮汐者乎。苟能純一其道。則圓機在我。活法隨人。何慮兼證之不克哉。客舉手稱善。

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兼證析義一卷,國朝張倬撰。倬字飛疇。吳江人。張登弟也。是書專論傷寒而挾雜病者。分中風。虛勞。中滿。腫脹。噎膈。反胃。內傷。宿食。咳嗽。咽乾。閉塞。頭風。心腹痛。亡血。多汗。積聚。動氣。疝氣。淋濁。瀉痢。胎產。凡十七種。設為問答。

以發明之。案傷寒論所謂合病並病。止言六經兼證。而不及雜病。醫家不明兼證之意。往往於脈證參差之際。或顧彼而失此。或治此而妨彼。為害頗深。此書一一剖析。使治病者不拘於一隅。不惑於多歧。亦可謂有功於傷寒矣。

白話文:

我說:「哪裡有浩瀚的江漢河流,卻不通潮汐呢?只要能專注於自己的道,那麼圓融的機制就在我手中,治病的方法也隨人而變,怎麼會擔心兼證治不好的問題呢?」客人舉起手表示讚同。

《四庫全書提要》說:《傷寒兼證析義》一卷,是清朝張倬所撰。張倬字飛疇,吳江人,是張登的弟弟。這本書專門論述傷寒兼雜病,分為中風、虛勞、中滿、腫脹、噎膈、反胃、內傷、宿食、咳嗽、咽乾、閉塞、頭風、心腹痛、亡血、多汗、積聚、動氣、疝氣、淋濁、瀉痢、胎產等十七種,以問答的方式闡明。

書中分析傷寒論所謂的合病並病,只提到六經兼證,卻沒有提到雜病。醫家不明白兼證的含義,往往在脈證不一致的情況下,或是顧此失彼,或是治此妨彼,危害頗深。這本書逐一剖析,讓治病者不拘泥於單一的觀點,不迷惑於多種歧路,也可以說對傷寒醫學有所貢獻。

汪琥曰。傷寒兼證析義。張路玉次子張倬飛疇氏著。書止一卷。言中風虛勞脹滿之人。有病傷寒者。謂之兼證。設為問答。共十七論。末後又附以十二經。八脈五運六氣方宜等說。極為明備。但其所用方藥。亦多偏僻。恐難取正也。

〔陳氏(治)傷寒近前集〕五卷,存

自序曰。聖王治世。澤及民生物命。孳孳揆理。無所不極。其調和陰陽。洞測性理。內則慮夫七情戕於中。表則防其六淫襲於外。不無其病。即有其治。或曰。病以何證為難治。曰。惟傷寒為難。曰。然則曷以傷寒為近乎。曰。惟其難。所以不可遠也。仲景著傷寒論。後如成無己之詳註。

白話文:

汪琥說:「傷寒兼證析義」是張路玉次子張倬飛所著,只有一卷。書中論述中風、虛勞、脹滿之人患上傷寒,稱為兼證,以問答形式呈現,共十七論。最後又附上十二經、八脈、五運六氣、方宜等說,非常詳盡。但書中所用藥方大多偏僻,恐怕難以取正。

「陳氏(治)傷寒近前集」五卷,現存。

自序中說:聖王治世,恩澤惠及百姓生靈,不斷探索道理,沒有不極致的。聖王調和陰陽,洞悉事理,內則考慮七情傷害於內,外則防禦六淫侵襲於外。有病就有治,不分輕重。有人說:「什麼病最難治?」答:「傷寒最難治。」又問:「為什麼要靠近傷寒?」答:「正因為傷寒難治,所以不能遠離。」仲景著有傷寒論,後來成無己又詳細註解。

方有執之條辨。鉛槧不一。代有其人。而學之者。如入萬花谷中。莫不驚心豔目。而企羨之。然究不知何所適從而取捨也。因曰。書有成規。地有異宜。辭貴切而不浮。理貴確而有當。燕趙魯衛之邦。近西北者。土敦而風烈。人多剛競。宜宗仲景法以治之。則得心而應手。吳楚閩粵之方。

近東南者。土潤風和。人多柔弱。宜宗節庵法以治之。則病瘳而易起。故曰。節庵一人。頓起沉淪。方趨捷要。藥類躬親。庶幾不遠。毋以近乎。康熙三十六年。山農陳治自敘於粵東端州之文來閣。

〔傷寒近後集〕五卷,存

〔黃氏(元御)傷寒說意〕十一卷,未見

白話文:

醫方有其固定的條理,但鉛槧(藥方)卻不盡相同,每個時代都有擅長此道的人,而後人學習醫術,就像走進了萬花谷,無不驚嘆讚賞,想要效仿學習。然而,卻不知該從何處下手,如何取捨。因此,我說,醫書有固定的規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適宜之法。用詞要精準不浮誇,道理要確切合理。燕趙魯衛等地靠近西北,土地肥沃,風勢強勁,人們性格剛強,適合沿用仲景的醫法治療,這樣就能得心應手。吳楚閩粵等地靠近東南,土地濕潤,風氣溫和,人們性格柔弱,適合沿用節庵的醫法治療,這樣就能使病人康復並輕鬆恢復。因此,人們說,節庵一人,讓沉淪的醫術重獲生機,醫方趨向簡潔精要,藥物親自驗證,希望能夠不負前人。不要因為接近而輕視之。康熙三十六年,山農陳治在廣東端州的文來閣自述此事。

《傷寒近後集》五卷,現存。

《黃氏(元御)傷寒說意》十一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元御既作傷寒懸解。謂論文簡奧。非讀者所能遽曉。乃會通大意。後著此書。以開示初學之門徑。

〔程氏(云鵬)傷寒答問〕未見

程云鵬曰。仲景法象高深。茫無入手。束而不觀。臨證昏昧。因就一二門士之問。而淺示之。使易通曉。(慈幼筏)

白話文:

《四庫全書提要》中說:「元御寫了《傷寒懸解》,認為文中論述簡潔深奧,非一般讀者所能立即明白。因此他彙通了主要意思,之後寫了這本書,用來為初學者指明學習方向。」

【程氏(云鵬)傷寒答問】未見

程云鵬說:「仲景醫術高深莫測,讓人無從下手,只會束之高閣,不去閱讀。臨到實際診病時就會昏頭昏腦。因此,我便根據一些門生的提問,簡單地為他們講解,讓他們更容易理解。」(《慈幼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