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卷七

2. 醫經(七)

〔黃帝八十一難經〕隋志二卷,佚

皇甫謐曰。黃帝命雷公岐伯。論經脈。旁通問難。八十一為難經。(太平御覽。引帝王世紀。○按為字。當移在八十一上。)

舊唐志曰。黃帝八十一難一卷。秦越人撰。

王勃序曰。黃帝八十一難經。是醫經之秘錄也。昔者岐伯以授黃帝。黃帝歷九師以授伊尹。伊尹以授湯。湯歷六師以授太公。太公授文王。文王歷九師以授醫和。醫和歷六師以授秦越人。秦越人始定立章句。歷九師以授華佗。華佗歷六師以授黃公。黃公以授曹夫子。夫子諱元字真道。

自云京兆人也。蓋授黃公之術。洞明醫道。至能遙望氣色。徹視腑臟。澆腸刳胸之術。往往行焉。浮沉人間。莫有知者。(文苑英華)

楊玄操曰。黃帝八十一難者。斯乃勃海秦越人所作也。

又曰。黃帝內經二帙。帙各九卷。而其義幽賾。殆難窮覽。越人乃採摘英華。抄撮精要。二部經內。凡八十一章。勒成卷軸。伸演其首。探微索隱。傳示後昆。名為八十一難。以其理趣深遠。非卒易了故也。既弘暢聖言。故首稱黃帝。

又曰。難。音乃丹切。(釋幻云史記附標)

丁德用曰。難經歷代傳之一人。至魏華佗。乃燼其文於獄下。於晉宋之間。雖有仲景叔和之書。各示其文。而濫觴其說。及吳太醫令呂廣重編此經。而尚文義差迭。按此則難經為燼餘之文。其編次復重經呂廣之手。固不能無缺失也。(難經匯考)

黎泰辰曰。世傳黃帝八十一難經。謂之難者。得非以人之五臟六腑隱於內。為邪所幹。不可測知。唯以脈理究其彷彿邪。若脈有重十二菽者。又有如按車蓋。而若循雞羽者。復考內外之證參校之。不其難乎。(難經匯考)

蘇軾曰。醫之有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後世達者。神而明之。如槃走珠。如珠走槃。無不可者。若出新意。而棄舊學。以為無用。非愚無知則狂而已。譬如俚俗醫師。不由經論。直授藥方。以之療病。非不或中。至於遇病輒應。懸斷死生。則與知經學古者。不可同日語矣。世人徒見其有一至之功。或捷古人。因謂難經不學而可。豈不誤哉。(楞伽經跋)

趙希弁曰。秦越人授桑君秘術。洞明醫道。採黃帝內經精要之說。凡八十一章。編次為十三類。其理趣深遠。非易了。故名難經。

陳振孫曰。漢志但有扁鵲內外經而已。隋志始有難經。唐志遂題云秦越人。皆不可考。難。當作去聲讀。

李駉曰。黃帝八十一難經。盧國秦越人所撰。史記列傳曰。扁鵲者。姓秦氏。名越人。揚雄所謂扁鵲盧人是也。假設問答。以釋疑難之義。凡八十一篇。故謂之八十一難經。醫經之興。始於黃帝。故系之黃帝者。以明其義。皆有所受之,而非私智曲說也。

紀天錫曰。秦越人將黃帝素問疑難之義。八十一篇。重而明之。故曰八十一難經。

白話文:

《醫經(七)》

《黃帝八十一難經》這本書,在隋朝的書籍目錄裡記載有兩卷,但現在已經失傳。

皇甫謐說,《黃帝八十一難經》是黃帝命令雷公和岐伯討論經脈,旁及各種疑難問題,總共歸納出八十一個難題,所以稱為《難經》。(這裡的“為”字應該放在“八十一”之上,表示是歸納出八十一個問題。)

舊唐書的經籍志記載,《黃帝八十一難經》共一卷,作者是秦越人。

王勃在序中提到,《黃帝八十一難經》是醫學經典的秘密記錄。從前,岐伯將醫理傳授給黃帝,黃帝又經過九位老師的傳授給伊尹,伊尹再傳給商湯,商湯又經過六位老師的傳授給太公,太公再傳給周文王,周文王又經過九位老師的傳授給醫和,醫和再經過六位老師的傳授給秦越人。秦越人才開始確定章節和句子。之後,秦越人又經過九位老師的傳授給華佗,華佗再經過六位老師的傳授給黃公,黃公又傳給曹夫子,曹夫子名為元,字真道。

曹夫子自稱是京兆人,他承襲了黃公的醫術,通曉醫理,甚至能遠遠地觀察人的氣色,透視內臟,開膛破肚的手術也經常施行。他遊歷民間,卻沒人知道他的真實身分。

楊玄操說,《黃帝八十一難經》是渤海人秦越人所寫的。

又說,《黃帝內經》有兩部,每部各有九卷,內容深奧難懂,難以全部研讀。秦越人於是擷取其中的精華,摘錄要點,從兩部《內經》中整理出八十一章,編成書卷,闡述其要旨,探討細微隱藏的道理,傳授給後世學習,所以稱為《八十一難》。因為其中的道理深遠,不是短時間可以理解的。此書既弘揚了聖賢的醫學思想,所以書名冠以黃帝的名號。

又說,“難”字的讀音應該是乃丹切。

丁德用說,《難經》的醫理是歷代單傳,傳到魏朝的華佗時,卻在獄中被燒毀。到了晉宋年間,雖然有張仲景和王叔和的著作,各自闡述了《難經》的內容,但都只是淺顯的說明。吳國的太醫令呂廣重新整理了這部經書,但是文義還是有錯誤和差異。因此,《難經》是焚毀後殘餘的文字,它的編排又經過呂廣的手,所以難免有缺失。

黎泰辰說,世俗流傳的《黃帝八十一難經》,之所以稱為「難」,難道不是因為人的五臟六腑都隱藏在體內,如果受到邪氣侵襲,無法直接觀察,只能通過診脈來推測嗎?如果脈象有時重如十二顆豆子疊在一起,有時又像按在車蓋上,有時又像觸摸雞毛,還要考慮內外證候,互相參照,難道不是很難嗎?

蘇軾說,醫學中有《難經》這本書,句句都包含道理,字字都是法則。後世聰明的人,能夠深入理解並靈活運用,就像在盤子上滾動珠子一樣,沒有什麼是行不通的。如果拋棄舊的學說,卻想提出新的理論,認為舊學沒有用,不是愚蠢無知就是狂妄。好比那些庸俗的醫生,不學習醫學理論,直接開藥方來治病,有時也能治好病,但是如果遇到疑難雜症,要能準確診斷病情並判斷生死,就比不上那些學習經典、通曉古代醫理的醫生了。世人只看到庸醫有一兩次湊巧治好病,甚至勝過古代的名醫,就認為《難經》不學也沒關係,這不是很錯誤嗎?

趙希弁說,秦越人從桑君那裡學到了秘傳醫術,通曉醫理,擷取《黃帝內經》的精要內容,總共八十一章,分成了十三類。其中的道理深遠,不容易理解,所以稱為《難經》。

陳振孫說,《漢書·藝文志》只有記載扁鵲的《內外經》,而《隋書·經籍志》才開始出現《難經》,《唐書·經籍志》則記載作者是秦越人,這些都無法考證。「難」字應該讀作去聲。

李駉說,《黃帝八十一難經》是盧國人秦越人所撰寫的。《史記》的列傳記載,扁鵲姓秦,名越人,楊雄所說的扁鵲是盧人指的就是他。書中假設問答,來解釋疑難問題,總共有八十一篇,所以稱為《八十一難經》。醫學經典的興起,始於黃帝,所以冠上黃帝的名號,是要表明書中的道理都是有所傳承的,而不是個人的偏見和錯誤見解。

紀天錫說,秦越人將《黃帝素問》中疑難的道理,用八十一章加以重申和闡明,所以稱為《八十一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