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七 (2)
卷七 (2)
1. 醫經(七)
吳澄曰。昔之神醫秦越人。撰八十一難。後人分其八十一為十三篇。予嘗慊其分篇之未當。釐而正之。其篇凡六。一至二十二論脈。二十三至二十九論經絡。三十至四十七論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論病。六十二至六十八論穴道。六十九至八十一論針法。秦越人之書。與內經素靈相表裡。而論脈論經絡居初。豈非醫之道所當先明此者歟。(贈醫士章伯明序)
歐陽玄曰。切脈於手之寸口。其法自秦越人始。蓋為醫者之祖也。難經先秦古文。漢以來答客難等作。皆出其後。又文字相質難之祖也。(難經匯考)
虞集曰。史記不載越人著難經。而隋唐經籍藝文志。定著越人難經之目。作史記正義者。直載難經數章。愚意以為古人因經設難。或與門人弟子問答偶得此八十一章耳。未必經之當難者。止此八十一條。難由經發。不特立言。且古人不求託名於書。故傳之者。唯專門名家而已。其後流傳寢廣。官府得以錄而著其目。注家得以引而成文耳。(難經匯考)
滑壽曰。史記越人傳。載趙簡子號太子齊桓侯三疾之治。而無著難經之說。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俱有秦越人黃帝八十一難經。二卷之目。又唐諸王侍讀張守節作史記正義。於扁鵲倉公傳。則全引難經文以釋其義。後全載四十二難。與第一難。三十七難全文。由此則知古傳以為秦越人所作者。
不誣也。詳其設問之辭。稱經言者。出於靈樞素問二經之文。在靈樞者尤多。亦有二經無所見者。豈越人別有摭於古經。或自設為問答也耶。
又曰。難經八十一篇。辭若甚簡。然而榮衛度數。尺寸位置。陰陽旺相。臟腑內外。脈法病能。與夫經絡流注。針刺俞穴。莫不該盡。昔人有以十三類統之者。於乎此經之義。大無不包。細無不舉。十三類果足以盡之。與八十一篇。果不出於十三類與。學者求之篇章之間。則其義自見矣。
又曰。此書固有類例。但當如大學朱子分章。以見記者之意則可。不當以已之立類。統經之篇章也。今觀一難至二十一難。皆言脈。二十二難至二十九難。論經絡流注始終。長短度數。奇經之行,及病之吉凶也。其間有云脈者。非謂尺寸之脈。乃經隧之脈也。三十難至四十三難。
言榮衛三焦臟腑腸胃之詳。四十四五難。言七衝門。乃人身資生之用。八會。為熱病在內之氣穴也。四十六七難。言老幼寐寤。以明氣血之盛衰。言人面耐寒。以見陰陽之走會。四十八難至六十一難。言診候病能。臟腑積聚。泄利傷寒雜病之別。而繼之以望聞問切。醫之能事畢矣。
六十二難至八十一難。言臟腑榮俞。用針補瀉之法。又全體之學所不可無者。此記者以類相從。始終之意備矣。
呂復曰。難經十三卷。乃秦越人祖述黃帝內經。設為問答之辭。以示學者。所引經言。多非靈素本文。蓋古有其書。而今亡之耳。
白話文:
吳澄說,過去的神醫秦越人寫了《八十一難經》,後人將其八十一條分為十三篇。我認為這樣分篇不太恰當,所以重新整理並分為六篇。第一篇到第二十二篇討論脈象,第二十三篇到第二十九篇討論經絡,第三十篇到第四十七篇討論臟腑,第四十八篇到第六十一篇討論疾病,第六十二篇到第六十八篇討論穴道,第六十九篇到第八十一篇討論針法。秦越人的著作和《內經》中的《素問》、《靈樞》互相呼應,而把討論脈象和經絡放在最前面,這難道不是醫學之道應該優先了解的嗎?
歐陽玄說,在手的寸口切脈的方法,是從秦越人開始的,他可以說是醫學的始祖。《難經》是先秦古文,漢代以後的《答客難》等著作,都是受其影響而產生的。這也是文字相互質疑辯論的開端。
虞集說,《史記》沒有記載越人著有《難經》,但隋唐的經籍藝文志卻明確記載了越人著有《難經》。撰寫《史記正義》的人,只是引用了《難經》的數章。我認為,古代人因為經典而提出疑問,或者在和門人弟子問答時偶然得到這八十一章。不一定只有這八十一條問題才是《難經》的重點。疑問是由經典引發的,不只是為了立言。而且古代人不求把名字寫在書上,所以只有醫學專家才能傳授。後來流傳越來越廣,官府才得以記錄並著錄,註解者才能引用而成文。
滑壽說,《史記》中記載了越人治療趙簡子、太子齊和桓侯這三個疾病的故事,但沒有提到他寫《難經》的事情。《隋書·經籍志》和《唐書·藝文志》都有秦越人著《黃帝八十一難經》二卷的記載。唐朝諸王侍讀張守節在寫《史記正義》時,在扁鵲倉公傳中,引用了《難經》的內容來解釋其中的含義,還完整地引用了第四十二難、第一難和第三十七難的全文。由此可見,古人認為《難經》是秦越人所著,並非虛假。詳細觀察其提問的語氣,稱“經言”的內容,出自《靈樞》、《素問》二經的原文,在《靈樞》中尤其多,也有二經中沒有的內容。難道是越人從其他古籍中摘錄的,或是自己設問作答的呢?
滑壽又說,《難經》八十一章,文字雖然簡潔,卻包含了榮衛的度數、尺寸的位置、陰陽的旺盛衰退、臟腑的內外、脈法和疾病的徵候、經絡的運行、針刺的穴位等所有內容。過去有人把它歸為十三類,這部經典的含義,涵蓋廣泛,細微之處也無不涉及。那麼,十三類真的足以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嗎?八十一章真的沒有超出十三類的範疇嗎?學習的人如果仔細研究每一章每一篇,就能明白其中的含義了。
滑壽又說,這本書本來就有類別區分,應該像朱熹注釋《大學》一樣分章,才能看出作者的意圖。不應該用自己的分類方法來統領經典的章節。現在來看,第一難到第二十一難,都在講述脈象;第二十二難到第二十九難,討論經絡的運行、起點和終點、長度和度數、奇經的運行以及疾病的吉凶。其中提到“脈”時,不是指寸口的脈,而是指經絡的脈;第三十難到第四十三難,詳細講述榮衛、三焦、臟腑、腸胃;第四十四難和第四十五難,講述七衝門(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以及八會(是熱病在體內的氣穴);第四十六難和第四十七難,講述老年人和年輕人睡眠和清醒的狀況,以此說明氣血的盛衰,以及人臉耐寒,以此說明陰陽的運行和交會;第四十八難到第六十一難,講述診斷和判斷病情,臟腑的積聚、泄瀉、傷寒和雜病的區別,接著是望、聞、問、切,醫生的本領都在其中了。
第六十二難到第八十一難,講述臟腑的榮俞穴,以及用針補瀉的方法,這也是整體醫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作者按照類別進行分類,把始終的意圖都表達出來了。
呂復說,《難經》十三卷是秦越人根據《黃帝內經》的內容,以問答的形式寫出來的,用來教導學者。書中引用的經典內容,大多不是《靈樞》和《素問》的原文,大概是古代有這些書,但是現在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