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七 (3)

1. 醫經(七)

王禕曰。秦越人八十一難。蓋舉黃帝岐伯之要旨而推明之。亞於內經者也。(音岩叢說。)

胡應麟曰。醫方等錄。雖亦稱述黃岐。然文字古奧。語致玄妙。蓋周秦之際。上士哲人之作。其徒欲以驚世。竊附岐黃耳。考班志。扁鵲有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或即今難經也。

王文潔曰。扁鵲者,軒轅時扁鵲也。隱居岩岳。不登於七人之列。而自作八十一難經。以後秦越人注之。今書稱扁鵲秦越人。

四庫全書提要曰。難經八十一篇。漢藝文志不載。隋唐志始載難經二卷。秦越人著。吳太醫令呂廣嘗注之。則其文當出三國前。廣書今不傳。未審即此本否。然唐張守節注史記扁鵲列傳。所引難經。悉與今合。則今書猶古本矣。其曰難經者。謂經文有疑。各設問難以答之。其中有此稱經云。

而素問靈樞無之者。則今本內經。傳寫脫簡也。其文辨析精微。詞致簡遠。讀者不能遽曉。故歷代醫家。多有註釋。

姚際恆曰。傷寒論序云。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八十一難者。即指素問九卷而言也。六朝人又為此。絕可笑。(偽書考)

徐大椿曰。難經。非經也。以經文難解者。設為問難以明之。故曰難經。言以經文為難而釋之也、是書之旨。蓋欲推本經旨。發揮至道。剖晰疑義。垂示後學。真讀內經之津梁也。但其中亦有未盡善者。其問答之詞。有即引經文以釋之者。經文本自明顯。引之或反遺其要。以至經語反晦。

或則無所發明。或則與兩經相背。或則以此語彼。此其所短也。其中有自出機杼。發揮妙道。未嘗見於內經。而實能顯內經之奧義。補內經之所未發。此蓋別有師承。足與內經並垂千古。不知創自越人乎。抑上古亦有此書。而越人引以為證乎。自隋唐以來。其書盛著。尊崇之者固多。

而無能駁正之者。蓋業醫之輩。讀難經而識其大義也。為醫道中傑出之流。安能更深考內經。求其異同得失乎。古今流傳之載籍。凡有舛誤。後人無敢議者。比比然也。獨難經乎哉。

按先子曰。八十一難之目。昉見於張仲景傷寒論序。難是問難之謂。隋蕭吉五行大義。唐李善文選七發注。太平御覽引此經。作八十一問。則其義可證焉。其冠以黃帝二字者。正與內經同。蓋出假託也。此經未詳成於何人。考楊玄操序云。秦越人之所作也。司馬遷云。天下至今言脈者由扁鵲。

蓋論脈莫精於難經。則其說之所以起也。自仲景以來。叔和脈經。士安甲乙。往往引其文。則漢人所撰。要之不失為古醫經。亦何必論其作者。而其為說。一本素靈之精要。以發其蘊奧。而較之經義。往往有相詭。是果何也。素問靈樞。舊稱古之內經。而取兩書較之。亦往往有其義相乖者。

二經中已如此。又取素問靈樞。而篇篇較之。其言有前後相畔者。一書中亦復如此。況難經雖原二經。而其實別是一家言。春秋三傳。各異其辭。古之說經立言。率皆為然。亦何遽取彼舉此。而致軒輊耶。姚際恆偽書考。謂六朝人所為。疏謬亦甚。

白話文:

王禕說:《難經》這本書,總結了黃帝和岐伯醫學的核心要旨,並加以闡發,其重要性僅次於《黃帝內經》。(這是音岩叢的說法)

胡應麟說:《醫方等錄》這本書,雖然也稱讚黃帝和岐伯的醫學,但文字古老艱澀,說法深奧玄妙,可能是周秦時代有智慧的人所寫,他們的門徒為了讓世人驚嘆,就假託是岐伯和黃帝的作品。考據《漢書·藝文志》,扁鵲有《內經》九卷和《外經》十二卷,或許就是現在的《難經》。

王文潔說:扁鵲,是指軒轅時代的扁鵲。他隱居在山林中,沒有列入七位名醫之列,而是自己寫了《八十一難經》,後來由秦越人注釋。現在書中把扁鵲和秦越人並稱。

《四庫全書提要》說:《難經》共有八十一篇,《漢書·藝文志》沒有記載,直到《隋書·經籍志》和《唐書·經籍志》才開始收錄,說是秦越人所著,吳國的太醫令呂廣曾經為它作注。由此可見,這本書的成書時間應該在三國之前。呂廣的註解現在已經失傳,不確定是否就是現在看到的版本。但是,唐朝的張守節注釋《史記·扁鵲列傳》時,所引用的《難經》內容,和現在的版本完全一致,因此可以認為現在看到的版本就是古本。書名之所以叫《難經》,是因為經文中有令人疑惑的地方,所以通過設問和解答的方式來闡明。其中有些地方提到「經文說」,而《素問》和《靈樞》中沒有,這應該是《黃帝內經》在傳抄過程中遺漏的地方。這本書的文字辨析精微,言簡意深,讀者不容易馬上理解,所以歷代醫家多有注釋。

姚際恆說:《傷寒論》的序文提到,編寫時參考了《素問》九卷和《八十一難》,這裡的「八十一難」其實就是指《素問》的九卷,六朝人又為此做文章,實在可笑。(這是他認為《難經》是偽書的觀點)

徐大椿說:《難經》並不是經典,而是針對經文中難以理解的地方,通過提問和解答的方式來闡明,所以叫《難經》,意思是解釋經文中難懂的地方。這本書的宗旨,是想推廣經典的要旨,闡發高深的醫理,剖析疑難問題,指導後來的學者,是學習《黃帝內經》的橋樑。但是,這本書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有的問答直接引用經文來解釋,而經文本身就已經很明白了,這樣反而抓不住重點,甚至讓經文的意思更加晦澀。有的問題沒有深入闡發,有的內容與《黃帝內經》相悖,有的地方則是答非所問。這些都是它的缺點。但其中也有獨到的見解,闡發了深奧的醫理,這些在《黃帝內經》中沒有提及,卻能夠顯明《黃帝內經》的深層含義,彌補了《黃帝內經》的不足。這應該是來源於不同的師承,足以和《黃帝內經》並列傳世。不知道這些獨到的見解是秦越人自己創立的,還是上古就有這本書,秦越人只是引用來佐證?自從隋唐以來,這本書就非常盛行,很多人推崇它,但沒有人能駁斥它的觀點。這是因為學醫的人,讀了《難經》就認為明白了醫學的大概,成為醫學界的佼佼者,又怎麼會深入考究《黃帝內經》,探求它們之間的異同和得失呢?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書籍,凡是有錯誤的地方,後人都不敢提出異議,這種情況屢見不鮮,難道只有《難經》是這樣嗎?

根據我的先父說,「八十一難」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張仲景《傷寒論》的序文中,「難」是指提問的意思。《隋書》的蕭吉在《五行大義》中,唐朝的李善在《文選·七發》的註解中,《太平御覽》引用此經時,都寫作「八十一問」,由此可以證明「難」的意思。書名冠以「黃帝」二字,和《黃帝內經》一樣,應該是假託的。這本書的作者不詳。考據楊玄操的序文,說是秦越人所作。司馬遷說:「天下至今談論脈象的,都是從扁鵲開始。」《難經》論述脈象最為精細,這就是它受到重視的原因。自從張仲景之後,《脈經》的王叔和,《甲乙經》的皇甫謐,都經常引用它的內容,因此可以認為是漢代人所著,總的來說仍然是古代的醫學經典。又何必一定要探究作者是誰呢?這本書的理論,一方面源自《素問》和《靈樞》的精髓,並加以闡發,但另一方面,它的觀點又往往與《黃帝內經》相悖,這是為什麼呢?《素問》和《靈樞》舊稱古代的《內經》,但比較這兩本書,也常常發現它們的觀點不一致。既然兩部《內經》內部尚且如此,何況《難經》雖源於《內經》,但其實是自成一家的學說呢?《春秋三傳》各不相同,古代的人講述經典、立論著說,大都如此,又何必厚此薄彼呢?姚際恆在《偽書考》中,說《難經》是六朝人所為,這個說法實在是荒謬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