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4)

1. 醫經(七)

又按八十一難經。較之於素問靈樞。其語氣稍弱。似出於東都以後之人。而其所記又有與當時之語相類者。若元氣之稱。始見於董仲舒春秋繁露。揚雄解嘲。而至後漢。比比稱之。男生於寅。女生於申。說文包字注。高誘淮南子注。離騷章句。俱載其說。木所以沉。金所以浮。

出於白虎通。金生於巳。水生於申。瀉南方火。補北方水之類。並是五行緯說家之言。而素靈中未有道及者。特見於此經。且此經診脈之法。分以三部。其事約易明。自張仲景王叔和輩。執而用之。乃在醫家。實為不磨之矜式。然徵之素靈。業已不同。稽之倉公診籍。復又不合。

則想其古法隱奧。以不遽易辨識。故至後漢或罕傳其術者。於是時師據素問有三部九候之稱。仿而演之。以作一家言者歟。其決非西京之文者。可以觀矣。

又按千金翼方。診脈大意。引一難五難五難文。外臺。載刪繁方六極論。引二十四難文。並稱扁鵲曰。其文雖稍異。而並似原於是經。考隋志。載刪繁方十三卷。謝士泰撰。是士泰繫於隋以上人。則是經屬之於越人者。不特創於楊玄操。余嘗觀宋板史記扁鵲傳。僧幻云附標。

所引難經。似是玄操原本。載其卷首名銜。曰。盧國秦越人撰。吳太醫令呂廣注。前歙州歙縣尉楊玄操演。據此。呂廣注本。似署越人名。然則士泰所稱。殆循其舊者歟。

〔呂氏(博望)注眾難經〕七錄一卷(藝文略作二卷)佚

亡名氏玉匱針經序曰。呂博少以醫術知名。善診脈論疾。多所著述。吳赤烏二年。為太醫令。撰玉匱針經。及注八十一難經。大行於世。(太平御覽)

熊均曰。按名醫圖。有呂博無呂廣。予疑博即廣也。

按僧幻云史記扁倉傳附標曰。黃帝八十一難經。吳太醫令呂廣注。一本作呂博。按呂氏本名廣。隋代避國諱。遂轉為博。先子曰。呂博望。即呂廣也。魏張楫廣雅。隋曹憲為之音解。避煬帝諱。更名博雅。據此呂名作博者。繫於隋人所易。豈甘氏名醫圖。偶不改之乎。蓋醫經之有注。莫先於此書。其說輯在於王翰林集註。幾乎所謂名亡而實不亡者。亦幸哉。

〔楊氏(玄操)黃帝八十一難經注〕讀書後志一卷(文獻通考作五卷。本朝現在書目作九卷。)佚

自序曰。黃帝八十一難者。斯乃勃海秦越人所作也。越人受桑君之秘術。遂洞明醫道。至能徹視腑臟。刳腸剔心。以其與軒轅時扁鵲相類。乃號之為扁鵲。又家於盧國。因命之曰盧醫。世或以盧扁為二人者。斯實謬矣。按黃帝有內經二帙。帙各九卷。而其義幽賾。殆難窮覽。

越人乃採摘英華。抄撮精要。二部經內。凡八十一章。勒成卷軸。伸演其首。探微索隱。傳示後昆。名為八十一難。以其理趣深遠。非卒易了故也。既弘暢聖言。故首稱黃帝。斯乃醫經之心髓。救疾之樞機。所謂脫牙角於象犀。收羽毛於翡翠者矣。逮於吳太醫令呂廣為之註解。

白話文:

再說,《八十一難經》這部書,相較於《素問》、《靈樞》來說,語氣顯得較為緩和,似乎是東漢之後的人所寫。但它其中所記載的內容,又與當時流行的觀點相似。例如,「元氣」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揚雄的《解嘲》中,到了東漢,更是被廣泛使用。「男生於寅,女生於申」這種說法,在《說文解字》的注釋、《高誘注淮南子》和《離騷章句》中都有記載。「木所以沉,金所以浮」的觀點,則出自《白虎通》。還有像是「金生於巳,水生於申,瀉南方火,補北方水」這些說法,都是五行緯書的觀點,在《素問》、《靈樞》中都沒有提及,卻特別出現在《難經》中。

此外,《難經》的診脈方法,分為三部,簡單易懂,自張仲景、王叔和等人就沿用此法,成為醫家的重要準則。然而,如果對比《素問》、《靈樞》,就會發現兩者有所不同。再與倉公的診籍對照,也存在差異。因此,可以推想古代診脈的方法,可能隱藏著更深奧的道理,不容易一下子就辨識清楚。或許因此,到了東漢時期,這種方法就很少被流傳下來。當時的醫者,根據《素問》中「三部九候」的說法,仿照並加以發展,形成了自己的學說。由此可見,《難經》絕非西漢時期的著作。

再看《千金翼方》的「診脈大意」篇,引用了《難經》第一難和第五難的內容。《外臺秘要》收錄的「刪繁方六極論」,也引用了《難經》第二十四難的內容,並且都稱之為扁鵲所說。雖然文字稍有不同,但都像是源自《難經》。考察《隋書·經籍志》,其中記載的《刪繁方》共十三卷,作者是謝士泰,說明謝士泰是隋代以前的人,那麼《難經》就應該是屬於越人所著,而不是楊玄操所創作的。我曾經看過宋代的《史記·扁鵲傳》,僧幻雲所附的標題中,所引用的《難經》內容,像是楊玄操的原本,上面寫著《難經》的卷首作者是「盧國秦越人」,註解者為「吳太醫令呂廣」,演繹者則是「前歙州歙縣尉楊玄操」。由此看來,呂廣的註解版本,似乎就署名為越人所著,那麼謝士泰所稱的,應該也是遵循這個舊例。

《呂氏(博望)注眾難經》這本書在《七錄》中記載為一卷(《藝文略》中記為二卷),現在已經失傳。亡名氏所寫的《玉匱針經序》說,呂博年輕時就以醫術聞名,擅長診脈論病,著作很多。在吳赤烏二年,他擔任太醫令,撰寫了《玉匱針經》並註解了《八十一難經》,廣為流傳於世(《太平御覽》有記載)。

熊均說,查閱《名醫圖》,只有呂博,沒有呂廣,我懷疑呂博就是呂廣。

僧幻云在《史記·扁倉傳》附標中說,《黃帝八十一難經》是吳太醫令呂廣所註解,另一個版本寫的是呂博。根據考證,呂廣的本名是廣,隋朝為了避諱,才改名為博。先父曾說,呂博望就是呂廣。魏朝張楫的《廣雅》,隋朝曹憲為之作注釋時,為了避諱隋煬帝的名字,把《廣雅》改名為《博雅》。由此可見,呂廣的名字改為呂博,是隋朝人所改的。難道甘氏的《名醫圖》就沒有改過來嗎?總而言之,醫經的註解,沒有比這本書更早的了。這些說法都收錄在王翰林的《集注》中,幾乎可以說是「名亡而實不亡」了,這也算是一件幸事。

《楊氏(玄操)黃帝八十一難經注》這本書,在《讀書後志》中記載為一卷(《文獻通考》中記為五卷,《本朝現在書目》中記為九卷),現在也已經失傳。楊玄操的自序說,《黃帝八十一難》是勃海秦越人所著。越人得到了桑君的秘術,因此精通醫道,甚至能透視腑臟,開腸破肚。因為他和軒轅時期的扁鵲很像,所以被稱為扁鵲。又因為他家住在盧國,所以也被稱為盧醫。世人有人認為盧醫和扁鵲是兩個人,這其實是錯誤的。黃帝有《內經》二套,每套九卷,但其中的內容深奧難懂,難以窮盡。越人於是採摘其中的精華,擷取重要的部分,從《內經》中選出八十一章,編成卷軸,闡明其中的要旨,探求其中隱藏的道理,傳授給後人,所以命名為《八十一難》。因為它的道理深遠,不容易一下子理解。這本書闡述了聖人的教誨,所以開頭就稱之為黃帝。這可以說是醫學的精髓,救治疾病的關鍵。就好比從象牙犀角中取出最精華的部分,從翡翠羽毛中取出最珍貴的部分。到了吳太醫令呂廣,為這本書做了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