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七 (5)
卷七 (5)
1. 醫經(七)
亦會合玄宗。足可垂訓。而所釋未半。余皆見闕。余性好醫方。問道無斁。斯經章句。特承師授。既而耽研無斁。十載於茲。雖未達其本源。蓋亦舉其綱目。此教所興。多歷年代。非唯文句舛錯。抑亦事緒參差。後人傳覽。良難領會。今輒條貫編次。使類例相從。凡為一十三篇。
仍舊八十首。呂氏未解。今並註釋。呂氏注不盡。因亦伸之。並別為音義。以彰厥旨。昔皇甫玄晏。總三部為甲乙之科。近世華陽陶貞白。廣肘後為百一之制。皆所以留情極慮。濟育群生者矣。余今所演。蓋亦遠慕高仁。邇遵盛德。但恨庸識有量。聖旨無涯。綆短汲深。玄致難盡。
前歙州歙縣尉楊玄操序。
按楊玄操不詳何朝人。考開元中。張守節作史記正義。於倉公傳。採錄楊序及說。則知為初唐人。其演注全在於王翰林集註中。所謂亦是名亡而實不亡者。然似與楊康侯注相錯。弟堅嘗鈔出呂楊舊注。更據晉唐以來諸書所引。校訂以為一篇。並附考異。序曰。寬平中藤原佐世現在書目。
黃帝八十一難經。九。楊玄操注。八十一難音義。一。同撰。趙希弁讀書志曰。黃帝八十一難經一卷。秦越人撰。吳呂廣注,唐楊玄操演。馬端臨文獻通考。作五卷。又詳讀書後志。有丁德用虞庶注。書並五卷。而今集註亦作五卷。九五字形相似易訛。疑玄操原書五卷。諸注仍之者歟。
某侯舊藏宋本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有大永間僧幻云附標。不啻板心牘尾皆滿。添以別紙。援證諸家。所引難經。為楊氏原本。而載其卷首署名。正與讀書後志合。有曰所見楊玄操注寫本也。字多謬誤。又曰。難經。楊氏云。難。音乃丹反。然則當時並音義而行於世。大永迄今。
未三百年。而軼亡不傳。深為可惜。然其所引。不下數十節。文字端雅。足窺古本真面。又集註每卷。署楊康侯名。是似玄操之外。更有註解。然註文稱楊曰。殊無分別。向為二家相混。仍欲證明之。考索有日。嘗檢黃魯直豫章集。有楊子建通神論序。稱子建名康侯。審是元符間人。
因知如熙豐以上。太平聖惠方。通真子注脈訣。——神功萬全方。並皇國醫心方。弘決外典鈔等所引。及丁虞所駁。皆非康侯注矣。仍於諸書所引。一一表出。殆似無出康侯者云。
〔八十一難音義〕本朝現在書目一卷,佚
〔侯氏(自然)難經疏〕崇文總目十三卷,佚
〔丁氏(德用)難經補註〕讀書後志五卷(書錄解題作二卷)。佚
趙希弁曰。丁德用以楊玄操所演。甚失大義。因改正之。經文隱奧者。繪為圖。德用濟陽人。嘉祐末。其書始成。
陳振孫曰。難經二卷。渤海秦越人撰。濟陽丁德用補註。德用者。乃嘉祐中人也。序言太醫令呂廣重編此經。而楊玄操復為之注。覽者難明。故為補之。其間為之圖。八十一難。分為十三篇。而首篇為診候最詳。凡二十四難。蓋脈學自扁鵲始也。
白話文:
這部醫經也闡述了深奧的道理,足以作為後世的教誨。但其中解釋的部分還不到一半,其餘的都缺失了。我天性喜愛醫方,探求醫理從不厭倦。這部經典的章句,是特別承蒙老師傳授的。之後我便潛心研究,從不懈怠,至今已十年。雖然還沒能完全理解它的根本奧義,但大致掌握了其中的綱領。此經傳世已久,歷經多個朝代,不僅文字內容有錯漏,而且事務頭緒也雜亂無章。後人研讀,實在難以理解。現在我將它重新整理編排,使同類的事例相互歸屬,總共分為十三篇。
內容仍舊是八十一個問題,呂氏沒有解釋的,現在一併加以註釋。呂氏的註解不夠詳盡,所以我也加以補充,並另外附上音義,以彰顯它的旨意。以前皇甫玄晏將三部醫經總結歸納為甲乙二科,近世華陽陶貞白將《肘後方》擴充制定為一百零一條法則,這些都是他們竭盡心思,為救助蒼生所做出的努力。我現在的闡述,也是遙遠地效法他們高尚的仁德,近距離地遵循他們的盛美之德。只是遺憾我見識淺薄,能力有限,而聖人的旨意是無窮無盡的,就像用短繩子汲取深井的水,玄妙的道理難以窮盡。
前歙州歙縣縣尉楊玄操寫序。
關於楊玄操是哪個朝代的人,不清楚。考證開元年間,張守節寫《史記正義》時,在《倉公傳》中引用了楊玄操的序和說法,由此可知他是初唐人。他所做的演講和註解,全部都在王翰林的《集註》中,這可謂是名亡而實不亡。但似乎和楊康侯的註解相互混淆。我的弟弟(楊)堅曾經抄錄了呂氏和楊氏的舊註,並根據晉唐以來各書所引用的內容進行校訂,將其整理成一篇,並附上考異。序言中說,寬平年間藤原佐世的書目中記載:
《黃帝八十一難經》九卷,楊玄操註。《八十一難音義》一卷,同撰。趙希弁的《讀書志》說:《黃帝八十一難經》一卷,秦越人撰寫,吳國呂廣註解,唐代楊玄操演繹。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中寫的是五卷。又詳細閱讀《讀書後志》,其中有丁德用、虞庶的註解,書籍都是五卷。而現在的《集註》也說是五卷。「九」和「五」字形相似,容易弄錯。懷疑玄操原書是五卷,各注釋者都沿襲了他的說法。
某侯先前收藏的宋代版本《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有大永年間僧人幻云附上的標記,不僅板心和竹簡尾部都寫滿了字,還用額外的紙張,引證各家所引用的《難經》,作為楊氏的原本,並記載了卷首署名,正與《讀書後志》的記載相符。上面說看到楊玄操註的寫本,字有很多錯誤。又說:《難經》,楊氏說「難」讀作「乃丹反」。可見當時是連同音義一起在世上流傳的。大永到現在,還不到三百年,卻已經失傳了,實在可惜。然而,它所引用的內容,不下數十處,文字端正典雅,足以窺見古本的真實面貌。又《集註》每卷都署名楊康侯,似乎在玄操之外,還有另外的註解。然而註解文字稱呼楊氏時,並沒有區別,之前被認為是兩家混淆了。想要證明這點,還需要花時間考證。我曾經查閱黃魯直的《豫章集》,其中有《楊子建通神論序》,稱子建名為康侯,考證得知他是元符年間的人。
由此得知,如熙寧、豐年以上的《太平聖惠方》、《通真子注脈訣》、《——神功全方》,以及《皇國醫心方》、《弘決外典鈔》等所引用的內容,以及丁、虞所駁斥的,都不是康侯的註解。仍然將各書所引用的內容,一一標註出來,似乎沒有超出康侯的範圍。
《八十一難音義》本朝現存目錄,一卷,已佚失。
《侯氏(自然)難經疏》崇文總目十三卷,已佚失。
《丁氏(德用)難經補註》讀書後志五卷(書錄解題作二卷)。已佚失。
趙希弁說,丁德用認為楊玄操所闡述的,嚴重偏離了大義,因此加以改正。經文中隱晦深奧的地方,繪製成圖。德用是濟陽人,嘉祐末年,他的書才完成。
陳振孫說,《難經》二卷,渤海人秦越人撰寫,濟陽人丁德用補註。丁德用是嘉祐年間的人。序言說太醫令呂廣重新編纂此經,而楊玄操又為之註解,讓讀者難以明白,所以加以補充。他在其中繪製了圖解,將八十一難分為十三篇,而首篇的診斷症候最為詳盡,共二十四難。大概脈學是從扁鵲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