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七 (6)
卷七 (6)
1. 醫經(七)
按嘗見皇國前輩本義標記。有云。補註五卷。嘉祐七年壬寅○月戊申日洛陽丁德用序。未知何所本。
〔虞氏(庶)注難經〕讀書後志五卷,佚
趙希弁曰。虞庶仁壽人。寓居漢嘉。少為儒。已而棄其業。習醫術。為此書。以補呂楊所未盡。黎泰辰治平間為之序。
按本義標記又云。承議郎守尚書屯田員外郎前知三泉縣兼管勾兵馬橋道勸農事騎都尉賜緋魚袋黎泰辰撰。治平四年端午序。亦不詳所本。
〔王翰林集註黃帝八十一難經〕五卷,存
呂復曰。難經十三卷。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說。而醇疵或相雜。惟虞氏粗為可觀。
按是書。文化初。內醫千田子敬(恭)重刊。時先子序曰。王翰林集註黃帝八十一難經五卷,宋志及晁陳二氏。並滑氏匯考之類。俱不著錄。惟明葉盛籙竹堂書目。又有難經集註一卷。未知王氏所集否。金紀天錫亦撰難經集註五卷。卷數不合。可疑也。今是書每卷首。題曰呂廣丁德用楊玄操虞庶楊康侯註解。
王九思王鼎象石友諒王惟一校正。附音釋。所謂王翰林者。未詳何人。宋仁宗天聖四年。王惟一為翰林醫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藥奉御騎都尉。奉敕編修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王翰林即惟一已。考趙希弁志。丁德用注。成於嘉祐末。虞庶注。黎泰辰治平間為之序。並在天聖之後。
由此觀之。惟一歷仕仁宗英宗兩朝。修銅人經之後。經數十年。而校正是書也。呂廣楊玄操丁德用虞庶注,簿錄載其目。諸家亦多援引。特至楊康侯未有所考。注中稱楊氏而辨駁丁氏之說者兩條。明是康侯說矣。余皆與玄操說混。不可辨也。王九思王鼎象石友諒。雖他書無所見。
其與惟一同為北宋人無疑矣。舊刻慶安板,雖未見祖本。題曰王翰林。則非惟一之舊也。是書視之於滑氏之融會眾說以折衷之。則醇疵淆混。似不全美。然吳呂廣以下之說。得藉以傳之。要之醫經之有注。當以此為最古也。
又按楊康侯所著通神論。元符中。黃魯直為序。與天聖四年。相距七十餘年。王惟一決不得與康侯眉睫相接。則不知何由集入其說也。辛巳仲冬十八日。西城侍醫野間君(成式)令嗣仁夫(成已)得皇國亡名氏難經俗解鈔。持來見示。卷首稱難經有十家補註。所謂十家。並越人而言之。
曰。盧秦越人撰。吳太醫令呂廣注。濟陽丁德用補註。前歙州歙縣尉楊玄操演。巨宋陵陽草萊虞庶再演。青神楊康侯續演。琴臺王九思校正。通仙王哲象再校正。東京道人石友諒音釋。翰林醫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藥奉御騎都尉賜紫金魚袋王惟一重校正。建安李元立鋟木於家塾。
據此諸家校注本。固各單行。李氏鳩集其說。編十家補註而若署名。似不以朝代為次序。後人以王惟一名在最後。謂系其所集。仍別為一書。題以王翰林集註字。先子所謂其非王氏之舊者。可見也。祭酒林天瀑先生(衡)佚存叢書。嘗刻是書曰。明王九思所編。蓋未深加考究也。
白話文:
我曾見過日本前輩學者對醫書做的考證,他們提到有《補註五卷》這本書,上面寫著嘉祐七年(壬寅年)某月戊申日,洛陽的丁德用所作的序。但不知道這本書的原始依據是什麼。
另外,有一本《虞氏(庶)注難經》,原名《讀書後志》,共五卷,現在已經失傳。
趙希弁說,虞庶是仁壽人,住在漢嘉。他年輕時學習儒家學問,後來放棄了,轉而學習醫術,並寫了這本書,用來補充呂廣、楊玄操沒有闡述完善的地方。黎泰辰在治平年間為此書作序。
考證結果顯示,之前提到的標記又說,承議郎、守尚書屯田員外郎、前知三泉縣兼管勾兵馬橋道勸農事、騎都尉、賜緋魚袋的黎泰辰撰寫,在治平四年端午節作序。同樣不清楚這本書的原始依據。
有一本《王翰林集註黃帝八十一難經》,共五卷,現在還存在。
呂復說,《難經》原本有十三卷,宋朝的王惟一收集了五家學者的說法,其中好的壞的混雜在一起。只有虞氏的註解還算可以。
根據考證,這本書在文化初年由內醫千田子敬(恭)重新刊印。當時我父親寫序說,《王翰林集註黃帝八十一難經》五卷,宋代的文獻目錄和晁氏、陳氏的目錄,以及滑氏的匯考都沒有收錄。只有明朝葉盛的《籙竹堂書目》中,有《難經集註》一卷,但不知道是否為王惟一所編。金朝的紀天錫也撰寫了《難經集註》五卷,但卷數與本書不符,令人懷疑。現在這本書每一卷開頭都寫著呂廣、丁德用、楊玄操、虞庶、楊康侯的註解。
王九思、王鼎象、石友諒和王惟一負責校正,並附有音釋。所謂的“王翰林”到底是誰,尚不清楚。宋仁宗天聖四年,王惟一擔任翰林醫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藥奉御、騎都尉,奉旨編修《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這個王翰林應該就是王惟一。根據趙希弁的記載,丁德用的註解是在嘉祐末年完成的,虞庶的註解和黎泰辰的序則是在治平年間完成的,都在天聖之後。
由此看來,王惟一歷經仁宗、英宗兩朝,在編修完《銅人經》數十年後,才來校正這本書。呂廣、楊玄操、丁德用、虞庶的註解,史籍中都有記載,許多學者也多有引用。只有楊康侯沒有相關考證。註解中有兩處稱呼楊氏,並駁斥丁氏的說法,可以確定那是楊康侯的說法。其餘的內容都和楊玄操的說法混雜在一起,難以分辨。王九思、王鼎象、石友諒雖然在其他書籍中沒有記載,但可以確定他們和王惟一都是北宋人。舊版慶安刻本,雖然沒有見過原版,但上面寫著“王翰林”,所以不是王惟一的原作。這本書與滑氏的融合眾說、折衷的作法相比,內容顯得好壞混雜,似乎不夠完美。但吳呂廣等人的說法,得以藉由這本書流傳下來。總而言之,有註解的醫經中,應該以這本書年代最為久遠。
另外,根據考證,楊康侯所著的《通神論》,在元符年間由黃魯直作序。這與天聖四年相差七十多年,王惟一不可能和楊康侯有直接接觸。所以不知道他的說法為何會被收錄到這本書中。辛巳年仲冬十八日,西城侍醫野間君(成式)的兒子仁夫(成已)拿來一本日本佚名人士所抄寫的《難經俗解》,上面說《難經》有十家補註。所謂的十家,都是指越人(指扁鵲)的學說。
他們是:盧秦越人撰寫,吳太醫令呂廣註解,濟陽丁德用補註,前歙州歙縣尉楊玄操演繹,巨宋陵陽草萊虞庶再次演繹,青神楊康侯繼續演繹,琴臺王九思校正,通仙王哲象再次校正,東京道人石友諒音釋,翰林醫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藥奉御、騎都尉、賜紫金魚袋的王惟一重新校正,以及建安李元立在家塾刻印。
根據這些學者的校註版本,原本都是各自單獨刊行的。李氏將這些說法收集起來,編成了十家補註,並署上這些學者的名字,似乎沒有按照朝代的順序排列。後人因為王惟一的名字排在最後,就認為是王惟一所編,另外稱作一本書,題名為《王翰林集註》。我父親說這本書不是王惟一的原作,由此可見。祭酒林天瀑先生(衡)的《佚存叢書》中,曾經刊刻這本書,並說是明朝王九思所編,這顯然是沒有經過深入考證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