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一 (1)
卷四十一 (1)
1. 方論(十九)
〔褚氏(澄)雜藥方〕七錄二十卷(唐志。作十二卷。)佚
南齊書本傳曰。褚澄。字彥道。初湛之尚始安公主。薨,納側室郭氏。生淵。後尚吳郡公主生澄。淵事公主孝謹。主愛之。湛之亡。主表淵為嫡。澄尚宋文帝女盧江公主。拜駙馬都尉。歷官清顯。善醫術。建元中。為吳郡太守。豫章王感疾。太祖召澄為治立愈。尋遷左民尚書。
淵薨。澄以錢萬十千。就招提寺。贖太祖所賜淵白貂坐褥。壞作裘及纓。又贖淵介幘犀導。及淵常所乘黃牛。永明元年。為御史中丞袁彖所奏。免官禁錮。見原。遷侍中。領右軍將軍。以勤謹見知。其年卒。澄女為東昏皇后。永元元年。追贈金紫光祿大夫。
白話文:
褚澄(澄)雜藥方七錄二十卷(唐志作十二卷。)佚
南齊書本傳記載:
褚澄,字彥道。早年,其父褚湛之娶了始安公主為妻。公主去世後,褚湛之娶了側室郭氏,生下了褚淵。後來褚湛之又娶了吳郡公主,生下了褚澄。褚淵侍奉吳郡公主非常孝順謹慎,公主很疼愛他。褚湛之去世後,吳郡公主上表請求讓褚淵成為嫡子。褚澄則娶了宋文帝的女兒盧江公主,被封為駙馬都尉。他歷任官職,品行清廉,且精通醫術。建元年間,他被任命為吳郡太守。豫章王生病,太祖皇帝召褚澄前來治療,很快便治好了。之後,褚澄升任左民尚書。
褚淵去世後,褚澄用一萬一千錢從招提寺贖回了太祖皇帝賜給褚淵的白貂坐褥,將其改造成裘衣和纓帶。他又贖回了褚淵的介幘犀導,以及褚淵生前常騎的黃牛。永明元年,褚澄被御史中丞袁彖彈劾,被免官禁錮。後來他被恢復官職,升任侍中,兼任右軍將軍,以勤懇謹慎受到朝廷重用。同年,褚澄去世。褚澄的女兒後來成為東昏侯的皇后。永元元年,褚澄被追贈金紫光祿大夫。
〔褚氏遺書〕宋志一卷,存
蕭淵序曰。黃巢造變。從亂群盜。發人塚墓。掘取金寶。遇大穴焉。方丈餘。中環石十有八片。形制如槨。其蓋六石。題曰有齊褚澄所歸。啟蓋榨骨已蛇蟻所穴。環石內向。文字曉然。盜疑兵書。移置戶外。視之棄去。先人偶見讀徹。囑鄰鄉慎護。明年具舟載歸。欲送官以廣其傳。
遭時兵革不息。先人亦不幸。遺命異物終當化去。神書理難久藏。其以褚石為吾棺槨之石。褚石隱則骸骨全。褚石或興。吾名亦顯。淵募能者調墨。治刻百本散之。余遵遺誡。先人諱廣字叔常。清泰二年。五月十九日。古揚蕭淵序。
釋義堪序曰。靖康初。金人犯順。群盜乘間。在處有之。去揚城北二十五里。陳源橋。有蕭家。世居其間。蓋貧不能自振矣。守一塚甚勤。曰。吾十二世祖。葬父於此。吾家塚凡數百。世世惟守此耳。盜疑其起家者富而厚葬。日夕窺之。二家因語人曰。吾十二世祖。葬其父明經廣叔常。
白話文:
褚氏遺書
宋志一卷,存
蕭淵序曰:黃巢起兵造反,天下大亂,許多盜賊趁機作亂,他們掘開墳墓,盜取金銀財寶。有一天,盜賊們在一座大墓中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地穴,長寬約有一丈,裡面有十八塊石頭圍成一個圓形,形狀像棺槨,上面蓋著六塊石頭。石頭上刻著「有齊褚澄所歸」的字樣。盜賊們打開石蓋,發現裡面的骸骨已經被蛇蟲蟻鼠啃食殆盡,石頭內側的文字卻依然清晰可辨。盜賊們以為是兵書,便搬到戶外查看,結果發現不是,便棄之而去。
我的先人偶然看到這些文字,全部讀完之後,囑咐鄰居小心保護。第二年,他特地造了一艘船,將石頭載回家,想要送交官府,讓這些文字廣為流傳。
然而,當時戰亂不斷,我的先人也遭遇不幸,臨終前留下遺言,希望這些奇異物品能夠化為烏有,這本神書也難以久藏。因此,他將這些石頭作為自己的棺槨之石,希望褚氏遺書能夠與自己同眠。他認為,只要褚氏遺書隱藏於地,自己的遺骸就能夠完好無損;如果這些石頭能夠重見天日,那麼自己的名聲也會隨之顯赫。
我蕭淵,特地尋找能工巧匠,用墨汁刻印了一百份遺書,廣為散播。我遵照先人的遺願,將這些石頭埋葬,他也將會永遠守護著這些文字。
我的先人名為蕭廣,字叔常,清泰二年五月十九日,於古揚州逝世。
釋義堪序曰:
靖康年間,金人入侵,盜賊四起。在揚州城北二十五里處的陳源橋,住著一家蕭姓人家,世代居住於此。他們家境貧寒,無法自救。他們守護著一座墳墓,非常勤懇,說那是他們十二世祖的墓,裡面埋葬著他們家族的祖先。蕭家祖墳很多,但他們只守護著這座。盜賊們懷疑蕭家世代富裕,才會如此厚葬祖先,所以日夜監視著這座墳墓。
蕭家人對別人說,他們十二世祖的名字叫做蕭廣,字叔常,是一位明經學者。
用石刻秘經為槨。從治遺命也。已而不忍其柩有將廢之兆。遂敕子孫世守之耳。窺者仍故。二家因會鄉人啟視之。漆棺如新。刻石十有九片。其一蓋蕭淵序也。乃移柩莽居側。而舉石於門外。有告蕭得埋寶者。遂納石。於今予時持缽。將為南嶽之遊。遇蕭門結葬緣。適見其事。
謾錄諸策。以俟能者。二年結制前五日。衛國釋義堪書。
丁介跋曰。上褚澄遺書一卷。初得蕭氏父子護其石。而其書始全。繼得僧義堪筆之紙。而其書始全。今得劉繼先鋟之木。而其書始傳。亦可謂多幸矣。澄子彥通。河南陽翟人。宋武帝之甥。尚書左僕射湛之之子。廬江公主之夫。齊太宰侍中錄尚書公淵之弟。仕宋。自駙馬都尉。
白話文:
古代用石頭刻製的秘經作為棺槨,這是按照遺命而為。後來,後人覺得棺槨有將要毀壞的跡象,便下令子孫世代守護。有人想要偷看,但依然如故。兩家人便一起召集鄉人打開查看,漆棺依然完好如新,刻石共有十九片,其中一片是蕭淵的序文。於是他們將棺槨移到蕭家墓旁,將刻石放在門外。有人告訴蕭家說埋藏了寶物,於是他們就收了刻石。直到現在,我帶著缽盂準備前往南嶽遊玩,恰好遇到了蕭家下葬的緣分,正好看到了此事。
我隨手記錄在冊,留待有識之士閱讀。這是二年結制前五天,衛國釋義堪所寫。
丁介跋語:褚澄遺書一卷,最初蕭氏父子保護著刻石,因此書才得以完整。後來又得到僧義堪用筆寫在紙上,書才得以完整流傳。現在又得到劉繼先刻在木板上,書才得以廣為傳播。這真是多虧了他們啊。褚澄的兒子彥通,是河南陽翟人,宋武帝的外甥,尚書左僕射湛之子,廬江公主的丈夫,齊太宰侍中錄尚書公淵的弟弟,在宋朝做官,從駙馬都尉做起。
遍歷清顯。仕齊。至侍中。領右軍將軍。永明元年卒。(南史云。永元元年卒。誤也。)東昏侯立其女為皇后。追贈金紫光祿太夫。實永元元年。去其卒時。已七十年矣。遺書題其贈官。豈蕭廣得其槨石。考之史傳。而附題於前乎。初齊高帝愛子豫章王嶷。自江陵赴都。得疾日臻。
帝憂形於色。乃大赦天下。聞澄傳楊淳秘方。召澄治立愈。帝喜甚。擢澄左民尚書以寵之。其守吳郡也。民有李道念以公事至郡。澄遙見謂曰。汝有奇疾。道唸曰。某得冷疾五年矣。澄診其脈曰。非冷也。由多食雞子所致。可煮蘇一斗服之。即吐物如升許。涎裹之動。抉涎出視。
白話文:
他經歷過各種官職,最終做到齊朝的侍中,領右軍將軍。永明元年去世。(《南史》記載為永元元年去世,有誤。)東昏侯立他的女兒為皇后,追贈他金紫光祿太夫。實際上是永元元年,距離他去世已經七十年了。遺書上題寫著他被贈予的官職,難道是蕭廣得到他的棺材石,參考史書,而將贈官附題在前面嗎?
當初齊高帝很寵愛兒子豫章王嶷,從江陵趕往都城時,病重日益加劇。
齊高帝非常擔心,因此下詔大赦天下。聽說澄擁有楊淳的秘方,便召澄來治療,很快治好了豫章王的病。齊高帝非常高興,提拔澄為左民尚書以示恩寵。
澄擔任吳郡太守時,百姓李道念因公事來到郡府,澄遠遠地看見他就說:「你有奇怪的病。」道念說:「我患了寒症,已經五年了。」澄診脈後說:「不是寒症,而是因為吃雞蛋太多引起的。可以用蘇葉一斗煮水喝,就能吐出很多東西,像唾沫裹著東西一樣,挖出唾沫看看。」
乃一雞雛。翅距已具而能走。澄曰。未也。盍服其餘藥。從之。凡吐十三枚。疾乃瘳。其妙皆此類也。是書幽眇簡切。多前人所未發。而豈徒哉。問子篇。稱建平王。當是澄之妻之侄景素。其生子六。即延齡延年輩云。嘉泰元年日南至。甘泉寄士丁介跋。
徐常吉曰。尊生秘經一卷。六朝時齊褚澄所著。唐末黃巢亂。發其塚之石刻。維揚人蕭廣手摹之。其書始傳。(事玄要言)
四庫全書提要曰。褚氏遺書一卷。舊本題齊褚澄撰。澄字彥適。陽翟人。褚淵弟也。尚宋文帝女廬江公主。拜駙馬都尉。入齊為吳郡太守。官至左民尚書。事蹟具南齊書本傳。是書分受形。本氣。平脈。津潤。分體。精血。除疾。審微。辨書。問子十篇。大旨發揮人身氣血陰陽之奧。
白話文:
褚澄所著的《尊生秘經》是一本六朝時期的醫學著作,內容講述人體氣血陰陽的奧秘,並涵蓋受形、本氣、平脈、津潤、分體、精血、除疾、審微、辨書、問子等十個方面。書中多有前人未曾提出的獨到見解,簡潔明瞭,妙處甚多。傳說這本書是唐末黃巢亂時,從褚澄墓中發掘出來的石刻,由維揚人蕭廣手摹而成,並因此流傳至今。《南齊書》記載,褚澄字彥適,是陽翟人,褚淵的弟弟,曾娶宋文帝的女兒廬江公主,官至左民尚書,其事蹟可考。
宋史始著於錄。前有後唐清泰二年蕭淵序。云。黃巢時。群盜發塚。得石刻棄之。先人偶見載歸。後遺命即以褚石為槨。又有釋義堪序。云。石刻得之蕭氏塚中。凡十有九片。其一。即蕭淵序也。又有嘉泰元年丁介跋。稱此書得蕭氏父子護其石。而始全。繼得僧義堪筆之紙而始存。
今得劉義。先鋟之木。而始傳云。考周密癸辛雜識。引其非女非男之身一條。則宋代已有此本。所謂刻於嘉泰中者。殆非虛語。其書於靈樞素問之理。頗有發明。李時珍王肯堂俱採用之。其論寡婦僧尼。必有異乎妻妾之療。發前人所未發。而論吐血便血飲寒涼。百不一生。尤千古之龜鑑。
白話文:
宋史最初是刻在石頭上的,唐朝清泰二年蕭淵寫了序言。據說黃巢起義時,盜賊掘墓,發現了石刻,棄之不理。先人偶然看到,把它帶了回來,後來遺命用褚石做棺材。釋義堪也寫了序言,說石刻是在蕭氏家族墓中找到的,共有十九塊,其中一塊就是蕭淵的序言。嘉泰元年,丁介寫了跋文,說這本書能夠保存下來,是因為蕭氏父子保護石刻,又因為僧人義堪把它抄寫在紙上。
現在我們看到的版本,是劉義用木頭刻印出來的。據周密的《癸辛雜識》記載,宋代已經有這個版本的宋史。所以說嘉泰年間刻印的說法,應該不是空穴來風。這本書在《靈樞》和《素問》的理論上,有一些新見解,李時珍和王肯堂都引用了它。書中論述寡婦、僧尼的病症,認為她們的治療方法與妻妾不同,開拓了前人的研究領域。尤其關於吐血、便血,要避免飲用寒涼之物,否則百死一生,這真是千古的警示。
疑宋時精醫理者所著。而偽託澄以傳。然其言可採。雖贗本不可廢也。中頗論精血化生之理。所以辨病源戒保嗇耳。高儒百川書志。列之房中類。則其誤甚矣。
按儲泳祛疑說,稱是書曰尊生秘經。故徐常吉從識其目。然近世傳本。未有以此題簽者也。
〔亡名氏集略雜方〕隋志十卷,佚
〔雜藥方〕隋志一卷,佚
〔雜藥方〕七錄四十六卷,佚
〔雜藥方〕隋志十卷,佚
〔湯丸方〕隋志十卷,佚
〔雜丸方〕隋志十卷,佚
〔百病膏方〕七錄十卷,佚
〔雜湯丸散酒煎薄帖膏湯婦人少小方〕七錄九卷,佚
〔療下湯丸散方〕七錄十卷,佚
白話文:
這本書疑似是宋朝精通醫理的人所寫,但卻偽造了澄的姓名來傳世。儘管是偽本,但書中內容可取,也不應該被廢棄。書中主要論述精血化生的道理,藉此辨別病因,並告誡人們要保養身體。高儒在《百川書志》中將此書列為房中類,實在是誤解甚深。
根據儲泳的《祛疑說》,他稱此書為《尊生秘經》,所以徐常吉才知道此書的書名。然而,近世流傳的版本卻沒有以這個書名標題。
以下列出一些失傳的中醫古籍:
- 〔亡名氏集略雜方〕 記載於《隋志》,十卷,現已失傳。
- 〔雜藥方〕 記載於《隋志》,一卷,現已失傳。
- 〔雜藥方〕 記載於《七錄》,四十六卷,現已失傳。
- 〔雜藥方〕 記載於《隋志》,十卷,現已失傳。
- 〔湯丸方〕 記載於《隋志》,十卷,現已失傳。
- 〔雜丸方〕 記載於《隋志》,十卷,現已失傳。
- 〔百病膏方〕 記載於《七錄》,十卷,現已失傳。
- 〔雜湯丸散酒煎薄帖膏湯婦人少小方〕 記載於《七錄》,九卷,現已失傳。
- 〔療下湯丸散方〕 記載於《七錄》,十卷,現已失傳。
〔醫方論〕隋志七卷,佚
〔孫中郎雜藥方〕七錄二十九卷,佚
〔陽氏(眄)藥方〕七錄二十八卷,佚
〔夏侯氏(闕名)藥方〕七錄七卷,佚
〔王氏(季琰)藥方〕七錄一卷,佚
〔亡名氏治卒病方〕七錄一卷,佚
〔遼東備急方〕七錄三卷,佚
七錄曰。都尉臣廣上。
〔如意方〕隋志十卷,佚
〔梁武帝所服雜藥方〕隋志一卷,佚
〔坐右方〕新唐志十卷,佚
〔陶氏(弘景)方〕隋志三卷,佚
陶弘景曰。余祖世以來。務敦諱方藥。本有範汪方一部。斟酌詳用。多護其故。內護家門。旁及親族。其有虛心告請者。不限貴賤。皆摩踵救之。凡所救活數百千人。自余投纓宅嶺。猶不忘此。日夜玩味。常覺欣欣。余亦撰方三卷。並效驗方五卷。又補葛氏肘後方三卷。蓋欲承嗣善業。令諸子侄。不敢失墜。可以補身濟物者也。(本草序例)
白話文:
古代醫書《醫方論》、《孫中郎雜藥方》、《陽氏(眄)藥方》、《夏侯氏(闕名)藥方》、《王氏(季琰)藥方》、《亡名氏治卒病方》、《遼東備急方》、《如意方》、《梁武帝所服雜藥方》、《坐右方》、《陶氏(弘景)方》等,都已失傳。陶弘景在《本草序例》中提到,他祖上世代以來專精醫藥,並擁有範汪方一部,他秉持祖訓,謹慎使用藥方,並將醫術傳授給親族。他也樂於為他人治病,救活了無數人。退休後,陶弘景仍致力於研究醫藥,並撰寫了《方》三卷和《效驗方》五卷,以及補遺葛洪的《肘後方》三卷,希望後代子孫能繼承祖業,用醫術造福世人。
〔效驗方〕隋志六卷梁五卷(舊唐志。作十二卷。)佚
〔靈奇秘奧〕(本朝現在書目。作靈奇奧秘術。)宋志一卷,佚
〔王氏(顯)藥方〕三十五卷(本朝現在書目。有中尉王榮雜藥方一卷。)佚
北魏書本傳曰。王顯。字世榮。陽平樂平人。自言本東海郯人。王朗之後也。祖父延和中南奔。居於魯郊。又居彭城。伯父安上。劉義隆於板行館陶縣。世祖南討。安上棄縣歸命。與父母俱徙平城。例敘陽都子。除廣寧太守。顯父安道。少與李亮同師。俱學醫業。粗究其術。
而不及亮也。安上還家樂平。頗參士流。顯少曆本州從事。雖以醫術自通。而明敏有決斷才用。初文昭太后之懷世宗也。夢為日所逐。化而為龍繞後。後寤而驚悸。遂成心疾。文明太后敕召徐騫及顯等。為後診脈。騫云。是微風入臟。宜進湯加針。顯云。按三部脈。非有心疾。
白話文:
《效驗方》這本書,隋朝的志書記載有六卷,梁朝的志書記載有五卷(舊唐書記載是十二卷),現在已經失傳了。
《靈奇秘奧》這本書,宋朝的志書記載有一卷,現在也失傳了(現在的書目把它叫做《靈奇奧秘術》)。
《王氏(顯)藥方》這本書,有三十五卷(現在的書目記載只有一卷,叫做《中尉王榮雜藥方》),現在也失傳了。
《北魏書》記載,王顯,字世榮,是陽平樂平人,他自稱是東海郯人,是王朗的後代。他的祖父在延和年間南遷,住在魯國郊外,後來又住在彭城。他的伯父王安上在劉義隆時擔任板行館陶縣的縣令,世祖南征時,王安上棄城投降,和父母一起遷往平城。王顯被封為陽都子,並且擔任廣寧太守。王顯的父親王安道,年輕時和李亮同師學習醫術,對醫術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如李亮精通。
王安上回到樂平後,結交了很多士大夫。王顯年輕時曾在本州擔任從事。雖然他精通醫術,但同時也具有聰明才智和果斷的能力。有一次,文昭太后懷孕世宗時,夢到被太陽追趕,太陽變成一條龍圍繞在她的後面。她醒來後非常害怕,患上了心病。文明太后下令召徐騫和王顯等醫生為太后診脈。徐騫說這是微風侵入臟腑,應該服用湯藥並配合針灸治療。王顯則說根據脈象判斷,太后並沒有心病。
將是懷孕生男之象。果如顯言。久之。召補侍御帥尚書儀曹郎。號稱幹事。世宗自幼有微疾。久未瘥愈。顯攝療有效。因是稍蒙盼識。又罷六補之初。顯為領軍千烈間通規策。頗有密功。累遷遊擊將軍。拜廷尉少卿。仍在侍御。營進御藥,出入禁內。乞臨本州。世宗嘗許之。
積年未授。因是聲聞傳於遠近。顯每與人言。時旨已決。必為刺史。遂除平北將軍。相州刺史。尋詔馳驛還京。復掌藥。又遣還州。元愉作逆。顯討之不利。入除太府卿御史中尉。顯前後歷職。所在著稱。糾折庶獄。究其奸回。出內惜慎。愛國如家。及領憲臺。多所彈劾。百寮肅然。
白話文:
意思是懷孕生男的徵兆。果然如他所言,不久後,他就被任命為侍御史、尚書儀曹郎,稱作幹事。世宗皇帝自幼體弱多病,久病不愈,顯醫術高明,治好了他的病,因此受到世宗的賞識。後來世宗罷免了六個補官,顯被任命為領軍千烈,在其中施展策略,頗有秘密功勞。他多次升遷,最終成為遊擊將軍,並被封為廷尉少卿。他仍然在侍御史任上,負責進貢御藥,經常出入宮廷。他曾經請求去自己的本州任職,世宗也答應了。
然而多年過去,他仍然沒有被授予職位。因此他的名聲傳遍四方。顯經常對人說,聖旨已經決定,他一定會被任命為刺史。結果他就被任命為平北將軍、相州刺史。不久後又接到詔令,快馬加鞭回到京城,再次掌管藥事。之後又派他返回州郡。元愉造反,顯率兵討伐,但未能取勝。他被調回京城,任命為太府卿、御史中尉。顯無論擔任什麼職位,都能做出成績,他審理案件公正嚴明,揭露奸邪,出入宮廷謹慎小心,愛國如家。他擔任憲臺時,彈劾了不少官員,朝堂上下肅然起敬。
又以中尉屬官。不悉稱職。諷求更換。詔委改選。務盡才能。而顯所舉。或有請屬。未皆得人。於是眾口喧譁。聲望致損。後世宗詔顯撰藥方三十五卷。班布天下。以療諸疾。東宮既建。以為太子詹事。委任甚厚。世宗每幸東宮。顯常近侍。出入禁中。仍奉醫藥賞賜。累加為立館宇。
寵振當時。延昌二年秋。以營療之功。封衛南伯。四年正月。世宗夜崩。肅宗踐阼。顯奉璽策。隨從臨哭。微為憂懼。顯即蒙任遇。兼為法官。恃勢使威。為時所疾。朝宰托以侍療無效。執之禁中。詔削爵位。臨執呼冤。直閣以刀環撞其腑下。傷中吐血。至右衛府。一宿死。
白話文:
當時,中尉的屬官並不稱職,有人諷刺請求更換,皇帝便下詔讓顯選拔新的屬官,務必選用有才能的人。但顯推薦的人選,有些人並不合適,因此引起眾人議論紛紛,導致顯的聲望受損。後來世宗皇帝下詔讓顯編寫了三十五卷的藥方,頒布天下,用於治療各種疾病。東宮建立後,顯被任命為太子詹事,深受皇帝信任。世宗皇帝每次前往東宮,顯都陪伴左右,出入宮廷。皇帝也經常賞賜他醫藥。顯後來又多次獲得升遷,並被允許建立自己的館宇。
當時顯的聲望很高,延昌二年秋天,因為治療疾病有功,被封為衛南伯。四年正月,世宗皇帝夜裡去世,肅宗皇帝登基。顯奉著璽印和策書,隨從肅宗皇帝前往靈堂哭泣,顯略微有些憂懼。之後,顯獲得重用,兼任法官。他倚仗權勢,為所欲為,引起眾人反感。朝中大臣以侍奉治療無效為由,將顯囚禁在宮中,並下詔削去他的爵位。顯在被囚禁時喊冤,獄卒用刀環撞擊他的腹部,導致他內傷吐血。被押送到右衛府後,一夜之間就去世了。
始顯布衣為諸生。有沙門相顯。後當富貴。誡其勿為吏官。吏官必敗。由是世宗時。或欲其遂攝吏部。每殷勤避之。及世宗崩。肅宗夜即位。受璽冊。於儀須兼太尉。及吏部。倉卒百官不具。以顯兼吏部行事矣。
〔王世榮單方〕隋志一卷,佚
〔李氏(修)藥方〕(舊唐志。作李思。)隋志。五十七卷。本百十卷。佚
北魏書本傳曰。李修。字思祖。本陽平館陶人。父亮。少學醫術。兄元孫。隨畢眾敬。赴平城。亦遵父業而不及。以功賜爵義平子。拜奉朝請。修略與兄同晚入代京。歷位中散令。以功賜爵。下蔡子。遷給事中。太和中。當在禁內。高祖文明太后時有不豫。修侍針藥。治多有效。
白話文:
李修原本是個平民百姓,後來成為讀書人。有位僧人預言他日後會富貴,但告誡他不要做官,因為做官必定會失敗。後來,世宗皇帝想讓李修擔任吏部尚書,李修卻總是婉拒。等到世宗皇帝去世,肅宗皇帝當夜即位,李修因為當時百官尚未就位,臨時被任命為吏部尚書,代理職務。
賞賜累加。車服第宅。號為鮮麗。集諸學士。及工書者。百餘人。在東宮撰藥方百餘卷。皆行於世。先是咸陽公高允。雖年且百歲。而氣力尚康。高祖文明太后時令修診視之。一旦奏言。允脈竭氣微。大命無遠。未幾果亡。遷洛。為前軍將軍。領太醫令。後數年卒。贈威遠將軍。
青州刺史。子大授襲汶陽令。醫術又不逮父。
〔亡名氏辨病形證〕隋志七卷,佚
〔瘧論並方〕隋志一卷,佚
〔雜要方〕隋志一卷,佚
〔範氏(世英)千金方〕隋志三卷,佚
〔徐王方〕隋志五卷,佚
〔徐王八世家傳效驗方〕隋志十卷,佚
按東海徐熙字仲融。以醫著於晉宋間。奕葉相傳。至之才凡六世。並其族祖叔向及嗣伯為八世。之才撰其傳家試驗之方。以為編者。之寸封西陽郡王。故稱徐王。
白話文:
皇帝賞賜累積增加,賜予他車馬、服飾和住宅,稱之為華麗。皇帝又召集了一百多位學士和擅長書寫的人,在東宮編撰了一百多卷藥方,這些藥方都流傳於世。
早些時候,咸陽公高允,雖然年近百歲,但身體還很健康。高祖文明太后當時命令人去檢查他的身體,有一天,醫生奏報說高允的脈搏微弱,氣息衰微,性命不久於人世。不久之後,高允果然去世了。他被遷葬到洛陽,擔任前軍將軍,領太醫令,幾年後去世。死後被追贈為威遠將軍。
高允的兒子子大授繼承了汶陽令的職位,但醫術卻不如他父親。
隋朝史書記載了七卷關於辨別疾病症狀的書籍,現已失傳。
隋朝史書記載了關於瘧疾論述和藥方的書籍,現已失傳。
隋朝史書記載了雜要方一卷,現已失傳。
隋朝史書記載了范氏世英的千金方三卷,現已失傳。
隋朝史書記載了徐王方五卷,現已失傳。
隋朝史書記載了徐王八世家傳效驗方十卷,現已失傳。
根據史書記載,東海徐熙字仲融,以醫術聞名於晉宋時期,他的醫術代代相傳,到他這裡已經是第六代了。他還包括了其族祖叔向和嗣伯,共計八代。徐熙將他家族歷代驗證有效的藥方整理成書,並以他被封為西陽郡王,所以稱之為徐王。
〔家傳秘方〕隋志二卷,佚
〔陳氏(山提)雜藥方〕舊唐志十卷,佚
北史恩幸傳曰。神武時有蒼頭陳山提蓋豐樂。俱以驅馳便僻。頗蒙恩遇。魏末。山提通州刺史。
〔雜藥方〕舊唐志六卷,佚
〔雜丸方〕舊唐志一卷,佚
〔文氏(義方)通玄經〕(崇文總目。作支義方。藝文略。作周支義。)宋志十卷,佚
〔支觀通玄方〕(本朝現在書目。無支觀二字。)宋志十卷,佚
〔釋氏(曇鸞)療百病雜丸方〕隋志三卷,佚
〔論氣治療方〕隋志一卷,佚
〔釋氏(鸞)調氣方〕(外臺秘要方。引崔氏產乳序。作巒調氣方。)舊唐志三卷,佚
白話文:
隋朝的《家傳秘方》兩卷,已失傳。《陳氏(山提)雜藥方》舊唐書記載有十卷,也已失傳。北史記載,北魏神武時期,有蒼頭陳山提和蓋豐樂,因擅長騎馬奔馳,深得皇帝恩寵。魏末,陳山提任通州刺史。《雜藥方》舊唐書記載有六卷,已失傳。《雜丸方》舊唐書記載有一卷,已失傳。《文氏(義方)通玄經》宋朝史書記載有十卷,已失傳,崇文總目稱作《支義方》,藝文略稱作《周支義方》。《支觀通玄方》宋朝史書記載有十卷,已失傳,現今的書目中沒有「支觀」二字。《釋氏(曇鸞)療百病雜丸方》隋朝史書記載有三卷,已失傳。《論氣治療方》隋朝史書記載有一卷,已失傳。《釋氏(鸞)調氣方》舊唐書記載有三卷,已失傳,外臺秘要方引崔氏產乳序稱作《巒調氣方》。
〔姚氏(僧坦)集驗方〕隋志十卷(隋志。別載姚大夫集驗方十二卷。)佚
後周書曰。姚僧坦。字法衛。吳興武康人也。父菩提梁高平令。嘗嬰疾歷年。乃留心醫藥。梁武帝性又好之。每招菩提。討論方術。言多會意。由是頗禮之。僧坦幼通洽。居喪盡禮。年二十四。即傳家業。梁武帝召入禁中。面加討試。僧坦酬對無滯。梁武甚奇之。時武陵王所生葛修華患宿積。
時方術莫效。帝令僧坦視之。僧坦還說其狀。武帝嘆曰。卿用意綿密。乃至於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朕每留情。頗識治體。今聞卿說。蓋開人意。十一年。帝因發熱。欲服大黃。僧坦曰。大黃乃是快藥。然至尊年高。不宜輕用。帝弗從。遂至危篤。梁元帝嘗有心腸疾。諸醫咸謂。
白話文:
隋朝的志書記載,姚僧坦,字法衛,是吳興武康人。他的父親姚菩提曾在梁朝擔任高平縣令,曾經生病多年,因此姚僧坦從小就對醫藥很感興趣。梁武帝也喜歡醫術,經常召姚菩提來討論醫藥,兩人常常心照不宣,因此梁武帝對姚菩提十分禮遇。姚僧坦自小聰明,在父親去世後守孝盡禮。二十四歲時繼承家業,梁武帝召他進宮,當面考試醫術,姚僧坦對答如流,梁武帝對他非常欣賞。當時武陵王的女兒葛修華患了多年的病,各種醫術都無效,梁武帝便命姚僧坦診治。姚僧坦回報了葛修華的病情,梁武帝感嘆道:「你真是用心良苦,竟然能精準地診斷到這種程度,這樣精準的醫術,還有什麼疾病可以逃脫呢?我對醫學一直都很感興趣,也多少懂一些治療方法,但今天聽了你講述病情,真是讓我茅塞頓開。」
宜用平藥。可漸宣通。僧坦曰。脈洪而實。此有宿妨。非用大黃。必無瘥理。帝從而愈。及大軍克荊州。為燕公於謹所召。太相禮接。太祖遣使馳驛徵僧坦。謹固留不遣。謂使人曰。吾年時衰暮。疢疾嬰沉。今得此人。望與之偕老。太祖以謹勳德隆重乃止。明年隨至長安。伊婁穆以疾還京。
請僧坦省疾。自云。自腰至臍。以有三縛。兩腳緩縱。不復自持。僧坦即診脈處湯三劑。穆初服一劑。上縛解。再服中縛解。又服三縛悉除。而兩腳疼痹。猶自變弱。更為合散。稍得屈伸。至九月。遂能起行。大將軍襄樂公賀蘭隆先有氣疾。加以水腫。喘息奔急。坐臥不安。
白話文:
宜用平和的藥物,可慢慢地疏通。僧坦說,脈象洪大而實,這是因為有舊病積累,若不服用大黃,必無法治癒。皇帝聽從了僧坦的建議而病癒。等到大軍攻克荊州後,燕公於謹召見僧坦,以太相之禮招待他。太祖派使者快馬加鞭,徵召僧坦,於謹堅決留住他不肯放行,對使者說:「我年紀老邁,疾病缠身,如今得到此人,希望與他共度餘生。」太祖看於謹功勳卓著,才作罷。第二年,僧坦隨於謹來到長安。
伊婁穆因病返回京城,請僧坦診治。伊婁穆自述,從腰部到臍部有三個結塊,雙腿軟弱無力,無法行走。僧坦診脈後,開了三劑藥方。伊婁穆服下第一劑藥後,上方的結塊消散;服用第二劑藥後,中間的結塊消散;服用第三劑藥後,三個結塊全部消散,但雙腿疼痛麻木,仍舊虛弱无力,於是僧坦又配了散劑,讓伊婁穆稍稍可以屈伸雙腿。到了九月,伊婁穆終於可以起身行走。大將軍襄樂公賀蘭隆先患有氣疾,又加上水腫,呼吸急促,坐卧不安。
或有勸其服決命大散者。其家疑未能決。乃問僧坦。僧坦曰。意謂此患。不與大散相當。若欲自服。不煩賜問。因而委去。其子殷勤拜請曰。多時仰屈。今日始來。意不下治。意實未盡。僧坦知其可瘥。即為處方。諸患悉除。大將軍樂平公竇集暴感風疾。精神瞀亂。無所覺知。
諸醫先視者皆云。已不可救。僧坦後至云。困矣。終當不死。若專以見付。相為治之。其家欣然。僧坦為合湯散。所患即瘳。大將軍永世公叱伏列摏苦痢積時。而不廢朝謁。燕公於謹嘗問僧坦曰。樂平永世俱有痼疾。若如僕意。永世瘥輕。對曰。夫患有深淺。時有克殺。樂平雖困。
白話文:
有人劝他服用决命大散,家人怀疑是否适合,便去询问僧坦。僧坦说:“我认为这个病症不适合服用大散,如果要服用,不用问我。”于是便打发他们走了。他儿子恳切地拜请说:“我们仰慕您很久了,今天才来拜访,您不願意治疗,实在是让我们失望。”僧坦知道他可以治好,便为他开了一副药方,所有的病症都消失了。大将军乐平公窦集突然感染风寒,神志不清,失去知觉。
所有先前的医生都认为已经无药可救了。僧坦后来赶到,说:“虽然情况危急,但他最终不会死。如果你们愿意让我来治疗,我会尽力。”他的家人欣喜若狂。僧坦为窦集配制汤药,他的病症很快痊愈。大将军永世公叱伏列摏患痢疾很长时间,却依然坚持朝拜。燕公于谨曾经问僧坦说:“乐平公和永世公都患有痼疾,依我看,永世公的病症较轻。”僧坦回答说:“疾病有深浅之分,时机也有克制之法。乐平公虽然情况危急,但……
終嘗保全。永世雖輕。必不免死。謹曰。君言必死當在何時。對曰。不出四月。果如其言。謹嘆異之。文宣太后寢疾。醫巫雜說。各有同異。高祖引僧坦問曰。太后患勢不輕。諸醫並云。無慮。朕人子之情。可以意得。君臣之義。言在無隱。公以為何如。對曰。臣無聽聲視色之妙。
特以經事已多。准之常人。竊已憂懼。帝泣曰。公既決之矣。知復何言。尋而太后崩。四年。高祖親戎東討。至河陰遇疾。口不能言。瞼垂覆目。不得視。一足短縮。又不得行。僧坦以為諸臟俱病。不可並治。軍中之事。莫先於語。乃處方進藥。帝遂得言。又治目。目疾便愈。
白話文:
那人曾預言某人必死,並說不出四個月就會過世,結果真的應驗了。文宣太后病重,各路醫巫都有不同的說法,高祖便詢問僧坦太后病情如何,僧坦說自己雖然不懂醫術,但根據經驗判斷,太后病情嚴重,高祖難過地說既然如此,還能說什麼呢?不久後太后便去世了。四年後,高祖親自領兵東征,在河陰染病,口不能言,眼瞼下垂遮住眼睛,一隻腳也縮短了,無法行走。僧坦認為是多個臟器都病了,無法同時治療,而軍中之事以溝通為先,便開藥方治好了高祖的口疾,又治好了他的眼疾。
未及治足。疾亦瘳。比至華州。帝已痊復。是歲高祖幸雲陽。遂寢疾。乃招僧坦赴行在所。內史柳昴私問曰。至尊貶膳日久。脈候如何。對曰。天子上應天心。或當非愚所及。若凡庶若此。萬無一全。尋而帝崩。宣帝初在東宮。嘗苦心痛。乃命僧坦治之。其疾即愈。及即位。
恩禮彌隆。大象二年。除太醫下大夫。帝尋有疾。僧坦宿直侍疾。帝謂隋公曰。今日性命。唯委此人。僧坦診候。知帝危殆。乃對曰。臣荷恩即重。恩在效力。但恐庸短不逮。敢不盡心。帝頷之。及靜帝嗣位。遷上開府儀同大將軍。隋開皇初卒。僧坦撰集驗方十二卷。行紀三卷。
行於世。(太平御覽)
白話文:
還沒開始治療腳部疾病,病就已經好了。等到到達華州,皇帝已經痊癒。這一年高祖到雲陽遊玩,之後就病倒了。於是召僧坦到行在所。內史柳昴私下問道:「陛下已經很久沒吃飯了,脈象如何?」僧坦回答:「天子應天心,這可能不是我所能理解的。如果像一般人這樣,萬無一失。」不久後皇帝就駕崩了。宣帝剛在東宮時,常常心痛,就命僧坦醫治,病很快就好了。等到他即位後,
對僧坦恩寵更加隆厚。大象二年,升任太醫下大夫。皇帝後來生病,僧坦整夜守候侍疾。皇帝對隋公說:「今天我的性命,就全靠他了。」僧坦診脈後,知道皇帝病情危殆,就說:「臣承蒙恩寵,感到責任重大,恩情在於效力,但擔心能力不足,不敢不盡心竭力。」皇帝點頭表示同意。等到靜帝繼位,僧坦被提升為上開府儀同大將軍。隋朝開皇初年,僧坦去世。僧坦撰寫了《驗方》十二卷,《行紀》三卷,
流傳於世。 (《太平御覽》)
〔姚大夫單方〕藝文略一卷(本朝現在書目。有雜藥方一卷。姚大夫撰。)佚
〔亡名氏集驗方〕隋志十二卷,佚
〔名醫集驗方〕隋志六卷(舊唐志。作三卷。)佚
〔謝氏(士泰)刪繁方〕(唐志。作謝士太。)隋志十三卷,佚
〔吳氏(闕名)山居方〕隋志三卷,佚
〔亡名氏新撰藥方〕隋志五卷(本朝現在書目,作一卷。)佚
〔釋氏(莫滿)單復要驗〕隋志二卷,佚
〔釋氏(道洪)方〕隋志一卷,佚
〔亡名氏雜療方〕隋志十三卷,佚
〔雜藥酒方〕隋志十五卷,佚
〔趙婆療漯方〕隋志一卷,佚
白話文:
古代醫學典籍中記載著許多單方、驗方,例如姚大夫的單方、亡名氏的驗方集、謝士泰的刪繁方、吳氏的山居方、釋氏莫滿的單復要驗、釋氏道洪的方等等,這些醫書都已佚失,但它們曾經在隋朝的醫學史中佔有一席之地。此外,還有雜藥酒方、趙婆療漯方等,也記載在隋志中,可惜現已無跡可尋。
〔亡名氏療百病散〕隋志三卷,佚
〔大略丸〕隋志五卷,佚,
〔靈壽雜方〕隋志二卷,佚
〔宋氏(俠)經心錄〕(宋志。作治風經錄。不著撰人名氏。)隋志八卷(本朝現在書目。作六卷。舊唐書本傳。作十卷。宋志。作五卷。)佚
舊唐書本傳白。宋俠者。□州清漳人。北齊東平王文學孝王之子也。亦以醫術著名。官至朝散大夫。藥藏監。撰經心錄十卷。行於世。
〔龍樹菩薩藥方〕隋志四卷,佚
〔西域諸仙所說藥方〕隋志二十三卷目一卷本二十五卷,佚
〔香山仙人藥方〕隋志十卷,佚
〔西域波羅仙人方〕隋志四卷,佚
〔西域名醫所集要方〕隋志四卷,佚
白話文:
隋朝志書中記載了多本醫書,包括「亡名氏療百病散」、「大略丸」、「靈壽雜方」、「宋氏(俠)經心錄」、「龍樹菩薩藥方」、「西域諸仙所說藥方」、「香山仙人藥方」、「西域波羅仙人方」、「西域名醫所集要方」,但這些醫書都已經失傳了。其中,「宋氏(俠)經心錄」的作者是宋俠,他是北齊東平王文學孝王之子,也是著名的醫家,官至朝散大夫、藥藏監,他所撰寫的「經心錄」十卷在當時廣為流傳。
〔婆羅門諸仙藥方〕隋志二十卷,佚
〔婆羅門藥方〕隋志五卷,佚
〔耆婆所述仙人命論方〕隋志二卷目一卷本三卷,佚
〔乾陀利治鬼方〕隋志十卷,佚
〔新錄乾陀利治鬼方〕隋志四卷本五卷闕,佚
〔隋煬帝敕撰四海類聚單要方〕(隋志。無隋煬帝敕撰字。今據唐志錄之。)隋志三百卷(唐志。作十六卷。)佚
〔四海類聚方〕隋志二千六百卷,佚
〔許氏(澄)備急單要方〕隋志三卷(本朝現在書目。作新錄單要方五卷。魏孝澄撰。)佚
隋書許智藏傳曰。宗人許澄。亦以醫術顯。父奭。仕梁。太常丞中軍長史。隨柳仲禮入長安。與姚僧坦齊名。拜上儀同三司。澄有學識。傳父業。尤盡其妙。歷尚藥典御。諫議大夫。封賀川縣伯。父子俱以藝術。名重於周隋二代。
白話文:
隋朝時期,有很多醫藥典籍流傳,但如今都已失傳,包括婆羅門仙藥方、婆羅門藥方、耆婆仙人命論方、乾陀利治鬼方、新錄乾陀利治鬼方、隋煬帝敕撰四海類聚單要方、四海類聚方,以及許氏備急單要方。其中,許氏備急單要方實際上是由魏孝澄所撰,隋書記載許智藏的父親許澄精通醫術,繼承家業,並官至尚藥典御和諫議大夫,父子二人在周隋兩朝都以精湛醫術聞名。
〔吳氏(景賢)諸病源候論〕(唐志無賢字)隋志五卷目一卷(唐志作五十卷)佚
〔巢氏(元方)諸病源候論〕新唐志五十卷,存
宋綬序曰。臣聞人之生也。陶六氣之和。而過則為沴。醫之作也。求百病之本。而善則能全。若乃分三部九候之殊。別五聲五色之變。揆盈虛於表裡。審躁靜於性韻。達其消息。謹其攻療。茲所以輔含靈之命。裨有邦之治也。國家丕冒萬宇。交修庶職。執技服於官守。寬疾存乎政典。
皇上秉靈圖而迪成憲。奉母儀而隆至化。明燭幽隱。惠綏動植。憫斯民之疢苦。佇嘉醫之極濟。且念幅員之遼邈。閭巷之窮阨。肄業之士。罕盡精良。傳方之家。頗承疑舛。四種之書或闕。七年之習未周。以彼粗工。肆其億度。大害生理。可不哀哉。是形慘怛。或懷重慎。以為昔之上手。
白話文:
〔吳氏(景賢)諸病源候論〕(唐志無賢字)隋志五卷目一卷(唐志作五十卷)佚
〔巢氏(元方)諸病源候論〕新唐志五十卷,存
**宋綬序曰:**臣聞人之生也,陶冶六氣之和順,而過度則會導致災禍。醫者之職責,在於探求百病之根源,精通醫術方能使病人痊癒。若能將三部九候之異分別清楚,辨明五聲五色之變化,推斷表裡之盈虛,審察性韻之躁靜,通曉疾病之發展變化,謹慎用藥治療,這就是輔助生命、利國利民之道。
國家疆域遼闊,百姓眾多,官員各司其職,醫治疾病也是政務之一。
皇上秉承天命,遵循祖先法度,敬奉母儀,施政仁愛,洞悉幽微,恩澤遍及萬物,憐憫百姓疾苦,期望醫術精湛者能濟世救人。
然而,考慮到國土遼闊,偏遠地區交通不便,學習醫術的人很少能精益求精,傳授醫術之人也常有錯誤,四種醫書或有缺失,七年之學也不一定能完全掌握,如此粗淺的醫術,妄加推斷診治,就會危及生命,令人痛心。
因此,人們對醫術心存敬畏,認為古代醫術精湛,醫者應謹慎行醫。
效應參神。前五日而逆知。經三折而取信。得非究源之微妙。用意之詳密乎。蓋診候之教。肇自軒祖。中古已降。論著彌繁。思索其精。博利於眾。乃下明詔。疇咨舊聞。上稽聖經。旁摭奇道。發延閣之秘蘊。敕中尚而讎對。諸病源候論者。隋大業中大醫巢元方等奉詔所作也。
會粹群說。沉研精理。形脈之證。罔不該集。明居處愛欲風濕之所感。示針鑱橋引湯熨之所宜。誠術藝之楷模。而診察之津涉。監署課試。固常用此。乃命與難經素問。圖鏤方版。傳布海內。洪惟祖宗之訓。務惟存育之惠。補農經之闕漏。班禁方於遐邇。逮令搜採。益窮元本。
方論之要殫矣。師藥之功備矣。將使後學優而柔之。視色毫而靡愆。應心手而胥驗。大哉。味百草而救枉者。古皇之盛德。憂一夫之失所者。二帝之用心。弭茲札瘥。躋之仁壽。上聖愛人之旨。不其篤歟。翰林醫官副使趙拱等。參校既終。繕錄以獻。爰俾近著。為之題辭。顧惟空疏。
白話文:
參照神明,提前五天就能預知疾病。經歷三次曲折才能獲得信任。這難道不是探究病源的微妙之處,用心細緻之處嗎?
診斷的學問,最早起源於軒轅黃帝時代。從中古時代至今,相關著作越來越多。探究其中的精髓,讓更多人受益。因此下達聖旨,參考古籍,追溯聖賢經典,廣泛收集奇特的醫術,發掘延閣深處的秘密,命令中尚醫官校對審查。諸病源候論就是隋朝大業年間,由巢元方等名醫奉旨撰寫的。
匯集各家醫學理論,深入研究精妙的道理,形體脈象的證據,無所不包。闡明居住環境、喜怒哀樂、風濕等因素導致疾病的原因,以及針灸、湯藥、熨貼等治療方法的適用情況。這真是醫術的典範,診察的精華所在。監察部門、考核試驗,都常以此作為標準。於是命令將《難經》、《素問》與這本書一起刻版印刷,傳播到全國各地。
祖宗的教誨,是為了造福百姓;醫書的傳承,是為了補救醫學書籍的不足。將醫術傳播到遠近各地,讓後人不斷探索,進一步追根溯源。
醫學理論已經完善,藥物治療也已經齊備。希望後人能精益求精,細緻觀察病情,醫術精湛,達到心手合一的境界。
品嘗百草,救治病人,這是古代聖王的仁德;關心百姓疾苦,這是古代帝王的用心。消滅疾病,促進百姓健康長壽,這是聖賢愛民的真諦,難道不令人敬佩嗎?
翰林醫官副使趙拱等,校對完畢,繕寫完成後呈獻給皇帝。特地請人撰寫序言。雖然才疏學淺,但還是努力完成。
莫探秘頤。徒以述善誘之深意。用勸方來。揚勤衄之至仁。式昭大庇云爾。謹序。
趙希弁曰巢氏病源候論五十卷。上隋巢元方等撰。元方大業中被命。與諸醫共論眾病所起之源。皇朝昭陵時。詔校本刻牘頒行。宋綬為序。
陳振孫曰。巢氏病源論五十卷。隋太醫博士巢元方等撰。大業六年也。惟論病證。不載方藥。今按千金方諸論。多本此書。業醫者。可以參校。
王應麟曰。天聖四年十月十二日乙酉。命集賢校理晁宗愨王舉正。校定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巢氏元方病源候論。五年四月乙未。令國子監摹印頒行。詔學士宋綬。撰病源序。
呂復曰。病源論五十卷。乃隋大業中太醫博士巢元方等奉敕撰集。原諸病候。而附以養生導引諸法。裒成一家之書。醇玼相混。蓋可見矣。宋之監暑。乃用為課試。元復循襲。列醫門之七經。然附會雜揉。非復當時之舊。具眼者當自見之。吳景賢亦作病源一書。近代不傳。
白話文:
這本書不探討深奧的醫學理論,而是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闡述醫術的精髓,藉此勸導人們注重養生,展現仁愛之心,讓眾人得到庇護。以下列舉各個版本的序言,以供參考。
趙希弁說,《巢氏病源候論》共五十卷,由隋朝的巢元方等人撰寫。元方在大業年間奉命與其他醫生一起研究各種疾病的病因,後來在唐朝昭陵時期,朝廷下令校對書稿,刻印頒發。宋綬為此書寫了序言。
陳振孫說,《巢氏病源論》共五十卷,由隋朝太醫博士巢元方等人撰寫於大業六年。書中只論述病症,未記載藥方。現今查閱《千金方》等醫書,很多內容都源自此書。學醫者可以參考對照。
王應麟說,天聖四年十月十二日,朝廷命令集賢校理晁宗愨和王舉正校對《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和《巢氏元方病源候論》。五年四月,朝廷下令國子監刻印頒發,並詔令學士宋綬撰寫《病源》序言。
呂復說,《病源論》共五十卷,是隋朝大業年間太醫博士巢元方等人奉命撰寫的。書中闡述各種疾病的病候,並附帶養生、導引等方法,集結一家之言。真假混雜,一目了然。宋朝的太學將此書列為教材,元朝沿襲舊制,將此書列為醫學七經之一。然而,後來的版本加入了許多雜亂的內容,與最初的版本已不相同。有識之士自然能辨別真偽。吳景賢也曾經寫過一部《病源》著作,但近代失傳了。
郎瑛曰。巢氏病源一書。論證論理。可謂意到而辭暢者矣。予嘗惜其常時元方不附方藥。使再具之。體用俱全。是書真不可及也。(七修類稿)
王禕曰。巢元方著病源候論。王冰撰天元玉冊。要皆有所祖述。然元方言風寒二氣。而不著濕熱之說。冰推五運六氣之變。而患在滯而不通。此其失也。(青岩叢說)
朱彝尊跋曰。上諸病源候論五十卷。隋太醫博士巢元方奉敕。與諸醫共論疢疾所起之源。及九候之要。太業六年書成。進於朝。論凡一千七百二十篇。言之詳矣。隋唐經籍志。不著於錄。而宋志有之。蓋太平興國中。命王懷隱王祐陳昭遇等。進聖惠方。每部取元方之論冠其首。
白話文:
郎瑛認為,《巢氏病源》一書論證論理十分出色,文筆流暢,他只可惜書中常常不附帶藥方,如果能再附上藥方,就更完美了,這本書就無與倫比了。
王禕認為,《病源候論》和《天元玉冊》都是承襲前人的著作,但巢元方只談論風寒二氣,卻沒有提到濕熱,而王冰則推崇五運六氣的變化,認為疾病的根源在於氣滯不通,這都是他們的不足之處。
朱彝尊在《病源候論》的跋文中寫道,這本五十卷的《病源候論》是隋朝太醫博士巢元方奉命與其他醫生一起討論疾病的根源和九候要點,於太業六年寫成,呈獻給朝廷。全書共一千七百二十篇,內容詳盡。雖然隋唐時期的經籍志沒有記載這本書,但在宋朝的經籍志中卻有記載,因為太平興國年間,朝廷命王懷隱、王祐、陳昭遇等人編撰《聖惠方》,並在每部藥方前都引用巢元方的論述。
神宗以之。課試醫士。是編始大顯於時。書錄解題。謂千金方諸論。多本此書。考宋制醫。以巢氏論。與千金翼。同目為小經。而千金方不與。然則今所傳孫真人書。殆未足深信矣。(曝書亭集)
四庫全書提要曰。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隋大業中。太醫博士巢元方等奉詔撰。考隋書經籍志。有諸病源候論五卷。目一卷。吳景賢撰。舊唐書經籍志。有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吳景撰。皆不言巢氏書。宋史藝文志。有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又無吳氏書。惟新唐書藝文志。
二書並載。書名卷數並同。不應如是之相復。疑當時本屬官書。元方與景一為監修。一為編撰。故或題景名。或題元方名。實止一書。新唐書。偶然重出。觀晁公武讀書志。稱隋巢元方等撰。足證舊本所列。不止一名。然則隋志吳景作吳景賢。賢或監字之誤。其作五卷。亦當脫一十字。
白話文:
宋神宗時期,用這本書考試醫士,這本書才開始廣泛流傳。書中記載的解題部分提到,很多醫書都引用了《千金方》,而《千金方》本身也大量引用了這本書。根據宋朝的制度,醫學書籍中,《巢氏論》與《千金翼》被歸為小經,而《千金方》卻沒有被歸類。由此可見,現在流傳的孫思邈著作,真實性可能值得懷疑。
《四庫全書提要》中提到,《巢氏諸病源候論》共五十卷,是隋朝大業年間太醫博士巢元方等奉旨編撰的。然而,考證隋朝的《經籍志》,只記載了《諸病源候論》五卷,其中目錄一卷,是吳景賢撰寫的。唐朝的《舊唐書經籍志》則記載了《諸病源候論》五十卷,作者是吳景。兩者都沒有提到巢氏的著作。宋朝的《史藝文志》記載了巢元方撰寫的《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也沒有記載吳氏的著作。只有新唐朝的《藝文志》同時記載了兩本書,書名、卷數都相同。
這兩種記載相互矛盾,讓人懷疑當時的官方醫書可能只有一本,巢元方與吳景可能是共同監修或編撰的,所以有的版本署名為吳景,有的版本署名為巢元方。新唐書可能出現了重複記載。觀察晁公武的《讀書志》,書中提到隋朝巢元方等撰寫了這本書,證明舊版本所記載的作者不止一人。由此可推測,隋朝的《經籍志》中,吳景可能誤寫為吳景賢,而“賢”字可能是監字的誤寫。此外,五卷的記載也可能少了一個“十”字。
如止五卷。不應目錄有一卷矣。此本為明汪濟川方礦所校。前有宋綬奉敕撰序。考玉海載天聖四年。十月十二日乙酉。命集賢校理晁宗愨王舉正。校定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巢氏病源候論。五年四月乙未。令國子監模印頒行。詔學士宋綬撰病源序。是其事也。書凡六十七門。
一千七百二十論。陳振孫書錄解題。稱王燾外臺秘要諸論。多本此書。今勘之信然。又第六卷。解散諸候。為服寒食散者而作。惟六朝人有此證。第二十六卷。貓鬼病候。見於北史及太平廣記者。亦惟周齊時有之。皆非唐以後語。其為舊本無疑。其書但論病證。不載方藥。蓋猶素問難經之例。
白話文:
此書共五卷,不應該有目錄這一卷。此版本為明代汪濟川方礦校訂。書前有宋綬奉敕撰寫的序言。根據《玉海》記載,天聖四年十月十二日乙酉日,朝廷下令集賢校理晁宗愨、王舉正校定《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巢氏病源候論》。五年四月乙未日,命令國子監刻印頒行,並詔令學士宋綬撰寫病源序。此事記載於《玉海》。此書共六十七門,一千七百二十論。陳振孫在《書錄解題》中提到,王燾的《外臺秘要》諸論,多參考此書。今考證後發現確實如此。
此外,第六卷關於「解散諸候」的內容,是針對服用「寒食散」的人所寫。這種病症只存在於六朝時期。第二十六卷關於「貓鬼病候」的內容,見於《北史》和《太平廣記》,也只存在於周齊時期。這些病症都不是唐朝以後出現的。因此,此書為舊版本無疑。此書只論述病症,不記載方藥,這與《素問》和《難經》相同。
惟諸證之末。多附導引法。亦不言法出誰氏。考隋志。有導引圖三卷。注曰。立一。坐一。臥一。或即以其說編入歟。讀書志。稱宋朝舊制。用此書課試醫士。而太平興國中。集聖惠方。每門之首。亦必冠以此書。蓋其時去古未遠。漢以來經方脈論。存者尚多。又裒集眾長。
共相討論。故其言深密精邃。非後人之所能及。內經以下。自張機王叔和葛洪數家書外。此為最古。究其旨要。亦可云證治之津梁矣。王偉青岩叢說。嘗議其唯知風寒二氣。而不著濕熱之說。以為疏漏。然病機萬變。前人所未及言。經後人闡明者甚多。不可以一節病是書也。
按友人山本恭庭(允)作諸病源候論疏證五十卷。解題一篇。詳確可喜。蓋其言曰。今本謬誤。固已甚矣。且外臺秘要引。有傷寒十日至十二日候。傷寒毒攻眼候。(今本有與此題目相同。其文即異)。重下候。聖惠方。引有食癇候。醫心方引有小兒鬼舐頭候。考之今本。並無所見。
白話文:
許多病症的治療方法最後都會提到導引法,不過這些導引法的來源並沒有明確記載。根據《隋志》,當時有導引圖三卷,分別是立式、坐式和臥式。或許這些導引法的內容就編入了這三卷圖之中。根據《讀書志》,宋朝的舊制是利用這些導引圖來考試醫學士,而太平興國年間的《聖惠方》也將導引圖放在每卷的第一部分。這說明當時距離古代不遠,漢代以來的經方脈論書籍仍然存在,因此可以將這些導引法和當時的醫學知識結合起來討論。
這些導引法匯集了眾多醫家的智慧,因此其理論深奧精妙,後人難以企及。除了《內經》之外,還有張機、王叔和、葛洪等醫家的著作,而這些導引圖可以說是其中最古老的。深入研究這些導引法的精髓,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證治的橋樑。王偉在《青岩叢說》中曾批評這些導引圖只講述風寒二氣,沒有提到濕熱,認為有所疏漏。但疾病機理千變萬化,前人沒有提到的內容,後人可以進一步闡明,不能因為一節病就否定整本書。
我的一位朋友山本恭庭(允)寫了《諸病源候論疏證》五十卷,還寫了一篇解題,内容详细而令人欣喜。他認為目前流傳的《諸病源候論》版本存在許多錯誤,例如《外台秘要》中引用的「傷寒十日至十二日候」、「傷寒毒攻眼候」,在現今版本中雖然有相同的標題,但內容卻有所不同;還有「重下候」、「聖惠方」中引用的「食癇候」,以及《醫心方》中引用的「小兒鬼舐頭候」,這些內容在現今版本中都找不到。
癭瘤門有多忘候。嗜眠候。鼾眠候。體臭候。狐臭候。漏掖候。並與題目不相涉。知是他篇錯文。則其所脫佚。亦不止五候也。三因方曰。巢氏病源。具列一千八百餘件。蓋為示病名也。是陳言所見。應天聖官刊。其所謂即本書原數。而今本唯有一千七百二十六論。其為殘闕亦明矣。
且張從正儒門事親。引是書卷三十七帶下候文曰。巢氏內篇四十四捲雲云。此知原有內外之篇目。其卷第亦不同也。不知今本何以差錯至此云。
再按吳景賢名。見於隋書麥鐵杖傳。則提要有吳景監撰之說者。實系臆測。然以是書為巢吳同編。理似當然。姑據新唐志。並載二家之書。以俟後考。
〔甄氏(立言)古今錄驗方〕(原作甄權。今據唐書立言傳。及本朝現在書目。)舊唐志五十卷,佚
白話文:
癭瘤門中列舉了多忘、嗜眠、鼾眠、體臭、狐臭、漏掖等症狀。這些症狀與主題無關,應屬其他篇章的錯誤內容。由此可見,原本的內容不止少了這五種症狀。三因方中記載,巢氏病源共列舉了一千八百多種疾病,這些僅是疾病的名稱,並非詳細的描述。應天聖官刊本記載的數量與本書原數一致,但現存版本僅有一千七百二十六條,由此可見,現存版本確實有所缺失。
此外,張從正引用巢氏病源卷三十七中帶下候的內容,並提到巢氏內篇共有四十四卷。由此可知,原本的巢氏病源分為內外兩篇,卷數也不同。現存版本為何出現如此偏差,尚待考證。
再者,吳景賢的名字出現在隋書麥鐵杖傳中,提要中提到是吳景監撰,但這只是推測。然而,將此書歸為巢氏與吳景賢合編,似乎也合乎情理。因此,參考新唐志,將兩家著作一同列出,以待後人考證。
〔甄氏(立言)古今錄驗方〕(原作者為甄權,現根據唐書立言傳和本朝現有書目更正。)舊唐志記載此書有五十卷,現已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