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二 (1)

1. 方論(二十)

〔孫氏(思邈)千金方〕新唐志三十卷(本朝現在書目。作三十一卷。)存

自序曰。夫清濁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俶落。萬物淳樸。無得而稱。燧人氏出。觀斗極以定方名。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而畫八卦。立庖廚。滋味既興。疴瘵萌起。大聖神農氏愍黎元之多疾。遂嘗百藥。以救療之。猶未盡善。黃帝受命。創制九針。與方士岐伯雷公之倫。

備論經脈。旁通問難。詳究義理。以為經論。故後世可得依而暢焉。春秋之際。良醫和緩。六國之時。則有扁鵲。漢有倉公仲景。魏有華佗。並皆探賾索隱。窮幽洞微。用藥不過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無不愈者。晉宋以來。雖復名醫間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泰甚。

白話文:

〔孫氏(思邈)千金方〕新唐志三十卷(本朝現在書目。作三十一卷。)存

自序曰:

天地萬物,自有其清濁之分,上下之別。三才(天、地、人)肇始,五行(金、木、水、火、土)生成,萬物原本淳樸,尚未有疾病之稱。燧人氏出現,觀察北斗七星以確定方位,並用火來化物。伏羲氏繼承此法,畫八卦、設立庖廚,滋味繁盛,疾病也隨之而生。大聖神農氏憐憫黎民百姓多病,便嚐遍百草,用來醫治疾病。但仍然不能完全治癒。黃帝受命,創造了九針療法,並與方士岐伯、雷公等人,共同論述經脈、通達疑難、詳細探究醫理,寫成醫學經典。因此,後世醫者可依此經典而發展。

春秋時期,有良醫和緩;戰國時期,有扁鵲;漢朝有倉公、張仲景;魏朝有華佗。這些名醫都善於探求隱秘、窮究深奧,用藥不超過二三味,艾灸不過七八柱,就能治癒各種疾病。但自晉宋以來,雖然也出現了一些名醫,但十個病人中只能治癒五六個。這都是因為現代人慾望過度,......

立心不常。淫放縱逸。有闕攝養所致耳。余緬尋聖人設教。欲使家家自學。人人自曉。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未俗小人。多行詭詐。旁倚聖教。而為欺紿。遂令朝野士庶。咸恥醫術之名。多教子弟。誦短文。構小冊。以求出身之道。醫治之術。闕而弗論。籲可怪也。

嗟乎。深乖聖賢之本意。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所以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至於切脈診候。採藥合和。服餌節度。將息避慎。一事長於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至於弱冠。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在身之患。

白話文:

一個人如果心志不堅定,放縱逸樂,不注重保養身體,就會生病。我回想起聖人制定教育制度的初衷,希望家家戶戶都能自主學習,人人皆懂醫術。當父母親人生病,卻無力醫治,就不是盡到孝道。那些市井小人,常常耍詐,歪曲聖人的教誨,欺騙世人,導致朝野百姓都對醫術感到羞恥。很多人教導子女只讀些短篇文稿,編寫些小冊子,以此作為求取功名仕途的工具,卻忽略了醫治疾病的本領。真是令人感到奇怪!

哎,這實在是背離了聖賢的本意!我從小就體弱多病,常去求醫,花光了家裡的積蓄。因此從年輕時起,我就致力於學習醫術,直到年老,從未放下醫書。我認真學習脈診、辨證、採藥、配藥、服用藥物的方法、以及養生保健的知識,並且虛心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到了二十歲,我終於有所領悟,因此,周圍鄰里鄉親有病痛的,我都能幫助他們,自身也有了不少醫治經驗。

斷絕醫門。故知方藥本草。不可不學。吾見諸方。部帙浩博。忽遇倉卒。求檢至難。比得方訖。疾已不救矣。嗚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墮學之昏愚。乃博採群經。刪裁繁重,務在簡易。以為備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雖不能究盡病源。但使留意於斯者。思過半矣。以為人命至重。

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為名也。未可傳於士族。庶以貽厥私門。張仲景曰。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而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而忽棄其本。

白話文:

學醫必須精通藥方和草藥,但市面上醫書繁雜浩瀚,遇到緊急情況時,翻閱查找非常困難,等到找到藥方時,病人可能已經回天乏術了。實在令人痛惜那些因病夭亡的人,也惋惜那些對醫學不精通的人。我因此廣泛收集醫學典籍,刪減繁雜內容,以簡潔易懂的方式編寫了這本《備急千金要方》,共三十卷。雖然不能完全涵蓋所有病症,但希望讀者認真學習,就能掌握醫學知識的精髓。人的生命最為寶貴,一劑良藥就能救人一命,這種功德無與倫比,因此才取名為《備急千金要方》。我尚未打算公開傳授給世人,只希望它能成為我私人的醫學傳承。張仲景曾說,現今社會上很多人不重視醫術,不精研藥方,既不願意為君王親人治病,也不願救助貧苦百姓,更不重視自身健康。他們只追求功名利祿,攀附權貴,卻捨棄了治病救人的根本。

欲華其表。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傅。進不能愛人知物。退不能愛躬知己。卒遇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後震慄。身居厄地。濛濛昧昧。戇若遊魂。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賫百年之壽命。將至貴之重器。委付庸醫。恣其所措。咄嗟喑嗚。

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涕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自育若是。何榮勢之云哉。則此之謂也。

舊唐書本傳曰。孫思邈。京兆華原人也。七歲就學。日講千餘言。弱冠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洛州總管獨孤信見而嘆曰。此聖童也。但恨其器大適小。難為用也。周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徵為國子博士。稱疾不起。嘗謂所親曰。過五十年。

白話文:

想要光鮮外表,卻耗損內在,如同皮囊不存,毛髮何處依附。既不能愛人知物,也無法自愛自知,一旦遭遇邪風侵襲,染上奇疾,禍患臨頭,才驚恐害怕。身處困境,迷茫無助,如同遊魂一般,只好屈服低頭,祈求巫祝,絕望地等待死亡。將百年壽命,貴重的生命,交給庸醫,任其擺佈,眨眼之間就命喪黃泉。

身體死亡,神明消散,變成異物,沉入幽冥,徒留悲傷。可嘆啊,世人昏迷,無法醒悟,自詡如此,何談榮華富貴呢?這就是所謂的道理。

《舊唐書》本傳記載:孫思邈,京兆華原人。七歲就學,每天能背誦千餘字。弱冠之年精通莊子、老子和百家學說,又喜好佛經。洛州總管獨孤信見到他,感嘆道:「這是個聖童啊!只是可惜他的才能太大,而身體太小,難以有所作為。」周宣帝時期,思邈因王室多事,便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時,徵召他為國子博士,他以病為由推辭。曾經對親近的人說:「過了五十年...」

當有聖人出。吾力助之以濟人。及太宗即位。召詣京師。嗟其容色甚少。謂曰。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廣成。豈虛言哉。將授以爵位。固辭不受。顯慶四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又固辭不受。上元元年。辭疾請歸。特賜良馬。及鄱陽公主邑司。以居焉。當時知名之士。

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執師資之禮。以事焉。思邈嘗從事九成宮。照鄰留在其宅。時庭前有病梨賦。照鄰為賦。其序曰。癸酉之歲。余臥疾長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陽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廢。時有孫思邈處士居之。邈道合古今。學殫數術。高談正一。

則古之蒙莊子。深入不二。則今之維摩詰耳。其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則洛下閎安期先生之儔也。照鄰有惡疾。醫所不能愈。乃問思邈。名醫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吾聞善言天者。必質之於人。善言人者。亦本之於天。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

白話文:

當有聖人出現的時候,我全力幫助他去救濟百姓。等到唐太宗即位,召我到京師。他看到我容貌衰老,就感嘆說:「原來有道的人,真的值得尊敬啊!羨門廣成,難道是空話嗎?」想要授予我爵位,我堅決拒絕了。顯慶四年,唐高宗召見我,要封我為諫議大夫,我又堅決拒絕了。上元元年,我以生病為由請求回家,皇帝特地賜給我良馬,並賜給我鄱陽公主的邑司居住。當時知名人士,像是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人,都以師資之禮來侍奉我。

思邈曾經在九成宮工作,照鄰留在他家裡。當時庭院裡有一棵生病的梨樹,照鄰就寫了一篇賦文。賦文的序言寫道:癸酉年,我卧病在長安光德坊的官舍。當地老人說,這裡是鄱陽公主的邑司,公主未婚就去世了,所以邑司廢棄了。當時有孫思邈隱士住在这里。思邈的學問道行通古今,博學多術,高談正一之道。

他就像古代的蒙莊子,深入道義不返,又像當今的維摩詰。他推演星象,測量乾坤,如同洛下閎、安期先生之輩。照鄰患有惡疾,醫生都無法醫治,就向思邈請教。名醫治病之道是什麼呢?思邈說:「我聽說,善於說天的人,一定會從人身上去體會;善於說人的人,也一定會從天身上去體會。天有四時五行,寒暑交替,它的運轉變化,和緩則為雨,暴怒則為風。」

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蜺。此天地之常數也。人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寢。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衛。彰而為氣色。發而為音聲。此人之常數也。陽用其形。陰用其情。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瘤贅。陷而為癰疽。奔而為喘乏。竭而為燋枯。

診發乎面。變動乎形。推是以及天地亦知之。故五緯盈縮。星辰錯行。日月薄蝕。孛彗飛流。此天地之危診也。寒暑不時。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踴。天地之瘤贅也。山崩土陷。天地之癰疽也。奔風暴雨。天地之喘乏也。川瀆竭固。天地之燋枯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

白話文:

氣凝結而成霜雪,張開成彩虹,這是天地間的常態。人有四肢五臟,睡覺休息,呼吸吐納,精氣運行,流動成營養氣血,外顯為氣色,發出聲音,這是人體的常態。陽氣主宰外形,陰氣主宰內情,天地與人皆遵循此法則。一旦失衡,過熱就生熱症,不足就生寒症,阻塞就形成腫瘤,陷落就成膿瘡,急促就出現喘乏,枯竭就成枯萎。

診斷疾病,從面容變化,形體異常,推測病因,也能了解天地變化。因此,五星盈縮,星辰錯位,日月蝕,彗星飛流,都是天地危象。寒暑失常,是天地蒸發不足的徵兆;石頭豎立,土地隆起,是天地腫瘤的徵兆;山崩地陷,是天地膿瘡的徵兆;狂風暴雨,是天地喘乏的徵兆;河流枯竭,是天地枯萎的徵兆。良醫運用藥物和針灸,救治病人,就像天地運行法則,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又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詩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謂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謂大膽也。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行之方也。見機而作。不俟終日。智之圓也。思邈自云。開皇辛酉歲生。

至今年九十三矣。詢之鄉里。咸云數百歲人。話周齊間事。歷歷如眼見。以此參之。不啻百歲人矣。然猶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可謂古之聰明博達不死者也。初魏徵等受詔。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恐有遺漏。屢訪之。思邈口以傳授。有如目觀。東臺侍郎孫處約。將其五子侹儆俊佑佺。

白話文:

聖人以至高的德行感化百姓,輔佐以人事的努力,所以身體有可以治癒的疾病,天地有可以消除的災害。又說,膽量要大,而心要小,智慧要圓通,而行為要正直。詩經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指的是謹慎小心;「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指的是勇猛無懼。不為利益而改變初衷,不為正義而感到愧疚,這就是行為的正直;察覺時機而立即行動,不等到最後一刻,這就是智慧的圓通。孫思邈自述,生於開皇辛酉年,今年已經九十三歲了。詢問鄉里,大家都說他活了幾百年,講起周齊時代的事情,歷歷如在眼前。由此推斷,他至少活了一百歲。然而,他的聽力和視力仍然健全,精神狀態十分旺盛,可以說是古時候聰明博學、長生不老的人。當初魏徵等人受命修撰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擔心有所遺漏,多次拜訪孫思邈。孫思邈口頭講述,如同親眼所見。東台侍郎孫處約,帶著他的五個兒子侹、儆、俊、佑、佺,也來拜訪他。

以謁思邈。思邈曰。俊當先貴。佑當晚達。佺最名重。禍在執兵。後皆如其言。太子詹事盧齊卿童幼時。請問人偷之事。思邈曰。汝後五十年。位登方伯。吾孫當為屬使。可自保也。後齊卿為徐州刺史。思邈孫溥。果為徐州蕭縣丞。思邈初謂齊卿之時。溥猶未生。而預知其事。

凡諸異跡。多此類也。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無牲牢。經月餘顏貌不改。舉屍就木。猶若空衣。時人異之。自注老子。莊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於代。又撰福祿論三卷。攝生真錄。及枕中素書。合三教論。各一卷。子行。天授中。為鳳閣侍郎。

段成式曰。孫思邈嘗隱終南山。與宣律和尚相接。每往來互參宗旨。時大旱。西域僧請於昆明池。結壇祈雨。詔有司備香燈凡七日。縮水數尺。忽有老人夜詣宣律和尚求救曰。弟子昆明池龍也。無雨久。非由弟子。胡僧利弟子腦。將為藥,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護。

白話文:

孫思邈曾被邀請為太子詹事盧齊卿卜算前程,他預言盧齊卿將貴為一方官員,而自己的孫子將在他手下做事。盧齊卿後來果然出任徐州刺史,而孫思邈的孫子孫溥也真的成了徐州蕭縣的縣丞。孫思邈當時預言時,孫溥尚未出生,卻能準確預知此事,可見其通曉奇術。

孫思邈一生奇事頗多,他過世後遺言薄葬,不放冥器,祭祀也不用牲畜,過了一個月,遺容依然如生,就像空衣一般,令人稱奇。他曾注釋《老子》、《莊子》,撰寫《千金方》三十卷、《福祿論》三卷、《攝生真錄》、《枕中素書》、《合三教論》各一卷,其子孫思行也在唐天授年間擔任鳳閣侍郎。

段成式記載,孫思邈曾隐居终南山,与宣律和尚往来互参禅理。当时发生大旱,西域僧人向昆明池设坛祈雨,朝廷命人准备香烛七天,池水反而下降了数尺。忽然夜间有一老人向宣律和尚求救,自称是昆明池的龙王,说自己因久旱无雨,却并非自己过失,而是胡僧想要吃他的脑髓,用以炼药,并欺骗天子说能祈雨,自己性命危在旦夕,恳请和尚救助。

宣公辭曰。貧道持律而已。可求孫先生。老人因至思邈石室求救。孫謂曰。我知昆相龍宮。有仙方三千首。爾傳與予。將救汝。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許妄傳。今急矣。固無所吝。有頃。捧方而至。孫曰。爾特還。無慮胡僧也。自是池水忽漲。數日溢岸。胡僧羞恚而死。孫復著千金方三十卷。

每捲入一方。人不得曉。(酉陽雜俎)

林億等序曰。昔神農遍嘗百藥。以辨五苦六辛之味。逮伊尹而湯液之劑備。黃帝欲創九針。以治三陰三陽之疾。得岐伯而砭艾之法精。大聖人有意於拯民之瘼。必持賢明博通之臣。或為之先。或為之後。然後聖人之所為。得行於永久也。醫家之務。經是二聖二賢。而能事畢矣。

白話文:

宣公回答說:「我只是遵守規矩而已,你可以去求孫先生。」老人於是就前往思邈的石室求救。孫先生說:「我知道昆相龍宮有仙方三千首,你把方子傳給我,我就能救你。」老人說:「這些方子是上天不允許隨便傳授的,現在情況緊急,我就不再吝嗇了。」過了片刻,老人捧著方子來到。孫先生說:「你快回去吧,不用擔心胡僧。」從此池水突然暴漲,幾天後就溢出岸邊。胡僧羞愧憤怒而死。孫先生又寫了《千金方》三十卷。

每一卷都記載了一個方子,人們都無法理解。(出自《酉陽雜俎》)

林億等人序言中說:昔日神農氏遍嘗百藥,以辨別五味六辛的味道。到了伊尹時,湯液之劑已經齊全。黃帝想要創制九針,用來治療三陰三陽的疾病,得到岐伯的幫助,砭石艾灸之法才變得精妙。大聖人有意拯救百姓的疾苦,一定要擁戴賢明博通的臣子,或是走在前面,或是走在後面,這樣聖人之事才能永遠流傳下去。醫家的職責,經由這兩位聖人和兩位賢人,就已經可以完成了。

後之留意於方術者。苟知藥而不知灸。未足以盡治療之體。知灸而不知針。未足以極表裡之變。如能兼是聖賢之蘊者。其名醫之良乎。有唐真人孫思邈者。乃其人也。以上智之材。抱康時之志。當太宗治平之際。思所以佐乃後庇民之事。以謂上醫之道。真聖人之政。而王官之一守也。

而乃祖述農黃之旨。發明岐摯之學。經掇扁鵲之難。方採倉公之禁。仲景黃素。元化綠帙。葛仙翁之必效。胡居士之經驗。張苗之藥對。叔和之脈法。皇甫謐之三部。陶隱居之百一。自余郭玉範汪僧坦阮炳。上極文字之初。下訖有隋之世。或經或方。無不採摭。集諸家之所秘要。

白話文:

後世那些專注於醫術的人,如果只懂得用藥卻不懂得灸法,就無法真正掌握治療的全部。懂得灸法卻不懂得針灸,就無法徹底了解表裡之間的變化。只有能夠兼具這些聖賢之道的精髓,才能稱為良醫。唐朝的真人孫思邈,就是這樣的人。他擁有高超的智慧,懷抱著救治百姓的志向。在唐太宗治平的年代,思邈想著如何輔佐君王,庇護百姓。他認為上醫之道,是真正的聖人治國之道,也是王室官員的首要職責。

他繼承了農、黃二氏的醫學思想,發揚了岐、摯二氏的學術。他從扁鵲的醫術中吸取精華,從倉公的藥禁中借鑒經驗。他研讀了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黃帝的《黃帝內經》、元化子的《綠帙》、葛仙翁的《必效方》、胡居士的經驗之談、張苗的藥物配伍、叔和的脈法、皇甫謐的《三部》,以及陶隱居的《百一選方》。從郭玉範、汪僧坦、阮炳等先賢的著作,到隋朝時期的醫書,他都廣泛涉獵,不論是經方,還是藥方,無不精挑細選。他將各家醫術的秘要精華,都匯集在了自己的著作之中。

去眾說之所未至。成書一部。總三十卷。目錄一通。臟腑之論。針艾之法。脈證之辨。食治之宜。始婦人而次嬰孺。先腳氣而後中風。傷寒癰疽。消渴水腫。七竅之疴。五石之毒。備急之方。養性之術。總篇二百三十二門。合方論五千三百首。莫不十全可驗。四種兼包。厚德過於千金。

遺法傳於百代。使二聖二資之美。不墜於地。而世之人。得以階近而至遠。上識於三皇之奧者。真人善述之功也。然以俗尚險怪。我道純正。不可述刳腹易心之異。世務徑省。我書浩博。不可道聽塗說而知。是以學寡其人。寢以紛靡。賢不繼世。簡編斷缺。不知者。以異端見黜。

白話文:

這本書融合了前人所未曾觸及的醫學知識,共三十卷,包括目錄、臟腑論述、針灸方法、脈象辨證、食療方法,從婦女、嬰幼兒到腳氣、中風、傷寒、癰疽、消渴、水腫、七竅疾病、五石中毒,應有盡有,更有急救方法和養生之道,共計二百三十二個篇章,五千三百首方劑,都能有效應驗。書中涵蓋四種醫學門類,其價值遠勝千金。

希望此書能傳承百代,讓後世子孫也能享受到這份寶貴的醫學遺產,讓更多人能藉此精進醫術,追溯三皇時期的醫學精髓,這正是醫家傳承的真諦。然而,世俗風氣崇尚奇異怪誕,而我的醫學理論卻是正統的,不會談論那些剖腹易心的奇異療法。如今世人做事急功近利,而我的書卻博大精深,不可僅憑道聽途說就妄下定論。因此真正學習的人少之又少,醫術漸漸走向衰微,後繼無人,經典書籍也日漸殘缺不全。那些不了解的人,將其視為異端邪說,拒之千里之外。

好之者。以闕疑輟功。恭惟我朝以好生為德。以廣愛為仁。乃詔儒臣。正是墜學。臣等術謝多通。職專典校。於是請內府之秘書。探道藏之別錄。公私眾本,搜訪幾遍。得以正其紕繆。補其遺佚。文之重複者削之。事有不倫者緝之。編次類聚。期月功至。綱領雖有所立。文義猶或疑阻。

是用端本以正末。如素問九墟。靈樞甲乙。太素巢源諸家本草。前古脈書。金匱玉函。肘後備急。謝士秦刪繁方。劉涓子鬼遺論之類。事關所出。無不研核。尚有所闕。而又溯流以討源。如五鑑經。千金翼。崔氏纂要。延年秘錄。正元廣利。外臺秘要。兵部手集。夢得傳信之類。

白話文:

為求精益求精,避免因疑問而停滯不前,我朝以愛民為德,以仁愛為本,特命儒臣整理醫學典籍。臣等學識淵博,職責所在,於是請求查閱內府秘書、道藏別錄,以及公私各類醫書,反覆查找,以修正錯誤、補充遺漏。重複的文字刪去,不倫不類的內容整理,編排歸類,一個月後完成。雖然綱領已定,但有些文義仍有疑難。

因此,我們從根本著手,整理各家醫書,包括《素問九墟》、《靈樞甲乙》、《太素巢源》、《本草》、《前古脈書》、《金匱玉函》、《肘後備急》、《謝士秦刪繁方》、《劉涓子鬼遺論》等,逐一考證。尚有不足之處,我們又追溯源頭,參考《五鑑經》、《千金翼》、《崔氏纂要》、《延年秘錄》、《正元廣利》、《外臺秘要》、《兵部手集》、《夢得傳信》等典籍。

凡所派別。無不考理。互相質正。反覆稽參。然後遺文疑義。煥然悉明。書雖是舊。用之惟新。可以濟函靈。俾明聖好生之治。可以傳不朽。副主上廣愛之心。非徒為太平之文致。實可佐皇極之錫福。校讎既成。繕寫伊始。恭以上進。庶備親覽。太子右贊善大夫臣高保衡。尚書都官員外郎臣孫奇。

尚書司封郎中充秘閣校理臣林億。尚書工部侍郎兼侍講臣錢象先謹上。

葉少蘊曰。孫真人為千金方兩部。說者謂凡修道養生者。必以陰功協濟。而後可得成仙。思邈為千金前方。時已百餘歲。因以妙盡古今方書之要。獨傷寒未之盡。似未盡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論。後三十年。作千金翼。論傷寒者居半。蓋始得之。其用志精審不苟如此。今通天下言醫者。

白話文:

所有醫派都必須嚴謹考究理論,相互質疑糾正,反覆驗證參考,才能讓古代醫書的疑難問題豁然明朗。雖然醫書是舊的,但運用起來卻能推陳出新,可以拯救百姓的生命,讓賢明的君主施行仁政,可以流傳千古,回應君主廣施仁愛的心意。這不僅僅是為了太平盛世而撰寫的文字,更是可以輔佐皇權,賜福百姓。校對完成後,開始抄寫,謹此恭恭敬敬地呈獻給您,希望能得到您的親閱。太子右贊善大夫臣高保衡、尚書都官員外郎臣孫奇,尚書司封郎中充秘閣校理臣林億、尚書工部侍郎兼侍講臣錢象先謹上。

葉少蘊說:孫思邈撰寫了《千金方》兩部,有人說修道養生的人,必須以陰德來相助,才能得道成仙。孫思邈在撰寫《千金方》時已經一百多歲了,因此書中精華概括了古今醫書的精髓,唯獨傷寒篇尚未盡善盡美,似乎沒有完全理解張仲景的醫學理論,所以不敢深入探討。三十年後,他寫了《千金翼》,其中論述傷寒的部分佔了一半,這說明他開始真正理解了傷寒醫學。由此可見,他的治學態度是如此精益求精,毫不馬虎。現在天下所有講醫的人,都……

皆以二書為司命也。思邈之為神仙。固無可疑。然唐人猶記中間有用虻蟲水蛭之類。諸生物命。不得升舉。天之惡殺物者如是。則欲活人者。豈不知之。(避暑錄話)

趙希弁曰。千金方三十卷。上唐孫思邈撰。思邈博通經傳。洞明醫術。著用藥之方。診脈之訣。針灸之穴。禁架之法。以至導引養生之要。無不周悉。後世或能窺其一二。未有不為名醫者。然議者頗恨其獨不知傷寒之數云。

陳振孫曰。千金方三十卷。唐處士孫思邈撰。自為之序。名曰千金備急要方。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其前類例數十條。林億等新纂。

白話文:

兩本書都以醫術為圭臬,孫思邈被視為神仙,自然無需懷疑。然而唐朝人還記得他曾使用虻蟲、水蛭等生物,這些生物命格低微,無法升舉,這就是上天懲罰惡物的表現。那麼想要救治病人的人,怎麼能不知道這點呢?

趙希弁說:「《千金方》三十卷,是唐朝孫思邈所撰。思邈精通經書典籍,醫術精湛,書中記載了用藥方劑、診脈訣竅、針灸穴位、禁忌療法,以及導引養生要訣,無所不包。後世醫者或許能窺探一二,但沒有人能不佩服他是名醫。然而一些人卻惋惜他不懂傷寒之數。」

陳振孫說:「《千金方》三十卷,是唐朝處士孫思邈所撰,他親自寫了序言,命名為《千金備急要方》。他認為人命至重,價值千金,一個方劑可以救人一命,其功德遠超千金。書中前段的類例是林億等人新編的。」

喬世寧序曰。千金方。世罕刻本。華州舊有石刻千金寶要。所選取僅十之一。今蜀廣中板行者。是也。後得建寧本頗全。乃又脫誤不可讀。間嘗欲覽古遂生之說。究極悠邈。顧安得盡據也。其書為唐孫真人思邈所著。蓋刪輯上古以來醫書。定為此編也。史稱公道洽古今。學殫術數。

今考其書信然。自華佗以後一人而已。世以其遺書神驗。遂傳為龍宮所授。以余所見。新唐書。與真人自序。皆不道龍宮事。其說在道經續仙傳中。是道家剽奇侈稱。希異為勝耳,世俗傳訛既久。而學士大夫。亦往往稱焉。何也。世又有別刻海上救急二方。皆贗本依託。尤大謬誤人者。

白話文:

喬世寧序曰:

千金方,世人罕見刻本。華州舊時有一本石刻《千金寶要》,所選取的內容僅佔全書的十分之一。如今蜀廣地區流通的版本,便是此本。後來我得到建寧本,雖然比較完整,但仍然存在脫漏和錯誤,無法閱讀。偶爾想翻閱古人的醫學論述,追溯久遠的醫學知識,卻苦於無法完全依據。

這本書是唐代孫思邈真人所著,他廣泛汲取上古以來的醫學書籍,編纂成此書。史書記載他博學多才,醫術精湛,精通古今醫學,學識淵博,精通醫理。

現在考究此書,可以肯定的是,自華佗之後,孫思邈是醫學界最傑出的人物。世人傳言他的醫書神效,並稱其醫術是龍宮傳授。但我所見的《新唐書》和孫思邈本人所寫的自序,都沒有提到龍宮之事。這個說法出自道教書籍《道經續仙傳》,是道教為了誇耀其奇異神功而杜撰的,希奇古怪,只求傳奇效果而已。世俗流傳已久,而學者和官員也常常引用此說,實在令人不解。

世人還有一些別的刻本,例如《海上救急二方》,都是偽造的,依託孫思邈之名,內容謬誤,極易誤導人。

余覽之。益悵然慨焉。故為校定千金方正本。余父封君。命余弟世定。自刻於家。將以示世之好孫公者。建寧本類三十卷。今依道經定次。為九十三捲雲。余又得孫公四言詩一首。其暢發玄旨。備矣。顧其詩不盛傳。而近世獨稱歎世吟。此鄙誕無足採者。決非孫公語。世何以稱焉。

世又傳孫公嘗騎虎山行。益甚要眇無徵者。或云。龍虎坎離。道家煉氣之說。而傳者誤耶。余覽載籍。孫公蓋深隱獨行之士。與玄晏所述高士類也。其云膽欲大。心欲小。智欲圓。行欲方。古今以為名言,但其論攝養事。多似老子。乃舊唐書。遂列之方技。其後道經類說。前定錄。

白話文:

我閱讀了這些資料,不禁感到更加悵然感慨。因此,我決定校訂《千金方》的正本。我的父親封君,命我弟弟世定將其刻印於家,準備贈予世上的喜好孫思邈著作的人。建寧本共三十卷,現今依據道經重新排序,編成九十三卷。我還得到孫公的一首四言詩,其中闡述玄妙旨意,十分完備。然而,這首詩並沒有廣泛流傳,近世卻獨獨讚嘆世俗之吟,這真是荒誕無稽,毫無根據,絕對不是孫公的詩作,世人又憑何讚嘆呢?

世人又流傳孫公曾經騎虎上山,這更是毫無依據的傳言。有人說,龍虎坎離是道家煉氣之說,可能是傳說者誤解了。我瀏覽相關書籍,孫公是一位深隱獨行的士人,與玄晏所描寫的高士類似。他所說「膽欲大,心欲小,智欲圓,行欲方」,古今都視為名言,但他的養生論述,多似老子。於是,舊唐書便將他列入方技之列。之後,道經類的書籍,便將他列入前定錄。

酉陽雜俎。湘山野錄諸書。益多附載諸怪異事。誣矣。誣矣。余嘗欲列孫公事蹟。稍為論次其事。俾覽者信焉。會自刻千金方成。因辨證其略如此。以俟洽聞者訂議焉。孫公華原人。今為余耀州地。城東三里。為五臺山。其上蓋有真人洞云。真人所著。又有馬陰內傳一卷。煉雲母訣二卷。

攝養錄二卷。氣訣一卷。燒煉秘訣一卷。龍虎通玄訣一卷。龍虎亂日篇一卷。福壽論一卷。枕中素書一卷。會三教論一卷。龍虎論一卷。龜經一卷。算經一卷。五兆經訣一卷。福錄論三卷。將續求刻之。嘉靖二十二年。夏四月十三日。承德郎南京戶部貴州司署郎中。耀州喬世寧序。

白話文:

酉陽雜俎、湘山野錄等書,多載怪異之事,實乃誣妄之言。

我曾想將孫公的事蹟列出,略為論述其事,以便讀者相信。適逢我刻印千金方完成,便以此為契機,辨證其事,以待知情者批評指正。

孫公,華原人,今為耀州地。城東三里,有五臺山,山上有真人洞。傳說真人著有《馬陰內傳》一卷,《煉雲母訣》二卷,《攝養錄》二卷,《氣訣》一卷,《燒煉秘訣》一卷,《龍虎通玄訣》一卷,《龍虎亂日篇》一卷,《福壽論》一卷,《枕中素書》一卷,《會三教論》一卷,《龍虎論》一卷,《龜經》一卷,《算經》一卷,《五兆經訣》一卷,《福錄論》三卷。我將繼續努力,刻印這些書籍。

嘉靖二十二年夏四月十三日,承德郎南京戶部貴州司署郎中,耀州喬世寧序。

錢曾曰。千金方三十卷。孫思邈雍州之華原人。救昆明池龍。得仙方三十首。散入此書中。逐卷一方。後人無從辨之。新刻本。攙改偽謬。不可是正。此猶是原書也。(讀書敏求記)

張璐曰。自云生於開皇。乃託辭也。如果生於隋。何周宣帝時。便以王室多故。隱居太白山耶。(千金方衍義)

徐大椿曰。仲景之學。至唐而一變。仲景之治病。其論臟腑經絡。病情傳變。悉本內經。而其所用之方。皆古聖相傳之經方。並非私心自造。間有加減。必有所本。其分兩輕重。皆有法度。其藥悉本於神農本草。無一味遊移假借之處。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藥不能成此方。

白話文:

錢曾說,《千金方》三十卷,作者孫思邈是雍州華原人,曾經救過昆明池的龍,得到三十首仙方,散落於此書中,每卷一帖,後人無法辨別。新刻本修改了很多錯誤,不可取,這本書還是原來的版本。

張璐說,孫思邈自稱出生於開皇年間,這是借口。如果他真的出生於隋朝,那為何周宣帝時期就因王室動亂而隱居太白山呢?

徐大椿說,張仲景的學說到了唐代發生了變化。張仲景治病,講究臟腑經絡、病情傳變,都源於《內經》,他所用的藥方都是古聖先賢傳下來的經方,不是他私自創造的。如果有加減,也一定有出處。他分藥物的輕重,都有規律,藥物都出自《神農本草》,沒有任何偏離或借用,非此方不可治此病,非此藥不能成此方。

精微深妙。不可思議。藥味不過五六品。而功用無不周。此乃天地之化機。聖人之妙用。與天地全不朽者也。千金方則不然。其所論病。未嘗不依內經。而不無雜以後世臆度之說。其所用方。亦採擇古方。不無兼取後世偏雜之法。其所用藥。未必全本於神農。兼取雜方單方。

及通治之品。故有一病而立數方。亦有一方而治數病。其藥品有多至數十味者。其中對證者固多。不對證者亦不少。故治病亦有效有不效。大抵所重。專在於藥。而古聖制方之法不傳矣。此醫道之一大變也。然其用意之奇。用藥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滅之處。(醫學源流論)

白話文:

精微深妙,不可思議。藥味不過五六種,卻能功效無不周全。這正是天地運化的機制,聖人的巧妙運用,與天地同存不朽。

《千金方》則不同。它論述疾病,雖未脫離《內經》的理論,卻也夾雜著後世臆測的說法。所使用的藥方,也參採古代藥方,但也加入後世偏雜的方法。所用的藥材,不一定完全源自神農本草經,也包含了雜方單方,以及通治各種疾病的藥物。所以,對於同一種疾病,可能會開立多個藥方,也可能用一個藥方治療多種疾病。藥方中藥材種類繁多,有的甚至多達數十味,其中對症的固然不少,但也不乏不對症的。因此,治療疾病的效果也會有有效和無效之分。

總體而言,《千金方》最重視藥物,而古聖人制藥方的精髓卻失傳了。這是醫學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變。然而,《千金方》奇特的用意和藥物功效,也自成一家,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醫學源流論)

王鳴盛曰。舊唐書方伎孫思邈傳。上文明云周宣帝時。隱太白山。隋文帝輔政。徵為博士。此何以自云開皇辛酉歲生。開皇辛酉。隋文帝在位之二十一年。是年改元仁壽。至照鄰作序之年癸酉。是唐高宗在位之二十四年。威亨四年。當云年七十三。思邈蓋不欲以長生不死。驚駭世人。

故自隱其年。而詭詞云開皇辛酉生。故云。以此參之。不啻百歲人矣。非自相矛盾也。但七十三。而云九十三者。此傳刻之誤也。原本亦誤。舊書於傳末直云永淳元年卒。更不言年若干。蓋的年實無可考。而以上文歷敘者參詳之。則自是百餘歲人。不言可知矣。新書則改云永淳初卒。

白話文:

王鳴盛說:舊唐書方伎孫思邈傳記中,記載上文明帝說周宣帝時期,孫思邈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時,徵召他為博士。可是孫思邈為何自稱開皇辛酉年出生?開皇辛酉年是隋文帝在位第二十一年的事情,這一年改元為仁壽。至於照鄰為傳記作序的癸酉年,是唐高宗在位第二十四年的事情,也就是永徽四年,這時孫思邈應該已經七十三歲了。

孫思邈可能不願以長生不死的說法驚嚇世人,所以隱瞞了自己的真實年齡,並說謊稱自己開皇辛酉年出生。因此,根據這些信息推測,孫思邈至少活了超過百歲,並非自相矛盾。只是他在傳記中稱自己九十三歲,可能是傳抄時出現的錯誤,原本記載也可能是錯誤的。舊唐書在傳記末尾只記載孫思邈永淳元年去世,並沒有提及具體年齡,說明他的真實年齡無從考證。但根據上文推測,孫思邈應該是活了一百多歲,這是不言而喻的。新書則將孫思邈的去世時間改為永淳初年,也沒有記載具體年齡。

而又添一句云。年百餘歲。永淳之號。本只二年。初與元年。有何分別。何必作。而所添之句。則反成贅疣。凡宋祁之務欲自炫其長。而實則無加於舊者。多如此。(十七史商榷)

四庫全書提要曰。千金要方九十三卷。唐孫思邈撰。思邈華原人。唐書隱逸傳。稱其少時周洛州刺史獨孤信稱為聖童。及長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以國子博士徵不起。則思邈生於周朝。入隋已長。然盧照鄰病梨賦序。稱癸酉歲。於長安見思邈。自云開皇辛酉歲生。今年九十二。

則思邈生於隋朝。照鄰乃思邈之弟子。記其師言必不妄。惟以隋書考之。開皇紀號。凡二十年。止於庚申。次年辛酉。已改元仁壽。與史殊不相符。又由唐高宗咸亨四年癸酉。上推九十二年。為開皇二年壬寅。實非辛酉。干支亦不相應。然自癸酉。上推九十三年。正得開皇元年辛丑。

白話文:

這段文字批評宋祁在《十七史商榷》中添加「年百餘歲。永淳之號。本只二年。初與元年。有何分別。何必作。」這句話,認為它多餘且無助於理解,反而像是贅疣一樣。宋祁想要炫耀自己的學識,實際上卻沒有超越前人的成果,這樣的例子很多。

四庫全書提要中提到《千金要方》的作者孫思邈,唐書隱逸傳稱他年輕時被周洛州刺史獨孤信稱為聖童,長大後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時被徵召為國子博士但他沒有就任。根據這些記載,孫思邈應該出生於周朝,入隋後已經成年。但是盧照鄰在《病梨賦序》中寫到他在長安見孫思邈時,孫思邈自稱開皇辛酉年生,當時已經九十二歲。

這就說明孫思邈是出生於隋朝,盧照鄰是孫思邈的弟子,記錄師長言論應該不會有假。但是根據隋書考證,開皇紀號只有二十年,到庚申年就結束了,下一年辛酉已經改元為仁壽,與史書記載不符。而且從唐高宗咸亨四年癸酉推算九十二年,應該是開皇二年壬寅,並不是辛酉,干支也不相符。不過如果從癸酉推算九十三年,正好是開皇元年辛丑。

蓋照鄰集。傳寫訛異。以辛丑為辛酉。以九十三為九十二也。史又稱思邈卒於永淳元年。年百餘歲。自是年上推至開皇辛丑。正一百二年。數亦相合。則生於後周。隱居不仕之說。為史誤審矣。思邈嘗謂,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所著方書。以千金名。

凡診治之訣。針灸之法。以至導引養生之術。無不周悉。猶慮有闕遺。更撰翼方輔之。考晁陳諸家著錄。載千金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錢曾讀書敏求記所載。卷數亦同。又謂宋仁宗命高保衡林億等。校正刊行。後列禁經二卷。合二書計之。止六十二卷。此本增多三十一卷。

疑後人併為一書。而離析其卷帙。葉夢得避暑錄話。稱思邈作千金前方。時已百餘歲。妙盡古今方書之要。獨傷寒未之盡。以未盡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論。後三十年。(案百餘歲。及三十年之說。皆因仍舊誤。今姑仍原文錄之。)作千金翼。論傷寒者居半。蓋始得之。其用精審不苟如此云云。

白話文:

根據鄰近地區的記載,傳抄過程中出現錯誤,將辛丑誤寫成辛酉,將九十三誤寫成九十二。史書又記載孫思邈卒於永淳元年,享年百餘歲。從這一年往前推算至開皇辛丑年,正好是一百零二年,數字也相符。由此可知,他生於後周,隱居不仕的說法是史書誤判了。孫思邈曾說,人的生命至為重要,比千金還要珍貴,醫治一人,功德超過千金。因此,他所著的醫書,就取名為《千金方》。

書中涵蓋了診治訣竅、針灸方法,以及導引養生之術,無所不包,但仍擔心有所遺漏,又撰寫了《千金翼方》作為補充。考查晁公武、陳振孫等人的著錄,記載《千金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錢曾《讀書敏求記》中所載卷數也相同。據說宋仁宗命高保衡、林億等人校正刊行,之後又列入《禁經》兩卷,兩書合計僅有六十二卷。而這個版本卻多了三十一卷。

懷疑是後人將兩本書合併為一,並將卷數拆分了。葉夢得《避暑錄話》中說,孫思邈寫《千金方》時已年過百歲,精華盡收古今醫書之要,唯獨傷寒部分未盡善盡美,因為他尚未完全理解仲景的醫學理論,所以不敢深入論述。三十年後,他寫了《千金翼方》,其中論述傷寒的部分佔了半數。可見他初得醫術精髓,運用精審,絕不草率。

則二書本相因而作。亦相濟為用。臺之亦未害宏旨也。太平廣記。載思邈曾救昆明池龍。得龍宮三十首。散入千金方各卷之中。蓋小說家附會之談。固無足深辨焉。

按是書原三十卷。其析為九十三卷者。道藏中所輯。耀州喬世定錄出刊之,詳見於兄世寧序中。提要不識其說。妄為傅會之談。可謂疏矣。僧法藏華岩傳記。作六十卷。是並前後二方。而言之也。

〔千金翼方〕新唐志三十卷,存

自序曰。原夫神醫秘術。至賾參於道樞。寶餌凝靈。宏功浹於真畛。知關籥玄牡。駐歷之功已深。轡策天機。全生之德為大。稽炎農於紀籙。資太一而反營魂。鏡軒後於遺編。事岐伯而宣藥力。故能嘗味之績。郁騰天壤。診體之教。播在神寰。醫道由是濫觴。時義肇基於此。

白話文:

這兩本書原本就相互配合、互相補充,分卷並不會影響書的整體意義。太平廣記記載孫思邈曾救過昆明池的龍,並得到龍宮的三十首藥方,散布在千金方各卷之中,這只是小說家的杜撰,不值得深究。

這本書原本三十卷,後來被分成九十三卷,這是道藏收錄時,耀州喬世定整理出版的,詳細情況可見其兄世寧的序言。你提到的那些說法根本不了解這本書,胡亂猜測,實在是太過粗疏了。僧法藏華岩傳記共有六十卷,這是將前後兩種版本合在一起說的。

千金翼方,唐代的《新唐志》記載為三十卷,現存。

作者在自序中說,神醫的秘術,深奧難測,如同道家的樞紐,靈丹妙藥,功效廣泛,如同真仙的界域。了解人體的關竅,延年益壽的功力已深厚,掌握天機,保全生命的德行更重大。學習古代醫藥典籍,參照太一的醫道理念,回歸本源,運用岐伯的藥理,傳承醫術,因此才有了令人驚嘆的醫術成就,傳播到神州大地。醫道由此發源,時義也因此而建立。

亦有志其大者。高密問紫文之術。先其遠者。伯陽流玉冊之經。擬斯壽於乾坤。豈伊難老。儔厥齡於龜鶴。詎可蠲疴。茲乃大道之真以持身。抑斯之謂也。若其業濟含靈。命懸茲乎。則有越人徹視於腑臟。秦和洞達於膏肓。仲景候色而驗眉。元化刳腸而湔胃。斯皆方軌疊跡。

思韞入神之妙。極變探幽。精超絕代之巧。晉宋方伎。既其無繼。齊梁醫術。曾何足云。若夫醫道之為言。實惟意也。固以神存心手之際。意析毫芒之裡。當其情之所得。口不能言。數之所在。言不能逾。然則三部九候。乃經絡之樞機。氣少神余。亦針刺之鈞軸。況乎良醫則貴察聲色。

白話文:

也有人志向高遠,想要學習長生不老之術。他們會先學習遠古的秘術,比如伯陽流玉冊的經文,試圖與天地同壽。難道真的可以不老嗎?想要與龜鶴同壽,真的可以擺脫疾病嗎?這才是大道真諦,用來養生的道理。

還有一些人致力於救治眾生,將生命寄託於此。比如越人能透視五臟六腑,秦和能診治膏肓之疾,仲景能從面色和眉宇判斷病情,元化能剖腹洗胃。這些都是醫術的典範,前人留下的足跡。

想要達到入神入化的境界,就要精益求精,探索奧妙,超越古人。晉宋時期的醫術已經無人能及,齊梁時期的醫術更是微不足道。醫道真正的精髓,其實在於意念。神意貫穿於心手之間,意念可以細微到毫芒之裡。當醫者領悟到其中的奧妙,便無法用言語表達,只能用針灸來施治。三部九候,是經絡的樞紐,氣少神余,是針刺的關鍵。更重要的是,良醫要善於察言觀色。

神工則深究萌芽。心考錙銖。安假懸衡之驗。敏同機駭。曾無掛發之淹。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是故先王鏤之於玉板。往聖藏之以金匱。豈不以營壘至道。括囊其賾者歟。余幼智蔑聞。老成無已。才非公幹。夙嬰流疾。德異士安。早纏尫瘵。所以志學之歲。馳百金而徇經方。

耄及之年。竟三餘而勤藥餌。酌華公之綠帙。異術同窺。采葛生之玉函。奇方畢綜。每以生者兩儀之大德。人者五行之秀氣。氣化則人育。伊人稟氣而存。德合則生成。是生曰德而立。既知生不再於我。人處物為靈。可幸蘊靈心闕。頤我性源者。由檢押神秘。幽求今古。撰方一部。

白話文:

精通醫術的人深入探究疾病的根源,細心觀察病情的細微變化,以精準的判斷來診斷病情,反應敏捷如機敏的驚嘆,從未在診治時遲疑。若非對醫術精通至極,誰能達到如此境界?因此,古代聖賢將醫術銘刻在玉板上,歷代賢人將醫術珍藏在金匱中,難道不是為了傳承至高的醫道,將其中的奧秘世代相傳嗎?

我從小聰明才智不足,年老時身體依然虛弱,天賦不足,年輕時就罹患慢性疾病,不像那些德高望重的醫者,早年就飽受病痛折磨。因此,我從求學時期起,就不惜花費巨資尋求醫書典籍。

年邁之後,我仍然利用閒暇時間勤學醫藥,研讀華佗的醫書,學習各種醫術,參閱葛洪的醫學典籍,博覽奇方異術。我始終堅信,生命蘊藏著宇宙的偉大力量,人類擁有五行之精華,氣息變化則人體得以生長,人依靠氣息而存活,德行相合則生命得以延續。因此,我們應該以德立身,明白生命不可重來。人是萬物之靈,幸而我擁有一顆求知的靈魂,可以守護我的生命本源。我精研古今醫術,不斷探索醫學奧秘,最終編寫了一部醫書。

號曰千金。可以濟物攝生。可以窮微儘性。猶恐岱山臨月。必昧秋毫之端。雷霆在耳。或遺玉石之響。所以更撰方翼三十卷。共成一家之學。譬輗軏之相濟。運轉無涯。等羽翼之交飛。摶搖不測。矧夫易道深矣。孔宣系十翼之辭。玄文奧矣。陸績增玄翼之說。或沿斯義。述此方名矣。

貽厥子孫。永為家訓。雖未能譬言中庶。比潤上池。亦足以慕遠測深。稽門叩鍵者哉。儻經目於君子。庶知余之所志焉。

林億等序曰。臣聞方伎之學。其來遠矣。上古神農播谷嘗藥。以養其生。黃帝岐伯君臣問對。垂於不刊。為萬世法。中古有長桑扁鵲。漢有陽慶倉公張機華佗。晉宋如王叔和葛稚川皇甫謐範汪胡洽深師陶景之流。凡數十家。皆祖述農黃。著為經方。迨及唐世孫思邈出。誠一代之良醫也。

白話文:

這本書名為《千金》,可以幫助人們養生治病,也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質。但就像泰山之高,也無法看清細微的毫毛,雷聲震耳,也會忽略玉石的清脆之聲,因此我再次撰寫了《方翼》三十卷,與《千金》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醫學體系。就像車輪和軸承互相配合,可以不斷運轉;如同鳥兒有了翅膀,可以自由飛翔。醫學之道博大精深,孔子傳授了《易經》的十翼,闡述了深奧的道理,陸績又增添了《玄翼》的解釋,我沿襲他們的精神,為本書命名。

我希望我的子孫能將此書視為家訓,即使不能像言中庶一樣精通醫術,像潤上池一樣精深淵博,也能以它為指引,探求醫學的奧妙,學習治病救人的知識。如果本書能被君子們看到,希望能了解我的心意。

林億等人序言說:我聽說醫術源遠流長,上古時期神農氏播種耕作,品嘗百草,用來養育生命;黃帝和岐伯君臣問答醫術,將這些精華記錄下來,成為萬世醫學的法典。中古時期有長桑君、扁鵲,漢代有陽慶、倉公、張機、華佗,晉宋時期有王叔和、葛洪、皇甫謐、範汪、胡洽、陶景等等,他們都繼承了神農和黃帝的醫學精髓,著成醫書。到了唐代,孫思邈出現了,他堪稱一代良醫。

其行事見諸史傳,撰千金方三十卷。辨論精博。囊括眾家。高出於前輩。猶慮或有所遺。又撰千金翼方以輔之。一家之書。可謂大備矣。其書之得於今。訛舛尤甚。雖洪儒碩學。不能辨之。仁宗皇帝詔儒臣。校正醫書。臣等今校定千金翼方。謂乎物之繁。必先得其要。故首之以藥錄纂要。

凡治病者。宜別藥之性味。故次之以本草。人之生育。由母無疾。故次之以婦人。疾病之急。無急於傷寒。故次之以傷寒。然後養其少小。故次之以小兒。人身既立。必知所以自養。故次之以養性。養性者。莫善於養氣。故次之以辟穀。氣之盈乃可安閒。故次之以退居。退居者。

白話文:

他的事蹟都記載在史書中,撰寫了《千金方》三十卷,論述精深廣博,涵蓋眾家之長,超越前輩。但他仍然擔心可能有所遺漏,又撰寫了《千金翼方》來輔助它。這套醫書可謂一家之言,已經十分完備了。但現今流傳的版本,錯誤很多,即使是飽學鴻儒也無法辨別。仁宗皇帝下詔命儒臣校正醫書,我們現在校定了《千金翼方》。認為事物的內容繁多,必須先掌握要點,所以首先以藥物錄製要點。

凡是治療疾病,都要區別藥物的性味,所以接著是本草。人從出生到成長,都與母親的健康息息相關,所以接著是婦科。疾病中,最急迫的是傷寒,所以接著是傷寒。然後是養育幼童,所以接著是小兒科。人身既已建立,就必須知道如何保養自己,所以接著是養性。養性之道,莫過於養氣,所以接著是辟穀。氣足了,才能安閒自處,所以接著是退居。退居者,……

當事補養。故次之以補益。若補益失宜。則風疢乃作。故次之以中風。風者。百病之長也。邪氣緣而畢至。故次之以雜病。又次之以萬病。愈諸疾者。必資乎大藥。故次之以飛煉。乳石性堅。久服生熱。故次之以瘡癰。眾多之疾。源於脈證。故次之以色脈。色脈既明。乃通腧穴。

故次之以針灸。而禁經終焉。總三十卷。目錄一卷。臣以為晉有人。欲刊正周易。及諸藥方。與祖訥論。祖云。辨釋經典。縱有異同。不足以傷風教。至於湯藥。小小不達。則後人受弊不少。是醫方不可以輕議也。臣等不敢肆臆見。妄加塗竄。取自神農以來書。行於世者而質之。

白話文:

這本書主要講述如何補養身體,因此先以補益方法開篇。如果補益不當,就會導致風寒病症,所以接著講述中風。風是百病之源,邪氣乘虛而入,就會引發各種雜病,因此之後講述各種疾病。要治癒各種疾病,必須依靠大藥,所以接著講述煉丹。乳石性堅,久服會生熱,因此之後講述瘡癰。許多疾病都源於脈象,所以接著講述面色脈象。面色脈象明瞭之後,就可以通暢經絡穴位,因此之後講述針灸。最後以禁經作為結尾,全書共三十卷,目錄一卷。我認為,晉朝有人想修改《周易》和藥方,就和祖訥討論。祖訥說,解釋經典,就算有不同見解,也不會影響風俗教化。但藥方不同,即使只是一點點錯誤,也會給後人帶來很大的弊端,所以醫藥方劑不能輕易修改。我們不敢憑藉自己的臆斷,胡亂增刪內容,而是取自神農以來流傳於世的書籍,加以整理。

有所未至。以俟來者。書成繕寫。將預聖覽。恭惟皇帝陛下。天縱深仁。孝述前烈。刊行方論。拯治生類。俾天下家藏其書。人知其學。皆得為忠孝。亦皇風之高致焉。太子右贊善大夫臣高保衡。尚書都官員外郎臣孫奇。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臣林憶等謹上。

又後序曰。夫疾病之至急者有三。一曰傷寒。二曰中風。三曰瘡癰。是三種者。療之不早。或治不對病。皆死不旋踵。孫氏撰千金方。其中風瘡癱。可謂精至。而傷寒一門。皆以湯散膏丸。類聚成篇。疑未得其詳矣。又著千金翼三十卷。辨論方法。見於千金者十五六。惟傷寒謂太醫湯藥雖行。

百無一效。乃專取仲景之論。以太陽方證。比類相附。三陰三陽宜忌。霍亂髮汗吐下後。陰易勞復病。為十六篇。分上下兩卷。亦一時之新意。此於千金為輔翼之深者也。從而著之。論曰。傷寒熱病。自古有之。名賢浚哲。多所防禦。至於仲景。特有神功。尋思旨趣。莫測其致。

白話文:

這本書尚未完善,留待後人繼續完善。寫成後,將呈請聖上過目。皇帝陛下天生仁慈,效法先帝功績,推廣醫學理論,救治眾生,使天下百姓都收藏此書,了解醫學知識,都能成為忠孝之人,這就是皇風的深遠影響。太子右贊善大夫高保衡、尚書都官員外郎孫奇、太常少卿兼秘閣校理林憶等謹上。

後序:疾病中最緊急的三種是:傷寒、中風、瘡癰。這三種病,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法不對症,都會很快致命。孫思邈撰寫了《千金方》,其中風、瘡、癱方面的內容非常精深,但傷寒這一部分,卻只用湯劑、散劑、膏劑、丸劑來歸類,似乎還不夠詳盡。他又寫了《千金翼》三十卷,其中十五六卷是對《千金方》的補充說明,而關於傷寒,他認為太醫們雖然使用藥物,但往往無效,所以他專門採用張仲景的理論,以太陽病的證候作為基準,逐一類比,並分析三陰三陽的宜忌,以及霍亂發汗、吐下後陰虛易復病等問題,編成十六篇,分上下兩卷。這也是他當時的一個新想法。這部《千金翼》可以說是對《千金方》的重要補充。因此我接著寫了這本書。我認為,傷寒熱病古已有之,歷代賢明醫者都做了不少防治工作,但直到張仲景,才真正展現神醫本色。他的思想精深,令人難以捉摸。

有以見孫氏尊而神之之心也。是二書者。表裡相明。至纖至悉。無不該備。世又傳千金髓者。觀其文意。殊非孫氏所作。乃好事者為之耳。王道集外臺秘要方。各載所出。亦未之見。似出於唐之末代。博雅者。勿謂其一家書也。至於合藥生熟之宜。炮炙之制。分兩升斗之齊。

並載千金凡例中。此不著云爾。

趙希弁曰。千金翼方三十卷。上唐孫思邈撰。思邈著千金方。復掇集遺軼。以羽翼其書。成一家之學。林億等謂。首之以藥錄。次之以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辟穀。退居。補益。雜病。瘡癰。色脈。針灸。而禁經終焉者。皆有指意云。

陳振孫曰。千金翼方三十卷。孫思邈撰。千金方既成。恐其或遺也。又為此以翼之。亦自為序。其末兼至禁術。用之亦多驗。(書錄解題)

白話文:

有些人認為《千金方》是孫思邈所寫,並且把它奉為神聖,但其實《千金方》和《千金翼方》兩本書互相補充,內容非常詳盡,無所不包。市面上還流傳著一本所謂的《千金髓》,但從文章來看,並非孫思邈所作,而是後人偽造的。王道集的《外臺秘要方》中也記載了藥方來源,但並沒有提到《千金髓》。這本書很可能出自唐朝末年,博學的人不要把它誤認為是孫思邈的作品。至於藥物的生熟配伍、炮製方法、劑量等,都記載在《千金方》的凡例中,只是這裡沒有特別說明而已。

趙希弁認為,《千金翼方》三十卷,是唐代孫思邈所著。孫思邈寫完《千金方》後,又收集了一些遺漏的內容,寫成了《千金翼方》,完成了他的醫學理論體系。林億等人認為,這本書先寫藥物,接著是婦科、傷寒、小兒科、養生、辟穀、退居、補益、雜病、瘡癰、色脈、針灸,最後以禁經結束,每個部分都有其用意。

陳振孫說,《千金翼方》三十卷,是孫思邈所撰。孫思邈完成《千金方》後,擔心有遺漏,所以又寫了這本書來補充。他還自己寫了序言。書中最後還提到了禁術,應用起來也十分有效。

王肯堂序曰。醫書不經秦火。而上古禁方。流傳於世者。無一焉。今獨張仲景方最古。其次莫如孫真人千金方。如是止矣,真人以應化聖賢。現神仙身。行良醫事。其所著書。抉玄扃頎秘笈。宜不涉世情一字。顧房中補益篇。稍類泥水。而婦人左腎膀胱兩部中。雜出淫媟不典之方。

於養生濟物無當也。疑為後人附益。非真人手澤。後獲千金翼方於故友徐士彰諫議家。則前所疑者悉無有。而釋氏玄門千金不傳之秘。前書所不及者。往往而見。於是益知此為真人晚年定本。其視前書。一出一入。何止隻字千金而已。按仙傳拾遺。及宣室志。記真人以永淳初元尸解。

白話文:

王肯堂在序文中說道:醫書沒有經歷秦朝的焚書坑儒,但上古時期的禁方,流傳到現在的卻沒有任何一本。現在只有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最古老的醫書,其次就是孫真人(孫思邈)的《千金方》。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更早的醫書了。

孫真人是應運而生的聖賢,擁有神仙般的身體,行醫救人,他的著作揭開了玄奧深秘的醫學秘笈,理應不帶任何世俗的內容。然而,在《千金方》中,關於房中補益的篇章,卻略帶俗氣,其中關於婦女左腎膀胱兩部位的治療方法,還摻雜了一些淫穢不堪的內容。

這些內容對於養生濟世沒有任何幫助,讓人懷疑是後人添加的,并非真人手笔。後來,我在故友徐士彰諫議家裡得到了《千金翼方》,才發現我之前的懷疑都是錯的。這本《千金翼方》中收錄了許多釋教和道教關於《千金方》中沒有記載的秘方,讓人更加確信這才是真人晚年的定本。

相比於之前的《千金方》,這本《千金翼方》就如同進出寶庫一般,每一字每一句都價值連城。根據《仙傳拾遺》和《宣室志》的記載,孫真人於永淳初年(唐高宗李治年號)羽化登仙,尸解而去。

開元中。復有人見隱於終南山。與宣律師往還。因拯昆明池龍胡僧之難。得龍宮方三十首。且感神人之誡。去千金方藥之害物命者。以草木代之。作千金翼三十篇。每篇有龍宮仙方一首。今按服水法中有云。武德中。龍賫此卷授余。則得龍宮方。非尸解後明甚,然亦可以證龍宮方之實有。

而非好事者寓言也。方中時有用物命者。豈亦後人附益耶。抑傳者妄也。千金方收入道藏。今關中江右。皆有刻。乃至宋元刻本。藏書家多有之。而獨翼方不傳。道藏亦不載,世多有不聞其名者。豈世人業重。仙真秘之。神物呵禁。不容妄窺耶。三從子廷鑑以母病。欲刻醫書。

白話文:

開元年間,有人在終南山見到一位隱士,這位隱士與宣律師往來密切。他曾救助昆明池龍胡僧,得到龍宮傳授的三十首藥方。同時,他也受到神人的教誨,摒棄了《千金方》中以動物性命換取藥效的弊端,改用草木藥材,編寫了《千金翼》三十篇,每篇附有龍宮仙方一首。

現在我們在《服水法》中看到記載,武德年間,一條龍將此書交給了作者。由此可見,龍宮方并非尸解成仙后才得知的,其真實性不容置疑。

但《千金翼》中也有一些方子需要用到動物性命,這是後人添油加醋還是傳抄時出現的錯誤呢?《千金方》收入道藏,如今關中和江右地區都有刻本,甚至宋元時期的刻本也流傳於藏書家手中。但《千金翼》卻失傳了,道藏中也沒有收錄,世人幾乎聞所未聞。難道是因為世人業障深重,仙家秘而不宣,神物禁止人們窺探嗎?

我的兒子廷鑑因母親生病,想要刻印醫書。

冀獲冥祐。請於余。余以此書授之。而表弟孫仲來助余。校訂尤力。苦無它本讎校。其烏焉帝虎之訛。灼然無疑者。然後改正。不然。寧仍其舊。以俟他日得宋刻善本而更之。故訛不可讀者。時有同好。幸無訝焉。得者當起殷重心。生難遭想。心真人之心。行真人之行。而後可以用真人之方。

其為真人不難矣。此則余與廷鑑刻是書意也。萬曆乙巳十月八日。余以謝諸公之枉予先慈者。舟抵武林德勝壩。大雨不可登岸。篷窗黮闇無聊。而廷鑑遣使。來告書成。且懲序。因書以歸之。念西居士王肯堂宇泰。

按王宇泰刊本。較之家藏元板。不唯誤文居多。甚至脫數十頁。元板目錄末。有大德乙未良月梅溪書院刻梓木記。先考得之於城東醫生白氏。其文字端雅。卷帙完好。惜使王氏校刊之日。不視是善本。

白話文:

希望得到冥冥之中的幫助,因此將此書交付予你。我的表弟孫仲來協助我校訂,付出了不少努力。苦於沒有其他版本可以對照校勘,對於那些明顯的錯誤,例如「烏焉帝虎」之類的,才敢於修正。否則寧願保留原樣,等待日後找到宋刻善本再行更正。所以那些無法閱讀的錯誤,希望同好者不要感到驚訝。得到此書的人應該抱持著慎重的心態,因為人生難得遇到如此珍貴的書籍。要懷抱真人的心,行真人的道,才能使用真人的方劑。

成為真人並非難事,這就是我和廷鑑刻印此書的用意。萬曆乙巳年十月八日,我為了感謝各位前來探望母親的人,船隻抵達武林德勝壩。當時下著大雨,無法登岸,船篷窗戶昏暗無聊。廷鑑派人來通知我書已經印好了,並且附上序文。因此我將書帶回家。想起西居士王肯堂宇泰,

按王宇泰刊本,與我收藏的元版相比,不僅錯誤較多,甚至還缺失了幾十頁。元版目錄末尾有「大德乙未良月梅溪書院刻梓木記」,是我父親從城東醫生白氏手中得到的。其文字端雅,卷帙完好。可惜王氏校刊時,沒有參考這個善本。

〔千金髓方〕新唐志二十卷,佚

按本事方。有云千金髓。有腎氣攻背項強一證。則其書南宋時猶存矣。

又按朝鮮國醫方類聚引。有千金月令一書。醫官小島學古(尚質)就以採輯。得說一十九首。方三百二十一首。檢其文義。與千金方。實出一手。決非贗鼎矣。考新唐志農家類云。孫氏千金月令三卷。孫思邈。(宋志。作齊人月令。)殆此書也。而陶九成說郛卷第六十九。載有其書。僅舉節物十二條。蓋是以時令為主。因以及醫方者。故附於此。

〔郭氏(思)千金寶要〕八卷,存

自序曰。孫真人千金方。一部三十卷。三百一十八門。門中各有論。論下各有方。論以論說人所以得病之由。君子小人。皆宜熟知。方以治人之已病。而人有未嘗得見此集者。並藥有物多而難合者。貧下細民。因此不獲治療。枉壞軀命者。可勝言哉。況一州一縣。幾家能有千金方。

白話文:

唐朝時期的《新唐志》記載了一部名叫《千金髓方》的醫書,但如今已失傳。根據一些史料記載,這本書在南宋時期還存在。此外,朝鮮醫學典籍中引用了《千金月令》一書,其作者是醫官小島學古,書中包含了十九首說和三百二十一首藥方,內容和《千金方》非常相似,應該出自同一人之手,絕非偽造。經考證,《新唐志》中提到的孫氏《千金月令》三卷,作者應是孫思邈,而陶九成《說郛》中也收錄了這本書的部分內容,主要是關於節令的醫方。

此外,還有一本叫做《郭氏(思)千金寶要》的醫書,現存八卷。書中自序提到,孫思邈的《千金方》共三十卷,三百一十八門,每門都有論述病因,並且提供相應的藥方。作者希望讓所有人,無論貴賤,都能掌握這些知識,以便及時治療疾病。然而,由於《千金方》內容豐富,價格昂貴,許多窮苦百姓無力購買,因此無法得到治療,導致不少人喪命。作者希望能夠讓更多人接觸到這部醫書,為更多人帶來健康。

而有者亦難於日日示人。因此孫君之仁術仁心。格而不行處有之。鬱而不廣處有之。孫君此書。上本黃帝岐伯。次祖扁鵲華佗張仲景陳延之衛汜王叔和小品肘後。龍宮海上。而下及當時之名公方論藥術。並自撰經試者。世皆知此書為醫經之寶。余亦概嘗閱諸家方書內。唯千金一集。

號為完書。有源有證。有說有方。有古有今。有取有舍。關百聖而不慚。貫萬精而不忒。以儒書擬之。其醫師之集大成者歟。唐之盧照鄰謂。思邈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深入不二。則今之摩詰。斯言得其深致矣。思久欲闡揚此書。以廣之海內。而在公牽迫。終不克遂。今休閒矣。

白話文:

而有些醫術也難以天天示人。因此孫思邈先生的仁術仁心,雖有格物致知、行之於世的部分,但也有鬱鬱不得志、未能廣為流傳的地方。孫思邈先生這本書,上承黃帝、岐伯之醫學精髓,繼承扁鵲、華佗、張仲景、陳延之、衛汜、王叔和小品、肘後、龍宮、海上等歷代醫家之學術,並結合當時的名公方論藥術,還包含孫思邈先生親自撰寫並經過試驗的內容。世人都知道這本書是醫學經典中的瑰寶。我也曾廣泛閱讀過各家醫書,但唯獨《千金方》這部巨著,

被譽為醫學全書。它有源頭、有證據,有理論、有方劑,有古法、有今法,有取舍、有精選。它融合了百位聖賢的醫學精華,毫不遜色,貫通了萬千醫學精髓,毫不差錯。用儒家經典來比喻,它就是醫學的集大成之作啊!唐朝的盧照鄰說:「思邈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深入不二,則今之摩詰。」這句話道出了孫思邈先生醫學精髓的深邃。我很久以來就想闡揚這本書,讓它在天下廣為流傳,但一直被公務纏身,始終未能實現。如今我終於有空閒了。

遂取千金方中諸論。遂件條而出之以告人。使人知防之於未然之前。又將千金方中諸單方。逐件列而出之以示人。使人知治之於已病之後。其思家與知識家,經用神驗者。亦附之其中。各別稱說。買巨石刊之。以廣其傳。以救急者為先。以稍可待者為次。以尋常大病為三。以尋常次病為四。

孫君之書。以婦人小兒為首。以男子婦人雜病為後。思今皆依之。而特取諸病目前交急者為首。此思急於救人。推行孫君之妙法本意也。謹敢以千金寶要命篇。誓施萬本。長者仁人。當共斯善,宣和六年四月初一日。徽猷閣直學士。通奉大夫致仕。河陽郭思謹序。

秦王守中序曰。千金寶要者。宋徽猷閣直學士郭思按唐孫真人先生所集千金方中纂要者也。宣和六年。思曾刻石於華州公署。我明正統八年。華州知州劉整重刻。景泰六年。和州楊勝賢以石刻冬月不使摹印。易刊木板。往年春予得之。喜其方之簡便。藥之近易。醫不煩而取效速。

白話文:

於是便從《千金方》中摘取各項論述,逐條列出並告知他人,使人能在疾病尚未發生前就做好預防。同時,也將《千金方》中的各種單方逐一列出,讓人在生病之後也能及時治療。對於那些家喻戶曉、經試驗證明有效的方劑,也一併收錄其中,並分別說明其功效。為了廣泛傳播,我特地用巨石刻錄,將救急的方劑放在最前面,其次是稍可等待的方劑,第三是常見的大病,第四是常見的次要疾病。

孫思邈先生的著作以婦人和小孩的疾病為首,將男女雜病放在後面。現在我沿用他的編排方式,但將當下急需救治的病症放在最前面,這是因為我急於救治病人,希望能將孫思邈先生的妙法推廣出去。我特地將《千金寶要》的要點編寫成篇,並誓言將其廣泛傳播。希望仁人長者能共同推廣這份善舉。宣和六年四月初一日,徽猷閣直學士,通奉大夫致仕,河陽郭思謹序。

秦王守中序曰:《千金寶要》是宋徽猷閣直學士郭思根據唐代孫思邈先生所著的《千金方》中重要的内容編纂而成。宣和六年,郭思曾在華州公署刻石。明正統八年,華州知州劉整重新刻石。景泰六年,和州楊勝賢因為石刻在冬季不能拓印,便改用木板刻印。去年春天我得到了這份書,很欣喜它所記載的方劑简便易行,藥材也容易取得,医治起来不麻烦,效果却很快。

信有切於人之實用。乃珍如拱璧。不容自秘。已命壽之梓矣。竊惟寶要。纂自真人千金方中。天下之遊耀州真人洞者。歲無虛日。日無虛時。顧獨不立石於真人洞前。非所以廣其傳也。因刻於洞前云。隆慶六年。歲在壬申。春三月上吉。秦王守中識。

李海立題詞曰。此書初得華州石刻。舛訛最多。繼得華州木刻。及蜀中及郭武定木刻。其訛猶華之石刻也。其門類錯亂者。茲皆類明。拾遺一段。茲皆附之各類。小兒兩類。並而為一。為其便於檢閱也。其間有字句之謬。可以意會者。乃敢更之。中有文字高古。不能讀者。不敢輒易。

乃仍舊焉。自千金論起。至若有所舉重段止。以欲人知所避忌也。自五勞七傷。有小腹痛起。至婦人新產上廁段止。既無治法。又無令人避忌之意。自五勞段。數至第二十二段。中有凡是病者皆須服之之句。後淋閉論末。又云悉服之立驗。或亦萬病玉壺。各有所主也。因並及之。

白話文:

這本書實用性強,如同珍貴的玉璧,不應獨自收藏。我已將它刻在真人洞前,希望廣泛流傳。隆慶六年三月,秦王守中記。

李海立題詞:這本書最初從華州石刻上得到,錯誤很多。後來又得到華州木刻和蜀中、郭武定木刻,但錯誤仍然和華州石刻差不多。分類混亂的地方,現在都整理清楚了。我還補充了一些遺漏的部分,並附在各類中。小兒類兩部分,合併成一類,方便查閱。書中有些字句有錯誤,但可以理解意思,我就大膽修改了。有些文字古老難懂,我不敢隨意更改,就保留原樣。

從千金論開始,到若有所舉重段結束,都是為了讓讀者了解需要注意避忌的事項。從五勞七傷,有小腹痛開始,到婦人新產上廁結束,既沒有治療方法,也沒有讓人避忌的意思。從五勞段到第二十二段,中間有“凡是病者皆須服之”的句子。後淋閉論末,又說“悉服之立驗”。這些藥方可能都是萬病玉壺,各有其主治。所以都收錄進來了。

錢曾曰。郭思千金寶要八卷。宣和六年。河陽郭思取千金方中諸論。逐件條而出之。使人知治於已病之後。並附經用神驗者。各別稱說。推行孫真人妙法之本意。仍以千金寶要名篇。買巨石鐫之。立於華州公廨。吾家墨刻舊本。字畫完整。古香襲人。暇日當取以校對。始知是本之佳否也。

孫星衍序曰。千金寶要十七卷。附論及千金須知。為十八卷。宋宣和時。郭學士思從孫徵君思邈所撰千金方撰要。刻石華州公署。自明正統景泰間。俱有木石刻本。至隆慶六年。秦王守中復刊石耀州真人洞。四庫書未及收錄。余遊關中。得其拓本藏笈中。按家徵君生於後周。

白話文:

錢曾曰:

郭思的《千金寶要》共八卷,是在宣和六年(西元1124年)編撰的。河陽郭思從《千金方》中選取各論,逐條列出,讓人明白在治癒疾病之後,應如何保養。並附上經方驗證,逐一解說。郭思以此推行孫真人(孫思邈)妙法的本意,仍然以《千金寶要》為篇名,並用巨石刻寫,立於華州公署。我家收藏的墨刻舊本,字畫完整,古香撲鼻。有空我會拿來與此版本校對,才能真正知道此本的好壞。

孫星衍序曰:

《千金寶要》共十七卷,附有論述以及《千金須知》,共計十八卷。宋宣和年間,郭學士思從孫徵君(孫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中,選取要點編撰此書,並刻石於華州公署。自明正統景泰年間,皆有木刻和石刻版本。直到隆慶六年(西元1572年),秦王守中重新刻石於耀州真人洞。此書未被收錄於四庫全書。我遊歷關中時,獲得了此書的拓本,並珍藏於書箱中。根據史料記載,孫徵君(孫思邈)生於後周。

卒於唐永淳之代。葉夢得避暑錄話。稱其作千金前方時。已百餘歲。後三十年。作千金翼。段成式酉陽雜俎。則謂昆明池龍宮。有仙方三千首。徵君因救龍得之。因上帝不許妄傳。復著千全方三十卷。每捲入一方。千金方。本與千金翼方為二書。是以舊唐書本傳。止載千金方三十卷。

晁公武陳振孫書目。則云各三十卷。今俗本千金翼方九十三卷。不知何人更其次第。千金前方。竟不可別。此宣和時擇要本。當從前方錄出者。龍宮仙方在其內。真世間秘異之書。不可不廣其傳。以公同志。書中謂今俗稱豆瘡。為小兒丹毒。又有反花瘡。元人奇效良方。始謂之痘疹。

白話文:

在唐永淳年間,葉夢得在避暑的時候記錄了一些話,他提到古時候叫做「千金前方」的書,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之後三十年,他寫了《千金翼》。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提到昆明池的龍宮裡,有三千種仙方,這是因為君子救了龍而得到的,因上天不允許隨意傳播,於是又撰寫了《千全方》三十卷,每一卷裡包含了一個方子。《千金方》和《千金翼方》本來是兩本書,因此在《舊唐書》中只記載了《千金方》這三十卷。

晁公武和陳振孫的書目中提到這兩本書各有三十卷,而現在流傳的《千金翼方》則有九十三卷,不知是由誰重新編輯過的。《千金前方》同樣無法再分別。這是宣和年間整理的重要版本,其中包含龍宮的仙方,實在是世間的奇異祕本,不能不廣泛傳播。書中提到現在人俗稱的豆瘡,實際上是指小兒丹毒,還有反花瘡。元朝的人們用奇效良方,開始將其稱為痘疹。

可證俗人謂此疾出於近代者非也。縊死人可救。落水人經一宿猶可活。倉卒間不知其方。書備其術。尤為濟人之仁術。世之從政者。不師蓋公獄市勿擾之言,惟株累鍛鍊之是務。置一切積貯水利農田學校利益於人之事於不問。以致傷元氣。感召災殃。誠不如尋覽方書。胸中常有活人之念。

為善最樂。在此不在彼矣。

按孫季逑所刻。並附論及千金須知。俱為八卷。與讀書敏求記所載符。其分門凡十七篇。季逑序曰。是書十七卷。合論及須知為十八卷。恐是失檢。序又曰。俗本千金翼方九十三卷。不知何人更其次第。千金前方。竟不可別。考是以喬世定所刻前方。為翼方者。何錯誤至此乎。

白話文:

古人認為某些疾病是近現代才出現的,其實並非如此。被勒死的人是可以救活的,落水的人即使經過一夜也還有活命的机会。只是當時人們不知道救治的方法,因此才有了醫書記載這些救治之術。這些醫術尤其体现了濟世救人的仁心。現今掌權者不效仿古代“盖公獄市勿擾”的教诲,只注重刑罰和壓榨,卻置人民的生计、水利、農田、教育等重要之事于不顾,导致国力衰败,災禍不斷。与其如此,不如多学习醫術,心中常怀救死扶傷的念頭,这才是真正的善行。

孙季逑刻印的《千金翼方》與《千金須知》合集共八卷,與《讀書敏求記》所載內容一致,分為十七篇。孙季逑在序文中说此书为十七卷,加上《千金須知》共十八卷,可能由于遗漏而导致数字不符。序文还提到市面上流通的《千金翼方》有九十三卷,不知是谁改变了原本的编排顺序。因此,现在很难区分《千金前方》和《千金翼方》。考证发现乔世定所刻印的《千金前方》才是真正的《千金翼方》,不知道后来怎么会出现如此大的错误。

〔張氏(學懋)千金寶要補〕三卷,存

自序曰。此宋徽猷閣直學士郭思按唐孫真人千金方。而纂其簡易者也。宣和六年。思刻石於華州。我明正統八年。知州劉整重刻。景泰六年。知州楊勝賢以石刻艱於摹印。易刻木板。而傳稍廣焉。但字多訛舛。隆慶六年。秦王復勒石於耀州。真人洞前。為文學謝沾書。稍正其訛。

而門類錯亂。有以滯下方。混於小兒丹毒方中者。余恐其誤人。乃求全本千金要方。並王宇泰太史新刻千金翼方。分門考訂。又按仙傳所載真人著千金三十篇。每篇有龍宮仙方一首。政恐郭氏尚在掛漏。間以己意。擇而補之。其上各加一補字者。不敢失郭氏原本也。嗟嗟。真人神化濟世。

白話文:

張氏(學懋)千金寶要補 三卷,存

自序

這部「千金寶要補」是宋朝徽猷閣直學士郭思根據唐朝孫真人(孫思邈)的「千金方」編纂而成,選取其中簡便易懂的內容。宣和六年(1124年),郭思在華州刻石保存。明朝正統八年(1443年),知州劉整再次刻石。景泰六年(1455年),知州楊勝賢因石刻難以複製,改刻木板,使得流傳範圍更廣。但由於字體多有訛誤,隆慶六年(1572年),秦王又在耀州真人洞前勒石,由文學謝沾校對,稍加改正。

然而,這部書的門類錯亂,有些方子被放置錯誤的位置,例如將治滯的方子混雜在小兒丹毒方中。我擔心會誤導後人,便尋求完整的「千金要方」,並參照王宇泰太史新刻的「千金翼方」,逐條考證。我還查閱了傳說中孫真人所著的「千金三十篇」,每篇都有龍宮仙方一首。我擔心郭思的版本可能有所遺漏,便依據自己的理解,選擇一些方子進行補充。在標題上加了一個「補」字,以示區別,不敢逾越郭思原本。

唉!孫真人神通廣大,救濟世人。

全在千金一書。今海內僅見關中江右刊行二板。而時醫亦鮮能習之。蓋非苦其方之珍繁。則憚於藥之炮煉。雖神奇應驗。理在目前。其如不明不行何哉。郭氏所纂。不過採其倉卒救急。藥簡而易辨者。以便民耳。若其全本。首婦人。次嬰孺。次男子老人。次針灸導引。養性攝生。

以至服食所載。飛煉鍾乳雲母五色石英等法。採製松脂茯苓黃精枸杞等方。種種具備。誠遵而行之。小可療疾。大則延年。耳食者乃反以為忌嚇。以為不可試也。噫。此何異認上味醍醐。為毒藥也哉。余欲訪宋元道藏。訂證全方。覓一有力者刊行。以廣真人弘濟之意。徒有其志而未逮也。

白話文:

所有醫術都記載在《千金方》這本書裡。如今在中國境內,只有關中和江右地區出版了兩種版本。然而,現在的醫生卻很少有人願意學習它。這並不是因為藥方過於繁雜難懂,也不是因為藥物炮製過於困難。雖然藥效神奇,效果顯著,但道理就在眼前,不明白就不能實踐。郭氏所編的版本,只不過是從《千金方》中選取了一些急救藥方,藥物簡便易辨,方便百姓使用而已。

如果想要完整學習《千金方》,首先要學習婦科,其次是兒科,接著是男科和老年病學,還有針灸、導引、養生、攝生,以及服食篇章。裡面記載了飛煉鍾乳雲母五色石英等藥物的製法,以及採製松脂、茯苓、黃精、枸杞等的藥方,種種方法都應有盡有。如果認真學習並實踐,小病可以治療,大病可以延年益壽。然而,一些人卻把它當成忌諱,認為不可嘗試。唉!這就好像把美味的醍醐當成毒藥一樣,實在令人感到可悲。

我想要尋找宋元時期的《道藏》,對照著整理《千金方》的全部藥方,然後找到一個有能力的人出版,以廣泛傳播真人的救世之心。只可惜我心中有志,卻未能實現。

倘邀真人冥祐。假以餘年。庶得竟未竟之願耶。金陵醫士程初陽文格徐呂梁經洪皆篤信真人。藏有千金方。而善用之者。若欒恆所文願範華宇應春。同力校正。得並書。泰昌庚申歲重九日。蜀梓州張學懋志。

〔張氏(璐)千金方衍義〕三十卷,存

自序曰。易云。眇能視。跛能履。明乎非所能。而自以為能。不自知其才德之兼絀也。余自慚固陋。乏經國濟世之略。生遭世變。瑣尾流離。迨永清大定。而後章句荒落。株守蓬廬。惟有軒岐性命之學。日尋繹焉而不倦。時吾里有李瑾懷茲者。與余為膠漆契。博聞強記。潛心醫學。

君子人也。所可議者。務博而不知所宗。淺涉而未探窔奧。嘗與之究玉函金匱。及千金方一書。非不有識堪資。而求所謂恢心貴富。尚有憾焉。深嘆述古之難。如昌黎所云。補苴罅漏。張皇幽眇。洵非末學所可幾也。夫長沙為醫門之聖。其立法誠為百世之師。繼長沙而起者。

白話文:

如果能邀請真人冥冥之中庇佑,再給我些時日,或許就能完成未竟的心願。金陵的醫士程初陽、文格、徐呂梁、經洪都深信真人,他們收藏著千金方,但真正懂得運用的人卻不多。就像欒恆所寫的「願範華宇應春」,希望大家同心協力校正,將這些醫術整理成書。這是泰昌庚申年重陽節,蜀梓州張學懋記。

〔張氏(璐)千金方衍義〕三十卷,現存。

自序中寫道:易經說,「眼盲的人也能看見,跛腳的人也能走路」,人們往往不明自己的能力,卻自以為是,不了解自己的才德有多麼不足。我深感自己學識淺薄,沒有治理國家、拯救蒼生的能力,生逢亂世,顛沛流離,直到永清年間天下安定,才開始學習經書,但早已荒廢,只能守著簡陋的草廬,專心鑽研醫學,日夜不停地學習。當時我鄉里有一位名叫李瑾的人,和我情同手足,他博學多才,記憶力超群,潛心研究醫學,是個君子。

他唯一的缺點是博而不精,淺嘗辄止,没有深入探究醫學的奥妙。我曾經和他一起研究《玉函金匮》和《千金方》这两本书,虽然其中不乏有用的知识,但要達到“恢心貴富”的境界,还是有所不足。我深深地感叹著古代医书的难写,正如韩愈所说,“补苴罅漏,张皇幽眇”,这并非后学所能轻易企及。长沙(指扁鹊)是医门的圣人,他的医术法则堪称千古之师。繼承长沙医术而起者,……

惟孫真人千金方。可與仲景諸書。頡頏上下也。伏讀三十卷中。法良意美。聖謨洋洋。其辨治之條分縷析。制方之反激逆從。非神而明之。其孰能與於斯乎。余自束髮授書以來。即留心是道。曩所輯纘緒二論。及醫通一十六卷。付梓行世。深嘆學識迂疏。僅可為後學自邇自卑之一助,迄今桑榆在望。

尚欲作蜣螂不朽。亦自愚矣。而此書不為之闡發。將天下後世。竟不知有是書。深可懼也。因不揣愚昧。匯取舊刻善本。參互考訂。遂一發明。其反用激用之法。貫串而昭揭之。其於針灸一門。闕以俟專家補之。俾學者開卷瞭然,胸無窒礙。照宋刻本。仍隸三十卷。仿趙以德敷衍金匱之義。

白話文:

孫真人《千金方》與仲景諸書可謂並駕齊驅,相輔相成。我細讀三十卷內容,深深感受到其精妙的醫理與高深的智慧,其辨證論治條理分明,用藥精準,非神人莫屬。自從我開始學習醫術以來,一直十分重視此書。我之前整理的《纘緒二論》與《醫通》十六卷已付梓出版,但深感自身學識淺薄,這些著作僅能作為後學者謙虛學習的參考。如今我已年邁,雖然渴望能留下些許不朽的著作,但自知能力有限。而《千金方》如此重要的醫學典籍卻未得到很好的闡發,天下後世恐怕會遺忘此書,我深感憂慮。因此,我儘管學識淺薄,還是匯集了各種舊刻善本,互相校對,最終完成了此書的整理發明。其中反用激用之法貫穿始終,清晰明了。針灸部分則暫時省略,留待專家補充。希望學者們閱讀此書後,能一目了然,無所疑惑。本書仍分三十卷,仿照趙以德解說《金匱要略》的方式,力求將其精髓展現出來。

又殊愧敷衍成文。爰名曰千金方衍義。後之君子。有以討論修飾。授之剞劂。亦斯書之幸甚。余不學無術。老無思索。意之所致。信筆成書。殆所謂眇之能視。不足以有明。跛之能履。不足以與行也。康熙歲次戊寅。十一月既望。八十二老人石頑張璐路玉序。

〔孫氏(思邈)醫家要妙〕崇文總目五卷,佚

白話文:

雖然心中愧疚,這篇文章寫得倉促,但還是取名為《千金方衍義》。希望後世的君子能加以討論修正,傳授給後人,這也是本書的幸事。我學識淺薄,年老思慮也不周全,只憑著自己的想法寫下這本書,就像一個瞎子勉強能看見,一個跛子勉強能走路,實在不足以說明什麼。康熙戊寅年十一月十五日,八十二歲老人石頑張璐路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