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七 (9)
卷七 (9)
1. 醫經(七)
何見待之卑如此哉。既為診脈。謂之曰。脈病云云。曰然。初服某藥。用某味乎。曰然。元素曰。子誤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陰。陽亡汗不能出。今脈如此。當服某藥。則效矣。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元素自此顯名。元素治病不用古方。其說曰。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
不相能也。自為家法云。
滑壽曰。潔古氏難經藥注。疑其草稿。姑立章指義例。未及成書也。今所見者。往往言論。於經不相涉。且無文理。潔古平日著述極醇正。此絕不相似。不知何自遂乃板行。反為先生之累。豈好事者為之。而托為先生之名邪。要之後來東垣海藏羅謙甫輩。皆不及見。若見必當與足成其說。不然亦迴護之。不使輕易流傳也。
〔王氏(少卿)難經重玄〕佚
呂復曰。張潔古難經注後附藥。殊非經意。王少卿演釋其說。目曰重玄。亦未足以發人之蘊。(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
〔袁氏(坤厚)難經本旨〕佚
滑壽曰。袁坤厚字淳甫。本朝古益人。成都醫學官。著難經本旨。佳處甚多。然其因襲處。未免踵前人之非。且失之冗爾。
〔謝氏(縉孫)難經說〕佚
滑壽曰。謝縉孫字堅白。廬陵人。元統間醫候郎。遼陽路官醫提舉。其說殊有理致源委。
〔陳氏(瑞孫)難經辨疑〕佚
滑壽曰。陳瑞孫字廷芝。本朝慶元人。溫州路醫學正。與其子宅之。同著難經。
〔滑氏(壽)難經本義〕國史經籍志二卷,存
凡例曰。一難經正文。周仲立李子野輩。擅加筆削。今並不從。一紀齊卿於經中盛字。多改作甚字。豈國諱。或家諱。有所避耶。蓋昧於臨文不諱之義也。今不從。一經中錯簡衍文。辨見各篇之下。仍為缺誤總類。以見其概。一八十一難。隋唐經籍藝文志。俱云二卷。後人或釐而為三。
或分而為五。今仍為二卷。以復書志之舊。楊玄操復為十三類以統之。今亦不從。一難經八十一篇。蓋越人取內經靈樞之文。設為問答。前此注家。皆不考所出。今並一一考之。其無可考者。於七難內發其例。
朱右攖寧生傳曰。滑壽請其師京口王居中曰。難經又本素問靈樞之旨。設難釋義。其間榮衛部位。臟腑脈法。與夫經絡腧穴。辨之博矣。而闕誤或多,愚將本其旨義。注而讀之。何如。居中曰。甚矣子之善學也。善哉子學之得其道也。(醫史。)
四庫全書提要曰。「滑壽字伯仁。明史方伎傳。稱為許州人。寄居靳縣。案朱右攖寧生傳曰。世為許州襄城大家。元初祖父官江南。自許徙儀真。而壽生焉。又曰。在淮南曰滑壽。在吳曰伯仁氏。在鄞越曰攖寧生。然則許乃祖貫。鄞乃寄居。實則儀真人也。滑壽卒於明洪武中。
故明史列之方技傳。然戴良九靈山房集。有懷書攖寧詩曰。海日蒼涼兩鬢絲。異鄉飄泊已多時。欲為散木留官道。故托長桑說上池。蜀客著書人豈識。韓公賣藥世遍知。道塗同是傷心者。只合相從賦黍離。則壽亦抱節之遺老。托於醫以自晦者也。是書首有張翥序。稱壽家去東垣近。
白話文:
怎麼會如此輕視我的意見呢?既然已經診過脈,就告訴他說:「你的脈象顯示你的病況是這樣這樣。」病人說:「是的。」我接著問:「你先前是不是服用過某某藥,用了某種藥材?」病人回答:「是的。」元素(指李杲,字明之,號東垣老人)說:「你錯了。那種藥材性寒,會往下走,進入太陰經,導致陽氣衰亡,無法發汗。現在你的脈象是這樣,應該服用某種藥,才能見效。」完素(指張元素,字潔古)聽了之後,完全照著他的話去做,病果然好了,元素因此聲名大噪。元素治病不使用古代的方劑,他的說法是:「天地運行的氣數不一致,古今的軌跡不同,古代的方劑無法治療現在的疾病。」他自創了一套治療方法。
滑壽說:「張潔古的《難經藥注》可能是草稿,只是先列出章節和指明大綱,還沒完成寫成書。現在看到的那些,常常言論和經文不相干,而且沒有道理。潔古平時的著作非常精確純正,這些完全不像他的風格。不知道怎麼會有人把它刊印出來,反而成為先生的累贅。難道是好事的人假託先生的名義做的嗎?要知道,後來的東垣、海藏、羅謙甫等人都沒見過這本書,如果見到,一定會幫忙完善它的理論,不然也會加以保護,不讓它輕易流傳。」
(王少卿的《難經重玄》已失傳)
呂復說:「張潔古的《難經注》後面附的藥方,完全不符合經文的意思。王少卿演繹解釋他的說法,稱之為《重玄》,但仍然不足以闡發其中的奧義。」(出自《九靈山房集》,滄洲翁所傳。)
(袁坤厚的《難經本旨》已失傳)
滑壽說:「袁坤厚,字淳甫,是本朝(指明朝)古益人,曾擔任成都醫學官。他寫的《難經本旨》有很多好地方,但是因循前人的地方,難免重蹈覆轍,而且內容過於冗長。」
(謝縉孫的《難經說》已失傳)
滑壽說:「謝縉孫,字堅白,是廬陵人,在元統年間擔任醫候郎,並在遼陽路擔任官醫提舉。他的學說非常有道理,而且有根有據。」
(陳瑞孫的《難經辨疑》已失傳)
滑壽說:「陳瑞孫,字廷芝,是本朝慶元人,曾擔任溫州路醫學正。他和兒子宅之一起寫了《難經》。
滑壽的《難經本義》二卷,現存於《國史經籍志》中。
凡例中說:一、《難經》的原文,周仲立、李子野等人擅自增刪改動,現在都不採用。一、紀齊卿在經文中使用很多「盛」字,都改為「甚」字。難道是因為國家的忌諱,或是家族的忌諱,所以需要避諱嗎?這是不懂臨文不諱的道理,現在不採用。一、經文中錯簡、衍文的地方,都在各篇底下辨明,並且列出缺誤總類,以顯示大概的情況。一、《難經》八十一難,在隋唐的《經籍藝文志》中都說是二卷,後人有的將其分為三卷,有的分為五卷,現在仍然分為二卷,恢復書籍原本的樣子。楊玄操把它分為十三類來統括,現在也不採用。一、《難經》八十一篇,是越人(指扁鵲)擷取《內經》、《靈樞》的文句,設為問答。以前的註解家,都沒有考證其出處,現在都一一考證出來。無法考證的,就在第七難中提出說明。
朱右攖寧生傳中說,滑壽曾請教他的老師京口王居中說:「《難經》原本就是根據《素問》、《靈樞》的旨意,提出疑問並加以解釋。其中關於營衛的部位、臟腑的脈法,以及經絡腧穴,都辨別得非常廣泛,但還是有很多錯誤。我打算根據它的旨意,加以註解,然後讀給您聽,您覺得如何?」王居中回答說:「你真是太好學了!你學習的方法真是太好了!」(出自《醫史》。)
《四庫全書提要》中說:「滑壽,字伯仁。《明史·方伎傳》中稱他為許州人,寄居在靳縣。但據《朱右攖寧生傳》所說,他家世為許州襄城的大戶人家,元朝初年,祖父在江南做官,才從許州遷到儀真,而滑壽就出生在那裡。又說,他在淮南時叫滑壽,在吳地時叫伯仁氏,在鄞越時叫攖寧生。所以說,許州是他的祖籍,鄞州是他的寄居地,其實他是儀真人。滑壽卒於明朝洪武年間,所以《明史》把他列在方技傳中。然而,戴良的《九靈山房集》中,有懷念攖寧的詩說:「海日蒼涼兩鬢絲,異鄉飄泊已多時。欲為散木留官道,故托長桑說上池。蜀客著書人豈識,韓公賣藥世遍知。道塗同是傷心者,只合相從賦黍離。」由此可見,滑壽是抱有氣節的遺老,他假借醫術來隱藏自己的身分。這本書的開頭有張翥的序,序中說滑壽家距離東垣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