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七 (10)
卷七 (10)
1. 醫經(七)
早傳李杲之學。攖寧生傳。則稱學醫於京口王居中。學針法於東平高洞陽,考李杲足跡未至江南。與壽時代亦不相及。翥所云。殆因許近東垣。附會其說歟。難經八十一篇。歷代醫家。多有註釋。壽所採摭。凡十一家。今惟壽書傳於世。其書首列匯考一篇。論書之名義源流。
次列闕疑總類一篇。記脫文誤字。又次圖說一篇。皆不入卷數。其注。則融會諸家之說。而以己意折衷之。辨論精確。考證亦極詳審。壽本儒者。能通解古書文義。故其所注。視他家所得為多雲。」
〔呂氏(復)難經附說〕佚
呂復曰。難經余嘗輯諸注家之長。先訓詁而後辭意。竊附鄙說其間。以便後學。未敢以為是也。亡名氏難經辨釋,文淵閣書目一部一冊闕(籙竹堂書目。作二卷。)未見
〔熊氏(宗立)勿聽子俗解八十一難經〕六卷,存
徐春甫曰。正統間。熊宗立難經俗解。相傳愈失其義。如五十九難云。顛狂之脈。陰陽俱盛。俗解分陰分陽。與本文畔。諸如此類甚多。寢使後學晦旨。是故國朝醫政。壞於難經脈訣二書之偽也。
〔張氏(世賢)圖注八十一難經〕明志八卷,存
四庫全書提要曰。張世賢字天成。寧波人。正德中名醫也。難經舊有吳呂廣唐楊玄操諸家注。宋嘉祐中。丁德用始於文義隱奧者。各為之圖。元滑壽作本義亦有數圖。然皆不備。世賢是編。於八十一篇。篇篇有圖。凡注所累言不盡者。可披圖而解。惟其中文義顯然。不必待圖始解者。亦強足其數。稍為冗贅。其注亦循文敷衍。未造深微。(存目)
按是書。吳門沈氏碧梧堂梓刊。凡八卷。為世賢原本。又有圖注八十一難經辨真四卷。題曰四明張世賢注。蓋系坊刻之妄改焉。
〔馬氏(蒔)難經正義〕醫藏目錄九卷,未見
〔姚氏(浚)難經考誤〕未見
江南通志曰。姚浚字哲人。和州人。前太醫院九鼎字新陽之子。業儒。能以醫學世其家。所著有脈法正宗。難經考誤。風發必讀。及藥品徵要等書。行世。
〔徐氏(述)難經補註〕未見
按上見於武進縣誌。
〔王氏(文潔)圖注八十一難經評林捷徑統宗〕六卷,存
〔張氏(景皋)難經直解〕未見
朔方誌曰。張景皋精太素脈。可生則藥。不可生。斷以日時。百無一失。窮通壽夭。以脈推之。亦無不驗。所著有難經直解。
〔黃氏(淵)難素箋釋〕未見
按上見於浙江通志。
〔徐氏(大椿)難經經釋〕二卷,存
自序曰。難經非經也。以靈素之微言奧旨。引端未發者。設為問答之語。俾暢厥義也。古人書篇名義。非可苟稱。難者辨論之謂。天下豈有以難名為經者。故知難經非經也。自古言醫者。皆祖內經。而內經之學。至漢而分。倉公氏以診勝。仲景氏以方勝。華佗氏以針灸雜法勝。
白話文:
早期有人傳說他學自李杲的學說,攖寧先生的傳記則說他向京口的王居中學習醫術,向東平的高洞陽學習針灸。考證李杲的足跡並未到過江南,與滑壽的時代也對不上。滑翥所說的,大概是因為滑壽接近李東垣,附會了他說法吧。
《難經》八十一篇,歷代醫家多有註釋。滑壽採用的註解有十一家。如今只有滑壽的書流傳於世。他的書首先列出《匯考》一篇,討論書的名稱、意義和源流。接著列出《闕疑總類》一篇,記錄脫漏的文字和錯誤的字。再接著是《圖說》一篇,這些都不計入卷數。他的註解,融合了各家學說,又用自己的見解加以折衷,辨析論證精確,考證也非常詳盡審慎。滑壽本身是個儒生,能夠通曉古書的文義,所以他的註解,比其他醫家的成果要多。
〔呂氏(復)《難經附說》〕已失傳
呂復說:《難經》我曾經收集各注釋家的優點,先訓詁然後解釋文意,把我的淺陋見解附加在其中,以方便後學學習,不敢認為我的見解就是正確的。
《亡名氏難經辨釋》,文淵閣藏書目錄記載為一部一冊,已缺失。(籙竹堂書目則記載為二卷。)沒有見過。
〔熊氏(宗立)《勿聽子俗解八十一難經》〕六卷,現存。
徐春甫說:正統年間,熊宗立的《難經俗解》,相傳越來越失去原意。例如五十九難提到「癲狂的脈象是陰陽都盛」,俗解卻把陰陽分開解釋,與原文背道而馳。像這樣的情況很多,以致於後學難以理解真正的旨意。因此,我朝的醫政,就是毀壞在《難經》和《脈訣》這兩本偽書的影響下。
〔張氏(世賢)《圖注八十一難經》〕明代刊印,八卷,現存。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張世賢,字天成,寧波人,正德年間的名醫。《難經》舊有吳呂廣、唐楊玄操等家的註解。宋嘉祐年間,丁德用開始為那些文義隱晦難懂的地方,配上圖解。元代滑壽作《本義》時,也有一些圖。但都不完備。張世賢的這部書,對八十一篇,每一篇都有圖。凡是註解中無法完全表達清楚的,可以通過圖來理解。但是,其中有些文義很明顯,不必看圖就能理解的,也強加上圖,稍顯多餘。他的註解也只是按照原文敷衍,沒有深入探究。 (僅存書目)
據考證,這本書是吳門沈氏碧梧堂刊印的,共八卷,是張世賢的原著。另外還有《圖注八十一難經辨真》四卷,題為「四明張世賢注」,應該是書坊刻印時妄自改動的。
〔馬氏(蒔)《難經正義》〕《醫藏目錄》記載為九卷,未見。
〔姚氏(浚)《難經考誤》〕未見。
《江南通志》記載:姚浚,字哲人,和州人,前太醫院九鼎字新陽的兒子。他從事儒學,能用醫術傳家。他著有《脈法正宗》、《難經考誤》、《風發必讀》及《藥品徵要》等書,流傳於世。
〔徐氏(述)《難經補註》〕未見。 據考證,以上記載見於《武進縣誌》。
〔王氏(文潔)《圖注八十一難經評林捷徑統宗》〕六卷,現存。
〔張氏(景皋)《難經直解》〕未見。
《朔方志》記載:張景皋精通太素脈,能判斷病人是否可治,如果可治就開藥,不可治就根據時辰來判斷死期。百無一失。推斷人的壽命長短,用脈象來推斷,也無不應驗。他著有《難經直解》。
〔黃氏(淵)《難素箋釋》〕未見。 據考證,以上記載見於《浙江通志》。
〔徐氏(大椿)《難經經釋》〕二卷,現存。
他在自序中說:《難經》不是經書。它只是將《靈樞》、《素問》中還沒闡明的微言奧旨,用問答的形式提出,以闡明其中的道理。古人給書命名,並非隨意。所謂的「難」,是指辨論的意思。天下哪有以「難」字命名的經書?因此,我知道《難經》不是經書。自古以來學醫的人都以《內經》為宗,而《內經》的學說,到了漢代就分流了。倉公擅長診斷,仲景擅長用方,華佗擅長針灸和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