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四 (1)
卷四十四 (1)
1. 方論(二十二)
〔亡名氏嶺南急要方〕新唐志二卷,佚
〔賈氏(耽)備急單方〕新唐志一卷,佚
新唐書本傳曰。賈耽。字敦詩。滄州南皮人。天寶中。舉明經補臨清尉。上書論事。徙太平河東節度使。王思禮署為度支判官。累進邠州刺史。治凡九年。政有異績。召授鴻臚卿。兼左右威遠營使。俄為山南西道節度使。梁崇義反東道。耽進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東道。
德宗在梁。耽使司馬樊澤奏事。澤還。耽大置酒會諸將。俄有急詔至。以澤代耽。召為工部尚書。俄為東都留守。貞元九年。以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俄封魏國公。順宗立。進檢枚司空左僕射。時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屢移病乞骸骨。不許。卒。年七十六。贈太傅。
白話文:
《亡名氏嶺南急要方》收錄於《新唐志》,共二卷,現已失傳。《賈氏(耽)備急單方》收錄於《新唐志》,共一卷,現已失傳。
《新唐書》記載:賈耽,字敦詩,滄州南皮人。天寶年間,考中明經科,補任臨清尉。他上書論述時政,被調任太平河東節度使。王思禮任命他為度支判官,後升任邠州刺史,任職九年,政績卓著。他被召回朝廷,擔任鴻臚卿,兼任左右威遠營使,不久後調任山南西道節度使。梁崇義反叛東道,賈耽率軍進駐谷城,攻取均州。建中三年,調任東道。
德宗皇帝在梁州時,賈耽派遣司馬樊澤前往奏事。樊澤返回後,賈耽大擺宴席款待眾將。不久後,緊急詔令到達,任命樊澤接替賈耽的職務,召賈耽回朝任工部尚書,後又任東都留守。貞元九年,任命他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門下平章事,不久封為魏國公。順宗皇帝即位後,升任賈耽為檢枚司空左僕射。當時王叔文等人干政,賈耽因病纏身,多次上書請求退休,但未獲允許,最終病逝,享年七十六歲,追贈太傅。
諡曰元靖。耽嗜觀書。老益勤。尤悉地理。至陰陽雜數罔不通。其器恢然。蓋長者也。
〔劉氏(禹錫)傳信方〕新唐志二卷,佚
唐才子傳曰。劉禹錫字夢得。中山人。貞元九年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工文章。時王叔文得幸。禹錫與之交。嘗稱其有宰相器。朝廷大議。多引禹錫及柳宗元與議禁中判度支鹽鐵案。憑藉其勢。多中傷人。御史竇群劾云。挾邪亂政。即日罷。憲宗立。叔父敗。斥朗州司馬。
州接夜郎。俗信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俄延。其聲傖佇。禹錫謂屈原居沅湘間。作九歌。使楚人以迎接神。乃倚聲作竹枝辭十篇。武陵人悉歌之。始坐叔文貶者。雖赦不原。宰相哀其才且困。將澡用之。乃悉詔補遠州刺史。諫官奏罷之。時久落魄。鬱郁不自抑。其吐辭多諷托。
白話文:
劉禹錫,字夢得,是中山人,貞元九年考中進士,又通過博學宏詞科。他擅長寫文章,當時王叔文得寵,劉禹錫與他交好,曾稱讚他具有宰相的才能。朝廷大事討論時,常常請劉禹錫和柳宗元參與討論,在禁中審判度支鹽鐵案件。藉助王叔文的勢力,劉禹錫經常中傷他人。御史竇群彈劾他,說他依附邪惡勢力擾亂朝政,當天就被罷官。憲宗繼位,王叔文失勢,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
朗州靠近夜郎,當地人迷信巫鬼,每逢祭祀都會唱竹枝歌,鼓吹聲拖泥帶水,聽起來粗俗不堪。劉禹錫認為屈原住在沅湘之間,創作了《九歌》,讓楚人用來迎接神靈,於是也依此曲調創作了十首竹枝詞。武陵人紛紛傳唱他的詞作。起初因依附王叔文被貶,即使後來赦免也不願回京。宰相憐惜他的才華,又看到他受困,想重用他。於是詔令他擔任遠州刺史,但諫官奏請罷免了他的任命。劉禹錫因此長期失意,鬱鬱寡歡,他的言辭中充滿了諷刺和寄託。
遠意感權臣。而憾不釋。久之召還。欲任南省郎。而作玄都觀看花君子詩。語譏忿。當路不喜。又謫守播州。中丞裴度言。播猿𤜴所宅。且其母年八十餘。與子死決。恐傷陛下孝治。請稍內遷。乃易連州。又徙夔州。後由和州刺史。入為主客郎中。至京後遊玄都詠詩。且言始謫十年還輦下。
道士種桃。其盛若霞。又十四年而來。無復一存。唯兔葵燕麥。動搖春風耳。權近聞者蓋薄其行。裴度薦為翰林學士。俄分司東都。遷太子賓客。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公恃才而放。心不能平。行年益晏。偃蹇寡合。乃以文章自適。善詩精絕。與白居易酬唱頗多。嘗推為詩豪。
白話文:
這位權臣因遠離朝廷而感嘆權勢,心中難以釋懷。久後被召回,皇帝有意讓他擔任南省郎,但他卻寫了《玄都觀看花君子詩》,詩中帶有諷刺和怨恨的意味,惹惱了當權者,再次被貶謫到播州。中丞裴度認為播州環境惡劣,而且權臣的母親年事已高,若與兒子一同前往,恐會傷及皇帝的孝治之名,於是請求皇帝將其遷往更靠近京城的地方。皇帝遂將他調任連州,又遷至夔州。之後他歷任和州刺史,主客郎中,回到京城後,遊覽玄都觀,並寫詩感慨。他說道,自己被貶十年後才回到京城,昔日道士種植的桃花如今已盛開成一片紅色,而如今十四年後再來到這裡,卻連一棵桃花也不剩,只剩下一片兔葵和燕麥隨風搖曳。權貴們聽聞此事,都對他的行為感到不屑。裴度再次推薦他擔任翰林學士,不久後他被派往東都分司,又升任太子賓客。會昌年間,他被加封為檢校禮部尚書,最終病逝。這位權臣恃才傲物,心胸難平,晚年孤高寡合,便以文章來寄托自己的情感。他詩歌造詣精湛,與白居易互相唱和,被譽為詩豪。
曰。劉君詩在處。有神物護持。有集四十卷。今傳。
〔薛氏(弘慶)兵部手集方〕新唐志三卷注曰。兵部尚書李絳所傳方。弘慶太和河中少尹。佚
〔薛氏(景晦)古今集驗方〕新唐志十卷注曰。元和刑部郎中。貶道州刺史。佚
〔崔氏(元亮)海上集驗方〕新唐志十卷,佚
新唐書本傳曰。崔玄亮。字晦叔。磁州昭義人。貞元初。擢進士第。累暑諸鎮幕府。父喪客高郵。臥苫終制。地下濕因得痹病。不樂進取。元和初。召為監察御史。累轉駕部負外郎。清慎介特。澹如也。稍遷密歙二州刺史。歙人馬牛生駒犢。官籍蹄噭。故吏得為奸。玄亮焚其籍一不問。
白話文:
據說,劉君的詩集存在著,並受到神物守護,共有四十卷,現今流傳下來。 薛氏弘慶所編的《兵部手集方》,根據《新唐志》記載,是兵部尚書李絳所傳的方劑,弘慶在太和年間擔任河中少尹,此書現已失傳。 薛氏景晦所編的《古今集驗方》,根據《新唐志》記載,是元和年間刑部郎中貶道州刺史時所編,此書現已失傳。 崔氏元亮所編的《海上集驗方》,根據《新唐志》記載,此書現已失傳。 根據《新唐書》記載,崔玄亮,字晦叔,磁州昭義人。貞元年間考中進士,歷任多個鎮的幕府。父親去世後,他在高郵守孝,由於地下潮濕,染上風濕病,不再追求仕途。元和年間被召為監察御史,後升任駕部員外郎,以清廉正直著稱,性情淡泊。後又任密州和歙州刺史。歙州百姓家畜生下小馬牛,官府應當登記,但吏員以此為由作奸犯科。崔玄亮燒毀了所有登記簿,置之不理。
民山處輸租者苦之。下令許計斛輸錢。民賴其利。歷湖曹二州。辭曹不拜。太和四年繇太常少卿。改諫議大夫。朝廷推為宿望。拜右散騎常侍。每遷官。輒讓形於色。鄭注構宋申錫,捕逮倉卒。內外震駭。玄亮幸諫官叩延英。苦諍反復數百言。文宗未諭。玄亮置笏在陛曰。孟軻有言。
眾人皆曰殺之。未可也。卿大夫皆曰殺之。未可也。天下皆曰殺之。然後察之。乃置於法。今殺一凡庶。當稽典律。況欲誅宰相乎。臣為陛下惜天下法。不為申錫言也。俯伏流涕。帝感悟。眾亦服其不撓。繇此名重朝廷。頃之移疾歸東都。召為虢州刺史。卒。年六十六。贈禮部尚書。
白話文:
當時百姓因繳納租稅感到十分辛苦,朝廷便下令允許用錢折抵租稅,百姓因此受益。然而,後來有人誣陷宋申錫,導致他被捕入獄,朝野震驚。玄亮不顧危險,前往諫官殿苦苦陳情,反覆辯論數百字,但皇帝仍不理解。玄亮便將笏板放在台階上,說:「孟子曾說,『眾人皆曰殺之,未可也。卿大夫皆曰殺之,未可也。天下皆曰殺之,然後察之,乃置於法。』如今殺害一個平民百姓,尚且要依據典章律法,何況要誅殺宰相呢?臣為陛下珍惜天下法律,并非為申錫說話。」說著便伏地痛哭,皇帝被感動,其他人也佩服他的堅韌不拔。從此,玄亮在朝廷中聲名大噪。不久之後,他以病為由返回東都,後來又被任命為虢州刺史,最終逝世,享年六十六歲,朝廷追贈禮部尚書。
玄亮晚好黃老清靜術。故所居官。未久輒去。遺言山東士人利便近。皆葬兩都。吾族未嘗遷。當歸葬滏陽。正首丘之義。諸子如命。
〔鄭氏(注)藥方〕新唐志一卷,佚
按新唐書。鄭注絳州翼城人。世微賤。以方伎遊江湖間。太和末。仕至校檢尚書左僕射。鳳翔隴右節度使。與李訓等謀誅宦者。事敗被殺。
〔韋氏(宙)集驗獨行方〕新唐志十二卷,佚
新唐書韋丹傳曰。丹子寅。推蔭累調河南府司錄參軍。李班表河陽幕府。宣宗謂宰相墀曰。丹有子否。以寅對。帝曰。與好官。乃拜侍御史。三遷度支郎中。盧鈞節度太原。表寅為副。時回鶻已破諸部入塞下。剽殺吏民。鈞欲得信。重吏視邊。寅請往。自定襄雁門五原。絕武州塞。
白話文:
玄亮晚年喜爱黄老清静之术,因此担任官职不久便辞去。他留下的遗言是山東士人以便利为重,都葬于两京。而我族从未迁徙,[当归]葬于滏阳,正是“首丘”的道理。诸子遵照遗命行事。
郑氏所著的药方,记载于《新唐书》中,现已失传。
据《新唐书》记载,郑氏是绛州翼城人,世代贫贱。他凭借医术在江湖间游历。唐太和末年,官至校书郎、尚书左仆射、凤翔陇右节度使。他与李训等人密谋诛杀宦官,事败被杀。
韦氏所著的《集验独行方》,记载于《新唐书》中,现已失传。
《新唐书》中韦丹传记载,韦丹的儿子韦寅,凭借荫庇累次升迁至河南府司录参军,李班表为河阳幕府。唐宣宗问宰相李墀:“韦丹有儿子吗?”李墀回答说有,宣宗说:“给他一个好官做。”于是任命韦寅为侍御史,之后又升迁为度支郎中。卢钧节度太原时,表奏韦寅为副使。当时回鹘已经攻破各部进入塞下,肆意剽掠百姓。卢钧希望得到信任,重用官员管理边境,韦寅请求前往。他从定襄、雁门、五原到武州塞,巡视边防。
略雲中。逾旬注遍。見酋豪鐫諭之。視亭障守卒。增其稟約。吏不得擅以兵侵諸戎。犯者死。於是三部六蕃諸種皆信悅。召拜吏部郎中。出為永州刺史。還為大理少卿。久之拜江西觀察使。政簡易。南方以為世官。遷嶺南節度使。南詔陷交趾。撫兵積備。以干聞。加檢校尚書。
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咸通中卒。
〔玉壺備急方〕(崇文總目。作別集玉壺備急大方。)宋志三卷(崇文總目。作一卷。)佚
〔司空氏(輿)發焰錄〕新唐志一卷注曰。圖父。大中時商州刺史。佚
舊唐書司空圖傳曰。圖父輿精史術。大中初。戶部侍郎盧弘正領鹽鐵。奏輿為安邑兩池稅鹽使。檢校司封郎中。先是鹽法條例疏闊。吏多犯禁。輿乃特定新法十條奏之。至今以為便。入朝為司門員外郎。遷戶部郎中。卒。
白話文:
史載司空圖父親司空輿精通史學,在唐大中年間,擔任戶部侍郎的盧弘正負責鹽鐵事務,推薦司空輿擔任安邑兩池稅鹽使,並兼任司封郎中。當時鹽法條例寬鬆,官吏多有違禁行為,司空輿制定了十條新法奏請施行,至今仍然使用。後來他入朝擔任司門員外郎,升任戶部郎中,最終病逝。
〔許氏(詠)六十四問〕(宋志。作六十四問方秘要方。注曰。詠。一作泳。)新唐志一卷,佚
按新唐書宗室傳曰。永安壯王孝基曾孫涵子鰅。貞元初為饒州別駕。妾高以善歌入宮。因御醫許泳通書坐誅。宋志注。作許泳。豈其人歟。
〔青蘿子道光通元秘要術〕(崇文總目。無青蘿子道光五字。不著撰人名氏。)新唐志三卷注曰。失姓。咸通人。佚
〔葉氏(長文)啟玄子元和紀用經〕宋志一卷,存
工部尚書致仕許寂序曰。昭皇在御。余嘗布衣奉詔。講易禁殿。忤言驚俗。尋乞還山。茹芝採藥。與羽人梁自然。為山水師友。丹灶之外。博究經方。救世活人。歲千百數。春和秋爽。多歷名山。一日授余啟元三章曰。君食熟酪。可施此藥。余雖敬受。莫測其所謂也。后辟兵入蜀。
白話文:
許氏的《六十四問》,收錄於宋史,又名《六十四問方秘要方》。書中「詠」字,也有寫作「泳」的。
據《新唐書》宗室傳記載,永安壯王孝基的曾孫涵子鰅,在貞元初年擔任饒州別駕。他的妾室高氏以歌喉優美而入宮。後來因為與御醫許泳通信而被處死。宋史注釋中也作許泳。難道這個許泳就是《六十四問》的作者嗎?
《青蘿子道光通元秘要術》收錄於《崇文總目》,但沒有「青蘿子道光」五字,也不著撰寫者姓名。據《新唐志》注釋,作者失姓,是咸通年間的人。現已失傳。
葉氏的《長文啟玄子元和紀用經》,收錄於宋史,現存世。
工部尚書致仕許寂為此書寫序文,文中提到:昭皇在位時,他曾以布衣之身奉旨講解《易經》於禁殿,由於言論驚世駭俗,不久便請求歸隱山林,採藥煉丹。他與羽人梁自然結為師友,在丹爐之外,廣泛研究經方,救治世人,持續了數百年的時間。每年春秋時節,他都會遊覽名山。有一天,梁自然傳授給他《啟元》三章,說:「您吃熟酪時,可以服用此藥。」雖然許寂恭敬地接受了,但還是無法理解藥方的用意。後來,兵禍起,他避亂入蜀。
方悟熟為蜀。因施藥治人。多獲康愈。由是蜀人遂無夭枉。同光從王入朝。齒髮已衰。旋乞致仕。卜林泉於洛。居歲余。又悟酪為洛。自洛人得藥。起死者不可勝數。白牛師語。歷驗無差。食於蜀。食於浴。余神其事。乃書經之首。以傳後世。
程永培跋曰。宋史藝文志。載有啟元子元和紀用經一卷。世傳絕少。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引用方書。無所不採。而獨遺此卷。或未嘗寓目耶。王肯堂準繩。曾引其說。以後諸家。絕未見有用其方者。今按此卷。乃傳自越之許寂。寂本四明山道士。後至蜀歷官至尚書。蜀降唐遂家於洛。
寂於蜀洛兩郡。治人病無不愈。余偶得之。如獲至寶。是夜虛室生白。乃此書之光也。執方療病。輟應手愈。第本有闕字。然木亦不刊。留之以待補者。余乃據啟元子素問原注補之。尚有不及補者。則目力所限。考據難周。又不敢參以私意。仍留木以俟博覽君子。
白話文:
方悟精通醫術,來到蜀地,用藥治療病人,許多人因此康復。蜀地百姓因此再也沒有夭折枉死的人。同光從王入朝時,方悟頭髮齒牙已經衰老,便請求退休,在洛陽附近選擇了林泉之地居住。一年多後,方悟又精通乳酪的藥性,在洛陽施藥,使許多死去的人起死回生,不計其數。白牛師說過,方悟的醫術歷經考驗,從未失誤,無論是在蜀地還是洛陽,都救治了許多病人。我對此事感到驚奇,便將方悟的醫術記載在經書的首篇,以傳給後世。
程永培在書後寫道:宋史藝文志記載了啟元子元和紀用經一卷,現在世傳極少。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用各種醫書,但唯獨遺漏了此書,可能是他沒有見過這本書。王肯堂的準繩一書中曾引用過啟元子的說法,但後來的醫家卻從未有人使用過他的藥方。如今我得到這本書,它原本是越地許寂的傳家之寶。許寂是四明山道士,後來到蜀地做了官,官至尚書。蜀地降唐後,許寂就定居洛陽。
許寂在蜀地和洛陽兩郡治病,無論什麼病都能治好。我偶然得到此書,如同獲得了寶貝。當晚,我的書房裡忽然亮如白晝,這正是此書的輝光。我依據書中的藥方醫病,幾乎都藥到病除。不過,這本書有些字缺失了,就如同木頭無法雕刻再刻一樣,我留著缺失的字,等待有學問的人來補充。我根據啟元子的素問原注來補充缺失的字,但仍有一些地方沒有補充,因為我的眼力有限,考據工作無法做到面面俱到,也不敢加入自己的主觀意見,就留著缺失的字,等待博學的人來研究。
按乾隆中程永培刊六醴齋叢書。收有是書。無葉長文序。題云唐啟玄子王冰著。又有許寂序。所言虛誇難信。然檢其文。決非宋以後物。且與陳氏三因方所引相合。則要為古書無疑矣。
〔蘇氏(越)群方秘要方〕(宋志注。要一作會。)新唐志三卷,佚
〔李氏(繼皋)南行方〕(崇文總目。作南得方。)新唐志三卷(崇文總目。作十卷。)佚
〔唐宣成公太和濟要方〕(舊闕唐宣成公四字。今據藝文略錄之。宋志。作濟安。)崇文總目五卷(宋志。作一卷。)佚
〔白氏(仁敘)唐興集驗方〕新唐志五卷,佚
〔包氏(會)應驗方〕新唐志一卷(宋志。作三卷。)佚
白話文:
根據乾隆年間程永培刊印的《六醴齋叢書》,其中收錄了這本書。書中沒有葉長文的序,只題明是唐代啟玄子王冰所著,還有一篇許寂的序。雖然許寂序中所言過於誇張,難以置信,但檢視書中內容,絕非宋代以後的著作。而且書中內容與陳氏《三因方》所引用內容相符,因此可確定為古代書籍無疑。
以下列出書目,並附上相關記載:
- 《蘇氏(越)群方秘要方》:宋代志書註解中,「要」字有作「會」字的版本。新唐志記載為三卷,現已失傳。
- 《李氏(繼皋)南行方》:崇文總目記載為《南得方》。新唐志記載為三卷,崇文總目記載為十卷,現已失傳。
- 《唐宣成公太和濟要方》:原本缺失「唐宣成公」四字,現根據《藝文略錄》補充。宋代志書記載為《濟安》。崇文總目記載為五卷,宋代志書記載為一卷,現已失傳。
- 《白氏(仁敘)唐興集驗方》:新唐志記載為五卷,現已失傳。
- 《包氏(會)應驗方》:新唐志記載為一卷,宋代志書記載為三卷,現已失傳。
〔梅氏(崇獻)方〕(藝文略。作道士梅崇獻。)新唐志五卷,佚
〔醫門秘錄〕崇文總目五卷,佚
〔姚氏(和眾)延齡至寶方〕(舊作董延齡至寶方。今據藝文略改訂。崇文總目。作姚和撰誤。)新唐志十卷,佚
錢侗曰。延齡至寶方十卷。姚和撰。按唐志宋志。延齡上。並有眾童二字。通志略。刪去童字。作姚和眾撰。以眾字併為人名。謬矣。後醫書類五。有保童方一卷。宋志。亦作姚和眾撰。則又承通志之誤。
按唐志延齡上。有眾童二字者。是上文有姚和眾童子秘訣二卷。故誤添此字。錢侗謂以眾字併為人名。謬。此說反非。證類本草。多引姚和眾方。
白話文:
《梅氏(崇獻)方》載於《藝文略》,作者可能是道士梅崇獻,收錄於《新唐志》第五卷,現已失傳。《醫門秘錄》收錄於《崇文總目》第五卷,現已失傳。《姚氏(和眾)延齡至寶方》原名《董延齡至寶方》,後根據《藝文略》更正,收錄於《新唐志》第十卷,現已失傳。錢侗認為此方十卷,作者是姚和,並指出《唐志》、《宋志》中「延齡」二字後都有「眾童」二字,而《通志》則刪去「童」字,將「眾」併入人名,認為是錯誤的。錢侗認為《後醫書類》中的《保童方》一卷,也記載為姚和眾撰,延續了《通志》的錯誤。錢侗認為《唐志》中「延齡」後有「眾童」二字,是因為前面有「姚和眾童子秘訣」二卷,所以才誤添此字,並非將「眾」併入人名。錢侗的說法正確,因為《證類本草》中引用了大量姚和眾的方子。
〔李氏(昭明)嵩臺集〕新唐志三卷,佚
〔陳氏(元)北京要術〕新唐志一卷注曰。元為太原少尹。(崇文總目。作二卷。),佚
冊府元龜曰。陳立。京兆人。家世為醫。後唐明宗朝。為太原少尹。集平生驗方七十五首。並修合藥法百件。號曰要術。刊石置於太原府衙之左。以示於眾。病者賴焉。
按元立二字。必有一誤。五代史後唐明宗紀。天成元年。八月甲寅。醫官張志忠為太原少尹。別不載陳氏名。豈系闕文歟。
〔亡名氏醫鑑〕崇文總目一卷,佚
〔證病源〕崇文總目五卷,佚
〔張氏(泳)新集普濟方〕宋志五卷,佚
冊府元龜曰。周張詠。顯德初。進新集普濟方五卷。詔付翰林院考試。尋以詠為翰林醫官。
白話文:
《李氏(昭明)嵩臺集》記載新唐志三卷,已失傳。
《陳氏(元)北京要術》記載新唐志一卷,注曰:陳元為太原少尹。(崇文總目記載為二卷。)此書也已失傳。
《冊府元龜》記載:陳立,京兆人,家世為醫。後唐明宗時期擔任太原少尹,將其畢生醫方七十五首及一百種藥物配伍方法集結成書,名為《要術》,刻石立於太原府衙門左側,供眾人觀看,以救治病人。
然而,陳立二字似乎有誤。五代史後唐明宗紀載,天成元年八月甲寅,醫官張志忠擔任太原少尹,並未記載陳氏姓名。難道是史料缺失嗎?
《亡名氏醫鑑》記載崇文總目一卷,已失傳。
《證病源》記載崇文總目五卷,已失傳。
《張氏(泳)新集普濟方》記載宋志五卷,已失傳。
《冊府元龜》記載:周張詠,顯德初年進獻《新集普濟方》五卷,朝廷下令交由翰林院審查。之後,張詠被任命為翰林醫官。
〔劉氏(翰)經用方書〕三十卷,佚
冊府元龜曰。劉翰。顯德初。進經用方書一部三十卷。論候一十卷。今體治世集二十卷。上覽而嘉之。乃以為翰林醫官。其書付史館。
〔論候〕十卷,佚
〔全體治世集〕(劉翰。宋志作劉輸。全體。崇文總目。作金體。藝文略。冊府元龜。作今體。並訛。)宋志三十卷(崇文總目。作三卷。)佚
〔偽蜀羅氏(普宣)廣正集靈寶方〕(宋志。無廣正集三字。)藝文略一百卷,佚
〔偽蜀吳氏(群)意醫紀曆〕藝文略一卷,佚
〔亡名氏法家論語〕崇文總目一卷,佚
〔問醫療訣〕(藝文略。作素問醫療訣)崇文總目一卷,佚
白話文:
劉翰在顯德年間進獻了《經用方書》三十卷、《論候》十卷、《全體治世集》二十卷,宋朝皇帝讚賞他的著作,任命他為翰林醫官,並將他的著作送往史館保存。後來,這些書都失傳了。除了《經用方書》、《論候》、《全體治世集》之外,還有偽蜀羅氏的《廣正集靈寶方》一百卷、偽蜀吳氏的《意醫紀曆》一卷、無名氏的《法家論語》一卷、以及《問醫療訣》一卷,也都失傳了。
〔石氏昌(璉)明醫顯微論〕奮脫明字。據藝文略訂補。崇文總目一卷,佚
〔亡名氏大元新論〕崇文總目一卷,佚
〔金匱錄〕崇文總目五卷,佚
〔王氏(顏)續傳信方〕(藝文略。作偽唐王顏撰。)崇文總目十卷,佚
〔華氏(宗壽)升元廣濟方〕(藝文略。作偽唐華宗壽撰。)崇文總目十卷,佚
〔張氏(叔和)新書病總要略〕(宋志。新書。作新集。)崇文總目一卷,佚
〔葉氏(傳古)醫門指要用藥立成訣〕(宋志。作葉傳右醫門指要訣。)崇文總目一卷,佚
〔孫氏(廉)金鑑方〕(舊闕名氏。今據宋志錄。藝文略。作孫兼。)崇文總目三卷,佚
白話文:
古代醫學著作《石氏昌明醫顯微論》、《亡名氏大元新論》、《金匱錄》、《王氏續傳信方》、《華氏升元廣濟方》、《張氏新書病總要略》、《葉氏醫門指要用藥立成訣》、《孫氏金鑑方》等書,皆載於《崇文總目》,但現今都已失傳。
〔李氏(䅽)新修榮衛養生用藥補瀉論〕(宋志。作李越。)崇文總目十卷,佚
〔亡名氏博濟安眾方〕崇文總目二卷(宋志。作三卷。)佚
〔集諸要妙方〕崇文總目一卷,佚
〔纂集韓待詔肘後方〕崇文總目一卷,佚
〔鄭氏(闕名)惠心方〕崇文總目三卷,佚
〔纂秘要藥方〕崇文總目二卷(宋志。作三卷。)佚
〔圃田通元秘術方〕(宋志。作圃田通元方。)崇文總目三卷,佚
〔惠民方〕崇文總目一卷(宋志。作三卷。)佚
〔亡名氏秘要藥方〕崇文總目一卷,佚
〔裴氏(孝封)新集應病通神方〕(舊闕名氏。今據藝文略錄。)崇文總目—卷(宋志。藝文略。作三卷。)佚
白話文:
宋代的《崇文總目》中記載了許多醫書,包括李氏的《新修榮衛養生用藥補瀉論》、無名氏的《博濟安眾方》、無名氏的《集諸要妙方》、韓待詔的《纂集肘後方》、鄭氏的《惠心方》、無名氏的《纂秘要藥方》、圃田的《通元秘術方》、無名氏的《惠民方》、無名氏的《秘要藥方》、裴氏的《新集應病通神方》,這些醫書都已佚失。
〔王氏(守愚)普濟方〕崇文總目五卷,佚
〔崔氏(闕名)應驗方〕崇文總目□卷,佚
〔亡名氏塞上方〕崇文總目三卷,佚
〔備急方〕崇文總目一卷,佚
〔刪繁要略方〕崇文總目一卷,佚
〔備急簡要方〕崇文總目一卷,佚
〔病源丸經〕(藝文略。丸作兆。)崇文總目一卷,佚
〔醫明要略〕崇文總目一卷,佚
〔問答病狀〕崇文總目一卷,佚
〔問病錄〕崇文總目一卷,佚
〔蕭氏(存禮)百一問答方〕崇文總目三卷,佚
〔安氏(文恢)萬全方〕(舊闕名氏。今據宋志錄。宋志注。全。一作金。藝文略。作安愜。)崇文總目三卷佚
白話文:
崇文總目記載了許多古代醫書,包括王氏《守愚普濟方》五卷、崔氏《應驗方》若干卷、無名氏《塞上方》三卷、無名氏《備急方》一卷、無名氏《刪繁要略方》一卷、無名氏《備急簡要方》一卷、無名氏《病源丸經》一卷、無名氏《醫明要略》一卷、無名氏《問答病狀》一卷、無名氏《問病錄》一卷、蕭氏《存禮百一問答方》三卷、安氏《文恢萬全方》三卷,這些醫書現已佚失。
〔亡名氏集諸纂驗方〕崇文總目一卷,佚
〔雜藥方〕崇文總目一卷,佚
〔錄驗備急諸方〕崇文總目一卷,佚
〔諸家明方〕崇文總目一卷,佚
〔段氏(詠)走馬備急方〕(宋志注。一作泳。)崇文總目一卷,佚
〔亡名氏秘要方〕崇文總目一卷,佚
〔千金纂錄〕崇文總目二卷,佚
〔還元丹方〕崇文總目一卷,佚
〔養生益壽備急方〕崇文總目一卷,佚
〔巾箱集〕崇文總目一卷,佚
〔王氏(闕名)秘方〕崇文總目五卷,佚
〔沈氏(承澤)集妙方〕(舊闕名氏。今據宋志錄。藝文略。作沈承。)崇文總目三卷,佚
白話文:
《亡名氏集諸纂驗方》一卷,已經失傳。
《雜藥方》一卷,已經失傳。
《錄驗備急諸方》一卷,已經失傳。
《諸家明方》一卷,已經失傳。
《段氏(詠)走馬備急方》(宋志注,一作泳)一卷,已經失傳。
《亡名氏秘要方》一卷,已經失傳。
《千金纂錄》兩卷,已經失傳。
《還元丹方》一卷,已經失傳。
《養生益壽備急方》一卷,已經失傳。
《巾箱集》一卷,已經失傳。
《王氏(闕名)秘方》五卷,已經失傳。
《沈氏(承澤)集妙方》(舊闕名氏,今據宋志錄,藝文略作沈承)三卷,已經失傳。
〔亡名氏川玉集〕(藝文略。作穿玉。)崇文總目一卷,佚
〔骨蒸論〕崇文總目一卷,佚
〔蕭氏(宗簡)水氣論〕(舊闕名氏。今據宋志錄。宋志注。蕭。一作藺。)崇文總目三卷,佚
〔朱氏(元樸)風疾論〕崇文總目一卷,佚
〔亡名氏五癆論〕崇文總目一卷,佚
〔吳氏(希言)風論仙眺經〕(宋志。作山兆經。注。兆。一作髓。)崇文總目二卷(宋志。作一卷。)佚
〔醫門括源方〕宋志一卷,佚
〔章氏(秀言)草木諸藥單方〕(舊闕名氏。今據宋志錄。藝文略。作張秀言。)崇文總目一卷,佚
〔亡名氏奏問單方〕(藝文略。作秦聞。)崇文總目一卷,佚
白話文:
《川玉集》、《骨蒸論》、《蕭氏水氣論》、《朱氏風疾論》、《五癆論》、《吳氏風論仙眺經》、《醫門括源方》、《章氏草木諸藥單方》、《奏問單方》等九部醫書,都已失傳。
〔單方〕崇文總目一卷,佚
〔王氏(朝昌)新集方〕崇文總目二卷,佚
〔李氏(八百)方〕崇文總目一卷,佚
〔亡名氏返魂丹方〕崇文總目一卷,佚
〔通元秘錄〕崇文總目三卷,佚
〔孔氏(周南)靈方誌〕崇文總目一卷,佚
〔蔣氏(准)療黃歌〕崇文總目一卷,佚
〔亡名氏靈奇璧奧〕崇文總日三卷,佚
〔西京曹氏水氣論〕(宋志。作巢氏。)崇文總目一卷(宋志。作五卷。)佚
〔楊氏(天業)三十六種風論〕(宋志。作楊太業。)崇文總目一卷,佚
〔華氏(顒)醫門簡要〕崇文總目十卷,佚
白話文:
崇文總目記載了多部古代醫書,包括單方、王氏新集方、李氏方、亡名氏返魂丹方、通元秘錄、孔氏靈方誌、蔣氏療黃歌、亡名氏靈奇璧奧、西京曹氏水氣論、楊氏三十六種風論以及華氏醫門簡要,但這些醫書現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