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九 (1)
卷二十九 (1)
1. 方論(七)
〔王氏(珉)傷寒身驗方〕七錄一卷,佚
晉書本傳曰。王珉。字季琰。少有才藝。善行書。名出珣右。時人為之語曰。法護非不佳。僧彌難為兄。僧彌。珉小字也。時有外國沙門。名提娑。妙解法理。為珣兄弟。講毗曇經。珉時尚幼。講未半。便云已解。即於別室。與沙門法綱等數人自講。法綱嘆曰。大義皆是。但小未精耳。
闢州主簿。舉秀才不行。後歷著作散騎郎。國子博士。黃門侍郎。侍中。代王獻之為長。兼中書令。二人素齊名。世謂獻之為大令。珉為小令。大元十三年卒。年三十八。追贈太常。
按隋志。舊缺撰人名氏。證類本草樺木注。引陳藏器本草拾遺曰。晉中書令王珉傷寒身驗方。作𧔞字。濃煮汁冷飲。主傷寒熱毒瘡。特良。今據以訂補。
白話文:
王珉,字季琰,年輕時就有才華,擅長寫書法,名氣僅次於王珣。當時有人說:「法護(王珣)雖然不差,但僧彌(王珉的小名)難以與他相比。」當時有個外國僧人叫提娑,精通佛法,為王珣兄弟講解《毗曇經》。王珉年紀還小,聽了沒多久就說自己已經懂了,便在另一間房間裡,和僧人法綱等人自己講解。法綱讚嘆說:「主要內容都正確,只是細節還不夠精細。」
王珉曾任闢州主簿,參加秀才考試卻沒有考上。之後歷任著作散騎郎、國子博士、黃門侍郎、侍中,接替王獻之任長兼中書令。兩人名聲相當,世人稱王獻之為大令,王珉為小令。元熙十三年,王珉去世,享年三十八歲,追贈太常。
根據《隋志》記載,原本沒有記載作者姓名。而《證類本草》中關於樺木的注解引用了《陳藏器本草拾遺》,提到晉朝中書令王珉的傷寒身驗方,是用樺木煎煮濃汁冷飲,可治療傷寒熱毒瘡,效果很好。現在根據這些信息可以補充《王氏(珉)傷寒身驗方》的作者資訊。
〔徐氏(方伯)辨傷寒〕(按方伯。當作文伯。)七錄一卷,佚
〔亡名氏傷寒總要〕七錄二卷,佚
〔正理傷寒論〕佚
按是書諸家簿錄失載。唯王冰素問次注。成無己傷寒論註解引之。
〔張果先生傷寒論〕崇文總目一卷,佚
〔田氏(誼卿)傷寒手鑑〕崇文總目二卷,佚
〔亡名氏傷寒辨證集〕崇文總目一卷,佚
〔陳氏(昌允)百中傷寒論〕(藝文略。作太常主簿陳昌胤。)崇文總目三卷,佚
鄭樵曰。崇文總目。間有見名知義者。亦強為之釋。如陳昌胤百中傷寒論。其名亦可見。何必曰百中。取其必愈乎。(校讎略)
〔高氏(若訥)傷寒類要〕(活人書序。作傷寒類纂。)宋志四卷,佚
白話文:
《徐氏(方伯)辨傷寒》一卷,失傳。
(注:方伯應為文伯。)
《亡名氏傷寒總要》二卷,失傳。
《正理傷寒論》失傳。
這些書籍的記載在各家目錄中都遺失了,只有王冰的《素問》次注和成無己的《傷寒論》註解引用過。
《張果先生傷寒論》一卷,失傳。
《田氏(誼卿)傷寒手鑑》二卷,失傳。
《亡名氏傷寒辨證集》一卷,失傳。
《陳氏(昌允)百中傷寒論》三卷,失傳。
(注:《藝文略》中記載為太常主簿陳昌胤。)
鄭樵說:《崇文總目》中有些書名可以推測出內容,但有些就只能強行解釋了。比如陳昌胤的《百中傷寒論》,光看名字就能明白意思。何必說百中呢?是取其必愈的意思吧?(出自《校讎略》)
《高氏(若訥)傷寒類要》四卷,失傳。
(注:《活人書序》中記載為《傷寒類纂》。)
〔丁氏(德用)醫傷寒慈濟集〕宋志三卷,佚
〔李氏(大參)家傷寒指南論〕宋志一卷,佚
〔楊氏(介)四時傷寒總病論〕宋志六卷,佚
〔楊氏(介)傷寒論脈訣〕未見
按上見於世善堂書日。
〔宋氏(迪)陰毒形證訣〕藝文略一卷,佚
湯尹才曰。熙寧中。邠守宋迪。由其猶子病傷寒。不能辨其證。醫見其煩渴而汗多。以涼藥解治之。至於再三。遂成陰毒。六日而死。迪痛悼之。遂著陰毒形證訣三篇。(傷寒解惑論)
〔亡名氏傷寒要法〕宋志一卷,佚
〔通真子傷寒訣〕讀書後志一卷,佚
趙希弁曰。上題曰通真子。而不著名氏。用張長沙傷寒論為歌詩。以便覽者。脈訣之類也。
白話文:
宋朝時期,有許多醫家著述關於傷寒的醫書,例如丁德用所著的《傷寒慈濟集》、李大參的《傷寒指南論》、楊介的《四時傷寒總病論》和《傷寒論脈訣》等,但這些醫書都已失傳。據世善堂所載,宋迪的《陰毒形證訣》也已失傳。據湯尹才記載,宋迪的兒子因傷寒病發,醫治不當,最終因服用涼藥過多而死,宋迪因此寫下了《陰毒形證訣》。另外,還有一本無名氏所著的《傷寒要法》,以及張仲景《傷寒論》的歌訣版本《通真子傷寒訣》,也同樣失傳。
〔傷寒括要〕二卷,存
藝文略曰。傷寒括要詩一卷。通真子撰。
陳振孫曰。通真子自言。嘗為傷寒括要六十篇。其書未之見。
按劉元賓自號通真子。是書以仲景舊論。裁為詩括。又以剩義為注。注中有所發明。朱氏活人書。多襲其語。詩凡一百一十二篇。每篇七言四句。末附藥方三十九道。收在於朝鮮國人所編醫方類聚中。較之其所自言。數實倍之。先子曰。意子儀始作六十篇。後又補之者。鄭漁仲唯見其初集。
故稱一卷。弟堅從類聚中錄出。釐為二卷。今仍著錄於此。讀書後志所著。似是一書。
〔錢氏(乙)傷寒指微論〕五卷,佚
白話文:
《傷寒括要》兩卷,現存。
《藝文略》記載,此書為通真子所著,以詩歌形式闡述傷寒理論,共一卷。
陳振孫說,通真子自稱曾寫過六十篇《傷寒括要》,但現在已無法見到。
據考證,劉元賓自號通真子,此書以張仲景的舊論為基礎,以詩歌形式簡要概括,並附有剩義注釋,其中有些獨到見解。朱丹溪的《活人書》中,多有引用此書。詩歌共一百一十二篇,每篇七言四句,末尾附有三十九個藥方,收錄在朝鮮國人編纂的《醫方類聚》中。相比通真子自稱的六十篇,數量翻了一倍。有人推測,通真子最初寫了六十篇,之後又不斷補充。鄭漁仲只見過最初的版本,因此稱之為一卷。我弟弟堅從《醫方類聚》中摘錄出來,整理成兩卷。現在仍將此書列入目錄。讀書後志所著的《傷寒括要》似乎是同一本書。
《錢氏(乙)傷寒指微論》五卷,已失傳。
宋史本傳曰。錢乙字仲陽。本吳越王俶支屬。祖從北遷。遂為鄆州人。父穎善醫。然嗜酒喜遊。一旦東之海上不反。乙方三歲母前死。姑嫁昌氏。哀而收養之。長誨之醫。告乃以家世。即泣請往跡尋。凡八九反。積數歲。遂迎父以歸,時已三十年矣。鄉人感慨。賦詩詠之。其事呂如事父。
呂沒無嗣。為收葬行服。乙始以顱囟方著名。至京師。視長公主女疾。授翰林醫學。皇子病瘛瘲。乙進黃土湯而愈。神宗召問黃土所以愈疾狀。對曰。以土勝水。水得其平。則風自止。帝悅。擢太醫丞。賜金紫。由是公卿宗戚家。延致無虛日。廣親宗子病。診之曰。此可毋藥而愈。
白話文:
宋史記載錢乙的傳記說:錢乙,字仲陽,是吳越王錢俶的後裔。他的祖先從北方遷移到這裡,因此成為鄆州人。他的父親錢穎精通醫術,但卻嗜酒好遊,有一天到海上遊玩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錢乙三歲的時候,母親在他面前去世,他的姑姑嫁給了昌姓人家,錢乙因為悲傷而被姑姑收養。錢乙長大後,姑姑教他醫術,並告訴他自己的家族歷史。錢乙於是哭著請求到海上尋找父親,來來回回找了八九年,花了幾年的時間,才把父親接回來,這時已經過去了三十年。鄉里的人都感慨萬千,寫詩歌頌他,他的事迹就像呂不韋一樣,把父親的角色扮演得淋漓盡致。
呂不韋沒有後代,錢乙負責為他收葬並穿孝服。錢乙開始以治療顱囟疾病而聞名,後來來到京城,為長公主的女兒治病,被任命為翰林醫學。皇子患了癲癇,錢乙用黃土湯治療,皇子病癒。神宗皇帝召見錢乙,詢問黃土為何能治好疾病。錢乙回答說:「以土勝水,水得其平,則風自止。」神宗皇帝很高興,提升錢乙為太醫丞,賜予金紫衣袍。從此,王公大臣和皇室宗親家都紛紛邀請他看病,幾乎每天都有求診的人。有一次,皇室宗親的兒子生病,錢乙診斷後說:「這病可以不用藥而自愈。」
其幼在傍。指之曰。是且暴疾驚人。後三日過午可無恙。其家恚不答。明日幼果發癇。甚急。召乙治之。三日愈。問其故。曰。火色直視。心與肝俱受邪。過午者。所用時當更也。王子病嘔泄。他醫與剛劑。加喘焉。乙曰。是本中熱。脾且傷。奈何復燥之。將不得前後溲。與之石膏湯。
王不信。謝去。信宿浸劇。竟如言而效。士病咳。而青而光。氣硬硬。乙曰。肝乘肺。此逆候也。若秋得之可治。今春不可治。其人祈哀。強予藥。明日曰。吾藥再瀉肝。而不少卻。三補肺而益虛。又加唇白。法當三日死。今尚能粥。當過期。居五日而絕。孕婦病,醫言胎且墮。
白話文:
孩子生病,醫生觀察後說:「這孩子快要發病,病勢凶險,三天後午時過後應該會好轉。」家屬生氣不理睬。第二天,孩子果然發病,病情危急。家人急忙請醫生診治,三天後病就好了。問醫生原因,醫生說:「孩子眼睛發紅,心肝都受了邪氣,午時過後,病情會轉折,因此需要調整治療時間。」
王子嘔吐腹瀉,其他醫生給他開了燥熱的藥,結果反而加重了病情,呼吸困難。醫生說:「這是內熱導致脾胃受損,怎麼還能用燥熱的藥呢?這樣他會大小便不通暢。」於是給王子開了石膏湯。
王子不相信,謝絕了醫生的治療。過了一夜,病情加重,果然如醫生所說。
一個士人患咳嗽,臉色青白,眼珠發光,呼吸急促。醫生說:「這是肝氣犯肺,逆氣上衝。如果是秋天得病,還能治好,現在是春天,沒辦法治。」士人苦苦哀求,醫生勉強給他開了藥。第二天,醫生說:「我的藥已經瀉掉了肝火,但沒有明顯好轉,接下來要補肺,但這樣會加重虛弱,而且嘴唇發白,按理說應該三天就會死,現在還能吃粥,應該能多活幾天。」五天后,士人去世。
一位孕婦生病,醫生說胎兒快要流產。
乙曰。娠者五臟傳養。率六旬而更。誠能候其月。偏補之何必墮。已而母子能得全。又乳婦因悸而病。既愈目張不得瞑。乙曰。煮郁李酒飲之。使醉即愈。所以然者。目系內連肝膽。恐則氣結。膽衡不下。郁李能去結,隨酒入膽。結去膽下。則目能瞑矣。飲之果驗。乙本有羸疾。
每自以意治之。而後甚。嘆曰。此所謂周痹也。入臟者死。吾其已夫。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因自制藥。日夜飲之。左手足忽攣不能用。喜曰。可矣。所親登東山得茯苓。大逾鬥。以法啖之盡。由是雖偏廢。而風骨悍堅如全人。以病免歸不復出。乙為方不名一師。於書無不闞。
白話文:
懷孕的女人,五臟互相滋養,大約六十年就會更新一次。如果能根據月份狀況,適當補充,何必墮胎?這樣母子都能平安無事。另外,哺乳期的婦女因為驚恐而生病,病好了眼睛卻張開著無法閉合,可以用煮郁李酒喝,喝醉了就會好。這是因為眼睛與肝膽相連,驚恐會導致氣結,膽氣無法下降,郁李能去結,隨酒進入膽囊,結消膽降,眼睛就能閉合了。喝了之後果然有效。乙本身就有瘦弱的疾病,常常憑藉自己的想法治療,結果病情加重,他嘆息說:「這就是所謂的周痹啊,入臟了就會死,我完了。」後來又說:「我可以把它移到末端。」於是自己製作藥物,日夜服用,左手腳突然變得僵硬無法使用,他高興地說:「好了!」親朋好友去東山採集茯苓,個頭比鬥還大,用藥方煮著吃,全部吃完。雖然身體有一部分殘疾,但骨骼強健如同健全之人。因為疾病而免除兵役,不再出仕。乙精通醫術,不拘泥於任何師門,對於醫書沒有不精通的。
書不靳斯守古法。時度越縱舍。卒與法會。尤邃本草諸書。辨正闕誤。或得異藥。問之必為言生出本末。物色名貌。差別之詳。退而考之。皆合。末年變痹浸劇。知不可為。召親成訣別。易衣待盡。遂卒。八十二。
徐春甫曰。錢乙所著。有傷寒指微論。嬰孩論若干卷。(古今醫統)
〔胡氏(勉)傷寒類例〕佚
〔沈氏(括)別次傷寒〕佚
按上二書。見於張蕆活人書序。
〔孫氏(兆)傷寒方〕藝文略二卷,佚
〔傷寒脈訣〕佚
熊均曰。孫兆。宋仁宗朝。將仕郎守。殿中丞。習通醫經。內經素問。重改正刊誤。又有傷寒脈訣。
〔韓氏(祇和)傷寒微旨論〕未見
白話文:
錢乙不拘泥於古法,勇於創新,最終與醫學之道融會貫通。他尤其精通本草書籍,辨析錯誤,甚至找到奇異藥物,詢問必能詳細說明藥物的來源、功效、外觀和區別。他退下來後,反复研究,發現都符合醫理。晚年,風濕病加重,知道自己无力回天,便召集家人告别,换上寿衣等候死亡,最终在八十二岁去世。
徐春甫說:钱乙著作有《伤寒指微论》、《婴孩论》等卷。
胡勉的《伤寒类例》、沈括的《别次伤寒》这两本书,在张蕆《活人书序》中提及。
孙兆的《伤寒方》记载于《艺文略》,共两卷,现已失传。
《伤寒脉诀》现已失传。
熊均说:孙兆是宋仁宗时期担任殿中丞的官员,精通医经,《内经》和《素问》都做过校正,并著有《伤寒脉诀》。
韩祇和的《伤寒微旨论》未曾见世。
陳振孫曰。不著作者。序言元祐丙寅。必當時名醫也。其書頗有發明。
王履曰。韓祇和著微旨一書。又純以溫暑作傷寒立論。而即病之傷寒。反不言及。此已是捨本徇末。全不能窺仲景藩籬。又以夏至前胸膈滿悶。嘔逆氣塞。腸鳴腹痛。身體拘急。手足逆冷等證。視為溫暑。謂與仲景三陽寒證。脈理同而證不同。遂別立溫中法以治。夫仲景所敘三陽寒證。
乃是冬時即病之傷寒。故有此證。今欲以仲景所敘三陰寒證。求對於春夏溫暑之病。不亦愍乎。雖然。祇和未悟仲景立法本旨。而又適當溫暑病作之際。其為惑也固宜。以余觀之。其胸膈滿悶。嘔逆氣塞等證。若非內傷冷物。則不正暴寒所中,或過服寒藥所變。或內外俱傷於寒之病也。
白話文:
陳振孫說:「這本書沒有記載作者,序言寫著元祐丙寅年,必定是當時的名醫所著。書中內容頗有新見解。」
王履說:「韓祇和所著的《微旨》一書,完全以溫暑證作為傷寒論的基礎,卻不談論傷寒本身的病症。這就如同捨本逐末,根本無法窺探仲景的醫學精髓。他又將夏至前出現胸膈滿悶、嘔逆氣塞、腸鳴腹痛、身體拘急、手足逆冷等症狀,歸類為溫暑,認為這些症狀與仲景所述的三陽寒證脈象相同,但症狀卻不同,便另立溫中法來治療。然而仲景所敘述的三陽寒證,指的是冬天的傷寒病,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如今想要以仲景所述的三陰寒證,來對應春夏的溫暑病,實在是不可取。雖然祇和沒有理解仲景立法的本意,但正巧趕上溫暑病盛行的時節,他的觀點也情有可原。依我看,胸膈滿悶、嘔逆氣塞等症狀,若非內傷寒涼之物,就是突然遭受寒邪侵襲,或者過度服用寒涼藥物所致,或是內外俱受寒邪侵襲的病症。」
且祇和但曰。寒而當溫。然未嘗求其所以為寒之故。能求其故。則知溫暑。本無寒證矣。(溯洄集)
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微旨二卷。宋韓祇和撰。是書。宋史藝文志不載。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有其名。亦不著作者名氏。但據序題元祐丙寅。知其為哲宗時人而已。今檢永樂大典。各卷內此書散見頗多。每條悉標韓祇和之名。而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亦稱自後漢張機著傷寒論。
晉王叔和。宋成無己龐安常朱肱許叔微韓祇和王實之流。皆互相闡發。其間祇和名。與永樂大典相合。是祇和實北宋名醫。以傷寒為專門者。特宋史方技傳不載。其履貫遂不可考耳。書凡十五篇。間附方論。大抵皆推闡張機之旨。而能變通其間。其可下篇。不立湯液。惟以早下為大戒。
白話文:
韓祇和在《溯洄集》中說,治療寒症應該用溫補的方法。然而,他並沒有探究為何會出現寒症的原因。如果能夠找出寒症的病因,就能明白溫熱疾病本質上並不存在寒證。
《四庫全書提要》中提到,宋代韓祇和所著的《傷寒微旨》二卷,宋史的藝文志中沒有記載,陳振孫的《書錄解題》中則記載了書名,但沒有作者姓名。根據序文中的元祐丙寅年,可以得知這本書是哲宗時期的作品。在永樂大典中,這本書散見於各卷,每條都標明了韓祇和的名字。元代戴良的《九靈山房集》也提到,自後漢張機著《傷寒論》以來,晉代王叔和、宋代成無己、龐安常、朱肱、許叔微、韓祇和、王實等人,都對傷寒學說進行了闡發,其中韓祇和的名字與永樂大典記載一致。因此,韓祇和確實是北宋時期著名的醫學家,專注於傷寒學。只是宋史的方技傳中沒有記載他的事蹟,所以他的生平就無法考證了。這本書共有十五篇,其中夾雜一些方劑和論述,大多是闡釋張機的學說,並且能夠靈活運用。關於下瀉篇,書中沒有提出湯劑,而是強調早下瀉的重要性。
蓋為氣質羸弱者言。然當以脈證相參。知其邪入陽明與否。以分汗下。不宜矯枉過直。竟廢古方。至如辨脈篇。據傷寒例。桂枝下咽。陽盛乃斃。承氣入胃。陰盛乃亡之義。以攻楊氏之謬誤。可汗篇。分陰盛陽虛。陽盛陰虛。陰陽俱盛之三門。則俱能師張氏。而神明其意矣。
又如汗下溫三法。分案時候辰刻。而參之脈理病情。乃因張機。正傷寒之法。而通之於春夏傷寒。更通之於冬月傷寒。亦頗能察微知著。又如以陽黃。歸之汗溫太過。陰黃歸之過下亡津。則於金匱發陽發陰之論。研析精微。不特傷寒之黃。切中竅要。即雜病之黃。亦可以例推矣。
白話文:
這段話是針對體質虛弱的人而言的。但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邪氣是否入侵陽明經,才能決定是該發汗還是下瀉,不能一味糾正錯誤而完全廢棄古方。就像《辨脈篇》根據《傷寒論》的觀點,指出桂枝下咽,陽盛則會導致死亡,承氣入胃,陰盛則會導致死亡,以此來駁斥楊氏的錯誤觀點。而《可汗篇》則將陰盛陽虛、陽盛陰虛、陰陽俱盛分為三種情況,都能參考張氏的理論,並能深入理解其意。
此外,像汗下溫三法,也根據時辰、脈象和病情來區分,這是延續張機的《傷寒論》的理論,並將其運用到春夏傷寒和冬月傷寒的治療上,展現出對疾病的敏銳觀察力。同樣地,將陽黃歸因於發汗溫熱過度,陰黃歸因於過度下瀉導致津液耗損,這也與《金匱要略》中發陽發陰的論述相吻合,不僅對傷寒中的黃疸症狀能精準掌握,對其他雜病中的黃疸症狀也可以類推。
其書向惟王好古陰證略例。間引其文。而原本久佚。今採掇會粹。覆成完帙。謹依原目。釐為上下二卷。陳振孫所稱之原序。則永樂大典不載。無從採補。殆編纂之時。舊本已闕歟。
〔亡名氏玉川傷寒論〕藝文略一卷,佚
〔傷寒論後集〕藝文略六卷,佚
〔石氏(昌璉)證辨傷寒論〕藝文略一卷,佚
〔亡名氏傷寒集論方〕藝文略十卷,佚
〔孫王二公傷寒論方〕藝文略二卷,佚
〔上官氏(均)集傷寒要論方〕藝文略一卷,佚
〔龐氏(安時)傷寒總病論〕藝文略七卷(醫藏目錄作六卷)存
蘇軾答龐妄常書曰。久不為問。思企日深。過辱存記。枉書具聞。起居佳勝。感慰兼集。惠示傷寒論。真得古聖賢救人之意。豈獨為傳世不朽之資。蓋已義貫幽明矣。謹當為作題首一篇寄去。方苦多事。故未能便付去人。然亦不久作也。老倦甚矣。秋初決當求去。未知何日會見。臨書惘惘。惟萬萬以時自愛。(文集)
白話文:
這本書主要是記載古代帝王對於陰證的喜好以及相關的醫學論述。書中引用了一些古代醫書的內容,但那些原本的醫書已經失傳了。現在我們將這些散落在各處的醫學論述收集起來,整理成完整的書籍。依照原本的目錄,將內容分為上下兩卷。陳振孫在原序中提到的內容,在永樂大典中並沒有記載,因此也無法補齊。可能是編纂永樂大典的時候,這些舊的醫書已經遺失了吧。
以下列出一些失傳的醫書,以及它們在藝文略中的記載:
- 《亡名氏玉川傷寒論》 藝文略一卷,佚
- 《傷寒論後集》 藝文略六卷,佚
- 《石氏(昌璉)證辨傷寒論》 藝文略一卷,佚
- 《亡名氏傷寒集論方》 藝文略十卷,佚
- 《孫王二公傷寒論方》 藝文略二卷,佚
- 《上官氏(均)集傷寒要論方》 藝文略一卷,佚
- 《龐氏(安時)傷寒總病論》 藝文略七卷(醫藏目錄作六卷)存
蘇軾曾經寫信給龐妄常,信中寫道:
好久沒有向您請教了,心中一直很想念您。您還記得我,並且寫信給我,真是令我感到非常榮幸和感激。您的近況如何呢?希望您一切都好!您送給我的傷寒論,真的體現了古代聖賢救人的精神,這不只是傳世不朽的著作,更是深入幽冥,具有深遠意義的思想。我打算為這本書寫一篇序言,之後寄給您。最近事情很多,所以還沒能抽出時間完成,不過很快就會寫好的。我老了,也累了,打算在秋天辭官歸隱,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見到您。寫信時心中感慨萬千,只希望您萬事順心,多多保重身體。
又曰。人生浮脆。何者為可恃。如君能著書傳後有幾。念此便當為數百字。仍欲送杭州開板也。知之。(文集)
黃庭堅後序曰。龐安常自少時。善醫方。為人治病。處其生死多驗。名傾江淮諸醫。然為氣任俠。鬥雞走狗。蹴踘擊球。少年豪縱。事無所不為。博弈音伎。一二所難。而兼能之。家富多後房。不出戶而所欲得。人之以醫聘之也。皆多陳其所好。以順適其意。其來也病家如市。
其疾已也。君脫然不受謝而去之。中年乃屏絕戲弄。閉門讀書。自神農黃帝經方。扁鵲八十一難。靈樞甲乙。葛洪所綜緝。百家之言。無不貫穿。其簡策紛錯。黃素朽蠹。先師或失其讀。學術淺陋私智穿鑿。曲士或竄其文。安常悉能辨論發揮。每用以視病。如是而生。如是而不治。
白話文:
人活著就像浮萍一樣脆弱,什麼可以依靠呢?如果能留下著作流傳後世,那才算值得。想到這點,我便寫了這幾百字,還想把它送到杭州刻印出版。請您了解我的心意。
黃庭堅在後序中寫道:龐安常從小就精通醫術,醫治病人,常常能預判生死,名聲響徹江淮一帶。但他性格豪爽,喜歡鬥雞走狗、踢球打球,年輕時放蕩不羈,什麼事都敢做,賭博、音樂、戲劇,樣樣精通。家境富裕,妻妾眾多,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人們請他看病,大多會送些他喜歡的東西,來討好他。他看病時,病人絡繹不絕,像集市一樣。
病人治好了,他就爽快地離開,不收任何謝禮。中年以後,他便不再玩樂,閉門讀書,從神農、黃帝的醫書,到扁鵲的《八十一難》,靈樞經,葛洪的著作,以及其他醫學典籍,他都融會貫通。他的醫書簡策雜亂無章,發黃腐朽,很多前輩都無法理解。一些學識淺薄的人,甚至篡改了醫書中的內容。龐安常都能辨別真偽,闡述其精髓,並且運用這些知識來診治病人。因此,他判斷病人能治好,就能治好;判斷病人治不好,就治不好。
幾乎十全矣。然人以病造之。不擇貴賤貧富。便齋曲房。調護以寒暑之宜。珍膳美膳。時節其飢飽之度。愛其老而慈其幼。如痛在己也。未嘗輕用人之疾。常試其所不知之方。蓋其輕財如糞土。而樂義。耐事如慈母。而有常。似秦漢間遊俠而不害人。似戰國四公子。而不爭利。
所以能動而得意。起人之疾。不可縷數。他日過之。未嘗有德色。著傷寒論。多得古人不言之意。其所師用。而得意於病家之陰陽虛實。今世所謂良醫。十不得其五也。余始欲掇其要。論其精微。使士大夫稍知之。適有心腹之疾。未能卒業。然未嘗遊其庭者。雖得吾說而不解。
誠加意讀書書則過半矣。(文獻通考。誠加以下十字。作若有意於斯者。讀其書自足攬其精微。)故特著其行事。以為後序云。其前序海上道人諾之。故虛上以待。元符三年三月朔日。
白話文:
幾乎可以說是十全十美了。然而,他以病人為己任,不分貴賤貧富,只要有人生病,就親自到病人家裡,在清靜的房間裡,按照季節寒暑的變化,細心地調護病人。飲食方面,也十分講究,以精美的膳食,配合病人的需要,控制其飢飽的程度。對老病人,他慈祥關愛,對幼小病人,他也疼愛有加,如同病人受的痛苦就是他自己的痛苦一樣。從不輕視任何人的疾病,經常嘗試一些他不熟悉的治療方法。他的財富對他來說就像塵土一樣微不足道,他樂於行醫,耐心地照顧病人,就像慈祥的母親一樣,從不改變初心。他就像秦漢時期行俠仗義而不傷人的俠客,也像戰國時期的四公子一樣,不爭名奪利。
因此,他治病能夠得心應手,救治了無數病人,他幫助過的人實在是太多太多,無法一一列舉。他救治完病人後,從不居功自傲,反而表現得十分平淡。他在《傷寒論》中,寫下了許多古人沒有說過的話,他精通醫術,能够精准地把握病人的陰陽虛實,因此常常能治好病人。如今世上的所謂良醫,十個人中恐怕只有五個人能够達到他的水平。我原本想將他的精髓整理出來,闡述其醫術的精微之處,讓士大夫們也能略知一二。然而,我正患有心腹之疾,尚未能完成這項工作。雖然如此,但是那些沒有親眼見過他的人,即使讀到我的文章,也可能無法理解他醫術的精妙之處。
如果真想學習他的醫術,就應該專心致志地研讀他的書,只要認真讀他的書,就能領悟他的精髓。因此,我特地記錄了他的事蹟,作為本書的後序。這本書的序言是由海上道人所寫,因此我虛心等待著他完成序言。元符三年三月初一日。
張耒跋曰。張仲景傷寒論。論病處方。纖悉必具。又為之增損進退之法。以預告人。嗟夫。仁人之用心哉。且非通神造妙。不能為也。安常又竊憂其有病證。而無方者。續著為論數卷。用心為述。追儷古人。淮南謂安常能為傷寒說話。豈不信哉。(文獻通考)
四庫全書提要曰。傷寒總病論六卷。附音訓一卷。修治藥法一卷。宋龐安時撰。安時字安常。蘄水人。(袁文甕牖閒評載蘇軾稱蜀人龐安常。未詳孰是。)安時本士人。習與蘇軾黃庭堅遊。第六卷末。附與蘇軾書一篇。論是編之義甚悉。卷首載軾答安時一帖。猶從手跡鉤摹。
形模略具。又以黃庭堅後序一篇。冠之於前。序末稱前序。海上人諾為之。故虛其上以待。署元符三年三月作。時軾方謫儋州。至五月始移廉州。七月始渡海至廉。故是年三月。猶稱海上人也,然軾以是年八月北歸。至次年七月。即卒於常州。前序竟未及作。故即移後序為弁也。
白話文:
張耒在《傷寒論》的跋文中說,張仲景的《傷寒論》講述疾病並開出處方,內容詳細完整,並且還增加了增減進退的用法,用來預防疾病。可見醫者仁心啊!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只有通曉醫術精妙的人才能做到。安常還擔心有人患病卻沒有方子可依,於是又寫了幾卷論述,用心整理,追隨古人醫術。淮南人說安常能講解傷寒病,難道不讓人信服嗎?
《四庫全書提要》中說,《傷寒總病論》六卷,附有音訓一卷和修治藥法一卷,是宋代龐安時所著。安時字安常,是蘄水人。(袁文甕牖閒評中記載蘇軾稱龐安常為蜀人,尚不清楚哪個說法正確)。安時是當地人,與蘇軾、黃庭堅交往密切。第六卷末尾附有給蘇軾的一封信,詳細闡述了編寫此書的緣由。卷首載有蘇軾回信一封,信件還保留著蘇軾手跡的摹本。
書中大致記述了外形模樣,並以黃庭堅的後序一篇置於卷首。序末稱前序是由海上人諾言承諾代為撰寫的,因此留空等待。署名元符三年三月作,當時蘇軾被貶至儋州,直到五月才移至廉州,七月才渡海抵達廉州。所以,三月時還稱自己為海上人。然而,蘇軾在同年八月北歸,到次年七月便在常州病逝。前序最終未能寫成,所以便將後序移至卷首。
序中鏟去庭堅名。帖中亦鏟去軾名。考卷末附載音訓一卷。修治藥法一卷。題政和癸巳門人董炳編字。知正當禁絕蘇黃文字之日。諱而闕之。此本猶從宋本鈔出。故仍其舊耳。宋藝文志。但載安時難經解。前後兩見。而不載此書。文獻通考載龐氏家藏秘寶方五卷。引陳振孫之言云云。
似乎別為一書。而列庭堅之序。與此本同。疑當時已無刻本。故傳寫互異歟。又載張耒一跋云云。此本未載此跋。殆傳寫偶佚歟。又耒作明道雜誌。記安時治驗。極其推挹。而葉夢得避暑錄話。乃頗不滿於安時。蓋耒蘇軾客。夢得蔡京客。其門戶異也。然曾敏行。獨醒雜誌。
白話文:
这本书的序言中删去了苏轼的名字,书中也删去了苏轼的名字。考卷末尾附有一卷音训和一卷修治药法,题为“政和癸巳门人董炳编字”。可能是因为当时禁绝苏黄文字,所以刻意隐去他们的名字。此本是根据宋版抄录的,所以保留了原来的写法。宋代的艺文志只记载了《安时难经解》,却没有记载此书。文献通考记载庞氏家藏秘宝方五卷,引用陈振孙的话说……。似乎是另一本书,但列出了苏轼的序言,和此本相同。怀疑当时已经没有刻本,所以抄写版本有所差异。又记载了张耒的一段跋语……。此本没有记载这段跋语,可能是抄写时遗漏了。张耒还写了《明道杂志》,记录安时医术的疗效,极力推崇。而叶梦得的《避暑录话》则对安时颇有微词。可能是因为张耒是苏轼的友人,而叶梦得是蔡京的友人,他们所在的政治派别不同。然而,曾敏行在《独醒杂志》中……。
亦記其治泗州守王公弼。中丹石毒甚奇。又記其治公弼之女尤神異。敏行於元祐紹聖兩局。均無恩怨。則所記當為公論矣。汪琥曰。傷寒總病論。宋蘄水龐安時撰。書凡六卷。其第一卷乃敘論。及六經等篇。第二卷。則論汗吐下可不可及用水用火和表溫里方法。第三卷。則論結胸痞氣陰陽毒狐惑百合痙濕暍。
及雜病勞復等證。第四卷。則論暑病時行寒疫斑痘等證。第五卷,則論天行溫病。及變噦變黃敗壞等證。復附以小兒傷寒證。第六卷。則載冬夏傷寒發汗雜方。及妊娠傷寒方。傷寒暑病通用刺法。傷寒溫熱病死生證。及附以瘥後禁忌。仲景脈說。華佗內外實辨。琥按龐氏論中。
白話文:
這本書記載了龐安時醫治泗州守王公弼石毒的奇效,以及醫治公弼女兒的奇異醫術。龐安時在元祐、紹聖年間行醫,與病人之間並無恩怨,所以這本書所記載的內容應該是可以信賴的。汪琥說,《傷寒總病論》是宋朝蘄水人龐安時所著,全書六卷。第一卷是總論,包括六經等篇章。第二卷論述了汗、吐、下法的應用,以及用水用火、和表溫里等方法。第三卷論述了結胸、痞氣、陰陽毒、狐惑、百合病、痙、濕、暍等病症,以及雜病、勞復等證候。第四卷論述了暑病、時行寒疫、斑痘等病症。第五卷論述了天行溫病,以及變噦、變黃、敗壞等病症,並附有小兒傷寒證。第六卷收錄了冬夏傷寒發汗雜方、妊娠傷寒方、傷寒暑病通用刺法、傷寒溫熱病死生證,以及瘥後禁忌。另外,書中還提到了仲景脈說和華佗內外實辨。汪琥認為龐安時在論述中……
雖間有發明仲景之處。然其用藥,亦寒熱錯雜。經絡不分。即如蘇子瞻所傳聖散子方。一例載入。殊為駭觀。
按周必大跋山谷書東坡聖散子傳曰。山谷作龐安常傷寒論後序云。前序海上道人諾為之。故虛上以待。道人。指東坡也。
〔巢氏(闕名)傷寒論〕藝文略一卷,佚
〔朱氏(且)傷寒論〕(宋志作東且。)藝文略一卷,佚
〔陳氏(昌祚)明時政要傷寒論〕(舊缺撰人名氏。今據宋志訂補。)藝文略三卷,佚
〔鄭氏(闕名)傷寒方〕藝文略一卷,佚
〔曾氏(誼)傷寒論〕藝文略一卷,佚
白話文:
雖然偶爾有發明如同仲景(張仲景)的巧妙之處,但其用藥,卻是寒熱混雜,經絡不分。就比如蘇子(蘇頌)所傳的聖散子方,就列舉了一個例子,實在是令人驚嘆。
按照周必大跋山谷(陳師道)書東坡(蘇軾)聖散子傳的記載,山谷在龐安常傷寒論的後序中說:前序是海上道人(指蘇軾)諾言之作,所以空著位置等待他。
《巢氏(闕名)傷寒論》:《藝文略》記載一卷,佚失。
《朱氏(且)傷寒論》:宋史記載為東且,載於《藝文略》一卷,佚失。
《陳氏(昌祚)明時政要傷寒論》:舊版本缺撰人名氏,現根據宋史補訂。載於《藝文略》三卷,佚失。
《鄭氏(闕名)傷寒方》:載於《藝文略》一卷,佚失。
《曾氏(誼)傷寒論》:載於《藝文略》一卷,佚失。
〔亡名氏傷寒類要方〕藝文略十卷,佚
〔劉氏(君翰)傷寒式例〕藝文略一卷,佚
〔傷寒治要〕佚
葉夢得書後曰。王仲弓人物高勝。雖貴公子。超然不犯世故。居官數自免。博學多聞。又長於醫,及與前世婁昌言常穎士來道方諸子游。嘗云。疾之傷寒。所在無歲不罹其患。然治法有證。傳於經絡。效於日數者。不可差以毫釐。張仲景書在世。如法家有刑統,苟用之皆當可使天下無冤人。
而庸醫多不解。其見於形候者。亦不盡審。是既不能用法。又不能察情。以故殺人。不知其幾何。因推仲景書。作傷寒證治。發明隱奧。雜載前數人議論。相與折衷。又恐流俗不可遍曉。復取其簡直明白。人讀而可知者。刊為治要。曰。苟能窮疾之所從來。而驗之以候。按吾書而用之。
白話文:
《亡名氏傷寒類要方》十卷,內容佚失。《劉氏(君翰)傷寒式例》一卷,內容佚失。《傷寒治要》內容佚失。
葉夢得在書後寫道:王仲弓品格高尚,雖然出身貴公子,卻超然不染世俗,做官多次自請免職。他博學多聞,醫術精湛,曾與前輩婁昌、言常等賢士交流醫道。他說:「傷寒病無處不在,年年都有病人,但治療方法必須根據證據,經絡傳變,療效與時間都有規律,不能有絲毫偏差。張仲景的著作流傳至今,就像法家有刑法典籍一樣,只要依照書中方法,就能使天下無冤屈之人。」
然而庸醫大多不懂,他們對病人的症狀也觀察不周全,既不能運用正確方法,又不能察知病情,因此不知害死了多少人。於是葉夢得根據張仲景的著作,撰寫了《傷寒證治》,闡明其中的深奧道理,並彙集了前輩醫家的意見,互相參酌取捨。又擔心一般民眾無法完全理解,便將其中簡明易懂的內容整理成《傷寒治要》,他說:「只要能深入探究疾病的根源,再觀察病人的症狀,並依照我的書中方法實施,就能治癒疾病。」
雖不問醫。十可得八九。此仁人之用心也。余嘗病東南醫九不通仲景術。乃為鏤版。與眾共之。使家藏此書。人悟其術。豈特無冤人而已。調護之不失其宜。服餌之不失其節。雖使至於無刑可也。賢者尚無忽。(石林居士建康集)
〔王氏(實)傷寒證治〕宋志二卷(讀書志作三卷)佚
趙希弁曰。傷寒證治三卷。上皇朝王實編。實謂百病之急。無逾傷寒。故略舉病名法。及世名醫之言。為十三篇。總方百四十六首。或云。穎川人。官至外郎。龐安常之高弟也。
劉昉曰。傷寒證治。信陽太守王實編。(幼幼新書)
〔局方續添傷寒證治〕宋志一卷,佚
白話文:
即使不求醫,也能治好八九成的病,這是仁者的用心。我曾經因為生病,而鑽研醫術,卻無法領悟仲景的精髓。於是,我便刻版印刷,與世人分享,讓家家戶戶都能收藏這本書,讓大家都能了解醫術。這樣一來,不僅能避免冤枉病死,還能調護身體,服藥得當,即使生病,也能免於遭受刑罰。賢明之人更不應該輕忽醫術。
〔盧氏(昶)傷寒片玉集〕三卷,佚
元好問盧太醫墓誌曰。盧尚藥諱昶。世家霸州文安。今為大名人。以方伎名河朔。政和二年。補太醫奉御。被旨校正和劑局方。則補治法。累遷尚藥局使自幼傳家學。課誦勤讀。老不知倦。岐黃雷扁而下。其書數百家。其說累數百萬言。閎術浩博。纖悉碎雜。無不通究。而於孫氏千金。
尤致力焉。故其診治之驗。頗能似之。春秋雖高。神觀精明。望之知為有道之士。年壽八十有七。自剋死期。留頌坐睡。著醫鏡五十篇。傷寒片玉集三卷。今其書故在。方伎之外。復達治心養性之妙。如雲人生天地中。一動一息。皆合陰陽自然之數。即非漠然無關涉者。所為善惡。
白話文:
盧氏(昶)傷寒片玉集
[盧氏(昶)傷寒片玉集] 三卷,已失傳。
元好問為盧太醫所立的墓誌銘中寫道:盧尚藥,名昶,祖籍霸州文安,今屬大名府。他以醫術聞名於河朔地區。政和二年(1112年),被任命為太醫奉御,並奉旨校正和劑局方,以精湛的補治之法,逐漸升遷至尚藥局使。他自幼繼承家學,勤於學習,孜孜不倦,精通岐黃醫學,博覽群書,對於孫思邈的《千金方》更是傾注了大量心血,因此他的診治經驗與孫思邈頗為相似。雖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鑠,目光炯炯,一看就知道是一位有道之人。他活了八十七歲,能預知自己的死期,安然坐著睡去,留下了五十篇醫鏡和三卷**[傷寒片玉集]**。如今這些著作仍然流傳於世。除了精通醫術之外,盧太醫還深諳治心養性的道理。他常說:「人生於天地之間,一舉一動、一呼一吸,皆符合陰陽自然之數,絕非毫無關聯。我們所做的善惡之事,皆會影響自身。」
宜有神明照察之。又曰。人為陽善。人自報之。人為陰善。鬼神知之。人為陽惡。人自治之。人為陰惡。鬼神治之。又曰。養氣莫若息心。養身莫若戒慎。又曰。冥心一觀。勝負俱捐。此雖前賢所已道。至於表而出之。既已治己。又以及人。非仁者之用心乎。其康寧壽考。五福具備。
非偶然。昶與予有姻戚之舊。因其子孫歸葬。書以貽之。欲其鄉人。知此家出予門。久之。而予亦知其人之深也。(遺山集)
陳自明曰。政和間。朱奉議肱為活人書。後有錢倅李氏。剽竊作歌。目之曰類證活人書。盧氏集數篇。名傷寒論片玉。皆語詞鄙俚。言不盡意。要之不可為法。是以識者。皆不觀覽。(管見良方)
白話文:
應該有神明在照察著。又說,人做陽面的好事,人自己會得到報應;人做陰面的好事,鬼神會知道。人做陽面的壞事,人自己會受到懲罰;人做陰面的壞事,鬼神會懲罰。又說,養氣最好的方法是靜心,養生的最好方法是謹慎。又說,靜下心來仔細思考,得失就都放下吧。這些道理雖然是前賢已經說過的,但我把它們整理出來,既是為了自己修身養性,也為了教導他人,這不是仁者的用心嗎?這樣才能得到健康、安寧、長壽,五福俱全,這絕非偶然。
昶與我有姻親關係,因為他的子孫要回鄉安葬,我寫下這些文字送給他,希望他的鄉親們知道他家是出自我的門下。久而久之,我也了解了他這個人的深厚。
陳自明說,政和年間,朱奉議肱寫了《活人書》,後來有錢倅李氏剽竊它寫成歌曲,叫做《類證活人書》。盧氏又收集了幾篇文章,叫做《傷寒論片玉》,這些作品都是用詞粗俗,言不盡意,不足以作為典範。因此,有識之士都不會去閱讀它們。
〔李氏(涉)傷寒方論〕宋志二十卷,佚
〔亡名氏傷寒證法〕佚
〔傷寒遺法〕佚
〔傷寒論翼〕佚
按上三書。見於遂初堂書目。
白話文:
-
「李氏(涉)傷寒方論」:這是一本由宋代的李氏撰寫的關於傷寒疾病治療方法的論著,共有二十卷。但現今已經失傳。
-
「亡名氏傷寒證法」:這本書是由不知名的作者所寫,專門討論傷寒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現今已經失傳。
-
「傷寒遺法」:這本書可能是關於保存和傳承傷寒疾病治療知識的方法,現今已經失傳。
-
「傷寒論翼」:這本書可能是對「傷寒論」這本經典醫學著作的補充或延伸,現今已經失傳。
以上四本書都曾被列在「遂初堂書目」中,顯示這些書籍在古代曾經存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