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5)

1. 醫經(五)

則以經旨正之於分注之下。然後之學者。當明病在何經。用針合行補寫。則引而伸之。用藥亦猶是矣。切勿泥為用針之書。而與彼素問。有所軒輊於其中也。

汪昂曰。靈樞從前無注。其文字古奧。名數繁多。觀者蹙頞顰眉。醫率廢而不讀。至明。始有馬玄臺之注。其疏經絡穴道。頗為詳明。可謂有功於後學。雖其中間有出入。然以從來畏難之書。而能力開壇坫。以視素問注。則過之遠矣。(內經約注)

〔胡氏(文煥)靈樞經心得〕二卷,存

自序曰。靈樞素問。其間問答。多有重出處。然猶二書無害也。即一書亦有重出者。豈其義理深奧。不憚重於答問乎。抑因論彼而復及此乎。余茲撰之。亦未免重者重。獨者逸。惟求當其要。而順其文者耳。覽者幸毋訝云。

〔趙氏(闕名)注靈樞經〕未見

陳仁錫序曰。余嘗題壁云。簡方思節茗。恥役學尊生。讀趙先生注靈樞。蓋信天下最可恃者。古人不變為今人,可恨者。古本時化為今本。可怪者。自家脈理。問之醫王方寸。隔垣而求洞於秦越人。夫秦越人也。得無秦越我也。夫可笑者。臟腑不自見。而輒許人有肝膽。且誰肝誰膽哉。

趙先生早謝青衿。注經玄暢可傳。居甫里不交富人。鬚眉皓然。似一精猛讀書壯男子。尤好言三禮。余欲十七篇宗儀禮。入禮記之通十七篇者。六官宗周禮。入禮記之近六官者。各以歷朝禮制宦制附焉。欲勒成一書未能也。先生圖之。禮以治身為先。此亦岐伯之大指矣。(無夢園集)

〔張氏(志聰)靈樞經集註〕九卷,存

自序曰。先儒有云。經傳而經亡。非經亡也。亡於傳經者之精而以粗求之。深而以淺視之之失其旨歸也。夫靈素之為烈於天下也。千百年於茲矣。然余嘗考漢藝文志曰。黃帝內經一十八卷。而靈樞居其九。素問亦居其九。昔人謂先靈樞而後素問者何也。蓋以素問為世人病所由生也。

病所生而弗慎之。則無以防其流。故篇中所載。陰陽寒暑之所從。飲食居處之所攝。五運生制之所由勝復。六氣時序之所由逆從。靡弗從其本而謹制之。以示人維持。而生人之患微矣。若靈樞。為世人病所由治也。病既生而弗治之。則無以通其源。故本經所論。榮衛血氣之道路。

經脈臟腑之貫通。天地四時之所由法。音律風野之所由分。靡弗藉其針而開導之。以明理之本始。而惠世之澤長矣。是靈樞素問。為萬世所永賴。靡有息也。故本經曰。人與天地相參。日月相應。而三才之道大備。是以人氣流行。上應日。行於二十八宿之度。又應月之盈虧。

以合海水之消長。且以十二經脈臟腑。外合於百川彙集之水。咸相符也。故本經八十一篇。以應九九之數。合三才之道。三而三之。成九九八十一篇。以起黃鐘之數。其理廣大。其道淵微。傳竹帛。而使萬世黎民。不罹災眚之患者。孰不賴此經也哉。乃有皇甫士安。類為甲乙針經。

白話文:

應該要以經文的宗旨來校正經文中的分注。後來的學者,應該要明白疾病在哪一條經脈,用針灸時要配合經脈運行,補虛瀉實,就能夠觸類旁通。用藥也是同樣的道理。千萬不要執著地把這本書當成單純的針灸書,而把它和《素問》比較,分出高低。

汪昂說,《靈樞》從前沒有註解,它的文字古奧難懂,名詞又多,讀的人都皺眉頭,所以醫生們大多不讀。到了明朝,才有了馬玄臺的註解,他疏通經絡穴道,相當詳細明白,可以說對後來的學者有很大的功勞。雖然其中有些出入,但對這本向來被視為難懂的書,他能開壇講授,比起那些註解《素問》的,可說是遠遠超過了。(《內經約注》)

[胡氏(文煥)《靈樞經心得》] 二卷,現存。

他在序言中說,《靈樞》和《素問》之間,問答內容有很多重複的地方,但兩本書並無妨礙。即使是同一本書,也有重複的內容,難道是因為義理深奧,不惜重複問答?還是因為討論這個問題而又牽涉到另一個問題?我現在撰寫這本書,也難免有重複之處,或有遺漏之處,只求抓住要點,順著經文的意思而已,希望讀者不要感到奇怪。

[趙氏(闕名)《注靈樞經》] 未見。

陳仁錫在序中說:我曾經在牆壁上題詩說:「簡便的藥方可讓我思考品茶,我恥於為了學醫而輕視生命。」讀了趙先生註解的《靈樞》,相信天下最可靠的是古人,他們不會因為時間的改變而變成今人;可恨的是,古籍的原貌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成現在的版本;可怪的是,人們對於自己的脈理,竟然要詢問醫生,彷彿隔著牆壁要向秦越人求教。秦越人也是人啊,難道就不是秦越人了嗎?可笑的是,人們不了解自己的臟腑,卻隨口說別人有肝有膽,那到底是誰的肝?誰的膽呢?

趙先生很早就放棄了仕途,他註解經典,內容玄妙通暢,可以傳世。他住在鄉間,不與富人交往,雖然滿頭白髮,但看起來像一個精力充沛的年輕讀書人。他特別喜歡談論《三禮》。我想要把《儀禮》的十七篇精義,融入《禮記》中通曉十七篇的內容;把《周禮》中關於六官的內容,融入《禮記》中接近六官制度的內容,並附上歷朝的禮制和官制,想寫成一本書,卻未能完成。趙先生有此打算,因為禮的根本在於修身,這也是岐伯的中心思想。(《無夢園集》)

[張氏(志聰)《靈樞經集註》] 九卷,現存。

他在自序中說,先賢有說過:「經典流傳而經典反而失傳」,不是經典本身失傳,而是因為傳經的人不夠精通,以粗淺的理解去研究,以淺薄的眼光去看待,以至於失去了經典的宗旨。靈樞和素問這兩部經典在世間流傳千年,我曾經考察《漢書·藝文志》說,《黃帝內經》一共有十八卷,其中《靈樞》佔九卷,《素問》也佔九卷。過去的人認為應該先讀《靈樞》再讀《素問》,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素問》講述的是世人疾病產生的原因。

如果知道疾病產生的原因卻不謹慎,就無法預防疾病的蔓延。所以《素問》中記載了陰陽寒暑的變化,飲食起居的攝取,五運相生相剋的道理,六氣時序的順逆,無不從根本上謹慎地加以控制,以此教導人們如何維持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靈樞》則是講述世人疾病如何治療的方法。如果已經生病了卻不去治療,就無法疏通疾病的源頭。所以《靈樞》中論述了營衛氣血的運行道路,經脈臟腑之間的貫通,天地四時的法則,音律風野的分別,無不借助針灸來開導,以此闡明醫理的根本,給後世帶來長久的福祉。《靈樞》和《素問》是萬世所倚賴的,不會有停止的一天。所以《靈樞》說,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具備了天、地、人三才之道。因此人的氣血運行,上應太陽,運行於二十八星宿的度數,又應和月亮的盈虧,以符合海水潮汐的漲落,並且十二經脈臟腑,對應於百川匯集的水,都是互相符合的。所以《靈樞》共有八十一篇,對應九九之數,符合三才之道,以三而三之,成為九九八十一篇,以此來啟動黃鐘的數,它的道理廣大,它的道義深遠。讓這部經典流傳於世,使得萬世的百姓不遭受疾病的侵擾,哪一個不是依賴這部經典呢?於是皇甫士安,就把它分類整理成《甲乙針經》